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面向對象】【軟體工程】類與類之間的關系
1、實體類
用戶、書籍、發布、申請、消息、消息反饋。
2、關系
用戶和書籍通過發布形成(1,n)關系;
用戶和發布通過申請形成(1,1)關系;
申請和用戶通過消息形成(1,1)關系;
消息和用戶通過消息反饋形成 (1,1)關系。
3、建表
如果按照標準的方式,最好將上述類都各建一張表。
2. 聚合和組合的區別
聚合(Aggregation)關系是關聯關系的一種,是強的關聯關系。聚合是整體和個體之間的關系。例如,汽車類與引擎類、輪胎類,以及其它的零件類之間的關系便整體和個體的關系。與關聯關系一樣,聚合關系也是通過實例變數實現的。但是關聯關系所涉及的兩個類是處在同一層次上的,而在聚合關系中,兩個類是處在不平等層次上的,一個代表整體,另一個代表部分
組合(Composition)關系是關聯關系的一種,是比聚合關系強的關系。它要求普通的聚合關系中代表整體的對象負責代表部分對象的生命周期,組合關系是不能共享的。代表整體的對象需要負責保持部分對象和存活,在一些情況下將負責代表部分的對象湮滅掉。代表整體的對象可以將代表部分的對象傳遞給另一個對象,由後者負責此對象的生命周期。換言之,代表部分的對象在每一個時刻只能與一個對象發生組合關系,由後者排他地負責生命周期。部分和整體的生命周期一樣。
以上關系的耦合度依次增強(關於耦合度的概念將在以後具體討論,這里可以暫時理解為當一個類發生變更時,對其他類造成的影響程度,影響越小則耦合度越弱,影響越大耦合度越強)。由定義我們已經知道,依賴關系實際上是一種比較弱的關聯,聚合是一種比較強的關聯,而組合則是一種更強的關聯,所以籠統的來區分的話,實際上這四種關系、都是關聯關系。
聚合關系是是一種比較強的關聯關系,java中一般使用成員變數形式實現。對象之間存在著整體與部分的關系。例如上例中
classDriver{假如給上面代碼賦予如下語義:車是一輛私家車,是司機財產的一部分。則相同的代碼即表示聚合關系了。聚合關系一般使用setter方法給成員變數賦值。
//使用成員變數形式實現聚合關系
Carmycar;
publicvoiddrive(){
mycar.run();
}
}
publicDriver(Carcar){所以,關聯、聚合、組合只能配合語義,結合上下文才能夠判斷出來,而只給出一段代碼讓我們判斷是關聯,聚合,還是組合關系,則是無法判斷的。
mycar=car;
}
3. 軟體工程中的主要體系結構有哪些,並說明區別
20世紀60年代的軟體危機使得人們開始重視軟體工程的研究。起初,人們把軟體設計的重點放在數據結構和演算法的選擇上,然而隨著軟體系統規模越來越大,對總體的系統結構設計和規格說明變得異常重要。隨著軟體危機程度的加劇,軟體體系結構(software architecture)這一概念應運而生。軟體體系結構著眼於軟體系統的全局組織形式,在較高層次上把握系統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將軟體開發的焦點從成百上千的代碼上轉移到粒度較大的體系結構元素及其交互的設計上。與傳統軟體技術相比,軟體體系結構理論的提出不僅有利於解決軟體系統日益增加的規模和復雜度的問題,有利於構件的重用,也有利於軟體生產率的提高。面向方面軟體開發(AOSD)認為系統是由核心關注點(corn concern)和橫切關注點(cross-cutting concern)有機地交織在一起而形成的。核心關注點是軟體要實現的主要功能和目標,橫切關注點是那些與核心關注點之間有橫切作用的關注點,如系統日誌、事務處理和許可權驗證等。AOSD通過分離系統的橫切關注點和核心關注點,使得系統的設計和維護變得容易很多。
Extremara大學的Navasa等人[1]在2002年提出了將面向方面軟體開發技術引入到軟體體系結構的設計中,稱之為面向方面軟體體系結構(aspect oriented software architecture,AO-SA),這樣能夠結合兩者的優點,但是並沒有給出構建面向方面軟體體系結構的詳細方法。
