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陝西省交口抽渭灌溉管理局的工程概況
灌區地處陝西省關中平原東部,渭河下游,灌溉西安、渭南兩市的臨潼、閆良、臨渭、大荔、富平、蒲城六縣(區)28個鄉鎮的126.6萬畝農田。灌區總揚程95.83米,分八級抽水,建有抽水站26座、排水站5座,總裝機容量2.9萬千瓦。目前,交口抽渭灌區已成為陝西省機電、工程設施齊全,灌排並舉的大型電力抽水灌溉工程。
『貳』 靖遠在哪
我家在靖遠,靖遠縣城在黃河邊上。
『叄』 靖遠地理位置,自然環境,地形氣候,河流資源植被,歷史文化,外貌特徵,特色小吃
靖遠,中國西部一個文明古老的縣份,黃河上游一方生機蓬勃的土地。她處於黃土高原西北邊緣,位居甘肅省中部,山環水繞,地域遼闊,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淀深厚,自古就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必經通道,成為古絲綢之路北線重鎮之一。素有「秦隴樞機」、「金城鎖鑰」之稱謂,被譽為「隴上名邑」、「黃河明珠」。
靖遠,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她猶如華夏文明搖籃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地理人文景觀,展現出不凡的氣勢,絢麗多姿,古樸典雅。追溯境內先民活動的蹤跡,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便有人類生存繁衍,考古發現了堡子山、紅嘴子、廟窪山等多處人類生活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及石具文物。春秋戰國時期,靖遠為羌戎游牧地,保存有西周至春秋時期游牧民族的典型文化遺址——吳家川岩畫。戰國末期為秦國領地,秦統一中國後屬北地郡。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厲、鶉陰縣,肇啟靖遠兩千一百多年的縣級行政建制歷史。元鼎五年,漢武帝西行巡遊到達祖厲縣,臨黃河而返。南北朝時期,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率部出征會師於祖厲縣,欣然置為會州。歷經隋唐宋元朝代,境內長期處於爭戰狀態,唐末陷於吐蕃,宋代先後為西夏和金朝佔領,州治多有遷徙,稱謂頻繁更易。明朝因邊防需要,於正統二年設置靖虜衛,這里成為明王朝與北元蒙古國的軍事沖突地帶。清代順治元年更名靖遠衛,雍正八1年改稱靖遠縣。此後,行政隸屬關系多有改變,但縣名沿用至今。
歷史概況
靖遠縣建置年代久遠,在漫長的社會發展進程中,隨著朝代的更替,轄域多有變遷,隸屬稱謂頻易。戰國以前,靖遠境內為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羌人和戎人所佔據,戰國末期,秦於公元前271年滅義渠戎,置北地郡,郡治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靖遠境域始劃入秦國版圖。 秦代靖遠仍屬北地郡。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靖遠境內始置祖厲(今靖遠)、鶉陰(今白銀市平川區)二縣,屬安定郡(漢時從北地郡分置),郡治高平(今寧夏固原),為靖遠縣級行政建制之開端。
東漢時期,祖厲縣治南遷,鶉陰縣改為鸇陰縣,屬武威郡。
三國時期,屬魏國武威郡。
南北朝時期,北魏置高平鎮(今寧夏固原),鸇陰縣屬之。西魏置會州,靖遠始稱會州。北周改會州為會寧防。
隋朝時期,會寧防改為會寧鎮,後改為會寧縣,屬平涼郡。 唐代初期,改會寧縣為西會州,後復為會寧縣,屬關內道。貞觀八年(公元634年),因足食故改會州為粟州,當年復為會州。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改會州為會寧郡,置烏蘭、會寧二縣屬之。廣德年間以後陷入吐蕃,更名汝遮。
北宋時期,西夏國曾兩度攻陷靖遠地。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修築會州城,置敷川縣。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改為敷文縣,屬涇原路。 南宋時期,先後為金、西夏攻陷,金改敷文縣為保川縣。
元代,仍為會州,屬陝西行省鞏昌府。
明代初期,裁會州,於迭烈遜(今白銀市平川區)設巡檢司戍守。正統二年(公元1437年),裁迭烈遜巡檢司,置靖虜衛,屬陝西行省都指揮司。
