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質量監理 > 河南工程監理李桃紅

河南工程監理李桃紅

發布時間:2021-08-14 01:01:32

① 什麼里桃什麼的成語

桃園結義、桃紅李白、
李白桃紅、桃李春風、
報李投桃、斷袖餘桃、
僵李代桃、僵桃代李、
凡桃俗李、方桃譬李、
公門桃李、將李代桃、
桃李精神、桃李門牆、
桃李無言、李代桃僵、
流水桃花、柳綠桃紅、
柳夭桃艷、門牆桃李
濃桃艷李、人面桃花、
世外桃源、桃紅柳綠、
桃花流水、桃花人面、
桃花潭水、桃僵李代、
桃來李答、桃弧棘矢、
桃李不言、桃李不言、
桃李成蹊、桃李滿天下
報李投桃、斷袖餘桃、二桃殺三士、凡桃俗李、方桃譬李
公門桃李、將李代桃、僵李代桃、僵桃代李、李白桃紅
李代桃僵、流水桃花、柳綠桃紅、柳夭桃艷、門牆桃李
濃桃艷李、人面桃花、世外桃源、桃紅柳綠、桃弧棘矢
桃花流水、桃花人面、桃花潭水、桃僵李代、桃來李答
桃李遍天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不言,下自成行、桃李成蹊、桃李春風
桃李精神、桃李滿天下、桃李門牆、桃李無言,下自成蹊、桃李爭妍
桃李之教、桃李之饋、桃蹊柳陌、桃蹊柳曲、桃腮粉臉
桃腮柳眼、桃羞杏讓、桃夭李艷、桃夭柳媚、桃之夭夭
投桃報李、投桃之報、杏臉桃腮、杏腮桃臉、艷如桃李
艷如桃李,冷若冰霜、夭桃?李、夭桃?李、以桃代李、餘桃啖君

② 桃紅李綠是一個成語嗎

桃紅李綠不是一個成語

桃紅柳綠[ táo hóng liǔ lǜ ]

基本釋義詳細釋義

③ 河南開封4個角8個楞72個小胡同都是哪阿

開封城內的大小街道縱橫交織,四通八達,大部分是歷史上遺留下來的,有著較為深遠的歷史淵源。素有「七角八巷」之稱。七角:縣角 、行宮角、 崔角 、丁角、 吳勝角、 都宅角、 府角。七角中演變成大街的有丁角街、 吳勝角街。八巷:雙龍巷、 賢人巷、 聚奎巷、 保定巷 、金奎巷、 南京巷、 慈悲巷、 第四巷。第四巷今改名為生產中街。

胡同即小道,以窄,短為特徵,開封素有「七十二胡同」之說,隨著時代的變遷,舊城的改造,道路的拓寬,有的已經面目全非。開封胡同的命名,大體有七種類型,其中以家族和作坊命名佔多數。

以家族命名 以生產作坊命名 以景物命名 以吉祥仁愛命名 以堂廟命名 以官衙命名 反映時代的命名 此外還有以序號命名的胡同。

油坊胡同
在市區東部,南北走向,南起自由路東段,北起東半截街西口,與南羊市街南口和裴場公胡同東口相接。長270米,南口寬5米,北口寬13米,瀝青路面。清代年間,街北面有三聖廟,稱南三聖廟街,屬祥符縣城第二隅。民國時期街南口有山西人在此開油坊,汴人故稱油坊胡同。

太白鬍同
位於市區東南部,南北走向,北起自由路東段,南至西蔡河灣街。清乾隆五十三年,巡撫畢沆在街北口建一「太白廟」,故名太白廟胡同。民國時更名太白鬍同,沿用至今。

裴場公胡同
位於市區東部,東起油坊胡同,西至大袁坑沿街。長250米,東口寬10米,西口寬5米。瀝青路面。北宋時,為祭祀 漢代湯陰縣皮場鎮人張森,為民殺蠍有功,而在此街建皮場土地祠,稱皮場街,屬東京城顯仁坊。明代,該街建皮場公廟,清光緒年間稱裴場公胡同,,屬祥符縣第二隅,民國初諧音將「皮」字訛為「裴」,沿用至今。

