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生態農業難以在生產實踐中推廣
一部分農村幹部認為,發展生態農業投入大,見效周期長,因而對發展生態農業不重視,他們往往只考慮開發現存資源,很少考慮到農業資源的保護和利用,只重視經濟利益和眼前利益,對於提倡和實施生態農業不重視。一部分農村群眾由於文化水平低,不願採用新技術,只願採用過去的老辦法。農業中的一些「短、平、快」技術往往受歡迎,而那些有利於保護資源、培肥地力、減少環境污染的技術,卻難以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推廣和運用。
2. 生態農業真好!發揮想像 你希望還有哪些成果出現
成果如下:
1、 農-牧復合生態系統中營養物質循環轉化及其利用技術
2、桃源丘崗區生態農業模式與綜合技術研究
3、高效魚禽綜合開發示範
4、環保型節能生態養豬及產業化
5、保安湖生態湖泊綜合技術開發
6、水生經濟植物開發利用及生態農業
7、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安置區高效生態農業生產模式研究及其產業化基地示範
8、生態家園富民工程技術應用與推廣
9、湖北咸豐生態農業示範縣建設總體規劃 贊同0| 評論
3. 生態農業還有哪些新的成果
成果如下:
1、 農-牧復合生態系統中營養物質循環轉化及其利用技術
2、桃源丘崗區生態農業模式與綜合技術研究
3、高效魚禽綜合開發示範
4、環保型節能生態養豬及產業化
5、保安湖生態湖泊綜合技術開發
6、水生經濟植物開發利用及生態農業
7、三峽庫區農村移民安置區高效生態農業生產模式研究及其產業化基地示範
8、生態家園富民工程技術應用與推廣
9、湖北咸豐生態農業示範縣建設總體規劃
4. 我國推廣生態農業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生態農業是指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應用現代科學技術和方法所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多層次、多結構、多功能的集約經營管理的綜合農業生產體系。 它具有生產率高、穩定持續、綜合性、有機性和效益性特點。生態農業建設的基本內容包括:調整農業生態結構;提高生物能的利用率和廢物循環轉化率;保護並合理利用與增殖自然資源:防治農業生態環境污染;加強農村能源建設;擴大綠色植被面積,提高森林綠地覆蓋率: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目前,我國生態農業的主要類型有:①農村立體結構:②水陸交換物質循環生態系統:③農漁禽水生生態系統;④生物物種共生生態系統;⑤污水自凈工程系統;⑥山區綜合開發的復合生態系統:⑦庭園經濟生態系統;⑧多功能農工聯營生態系統;⑨物質和能量多層利用系統等。當前我國生態農業建設中的實用技術有沼氣利用技術、太陽能利用技術、細綠萍養殖及綜合利用技術、稻田養蟹技術、食用菌栽培技術、病蟲害的生物防治技術等。生態農業不同於傳統農業和現代農業,它廢棄了石油農業的弊端,總結、吸收了傳統農業的精華。它具有能量多級利用和物質循環再生的生態系統主要功能,因而使其太陽能的利用率、生物能的轉化率和有機廢物的再生率。
5. 如何做好農業技術推廣與服務打造我縣中國生態廚房
為了推動該縣農業產業健康快速發展,全面准確掌握縣情民情,切實增強做好農業科技推廣應用工作的主動性和可行性,採取查閱資料,個別訪談和數據對比等形式,對該縣農業技術推廣應用情況進行了深入調研,作如下淺析。
一、農業技術推廣應用現狀分析
(一)農業技術推廣資金使用和監管
去年,該縣積極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加強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不斷完善農業科技推廣服務體系,進一步加強對農民和農技人員的教育培訓,努力做好農業技術推廣工作。嚴格執行項目資金使用管理規定,做到專款專用,建立資金使用專賬,加強項目資金監管,確保項目資金全部用於項目建設,較好地保障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有力地推動了該縣產業發展。
(二)農技推廣項目實施管理
