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特點
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兩個多月時間,我的頭發變得比以前稀少許多,眼睛也有了黑眼圈。有一天,我在種滿槐樹的街上拖著臃懶的身體步行。已近傍晚的林蔭道很涼快,赤裸在裙下的雙腿有些冰冷。地上飄滿黃色的小槐花。
Ⅱ 2014油茶補貼潛山縣1畝多少錢
安徽省鼓勵農民種植油茶,對種植戶,政府給予一定的補助,可是,很多種植大戶並不知道是如何補助的。最近,六安市葉集試驗區平崗辦事處多位種植戶就向本報反映,政府補助了他們錢,可他們稀里糊塗,「搞不懂」補的是什麼錢。
2010年冬,葉集試驗區林業局、平崗辦事處領導召集了近百人,舉行了油茶基地建設專題會議,鼓勵農戶種植油茶。
會上,5位種植大戶,在政府主持下,與實驗區轄區內的安徽大團結食用油有限公司進行了簽約儀式,約定種植的油茶籽出售給這家公司。
此後不久,林業局有關領導表示,林業局會在造林整地驗收達標之後,第一時間支付造林補助款。
5位種植大戶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實施了大規模的高標准機械深松、平整,平整的土地很快通過驗收。可驗收後,林業局卻沒有及時兌現補助資金。
2011年春,種植戶在土地上種植了由政府統一購買的油茶樹苗,之後一心管護,投入了不少財力和精力。
「我們種油茶投資很大,我個人種了700畝,只是在2012年年終得到了一筆5.8萬元資金,去年又獲得了14萬多元補助款,這是什麼錢,我搞不清楚。」種植戶倪迎陽告訴記者,油茶基地後續的建設,需要一個漫長的投資過程,需要大量資金,他們希望政府有關部門能依規補助。
種植大戶王文操說,他也領到了政府分兩次補助給他的資金,可他並不知道政府怎麼補助的。
2013年,倪迎陽找平崗辦事處,詢問補償一事。辦事處答復,油茶造林大戶,可以享受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的每畝300元補助,但造林補助款沒有了。「我不理解,當初答應的造林補助款怎麼沒有了呢?」
為此,記者聯系葉集試驗區林業局分管此項工作的蔡副局長。他解釋,2011年栽種的油茶,省財政支付每畝300元造林補助,為了鼓勵農戶,區里每畝配套200元,共500元。去年栽種的,不再享受造林補助,不過,可享受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每畝300元補助。此外,區里對連片栽種油茶100畝以上的,每畝補助50元,連續補助三年。
葉集試驗區林業局負責人陳局長則解釋說,補助資金已全部打卡發放給種植大戶了,撥付時,他們從資金中扣除了樹苗款。因為樹苗是省林業廳指定的,每棵1.7元。
省林業廳造林經營總站油茶辦徐副主任說,自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實施以來,油茶也納入了這一工程,每畝補助300元,之前的造林補助不再享受。如果列入重點專項工程,經驗收後,每畝可補助500元,如果不是重點工程,栽種面積達到1畝,每畝可獲得300元項目資金。補助面積以驗收達標面積計算,以GPS測量為准。
Ⅲ 遼寧省關於林地補償標准
目前林業補貼標准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下達,各省林業局執行財政部的補貼標准。根據財政部《中央財政林業補助資金管理辦法》第四章第十七條和第十八條規定:
林業補貼是指用於林木良種培育、造林和森林撫育,濕地、林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建設與保護,林業防災減災,林業科技推廣示範,林業貸款貼息等方面的支出。
林木良種培育、造林和森林撫育補貼具體支出內容是:
(一)林木良種培育補貼。包括良種繁育補貼和林木良種苗木培育補貼。良種繁育補貼主要用於對良種生產、採集、處理、檢驗、貯藏等方面的人工費、材料費、簡易設施設備購置和維護費,以及調查設計、技術支撐、檔案管理、人員培訓等管理費用和必要的設備購置費用的補貼;補貼對象為國家重點林木良種基地和國家林木種質資源庫;補貼標准:種子園、種質資源庫每畝補貼600元,采穗圃每畝補貼300元,母樹林、試驗林每畝補貼100元。林木良種苗木培育補貼主要用於對因使用良種,採用組織培養、輕型基質、無紡布和穴盤容器育苗、幼化處理等先進技術培育的良種苗木所增加成本的補貼;補貼對象為國有育苗單位;補貼標准:除有特殊要求的良種苗木外,每株良種苗木平均補貼0.2元,各地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不同樹種苗木的補貼標准。
(二)造林補貼。對國有林場、農民和林業職工(含林區人員,下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造林主體在宜林荒山荒地、沙荒地、跡地、低產低效林地進行人工造林、更新和改造,面積不小於1畝的給予適當的補貼。造林補貼包括造林直接補貼和間接費用補貼。
直接補貼是指對造林主體造林所需費用的補貼,補貼標准為:人工營造,喬木林和木本油料林每畝補貼200元,灌木林每畝補貼120元(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青海、陝西、山西等省灌木林每畝補貼200元),水果、木本葯材等其他林木、竹林每畝補貼100元;跡地人工更新、低產低效林改造每畝補貼100元。間接費用補貼是指對享受造林補貼的縣、局、場林業部門(以下簡稱縣級林業部門)組織開展造林有關作業設計、技術指導所需費用的補貼。
享受中央財政造林補貼營造的喬木林,造林後10年內不準主伐。
(三)森林撫育補貼。對承擔森林撫育任務的國有森工企業、國有林場、農民專業合作社以及林業職工和農民等給予適當的補貼。森林撫育對象為國有林中的幼齡林和中齡林,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公益林中的幼齡林和中齡林。一級國家級公益林不納入森林撫育范圍。
森林撫育補貼標准為平均每畝100元。根據國務院批準的《長江上游、黃河上中游地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實施方案》和《東北、內蒙古等重點國有林區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實施方案》,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二期實施范圍內的國有林森林撫育補貼標准為平均每畝120元。森林撫育補貼用於森林撫育有關費用支出,包括直接支出和間接支出。直接支出主要用於間伐、補植、人工促進天然更新、修枝、除草、割灌、清理運輸採伐剩餘物、修建簡易作業道路等生產作業的勞務用工和機械燃油等。間接支出主要用於作業設計、技術指導等。
參考資料:http://nys.mof.gov.cn/zhengfuxinxi/czpjZhengCeFaBu_2_2/201405/t20140520_1081494.html
Ⅳ 貴州的農業補貼每畝是多少
1 農業項目補貼
1、種糧大戶直補政策
中央財政繼續實行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安排補貼資金140.5億元
2、農資綜合補貼政策
中央財政繼續實行種糧農民農資綜合補貼,種農資綜合補貼資金1071億元。
3、良種補貼政策
中央財政安排農作物良種補貼資金203.5億元。
4、農機購置補貼政策
農機購置補貼政策在全國所有農牧業縣(場)范圍內實施,補貼機具種類為11大類43個小類137個品目。
5、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試點政策
農機報廢更新補貼與農機購置補貼相銜接,同步實施。拖拉機根據馬力段的不同補貼額從500元到1.1萬元不等,聯合收割機根據喂入量(或收割行數)的不同分為3000元到1.8萬元不等。
6、新增農業經營主體傾斜政策
補貼234億元,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重點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傾斜。
