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應進行怎樣的開發和保護
三江源是相當於我國經濟源頭的三駕馬車,現如今三江源的冰山正在以一個恐怖的速度消失。生態環境,植被,動植物都在遭到人為的破壞,礦山開采和偷獵對保護區破壞嚴重,三江源一旦枯竭或是間接性枯竭,我國的三江流域的農業,經濟將會受到巨大的打擊,要保護三江源我們要保護這里的一草一木和有生命力的植被,同時國家還要加大對偷采礦的打擊力度。
補充回答: 中華水塔面臨生態之憂
三江源是中國乃至亞洲氣候變化的啟動區、重要的生態屏障區和水源涵養區,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宣布的世界四大無公害超凈區之一。
「三江源被譽為中華水塔、江河之源,黃河總水量的49.2%、長江總水量的25%和瀾滄江總水量的15%都來源於此。」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諾爾德說。
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在全球氣候變暖和亂採金礦、濫挖葯材等不合理行為的共同作用下,三江源地區的冰川、雪山開始逐年萎縮,眾多江河、湖泊和濕地縮小、乾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積不斷擴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問題日益突出,中華水塔面臨嚴重的生態之憂。
日前,通過初審評定的長江源區生態環境地質調查項目表明,隨著全球氣候持續變暖,長江源區冰川總面積目前為1051平方公里,比《長江源志》記載的1247平方公里減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達9.89億立方米。冰川大規模消融退縮的速度,已到了令人堪憂的地步。
生態之憂帶來了現實的威脅。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州長王玉虎說,多年來三江源的生態環境持續惡化,源頭來水不斷減少,源頭數次斷流,不僅嚴重影響到農牧民群眾的生存發展,而且直接威脅到三江流域中下游地區的水安全和生態環境。
初步遏制生態惡化趨勢
素有「千湖之縣」美譽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是三江源生態惡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4000多個湖泊中曾經有90%乾涸。經過幾年的生態治理,這個縣的湖泊大都得到恢復,又開始呈現出湖泊星羅棋布、湖水漣漪的千湖美景。
「我們取消了對三江源地區GDP的考核,同時在三江源地區,已經停止砂金的開采,在較大范圍內實施了禁牧,同時開展人工降雨,三江源的生態治理工作已經取得階段性成果。」青海省省長宋秀岩說。
2003年1月,三江源自然保護區被批准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涉及青海省玉樹、果洛、海南、黃南四個藏族自治州的16個縣和格爾木市的唐古拉鄉,面積佔三江源地區總面積的42%。
宋秀岩說,2005年國家批復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投資額達75億元。這幾年在三江源地區採取了一系列措施,認真實施國家的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項目,近年來已經投資接近10億元來開展退牧還草、退耕還林、鼠害治理、生態移民、黑土灘的治理等生態保護項目。
「經過近幾年的治理,區域內植被有所恢復,涵養水源、防風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有了一定改善,牧民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有了明顯轉變。」諾爾德說,果洛州目前已治理黑土灘面積5.4萬畝,安置生態移民2707戶,完成禁牧面積3192.85萬畝,減畜169.93萬只羊單位。
同處三江源保護區的玉樹州完成生態移民6826戶,減畜190.25萬只羊單位,禁牧3759.94萬畝。「通過保護和建設,三江源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生態保護與建設取得了階段性成效。」王玉虎說。
2006年至2007年監測數據顯示,三江源出境水量有所增加,從412.70億立方米增加到492.76億立方米。草地生產力也有所恢復,沙障方格的設置有效控制了沙粒的移動,逢大風天氣,治沙區不再黃沙彌漫,對公路的危害明顯減輕。
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作為中國生態系統最脆弱和原始地區之一,三江源自身調節能力弱,一旦地表植物被破壞,自然恢復周期較長,而人工恢復則要付出更大的代價。
同時,三江源的生態惡化與區域性貧困交織並行。 該地區的16個縣中,有7個國家級貧困縣、7個省級貧困縣,貧困人口占當地農牧民總人數的63%,是青海省貧困人口最集中、貧困程度最深、脫貧任務最艱巨的地區。
諾爾德和一些來自青海的全國人大代表在今年「兩會」上提出了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的建議,目的是要實現各利益主體的「權、責、利」相協調,既要保護好環境,又要幫助當地群眾加快發展。
「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矛盾日漸突出,生態環境建設急需巨大資金支持。建立生態補償機制,不僅可以緩解資金緊缺問題,而且可以從根本上改變三江源生態效益使用不合理現象,保證生態建設的可持續性。」諾爾德說。
生態補償在國際上並不鮮見,流經歐洲多國的多瑙河,就建立了下游補償上游的機制。北京和河北等地在水源地保護方面,也已經作出了一些生態補償的有益探索。有專家指出,建立更加廣泛的生態補償機制是大勢所趨。
