A. 監理行業的起源和發展
為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我國自1988 年開始實行建設監理制度,給我國工程建設領域帶來深刻的變化,在提高工程質量、投資效益、規范建設行為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但在過去長期計劃經濟的影響下,我國的建設監理行業還在經營機制、人員素質、管理制度等諸多方面存在很多不足的地方。在當前我國加入WTO 的新的歷史形勢下,隨著國外有實力的監理企業進入國內市場及我國的監理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市場競爭,我國建設監理行業面臨嚴峻的考驗,但挑戰和機遇並存,我們應該分析問題、找出差距、制定策略為我國的監理行業尋求一條良性發展之路。
B. 管理學的起源和發展是什麼
管理學的歷史難以追溯。有的人從後現代觀出發,認為管理學在現代化之前不存在,只有預表(如宰相)。另一些作者追溯管理學的發展可以從蘇美人和古埃及金字塔的建造者談起。那個世紀的奴隸主人面臨了工作上反抗的力量但很多早期工業企業利用本身的一些權力,使他們不必被迫去面臨管理系統化的問題。
但一些像阿拉伯數字的傳播(5世紀到15世紀)和復式記賬法的法典編纂(1494)等的創新提供工具給管理估計、計劃和控制。希伯來《摩西五經》中記載著豐富的律法,以及對各種政務、人倫、祭祀等進行了詳細的規范。
在工業革命之前,受到商業操作尺度的局限和機械化記錄設備的不足,企業所有人自己將管理事物全權包攬是不足為奇的。但當組織變得越來越龐大、越來越復雜時,產業所有人(個人、工業王朝世家或股東群)與每日管理人(獨立的策劃、控制等專業人士)相互分離變得更加尋常。
一、早期
管理已經存在了幾千年,許多作者所著的文獻成為當代管理的奠基之作。
古代的一些軍事兵法策略為世俗管理人士提供了參考資料。例如,公元前6世紀中國將軍孫武所著的《孫子兵法》中強調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在古代與中世紀,有許多人士編寫「王者明鏡」的書籍,旨在勸諫新君王如何治理國家。例如印度的考底利耶所著的《政事論》(寫於公元前300年左右),以及義大利作家尼可羅·馬基亞維利所著的《君主論》(c.1515)。
二、十九世紀
古典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約翰·斯圖爾特·密爾為資源分配、生產、定價策略等問題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此同時,發明家們如伊萊·惠特尼、詹姆斯·瓦特、馬修·博爾頓發展了生產技術因素如標准化、質量控制、成本會計、可互換的零件以及生產計劃。
這些管理的許多因素在1861年之前蓄奴的美國經濟中就已經應用了。當時的社會有400萬人,用現在的術語來講,是准大規模生產的「管理」。
1776年,亞當·斯密寫了著名的《國富論》,其中提到了通過分工來提高組織生產的效率。斯密描述了過程的改進是如何提高大頭針生產效率的。當時一位工人一天可以生產200個大頭針,斯密分析了生產步驟,進行了10人分工,使得在一天生產大頭針的效率提高到48,000個。
三、二十世紀
20世紀初開始,人們發現,管理者開始努力將自己的管理理論建立於其自認為非常充分的科學依據之上(請參見唯科學主義來了解此種見解被認識到的局限之處)。
例子包括19世紀90年代亨利· R ·湯的管理科學,弗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的《科學管理原理》(1911年),弗蘭克·吉爾布雷斯和莉蓮·吉爾布雷思的《應用動作研究》(1917年), 以及亨利·甘特的甘特圖。
J·鄧肯在1911年為大學寫出了第一本管理教科書。1912年,上野陽一為日本引入了泰勒主義,成為第一位具有「日本管理風格」的管理顧問。他的兒子上野一郎則領導了日本的品質保證。
最早的管理學方面的綜合理論出現在20世紀20年代左右。哈佛商學院在1921年開始授予第一批工商管理碩士(MBA)學位。亨利·法約爾(1841-1925)和亞歷山大·丘奇等人描述了管理學的不同分支及其相互關系。
在20世紀早期,奧德威·狄德(Ordway Tead, 1891-1973),沃爾特·司各特和詹姆斯·穆尼等人在管理學中應用了心理學原理,而其他一些著作者,如埃爾頓·梅奧(1880-1949);
