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質量監理 > 做好生態修復工程質量

做好生態修復工程質量

發布時間:2021-08-14 04:30:15

❶ 礦山修復中邊坡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礦山生態修復的主要內容

1)邊坡穩定與加固

礦山在經過長時間的過度開采後,通常會出現地質不穩定的問題,存在山體坍塌等安全隱患,在山體生態修復前需要先全面了解受損山體的地質環境,分析論證各種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現狀評估。

通過現場調查測繪,查明受損山體的分布、規模、開采側壁地質災害的易發程度、主要誘發因素、穩定性及發展變化趨勢、危害特徵等。

根據地質環境評價結果,採用工程治理措施對受損山體進行治理,如清除坡面松動危岩體及潛在不穩定塊體、陡坡削坡、系統錨固等措施對邊坡進行加固。

2)礦山植被修復

在礦山生態環境修復過程中效果最為明顯的方法之一便是修復礦山植被,該方法的修復要點是先明確礦山生態修復的目標,並對礦山的土壤及環境條件進行全面勘察,進而確定植被種植的方法。

3)礦山土壤生物修復

修復土壤生物主要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方面,修復土壤微生物。主要方法是提高土壤的活性,進而增加土壤中的有機物含量。另一方面修復土壤動物。

做好土壤動物的修復工作能夠有效改善土壤結構,土壤動物具有分解枯枝、殘枝的能力,不僅能夠提高土壤的肥力,還可以幫助土壤植物完成營養循環的工作。

2.礦山邊坡穩定性治理的方法

由於采礦的采剝作業打破了邊坡岩體內的原始應力的平衡狀態,出現了次生應力場,常使邊坡岩體發生變形破壞,使岩體失穩,導致崩落、散落、座落、傾倒坍塌和滑動等。治理前,應首先進行邊坡的安全評估,然後開始治理。一般採石場邊坡的治理方法有以下幾種:

1)對於坡度較陡,存在不穩定岩體及堆積體的邊坡,進行削坡。對於高度不大的陡坡,也可填方壓腳;

2)對富水地區邊坡必須制定地表排水,地下排水相結合的方案,進行疏干排水,必要時可鑽引水孔排水;

3)對局部受地質構造影響的破碎帶,採取清除危岩或錨桿、鋼筋網噴混凝土支護等措施;

4)對於邊坡岩石風化嚴重,易造成小范圍塌方的削坡後採用擋土牆的方法治理;

5)為防止浮石滾落造成安全隱患,必須對坡面進行清理並嚴格檢查,發現不安全因素,及時處理。然後可結合綠化工程中在坡面鋪設金屬網擋石。


3.礦山邊坡生態修復的措施

1)細致清理坡面

邊坡治理是礦山生態修復工程中重要的內容之一。為了做好邊坡生態修復工作,首先要明確礦山邊坡的結構及地質情況,進而確定科學的礦山邊坡治理措施。如果礦山邊坡是較為鬆散的混合土石,則需要在治理前清理坡面上的危石,再結合設計要求採取削坡的措施,以提升坡面的平順度。

2)構建科學的植被群落結構

為了改善礦山邊坡的植被覆蓋率,可以選擇合適的植被群落進行種植,由於喬灌草植物種類更適宜在邊坡環境的生長,且具備自播能力的優點,因此在礦山生態修復時可以選擇此類植物進行種植。

為了提高生態修復的質量,必須綜合考慮礦山邊坡的具體形態、土質類型、風化情況、岩體裂隙的發育程度等因素。

3)設置截水、排水設施

如果礦山邊坡不做好截排水設施的布置工作,則地表水或地下水會沿著岩體的裂隙流進內部,久而久之會導致礦山岩體內部結構被軟化、侵蝕,最終出現塌方、水土流失等地質災害問題。

因此,需要結合礦山邊坡的實際情況科學的布置截水、排水設置,以及時的將地表積水、地下水排出。在截排水溝修建完畢後需要對其進行定期的維護,確保排水的通暢性。

4)做好工程驗收工作

為了確保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的質量,需要規范施工流程並明確施工標准,在修復工程完畢後,需要對各個修復環節進行質量驗收,質量驗收部門要嚴格按照生態修復工程所規定的標准進行驗收,還要特別加強對隱蔽工程、分項工程的質量驗收,以促使礦山能夠真正的恢復生態功能。