清代,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改靖虜衛為靖遠衛,屬鞏昌府。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靖遠衛並入隴右道。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改靖遠衛為靖遠縣,屬鞏昌府。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靖遠縣改屬蘭州府。
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甘肅省設七道,靖遠縣屬蘭山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1961年,隸屬定西地區。1961—1963年,劃歸白銀市管轄。1964—1985年,復屬定西地區。1985年8月,白銀市恢復成立,靖遠縣復歸白銀市管轄。
靖遠,區位優越,物產豐富。她處在黃河上游古代中國游牧文明向農耕文明的過渡地帶。很久以前,境內森林遍布,水草豐茂,曾經是古人類理想的游牧場地。由於黃河穿境而過,雨水充沛,河谷兩岸大片沖積地帶土質肥沃,光照充足,自然條件適宜早期農耕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東漢時期,靖遠地屬邊陲,戍卒守邊,實行軍墾,境內屯田成片,阡陌縱橫,成為古代農業開發較早的地區。唐代貞觀年間,因盛產穀物,倉儲殷實,改名粟州。明代設衛後,廣墾荒田,修渠引水,灌溉農業由此發端,開黃河水利之先河。二十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先後建成興堡子川、劉川、三場塬三大高揚程電力提灌工程,黃河沿岸一批小型水利工程相繼上馬,旱地變良田,荒漠起綠洲,靖遠成為黃河上游重要的灌溉農業區。改革開放以來,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蔬菜、養羊兩大特色產業培育壯大,瓜果、夏雜糧、稻米等傳統產業重點開發,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業大縣名副其實,已建成瓜果、蔬菜、水稻等十大商品基地,形成地方農業名優特產品二十多個門類。靖遠不僅是甘肅省最大的優質稻米生產區,被喻為「塞上小江南」,高效設施農業使反季節蔬菜生產形成規模優勢,享有「隴原菜鄉」的譽稱,而且是甘肅省重要的羔羊肉產地和集散中心,隴上佳餚「靖遠羊羔肉」美味可口,成為飲譽西北的地方美食品牌。靖遠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有金、銀、銅、鐵、錳等金屬礦藏,以及煤、石灰石、重晶石、高嶺土、石膏、石英石、沸石等非金屬礦藏,近年最新勘探發現的大型坡縷石礦,品位及蘊藏量均居世界前列。地方工業以煤炭開采為主,水泥、陶瓷、農業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形成一定規模,獨具地域優勢。商貿流通等第三產業迅猛發展,民營經濟快速成長,昔日「旱碼頭」情景再現,已躋身甘肅省個體私營經濟十強縣行列。
地方特產
小口大棗
棗樹在中國栽培有300多年歷史。《詩·豳風·七月》雲:「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千百年來,紅棗一直受到人們的喜愛。 大棗學名(Zigyphussp),是靖遠特產之一,主要產地在石門鄉小口、安韋、茨灘、壩灘、石門5村,棗園面積3000畝,目前掛果棗樹達5.1萬多株,年產大棗約70萬公斤,產值達280多萬元。小口大棗具有個頭大,肉質厚,含糖量高,維生素豐富,味美香甜等特點,系食用、葯用及滋補佳品。平均單果重15.2克,最大單果重25克,鮮棗含糖26.2%,總酸0.6%,維C484.6毫克/100克,出干率42%以上,宜制干。1991年在石家莊全國林果產品展銷會上獲金獎,專家評審鑒定評語為「甘肅保產,小口大棗,紅膠粘土,泉水澆灌,日照長,個大肉厚,馳名中外」;1997年在甘肅省林果產品展銷會上獲銀獎;1998年被評為白銀市優質農產品;2002年被農業部評定為「綠色食品」。石門鄉被白銀市列為大棗基地。小口棗是人們公認的「活維生素丸」,長期食用可延年益壽,同時還能治療多種疾病,有「滋補解毒,活血化淤,健脾潤肺」之功效,為百病之引。
燈籠辣椒
學名(Yargrossumly),地方名大辣子、園辣子、甜椒,為靖遠優質蔬菜之一。植株高大,稍開張,葉片厚大,生長勢強,要求光照、通風條件良好。果實扁園,縱溝較多,色澤鮮艷美觀,一般畝產6000斤左右,中心產區在糜灘、東灣、烏蘭等鄉鎮,沿河其它鄉鎮也有零星栽培。一般八月上市,十月底摘完。產品遠銷寧夏、西藏、四川、青海和甘肅各地。