該縣農業實施了糧食高產創建、生物發酵床自然養豬技術示範推廣、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示範縣等農業技術推廣項目。為了抓好項目的實施,確保項目出成效。該縣重點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1.明確工作職責,加強管理指導。農技推廣項目量多面廣,按照分級負責、分工落實的原則,切實加強管理,指導做好項目實施工作。嚴格按照項目實施的有關要求,加大對項目的管理、監督、檢查、考核等,及時發現和解決實施中存在的問題。
2.開展項目檢查,確保順利實施。大部分項目進入實施關鍵階段後,為了確保實施進度及質量,對農技推廣項目進行定期、不定期檢查。檢查採用先自查、再抽查的方式,內容包括資金到位情況、項目進展情況、已取得的成效等。
3.搞好項目總結,實施績效評價。按照《管理辦法》要求,項目實施完成後,由縣級有關部門對項目進行考評,並對項目實施總體情況、成效、考評情況等進行總結。
4.認真總結成效,加強典型宣傳。該縣高度重視項目實施工作,成立項目領導實施領導小組,切實加強領導,落實責任部門、具體責任人,確保每一個項目都落到了實處,發揮應用示範帶動作用。挖掘和總結典型,利用各種媒體廣泛進行宣傳,擴大影響。
二、主要成效和經驗
(一)高投入帶動大發展。2011年該縣農業技術推廣項目投資達581萬元,其中種植業450萬元、水產業6萬元、畜牧業125萬元,較好地保障了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開展,有力地推動了我縣主導產業發展。去年,優質稻產業持續增長,全年種植水稻面積47.1萬畝,其中優質稻(含米粉專用稻)種植15萬畝,早稻22.4萬畝,中稻1.4萬畝,晚稻23.3萬畝,全年糧食總產達18.56萬噸,比去年增長2%。
1.畜牧業發展勢頭強勁。全縣生豬存出欄數比上年大幅度增長,今年生豬出欄達到45.1萬頭,同比增長22.5%;生豬存欄17.5萬頭,同比增長8.5%,其中能繁母豬存欄2.1萬頭,同比增長9.5%。肉牛出欄18576頭,家禽出籠518.12萬羽,山羊出欄6026頭,肉兔出籠18915頭。全縣有生態養殖示範小區11個,生態養殖戶達5031戶。
2.烤煙產業再創歷史新高。全縣煙葉種植面積2.86萬畝,同比增長37%;收購煙葉9.45萬擔,同比增長62%;煙葉種植面積、收購量、收購金額和稅收再創歷史新高。躍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二。
3.蔬菜生產成效顯著。全縣新增連片百畝以上規模保障性商品蔬菜生產基地8個,新增大棚設施面積300畝。其中城區保障性基地3000畝,鄉鎮保障性基地5000畝,商品蔬菜基地11000畝。涌現出了一批種菜能手和種植大戶。
4.水產養殖業穩步增長。全縣水產養殖面積穩定在3.43萬畝。水產品產量達1.47萬噸,其中特種水產品產量預計為1146噸,與2010年基本持平略增。
5.特種養殖業蓬勃發展。從福建引進槐豬母豬50頭建立槐豬養殖示範推廣基地3個,從外地引進綠殼蛋雞5000多羽建立綠殼蛋雞示範養殖場;同時積極引導農民發展竹鼠、養蜂、貴婦雞、山羊等特種養殖,使一大批農民走向致富之路。
6.休閑觀光農業成為新亮點。近年來,我縣休閑觀光農業蓬勃發展,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全縣休閑農業經營業主有現代農業科技園 3個,規模以上休閑園區3個,休閑農庄12個,採摘園4個,水上活動中心1個,休閑食品加工企業6個,大小農家樂30多家。休閑觀光農業覆蓋了糧食、煙葉、制種、生豬、特色養殖、臍橙、油茶、毛竹、水果、蔬菜、花卉等多個特色主導產業,呈現出6大類型,目前不同類型的休閑觀光農業已成為我縣農業農村發展的一個新亮點。我縣已向上申報了省級休閑農業和鄉村旅遊示範縣項目。
(二)新技術催生新活力。2011年扎實抓好新品種展示,糧食高產創建,基層農技推廣體系改革與建設等工作,不斷擴大新技術推廣應用范圍。
(三)科技成果轉化成效顯著。該縣積極做好農業技術成果的轉化應用,將試驗示範成果在全縣推廣應用。
(四)培訓提升發展速度。加大農業技術培訓力度,積極組織各類農業技術推廣宣傳活動。2011年開展了送農業科技下鄉活動,開展各類適用技術培訓班20多期,培訓農民4500多人次。通過培訓全面提升了農民素質,濃厚了全縣農民群眾學科技、用科技、促發展的濃厚氛圍。
三、當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建議
(一)部分鄉(鎮)對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工作重視不夠。傳統的基層科技服務體系是在長期的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雖經多年改革得到較好發展,卻並未突破原有體制框架,農業科技推廣服務工作仍由鄉鎮以上國家農業科技推廣機構支撐。鄉鎮涉農站所未能充分發揮作用。部分鄉鎮領導存在重工業、輕農業的思想,對實施「科技興農」的重要性、緊迫性認識不足,農技人員經常被抽調從事非農技服務工作,被安排在綜合治理、計劃生育等非農技推廣業務工作崗位。