在進行礦山生態修復前需要全面了解礦山的實際情況並明確生態修復的目標,進而制定出合理、科學的生態修復工程計劃,也要因地制宜積極尋求新的修復措施,提高生態修復的有效性,最終改善礦山地區的土壤、植被及生物狀況,使得礦山恢復生態功能,促進礦山的可持續發展。

❷ 生態工程修復

生態工程修復就是將復墾工程技術與生態工程技術結合起來,運用生態學、環境學、農業科學、工程學的理論及生態系統的物種共生、物質循環再生等原理,對損毀的土地環境進行多層次修復的過程。由於災毀土地生態修復不同於其他類型,受損地區土地不僅損毀嚴重,往往還存在地質災害隱患,依靠自然演替恢復或其他修復都難以使生態系統恢復到原始狀態,對這樣的區域就必須進行人工生態設計,實行生態重建,因此生態工程修復在滑坡、泥石流和崩塌損毀土地的生態修復中使用較多。常見的生態工程有生態袋防護工程、格構防護工程、客土噴播技術、生態壩工程、掛鍍鋅鐵絲網客土噴播植草技術等。同時,自然保護區也是生態工程中很重要的技術手段,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對瀕危物種的保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對景觀和生態系統多樣性的保護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❸ 生態修復中礦山修復工程首先要做什麼

生態修復中礦山修復首先要保護植被生長過程,做到有效的防止雨水沖刷,保證植被生成的所需的水分、肥效。

❹ 如何搞好環境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

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

——摘自《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吹響了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乾重大問題的決議》,為進一步深化改革勾畫出新的藍圖。連日來,《決定》中關於「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舉措、關鍵詞成為我市黨員幹部群眾關注的焦點,大家紛紛暢談生態文明建設,共話美好藍圖。

關鍵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成都市著名水利專家陳渭忠:

用最嚴格制度體系保護生態環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明確要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實行最嚴格的資源保護制度、損害賠償制度、責任追究制度,完善環境治理和生態修復制度。「一連串的『制度』,可以說對生態文明建設進行了周詳的『頂層設計』。」 成都市著名水利專家陳渭忠表示,現在,廣大市民越來越關心生活的環境,成都的空氣質量如何、河道里的水干不幹凈都備受關注。「要治理好環境污染、深入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制度建設是根本,可以說,抓住了制度建設這個『牛鼻子』,我們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就有了保障。」

如果說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生態文明的「硬實力」,那麼先進的制度體系就是生態文明的「軟實力」。「制度體系的建設是個綜合性工程,首要且必要實施的是『生態紅線管理』,只有把生態的本底先保護起來,才談得上利用和建設。」在陳渭忠看來,近年來,成都市在生態保護的制度建設方面已經進行了探索,比如,在水環境治理中推行了生態補償制度、斷面扣繳制度,這些剛性舉措為水生態建設注入了「強心針」,實現了「用最嚴格的制度來保護生態環境」。

關鍵詞: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市林業園林局森林資源管理處處長靳敏:

實現生態保護 實現興林富民

《決定》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在深入學習《決定》後,市林業園林局森林資源管理處處長靳敏感到十分振奮。「要進一步實現生態保護,肯定離不開生態文明制度的深化改革。在這方面,成都一直立足先行。」

作為一個老「園林人」,成都在生態保護制度建設上的進步,靳敏都看在眼裡,參與其中。靳敏說,近年來,全市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工作積極推進,以「明晰產權,承包到戶」為主要內容的基礎改革任務已經全面完成。與此同時,高標準的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機制創立起來,林產業發展模式和林地規模經營方式上有了諸多創新,搭建林權流轉交易平台,開展林權抵押貸款,建立和完善投融資體系。「通過這些年的探索和完善,為實現生態保護、產業發展、農民增收、林區和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未來,我們將再通過深化相關配套改革,在實現生態保護的同時,實現興林富民。」靳敏說。

關鍵詞:環境保護

市環保局生態農村處副處長薛志剛:

用環境經濟措施力促污染治理

十八屆三中全會是開啟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新篇章的一次重要會議,成都市環保局生態農村處副處長薛志剛一直關注著全會的信息,《決定》在「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中,專門提到了「環境保護」。「這對於一直從事環境保護領域的我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信心提振。」 薛志剛表示。

《決定》中提出,發展環保市場,推行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制度,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從事環境保護領域的我們來看,通過這樣的環境經濟政策,無疑為有效實現污染減排注入一劑『強心針』。」 薛志剛表示,目前,成都在這一方面也有諸多嘗試,比如「誰污染,誰補償」,成都用市場規律促地方政府強力治水,引入了環境經濟政策,實行了全市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繳扣制度。同時,我市還嘗試設立了「飲用水源生態補償基金」的辦法,由市政府建立飲用水源保護專項資金,市級財政每年支持郫縣政府6000萬元,專項用於成都中心城區的飲用水源保護。「這一系列的有益嘗試,為下一步我市落實《決定》,奠定了基礎。下一步,成都將實現排污權交易,通過這些系列環境經濟措施,力促污染治理。」

關鍵詞:宜人成都

和平街小學英語老師陳怡:

期待更加宜人的生態環境

認真研讀《決定》後,和平街小學英語老師陳怡感到特別提振人心,令她感觸頗深的是關於「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的表述。「生態文明是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的一個前提,《決定》提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用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彰顯出生態文明的重要性。」陳怡表示,現在市民生活條件好了,不愁吃穿,就是希望我們的生活工作環境能夠越來越好。

「可喜的是,當前我市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環城生態區建設,用剛性約束來保護成都的生態環境,為成都戴上了一條綠色的『項鏈』。」陳怡表示,今年5月底,「六湖八濕地」中的錦城湖和白鷺灣生態濕地首先向市民開放,如今已成為市民休閑遊玩、運動健身的好去處。「不久後,隨著安靖湖、北湖等『六湖八濕地』次第呈現,將大大提升城區的水域面積,增加空氣濕度,提高空氣質量,給成都帶來更加宜人的生態環境。盼望著成都的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陳怡充滿期待地說。

❺ 生態修復措施

規劃區降水量較多、水熱條件較好,只要消除人為因素干擾,絕大多數水土流失地都可以在較短時間內恢復植被。在植被較好、輕度水土流失為主的典型小流域,開展水土保持治理應以生態修復為主,工程措施為輔,側重於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生態修復措施主要包括封育管護、能源替代、舍飼養畜、生態移民等。

5.5.4.1 封育管護

封育管護是恢復林草植被、防止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措施之一。

按《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技術規范溝壑治理技術》(GB/T16453.3—2008)標准,在有水土流失的疏幼林地、新造未成立林、灌木林地實行封禁管護措施,通過封禁治理,恢復林草植被,提高林草效益。

項目區封禁治理措施主要包括:落實管護人員,設置網圍欄,設立封禁標牌,對現有疏林地進行補植。封育管護措施還包括:按1km2落實1名管護人員,在每個小流域封禁區域顯著位置按2km2設置1個封禁標牌,並在適當地段設置網圍欄,劃定禁伐禁牧區,有效地阻止人畜進入,真正起到封禁預期效果。並有計劃加強管護人員技術培訓,提高撫育管理水平,保證封禁治理成果。同時要發展沼氣,以氣代燃料,進行生態移民等措施,減輕人為活動對生態環境帶來的壓力,加快封禁區域內植被的恢復速度,改善整個項目區的生態環境。

5.5.4.2 能源替代

農村可利用的能源有農作物秸稈,薪柴、煤炭、電能和太陽能,要因地制宜地發展沼氣等能源保護現有植被,為生態修復創造條件。

根據南水北調中線河南水源區調查,建一座8~10m3的沼氣池,戶均年產沼氣300m3,一年可節約柴草2.5 t,相當於0.33hm2薪炭林一年的生長量,使用清潔的沼氣能源,可有效地解決農村因燒柴而毀樹伐木的問題,保護森林資源,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實現山川秀美。故本規劃能源替代措施主要為發展沼氣池和省柴灶,主要布設在封育管護區內以薪柴為主要生活用能的農戶,同時在該規劃區要加強封育管護措施,以達到人與自然和諧。