「日前,以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為主要內容的三江源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已編制就緒,將成為未來三江源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王玉虎說。
Ⅱ 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
青海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國家發改委相關部門的具體指導下,項目各主管部門、建設單位和項目實施地區各級黨委、政府及廣大幹部、工程技術人員、科研人員和各族群眾,齊心協力,真抓實干,工程建設取得了新的進展和新的突破,生態立省戰略彰顯出人民福祉的深刻內涵。
按照《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省相關部門和地區通力合作,尤其是在項目區廣大幹部群眾的廣泛參與下,《規劃》確定的20多項工程全面實施,深入推進,實施三年多來已取得了階段性成果。2005-2008年,項目完成退牧還草3360萬畝、圍欄封山育林182.68萬畝、退耕還林9.81萬畝、治理黑土灘14.6萬畝、地面鼠害防治8122萬畝等等,工程實施區植被覆蓋度得到明顯恢復,目前,工程項目覆蓋區水源涵養功能初步得到恢復,「中華水塔」功能有所增加,素有「千湖之縣」的黃河源頭第一縣——瑪多縣,又開始呈現出湖泊星羅棋布、波光粼粼的壯麗美景。同時,通過退牧還草、禁牧搬遷、鼠害防治、封山育林、黑土灘治理、沙漠化土地治理、水土保持等工程的實施,項目實施區草場惡化趨勢減緩,植被恢復效果初顯;通過小城鎮建設、建設養畜、農牧民科技培訓、人畜飲水、能源建設等工程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農牧民的生產生活條件,拓寬了就業渠道,增加了收入;通過科技培訓、能源建設、禁牧搬遷、建設養畜等工程的實施,推動了城鎮化進程,加快了二、三產業發展,促進了廣大幹部和農牧民群眾思想觀念的轉變,三江源區社會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成績來之不易,成績浸滿汗水。
僅去年一年,省政府就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項目實施工作,明確年度工作任務和奮斗目標,及時總結經驗,固強補弱,為工程建設的科學推進創造有利條件。一年來,省發改委、省三江源辦和省直相關部門和項目實施區更是克服困難,搶抓機遇,只爭朝夕,精心組織,科學實施,修訂完善前期工作方案,積極協調建設投資,注重發揮專家優勢,規范項目審查程序,力求將所有項目前期工作做深做細。在項目中期評估過程中,各單位各部門通力協作,全面配合,在建設中邊評邊改,在整改中力求實效,進一步提高了綜合管理能力和建設水平。同時,及早動手,編制「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方案,大大加速了三江源工程建設的發展步伐,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已成為青海闖出一條欠發達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成功之路的重大實踐活動。
項目實施以來,省委、省政府把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提到重要議事日程,當作頭等大事來抓。省委書記強衛、省長宋秀岩多次深入項目實施一線視察、指導和調研;副省長徐福順、鄧本太、張光榮走向施工一線,現場辦公,及時協調解決實施難點;省人大調研組、省政協調研組先後奔赴所有項目區,實地考察,現場指導。按照省委、省政府「生態立省」的發展戰略,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全省上下把生態保護和建設當作重要職責,進一步形成了上下聯動、齊抓共管的工作態勢,有力推動了工程建設持續快速發展。為把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的各項工作任務更好地落到實處,省三江源辦受省政府委託與各州(市)人民政府和省直相關部門還簽訂了年度項目建設目標責任書、黨風廉政建設目標責任書。項目區各級黨委、政府及有關部門根據省委考核辦的要求,及時分解、細化目標,突出責任主體職能,強化責任落實;各州(市)、縣三江源辦克服困難,盡全力協調落實年度目標任務,確保了工程建設的穩步推進。省三江源辦還專門制定了《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2008年項目建設監督檢查驗收工作方案》,進一步加強工程實施的管理和監督檢查。省直有關部門按照各自分工,對工程建設實施了「常態化」、「全天候」的監督檢查,有效提高了項目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設質量。