7、小麥、水稻最低收購價政策
保護農民利益,防止「谷賤傷農」,保持2015年水平不變。
8、產糧(油)大縣獎勵政策
中央財政安排產糧(油)大縣獎勵資金351億元,獎勵資金由省級財政用於支持本省糧食生產和產業發展。
9、生豬大縣獎勵政策
補貼35億元,專項用於發展生豬生產,具體包括規模化生豬養殖戶(場)圈舍改造、良種引進、糞污處理的支出,以及保險保費補助、貸款貼息、防疫服務費用支出等。
10、農產品目標價格政策
積極探索糧食、生豬等農產品目標價格保險試點,開展糧食生產規模經營主體營銷貸款試點。
11、農業防災減災政策
中央財政安排農業防災減災穩產增產關鍵技術補助資金,在主產省實現了小麥「一噴三防」全覆蓋
12、推進糧棉油糖高產政策
補貼20億元,實現低產變中產、中產變高產、高產可持續,進一步提升我國糧棉油糖綜合生產能力。
13、菜果茶標准化創建支持政策
打造一批規模化種植、標准化生產、商品化處理、品牌化銷售和產業化經營的高標准、高水平的蔬菜、水果、茶葉標准園和標准化示範區。
14、測土配方施肥補助政策
中央財政繼續投入資金7億元,深入推進測土配方施肥。
15、化肥、農葯零增長支持政策
安排996萬元,開展低毒生物農葯示範補助試點,補助農民因採用低毒生物農葯而增加的用葯支出,鼓勵和帶動低毒生物農葯的推廣應用。
16、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補助政策
安排8億元資金,鼓勵和支持還田秸稈,加強綠肥種植,增施有機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促進有機肥資源轉化利用,改善農村生態環境
17、設施農用地支持政策
支持農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從事規模化糧食生產所必需的配套設施用地。
18、推進現代種業發展支持政策
國家糧棉油主產區140個大縣建立新品種展示示範點,開展現場觀摩活動和技術培訓,為農民選擇優良品種、選用先進栽培技術提供指導和服務。
19、農產品追溯體系建設支持政策
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建設投入,不斷完善基層可追溯體系運行所需的裝備條件,強化基層信息採集、監督抽查、檢驗檢測、執法監管、宣傳培訓等能力建設。
20、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支持政策
8000萬元財政補助資金,支持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創建活動,補助資金重點用於制度創設、模式總結探索、人員培訓等。
21、畜牧良種補貼政策
投入畜牧良種補貼資金12億元,主要用於對項目省養殖場(戶)購買優質種豬(牛)精液或者種公羊、氂牛種公牛給予價格補貼。並探索開展優質荷斯坦種用胚胎引進補貼試點,每枚補貼標准5000元。
22、畜牧標准化規模養殖支持政策
中央財政安排25億元支持生豬標准化規模養殖小區(場)建設,安排10億元支持奶牛標准化規模養殖小區(場)建設。
23動物防疫補貼政策
繼續安排7.8億元補助經費。重大動物疫病強制免疫疫苗補助政策,畜禽疫病撲殺補助政策,基層動物防疫工作補助政策,養殖環節病死豬無害化處理補助政策,生豬定點屠宰環節病害豬無害化處理補貼政策。
24、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
繼續在13省(區)實施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補獎資金達到了190億元。
25、振興奶業支持苜蓿發展政策
中央財政安排3億元支持高產優質苜蓿示範片區建設,片區建設以3000畝為一個單元,一次性補貼180萬元(每畝600元)。
26、農業保險支持政策
進一步加大農業保險支持力度,提高中央、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比例,逐步減少或取消產糧大縣縣級保費補貼,不斷提高稻穀、小麥、玉米三大糧食品種保險的覆蓋面和風險保障水平;鼓勵保險機構開展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有條件的地方提供保費補貼,中央財政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予以支持;擴大畜產品及森林保險范圍和覆蓋區域;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助合作保險。中央財政提供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品種有玉米、水稻、小麥、棉花、馬鈴薯、油料作物、糖料作物、能繁母豬、奶牛、育肥豬、天然橡膠、森林、青稞、藏系羊、氂牛等,共計15個。
27、扶持家庭農場發展政策
開展示範家庭農場創建活動,推動落實涉農建設項目、財政補貼、稅收優惠、信貸支持、抵押擔保、農業保險、設施用地等相關政策。
2 種養類農業補貼
(1)畜禽良種基地項目申報;(2)商品糧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申報;(3)小雜糧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申報;(4)水產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申報;(5)蔬菜(食用菌)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申報;(6)茶葉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申報;(7)花卉良種繁育基地項目申報;(8)標准化畜禽養殖小區試點項目;(9)水果良種繁育示範基地項目申報;(10)桑蠶良種繁育示範基地項目申報;(11)深水網箱養殖基地項目申報;(12)秸稈養畜項目申報;(13)沼氣工程項目申報;(14)經濟林類項目申報;(15)設施農業類項目申報;(16)高產攻關作物項目申報
加工類補貼
(1)糧食加工項目申報;(2)果蔬加工項目申報;(3)畜產品加工類項目申報;(4)油料加工類項目申報;(5)水產品加工類項目申報;(6)生物工程類項目申報;(7)農業高技術產業化項目申報;(8)食品加工類項目申報;(9)液態奶加工類項目申報;(10)酒花麥芽類加工項目申報
流通設施類補貼
(1)保鮮類項目申報;(2)集散地批發市場項目申報
四、基本建設類補貼
(1)中低產田改造項目申報;(2)節水灌溉項目申報;(3)田間水電路改造項目申報;(4)中小型灌區水庫改造項目申報;(5)鹽鹼地改造項目申報;(6)沙荒地改造項目申報;(7)草地建設項目申報
發改委
(1)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項目與現代農業高技術工程項目申報;(2)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項目申報;(3)現代中葯產業發展項目申報
財政部
(1)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申報;(2)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經營項目申報;(3)中葯材生產扶持資金項目申報;(4)國家農業綜合開發產業化專項項目申報
商務部
(1)「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試點項目;(2)農產品流通「綠色通道」項目
科技部
(1)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項目申報;(2)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的申報;(3)國家推廣計劃項目申報;(4)國家高新技術科研項目申報
國家農業補貼項目補貼多少錢?