哈思梨
哈思梨(Pgrussp)屬稀有珍品。因產於靖遠哈思山而得名,形如雞蛋,質細味甜,香味濃郁,核小個頭均勻,果肉水白色,剖切不易氧化,隔夜不變其色味,異於他果而著稱,歷史上曾是靖遠縣進貢品之一。梨木面積極小,易地栽植不佳。靖遠縣石門鄉小口村哈思街崖頭及小口沙河掌有小片栽植,1988調查共有老樹11株,樹齡高達80年以上。共有大小梨樹30多株,年產1500公斤左右,株產150公斤,多為禮品使用,市場銷售極少,故而「以稀為貴」。目前尚存不多,僅有28株。
鴿子魚
學名北方銅魚(Coreiusseptentronalis),鯉形目,鯉科,亞科,銅魚屬,地方俗名鴿子魚。因其形似鴿子而得名,體扁長,前部圓,筒形,後部側扁,體背古銅色。頭小,口小呈馬蹄形,具長須一對,頭長為口寬六倍左右。唇厚,下咽齒末端斜切,胸鰭末端不達腹鰭起點。肉質細嫩鮮美,骨刺少。肉嫩醇香,含有蛋白質、脂肪和多種維生素,被視為珍饈佳品。是黃河中特有的珍貴魚類品種,以味美肉肥著稱,主要分布在靖遠至中衛一帶的200公里的黃河河段。它鱗少身短,腹大嘴尖,被網後,隆起的脊背高懸,較大的胸鰭宛若鴿翅,遠望猶如一隻鴿子棲之網上,據志書《彩魚》載:「山岩之上鴿子最多,涉入黃河即變魚。味最美。」鴿子變魚不堪信,但鴿子魚肉,細膩白嫩,具有提氣補虛,滋陽補腎的功能,是老弱病殘者的滋補佳品,曾是歷代朝廷必不可少的「貢品」。據史料載,「民國33年,靖遠輸出鴿子魚3000隻,每隻價高300元」。古往今來,鴿子魚成為靖遠首屈一指的名優特產。在靖遠無數美妙動人的神話傳說中,「鴿子魚」的傳說聞名遐邇。
二毛裘皮
二毛裘皮系灘羔羊一月齡左右宰剝加工而成,皮板輕薄,柔韌細密,毛股緊密,花穗美觀,成明顯大波浪彎曲,俗稱「九道灣」,美觀大方,馳名中外。 靖遠是中國重要的灘羊、中衛山羊主產區,全縣羊只存欄41.9萬只。靖遠二毛裘皮、沙毛裘皮,特別是五合、北灘、高灣等地出產的二毛裘皮,細密柔軟、毛股長而彎曲,其中有「孔道環」之稱者為上品。靖遠裘皮加工歷史悠久。一千多年前靖遠先民就開始用羊皮縫制裘皮大衣(俗稱「二毛筒子」),用羊毛擀氈等生產生活用品。早期的皮革加工企業是靖遠縣白皮廠,後改名為靖遠縣裘皮廠,所生產的皮褥子深受外商歡迎。創建於1984年的白銀騰飛裘皮綜合製品廠,2002年引進國際先進裘皮加工工藝,大膽進行技術改造,裘皮加工生產能力、產品質量穩步提高,現擁有固定資產265.9萬元,年加工裘皮10萬多張,已開發生產二毛裘皮褥子、染色皮褥、領條、圍巾、毛皮包、裘皮服裝等10多個品種,年產值1300萬元,實現利稅390萬元,產品銷往美國、義大利、新加坡、日本、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冬果梨
學名(pgrusserotinarehd),地方名大果子,在靖遠栽培歷史長分布范圍廣,較耐旱、抗寒、適應性強,宜具灌溉條件排水良好的輕土壤上栽植。產量高,品質優,果肉細脆,果汁味甜酸適度可口,耐貯耐運,越冬性強,是靖遠縣果類的名優新產品,遠銷寧夏、內蒙等地。 據歷史記載,早在明代黃河兩岸的農民就以「園圊為業者」並形成一定規模。《甘肅通志》雲「梨花靖遠最多」。「康熙志」亦有「梨有鵝梨(冬果梨)、乳梨(牛奶頭)、雲梨、木梨、消梨、赤梨(紅冬果)」等描述。 冬果梨生、熟吃皆可,具有生吃生津解渴,熟食潤肺止咳之功效。中心產區在烏蘭、北灣、平堡、興隆、石門等鄉鎮,種植面積5000畝,總產量3000噸。
羊羔肉
靖遠羊羔肉是一種獨特的地方風味美食。其特色在於獨特的灘羊品種,獨特的生長環境,獨特的加工方法,獨特的葯膳滋補價值。靖遠縣屬黃河沖擊盆地,黃河流徑 154公里,造就了獨特的氣候環境。境內屈吳山、哈思山、雲台山水草豐茂,氣候涼爽,生長著柴胡、麻黃、益母、蒲公英、黃苓、桔梗、薄荷、乾草等數十種草葯,山中水流潺潺,礦物富集,羊羔日食葯草,夜飲礦泉,從而使羊肉細胞成分改變,造就了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的靖遠羊羔肉。 「靖遠羊羔肉」經甘肅省草原生態研究所、蘭州大學測試中心、甘農大食品工程系、甘肅省綠色食品辦公室等單位檢測分析和研究證明: ① 選料獨到,安全無污染。選用 30~45日齡左右灘羊奶羔,母乳育肥,各個生產環節符合綠色食品標准要求。 ② 營養豐富,具有保健功能。蛋白質含量豐富,氨基酸生物學效價高,符合 FAO/WHO提出的人體氨基酸需要量的平衡模式;富含鈣、磷、鐵等礦物質以及維生素A、B、B1、PP、C、D、葉酸等多種營養性元素;屬低脂型肉品,且大理石紋良好,膽固醇含量低;營養素配比合理,是集營養、滋補、保健於一體的優質肉食品。 ③ 肉質鮮嫩,味美可口。肌肉纖維細,交聯少,嫩度高;低級脂肪酸、氨基酸、含氮浸出物含量豐富,膻味輕微,香味濃郁,感官品質優異。 ④ 加工性能良好,工藝獨特。 羊羔肉產業已成為靖遠縣發展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目前,全縣羊只飼養量發展到78萬只,年出欄羔羊28餘萬只,產肉量213萬公斤,實現養羊產值8000多萬元,已基本形成一有龍頭企業,二有協會,三有基地,四有餐飲業和毛皮加工業,五有營銷組織,六有市場的產業化經營格局,產業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肆』 靖遠概況