(二)農技推廣設施落後,設備簡陋。鄉鎮普遍只有部分省、市項目配發的農技推廣設備,大部分還是採取「鑒定靠目測、推廣憑經驗、服務靠嘴巴」的原始推廣方法和服務手段,難於科學地開展地力監測、作物養分分析、種子、肥料、農葯質量檢驗等科技推廣服務。
(三)農業技術推廣宣傳教育工作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雖然採取了大量措施,加大了推廣力度,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但差距依然還存在,很多工作還遠遠不夠。特別是在宣傳教育的形式和手段上,還比較單一,停在點上,留在面上,沒有建立很好的宣傳長效機制,操作性還不強,大部分的宣傳教育還是集中培訓、發放技術資料、媒體宣傳等,對不同層次的農民宣傳教育方式的探討還不夠,制約了全縣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深度和廣度,影響了現代農業發展。
(四)專業人才匱乏,服務質量不高。目前,從事基層科技推廣服務的人員一般一個鄉鎮3—4人,多的也就5人,但大多是管理人員。而真正的專業技術人員趨少,其中相當一部分年齡偏大,知識老化,獲得培訓的機會少,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經營理念缺乏,不懂得網路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主要靠經驗從事經營和服務,因而無法提高服務質量。另外,隨著農村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專業技術的日新月異,特種養殖種植,農副產品加工、生物農業、網路技術等專業人才嚴重匱乏,致使農民想要的技術信息服務得不到。
針對我縣當前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現提出如下意見和建議:
(一)更新發展觀念,增強服務意識。農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的基礎產業。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作用,是傳統農業邁向現代農業的根本選擇。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必須依靠農業科學技術的應用和推廣。進一步加強領導,精心組織,採取各種形式,廣開各種渠道,向農民進行科普宣傳,向農民提供科技信息,不斷完善和加強農業科技隊伍建設,落實崗位目標管理責任制,充實和加強農技工作力量,搞活運行機制,為農民群眾推廣應用農業科學技術提供良好服務。
(二)加大對農民的培訓力度,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農民既是推廣農業科技的主體,又是農業科技的直接受益者,只有把他們的科技素質提高起來,農業才會有一個較快的發展。因此,要在鞏固以前的科技培訓的基礎上,把科技培訓的重點向科技入戶方面轉變,變集中培訓為入戶培訓,變課堂說教為現場答疑,通過手把手、面對面的傳授技術方法,逐步形成專家帶動大戶、大戶帶小戶、農戶幫農戶的科技群體模式。同時要重點培養核心戶、典型戶和示範戶,通過重點戶的示範帶動,讓農民看得見、摸得著、學得會、做得到。續繼發揮科技示範園的載體作用,依靠園區的示範效應,為農民帶來最直觀的科技成果鑒定,逐步形成縣有示範區、鄉有示範地、村有示範戶的科技示範鏈。
(三)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健全農技推廣隊伍
基於目前鄉級財政困難的實際,對農技推廣人員的培訓經費,納入縣財政預算,建立農技培訓專項資金,每年對現有從事公益服務的農技人員進行分層次、多內容的繼續再教育,提高他們的素質。此外,應選撥一批優秀中青年農技人員赴農業院校進行脫產或半脫產進修學習,加速培養一批高級農技人才,使其成為基層農技推廣帶頭人。