財政部部分項目扶持資金額度
1.龍頭企業帶動產業發展和「一縣一特」產業發展試點項目(300-800萬)
2.農業綜合開發農業產業化經營項目(50萬-300萬)
3.農業綜合開發林業專項(不低於120萬)
4.農業綜合開發新型合作示範項目(50萬-200萬)
5.農業綜合開發土地治理項目(500萬左右)
6.現代農業園區試點申報立項(1000-2000萬)
7.中型灌區節水配套改造項目(不低於1000萬)
農業部部分項目扶持資金額度
1.扶持「菜籃子」產品生產項目(300萬以內)
2.農業綜合開發農業部專項(良種繁育、優勢特色種養項目200-500萬)
3.大中型沼氣工程中央投資項目 (100-200萬)
4.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項目(項目總投資的30%左右)
發改委部分項目扶持資金額度
1.現代農業示範項目(200萬-2億)
2.重點產業振興和技術改造專項項目(項目總投資的10%)
3.資源節約與環境保護中央預算內投資備選項目(項目總投資10%左右)
4.經貿領域中央投資項目(500萬左右)
5.節能改造財政獎勵備選項目(項目總投資的10%左右)
6.生豬標准化養殖場(小區)建設項目(30-100萬)
7.奶牛標准化養殖小區(場)建設項目(80-170萬)
8.生物質能綜合利用示範項目(項目總投資的10%左右)
其他項目扶持資金額度
能源局:綠色能源示範縣建設補助資金(2500萬)
科技部: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資金(60-300萬)
科技部: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現代農業領域項目(不超過80萬)
科技部:富民強縣工程(一般300萬以下)
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300萬)
扶貧辦:產業化扶貧項目(500萬)
3 2016農業補貼有哪些變化
1、土地改革進一步「促家庭式流轉」
一方面,土地流轉試點以來,地方政府的政策傾斜,金融領域的寬松政策,大量資本盲目的進軍農業,規模化的土地流轉並沒有帶來農業的規模化、現代化。另一方面,2015年我國面臨通縮壓力,國家會進一步加大土改力度,2015年土地改革將會傾向「適度規模的家庭經營」。2016年農地流轉、財產權抵押、建設用地入市等試點將進一步擴大。
2、農業專項扶持資金向「示範園」傾斜
2014年專項資金較2013年加大了示範專項的力度。之前的專項資金更重視規模化、區域化,國內五花八門的農業項目放任式發展,出現了「撂荒地」「撂荒項目」的怪現象,鑒於此,國家專項扶持資金更傾向於「示範化」。
3、專項資金傾斜於「產業鏈」的打造
2014年我國首次把加工類合作社示範社單項列出,計劃2014~2016年發展1000家國家級加工合作社示範社。補貼資金從高標准設施農業、規模化種植、養殖向產品儲存、加工、流通等加大比重。鼓勵農業企業與農戶、農民合作社建立緊密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合理分工、互利共贏。
4、環境評價占據專項的「一票否決」地位
霧霾的持續強勁,土壤的板結與污染,水土缺失依舊是我們迫切改善的重大問題,我國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接近上限,農業項目的評價必須以不能破壞甚至能改善良好生態環境。因此環評將是2016年農業補貼及專項扶持資金不可或缺的評價因素。
Ⅳ 生態補償脫貧是指的什麼
生態補償脫貧指的是:生態受益地區向生態價值提供地區給予補償,包括資金、項目、人才各方面的補償,讓這些生態保護地區或者生態價值提供地區有積極性,減少污染破壞,同時拓寬了農牧民收入的來源渠道,使貧困地區擺脫貧困。
2016年5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這是在我國生態補償歷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文件,它正式確定了重點領域、重點區域、流域上下游以及市場化補償機制的基本框架,促進了生態補償機制正規化、機制化、法治化。
現在,國家級的生態公益林補助標准已經提高到每年每畝10元,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國家級公益林補助標准提高到每年每畝15元,草原、草畜平衡的獎勵標准提高到每年每畝2.5元,草原禁牧補助標准提高到每年每畝7.5元。
通過生態保護補償,促進了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調整,轉變了生態保護地區的生產生活方式,拓寬了農牧民收入的來源渠道,有效增加了生態產品和服務,實現了金山銀山和綠水青山的有機統一。
(5)森林增長工程補助標准擴展閱讀:
國家生態補償脫貧主要做法:
(1)加大對貧困戶造林補助力度。結合森林增長工程建設,將符合條件的貧困戶造林由300元/畝提高至500元/畝,傾斜扶持發展林業生產,2016年共扶持貧困戶開展新造林26.42畝,落實造林補助1.32萬元。
(2)強化貧困地區面上生態環境建設。結合森林增長工程建設,林業項目資金安排向涉及脫貧人口的鄉鎮傾斜,加強貧困地區生態環境建設。
(3)分類細化脫貧項目精準對接。針對貧困地區貧困村實際情況,在實施生態補償脫貧工作中,細化脫貧項目,精準對接貧困實際情況,力求效益最大化。
Ⅵ 森工2009年補助公檢法的是什麼錢怎麼補助的,詳細的文件。謝謝了
黑龍江省龍江森工棚戶區改造情況
一、基本概況
龍江森工林區建於1945年,是全國重點國有林區和森林工業基地。經營總面積10萬平方公里,佔全省面積的22%;有林地面積836.5萬公頃,森林覆蓋率83%。累計生產木材 5.15億立方米,佔全國木材產量的19.5%。上繳利稅117億元。森工總局下屬4個林管局、40個林業局、625個林場(所),以及林產工業、林機修造、建築施工、科研院所、文教衛生、公檢法司等縣處級以上企事業單位,共140個。林業人口154.7萬,職工53.7萬,離退休人員19.6萬。
森工林區在開發建設時,一直是「先生產、後生活」,致使林區基礎設施和職工住房相當落後,建局初期的職工住宅存在著布局不合理和嚴重老化報廢現象,形成了大量的林區棚戶區。目前,我省森工林區共有棚戶區1012萬平方米,27.6萬戶。按每戶50平方米的改造標准測算,共需建設1381萬平方米。
二、龍江森工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總體情況
(一)龍江森工2009—2011年棚戶區改造實施方案情況