項目實施過程中,不斷完善和配套的規章制度也為工程建設的科學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是2008年,我省緊緊圍繞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建立了項目實施監督的長效機制,實施了工程建設的月度通報,編制了工程建設檔案管理規程。走過不平凡的2008年,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各項年度目標任務的全面完成,無疑對青海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這一年,項目新下達中央專項資金30000萬元、禁牧搬遷投資4171萬元,加之2007年結轉至2008年實施的中央專項投資項目21602萬元、退牧還草項目18400萬元,四項共計74173萬元。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項目當年任務目標為:完成2007年結轉至今年的工程投資21602萬元,完成2008年新下達項目部分投資11000萬元,合計32000萬元。截至去年12月底,全年共完成三江源工程投資52542.5萬元,超額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年度目標任務。而與完成建設投資同步的是,完成封山育林31.1萬畝、沙漠化治理13.03萬畝、重點沼澤濕地5萬畝、黑土灘治理11.6萬畝……
截至目前,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自啟動以來共下達專項投資243140萬元,共完成投資221509萬元,佔下達投資的91%。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我省還堅持「依託工程、實事求是、因地培訓、因人培訓」的原則,狠抓科技培訓工作。2008年一年,就累計培訓管理幹部和專業技術人員1200人,培訓農牧民2490人、轉產牧民1620人,扶持科技示範戶133戶。並通過廣泛深入的宣傳報道,為工程建設的科學發展提供了強大的輿論支持。通過深化教育,強化管理,進一步強化了全省三江源系統的自身建設。
時光荏苒,難忘的2008年已經過去。踏上新的征程,在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順應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呼喚,青海將乘勢而上,把三江源生態保護和建設工程不斷推向前進,為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青海做出新貢獻。(
Ⅲ 治理三江源生態環境的措施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保護適宜採取的發展戰略是恢復和擴大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調整產業結構,適量遷移當地居民,停止經濟建設、青藏鐵路不能超過三江源地區和建設人工草場的說法都是錯誤的.
故選:B.
Ⅳ 如何在網上搜到青海三江源國家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與建設的總體規劃 全文
國家環保網
Ⅳ 青海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狀況
1999年,中國探險協會組織了水資源專家與其他科學家對瀾滄江的綜合考察,通過考察提出了「開發大西北,保護三江源」的建議。這一建議得到國家林業局、青海省政府、中國科協及中國科學院和有關部門的重視與支持。
2000年2月2日,國家林業局以林護自字[2000]31號文《關於請盡快考慮建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函》下發青海省。青海省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編寫了青海三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初步意見,並在2000年3月21日,由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聯合召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可行性研討會」,會議認為:「中華水塔」面臨著嚴重威脅,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西部大開發中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大戰略任務,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刻不容緩。
青海省人民政府經過認真調研,於2000年5月批准建立三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並於2001年9月批准成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2001年8月,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辦公室派出專家組赴三江源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依據考察的成果,國家林業局規劃院和三江源保護區管理局依制定三江源保護區2001~2010年的10年建設總體規劃。
2003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Ⅵ 青海省為保護生態環境採取了哪些措施
一、實施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包括:三江源生態恢復、三江源生態移民、全面禁止三江源礦產資源開發等。
二、實施更加嚴格的工業生產污染物排放標准和環保准入標准。
三、全面禁止燃煤,改用天然氣。
四、退耕還林、退耕還草、種草種樹,綠化南北山、綠化海東。
五、設立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
六、制定「主體功能區規劃」,把超過70%的國土面積確定為禁止開發區,約20%的面積確定為限制開發區。
七、大面積實施人工增雨,改善和增加植被面積。
八、實施大范圍的荒漠化治理工程。
九、禁止河流截流、禁止墾荒。
還有一些,想不起來了。這些夠了吧?