一是增加科技服務設施投入。進一步改善辦公條件,購置必備的設施(設備),改變農技推廣工作「一張嘴、兩條腿」的局面。二是繼續開展科技入戶工程建設。農技人員要身體力行,把各項農技推廣技術講給農民聽、教給農民學、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使一批具有科技創新意識和較強科技應用水平的科技示範戶,在當地真正能起到農業技術載體和示範輻射作用,帶動全體農民開展科學種田,形成農業科技推廣的長效機制。三是充分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對現有農業科技人員,要真正做到專職專用,並給予相應職權,對承擔科技計劃項目的人員要保證一定的工作經費。大力引進人才,鼓勵他們流向基層、流向農業生產的第一線、領辦、創辦各類農業科技推廣實體。
(四)創新推廣理念,改進推廣方法。要從農民的需要出發,以幫助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為目標,積極探索農技推廣新方式。一方面,應充分利用縣電視台覆蓋面廣的優勢,免費發布農情監測預報及施肥、用葯技術等,直觀、快捷地向廣大農民提供技術、信息、培訓等服務。另一方面,通過加強農業科技示範基地建設,加快農作物新品種的引進、試驗、示範和推廣工作,做給農民看,帶著農民干,提高農業科技的轉化率和入戶率,引導農民依靠科技脫貧致富
6. 可以使用和推廣哪些 生態農業工程 和技術
這是一個方向 也是一個趨勢 未來不管是銷量 還是收益 應該還是不錯的
7. 濱州金生源農業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濱州金生源農業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於2012年08月02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土壤改良、水質凈化、生態農業、環境污染治理、廢棄物綜合利用、大田作物無公害栽培工程的技術推廣和應用等。
法定代表人:劉長生
成立時間:2012-08-02
注冊資本:5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71600200029283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
公司地址:山東省濱州經濟技術開發區黃河六路以南渤海十八路以西環保大廈1111室
8. 改進農業生態系統管理水平和農業生產技術的建議方案
主要是提高生產。給人們提高收入吧。
9. 可以使用和推廣哪些生態農業工程和技術
中國生態農業建設的運作方式你可參考:
中國農業部與國家計委、國家科委、財政部、水利部、林業部和國家環保局共 7 個部委,訂立了「立足示範、著眼推廣,注重基礎、講求效益」為農村發展的原則。根據這一原則,自 1993 至 1997 年的 4 年間,國務院共組織協調有關省、市和自治區進行了 50 個生態農業試點的建設工作,試點面積達 120000KM2,佔中國國土面積約 1.25%[5]。雖然生態農業建設已在中國迅速發展,但卻未引起學術界的廣泛討論。大部分學者的著眼點多著重於個別地區生態農業建設的個案研究,而對於中國生態農業建設的整體發展,則較少有學者作出評論。特別是從資源管理的角度所作的探討更是少之又少。因此,本文從資源管理的角度出發,對中國生態農業建設的 5 個基本問題,提出一些初步的意見,冀能拋磚引玉,引發討論,讓我國的生態農業建設發展得更好。
1 問題一:經濟規模
從規模來說,生態農業建設可以是以戶、村、鄉和縣為發展單位。一直以來,中國的生態建設多集中於戶、村的層次發展,例如,由小型的桑基魚塘到大型的生態農場,都是強調個別的農戶或鄉村在這些系統上擔當的角色。無可否認,任何生態建設最終都是在戶的層次去推動。因此,若沒有農戶的支持,任何生態建設都不可能成功。但是,農戶式的生態農業建設很難達到經濟規模,例如:若要一個約 10M3 的沼氣發生桶正常運作,所需的有機物投入量實非單一的個別農戶可供應。因此,為每個農戶建設自己的生物氣發生桶是不實際的。相反,按農民的數目去建設生物氣發生桶才是有效地運用資源的方法。
以村、鄉為主體的生態農業建設雖較農戶式生態農業建設為佳,因為在村的范圍內,決策者可以對土地利用作出規劃,也可以對某些資源作出優化分配。例如:在山坡地上,將頂部劃定為森林區和草地區,山腰栽種果樹,山腳則劃定梯田種植作
物 [7]。然而,因為規劃地區的范圍始終有限,容易造成土地割裂的問題。在分配土地的時候,優質土地的數目往往難以滿足農民的需求。部分農民分配得一些較劣的土地,只得無奈地接受。此外,村、鄉式的生態農業建設也難經得起較大的經濟環境和生態環境的沖擊和影響,相對比較脆弱。因此,有學者提出,中國生態農業建設應該由戶、村的層次向縣的層次發展[4]。