靖遠,中國西部一個文明古老的縣份,黃河上游一方生機蓬勃的土地。她處於黃土高原西北邊緣,位居甘肅省中部,山環水繞,地域遼闊,鍾靈毓秀,人文薈萃,歷史源遠流長,文化積淀深厚,自古就是連接中原與西域的必經通道,成為古絲綢之路北線重鎮之一。素有「秦隴樞機」、「金城鎖鑰」之稱謂,被譽為「隴上名邑」、「黃河明珠」。靖遠縣轄3個鎮、15個鄉:北灣鎮、東灣鎮、烏蘭鎮、平堡鄉、糜灘鄉、三灘鄉、大蘆鄉、興隆鄉、雙龍鄉、石門鄉、劉川鄉、高灣鄉、靖安鄉、五合鄉、東升鄉、北灘鄉、永新鄉、若笠鄉。
靖遠,歷史悠久,文化燦爛。她猶如華夏文明搖籃中的一枝奇葩,以其厚重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地理人文景觀,展現出不凡的氣勢,絢麗多姿,古樸典雅。追溯境內先民活動的蹤跡,在距今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這塊古老的土地上便有人類生存繁衍,考古發現了堡子山、紅嘴子、廟窪山等多處人類生活遺址,出土了大量陶器及石具文物。春秋戰國時期,靖遠為羌戎游牧地,保存有西周至春秋時期游牧民族的典型文化遺址——吳家川岩畫。戰國末期為秦國領地,秦統一中國後屬北地郡。西漢武帝元鼎三年,始置祖厲、鶉陰縣,肇啟靖遠兩千一百多年的縣級行政建制歷史。元鼎五年,漢武帝西行巡遊到達祖厲縣,臨黃河而返。南北朝時期,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率部出征會師於祖厲縣,欣然置為會州。歷經隋唐宋元朝代,境內長期處於爭戰狀態,唐末陷於吐蕃,宋代先後為西夏和金朝佔領,州治多有遷徙,稱謂頻繁更易。明朝因邊防需要,於正統二年設置靖虜衛,這里成為明王朝與北元蒙古國的軍事沖突地帶。清代順治元年更名靖遠衛,雍正八年改稱靖遠縣。此後,行政隸屬關系多有改變,但縣名沿用至今。
靖遠,區位優越,物產豐富。她處在黃河上游古代中國游牧文明向農耕文明的過渡地帶。很久以前,境內森林遍布,水草豐茂,曾經是古人類理想的游牧場地。由於黃河穿境而過,雨水充沛,河谷兩岸大片沖積地帶土質肥沃,光照充足,自然條件適宜早期農耕產業的形成和發展。東漢時期,靖遠地屬邊陲,戍卒守邊,實行軍墾,境內屯田成片,阡陌縱橫,成為古代農業開發較早的地區。唐代貞觀年間,因盛產穀物,倉儲殷實,改名粟州。明代設衛後,廣墾荒田,修渠引水,灌溉農業由此發端,開黃河水利之先河。二十世紀七十至八十年代,先後建成興堡子川、劉川、三場塬三大高揚程電力提灌工程,黃河沿岸一批小型水利工程相繼上馬,旱地變良田,荒漠起綠洲,靖遠成為黃河上游重要的灌溉農業區。改革開放以來,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優化,蔬菜、養羊兩大特色產業培育壯大,瓜果、夏雜糧、稻米等傳統產業重點開發,實現了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變,農業大縣名副其實,已建成瓜果、蔬菜、水稻等十大商品基地,形成地方農業名優特產品二十多個門類。靖遠不僅是甘肅省最大的優質稻米生產區,被喻為「塞上小江南」,高效設施農業使反季節蔬菜生產形成規模優勢,享有「隴原菜鄉」的譽稱,而且是甘肅省重要的羔羊肉產地和集散中心,隴上佳餚「靖遠羊羔肉」美味可口,成為飲譽西北的地方美食品牌。靖遠境內礦產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有金、銀、銅、鐵、錳等金屬礦藏,以及煤、石灰石、重晶石、高嶺土、石膏、石英石、沸石等非金屬礦藏,近年最新勘探發現的大型坡縷石礦,品位及蘊藏量均居世界前列。地方工業以煤炭開采為主,水泥、陶瓷、農業化工、農副產品加工等產業形成一定規模,獨具地域優勢。商貿流通等第三產業迅猛發展,民營經濟快速成長,昔日「旱碼頭」情景再現,已躋身甘肅省個體私營經濟十強縣行列。