盡管目前對於面向方面軟體體系結構這個概念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但是一般認為面向方面軟體體系結構在傳統軟體體系結構基礎上增加了方面構件(aspect component)這一新的構成單元,通過方面構件來封裝系統的橫切關注點。目前國內外對於面向方面軟體體系模型的研究還相對較少,對它的構成單元模型的研究更少,通常只關注方面構件這一構成單元。方面構件最早是由Lieberherr等人[2]提出的,它是在自適應可插拔構件(adaptive plug and play component,APPC)基礎之上通過引入面向方面編程(AOP)思想擴展一個可更改的介面而形成的,但它關於請求介面和服務介面的定義很模糊,未能給出一個清晰的方面構件模型。Pawlak等人[3]提出了一個面向方面的框架,該框架主要包含了一個方面構件模型———Java方面構件(Java aspect component,JAC),但該方面構件模型僅包含了切點(pointcut),並把AOP中裝備(advice)集成到了切點的表達式中,它主要從實現的角度進行了闡述,並沒有給出詳細的方面構件模型。本文沒有隻關注面向方面軟體體系結構中方面構件這一構成單元模型,還詳細分析了它的另外兩個構成單元,即構件和連接件,因為面向方面軟體體系結構各部分之間是相互關聯的。
1面向方面軟體體系結構相關概念
面向方面軟體體系結構涉及諸多概念,以下將分別介紹。軟體體系結構在軟體工程領域有著廣泛的影響,但當前仍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的定義。目前國內外普遍認可的看法是軟體體系結構包含構件、連接件和約束[4]。其中約束描述了體系結構配置和拓撲的要求,確定了體系結構的構件與連接件的連接關系。這樣就可以把軟體體系結構寫成
軟體體系結構(software architecture)=構件(components)+
連接件(connectors)+約束(constraints)
構件是軟體體系結構的基本元素之一。一般認為,構件是指具有一定功能、可明確辨識的軟體單位,並且具備語義完整、語法正確、有可重用價值的特點,然而目前對於構件的具體結構及構成並沒有一個統一的標准[5],而且一些主要的構件技術也沒有使用相同的構件類型。另外,當前被廣泛接受的構件定義並不包含具體的軟體構件模型(software component model)。例如,Szyperski等人[6]給出了軟體構件一個很有名的定義:軟體構件是一個僅帶特定契約介面和顯式語境依賴的結構單位,它可以獨立部署,易於第三方整合。但是關於軟體構件模型有一個被普遍接受的觀點是:軟體構件是一個具有服務提供和服務請求功能的軟體單元[7]。
連接件是軟體體系結構另一個基本的構成元素,是用來建立構件間交互以及支配這些交互規則的構造模塊。連接件最先是由Shaw[8]提出來的,她建議把連接件作為軟體體系結構中第一類實體,用來表示普通構件之間的交互關系。目前對於連接件尚未形成統一的認識,盡管在軟體體系結構中強調了連接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關於連接件模型的研究還很少,連接件的實際應用還不成熟。
面向方面軟體體系結構在傳統軟體體系結構的基礎上增加了方面構件單元。通常認為,方面構件是封裝了系統橫切關注點的一類特殊的構件。目前關於方面構件模型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
2面向方面軟體體系結構模型
由於傳統軟體體系結構模型包含構件、連接件和約束,而面向方面軟體體系結構是在傳統軟體體系結構的基礎之上擴展了方面構件,所以面向方面軟體體系模型結構包含構件、連接件、方面構件和約束。其中約束描述了面向方面體系結構配置和拓撲的要求,確定了體系結構的構件、連接件和方面構件之間的連接關系,而構件、連接件、方面構件是它的三個基本的構成單元。以下對這三個構成單元的模型進行詳細的設計。
4. 軟體工程中uml類之間的關系主要有哪些
UML類之間的關系有:依賴,實現、組合、聚集等等關系,可以參考下圖。
5. 軟體工程-類的關系相關問題
計算機行業研發類薪資還是比較高的,華為月薪本9k碩1w,網路騰訊一年大概15w左右,阿里1.5w*15月,游戲公司更高點記得前哪年完美26w,盛大30w;當然累是肯定的,加班時家常便飯,成天坐在電腦前更是事實,碰到趕項目進度連續一個月每晚加班到十點是存在滴。
不過計算機的就業范圍相對比較廣,考公務員,銀行,各個行業都會需要。
軟體工程,貌似和計算機科學還是有點區別的,我記得學費就要高點,當然以後就業主要還是看自己的能力和學校的牌子。
學校的話,最牛必須清華,其次西交,哈工,華科這些個級別學校的計算機也不弱,另外就是國內幾個專業性較強的學校,成電,西電,北郵(兩電一郵)的計算機也相當厲害。
6. 軟體工程的題求解答~!