瑪麗·帕克·福列特(1868-1933),切斯特·巴納德(1886-1961),馬克斯·韋伯(1864-1920),倫西斯·利克特(1903-1981)以及克里斯·阿吉里斯(1923年出生),從社會學角度入手對管理現象進行了探討。
彼得·德魯克(1909-2005)撰寫了應用管理學最早的著作之一:《公司的概念》(出版於1946年)。這本書源於艾爾弗雷德·斯隆(通用汽車主席,1956年卸任)委託其對該公司進行的一項研究。德魯克後來又寫了39本書,其中多本仍然沿用同一思路。
道奇( H ·Dodge ),羅納德·費雪(1890-1962),桑頓·弗萊(Thornton C. Fry)為管理學研究引入了統計技巧。20世紀40年代,帕特里克·布萊克特專門研究了運籌學的應用數學科學的發展,最開始是為了實施軍事行動。
運籌學有時候被稱為「管理科學」(但是與泰勒的科學管理有顯著不同),嘗試著利用科學方法來解決決策難題,而且可以直接應用於多個管理難題,尤其是在物流和運營方面。
隨著20世紀管理者作為一個階層得到了廣泛認可,在管理藝術/科學方面拋頭露面的從業者開始具有某種威望,因此為更具通俗化的管理思想系統向公眾兜售看法開辟了道路。在此背景下,管理學的許多時尚理論更多的與大眾心理學相關,而非管理學的科學理論。
最近的發展包括限制理論,目標管理,再造,六西格瑪和各種信息技術驅動的理論,比如敏捷軟體開發,以及團隊管理理論,如Cog's Ladder(齒形階梯)。
四、二十一世紀
二十一世紀的觀察家們發現依據功能來將管理團隊進一步分化變得越來越困難。越來越多的流程同時需要幾個功能項。因此,人們更傾向於根據不同的過程、任務、目標來思考管理。
管理的分支理論也被應用於非盈利組織和政府:如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學、教育管理等。管理更進一步地向公民社會延伸,如非盈利組織管理、公益創業等等。
值得注意的是管理學中許多假設都受到了攻擊,如來自商業道德的批評、批判性管理研究、反公司化激進運動等等。
其中的一個結果,是勞動民主化變得更加常見,在某些地方甚至遍布管理的所有層級。然而,這些模式產生於所有政治形式之前,有的自然形成、甚至早於命令層級的出現。所有的管理都不同程度地接收某種形式的民主——事實上,從長遠角度來考慮,管理層必須得到大多數員工的支持才能得以運作。
否則,員工要麼離職去尋找別的工作,要麼組織罷工、進行抗議。雖然管理趨勢是朝向民主的,但命令--控制結構仍然事實上(de facto)組織形式。這種根深蒂固的命令——控制結構的例子是近期大量的裁員並沒有對管理層產生多大的影響。在某些案例中,管理層在裁掉基層員工時,為自己添設獎金。
根據領導能力學者曼弗雷德·凱茨,如今所有的高層管理團隊都不可避免地地受到某種程度的人格障礙的影響。
管理的性質
在盈利組織中,管理的主要職能是為股東服務。典型的活動在於盈利(為股東),創造價格合理、富有價值的產品(為消費者),為雇員提供工作機會。
在非盈利組織中,管理要維護捐贈者的意願。在大多數管理或管治過程中,股東選舉董事會,後者任命管理高層。少數組織甚至應用了其它的方式(例如員工選舉方式)來參與管理人士任命等。
在公共部門,管理的表現形式主要是代議民主制,參政人士通過選舉獲得公共職位。
C. 項目管理始於哪個國家
起源於美國。項目管理是基於被接受的管理原則的一套技術方法~
D. 管理學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20世紀初科學管理的興起管理活動古已有之。管理活動走向科學化並開始理論探討,是從18世紀開始的。管理成為一門科學,則是20世紀初期的事。
管理是通過計劃、組織、控制、激勵和領導等環節來協調人力、物力和財力資源,以期更好地達到組織目標的過程。這也是對人、物、事的有組織運動進行有目的、有意識的控制行為。生產管理是最基本的社會管理活動。管理科學是對管理活動的科學總結和概括,是一門系統研究管理活動的基本規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學。它的內容不僅涉及生產力的組織,也涉及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築,是一門橫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綜合性學科。