靖遠,鍾靈毓秀,人才濟濟。歷史上這里曾為邊塞要地,人習武藝,不憚攻殺。自東漢末年至清代初期,將才輩出,風起雲涌,先後有張濟、張綉、郭斌、趙率教、吳瑛、路瑛、王進寶、潘育龍、宋可進等將帥之才二十多人,精忠報國,名垂青史。近代,崇文重教,學風蔚然,范振緒、陳國鈞、朱銘心、蘇振甲、張雲錦、王定元等名流賢達,層出不窮,光耀隴原。現代,靖遠又是一個具有光榮革命歷史傳統的地區。一九三二年,中共陝西省委派遣謝子長、焦唯熾策劃領導的靖遠起義,是甘肅黨史上影響深遠的重大歷史事件。一九三三年,王儒林、李慕愚領導建立的「西北抗日義勇軍」,是甘肅省較早的一支革命武裝力量。一九三六年九月至十月,彭德懷率領的西方野戰軍(紅一方面軍)進駐靖遠,策應紅二、四方面軍北上。徐向前、陳昌浩、李先念指揮紅軍在靖遠虎豹口強渡黃河,點燃了革命的火種,一批靖遠籍青年學生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事業,成為領導地方革命斗爭的中堅力量,或為國捐軀,或功勛卓著。先烈英勇獻身的革命精神,激勵著世代靖遠兒女,奮發努力,自強不息。
乾坤震盪,滄海桑田。經歷悠悠歲月的風雨洗禮,走過人類社會漫長的發展里程,古老質朴的靖遠,從凝重的歷史陳跡中一步步走向現代的輝煌,恰似點綴在華夏文明天際上一顆耀眼的星辰,閃爍著璀璨的光芒。
http://ke..com/view/163258.htm
『伍』 甘肅省靖遠縣劉川鄉的中通快遞該怎麼樣填單呢
親你好,我在網路上幫你看了一下你說的位置周邊沒有快遞存在,你可以手機下載APP快遞超人 可以查到你附近的快遞網點的。但是到了鄉村鄉鎮這個級別時,基本沒有快遞公司了,只有唯一的一個中國郵政可以送到村長那兒,然後快遞會給你打電話叫你帶身份證去村長那兒取快遞,如果你想從鄉村寄送快遞那就很麻煩了,要自己送到郵政去,希望幫到您,滿意請採納,謝謝您!
『陸』 清末甘肅靖遠的軍營編制,當時有個什麼武候相當於現在的營長。當時裡面有個叫薛永福的就是這個官職。他的
靖遠縣
編輯
同義詞 靖遠一般指靖遠縣
靖遠縣隸屬於甘肅省中部,位於東經104°13′~105°15′,北緯36°~37°15′。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南與甘肅省會寧縣毗鄰,西南、西北、東北分別與甘肅榆中縣、景泰縣、寧夏中衛縣相連,西與白銀市白銀區交界,白銀市平川區從中析置,將縣域一分為二,形成南北相對的兩個部分。東西間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2012年,靖遠縣總人口47.6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3萬人。其中包括回、藏、滿、蒙古、東鄉等少數民族。[1]
靖遠縣位於黃河上游,甘肅省中東部,屬黃土高原溝壑區,地勢西高東低,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南北長125公里,東西寬106公里,總面積5809.4平方公里,海拔1300-3017米之間。[2] 靖遠縣屬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每年均氣溫8.9℃左右,每年極端最高氣溫35.1℃,每年均降水量240mm,每年蒸發量1634mm,每年平均日照時數2696小時,無霜期165天。[2] 2012年,靖遠縣耕地面積115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54.95萬畝,小麥播種面積16.7萬畝左右,玉米播種面積15.3萬畝左右,水稻播種面積3.25萬畝左右等。[2] 2012年,靖遠縣已探明的金屬礦藏有金、銀、銅、鐵、錳等10多種。[3]
2010年,靖遠縣實現生產總值40.4億元,占年度計劃的100%,同比2009年增長12%,其中第一、二、三產業分別為14.32億元、11.68億元和14.41億元,分別增長6%、20%和11.4%。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6.48億元,占年計劃的109.26%,同比2009年增長36.57%。[4]
中文名稱
靖遠縣
別 名
蔬菜之鄉
行政區類別
縣
所屬地區
中國甘肅省白銀市
下轄地區
烏蘭鎮、平堡鄉、糜灘鄉
政府駐地
烏蘭鎮
電話區號
0943
郵政區碼
730600
地理位置
甘肅省中部
面 積
5809.4平方公里
人 口
47.65萬人(2012年)
方 言
甘肅方言隴中片
氣候條件
溫帶乾旱半乾旱氣候
著名景點
屈吳山,烏蘭山
火車站
靖遠火車站
車牌代碼
甘D
行政代碼
620421
目錄
1 建制沿革
2 行政區劃
3 地理環境
▪ 位置境域
▪ 地貌
▪ 氣候
4 自然資源
▪ 土地資源
▪ 礦產資源
▪ 生物資源
5 人口民族
6 交通運輸
7 經濟概況
▪ 綜合
▪ 第一產業
▪ 第二產業
▪ 第三產業
8 社會事業
▪ 教育事業
▪ 醫療事業
▪ 衛生事業
▪ 社會保障
9 地方榮譽
10 政治體制
11 風景名勝
12 地方特產
13 歷史文化
14 著名人物
建制沿革
編輯
靖遠縣(12張)
戰國以前,靖遠境內為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羌人和戎人所佔據,戰國末期。