南劉府胡同
位於市區東北部,在第一中醫院東側。南北走向,,南起財政廳東街西部,北至雙龍巷西部,長202米,寬3—5米,街中部兩側各有-東西向小巷,瀝青路面。明末進士,(清初工部尚書)劉昌曾在該街建造府第,並立有「四世宮保」牌坊,清乾隆年間稱劉府胡同,光緒年間分南北劉府胡同,該街居南,故名。1935年曾稱「法治南胡同」1937年後復稱今名。

北劉府胡同
在市區東北部,南北走向。南起雙龍巷西部,北至雙井街西口,長118米,寬3·6米,水泥方磚路面。清乾隆年間稱劉府胡同,光緒年間,為區別南劉府胡同稱今名。(名稱來歷同南劉府胡同)1935年曾名法治胡同,1937年復稱今名。

北仁義胡同
在開封市區西部,南北走向,南起西門大街北側,北起開封市明膠廠,長300米,寬3-7米。相傳,清代有張李兩家鄰居,在修牆時,你占我一寸,我擠你一尺,針鋒相對,互不想讓,一次李家向那邊擠了幾尺,把整個胡同占沒有了,張家無奈,就給在京做官的兒子寫了一封信,想用權勢壓倒對方。不久,張家接到兒子的回信,折信一看,卻是一首詩:
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幾尺又何妨。
而今只見城牆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看了兒子的來信後,深思良久,終於憣然悔悟,接著主動把牆讓了幾尺。李家為此深表感動,也主動向里挪了幾尺,胡同又變寬了,兩家重歸於好。人們為了贊美張李兩家知過能改,互諒互讓的精神,便把這條胡同改稱「仁義胡同」此段在北,故名北仁義胡同。

南仁義胡同
在市區西部,南北走向,北起西門大街,與北仁義胡同南口相對,長188米,寬3-6米,名稱來歷同北仁義胡同。

候家胡同
在市區東北部,南北走向,南起財政廳東街,北至雙龍巷,長200米,寬5米,瀝青路面。因清初進士候良翰在此居住,乾隆年間稱候家胡同。1935年稱維新街,1937年復稱今名。候良翰,祖籍蘭考縣,清順治三年(1646年)進士,仕途後居住該街.

雙龍巷
相傳有兩說法,一是宋太祖趙匡胤和宋太宗趙光義曾在此居住,因古代皇帝為真龍天子,故名。另一說法,相傳該街有座龍王廟,街兩端有兩口井,出現兩條龍,東青龍,西火龍。故名雙龍巷。
雙龍巷現還有比較好的四合院,以利於開封「胡同游」

卧龍街
相傳宋太祖趙匡胤陳橋兵變前,被朝廷追殺,倉皇逃之此處,遇一破廟,藏匿其中。後成功逃之陳橋,黃袍加身,得成霸業。因皇帝為龍,如在此處沒有脫逃,便沒有大宋的基業,後故叫卧龍街!意龍在此處騰飛之意! 呵呵,胡亂寫之,請眾友批評指教!

蔡胡同
在市區西北部.由兩條東西向街道和一條南北向街道組成.南北向街道在該街西部,北起磚橋街,南止解放胡同,長210米,寬4米,瀝青路面.南北向街道中部向東通宋都御街,向東南通解放胡同,東西長335米,寬4米.明代,周王府菜園在此處,清代稱菜胡同,後改為蔡胡同.

綉球胡同
在市區東部,相傳有二說:一該街原住一富戶,用拋綉球方式為其女擇婿,故名。二是北宋時此處為蘇府,因院中有綉球花,蘇小妹愛此花,凡來求婚者皆先以此花賦詩對答,後該街稱綉球胡同。

司官口街
清代,布政司(藩台衙門)的捕廳(俗稱右司館)設該街南口東側(雙龍巷街西口)故名右司館街,後稱右司官口街。
沒有聽說有左司官口。

南教經胡同
在市區東部,東西走向,東起草市街,西止北土街。北宋時,有猶太人到開封居住,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在此建挑筋教禮拜寺。後街繞寺而建,故稱挑筋胡同,沿用至清代。民國初改稱教筋胡同,後曾名南大同胡同。1937年將兩條東西走向平行的胡同分稱,該街居南,稱今名。