5.5.4.3 舍飼養畜

舍飼養畜是改變傳統生產方式的重要內容之一,要解決好水源區牲畜的安置問題。

根據項目區養畜習慣和畜群結構調整方向,結合規劃養畜規模,採取聯戶或單戶的方式統一標准建設畜舍。畜舍主要布設在封育管護和項目區內有散養牲畜習慣的自然村莊。

以小流域為單元建設小流域水保治理措施防治標准體系,對水源區水源涵養、保持良好水質、保持和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確保南水北調工程效益充分發揮具有重要意義。

但小流域水保治理工程是一項涉及面廣、長期而復雜的系統工程,因此要保證規劃目標的實現,規劃區各縣市必須加強領導和組織協調;制定並完善水源地保護法規,嚴格制度建設;加強項目建設的協調和運行管理;各級執法部門加強執法監督;提高科技支撐力量,做好技術培訓;依託省級水土保持監測部門進行生態監測等多項規劃保障措施,以確保小流域防治措施治理效益的發揮和治理目標的實現。

❻ (二)河流濕地修復工程生態修復技術

根據濕地的構成和生態系統特徵,濕地的生態修復可概括為:濕地生境修復、濕地生物修復和濕地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修復三個部分,相應地,濕地的生態修復技術也可以劃分為三大類:

1.濕地生境修復技術

濕地生境修復的目標是通過採取各類技術措施,提高生境的異質性和穩定性。濕地生境修復包括濕地基底修復、濕地水狀況修復和濕地土壤修復等。濕地的基底修復是通過採取工程措施,維護基底的穩定性,穩定濕地面積,並對濕地的地形、地貌進行改造。基底修復技術包括濕地基底改造技術、濕地及上游水土流失控制技術、清淤技術等。

濕地水狀況修復包括濕地水文條件的修復和濕地水環境質量的改善。夾河濕地水文條件的修復是通過疏通水系等水利工程措施來實現;濕地水環境質量改善技術包括污水處理技術、水體富營養化控制技術等。需要強調的是,由於水文過程的連續性,必須嚴格控制水源河流的水質,加強夾河上游及相關支流的生態建設。土壤修復技術包括土壤污染控制技術、土壤肥力修復技術等。

2.濕地生物修復技術

該技術主要包括物種選育和培植技術、物種引入技術、物種保護技術、種群動態調控技術、種群行為控制技術、群落結構優化配置與組建技術、群落演替控制與修復技術等。

3.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修復技術

該技術主要包括生態系統總體設計技術、生態系統構建與集成技術等。濕地生態修復技術的研究既是濕地生態修復研究中的重點,又是難點。

基於工藝經濟、技術穩定、管理簡便的設計原則,綜合考慮生態保護與水質凈化相協調、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並重、濕地建設和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相統一,根據夾河的地形地貌特徵,來確定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方案。在全面查清夾河濕地資源本底和環境狀況的基礎上,重點保護好現有濕地資源和濕地環境,局部疏浚淤積濕地,實施退耕還濕工程,修復濕地植被,加強保護設施建設,為夾河濕地的全面保護和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濕地生態修復工程首先是對水域實施疏浚連通工程,增加濕地水域面積,增加濕地蓄水量。其次,對水域土駁岸和混凝土護岸實施生態護坡和濕地植物栽種工程,主要為生態護坡、栽種濕地植物,形成河道滯留塘,在保證河流水質凈化效果的基礎上兼顧景觀開發。

4.濕地建設的主要工藝方案

該方案本著既要保障河水水質安全,又要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原則,在河流綜合整治過程中需採取科學的治污之路,即從流域內每一條匯水河流入手,按照目標、總量、項目、投資四位一體的小流域控制思路,實施「治」、「用」、「保」並舉策略,綜合運用經濟、法律、科技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注重發揮市場機制、宏觀管理機制和公眾參與機制的作用,全面推進流域內經濟結構調整、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清潔生產、污染治理、污水資源化、生態保護和建設等各項工作,扎實推進流域污染綜合治理。

所謂「治」,即污染治理。是指以循環經濟理念和工業生態學為指導,綜合採用結構調整、清潔生產、末端治理、環境基礎設施建設、面源污染治理、清淤疏浚等全過程污染防治措施,解決流域內環境污染問題。