大約6000年前,人類有了集體協作,共同勞動便產生了管理。早期的一些著名的有效管理實踐和管理思想大都散見於埃及、中國、義大利等國的史籍和許多宗教文獻之中。中世紀,這種管理實踐和管理思想繼續發展。義大利的N.馬基雅維利在所著的《君主論》一書中,對統治者怎樣管理國家、怎樣更好地運用權威,提出了4條原則。不過這時期的管理還不是一門科學。
18世紀到19世紀中期是歐洲各國在社會、政治、經濟、技術等方面經歷大變動、大改革的時期。許多理論家,特別是經濟學家,在其著作中便涉及有關管理方面的問題。英國經濟學家、古典政治經濟學的傑出代表亞當·斯密在其所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中,分析了勞動分工的經濟效益,提出了生產合理化的概念。英國數學家查爾斯·巴貝吉對專業化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1832年發表《機器與製造業經濟學》一書。他對工序分工進行分析,提出了製造直針的7個作業步驟。這種勞動分工原理為科學管理理論的提出奠定了基礎。在管理實踐方面,英國蘇霍製造廠和R.歐文的新拉納克的試驗等都很有成就。不過這些著名的管理實踐和管理理論,都還是作為某個人或某個集團對某一活動單一的管理實踐和管理思想的體現,還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屬於早期的管理理論。
真正科學管理理論的出現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管理工作逐漸成為一種專門職業,出現了資本所有者同經營管理者的分離,形成了單獨的經營管理者階層,要求管理經驗系統化、科學化、理論化。
科學管理理論最早出現在美國。1862年出現了一種新的籌資形式——有限責任聯合股份公司。歐洲移民把大量科技成果帶到美洲大陸,使得美國的商品經濟、勞動分配、工廠制度得到發展,使人們認識到需要專業的管理人員和行政人員;工會運動的興起,促使人們去研究新的管理課題——勞資關系;企業、公司產品的多樣化和生產經營的分散化,小規模條件下獨裁類型的管理,逐漸被專業類型的管理所代替,技術進步促使人們去尋找激發人類活力的適當方法。
1886年,美國工程師湯恩在美國機械工程師學會的年會上作了《工程師兼經濟學家》的報告,提出管理是專門的學問。他的講話對青年工程師弗雷德里克·泰勒有很大影響。他於1911年發表的代表作《科學管理原理》一書,成為科學管理學史上的一部代表作。泰勒的科學管理具體有5條:在進行時間和行為研究的基礎上制定工作定額;能力與工作相適應,即必須為工作挑選第一流的工人;工人在工作時要採用標準的操作方法;差別計件付酬制;計劃和執行相分離。這套方法被稱為「泰勒制」。此外,對企業的組織管理泰勒也提出重要見解。他認為整個管理工作應分為許多較小的管理職能,各級管理人員應盡量分擔較少的管理工作,高級管理人員應「超脫」,只處理重要事項的決策與監督工作,這為組織管理研究奠定了基礎。泰勒也因此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
一些大企業自覺地用泰勒理論對生產過程的管理進行了改造,美國福特汽車公司建立起生產流水線。為了使汽車大量普及,福特汽車公司把生產大眾汽車作為公司的目標。為了降低價格,1913年採用了現代化的大規模裝配作業線,93分鍾可造1輛汽車。汽車的產量提高,成本降低,價格自然就低了。汽車進入了家庭。於是流水線作業逐漸成為企業普遍的生產方式。
同期在歐洲也有人在進行科學管理的研究,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法國人H.法約爾。他在1916年出版的《工業管理和一般管理》一書中提出,管理職能理論和管理原則理論,著重研究企業高層領導的管理理論問題。他認為「經營」與「管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經營」是指導一個整體趨向1個目標,它有6項職能,而「管理」是其中之一。他又提出「14點管理原則」。法約爾的理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才被人們所注意。