Ⅶ 三江源地區的環境問題 及保護措施 詳細點
三江源地區的保護:
(1)生態意義:三江源地區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高原濕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是我國最重要的水源涵養地。
(2)生態環境問題:
①由於全球氣溫變暖,冰川逐年萎縮,導致湖泊濕地面積逐漸縮小甚至乾涸。
②由於過度放牧,亂采濫挖等不合理的人類活動導致水土流失加劇,草地沙漠化嚴重,蟲鼠猖獗野生動物銳減,加速了三江源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
(3)保護措施:
①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
②採用退耕還草(林),全面禁獵,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實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場保護工程等措施。
Ⅷ 青海省對三江源地區生態保護採取的措施包括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位於青海省,該地區主要是保護湖泊、草原、森林和沼澤,選項D符合題意.
故選:D.
Ⅸ 大美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應該如何建立生態平衡
禁牧之惑
此消彼長,野生動物種群不斷增加,意味著牲畜不斷減少。說到這個,瑪多縣農牧林業科技局副局長朵華本很糾結,一方面,野生動物增長了,說明生態環境恢復了;但另一方面,大面積的草場禁牧,牧民們不再放牧,都讓給了野生動物,讓他覺得非常惋惜。
2005年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批准實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總體規劃》。同年8月,三江源生態保護工程正式啟動實施,總投資75.07億元。其中一項,便是實施規模龐大的網圍欄工程,其功能,一是分隔草場,二是圍欄禁牧。
瑪多縣天然草原總面積3448.6萬畝,扣除山地、湖泊,可利用草場面積2707.9萬畝。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瑪多縣牲畜有60萬只,是全國聞名的牧業大縣。2005年實施退牧還草政策以來,通過大量的減畜,現在總量只有13萬左右。
朵華本說,據初步統計,藏野驢、黃羊、綿羊、鹿這些食草動物,約有20多萬只,這個數量,已經遠超過了牲畜的數量。
根據多年的牧草檢測,高原草場每30畝的產草量,才能滿足一隻羊的採食量,而一隻氂牛,則需要120畝的草場才能養活。瑪多縣整個草場的面積,保守計算,可以養育大約180萬只牲畜。
如今,瑪多縣現有的牲畜數量,加上野生食草動物,也只有30多萬只。也就是說,按照現有的草場面積,還遠遠沒有達到可承受的載畜量。動物減少了,對牧草的採食量減少,草場得以更好地生長,這對於涵養三江源地區的蓄水量,自然大有好處。
但越來越多的野生動物,也給三江源地區帶來新的威脅。一個藏野驢的採食量,相當於6隻羊的採食量。如果野生動物無節制過快增長,反而會造成草場的新一輪不堪重負。
生活在三江源核心區、還沒有實施移民的藏民,已經感受到了野生動物的威脅,尤其是藏野驢,是最讓當地牧民頭疼的。藏野驢的游擊習性,使得它們的活動范圍很廣,哪裡牧草好,藏野驢就會成群結隊出現在哪裡,搶食羊和氂牛的草。
朵華本說,說服老一輩牧民放棄草場,本就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如今看到藏野驢越來越多,很多牧民都有想法,與其讓藏野驢吃掉草,為何不讓人們放牧呢?