只知道這些:
1.B
2.A
7.A
7. 軟體工程都涉及到那些概念和名詞,它們的關系如何如何解釋。
名詞解釋題匯總:
1
.軟體
是能夠完成預定功能和性能,並對相應數據進行加工的程序和描述程序及其操作的文檔。
2
.信息隱藏
模塊中的軟體設計決策信息封裝起來的技術,只知道它的功能以及對外的介面,而不知它的內部細節
3
.對象
對象是現實世界中個體或事物的抽象表示,是其屬性和相關操作的封
4
.軟體可維護性 指軟體被理解、改正、調整和改進的難易程度。
5
.
原型
是目標軟體系統的一個可操作模型,它實現了目標軟體系統的某些重
6
.軟體生存周期
軟體產品從形成概念開始,經過開發、運行(使用)和維護直到退役的全過程稱為軟體生存周期,包括軟體定義、開發、使用和維護三部分。
7
.白盒測試
是已知產品內部工作過程,通過測試檢驗產品內部動作是否按照產品規格說明的規定正常進行
8
.
預防性維護
是為了進一步改善軟體系統的可維護性和可靠性,並為以後的改進奠定基礎。
9
.構件圖
描述軟體實現系統中各組成部件以及它們之間的依賴關系。
10.
場景
從單個執行者的角度觀察目標軟體系統的功能和外部行為。
11
.計算機輔助軟體工程(CASE)
將若干工具集成起來,與軟體工程資料庫和計算機系統構成一個支持軟體開發的系統
12
.編程風格
是在不影響性能的前提下,有效地編排和組織程序以提高可讀性和可維性。
13.
黑盒測試方法
是已知產品應該具有的功能,通過測試檢驗每個功能是否都能正常使用
;
14.
實體—關系圖
描述系統所有數據對象的組成和屬性,描述數據對象之間關系的圖形語言。
15.
軟體維護的副作用
指由於維護或在維護過程中其他一些不期望的行為引入的錯誤
,
16
.軟體生存周期
軟體產品從形成概念開始,經過開發、運行(使用)和維護直到退役的全過程稱為軟體生存周期,包括軟體定義、開發、使用和維護三部分。
17
.結構化程序設計
是一種程序設計技術,採用自頂向下逐步求精的設計方法和單入口單出口的控制構件。
18
.軟體過程(software process) 軟體開發人員為開發和維護軟體及相關產品所實施的一系列步驟,這些步驟涉及方法、工具及人的組織和行為。
19
.綜合測試
是組裝軟體的系統測試技術,按設計要求把通過單元測試的各個模塊組裝在一起之後,進行綜合測試以便發現與介面有關的各種錯誤。
20
.過程抽象
把完成一個特定功能的動作序列抽象為一個過程名和參數表,通過指定過程名和實際參數調用此過程
;
21
.
水平原型
是指僅僅模擬目標軟體系統某一層面(通常是用戶界面層)的原型。
22CASE
工具
是一些軟體系統,支持軟體過程的常規活動,如編輯設計圖表、
檢查圖表的連貫性、跟蹤已經運行的程序測試等。
8. 軟體工程中的五種耦合,各舉一個例子。
數據耦合
sum(int a,int b)
{int c;
c=a+b;
return(c);
}
main()
{int x,y;
.
.
.printf("x+y=%d",sum(x,y));
}
主函數與sum函數之間即為數據耦合關系
控制耦合
void output(flag)
{
if(flag)printf("OK!");
else printf("NO!");
}
main()
{int flag;
..