與此同時,俄國的卡爾·阿德米耶奇提出了勞動協調進度表模式。德國社會學家韋伯提出「理想的組織機構模式」。英國管理史學家厄威克提出計劃、組織與控制三職能理論,預測、協調和指揮三個指導原則。這些都為科學管理學的創造做出了貢獻。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金錢刺激和嚴格的控制失去了原有的作用。美國人際關系學創始人埃爾頓·梅奧在芝加哥郊外的霍桑工廠進行人際關系研究,結果霍桑試驗發現,影響生產力最重要的因素是工作中發展起來的人際關系,而不是待遇及工作環境。後來,梅奧總結他親身參與和指導霍桑試驗及其他試驗的體會,1933年出版了《工業文明的人類問題》一書,提出了人際關系理論,為提高生產效率開辟了新途徑。他的著作載入了管理發展史冊。由於經濟大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人際關系的研究沒有充分發展,管理科學的研究在戰時也就中斷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生產力飛速發展,生產社會化程度日益提高,科學不斷取得新突破,給管理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管理研究日趨深入。管理科學由「科學管理」理論階段發展到「現代管理」理論階段。
現代管理理論分為兩大流派:一是「行為科學」,二是「管理科學」。「行為科學」理論是在戰前「人際關系研究」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許多行為科學家從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的角度進一步分析人的行為。他們對勞動者的「需要與動機」、「激勵因素」、「領導行為」等問題進行研究,認為勞動者效率的高低,不僅決定於勞動技能,還決定於勞動者的動機。1954年,美國學者馬斯洛在《激勵和個人》一書中提出「人類需要層次論」,將人的需要排次序,認為管理不僅著眼物質,也要注意職工精神需要。1959年美國學者赫茨伯格在《工作的激勵》一書中提出「激勵因素——保健因素」雙因素理論,進一步豐富了馬斯洛理論。50年代初美國人類行為研究基金會的成立標志該學科的成熟。
「管理科學」理論注重經營方針、目標的確定,以提高效果。它從操作方法、作業水平的研究向科學組織研究發展,運用管理統計、運籌學、電子計算機高新科技手段研究現代管理問題。1953年美國管理科學會成立,出版《管理科學》雜志,標志該學科的成熟。
大約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管理學進入了「最新管理」理論階段。它用「系統理論」將上述「行為科學」和「管理科學」統一起來,從而形成一種新的管理理論,該理論把人、物和環境結合起來進行全面考察,系統分析。1970年,華盛頓大學卡斯特和盧森威教授合著的《組織與管理——從系統出發的研究》,是該理論的代表作。西方管理理論學派紛呈、涉及內容也十分豐富。由於現代化的工業生產和現代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管理的組織、方法、手段必然不斷變化,管理科學也相應隨之繼續發展。
E. 項目管理的歷史
項目管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發展起來的重大新管理技術之一,最早起源於美國。有代表性的項目管理技術比如關鍵性途徑方法(CPM)和計劃評審技術(PERT),甘特圖(Gantt chart)的提出,它們是兩種分別獨立發展起來的技術。
甘特圖(Gantt chart)又叫橫道圖、條狀圖(Bar chart)。它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發明的,以亨利·L·甘特先生的名字命名,他制定了一個完整地用條形圖表進度的標志系統。
其中CPM是美國杜邦公司和蘭德公司於1957年聯合研究提出,它假設每項活動的作業時間是確定值,重點在於費用和成本的控制。
PERT出現是在1958年,由美國海軍特種計劃局和洛克希德航空公司在規劃和研究在核潛艇上發射「北極星」導彈的計劃中首先提出。與CPM不同的是,PERT中作業時間是不確定的,是用概率的方法進行估計的估算值,另外它也並不十分關心項目費用和成本,重點在於時間控制,被主要應用於含有大量不確定因素的大規模開發研究項目。
隨後兩者有發展一致的趨勢,常常被結合使用,以求得時間和費用的最佳控制。