「縣」是中國行政系統的最基層單位,它具有相對獨立的行政和經濟的自主權。從行政的角度,它有權運用政策等措施,借著調動自己擁有的財力和資源,發揮對生態經濟系統的調控能力,達到經濟規模和危機分擔等功能。從規劃的角度,縣是具有一定規模和特點的自然群體,是宏觀與微觀的結合,能就農民的需要,設計優化的土地利用形式,也能定出合理的人均耕地面積,有效統籌農村的勞動人口。從生態的觀點出發,只有在一定大的區域范圍內,其生態系統才能發揮出穩定的功能和效益[4]。所以,以縣為單位加速生態農業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 問題二:農民接受程度
生態農業建設能否成功,除了取決於本身設計的優劣外,農民的接受程度亦是關鍵所在[8]。長久以來,農民最關心的問題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內解決溫飽和改善生活。因此,農民是否願意接受生態農業建設,往往是從短期的經濟效益出發,看看能否即時為他們增加收入。無可否認,沒有經濟效益的生態農業建設肯定是失敗的,因為經濟效益是一切社會建設的原動力。然而,經濟效益建立於一定的環境和生態條件的基礎上。單一追求短期的經濟效益,忽略環境,雖然在短期內收入可能會增長,但當環境和生態條件惡化後,經濟效益亦不可避免地大倒退。例如,因為短期的回報率高,農民大多願意種植經濟作物;但種植單一經濟作物,土壤(特別是表土)的養分會快速消失,容易導致肥力退化、土質變壞等問題[3]。當這些問題出現時,最後損失的還是農民自己。相反來說,若經營者能多注重環境和生態的效益,雖然在短期內經濟效益較低,但隨著環境和生態條件得到改善,環境的效益便能轉化成經濟效益,不但總體經濟效益會大大提高,經濟的動力亦得以維持並持續發展下去。例如,種植樹木,雖然短期內直接經濟價值低,但卻能夠有效改善土質,增加肥力,減少水土流失,保證農產品能維持穩定的產量[10]。在具體規劃上,作物的結構和布局必須合理,要兼顧到長期效益項目和短期效益項目的配合問題,做到以短養長,長短結合。為解決溫飽問題當然要優先考慮發展一些有即時效果的項目,但在實施這些項目的同時,應以不損害現有環境為底線原則,並積極安排具有中、長期效益的項目,實行優化的土地利用,為農村持續發展打下穩固基礎[4]。
然而,中國農民的教育水平低,並不容易改變他們既有的觀念和生產方式。技術水平低,生產方式落後,也容易造成資源浪費、環境退化等問題。因此,教育工作便顯得格外重要。藉著教育,令農民放棄短視的眼光,讓他們懂得運用一些合乎生態環境的耕作方式,以使長期效益得以確保。建立示範區是一有效的方法。通過示範區可以使農民直接看到新系統對提高生產和改善生活水平的潛力。此外,政府增加投入的資源或補貼,也有助農民支持一些具長期效益的項目。當這些項目成熟的時候,長期效益出來了,農民定會大力支持這些項目並貫徹下去。
3 問題三:市場
改革開放後,中國由全面的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市場經濟的好處是能讓農民自由地生產具有市場價值的產物,從而有效地增加生產效率和農民收入。然而,產品能否在市場上立足,取決於生產者對市場的了解和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現今中國生態農業建設要在市場經濟中茁壯成長,仍存在很多困難。首先,中國農民對市場經濟缺乏認識。他們決定生產那種作物,往往是根據去年產物價值的情況,選擇其中價格好者來生產。然而,他們沒有市場的觀念,並不了解價格是由供求關系所決定的。去年價值好者,今年卻有可能因為供和求的變化而產生價格的波動。更嚴重者,他們都抱著同一想法去生產,一窩蜂去生產單一作物。這是非常不利的。因為單一作物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低,所以生產單一作物遠較生產多種作物的風險為高。其次,即或豐收,作物的價格也可能會因為供應量大增而下降。例如:在 20 世紀 80 年代初,山楂價格高,每公斤達 3.8~4.0 元,於是各地大力發展種植山楂,有些地方甚至無限制地擴大山楂林面積。90 年代,山楂樹進入豐果期,山楂產量大增。因為供過於求,結果價格暴跌,每公斤僅 0.4~0.5 元,山楂農損失慘重。因此,農業發展應根據地域分工的原則,讓產品多樣化,分散市場風險,為農產品尋找好的出路。
其次,中國大部分的農產品都缺乏市場競爭力。因為生產技術落後,難以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品質檢定又沒有保證,沒法建立自己的品牌;自然難以為農民賺取可觀的利益。其實,產物的質和量可借著科研和品種改良等方法而提升,但在這方面中國的投入一直很少,以致產物的質和量均難以突破。每年中國投入農業的科研少於國民總產值的 0.5%,而其他先進國家可達 5% 或以上。生產高質量的農產品和建立品牌可以說是高產值農業的兩大支柱,中國在這兩方面宜多努力。