三民胡同
在開封市區中部。南鶿潞蠼鄭�敝列旄�幀3?19米,南口寬2米,北口寬3米。水泥路面。明代稱草三亭,清代稱曹三廳,又稱鳳凰巷。1912年以後為紀念孫中山的三民主義,改稱三民胡同。此處回民居多。
相傳三國時曹操曾在此喂馬,蓋了三個草亭,故得名草三亭。因為該巷似鳳凰,故亦有鳳凰巷之稱。後人也有曹三廳之說,系草三亭之訛音。馮玉祥改草三亭為三民胡同,以紀念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建國大綱。日本入侵改為東光胡同,取大東亞共光共榮之義,日本投降後恢復為三民胡同。

大黃家胡同
在市區東部,東西走向,東起草市街南口,西止南土街。明代稱黃瓜胡同,清乾隆年間屬第二隅,稱黃家胡同,民國時期稱大黃家胡同。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四月,河南體育專門學堂校址設在該街。抗日英雄吉鴻昌將軍曾在該街2號院居住,稱吉公館。

南劉府胡同
位於市區東北部,在第一中醫院東側。南北走向,,南起財政廳東街西部,北至雙龍巷西部,長202米,寬3—5米,街中部兩側各有-東西向小巷,瀝青路面。明末進士,(清初工部尚書)劉昌曾在該街建造府第,並立有「四世宮保」牌坊,清乾隆年間稱劉府胡同,光緒年間分南北劉府胡同,該街居南,故名。1935年曾稱「法治南胡同」1937年後復稱今名。

館驛街
在市區西部,東起中山路中段,西至勝利街。唐、宋、明代均設驛站在此,專供傳遞公文的人或來往官員途中歇宿,換馬的處所,因是招待賓客之所,故名驛站。宋時為小御巷,名妓李師師居此。路北有一胡同通省府前街,路南從東至西有:館驛一道胡同、館驛二道胡同、館驛三道胡同、館驛四道胡同。

東胡同
位於市區西部。該街位於商業大院東側,街道狹窄,故名東胡同。街內21號院門前有一槐樹,明初朱元璋駐開封時,常抱此槐鍛煉身體,汴人稱此樹為「朱抱槐」或「朱槐」。

前炒米胡同
在市區東部.東西走向,東起南羊市街,西止大袁坑沿街.該街北宋時賣茶湯者居多,且茶湯為炒米所制,故名炒米胡同.清光緒年間,將東西走向且南北相通的兩條胡同分別稱名,該街居南,稱前炒米胡同.街西部北側與後炒米胡同相通.

鏇匠胡同
在市區中部。明、清時,街內多鏇匠經營手工木製品的店鋪,故名。民國初期,北書店街北端打銅巷銅匠遷入街內,該街為木、銅製品店鋪集中區,現為居民區。

燒雞胡同
在市區東部,南北走向,南起維中前街,北至維中後街,長273米,南寬3·4米,北寬5·1米。清末,該街回族居民多以加工燒雞為業,光緒年間屬第二隅,名燒雞胡同。

磨盤街
在開封市區北部。據傳清代該街多為石器手工業店鋪,鍛磨的石匠較多,並在街道兩邊擺很多待售磨盤,故名「磨盤街」。

胭脂河街
在市區南部,西起新務農工街,東口向南拐,通外馬號街。明代汴河支流經此,後河床淤積,河水變淺。相傳,當地回民較多,宰殺牛羊,血水傾入河內,水呈胭脂色,稱胭脂河。後河床淤積平成街。

④ 桃紅李廋,春來東風透,接下一句

下一句是:樹上繁花其下守,待到黃時最誘。
見春夏秋冬的詞《清平樂.春紅》:
桃紅李瘦,春曉東風透。樹上繁花其下守,待到黃時最誘。
人間香果繽紛,仙家敬羨凡塵。欲把青雲直抵,瑤台兌我俗身。