按照國家林業局的部署,結合森工林區棚戶區的實際情況,並在各林業局確認年度建設能力的基礎上,編制了《龍江森工2009—2011年棚戶區改造實施方案》。
2009—2011年的規劃期內,森工林區棚戶區改造總面積1381萬平方米,27.6萬戶。按年度分:2009年396萬平方米,7.9萬戶;2010年451萬平方米,9萬戶;2011年533萬平方米,10.7萬戶。
以每戶建築面積50平方米、建築單價1200元/平方米測算,每戶需建設投資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1.5萬元/戶,省級配套1.0萬元/戶,企業和職工自籌3.5萬元/戶。經測算,2009—2011年規劃期內,森工林區棚戶區改造總投資165.7億元,其中:中央投資41.4億元,省級配套27.6億元,企業和職工自籌96.6億元。按年度劃分:2009年總投資47.5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1.9億元,省級配套7.9億元,企業和職工自籌27.9億元;2010年總投資54.2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3.5億元,省級配套9.03億元,企業和職工自籌31.5億元;2011年總投資64億元,其中:中央投資16億元,省級配套10.7億元,企業和職工自籌37.3億元。
(二)2008年棚戶區試點計劃安排情況
國家林業局關於2008年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實施方案的批復文件,確定了森工林區4個林場(山河屯林業局鳳凰山經營所、清河林業局育林林場、穆棱林業局老道溝林場、帶嶺林業局北列林場)作為一期試點。4個試點建設總規模為改造棚戶區住宅2500戶,受益人口6377人。項目建設總投資15000萬元,其中申請中央投資3750萬元,省配套2500萬元,企業自籌5000萬元,職工集資3750 萬元。
(三)2009年第一批計劃安排情況
國家林業局於2月20日以林計發{2009}31號文件批復了森工2009年第一批棚戶區改造實施方案。2009年第一批資金建設規模為156.67萬平方米,安置31333戶,86616人,其中:局址安置26737戶,73951人,占總規模的85.3%;涉及山上林場(所)33個,安置4596戶,12665人,占總規模的14.7%。工程總投資為187998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47000萬元,省配套31333萬元,企業和職工自籌109666萬元。
(四)2009年第二批計劃安排情況
2009年第二批計劃建設規模為148.33萬平方米,安置29666戶。項目總投資為177996萬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44499萬元,省配套29666萬元,企業和職工自籌103831萬元。
根據森工棚戶區改造三年實施方案,今年在第一批、第二批計劃外,還有能力完成建設規模91萬平方米,安置1.8萬戶。項目總投資為10.9億元,其中中央預算內投資2.7億元,省配套1.5億元,企業和職工自籌6.7億元。希望國家在今後計劃中予以安排。
三、已安排項目進展情況及各項優惠政策落實情況
(一)我局在棚戶區改造中採取的推進措施
1、成立了省森工總局、林業管理局、林業局負責的三級領導機構。總局成立了由總局長任組長的「林區棚戶區(危房)改造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項目組、資金組、基建組、征戰地組、監察組。計劃部門負責項目審查報批、年度投資計劃等前期工作等;財務部門負責資金籌措及使用;建設部門負責工程施工建設、工程質量檢查等,審計、監督部門負責全過程監管及建設程序的合法性等。另外按照省紀委、監察廳的要求,成立了總局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政策落實監督檢查工作領導小組和拉動內需項目檢查組。
2、召開會議部署推進。自去年12月份以來,先後召開1次黨委會、2次局長辦公會、4次專業會議研究部署棚戶區改造工作。
3、出台了「黑龍江省森工林區棚戶區改造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和「黑龍江省森工林區棚戶區改造項目檔案管理目錄」。待國家林業局制定的《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管理辦法》下發後,將制定具體的《實施細則》。特別是項目設計、竣工驗收等環節的資料,都要嚴格按照檔案管理有關規定收集、整理和歸檔,檔案管理必須有專人負責並嚴格履行職責。
4、深入調查,宣傳引導。在春節前集中力量、集中時間對每片棚戶區逐戶進行排查,摸清計劃改造棚戶區內居民的住房面積、戶型、人口、收入狀況、安置意願等方面的情況,一戶一檔,匯編成冊,並與居民簽訂協議。各林業局通過林業報、網站、有線電視等多種渠道深入宣傳棚戶區改造的原則和優惠政策、建設標准、實施辦法等,最大限度地贏得職工群眾的理解和支持。
(二)2008年棚戶區改造試點工程的進展情況
2008年11月完成《2008年黑龍江省龍江森工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工程實施方案》的編制,並得到國家林業局關於實施方案的批復;同月完成《可行性研究報告》的編制,並得到黑龍江省發展改革委員會《關於黑龍江省龍江森工國有林區2008年棚戶區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的批復》(黑發改農經[2008]1503號文件);2008年12月完成《初步設計》文件的編制,按照專家評審意見修改後,已上報省發改委待批。
根據北方林區季節特點,冬季無法進行建築施工,為保證棚戶區改造試點工作按期保質完成,各建設單位根據初步設計確定的建設地點、建設規模和建設方案,在施工組織方面進行了備料、施工招標准備等工作,確保中央投資按期形成實物工作量。在拆遷安置准備方面,根據棚戶區清查底檔,本著住戶自願的原則,按戶落實簽約工作。在資金籌措和使用方面,中央補助資金3750萬元已到位,省級配套資金2500萬元已落實,企業自籌資金5000萬元已到位,職工個人集資3750萬元正按戶公示簽署合約並收繳集資款。在建設程序方面,現已完成佔地、規劃、測量定點工作,上報了土地使用計劃。同時,各試點單位均制定了資金使用計劃和施工計劃。