20世紀60年代,項目管理的應用范圍也還只是局限於建築、國防和航天等少數領域,但因為項目管理在美國的阿波羅登月項目中取得巨大成功,由此風靡全球。國際上許多人開始對項目管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逐漸形成了兩大項目管理的研究體系,其一是以歐洲為首的體系——國際項目管理協會(IPMA);另外是以美國為首的體系——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MI)。在過去的30多年中,他們的工作卓有成效,為推動國際項目管理現代化發揮了積極地作用。
項目管理發展史研究專家以20世紀80年代為界把項目管理劃分為兩個階段。
項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pm)是美國最早的曼哈頓計劃開始的名稱.。後由華羅庚教授50年代引進中國(由於歷史原因叫統籌法和優選法)。台灣省叫項目專案。 在冷戰的史普托尼克危機(蘇聯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之前,項目管理還沒有用做一個獨立的概念。在危機之後,美國國防部需要加速軍事項目的進展以及發明完成這個目標的新的工具(模型)。 在1958年,美國發明了計劃評估和審查技術(PERT),作為的北極星導彈潛艇項目。與此同時, 杜邦公司發明了一個類似的模型成為關鍵路徑方法(CPM)。 PERT 後來被工作分解結構(WBS)所擴展。軍事任務的這種過程流和結構很快傳播到許多私人企業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多的指導方法被發明出來,這些方法可以用於形式上精確地說明項目是如何被管理的。這些方法包括項目管理知識體系(PMBOK),個體軟體過程(PSP),團隊軟體過程(TSP),IBM全球項目管理方法(WWPMM),PRINCE2. 這些技術試圖把開發小組的活動標准化,使其更容易地預測,管理和跟蹤。
項目管理的批判性研究發現:許多基於PERT的模型不適合今天的多項目的公司環境. 這些模型大多數適合於大規模,一次性,非常規的項目中. 而當代管理中所有的活動都用項目術語表達。所以,為那些持續幾個星期的「項目」(更不如說是任務)使用復雜的模型在許多情形下會導致不必要的代價和低可操作性。因此,項目識別不同的輕量級的模型,比如軟體開發的極限編程和Scrum技術。為其他類型項目而進行的極限編程方法的一般化被稱為極限項目管理。
F. 人類什麼時候開始有了項目管理
項目管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發展起來的重大新管理技術之一,最早起源於美國。有代表性的項目管理技術比如關鍵性途徑方法(CPM)和項目評估和反思(PERT)技術,它們是兩種分別獨立發展起來的技術。
其中CPM是美國杜邦公司和蘭德公司於1957年聯合研究提出,它假設每項活動的作業時間是確定值,重點在於費用和成本的控制。
PERT出現是在1958年,由美國海軍特種計劃局和洛克希德航空公司在規劃和研究在核潛艇上發射「北極星」導彈的計劃中首先提出。與CPM不同的是,PERT中作業時間是不確定的,是用概率的方法進行估計的估算值,另外它也並不十分關心項目費用和成本,重點在於時間控制,被主要應用於含有大量不確定因素的大規模開發研究項目。
隨後兩者有發展一致的趨勢,常常被結合使用,以求得時間和費用的最佳控制。南方精英項目管理學院稱之為「優秀的思維方式,成功的做事方法」。
20世紀60年代,項目管理的應用范圍也還只是局限於建築、國防和航天等少數領域,但因為項目管理在美國的阿波羅登月項目中取得巨大成功,由此風靡全球。
項目管理發展史研究專家以20世紀80年代為界把項目管理劃分為兩個階段。
項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pm)是美國最早的曼哈頓計劃開始的名稱.。後由華羅庚教授50年代引進中國(由於歷史原因叫統籌法和優選法)。在台灣省叫項目專案。
G. 管理起源於什麼
為您轉載以下資料供您參考:
要了解管理學的起源和發展,首先要了解管理的起源和發展,管理是管理學的基礎。管理是伴隨著人類和人類社會的產生和發展而逐步產生和完善的。從人類早期的群居生活和原始社會的分工協作,到國家的出現和階級的產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的繁榮,管理也從無意識進入到有意識的階段,人類在征服自然和發展自我的實踐活動中,不斷地總結經驗、汲取教訓,形成了一套管理思想和原則。