⑤ 遼寧省什麼地方有桃紅李子

沈陽市,鞍山市,葫蘆島市,盤錦市,丹東市,營口市,錦州市,撫順市,朝陽市,阜新市,遼陽市,本溪市,遼寧省那些地方有桃紅李子。

⑥ 河南曲劇大全

曲劇是河南省本地的主要地方劇種之一,舊時也稱"高台曲"或"曲子戲",有些地區又稱"南陽曲子"。曲劇流行於河南全省及其周圍鄰近地區,是在當地流行的曲藝鼓子曲(洛陽曲子、南陽曲子)和踩高蹺的表演形式的基礎上,受到其他劇種的交叉影響發展而成的。由於曲調來源於民間生活小戲,因此歌詞易學,並大多採用本嗓來演唱,表演也相當接近生活,傳播速度極快。 河南曲劇的唱腔是採用曲牌體式。最初登上舞台時,曲劇的腔調大多採用"雜牌小調"的形式,僅有〔陽調〕、〔剪靛花〕、〔詩篇〕等十餘支。後逐漸吸收流行於南陽一帶的曲藝"大調曲",豐富了唱腔的形式。曲劇的曲牌大多由兩句、三句、四句以及各種垛子組成,有大牌子(大調)、中小雜牌(小調)和絲弦曲牌之分。總的風格特點是:質朴、自然、婉轉、柔美,悠揚纏綿,抒情性強,生活氣息濃郁。 曲劇的唱腔結構為長、短句--曲牌聯套體制。唱腔、曲牌大約有150多種,其中有來自明、清民歌小曲的〔陽調〕、〔剪剪花〕、〔詩篇〕、〔打棗竿〕、〔茨兒山〕、〔太平年〕、〔羅江怨〕,有來自鼓子曲的〔馬頭〕、〔青陽扇、〔潼關〕、〔小桃紅〕、〔滿江紅〕、〔劈破玉〕〕等。伴奏用的絲弦曲牌有〔大起板〕、〔狀元遊街〕、〔山坡羊〕、〔高山流水〕等130 多種。 大牌子(大調)一般均在百板以上,主要有〔馬頭調〕、〔邊關〕、〔黃鸝調〕、〔滿江紅〕、〔劈破玉〕、〔背弓〕、〔疊落〕、〔寄生草〕、〔疊斷橋〕、〔小桃紅〕、〔起子〕、〔重樓〕、〔金紐絲〕、〔上小樓〕等。這類大調一般慢板長腔,表現婉轉柔細,纏綿悱惻。 中小雜牌(小調)則均在百板以下,主要有〔陽調〕、〔太平年〕、〔詩篇〕、〔滿舟月〕、〔打棗竿〕、〔羅江怨〕、〔銀紐絲〕、〔剪剪花〕。這類小調多表現為聲韻清亮,靈活多變,音域寬廣,音調隨高就低舒展自如,可塑性大,表現力強。也有一些把原有曲牌改編成新曲調的,如〔小漢江〕、〔軟詩篇〕等。另有吸收其他劇種的,如〔書韻〕、〔瓦碴堆〕等。 絲弦曲牌則主要有:〔老八板〕、〔過街俏〕、〔葡萄架〕、〔開手〕、〔哭周瑜〕、〔山坡羊〕、〔羝元遊街〕、〔大起板〕、〔高山流水〕、〔小雀〕等。這類曲牌主要在劇中用來烘托氣氛,配合各舞蹈動作來表現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 按表現內容風格的不同來分,曲劇的曲牌中表現活潑愉快的情緒的有〈銀扭絲〉、〈垛子〉、〈太平年〉等;表現悲傷哀愁的情緒的有〈在漢江〉、〈詩篇〉等;表現激越憤慨的情緒的有{陽調}等。 河南曲劇的主奏樂器是曲胡。另外還有三弦、嗩吶、琵琶、二胡、箏、笙、月琴等。新中國建國後,有些劇團還分別增加了諸如木管、銅管、弦樂、定音鼓等西洋樂器。打擊樂器最初僅有鑼鼓,只用於"打鬧台"。於1940年前後,曲劇吸收了京劇、豫劇的鑼鼓經,打擊樂器才逐步得到完善,有象鼓板、大鑼、二鑼、鐃鈸、小鈸、風鑼、木魚等。 在現代形式的戲劇的表演方面,河南曲劇比較注意運用舞蹈動作用以表現現實的各種生活內容。例如劇本《趕腳》中的耍傘、趕驢、騎驢;《游鄉》中的挑擔子趕路、爬山;《下鄉》中的推車、拉車;《掩護》中的劃船過封鎖線及騎馬等,都特別設計了生動而富有生活情趣的舞蹈動作。