4 問題四:資金
資金短缺是中國生態農業建設的另一大困難[2]。現今,很多生態農業建設仍然處於建設的初期,財政未能獨立,只有依賴國家補貼來支持。可是,國家現時的整體經濟實力仍弱,補貼有限,以致很多生態農業建設未能全面地展開,部分項目遲遲未能付於實行。這樣便形成惡性循環,生態農業建設一天未能獨立運作,國家便要不斷給予補貼。無可否認,單靠國家補貼來完成生態農業建設似乎是不可能,而長期的補貼為國家構成負累,也不是件好事。解決的方法不外有二:節流和開源。有關資金的開源節流問題,外國(無論是發展中國家或是發達國家)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可供借鑒參考[11、12]。
節流方面,首先是要避免「假、大、空」的項目,防止資源的浪費,例如:為塑造「高產衛星」而不顧現實環境制約的個案,在過去時有出現,生態農業建設應以此為戒。其次,是要設計出資源的優化分配方案,把該用到農業的資金確保及時到位,選准投向,讓資源能發揮它最大的效用。
至於開源方面,有幾個可行的方法。其一是借著發展鄉鎮企業,擴大收入渠道,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實力,使農村集體經濟將一定比例的積累資金回饋用於
農業[13];其二是引進其他產業與生態農業互相結合,例如:發展手工藝加工業,讓部分農產品有市場出口,賺取資金;又例如:發展生態旅遊,借著旅遊的收益保護生態環境,讓生態農業能在一定的生態基礎和水平上發展;其三,是建立較完善的融資系統,讓農業建設項目能透過銀行發行股票、債券或以發展基金的形式籌集資金,通過制定條例和規定,激活資金流動,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
5 問題五:可持續發展的方向
因為生態農業建設最主要的目的是達到中國農村可持續發展,所以生態農業建設的發展方向也必需共同考慮經濟、環境和社會 3 個方面。從經濟上來說,生態農業建設作為一種社會投資,它的長期總回報必須大於總成本。沒有足夠的長期回報,便是虧本的生意,是沒有持續性的。投資的成功與否取決於能否有效控製成本和賺取回報,其竅門是要精確計算和預計建設的成本與回報。然而,中國現今卻缺乏一個健全的會計系統,將有形與無形、財政性與非財政性的成本與回報計算出來。現在中國的會計系統只能計算一些有形、財政性的項目,無形的環境成本並沒有計算在內,以致真正的成本與回報的比例未能如實反映[14]。不健全的會計系統不但不能幫助有關部門了解問題核心的所在,更容易被利用為文過飾非的工具,令問題持續、甚至惡化下去。
從生態角度來說,生態農業建設必須令生態環境更適於人民居住。狹義的生態環境,指自然的生態環境;廣義的生態環境,亦包括人文的生態環境。人在生態環境中的要求是多方面的。要滿足不同人、在不同時間的需要實不是件容易的事。例如:當中國農村社會十分貧困,人民要求的只是簡單的溫飽問題,環境的生產力便是最重要的考慮因素;但隨著人民生活改善、衣食無憂的時候,人民所要求的可能便是一個優質的生活環境,這時候,環境的質量便最重要了。所以,生態農業建設必須具有彈性,即能滿足不同人、在不同時間的需要。
從社會方面來說,生態農業建設必須推動社會發展。現在中國農村仍然落後,存在著許多社會問題,例如:就業、教育、生產力低等等。建設生態農業可以說是一個契機,在引入新的生產系統的同時,締造出一個新的社會環境。以就業為例,因為農村人口不斷增加,但生產條件未改善前,勞動力不能充分利用,大量剩餘的勞動力只得湧向城市。這不但是一種浪費,也給城市造成很大的壓力。解決農村的剩餘勞動力最好的方法是就地安排,發展勞動密集型的生態農業建設是其中一個很好的解決
方法[4]。此外,現在一般的農業勞動大多是強體力勞動,勞動環境比較惡劣,老人和婦女等不能發揮作用。生態農業建設如能提供一個較好的勞動環境,讓老人和婦女也可以投入生產,農村的勞動力便能進一步發揮作用[4]。
6 結論
隨著世界環境問題越來越嚴重,已有越來越多的政府和人民認同和接受可持續發展的路線,而中國也在 1994 年制訂了「中國的二十一世紀議程」,為自己的未來發展定下大綱。由於生態農業建設比傳統農業有很多優勝的地方,所以在中國的二十一世紀議程中,生態農業建設已被列為優先項目[4]。在最近 10 年間,生態農業在不同的水平和層次上迅速發展,現已成為中國農業發展的一個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生態農業建設仍有很多問題尚未解決,但可以預見,它在中國將得到進一步發展,並發揮其巨大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