截止2月25日,試點單位已簽訂采購合同4075.71萬元,完成中央投資的108.7%,其中:水泥25500噸、木材11230立方米、紅磚1750萬塊、鋼材2112噸、江沙22000立方米、塑鋼窗25600平方米、碎石7000立方米、粉煤灰混凝土實心磚150萬塊。實際到貨共計1776.2萬元,其中水泥400噸、木材5930立方米、紅磚900萬塊、鋼材960噸、江沙16500立方米。其中清河林業局已簽合同 843.4萬元,其中紅磚350萬塊、江沙2.2萬立方米、粉煤灰混凝土實心磚150萬塊、碎石7000立方米、木材4300立方米、鋼材965噸、塑鋼窗20000平方米,已到貨474.2萬元,其中紅磚350萬塊、江沙1.61萬立方米、鋼材965噸,已撥付資金480.5萬元。穆棱林業局已簽合同620.25萬元,其中水泥10000噸、木材1860立方米、鋼材400噸,已到貨木材1860立方米,已撥付資金800萬元。山河屯林業局已簽合同764萬元,其中水泥13000噸、木材1200立方米、鋼材550噸,已到貨120萬元,其中木材1200立方米,已撥付資金370萬元。帶嶺林業局已簽合同1122.3萬元,其中紅磚1400萬塊、水泥2500噸、木材3870立方米、鋼材197噸、塑鋼窗5600平方米,已到貨474.2萬元,其中紅磚400萬塊、江沙400立方米、水泥400噸,已撥付資金348.3萬元。
(三)各項優惠政策落實情況
黑龍江省政府2008年出台了《黑龍江省關於城市棚戶區改造的實施意見》(黑政發〔2008〕31號),出台了棚戶區改造的優惠政策。包括:土地支持政策,城市棚戶區改造項目中的廉租住房和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用地以行政劃撥的方式提供。稅費減免政策,棚戶區改造項目一律免收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等各種行政事業性收費和政府性基金;以劃撥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權的棚戶區改造項目不征土地契稅;棚戶區居民因拆遷而重新購買的普通住房價款未超出拆遷補償款的免徵契稅;房地產開發企業參與棚戶區改造償還原拆遷面積房屋部分,經主管地稅機關核准,暫不徵收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被拆遷人依據國家有關城鎮房屋拆遷有關管理辦法規定標准取得的拆遷補償款,免徵營業稅、城市維護建設稅、教育費附加、個人所得稅、土地增值稅。城市棚戶區改造經確認屬於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建設范圍內的項目,享受《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和住房租賃有關稅收政策的通知》(財稅〔2008〕24號)規定的優惠政策。適當減免電力、供熱、自來水、煤氣等經營性收費,具體減免標准由地方政府商相關企事業單位確定。
森工棚戶區改造享受《黑龍江省關於城市棚戶區改造的實施意見》所賦予的優惠政策,各項優惠政策已經得到落實。經測算,各項優惠政策可減免稅費161元/平方米。
四、2009年第一批計劃項目前期工作情況、配套資金落實情況及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落實情況
(一)2009年第一批計劃項目前期工作情況
國家林業局已經批復了龍江森工國有林區2009年第一批計劃棚戶區改造項目的實施方案。各建設單位已經委託設計部門,正在編制可行性研究報告,經我局初審後上報省發改委審批。目前,各建設單位均已經確定了建設地點,並逐戶進行了調查摸底,建立了清查底檔,填寫了職工意願調查表。
(二)配套資金落實情況
今年第一批資金棚戶區改造項目需省級配套31333萬元,黑龍江省財政廳已經致函國家發改委,將通過中央代地方政府發行的地方政府債券解決。企業和職工自籌109666萬元。各建設單位已經以正式文件予以承諾。
(三)配套基礎設施建設落實情況
目前各林業局棚戶區改造所涉及的基礎設施配套工程較為完備,小區內部道路、給排水、供電、供熱工程建設費用已含在每平方米1200元的建設費用中,大部分小區只需與外部管網相銜接即可,因此工程量小,投資少,各建設單位共需新增配套基礎設施建設11000萬元,平均每個林業局275萬元。各林業局已經承諾以企業自籌資金予以解決。
五、關於棚戶區改造建設有關問題的建議
通過試點工作和2009年的實施方案,我們覺得還存在一些問題,建議如下:
1、建議根據每戶人口多少以及居民意願,對每戶建設面積標准留出適當的彈性空間。
棚戶區改造,國家限定的每戶建設標准為建築面積50平方米,對於2、3口人之家尚可滿足基本居住面積需求,對於3口以上之家,50平方米的標准難以滿足居民意願。另外,對於2009年實施方案,重點改造內容為林業局局址棚戶區住宅,這些住宅都准備建多層住宅(4-6層樓房),其使用面積與建築面積比值(利用系數)較單層住宅低,而且陽台還要按規范計算在建築面積中,實際可供住戶使用的面積偏小,難以保證住戶有良好的戶型平面設計和居住使用空間。建議國家在嚴格掌握中央投資和省級配套補助標準的前提下,對建築標准留出適當的彈性空間,超出50平方米部分由職工按成本價購買,以更好地實現擴大內需和讓群眾滿意度目標。
2、建議對棚戶區改造實行新建和改造相結合的方式。
在棚戶區改造中,有部分房屋主體結構尚好,只是出現屋頂瓦、門窗破損、管線老化等問題,部分職工反映拆除十分可惜。建議在不影響整體規劃的前提下,採取新建與改造相結合的方式,對主體結構尚好的房屋進行加固和維修。
3、建議適當提高職工自籌資金的比例,減輕企業自籌資金的壓力,保證企業和職工自籌總額的足額到位。
六、森工廉租住房建設情況
2008年,省政府將森工林區廉租住房建設納入了全省廉租住房保障體系規劃中,充分體現了對林區職工群眾的極大關懷,充分落實了科學發展觀和以人為本、關注民生的戰略思想。一年多來,我們在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的正確指導下,積極開展工作,已按時完成2008年森工廉租住房建設任務。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 廉租住房建設情況
(一)、總體任務。計劃
(二)、完成情況
1、2008年完成情況。2008年,完成12436戶,其中租金補貼為11845戶,實物配租為591戶,按時完成了省政府要求的目標和任務。
2、2009年計劃完成情況。2009年森工林區計劃完成廉租住房保障30972戶,其中租賃補貼27930戶,新增廉租住房3042套。由於中央2009年度廉租住房保障專項資金沒有到位,所以目前沒有對廉租住房保障對象發放2009年度租賃補貼;新增廉租住房項目現在都已開工建設,預計年底前可以竣工驗收。