從原始社會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這期間,管理都屬於被動型的,是為生存和發展而進行管理,不是為管理而管理,從未對管理活動本身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以認識和研究,還沒有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管理理論體系。真正意義上的管理理論是伴隨工業革命發展和成熟起來的。隨著工業革命和工廠制度的發展,工廠、公司管理的必要性突顯出來,也進行了很多實踐活動。許多理論家,尤其是經濟學家越來越多地在其著作中涉及管理方面的問題,很多實踐者也開始探索管理,管理作為一種科學,得到尊重和認可。這一時期的管理著作大體上分兩類:一類注重管理職能,原則等理論方面的研究;另一類偏重管理技術和方法的研究。
工業革命的發展推動了商業的蓬勃興起和科技進步,使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產品多樣化和生產經營分散化使得小規模條件下的獨裁管理被專業管理取代,技術進步,引起了管理思想與哲學的巨大變化——尋求藉助技術之力增強人類活動的適當方法,即:管理。
管理運動的三次高潮,改變了人們的觀念,為管理學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它使得管理從關注物開始轉向關注人。隨著經濟和科技的發展,管理學經歷了從無到有,從有到完整的過程。從早期的實踐活動到管理思想的提出,再到管理理論的形成;從研究管理職能和管理科學等注重物的研究,開始轉向人際關系和行為科學的研究。管理學是一門有生命的科學,它將隨著經濟和科技的不斷深入發展而得到完善和補充。
經典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論列舉:
一、最早有關管理思想的記載,是《聖經》中葉忒羅對摩西事必躬親的建議:1、要制定法令,昭告民眾;2、要建立等級,授權委任管理;3、要責成專人專責管理,問題盡量處理在下面,只有最重要的政務才提交摩西處理
二、義大利佛羅倫薩的尼古拉。馬基雅維利於16世紀所著《王子》一書中,對統治者怎樣管理國家,怎樣更好地運用權威,提出了四條原則:1、群眾認可,權威來自群眾;2、內聚力,組織要能長期存在,就要有內聚力,而權威必須是在組織內行使的;3、領導能力,掌權之後要能維持下去,就必須具備領導能力;4、求生存的意志,就是要局安思危。
三、泰羅的「科學管理」。主要內容概括為以下八方面:1、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效率;2、制定工作標准;3、使得工具、機器、材料、作業環境標准化;4、實施刺激性的記件工資報酬制度;5、進行「精神革命」,推存相互協作;6、把計劃職能同執行職能分開,變原來的經驗工作法為科學工作法;7、實行「職能工長制」8、在組織機構的管理控制上實行例外原則,即:企業的高級經理人員把例行的一般日常事務授權給下級管理人員去做,自己只保留對例外事項的決定和監督權。
四、法約爾的管理過程理論。主要包括
(一) 提出企業的基本活動和管理的五項職能。1、技術活動2、商業活動3、財務活動4、安全活動5、會計活動6、管理活動(計劃、組織、指揮、協調、控制)
(二) 管理的14條原則:1、分工2、職權與職責3、紀律4、統一指揮5、統一領導6、個人利益服從整體利益7、個人報酬8、集中化9、等級鏈(法約爾橋)10、秩序、11公正12、保持人員穩定13、首創精神14、團結精神
五、韋伯的行政組織體系理論。這一理論的核心是組織活動要通過職務或職位而不是通過個人或世襲來管理。他認為高度結構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行政組織體系是人們進行強制控制的合理手段,是達到目標,提高效率的最有效形式。
六、巴納德的自覺協作活動系統。他認為組織是一個由人們有意識地加以協調的各種活動的系統,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管理人員。每個人在克服生理、心理、物質和社會的限制時,必須自覺地進行協作,組織就是這種自覺協作活動的一個系統,這種系統能否長期存在、發展,則決定於系統的效率和效果。同時,他把組織劃分為正式組織和無形組織。