汪永晨告訴記者,在保持生態平衡的基礎上保護三江源,最成功的經驗就是減少人為的干預。長期以來,游牧生活和青藏高原的生態系統,維持著一個動態的平衡。並不是野生動物越多越好,野生動物過快增長,也會帶來生態問題。
高原暖化
三江源地區的生態環境,還面臨著另一個嚴峻的挑戰——高原暖化。
瑪多縣農牧林業科技局副局長朵華本告訴記者,大約30年前,瑪多縣的藏民9月底就已經開始儲存凍肉了。但這兩年,氣溫一直上升,凍肉儲藏時間一再推遲。記者探訪瑪多縣時是10月21日,藏民們還沒有開始儲存凍肉。
2012年的黃河,是多年以來水量最為豐沛的一年。黃河上游的唐乃亥水文站,7、8兩個月的水位達到56年有觀測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值,蘭州段水位高出往年3米多。
黃河源頭之處的青海省海南州瑪多縣,也迎來了豐水之年。朵華本是土生土長的本地藏民,他說,2012年湖水面積擴大,黃河水位上漲,這是往年看不到的。
不過,偶爾的豐沛依然掩飾不了黃河更大的隱憂。地處青藏高原腹地的黃河源頭地區,在氣候變化的進程中,被顯著地影響著。青藏高原是全球同緯度中,平均氣溫變化最突出的地區,擁有脆弱而敏感的生態系統。因其氣候和植被能對氣候變化做出迅速響應,一直被稱為全球的「氣象灶」,是全球氣候變化的預警區。
作為地球的第三極,青藏高原對氣候變化表現得異常敏感。二氧化碳過度排放引起的溫室效應,對青藏高原生態惡化的影響,要比地球上其他地區更為嚴重。
青海省氣象局提供的一份資料顯示:1961年-2010年,青海省年平均氣溫呈明顯升高趨勢,平均氣溫升溫率為每10年升高0.37℃,而同時期,全球平均氣溫則是每10年升高0.13℃,全國平均氣溫每10年升高0.22℃。
青海省氣候中心研究院李林說,盡管今年的黃河水量豐沛,但黃河河源的整體形勢卻很嚴峻。黃河一半的水量,靠蘭州以上河段補給,在全球氣候變暖的背景下,甘肅、青海和四川3省結合部,氣候日趨乾旱、地表徑流減少、地下水位下降,隨著人口的不斷增長和畜牧業的迅速發展,草地植被涵養水源功能大為降低。
在黃河上游,降水依靠東亞季風,來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到達阿尼瑪卿山以後,由於山體抬升氣流,形成山前降雨。這幾年,降雨量總體上在減少,黃河在瑪曲的黃河第一拐,流速10年間降低了15.6立方米/每秒。與此同時,黃河流域的蒸發量卻在增大,10年間,平均蒸發量增加了9.6毫米。
氣候變化,青藏高原無疑成為最受影響的地區,20世紀80年代以來,三江源區增溫率持續上升,加之人類經濟活動的增強,凍土呈區域性退化狀態,冰川退縮顯著增加。尤其是從1987年以後,冰川融水逐漸增多,這一時期,氣候變暖對西北來說,似乎是好事情。但從長遠來說,卻令人擔憂。當冰川的消融逐漸加快,雪線持續縮減,冰川對河源的補充就將先增後減——類似拋物線——一樣的變化過程。
當拐點來臨,黃河源頭的冰川融水,可能將難覓蹤影。
生態補償
2006年起,青海取消了對三江源地區的GDP考核,把生態保護和建設,列為三江源區各級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內容,同時嚴格限制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礦產資源開發。2011年,國務院審議通過了《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決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國家生態保護綜合試驗區。
在這樣的政策背景下,瑪多縣曾經有金礦開采業被關閉,曾經的小規模的奶業加工廠,也因為原料難以接續而倒閉。位於三江源核心區的瑪多縣,是生態移民重點縣。越來越多的牧民,被移民到定居點。
不過,動員牧民搬遷並不容易,對於這些牧民來說,放棄習以為常的游牧生活,來到城鎮定居點,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朵華本說,移民後,國家每年發給每戶牧民8000元,連續發放10年。但很多移民並沒有學會新的生存手段,生活境遇一落千丈,僅僅靠國家發放的補助,難以維持生活,一時又找不到出路。那些沒有搬遷的牧民,也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根據退牧還草政策,牧民減少一隻羊,政府有幾百塊錢的補助。但是按照現在的市場價,一隻羊的售價,普遍已經超過了1000元,補貼難以平衡收支。