秦代,滅義渠戎,置北地郡,郡治義渠,靖遠境域始劃入秦國版圖。
西漢武帝元鼎三年,靖遠境內始置祖厲、鶉陰二縣,屬安定郡,郡治高平,為靖遠縣級行政建制之開端。
新莽時期,改祖厲縣為鄉禮縣。
東漢時期,祖厲縣治南遷,鶉陰縣改為鸇陰縣,屬武威郡。
三國時期,屬魏國武威郡。
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將祖厲縣南遷,置隴東郡。前秦於鸇陰縣地置平涼郡。西秦屬苑川郡。
南北朝時期,北魏置高平鎮,鸇陰縣屬之。西魏置會州,靖遠始稱會州。北周改會州為會寧防。
隋朝時期,會寧防改為會寧鎮,後改為會寧縣,屬平涼郡。
唐代初期,改會寧縣為西會州,後復為會寧縣,屬關內道。
北宋時期,西夏國曾兩度攻陷靖遠地,置敷川縣。
崇寧三年改為敷文縣,屬涇原路。
南宋時期,先後為金、西夏攻陷,金改敷文縣為保川縣。
元代,仍為會州,屬陝西行省鞏昌府。
明代初期,裁會州,於迭烈遜設巡檢司戍守。
清代,順治元年,改靖虜衛為靖遠衛,屬鞏昌府。
康熙二年,靖遠衛並入隴右道。
雍正八年,改靖遠衛為靖遠縣,屬鞏昌府。
乾隆二年,靖遠縣改屬蘭州府。
民國三年,甘肅省設七道,靖遠縣屬蘭山道。
1949—1961年,隸屬定西地區。
1961—1963年,劃歸白銀市管轄。
1964—1985年,復屬定西地區。
1985年8月,白銀市恢復成立,靖遠縣復歸白銀市管轄。[5]
1996年,靖遠縣面積5677平方千米,人口44.3萬人。轄1個鎮、20個鄉:城關鎮、興隆鄉、東灣鄉、糜灘鄉、烏蘭鄉、北灣鄉、中堡鄉、平堡鄉、石門鄉、劉川鄉、高灣鄉、雙龍鄉、靖安鄉、五合鄉、東升鄉、大蘆鄉、北灘鄉、永新鄉、若笠鄉、曹峴鄉、三灘鄉。縣政府駐城關鎮。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全縣總人口463076人,其中:城關鎮38817人,平堡鄉18580人,北灣鄉31793人,中堡鄉10678人,糜灘鄉23350人,三灘鄉20974人,烏蘭鄉32304人,東灣鄉43001人,大蘆鄉20383人,興隆鄉13504人,雙龍鄉14817人,石門鄉17407人,劉川鄉20245人,高灣鄉26112人,靖安鄉13830人,五合鄉30326人,東升鄉21283人,北灘鄉35461人,永新鄉11719人,若笠鄉9771人,曹峴鄉8721人。
2002年,北灣、東灣2鄉撤鄉建鎮。2005年1月,烏蘭鄉與城關鎮合並為烏蘭鎮;撤銷曹峴鄉並入若笠鄉;撤銷中堡鄉,將其所轄中堡、營坪2個村並入北灣鎮,營防、賈口、上灘3個村並入烏蘭鎮。
2007年末,全縣轄烏蘭、東灣、北灣3個鎮和平堡、糜灘、三灘、劉川、若笠、大蘆、高灣、興隆、雙龍、石門、永新、靖安、五合、東升、北灘15個鄉,共有9個社區、175個行政村,60個居民小組、1125個村民小組。
2008年末,全縣轄3個鎮、15個鄉:北灣鎮、東灣鎮、烏蘭鎮、平堡鄉、糜灘鄉、三灘鄉、大蘆鄉、興隆鄉、雙龍鄉、石門鄉、劉川鄉、高灣鄉、靖安鄉、五合鄉、東升鄉、北灘鄉、永新鄉、若笠鄉,175個行政村,1125個村民小組,農村人口9.49萬戶44.10萬人。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靖遠縣常住人口454925人。[6]
2012年,靖遠縣下轄3鎮15鄉:烏蘭鎮、東灣鎮、北灣鎮、劉川鄉、糜灘鄉、平堡鄉、若笠鄉、三灘鄉、大蘆鄉、高灣鄉、北灘鄉、東升鄉、靖安鄉、石門鄉、雙龍鄉、五合鄉、興隆鄉、永新鄉。[3]
2014年,省民政廳(甘民復〔2014〕154號)批復同意:撤銷劉川鄉、北灘鄉,設立劉川鎮、北灘鎮。[7]
行政區劃
編輯
2016年,靖遠縣下轄5鎮13鄉:烏蘭鎮、東灣鎮、北灣鎮、劉川鎮、糜灘鄉、平堡鄉、若笠鄉、三灘鄉、大蘆鄉、高灣鄉、北灘鎮、東升鄉、靖安鄉、石門鄉、雙龍鄉、五合鄉、興隆鄉、永新鄉。[3]
地理環境
編輯
位置境域
<span class="BMap_Marker BMap_noprint" unselectable="on" "="" title="" style="position: absolute; padding: 0px; margin: 0px; border: 0px; cursor: pointer; width: 19px; height: 25px; left: 379px; top: 88px; z-index: -7349820; background: url(http://api0.map.bdimg.com/images/blank.gif);">
© 2016 Bai - Data © NavInfo & CenNavi & 道道通
靖遠縣