七、梅約的「霍桑試驗」。他提出有別於古典管理理論的新觀點:1、工人是社會人,而不是單純追求金錢的「經濟人」。2、企業除了正式組織外,還存在非正式組織3、新型的領導在於對員工「滿足度」的增加,來提高工人的士氣,從而達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H. 項目管理專業的發展歷史
項目管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發展起來的重大新管理技術之一,最早起源於美國。有代表性的項目管理技術比如關鍵性途徑方法(CPM)和項目評估和反思(PERT)技術,它們是兩種分別獨立發展起來的技術。
其中CPM是美國杜邦公司和蘭德公司於1957年聯合研究提出,它假設每項活動的作業時間是確定值,重點在於費用和成本的控制。
PERT出現是在1958年,由美國海軍特種計劃局和洛克希德航空公司在規劃和研究在核潛艇上發射「北極星」導彈的計劃中首先提出。與CPM不同的是,PERT中作業時間是不確定的,是用概率的方法進行估計的估算值,另外它也並不十分關心項目費用和成本,重點在於時間控制,被主要應用於含有大量不確定因素的大規模開發研究項目。
隨後兩者有發展一致的趨勢,常常被結合使用,以求得時間和費用的最佳控制。
20世紀60年代,項目管理的應用范圍也還只是局限於建築、國防和航天等少數領域,但因為項目管理在美國的阿波羅登月項目中取得巨大成功,由此風靡全球。國際上許多人開始對項目管理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逐漸形成了兩大項目管理的研究體系,其一是以歐洲為首的體系——國際項目管理協會(IPMA);另外是以美國為首的體系——美國項目管理協會(PMI)。在過去的30多年中,他們的工作卓有成效,為推動國際項目管理現代化發揮了積極地作用。
項目管理發展史研究專家以20世紀80年代為界把項目管理劃分為兩個階段。
項目管理(project management pm)是美國最早的曼哈頓計劃開始的名稱.。後由華羅庚教授50年代引進中國(由於歷史原因叫統籌法和優選法)。在台灣省叫項目專案。
項目管理是「管理科學與工程」學科的一個分支,是介於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之間的一門邊緣學科。
I. 監理的起源
1988年7月建設部頒發了《關於開展監理工作的通知》。對建設監理的范圍、對象、監理的內容、開展監理的步驟等作出明確規定。並選擇了八個城市和部委開始了監理試點。1993年起用三年時間完成穩步發展。
1996年監理進人全面推行階段。監理應當依據建設法律、行政法規和技術標准、設計文件和建築工程承包合同,對承包單位在施工質量、建設工期、建設資金使用等方面,代表業主實施監督。工程監理人員認為工程施工不符合工程設計要求、施工技術標准及合同約定的,有權要求施工單位改正。建築法第三十條明確規定:國家推行建築工程監理制度,國務院可以規定實行強制監理的建築工程范圍。建設部2001年1月發布了第86號令《建設工程監理范圍和規模標準的規定》,在這個規定中明確下列工程必須實行監理:國家重點建設工程;大中型公用事業工程;成片開發的住宅小區工程;利用外國政府或者國際組織貸款、援助資金的工程;國家規定必須實行監理的其他工程。所謂大中型公用事業工程是指項目總投資3000萬元以上的市政項目,科教文化項目,
體育旅遊商業項目,衛生社會福利項目等。住宅項目是指5萬平方米以上的小區,高層住宅和結構復雜的多層住宅也必須監理。建設監理是我國建設領域里的又一項重大改革。
J. 現代管理起源於何時何地
20世紀初,美國的弗雷德里克·泰羅發明了一套被稱為「泰羅制」的科學管理方法。正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對現代物理學的貢獻一樣,「泰羅制」是現代管理學的發端和起源,泰羅也因之被譽為「科學管理之父」。這套方法產生於製造業生產第一線,是泰羅通過成千上百的試驗與深入生產第一線的體驗,歸納總結出的最佳生產方法、程序與標准。重要的是,在一百年前就由「泰羅制」為發端而形成的科學管理思想,深刻地改變和影響了現代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