3、採取的主要推進措施。
(1)、成立機構、落實責任。為了切實加強廉租住房建設的領導,達到省政府對森工國有林區廉租住房建設的要求,我局成立了省森工總局、林業管理局、林業局負責的三級領導機構。實施一把手工程,成立由劉忠敏任組長的「林區廉租住房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下設項目組、資金組、基建組、監察組。各林管局、林業局也相應成立了組織機構。同時建立職能部門負責制,各部門各負其職。計劃部門負責項目審查報批、年度投資計劃等前期工作等;財務部門負責資金籌措及使用;建設部門負責工程施工建設、工程質量檢查等,審計、監督部門負責全過程監管及建設程序的合法性等。另外按照省紀委、監察廳的要求,成立了總局擴大內需促進經濟增長政策落實監督檢查工作領導小組和拉動內需項目檢查組。
(2)、召開會議、部署推進。2008年初以來,在總局建設工作會議和總局棚戶區改造和泥草房改造及廉租住房保障工作會議上,對廉租住房保障工作進行全面部署特別是在廉租住房保障工作會議上及時了解廉租住房解保障情況,對各地工作情況進行了認真核查,規范了廉租住房了保障工作的程序。
(3)、建立制度、規范運作。積極組織各林業局建立本林區廉租住房保障廉租住房保障保障對象申請、審核和公示辦法。確定了本林區廉租住房保障對象的家庭收入標准、住房困難標准、廉租住房面積標准、每平方米租賃補貼標准。實行了廉租住房准入、年度復核及退出等動態管理制度。同時會同計劃、財政、國土資源、紀檢監察等部門出台了《黑龍江省國有林區廉租住房保障辦法》、《黑龍江省國有林區廉租住房檔案管理辦法》、《廉租住房實物配租審批表》、《廉租住房租賃補貼申請審批表》、《黑龍江省龍江森工國有林區棚戶區改造工程項目管理辦法(試行)》、《黑龍江省森工林區棚戶區新建與改造相結合實施細則》等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和表格,為廉租住房及其他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
(4)、檢查督導,全力推進。為了推進廉租住房保障工作的深入開展,全面完成全年工作目標,我們會同有關部門組成督導組、考核組,採取定期檢查和隨時抽檢相結合的方式,先後深入各林區檢查考核廉租住房保障工作,促進了整體工作均衡發展。
(5)、組織培訓、分解目標。召開了全林區2008年廉租住房工作任務分解及統計報表工作培訓會議,下達了全林區廉租住房11845戶,各林業局對分解的廉租住房保障任務均進行了確認。
(三)、存在的問題。一是保障資金不到位。按有關規定,應將住房公積金增值收益在提取貸款風險准備金和管理費用後的余額和土地出讓金凈收益的10%足額配套到廉租住房建設,但森工林區享受不到上述政策,勢必會影響到林區廉租住房建設的步伐。二廉租住房保障是國家解決低收入群體住房問題的一項重要舉措,按每平方米1200元計算,國家每平方米補助300元,其餘每平方米900元需企業配套解決。由於林區經濟持續危困,企業配套資金能力有限,很難在短時間內完全解決好廉租住房保障工作。
二、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情況
根據黑建房[2005]34號《關於轉發<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人民銀行關於印發<經濟適用住房管理辦法>的通知>的通知》文件精神,自2005年以來,森工建設、計劃、規劃、國土資源、財政、物價等部門對森工系統內經濟適用住房建設進行了統一管理。規定了從立項、規劃、土地、建設、物價、房產等方面的報建審核手續及經濟適用住房價格和建設標准,明確經濟適用住房購買對象的審核,加強對購房家庭年收入、現住房狀況、住房面積等方面的調查、審核、認定、實行定期公示制度,接受社會監督,確保經濟適用住房銷售的公開、公正。近年來森工經濟適用住房的建設嚴格執行了國家關於經濟適用住房的規定,未出現超標准建設和超高價格出售的現象。在加強管理的同時,我們積極鼓勵各林業局招商引資,改變環境,大力開展經濟適用住房建設。經過幾年的建設,林區職工的住房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改善。截止2008年年底,森工林區共建設經濟適用住房84.2萬平方米,經濟適用住房建設拉動林區經濟增長的戰略經過幾年的貫徹實施,已經取得初步成效。
Ⅶ 安徽省林業廳的計劃規劃
安徽省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總體規劃
(2012—2016年)
為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按照林業「雙增」目標和生態強省建設的總要求,依據《全國林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全國造林綠化規劃綱要(2011—2020年)》、《安徽省生態強省建設實施綱要》、《安徽省人民政府關於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推進生態強省建設的意見》、《安徽省林業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特製定《安徽省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總體規劃(2012—2016年)》。
一、背景和基礎
(一)基本概況。
安徽位於華東腹地,地處東經114°54′—119°37′、北緯29°41′—34°38′,東西寬約3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全省土地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里,大致分為5個自然區域:淮北平原區、江淮丘陵區、皖西大別山區、皖江平原區和皖南山區。
安徽地處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地帶,以淮河為分界線,北部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全年平均氣溫14~17℃。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自北向南遞增:淮北800—900毫米,江淮之間900—1600毫米,江南1200—2100毫米。