三江源生態保護是一項關系全國的生態工程,其治理成本應該由流域內的所有地區共同承擔。「我們保護得越好,下游發展的條件就越好,那麼他們拿一些錢來補償是應該的。」朵華本說。
理論上,由於生態區要保護生態環境,犧牲了部分的發展權,這一部分機會成本也應納入補償標準的計算之中,生態補償的最低標准應該是直接投入與機會成本相加之和。不過,在實際操作層面,誰來承擔這樣的犧牲,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
像瑪多這樣的三江源地區的政府,沒有產業的支撐,無法養活自己,「缺錢」將是長期而艱巨的問題,支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養老、教育、醫療、就業等基本公共服務,需要穩定的收入來源。既然生不出錢來,從哪裡要錢?就是急需解決的問題。
Ⅹ 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管理狀況
1999年,中國探險協會組織了水資源專家與其他科學家對瀾滄江的綜合考察,通過考察提出了「開發大西北,保護三江源」的建議。這一建議得到國家林業局、青海省政府、中國科協及中國科學院和有關部門的重視與支持。
2000年2月2日,國家林業局以林護自字[2000]31號文《關於請盡快考慮建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的函》下發青海省。青海省人民政府組織有關部門編寫了青海三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規劃初步意見,並在2000年3月21日,由國家林業局、中國科學院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聯合召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可行性研討會」,會議認為:「中華水塔」面臨著嚴重威脅,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是西部大開發中生態環境建設的一大戰略任務,不僅意義重大,而且刻不容緩。
青海省人民政府經過認真調研,於2000年5月批准建立三江源省級自然保護區,並於2001年9月批准成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管理局。
2001年8月,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評審委員會辦公室派出專家組赴三江源地區進行了實地考察,依據考察的成果,國家林業局規劃院和三江源保護區管理局依制定三江源保護區2001-2010年的10年建設總體規劃。
2003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晉升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國家於2005年建立三江源自然保護區,10年來累計投入的資金接近90億元,近10萬牧民搬離了草原,超過70萬戶農牧民主動減少了牲畜養殖數量。
經過10年保護,三江源地區生態退化趨勢得到初步遏制。水資源量增加近80億立方米,草地產草量整體提高了30%。但仍存在社會保護參與度不高、牧民增收渠道狹窄,政府各部門權責不清、職能交叉等問題。
2016年4月,青海省召開省委常委會議部署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工作,提出將力爭於5年內建成中國三江源國家公園。三江源國家公園范圍包括青海可可西里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等地,園區總面積12.31萬平方公里。根據部署,青海將以「一年夯實基礎工作,兩年完成試點任務」為目標推進工作,最終於5年內將園區打造成經濟社會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先行區,為全國同類地區提供示範。
三江源國家公園體制試點的建立,將整合各部門、各地區職能資源實施生態整體系統修復,以理順三江源保護機制、提升保護科學性。同時更加註重相關農牧民生活的改善,通過合理利用現有生態資源打造一批可吸納就業的旅遊、有機農牧等綠色產業,讓群眾共享生態保護紅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