..
..
output(flag);
}
主函數與output函數之間即為控制耦合關系.
內容耦合
如goto語句
公共環境耦合
如FORTRAN語言中使用的common語句
9. 系軟體工程用例之間的關系有哪些
泛化(Generalization)
關聯(Association)
依賴(Dependency)
聚合(Aggregation)
10. 軟體工程分工合作的問題
Engineering,簡稱為SE)是一門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構建和維護有效的、實用的和高質量的軟體的學科。它涉及到程序設計語言,資料庫,軟體開發工具,系統平台,標准,設計模式等方面。
在現代社會中,軟體應用於多個方面。典型的軟體比如有電子郵件,嵌入式系統,人機界面,辦公套件,操作系統,編譯器,資料庫,游戲等。同時,各個行業幾乎都有計算機軟體的應用,比如工業,農業,銀行,航空,政府部門等。這些應用促進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使得人們的工作更加高效,同時提高了生活質量。
軟體工程師是對應用軟體創造軟體的人們的統稱,軟體工程師按照所處的領域不同可以分為系統分析員,軟體設計師,系統架構師,程序員,測試員等等。人們也常常用程序員來泛指各種軟體工程師。
軟體工程的主要課程:
外語、高等數學、線性代數、高等代數、電子技術基礎、離散數學、計算機引論(C語言)、數據結構、C++程序設計、匯編語言程序設計、演算法設計與分析、計算機組成原理與體系結構、資料庫系統、計算機網路、軟體工程、軟體測試技術、軟體需求與項目管理、軟體設計實例分析、CMM/ISO9000等。
軟體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的框架可概括為:目標、過程和原則。
(1)軟體工程目標:生產具有正確性、可用性以及開銷合宜的產品。正確性指軟體產品達到預期功能的程度。可用性指軟體基本結構、實現及文檔為用戶可用的程度。開銷合宜是指軟體開發、運行的整個開銷滿足用戶要求的程度。這些目標的實現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均存在很多待解決的問題,它們形成了對過程、過程模型及工程方法選取的約束。
(2)軟體工程過程:生產一個最終能滿足需求且達到工程目標的軟體產品所需要的步驟。軟體工程過程主要包括開發過程、運作過程、維護過程。它們覆蓋了需求、設計、實現、確認以及維護等活動。需求活動包括問題分析和需求分析。問題分析獲取需求定義,又稱軟體需求規約。需求分析生成功能規約。設計活動一般包括概要設計和詳細設計。概要設計建立整個軟體系統結構,包括子系統、模塊以及相關層次的說明、每一模塊的介面定義。詳細設計產生程序員可用的模塊說明,包括每一模塊中數據結構說明及加工描述。實現活動把設計結果轉換為可執行的程序代碼。確認活動貫穿於整個開發過程,實現完成後的確認,保證最終產品滿足用戶的要求。維護活動包括使用過程中的擴充、修改與完善。伴隨以上過程,還有管理過程、支持過程、培訓過程等。
(3)軟體工程的原則是指圍繞工程設計、工程支持以及工程管理在軟體開發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
[編輯本段]軟體工程的定義
軟體工程一直以來都缺乏一個統一的定義,很多學者、組織機構都分別給出了自己的定義:
(1)。Barry Boehm: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知識來設計並構造計算機程序及為開發、運行和維護這些程序所必需的相關文件資料。
(2)。IEEE在軟體工程術語匯編中的定義:軟體工程是:1.將系統化的、嚴格約束的、可量化的方法應用於軟體的開發、運行和維護,即將工程化應用於軟體;2.在1中所述方法的研究
(3)。Fritz Bauer在NATO會議上給出的定義:建立並使用完善的工程化原則,以較經濟的手段獲得能在實際機器上有效運行的可靠軟體的一系列方法。
目前比較認可的一種定義認為:軟體工程是研究和應用如何以系統性的、規范化的、可定量的過程化方法去開發和維護軟體,以及如何把經過時間考驗而證明正確的管理技術和當前能夠得到的最好的技術方法結合起來。
(4)。《計算機科學技術網路全書》中的定義:軟體工程是應用計算機科學、數學及管理科學等原理,開發軟體的工程。軟體工程借鑒傳統工程的原則、方法,以提高質量、降低成本。其中,計算機科學、數學用於構建模型與演算法,工程科學用於制定規范、設計范型(paradigm)、評估成本及確定權衡,管理科學用於計劃、資源、質量、成本等管理。
[編輯本段]軟體工程學的內容
軟體工程學的主要內容是軟體開發技術和軟體工程管理.