所謂「用」,即行政轄區內水資源的充分循環。是以節水為基礎,因地制宜,分類指導,充分利用閑置荒地及廢棄河道,建設中水調蓄設施,合理規劃污水回用工程,最大限度地實行水資源的流域內循環,減少污水排放量。

所謂「保」,即流域生態修復與功能強化。是在污染治理和污水資源化的基礎上,採用濕地建設、水土保持、小流域開發治理、自然保護區建設等生態修復、重建技術,對流域的生態恢復過程進行強化,使之向提高自凈能力、改善水質與生態環境、恢復自身應有生態功能的有利方向盡快轉變。

從治理技術的內在屬性和特點上來講,污染河流的凈化技術一般分為物理/化學技術和生物/生態技術。

物理/化學技術是目前在城市河道治理中比較常用的應急技術,主要有河道曝氣、底泥疏浚、引水沖污和投加化學葯劑等。物理/化學技術短期效果好,但是費用高,只能處理小型河流或者景觀價值較高的河流,對環境有一定的副作用,生態效果不理想,難以長期應用。

生物/生態技術目前主要有生物過濾、人工濕地、滯留塘、多自然河道和植物浮床等。

(1)生物過濾技術

生物過濾技術屬於污染河流的強化治理技術,特別適合於嚴重污染河流支流的水質凈化。生物過濾技術結合了生物膜的降解特性和填料的過濾作用,既具有生物膜處理技術的處理效率和抗沖擊負荷較高的特點,又具有過濾技術的穩定性(對不同種類及大小的污染物,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都具有一定的去除能力),技術的適用性和持續性比較強;生物過濾技術還可以通過對運行條件的調整,實現多種污染物去除功能(如脫氮除磷等)。

(2)強化人工濕地技術

濕地是陸地和水體之間的過渡地帶,具有獨特的生態結構和功能,是自然環境中自凈能力很強的區域之一。人工濕地可以利用天然或人工構築水池或溝槽,在底面鋪設防滲層,並充填一定深度的土壤和填料組成填料床,表面種植一些生長快速的耐水植物(如蘆葦、香蒲等),形成一個含多種基質和生物的獨特生態環境。因而人工濕地是一種良好的污染河水的生態凈化技術。

根據水流方式,人工濕地可以分為潛流(SSF)和表面流(FWS)兩種。其凈化機理主要有:①過濾和沉降;②吸附和離子交換;③污染物的降解;④植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⑤對病原體的滅活。

表面流濕地類似於天然沼澤濕地,污水在人工濕地床體的表層流動,水位較淺,一般在0.1~0.6m左右。這種類型的人工濕地具有投資少、操作簡單、運行費用低等優點。缺點是佔地面積大,水力負荷低,去污能力有限,受氣候影響較大,夏季會孽生蚊蠅、散發臭味。除了改善水質外,表面流人工濕地還給人們提供美學價值和為水生野生動植物提供棲息地的功能。表面流人工濕地常用於湖泊、河流的水質凈化與生態修復。

在潛流濕地系統中,污水在濕地床體內部流動,可以充分利用基質層表面生長的生物膜、豐富的植物根系及基質截留等作用,有效延長水力停留時間,提高濕地系統的處理效果和處理能力,同時由於水流在土壤層以下流動,故具有保溫性較好,處理效果受氣候影響小、衛生條件較好等優點,是目前研究和應用較多的一種濕地系統。相對於表面流濕地,潛流型人工濕地存在易阻塞、管理復雜,投資較高及環境友好型較差等缺點。

在具體的應用中,可以通過選擇不同的基質(土壤和填料),根據實際情況種植不同的植物,利用系統中不同基質、植物、微生物和動物形成的獨特生態環境,對污染河水進行凈化。

(3)滯留塘技術

滯留塘技術在國外的應用和研究最早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並逐漸受到重視。在美國、加拿大、日本等國已大規模應用於控制暴雨徑流污染和污染河流的自凈能力強化,並形成了成熟的應用技術,獲得了大量的設計、運行和管理經驗和參數。在國內也有很多類似的河道穩定塘應用,河流滯留塘技術通過直接在河床上建堰攔水,可以延長河水在單位距離上的停留時間,促進顆粒污染物的自然沉降,提高河水的透明度;可以利用河灘、河岸以及塘內的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吸附降解作用,降解河水中的有機污染物,削減氮磷等誘發水體富營養化的物質;可以利用攔水堰上的跌水,加強河水自然復氧,最終提高單位距離上的河流自凈能力。河流滯留塘技術相對易於實施,管理簡單,比較適合於河灘寬闊的小型河流的污染治理和修復。