安徽地帶性土壤主要為棕壤、黃棕壤、黃壤和紅壤,非地帶性土壤有潮土、砂姜黑土、紫色土、石灰性土和水稻土等。皖南山區和大別山區南麓的丘陵低山主要分布黃棕壤、黃壤和紅壤;皖西大別山區主要分布棕壤;江淮丘陵主要是黃棕壤;淮北平原主要是棕壤,並伴有砂姜黑土、潮土、石灰性土。
安徽植被由北向南具有明顯的過渡性,即由落葉樹種(針葉樹為主)逐步過渡到常綠闊葉樹種,淮河以北為暖溫帶落葉闊葉林地帶,淮河以南的安徽中部地區屬北亞熱帶落葉闊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地帶,南部地區為中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地帶。大別山與黃山腹地,尚有少量原始森林。
(二)森林資源現狀。
安徽現有林地面積6647.7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31.7%,活立木總蓄積2.17億立方米。森林面積5706.3萬畝,居全國第20位;森林蓄積量1.81億立方米,居全國第19位;森林覆蓋率27.53%,居全國第18位。
林地按地類分:森林面積5706.3萬畝,疏林地面積66.9萬畝,灌木林地面積383.4萬畝,未成林造林地面積165.3萬畝,苗圃地面積16.05萬畝,無立木林地面積115.95萬畝,宜林地面積190.65萬畝,林業輔助生產用地面積3.15萬畝。
安徽森林資源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總量不足。安徽人均森林面積0.83畝,僅為全國人均水平(2.179畝)的38.5%;森林覆蓋率為27.53%,居全國第18位。全省森林覆蓋率在20%以下的縣(含市、區,下同)有63個。
二是分布不均。山區縣森林覆蓋率較高,平原次之,丘陵最低。全省21個重點山區縣平均森林覆蓋率為66.46%,32個平原縣平均森林覆蓋率為18.83%,54個丘陵縣平均森林覆蓋率僅為14.47%。森林覆蓋率不到10%的縣有23個,集中分布在江淮之間和沿江丘陵地區。
三是質量不高。安徽喬木林單位面積蓄積僅4.13立方米/畝,與全國平均水平(5.73立方米/畝)相比依然偏低;喬木林林層結構單一,不利於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人工林樹種單一,結構簡單,抗病蟲害能力較差。
二、工程建設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工程建設必要性。
一是改善生態環境,夯實生態強省基礎的需要。安徽森林總量不足、分布不均問題突出,佔全省土地總面積45.91%的54個丘陵縣平均森林覆蓋率僅為14.47%,部分縣森林覆蓋率僅在5%以下。江淮丘陵地區歷史上森林茂盛,但長期以來受多種因素影響,森林覆蓋率偏低,生態功能脆弱,不少林地被侵蝕、改造。因此,迫切需要以丘陵地區為重點,不斷拓展造林空間,大力推進造林綠化,大幅度提高森林覆蓋率,進一步改善和提高生態功能,夯實生態強省建設基礎。
二是提高生態競爭力,推進經濟轉型發展的需要。實施千萬畝森林增長工程,加快城鄉綠化,建立丘陵、山區、平原的森林生態網路體系,有利於發揮森林的固碳減排等功能,鞏固和擴大現有生態建設成果,打造山綠、水清、空氣清新的綠色品牌,增強安徽生態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三是發展林業民生,實現興林富民的需要。加快植樹造林,可進一步鞏固和擴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成果,拓展農民就業增收空間,加快農村經濟繁榮發展,並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縮小城鄉差距,實現興林富民。
四是借鑒省外經驗,實現「雙增」目標的需要。林業「雙增」戰略目標提出後,全國各地採取超常規舉措,加大造林綠化力度,全國17個省(區、市)明確提出生態立省(區、市)或建設生態省(區、市)的發展戰略。兄弟省市你追我趕、競相發展林業的喜人態勢,不僅是對安徽林業工作的激勵,也為實現「雙增」目標提供了成功經驗。
(二)工程建設可行性。
1.造林空間條件。
據充分調查,安徽現有可用於造林綠化土地面積近1600萬畝:一是疏林地、無立木林地和宜林地(含石質山地)可用於造林面積373萬畝;二是城鎮、村莊覆蓋區域可用於造林地面積110萬畝;三是城鎮、村莊周邊,道路沿線,水源地、水系、農田的防護林可用於造林面積600萬畝;四是江淮丘陵地區坡崗地、主要河流洲灘地可用於造林面積500萬畝。
按森林面積增加207萬畝可提高森林覆蓋率1個百分點計算,1600萬畝造林成林後,可提高森林覆蓋率7.73個百分點,全省森林覆蓋率將由目前的27.53%提高到35.26%。
2.造林能力條件。
上世紀八十年代末,省委、省政府作出實施「五八」造林綠化規劃的決策,全省掀起了造林綠化的高潮,各級領導幹部和廣大群眾生態建設與保護的意識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十五」以來,我省先後實施了退耕還林、長江防護林、林業血防等林業重點工程,涌現出一大批具有較大規模和較強輻射帶動能力的林業企業積極參與造林綠化,對加快全省造林綠化步伐創造了有利條件。
2002—2005年,全省完成退耕還林工程造林820萬畝,其中2003年當年完成退耕還林造林面積500萬畝。退耕還林工程的實施為推進全省造林綠化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進一步增強了造林綠化工程的組織實施能力。從我省現有的造林外部條件分析,已完全具備年均造林300萬畝以上的能力。
三、總體思路與建設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生態強省建設,統籌城鄉林業發展,努力擴大森林資源總量,進一步提高森林覆蓋率,提升森林質量,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森林生態體系、發達的林業產業體系和繁榮的生態文化體系,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的生態屏障,為人民群眾生產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態環境,為建設經濟繁榮、生態良好、社會和諧、人民幸福的美好安徽奠定基礎。
(二)基本原則。
1.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立足大林業、大生態、大發展,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全民動員、全社會辦林業,大規模開展植樹造林,大幅度提高森林覆蓋率。