軟體開發技術包含軟體工程方法學、軟體工具和軟體開發環境;軟體工程管理學包含軟體工程經濟學和軟體管理學。
[編輯本段]軟體工程基本原理
著名軟體工程專家B.Boehm綜合有關專家和學者的意見並總結了多年來開發軟體的經驗,於1983年在一篇論文中提出了軟體工程的七條基本原理。Boehm
(1)用分階段的生存周期計劃進行嚴格的管理。
(2)堅持進行階段評審。
(3)實行嚴格的產品控制。
(4)採用現代程序設計技術。
(5)軟體工程結果應能清楚地審查。
(6)開發小組的人員應該少而精。
(7)承認不斷改進軟體工程實踐的必要性。
B.Boehm指出,遵循前六條基本原理,能夠實現軟體的工程化生產;按照第七條原理,不僅要積極主動地採納新的軟體技術,而且要注意不斷總結經驗。
軟體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的框架可概括為:目標、過程和原則。
(1)軟體工程目標:生產具有正確性、可用性以及開銷合宜的產品。正確性指軟體產品達到預期功能的程度。可用性指軟體基本結構、實現及文檔為用戶可用的程度。開銷合宜是指軟體開發、運行的整個開銷滿足用戶要求的程度。這些目標的實現不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均存在很多待解決的問題,它們形成了對過程、過程模型及工程方法選取的約束。
(2)軟體工程過程:生產一個最終能滿足需求且達到工程目標的軟體產品所需要的步驟。軟體工程過程主要包括開發過程、運作過程、維護過程。它們覆蓋了需求、設計、實現、確認以及維護等活動。需求活動包括問題分析和需求分析。問題分析獲取需求定義,又稱軟體需求規約。需求分析生成功能規約。設計活動一般包括概要設計和詳細設計。概要設計建立整個軟體系統結構,包括子系統、模塊以及相關層次的說明、每一模塊的介面定義。詳細設計產生程序員可用的模塊說明,包括每一模塊中數據結構說明及加工描述。實現活動把設計結果轉換為可執行的程序代碼。確認活動貫穿於整個開發過程,實現完成後的確認,保證最終產品滿足用戶的要求。維護活動包括使用過程中的擴充、修改與完善。伴隨以上過程,還有管理過程、支持過程、培訓過程等。
(3)軟體工程的原則是指圍繞工程設計、工程支持以及工程管理在軟體開發過程中必須遵循的原則
[編輯本段]軟體工程必須遵循什麼原則
圍繞工程設計、工程支持以及工程管理已提出了以下四條基本原則:
(1)選取適宜的開發模型
該原則與系統設計有關。在系統設計中,軟體需求、硬體需求以及其它因素間是相互制約和影響的,經常需要權衡。因此,必需認識需求定義的易變性,採用適當的開發模型,保證軟體產品滿足用戶的要求。
(2)採用合適的設計方法
在軟體設計中,通常需要考慮軟體的模塊化、抽象與信息隱蔽、局部化、一致性以及適應性等特徵。合適的設計方法有助於這些特徵的實現,以達到軟體工程的目標。
(3)提供高質量的工程支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軟體工程中,軟體工具與環境對軟體過程的支持頗為重要。軟體工程項目的質量與開銷直接取決於對軟體工程所提供的支撐質量和效用。
(4)重視軟體工程的管理
軟體工程的管理直接影響可用資源的有效利用,生產滿足目標的軟體產品以及提高軟體組織的生產能力等問題。因此,僅當軟體過程予以有效管理時,才能實現有效的軟體工程。
軟體工程是指導計算機軟體開發和維護的工程學科。
採用工程的概念、原理、 技術和方法來開發與維護軟體,把經過時間考驗而證明正確的管理技術和當前能夠 得到的最好的技術方法結合起來,這就是軟體工程。