(4)多自然型河道技術

「多自然型生態河道」即指「多種動植物及微生物可以共存、繁殖的河道」。構建多自然型的生態河道主要通過河道環境條件的天然模擬和強化,在再生河道生物群落的同時,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與自然景觀。

天然河道是一個復雜的生態系統,由不同的生物群落所組成。河道物理結構廣義上可分為:水體的河床部分(水生生物區)、河灘部分(水交換區,兩棲區)和受水影響的河岸區。構建多自然型的生態河道,即從這三個層次上通過環境條件的天然模擬和強化,營造適於各種生物棲息繁衍的環境條件,再生各種生物群落,恢復和強化河道的自凈能力,重建河道良好的生態系統。

(5)植物浮島技術

生物浮島技術是利用生態工程學原理,在受污染河道,用木頭、泡沫等輕質材料搭建浮島,以浮島作為載體,在水面上種植植物,構成微生物、昆蟲、魚類、鳥類、植物等自然生物棲息地,形成生物鏈來幫助水體恢復,降解水體的COD、氮、磷的含量,主要適用於富營養化及有機污染的河流。除此之外,還具有為生物提供生息空間,改善景觀以及消波護岸的功能。生物浮島依據浮島植物是否和水接觸分為乾式浮島和濕式浮島兩種。

植物浮島技術的核心是將植物種植於水體水面上,利用植物的生長從污染水體中吸收大量污染物質(主要為氮、磷等營養物質),並通過收獲植物體的方法將其搬離水體。還可以在植物根部放置軟性填料,進一步促進植物生長,去除水中污染物質。

生態浮島可就地處理河流,工程量小,投資省;處理效果好,自然景觀和諧;實現資源持續利用;使用壽命長,維護簡單;避免重復污染,重復治理,實現一次投資長期受益。2002年6~11月和2003年5~10月在北京永引渠羅道庄橋上游設置了5000m2的生物浮島,所植物種為美人蕉、旱傘草,取得了較好的水質修復效果,同時營造出美好的景觀效果。但是植物浮島技術費用較高,且適用性有所限制。

(6)生態護坡技術

河道走廊的生態修復延伸到水環境綜合整治中,生態護坡以保護和創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環境和自然景觀為前提,在再生生物群落的同時,建設具有設定抗洪強度的河流護堤工程,能夠提高水系功能和改善水的質量,把受人類嚴重干擾和破壞的河道修復成為水體與土壤、水體與生物相互涵養,適合生物生長的近自然狀態的河道。因而,生態護坡技術在水環境綜合整治中逐步得到了應用和發展。

(7)其他

包括投加生物制劑和生物操縱法等,主要是通過在人工條件下強化微生物對污染物質的降解能力,來達到凈化水質的目的。

生物/生態技術的主要優點:

1)基建、運行費用低,管理方便,經濟可行。生物/生態技術可以利用太陽能作為污染凈化系統的能源,通過微生物和動植物的自然生長來降解、吸收、轉移河水中的污染物,較少需要輸入人工的能源和物質。其次,微生物和動植物在一定條件下都能按照一定規律自行生長繁殖,發揮水質凈化作用,較少需要人為管理以維持凈化系統的運行。

2)副作用小,對環境沒有危害或者危害很小。生物/生態技術利用自然界原有的或者經過略微改造的生物,而非人工物質來凈化河水,環境相容性好,不存在對環境的二次污染。穩定的河水生物/生態凈化系統其內部的物質轉換和能量流動處於平衡狀態,各種生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不容易對外界環境造成沖擊。

3)能自我調整,適應環境的變化。微生物有很強的變異能力,植物也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能力,因此當河水的污染物發生改變時,生物/生態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仍舊能夠發揮水質凈化作用,同一種技術對不同類型的河流水質污染有較好的適用性。