⑦ 桃紅李黃把成語中表示色彩的字改正確

李白桃紅 [lǐ bái táo hóng]
[解釋] 桃花紅,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⑧ 求幾個河南豫劇

卷席筒,天仙配

⑨ 開封戲曲簡介

豫劇
也稱河南梆子、河南高調。因早期演員用本嗓演唱,起腔與收腔時用假聲翻高尾音帶「謳」,又叫「河南謳」。在豫西山區演出多依山平土為台,當地稱為「靠山吼」。因為河南省簡稱「豫」,解放後定名為豫劇。是河南省的主要劇種之一。
河南越調
河南越調,流行於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區,為河南三大劇種之一。歷史悠久,深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
越調形成劇種以後,演出形式有三種:第一是皮影越調戲;第二是木偶越調戲;第三是越調大戲班。這三種演出形式,迄今仍然在湖北北部、安徽西部和河南的南陽一帶農村流行。
河南越調音樂由於其歷史悠久,既有較多的曲牌,又有較完整的板腔。唱腔主要為「越調」,有時也兼唱「吹腔」、「崑腔」、「七句半」等。伴奏樂器以四胡(俗名「上天梯」)為主(因而越調也有時被稱「四股弦」),卧笛、月琴為輔,後來逐漸增加了短桿墜胡、悶子、二胡、嗩吶、三弦和琵琶。
越調的傳統劇目分為正裝戲和外裝戲兩種,有四百多個。正裝戲為越調的傳統劇目,其結構嚴整、唱詞深奧,每段唱詞固定,並規定有一定的曲牌和調門,道白時用卧笛伴奏,主要演歷史袍帶戲,多以生、凈為主角,如:《抱火斗》、《文王吃子》、《烏江岸》、《十五宮》等。外裝戲多系活詞連台本,也有許多公案戲。外裝戲以小生、小丑為主角,詞句通俗,多唱少白,生活氣息濃厚,如《李雙喜借糧》、《火焚綉樓》、《哭殿》等。
河南越調這個古老的戲曲劇種,能夠長期在群眾中流傳,除了由於它擁有一批優秀的傳統劇目和豐富多彩的唱腔音樂,還由於它在表演上遺產豐富並別具特色。當代有代表性的演員有生行張秀卿、申鳳梅、旦行毛愛蓮等人。
「大寶貝」張秀卿,是越調的正宗泰斗。她主演《哭殿》中的唐王李世民,一個飄然出場亮相,其儀表的莊重,舉止的瀟灑,就能博得觀眾的喝彩,再加上她那說中有唱,唱中帶念的唱做藝術,向被譽為越調的「蓋河南」。
申鳳梅的表演也頗為精湛,1963年赴京演出時首都文藝界稱贊她演的諸葛亮,「演得准、演得深」。稱贊「她運用功力深厚的唱做技巧既不造作,又不賣弄。樸素里透瀟灑、自然中含深沉」。因而有「活諸葛」之稱。京劇表演藝術家馬連良破格把她這樣一位地方戲的女演員收作為徒弟。
越調旦角行當的代表人物是毛愛蓮,她根據自己的嗓音條件,運用越調傳統音樂唱腔創造了一種輕圓潤、曲調清新的聲腔藝術,塑造了雍容爾雅的洪美榮(《火焚綉樓》),活潑可愛的王玉姐(《招風樹》)以及勤勞、勇敢、淳樸、熱情的張大娘(《賣籮筐》)等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難怪許昌漯河一帶農村流傳著:「破上一月不吃鹽,也要看看毛愛蓮」的贊語。
優秀中年演員何全志,表演方面才華出眾,他在《收姜維》中扮演姜維(紅生),在《諸葛亮弔孝》中扮演周瑜(武生),在《李天保弔孝》中扮演張忠實(老丑),這是三個不同行當、不同身分、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但都演得活靈活現,給觀眾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因而人們都稱他是一個文武不擋、生丑皆能的全才演員。
大平調
系梆子聲腔劇種,流行地區以曹州(今菏澤市)為中心,跨越冀、魯、豫、蘇、皖五省邊緣地帶,西到鄭州、陳州(今淮陽),南到徐州、亳州,北到大名、磁州,東到濟寧、兗州,號稱流行五省八州。因其唱腔音樂比山東梆子、豫劇、河北梆子的音調低,又因其音樂伴奏中所用以擊節的梆子比山東梆子和豫劇等兄弟梆子戲的梆子粗而長,故又稱為大梆戲、大油梆。本世紀五十年代之後通稱為大平調。
大平調在黃河以北的廣大地區有著很大影響,逐漸形成三個支派,即東路平調、西路平調和河東平調。
大平調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積累了相當豐富的劇目,具統計約有600餘出,現保留下來的只有200餘出,經常演出的傳統劇目有180餘個,其內容大多取材於《東周列國志》、《三國演義》、《水滸傳》、《隋唐演義》、《楊家將》、《說岳全傳》、《包公案》、《大紅袍》等歷史古典小說,角色多以生(紅臉)、凈(黑臉)的「袍帶戲」為主,民間生活故事戲較少。