軟體工程強調使用生存周期方法學和各種結構分析及結構設計技術。它們是在七十年代為了對付應用軟體日益增長的復雜程度、漫長的開發周期以及用戶對軟體產品經常不滿意的狀況而發展起來的。人類解決復雜問題時普遍採用的一個策略就是「各個擊破」,也就是對問題進行分解然後再分別解決各個子問題的策略。軟體工程採用的生存周期方法學就是從時間角度對軟體開發和維護的復雜問題進行分解,把軟體生存的漫長周期依次劃分為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有相對獨立的任務,然後逐步完成每個階段的任務。採用軟體工程方法論開發軟體的時候,從對任務的抽象邏輯分析開始,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進行開發。前一個階段任務的完成是開始進行後一個階段工作的前提和基礎,而後一階段任務的完成通常是使前一階段提出的解法更進一步具體化,加進了更多的物理細節。每一個階段的開始和結束都有嚴格標准,對於任何兩個相鄰的階段而言,前一階段的結束標准就是後一階段的開始標准。在每一個階段結束之前都必須進行正式嚴格的技術審查和管理復審,從技術和管理兩方面對這個階段的開發成果進行檢查,通過之後這個階段才算結束;如果檢查通不過,則必須進行必要的返工,並且返工後還要再經過審查。審查的一條主要標准就是每個階段都應該交出「最新式的」(即和所開發的軟體完全一致的)高質量的文檔資料,從而保證在軟體開發工程結束時有一個完整准確的軟體配置交付使用。文檔是通信的工具,它們清楚准確地說明了到這個時候為止,關於該項工程已經知道了什麼,同時確立了下一步工作的基礎。此外,文檔也起備忘錄的作用,如果文檔不完整,那麼一定是某些工作忘記做了,在進入生存周期的下一階段之前,必須補足這些遺漏的細節。在完成生存周期每個階段的任務時,應該採用適合該階段任務特點的系統化的技術方法——結構分析或結構設計技術。
把軟體生存周期劃分成若干個階段,每個階段的任務相對獨立,而且比較簡單,便於不同人員分工協作,從而降低了整個軟體開發工程的困難程度;在軟體生存周期的每個階段都採用科學的管理技術和良好的技術方法,而且在每個階段結束之前都從技術和管理兩個角度進行嚴格的審查,合格之後才開始下一階段的工作,這就使軟體開發工程的全過程以一種有條不紊的方式進行,保證了軟體的質量,特別是提高了軟體的可維護性。總之,採用軟體工程方法論可以大大提高軟體開發的成功率,軟體開發的生產率也能明顯提高。
目前劃分軟體生存周期階段的方法有許多種,軟體規模、種類、開發方式、開發環境以及開發時使用的方法論都影響軟體生存周期階段的劃分。在劃分軟體生存周期的階段時應該遵循的一條基本原則就是使各階段的任務彼此間盡可能相對獨立,同一階段各項任務的性質盡可能相同,從而降低每個階段任務的復雜程度,簡化不同階段之間的聯系,有利於軟體開發工程的組織管理。一般說來,軟體生存周期由軟體定義、軟體開發和軟體維護三個時期組成,每個時期又進一步劃分成若干個階段。下面的論述主要針對應用軟體,對系統軟體也基本適用。
軟體定義時期的任務是確定軟體開發工程必須完成的總目標;確定工程的可行性,導出實現工程目標應該採用的策略及系統必須完成的功能;估計完成該項工程需要的資源和成本,並且制定工程進度表。這個時期的工作通常又稱為系統分析,由系統分析員負責完成。軟體定義時期通常進一步劃分成三個階段,即問題定義、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
開發時期具體設計和實現在前一個時期定義的軟體,它通常由下述四個階段組成:總體設計,詳細設計,編碼和單元測試,綜合測試。
維護時期的主要任務是使軟體持久地滿足用戶的需要。具體地說,當軟體在使用過程中發現錯誤時應該加以改正;當環境改變時應該修改軟體以適應新的環境;當用戶有新要求時應該及時改進軟體滿足用戶的新需要。通常對維護時期不再進一步劃分階段,但是每一次維護活動本質上都是一次壓縮和簡化了的定義和開發過程。
下面扼要介紹軟體生存周期每個階段的基本任務和結束標准。
1問題定義
問題定義階段必須回答的關鍵問題:「要解決的問題是什麼?」如果不知道問題是什麼就試圖解決這個問題,顯然是盲目的,只會白白浪費時間和金錢,最終得出的結果很可能是毫無意義的。盡管確切地定義問題的必要性是十分明顯的,但是在實踐中它卻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視的一個步驟。