靖遠縣地處甘肅省中部,位於東經104°13′~105°15′,北緯36°~37°15′。東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海原縣接壤,南與甘肅省會寧縣毗鄰,西南、西北、東北分別與甘肅榆中縣、景泰縣、寧夏中衛縣相連,西與白銀市白銀區交界,白銀市平川區從中析置,將縣域一分為二,形成南北相對的兩個部分。東西間隔120公里,南北相距135公里。[1]
地貌
望採納
『柒』 省級公路局下屬單位
又很多,例如公路養護管理處,路政管理處,征費管理處,公路建設管理處等。
內設機構
市公路管理局設12個職能部門。
(一)工程處
路局工程處是公路局下的一個部門,主要負責國、省道及橋梁的工程管理工作。主要負責工程的招標、監督建設、驗收等工作,一般是業主方。
(二)辦公室(加掛"戰備辦"牌子)
負責局機關政務、文電、督查、接待工作;負責綜合調研、信息、新聞宣傳、重要文稿起草、來電來信來訪處理及有關會議的組織工作;負責機要文件、文書檔案資料的收集、立卷、歸檔、保管和咨詢服務工作;負責微機的開發、利用與管理工作;負責機關范圍內的各種固定資產的管理;負責機關內部保衛和車輛、環境衛生、綠化、食堂、門衛等後勤管理工作 ; 負責檢查、指導、督促本局下屬各單位辦公室工作 ; 負責戰備辦的有關事宜。
(三)組宣科
負責制訂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議方案及選拔考核幹部的規定;負責全局系統幹部管理工作;對黨委管理的幹部和領導班子及其成員進行考察了解,提出調整配備的意見和建議,督促檢查民主集中制的執行情況;辦理所管幹部呈報、審批、任免、轉正、退休手續及調動事宜;負責專業技術人員的職務評聘工作;負責本系統黨、團的組織建設和黨員、團員幹部的統計工作;負責本系統的宣傳、思想政治工作和政研工作;負責全局的職工教育工作,引導和支持職工學政治、學業務、學技術,根據實際,定期舉辦崗位培訓和等級培訓;負責局機關離退休人員的管理和計劃生育工作;負責局黨委的日常工作及黨務工作。
(四)勞資科
負責全局工資基金的管理、勞動用品的發放及招工、轉正、調資、升級、異動、退休退職、傷殘死亡、獎懲等有關工作;參與編制勞動定員與定額標准、勞動管理辦法和分配辦法;負責工人的人事檔案管理和有關來信來訪工作。
(五)養路科
負責全局公路養護的生產管理,督促、檢查和考核各管養單位養護生產任務的完成情況;制定和完善養護生產運行機制和管理模式的改革方案、管理制度和檢查考核辦法;負責養護生產的技術管理,制定和修訂技術操作規程,總結和推廣養護生產的先進經驗及新材料、新結構和新工藝;負責水毀工程的報批與修復及其他大中修工程的組織實施。
(六)工程質監科(加掛"公路設計室"、"公路實驗檢測中心"、"監理咨詢中心"牌子)
負責全局路面大中修工程、新改建工程、橋梁工程、公路站房工程的管理、質量監理、設計文件審批,並負責組織檢查和驗收;負責上報項目設計文件的編制和測設工作;負責公路設計、公路實驗檢測、監理咨詢中心的建設管理工作;做好新材料、新工藝、新結構的學習及推廣工作。
(七)計劃統計科
負責收集、匯總各科室和局屬各單位計劃,審核編制並上報和下達計劃;負責做好計劃執行情況的檢查和調控工作;負責全局公路統計報表的收集、匯總、上報、檢查、督促,指導各管養單位統計記錄工作;負責落實上級撥款;負責全局路面、橋梁系統的管理。
(八)公路收費科
負責編制全局公路收費站和渡口年度徵收計劃,檢查督促徵收政策和規章制度的貫徹執行情況和目標任務的完成情況,加強征費稽查和票證管理,加強徵收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法紀教育,及時查處有關違紀問題,堵漏增收,確保徵收任務的完成。
(九)機務科
負責制訂、完善和落實機務、渡運管理的制度、辦法;合理調配和使用機械、船舶,保證公路工程養護和渡運生產的需要;負責檢查督促全局的安全生產;負責對機務、渡口實行目標管理;負責機械、船舶的維修、保養、購置和更新改造工作,辦理有關固定資產驗收、調撥、建檔、登卡、停使、封存、報廢處理等事項。
(十)財務科
負責全局除養護工程費之外的年度財務計劃的編制與審核,制訂財務管理和各項經費開支的有關規定,檢查各單位的會計核算和資金使用情況,及時糾正各種違反財務制度和財經紀律的現象和問題,會同計統科按計劃(預算)和工程進度、財務進度及時下撥經費,及時編制會計報表,搞好經濟核算和財產管理工作;負責單位內部財務計劃或預算的執行和決算、財務收支平衡;負責有關的經濟活動、經濟效益、經濟責任、建設項目預(概)算、決算的審計工作;負責對國家財經法規和部門、單位規章制度的執行情況及其他審計事項的審計。
(十一)企業管理科
負責局系統企業單位的指導和監督工作,制訂管理辦法,審定其經濟責任制辦法和指標,並督促其落實;負責企業會計報表審核和匯編,搞好財產管理工作,並建立檔案;負責本系統三產業發展的指導和局機關三產業的開發工作。
(十二)法規路政科