以生角為主的戲有《下高平》、《下燕京》、《下江南》、《反陽河》、《晉陽關》、《反徐州》、《收姜維》、《百花亭》等。以凈為主角的戲有《戰洛陽》、《秦香蓮》、《鍘趙王》、《趙公明下山》、《金鞭記》、《張飛滾鼓》等 大平調的唱腔與山東梆子大體相同,但是,它的唱腔發聲一般都用真嗓,唯慢板、拐頭釘等板式的起板時,尾聲使用極高的假嗓(也叫嘔腔)。表演粗獷、豪放、剛勁、有力,精中見細,剛中有柔,是深受群眾喜愛的地方劇種。國家一級演員郭盛高的表演瀟灑大方、生動逼真,他在《百花亭》、《收姜維》、《反徐州》等劇目中塑造的藝術形象,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是菏澤地區家喻戶曉的著名演員。
羅戲
羅戲,又名大羅戲、大笛子戲、羅羅頭,流行於河北省南部肥鄉、廣平、曲周等縣。
羅戲源於弦索俗曲,與弦子腔、亂彈腔系屬同源,何時形成戲曲劇種不詳。
羅戲的傳統劇目約有一百二十餘出,經常演出的約三十餘出,以歷史故事劇居多。如《李淵反並州》、《楊景征北》、《劉伯溫訪將》、《分水嶺》、《金鳳釵》、《悟空大戰火龍駒》、《保定府》、《戰金國》、《耿雁征西》、《海瑞搜宮》、《火龍駒》、《李俊反南京》、《張四姐鬧東京》、《山海關》等。反映民間生活的劇目有《借閨女》、《掉包袱》等。
河南曲劇
流行於河南及湖北西北部。前身為曲藝「河南曲子」,於1926年經地攤、高蹺階段進入戲曲舞台。又有南陽曲子(大調曲子)和洛陽曲子(小調曲子)之分。前者較沉穩,後者較活潑。唱曲牌,常用的有〔漢江〕、〔揚調〕、〔滿州〕〔鼓頭〕、〔打棗桿〕、〔剪剪花〕、〔銀紐絲〕等四十多種。唱調柔和、宛轉、輕快,具有明顯的民歌特點。主要伴奏樂器有曲子弦、三弦、四弦、板胡、二胡、琵琶、箏等。傳統劇目有二百多個。早期劇目多為反映家庭生活的「三小戲」,如《鬧節》、《賣瓦盆》、《安安送米》等,其後也有以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大戲,如《祭塔》、《花庭會》等。解放後整理的傳統劇目《陳三兩》、《風雪配》、《卷席筒》和編演的現代劇《掩護》、《游鄉》等影響頗大。
河南曲劇,亦稱「高台曲」,是中原大地土生土長起來的地方戲曲劇種。它以清新淳樸、優美動聽的藝術特色,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
河南曲劇,是從流行在河南的曲藝—河南曲子和民間歌舞—「踩高蹺」的基礎上,於本世紀二十年代左右經地攤、高蹺階段正式搬上戲曲舞台。經過半個多世紀的迅速衍變,已成為河南的三大劇種之一。
它的伴奏樂器,在剛搬上舞台的時候,僅有手板、曲胡、三弦、軟弓京胡和笙。隨著發展和演出劇目的需要,不但增添了古箏、二胡、琵琶,而且採用了武場。曲劇演出劇目是逐步豐富起來的。當初的一些保留節目大多是反映家庭生活的,如《胡二姐開店》、《安安送米》、《小觀燈》、《打灶君》、《李豁子離婚》等。特別值得提出的是解放以來曲劇藝術的突飛猛進,經過整理的傳統劇目《陳三兩爬堂》、《卷席筒》、《風雪配》和反映現代生活的《下鄉》、《趕腳》、《游鄉》等優秀劇目被拍攝成電影以後,以它唱腔優美、長於抒情而得到廣大群眾的好評。
河南道情
也叫「墜子嗡」。戲曲劇種。
流行於河南東南部。由曲藝漁鼓、道情和墜子相結合,並吸收了秧歌和花鼓的曲調於辛亥革命後形成為戲曲。最初只有雙人對口唱,類似二人轉的形式,後漸演出大戲。曲調有慢板、二八、流水、裁板、垛子等,唱二八和流水板時,多重句。曲牌有〔一串鈴〕、〔小桃紅〕、〔倒脫靴〕、〔筋頭落〕等。主要伴奏樂器為墜胡、皮胡、三弦、大胡、笙、捫子(嗩吶的一種)等,武場有單皮、大鑼、小鑼、鈸、梆子等。傳統劇目有一百多個,部分為家庭生活小戲,大部分則據長篇曲目改編,如《金簪記》、《玉環記》、《脂粉記》、《大紅袍》、《李翠蓮上吊》、《打萬監生》等。
豫南花鼓戲
豫南花鼓戲主要孕成於今光山縣,因而又稱光山花鼓戲。它是由豫南民間小調、山歌、歌舞、小戲並融合楚劇、黃梅戲唱腔,吸收漢劇、曲劇的藝術特點,逐漸形成的獨具一格的劇種。豫南花鼓戲演出,人員省而精,演員一專多能。道白分3種:一是韻白;二是口白,採用土語鄉音,類似家常用語;再一種是數板道白,多由丑角採用,語言幽默風趣。1953年,光山花鼓戲《夫妻觀燈》參加中南大區匯演並被評為優秀劇目。隨後到中南海懷仁堂作匯報演出。受到當時在場觀看的中央主要領導同志的表揚。1989年省文化廳曾在光山縣舉辦了大型研討會,有省內外60多名專家參與研討,由於豫南花鼓戲深受當地群眾歡迎,目前,仍有業余文藝團體活躍在當地。