通過問題定義階段的工作,系統分析員應該提出關於問題性質、工程目標和規模的書面報告。通過對系統的實際用戶和使用部門負責人的訪問調查,分析員扼要地寫出他對問題的理解,並在用戶和使用部門負責人的會議上認真討論這份書面報告,澄清含糊不精的地方,改正理解不正確的地方,最後得出一份雙方都滿意的文檔。
問題定義階段是軟體生存周期中最簡短的階段,一般只需要一天甚至更少的時間。
2可行性研究
這個階段要回答的關鍵問題:「對於上一個階段所確定的問題有行得通的解決辦法嗎?」為了回答這個問題,系統分析員需要進行一次大大壓縮和簡化了的系統分析和設計的過程,也就是在較抽象的高層次上進行的分析和設計的過程。
可行性研究應該比較簡短,這個階段的任務不是具體解決問題,而是研究問題的范圍,探索這個問題是否值得去解,是否有可行的解決辦法。
在問題定義階段提出的對工程目標和規模的報告通常比較含糊。可行性研究階段應該導出系統的高層邏輯模型(通常用數據流圖表示),並且在此基礎上更准確、更具體地確定工程規模和目標。然後分析員更准確地估計系統的成本和效益,對建議的系統進行仔細的成本/效益分析是這個階段的主要任務之一。
可行性研究的結果是使用部門負責人做出是否繼續進行這項工程的決定的重要依據,一般說來,只有投資可能取得較大效益的那些工程項目才值得繼續進行下去。可行性研究以後的那些階段將需要投入要多的人力物力。及時中止不值得投資的工程項目,可以避免更大的浪費。
3需求分析
這個階段的任務仍然不是具體地解決問題,而是准確地確定「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目標系統必須做什麼」,主要是確定目標系統必須具備哪些功能。
用戶了解他們所面對的問題,知道必須做什麼,但是通常不能完整准確地表達出他們的要求,更不知道怎樣利用計算機解決他們的問題;軟體開發人員知道怎樣使用軟體實現人們的要求,但是對特定用戶的具體要求並不完全清楚。因此系統分析員在需求分析階段必須和用戶密切配合,充分交流信息,以得出經過用戶確認的系統邏輯模型。通常用數據流圖、數據字典和簡要的演算法描述表示系統的邏輯模型。
在需求分析階段確定的系統邏輯模型是以後設計和實現目標系統的基礎,因此必須准確完整地體現用戶的要求。系統分析員通常都是計算機軟體專家,技術專家一般都喜歡很快著手進行具體設計,然而,一旦分析員開始談論程序設計的細節,就會脫離用戶,使他們不能繼續提出他們的要求和建議。較件工程使用的結構分析設計的方法為每個階段都規定了特定的結束標准,需求分析階段必須提供完整准確的系統邏輯模型,經過用戶確認之後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這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和克服急於著手進行具體設計的傾向。
4總體設計
這個階段必須回答的關鍵問題是:「概括地說,應該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首先,應該考慮幾種可能的解決方案。列如,目標系統的一些主要功能是用計算機自動完成還是用人工完成;如果使用計算機,那麼是使用批處理方式還是人機交互方式;信息存儲使用傳統的文件系統還是資料庫……。通常至少應該考慮下述幾類可能的方案:
低成本的解決方案。系統只能完成最必要的工作,不能多做一點額處的工作。
中等成本的解決方案。這樣的系統不僅能夠很好地完成預定的任務,使用起來很方便,而且可能還具有用戶沒有具體指定的某些功能和特點。雖然用戶沒有提出這些具體要求,但是系統分析員根據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斷定,這些附加的能力在實踐中將證明是很有價值的。