負責宣傳和落實《公路法》和國家有關公路管理的其他法律、法規和規章,負責全局的普法工作和法制工作,負責督促和檢查消防安全,負責局系統路政管理工作。
『捌』 騰沖市小河流治理工程管理局的地址是哪裡
在騰沖市機構編制中沒有騰沖市小河流治理工程管理局,但有市水務局,位於官房酒店對面三橋廣場邊,其主要職責為:
1.貫徹執行國家水利方針、政策和法規。
2.負責保障水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擬定水利發展戰略規劃,擬定相關規范性文件,組織編制江河湖泊的流域綜合規劃、防洪規劃等水利規劃。按照規定製定水利工程建設有關制度並組織實施。監督管理水利固定資產投資規模和方向,按照規定許可權審批、核准規劃內和年度計劃內的水利固定資產投資項目;提出縣級水利建設投資安排建議並加強監管。
3.對全市水務實行一體化管理,負責全市水資源統一管理(含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地熱水礦泉水),負責生活、生產經營和生態環境用水的統籌兼顧和保障。擬定全市水資源中長期供求規劃、水量分配方案並監督實施,對江河湖泊和地下水的水量、水質實施監測。組織開展水資源調查評價工作,按規定開展水能資源調查工作,負責重要流域、區域以及重大調水工程的水資源調度,組織實施取水許可、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水資源論證、防洪論證制度。指導水利行業供水和鄉鎮供水工作。
4.負責水資源保護工作。組織編制水資源保護規劃,組織擬定江河湖泊的水功能區劃並監督實施,核定水域納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總量建議,指導飲用水水資源保護和地下水開發利用與管理保護工作。
5.負責防治水旱災害,承擔騰沖市防汛抗旱指揮部的具體工作。組織、協調、監督、指揮全市防汛抗旱工作,對江河湖泊和水利工程實施防洪抗旱調度和應急水量調度,編制防汛抗旱應急預案並組織實施。指導水利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管理工作。
6.負責節約用水工作。編制節約用水規劃,擬定有關標准,指導和推動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
7.負責全市供水工作。對城市供水制定開發、利用和保護措施,會同有關部門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建立水源水質的日常檢測制度;組織編制城市供水的有關專業規劃,負責城市供水的管理,對城市供水設施建設、管網規劃進行審查、審批;對城市供水經營、安全用水進行監管。
8.組織、指導水利設施、水域及其岸線的管理與保護,指導重要江河、湖泊及河口、灘塗的治理和開發,辦理跨地州河流和國際河流騰沖段的有關事務;組織建設和管理具有控制性的或跨鄉鎮的重要水利工程,指導水利工程建設與運行管理,管理水生態修復和水利風景區建設。
9.負責防治水土流失。組織編制水土保持規劃並監督實施,組織實施水土流失的綜合防治、監測預報,負責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的審批、監督實施和水土保持設施的驗收工作,指導全市水土保持建設項目的實施。
10.指導農村水利工作。組織協調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指導農村飲水安全、節水灌溉等工程建設與管理工作,協調牧區水利工作,指導農村水利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按照規定指導農村水能資源開發工作,指導農村電氣化和小水電代燃料工作。
11.負責涉水違法事件的查處,協調、仲裁跨鄉(鎮)水事糾紛,指導水政監察和水行政執法工作。依法負責水利行業安全生產工作,組織、指導水庫、水電站大壩的安全監管,指導水利建設市場的監督管理,組織實施水利工程建設的監督。
12.組織開展水利行業質量監督工作。承擔水利統計工作。
13.負責水務系統的科技、教育和對外經濟、技術合作與交流外事工作;指導水利隊伍建設。
14.承辦市委、政府和上級有關部門交辦的其他事項。
『玖』 江西省贛撫平原水利工程管理局的簡介
江西省贛撫平原灌區地處贛中偏北部,贛江、撫河下游三角洲地帶,是一座以灌溉為主, 兼顧防洪、排澇、航運、發電、養魚和城鎮、工業、生活、環境供水的大型綜合開發水利工程。灌區地跨南昌、宜春、撫州3市7縣(市、區)的37個鄉鎮,設計灌溉面積120萬畝,排澇70萬畝,國有固定資產9.14億人民幣,為長江以南最大的引水灌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