⑩ 李開頭的成語

李開頭的成語

【李白桃紅】桃花紅,李花白。指春天美好宜人的景色。
【李代桃僵】見「李代桃僵」。
【李代桃僵】僵:枯死。李樹代替桃樹而死。原比喻兄弟互相愛護互相幫助。後轉用來比喻互相頂替或代人受過。
【李廣不侯】以之慨嘆功高不爵,命運乖舛。同「李廣未封」。
【李廣難封】以之慨嘆功高不爵,命運乖舛。同「李廣未封」。
【李郭同船】以之比喻知已相處。同「李郭同舟」。
【李郭同舟】以之比喻知已相處。
【李廣未封】漢名將李廣部下因軍功而封侯的人很多,而李廣本人抗擊匈奴,戰功顯赫,卻不見封侯。後因以「李廣未封」、「李廣不侯」、「李廣難封」慨嘆功高不爵,命運乖舛。
【李郭仙舟】常用為友人相親之典。
【李下瓜田】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場合。

與河南工程監理李桃紅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假山景觀設計工程 瀏覽:862
哈爾濱工程造價招聘 瀏覽:937
建築工程土建勞務分包 瀏覽:632
道路監理工程師 瀏覽:476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在本校嗎 瀏覽:370
河北工程大學保研率多少 瀏覽:287
有學質量工程師的書嗎 瀏覽:479
康樂縣建築工程公司 瀏覽:569
助理工程師二級 瀏覽:872
注冊安全工程師初級考試時間 瀏覽:90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題研究 瀏覽:881
工程造價圖紙建模 瀏覽:888
遼寧恆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瀏覽:93
實行施工總承包的工程項目 瀏覽:737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興趣愛好 瀏覽:316
密歇根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專業 瀏覽:388
廣西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 瀏覽:31
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考研參考書目 瀏覽:858
有線電視工程建設管理條例 瀏覽:270
雲南工程監理公司排名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