高成本的「十全十美」的系統。這樣的系統具有用戶可能希望有的所有功能和特點。
系統分析員應該使用系統流程圖或其他工具描述每種可能的系統,估計每種方案的成本和效益,還應該在充分權衡各種方案的利弊的基礎上,推薦一個較好的系統 (最佳方案),並且制定實現所推薦的系統的詳細計劃。如果用戶接受分析員推薦的系統,則可以著手完成本階段的另一項主要工作。
上面的工作確定了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目標系統需要哪些程序,但是,怎樣設計這些程序呢?結構設計的一條基本原理就是程序應該模塊化,也就是一個大程序應該由許多規模適中的模塊按合理的層次結構組織而成。總體設計階段的第二項主要任務就是設計軟體的結構,也就是確定程序由哪些模塊組成以及模塊間的關系。通常用層次圖或結構圖描繪軟體的結構。
5詳細設計
總體設計階段以比較抽象概括的方式提出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詳細設計階段的任務就是把解法具體化,也就是回答下面這個關鍵問題:「應該怎樣具體地實現這個系統呢?」
這個階段的任務還不是編寫程序,而是設計出程序的詳細規格說明。這種規格說明的作用很類似於其他工程領域中工程師經常使用的工程藍圖,它們應該包含必要的細節,程序員可以根據它們寫出實際的程序代碼。
通常用HIPO圖(層次圖加輸入/處理/輸出圖)或PDL語言(過程設計語言)描述詳細設計的結果。
6編碼和單元測試
這個階段的關鍵任務是寫出正確的容易理解、容易維護的程序模塊。
程序員應該根據目標系統的性質和實際環境,選取一種適當的高級程序設計語言(必要時用匯編語言),把說細設計的結果翻譯成用選定的語言書寫的程序,並且仔細測試編寫出的每一個模塊。
7綜合測試
這個階段的關鍵任務是通過各種類型的測試(及相應的調試)使軟體達到預定的要求。
最基本的測試是集成測試和驗收測試。所謂集成測試是根據設計的軟體結構,把經過單元測試檢驗的模塊按某種選定的策略裝配起來,在裝配過程中對程序進行必要的測試。所謂驗收測試則是按照規格說明書的規定(通常在需求分析階段確定),由用戶(或在用戶積極參加下)對目標系統進行驗收。
必要時還可以再通過現場測試或平行運行等方法對目標系統進一步測試檢驗。
為了使用戶能夠積極參加驗收測試,並且在系統投入生產性運行以後能夠正確有效地使用這個系統,通常需要以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方式對用戶進行培訓。
通過對軟體測試結果的分析可以預測軟體的可靠性;反之,根據對軟體可靠性的要求也可以決定測試和調試過程什麼時候可以結束。
應該用正式的文檔資料把測試計劃、詳細測試方案以及實際測試結果保存下來,做為軟體配置的一個組成成分。
8軟體維護
維護階段的關鍵任務是,通過各種必要的維護活動使系統持久地滿足用戶的需要。
通常有四類維護活動:改正性維護,也就是診斷和改正在使用過程中發現的軟體錯誤;適應性維護,即修改軟體以適應環境的變化;完善性維護,即根據用戶的要求改進或擴充軟體使它更完善;預防性維護,即修改軟體為將來的維護活動預先做准備。
雖然沒有把維護階段進一步劃分成更小的階段,但是實際上每一項維護活動都應該經過提出維護要求(或報告問題),分析維護要求,提出維護要求,提出維護方案,審批維護方案,確定維護計劃,修改軟體設計,修改程序,測試程序,復查驗收等一系列步驟,因此實質上是經歷了一次壓縮和簡化了的軟體定義和開發的全過程。
都應該經過提出維護要求(或報告問題),分析維護要求,提出維護要求,提出維護方案,審批維護方案,確定維護計劃,修改軟體設計,修改程序,測試程序,復查驗收等一系列步驟,因此實質上是經歷了一次壓縮和簡化了的軟體定義和開發的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