4)可與親水景觀建設相結合,外在表現形式自然親切,更富人性化。生物/生態技術利用天然的生物,而非人工的化學物質或機械等來凈化河水,能較為容易地與原有自然環境相融合。

由於具有以上優勢,生物/生態技術在污染河流治理中得到越來越多重視和實際應用。目前實施人工濕地和滯留塘技術對受損河道進行生態修復和水質凈化已逐漸推廣起來。

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的建設,是流域「治、用、保」綜合治理思路的關鍵環節之一,也是凈化流域內污染物的最後一道屏障。人工濕地水質凈化工程建設的成敗,直接關繫到能否實現流域水質的目標。

❼ 對生態修復工程的內涵錯誤是是什麼

生態修復(ecological remediation)是在生態學原理指導下,以生物修復為基礎,結合各種物理修復、化學修復以及工程技術措施,通過優化組合,使之達到最佳效果和最低耗費的一種綜合的修復污染環境的方法。
生態修復特點
(1)嚴格遵循循環再生.和諧共存、整體優化、區域分異等生態學原理
循環再生原理:生態系統通過生物成分,一方面利用非生物成分不斷地合成新的物質,一方面又把合成物質降解為原來的簡單物質,並歸還到非生物組分中。如此循環往復,進行著不停頓的新陳代謝作用。這樣,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就進行著循環和再生的過程。生態修復利用環境一植物一微生物復合系統的物理、化學、生物學和生物化學特徵對污染物中的水、肥資源加以利用,對可降解污染物進行凈化,其主要目標就是使生態系統中的非循
和諧共存原理:在生態修復系統中,由於循環和再生的需要,各種修復植物與微生物種群之間、各種修復植物與動物種群之間、各種修復植物之間、各種微生物之間和生物與處理系 統環境之間相互作用,和諧共存,修復植物給根系微生物提供生態位和適宜的營養條件,促進一些具有降解功能微生物的生長和繁殖,促使污染物中植物不能直接利用的那部分污染物轉化或降解為植物可利用的成分,反過來又促進植物的生長和發育。
整體優化原理:生態修復技術涉及點源控制、污染物阻隔、預處理工程、修復生物選擇和修復後土壤及水的再利用等基本過程,它們環環相扣,相互不可缺少。因此,必須把生態修復系統看成是一個整體,對這些基本過程進行優化,從而達到充分發揮修復系統對污染物的凈化功能和對水、肥資源的有效利用。 ┃
區域分異原理:不同的地理區域,甚至同一地理區域的不同地段,由於氣溫、地質條件、土壤類型、水文過程以及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種群差異很大,導致污染物質在遷移、轉化和降 解等生態行為上具有明顯的區域分異。在生態修復系統設計時,必須有區別地進行工藝與修復生物選擇及結構配置和運行管理。
(2)影響因素多而復雜
生態修復主要是通過微生物和植物等的生命活動來完成的,影響生物生活的各種因素也將成為影響生態修復的重要因素,因此,生態修復也具有影響因素多而復雜的特點。
(3)多學科交叉
生態修復的順利施行,需要生態學、物理學、化學、植物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栽培學和環境工程等多學科的參與,因此,多學科交叉也是生態修復的特點。

與做好生態修復工程質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假山景觀設計工程 瀏覽:862
哈爾濱工程造價招聘 瀏覽:937
建築工程土建勞務分包 瀏覽:632
道路監理工程師 瀏覽:476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在本校嗎 瀏覽:370
河北工程大學保研率多少 瀏覽:287
有學質量工程師的書嗎 瀏覽:479
康樂縣建築工程公司 瀏覽:569
助理工程師二級 瀏覽:872
注冊安全工程師初級考試時間 瀏覽:90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題研究 瀏覽:881
工程造價圖紙建模 瀏覽:888
遼寧恆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瀏覽:93
實行施工總承包的工程項目 瀏覽:737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興趣愛好 瀏覽:316
密歇根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專業 瀏覽:388
廣西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 瀏覽:31
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考研參考書目 瀏覽:858
有線電視工程建設管理條例 瀏覽:270
雲南工程監理公司排名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