2.改革創新、統籌推進。深化和完善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調動全社會造林營林積極性;引入市場機制,優化林業生產要素組合,創新林業發展模式;將林業發展與美好安徽建設、新農村建設、農業結構調整、村莊整治、扶貧開發、江淮分水嶺綜合治理等發展戰略相結合,統籌推進。
3.生態優先、城鄉統籌。立足全民綠色共建共享,大力推進城鎮周邊綠化、道路綠化、村莊綠化、水源地綠化、水系周邊綠化和平原農田防護林建設,促進身邊增綠,不斷改善人居環境。
4.改善民生、綠色惠民。統籌生態、經濟、社會、文化、碳匯等林業五大功能,挖掘和提高林地綜合產出效益,大力發展林業經濟和林下經濟,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生態、綠色產品,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5.突出重點、分區施策。主攻丘陵,充分拓展造林空間,盡早改變丘陵地區森林覆蓋率偏低的局面;鞏固山區,全面完成宜林山地綠化,加快石質山地綠化;提昇平原,全面提高平原農區點、線、網、面綠化標准。
6.因地制宜、科學造林。尊重自然規律,科學規劃,適地適樹,優先發展鄉土樹種,確保造林一片、成活一片、成林一片,實現可持續發展。
(三)建設目標。
1.總體目標。到2016年,全省新增森林面積1000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3%。
2.分區目標。到2016年,所有縣森林覆蓋率達到或超過目前全國森林覆蓋率平均水平(20.36%)。山區平均森林覆蓋率達到67%以上,丘陵和平原地區平均森林覆蓋率達到22%以上。
3.林業經濟發展目標。到2016年,全省林業總產值達2000億元以上,山區農民林業綜合收入年均增長10%以上。
四、戰略布局
(一)發展戰略。
1.實施三大造林工程。
丘陵增綠突破工程。以江淮、江南、沿江、沿淮丘陵地區為重點,結合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血吸蟲病綜合治理,大力開展陡坡開墾地、丘陵崗地和江灘、湖灘、河灘造林、城鎮周邊綠化、水源地綠化、水庫和水系周邊綠化以及農村「四旁」隙地綠化。
山地造林攻堅工程。以皖南、皖西山區以及皖東、皖北等主要石質山地分布區為重點,力爭將現有宜林荒山荒地、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宜林石質山地全覆蓋造林。
平原農田防護林提升工程。以淮北、沿江、沿淮平原地區為重點,結合高產高效農田及水利興修等基本建設,全面提高以路、溝、渠為骨乾的農田林網建設標准,形成比較完整的農田防護林體系。
2.開展三項創建活動。
森林城鎮創建活動。以「讓森林走進城市,讓城市擁抱森林」為主題,以設區市、縣、鄉鎮的建成區和規劃區為重點,大力建設城市片林、城市森林公園和各類公共綠地,加強城鄉結合部、城鎮出入口通道森林長廊、森林景觀建設,積極創建森林城鎮。
森林村莊創建活動。以行政村為對象,以自然村為基礎,結合美好鄉村建設,開展「萬村栽萬樹」活動,大力營造「五林四園」(即圍村林、護路護堤林、庭院林、水口林、遊憩林和小果園、小竹園、小桑園、小葯園),創建一批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森林村莊。
森林長廊創建活動。以鐵路、高速公路和國省道沿線,以及長江、淮河、新安江、懷洪新河等江河沿線和巢湖等湖泊周邊為重點,按照兩側綠化寬度各不少於50米、有條件的地方應達到100米的標准,加大綠化、美化、彩化力度,創建森林長廊,打造綠色景觀。
(二)建設布局。
圍繞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森林覆蓋率、優化森林資源空間布局與發展林業經濟的目標,在全省107個縣確立主攻丘陵、鞏固山區、提昇平原的建設布局。
1.丘陵區。該區域共54個縣,以丘陵增綠突破工程為主,加強平原綠化、山區造林,開展森林城鎮、森林村莊、森林長廊創建。主攻方向是陡坡開墾地和丘陵崗地造林,城鎮周邊、水庫周邊、水源地和農村「四旁」隙地綠化,在長江洲灘地營造抑螺防病林,在皖東等宜林石質山地開展造林。加快發展油茶、薄殼山核桃等木本糧油基地、工業原料林基地、苗木花卉、森林旅遊及林下經濟產業發展。
2.山區。該區域共21個縣,以山地造林攻堅工程為主,加強山區外圍丘崗地造林和平原綠化,開展森林城鎮、森林村莊、森林長廊創建。主攻方向是宜林荒山荒地、25度以上的坡耕地、宜林石質山地造林,加強皖南山區、大別山區外圍丘陵崗地造林,在長江洲灘地營造抑螺防病林。加快發展竹產業、名特優經濟林、森林旅遊、林下經濟等產業發展。
3.平原區。該區域共32個縣,以平原農田防護林提升工程為主,系統推進石質山地造林和四旁植樹,開展森林城鎮、森林村莊、森林長廊示範段創建。主攻方向是,全面提高農田林網建設標准,形成較為完整的農田防護林體系,為農業生產提供生態屏障;在江淮丘陵、淮北崗地開展石質山地造林。加快苗木花卉、名特優經濟林、工業原料林基地、林下經濟等產業發展。
五、建設重點
(一)重點建設任務。
1.人工造林。2012—2016年,全省完成人工造林1122.21萬畝。
按工程類別分,國家重點工程460萬畝,包括中央預算內投資項目造林140萬畝、中央財政補貼項目造林320萬畝;省級重點工程662.21萬畝,包括石質山地造林130萬畝、其他造林532.21萬畝
按區域布局分,丘陵區813.03萬畝、山區57.27萬畝、平原區251.91萬畝。
按造林規模分,造林任務超過20萬畝的16個縣造林665.11萬畝,10—20萬畝的13個縣造林175.78萬畝、5—10萬畝的19個縣140.06萬畝、5萬畝以下的58個縣141.26萬畝。
2.森林城鎮、森林村莊和森林長廊創建。
森林城鎮創建。2012—2016年,創建國家森林城市(設區市)5個,創建省級森林城市(縣、市、區)20個,創建省級森林城鎮(鄉鎮)300個。
森林村莊創建。2012—2016年,創建一批森林村莊。
森林長廊創建。2012—2016年,建成森林長廊示範段5000公里。
(二)建設進度
1.人工造林。2012年完成122.21萬畝、2013年完成240萬畝,2014年完成280萬畝,2015年完成280萬畝,2016年完成200萬畝。
2.森林城鎮、森林村莊和森林長廊創建。
2013年,創建森林城市6個(國家級1個、省級5個);創建省級森林城鎮(鄉鎮)60個;創建若干個森林村莊;建成森林長廊示範段1200公里。
2014年,創建森林城市6個(國家級1個、省級5個);創建省級森林城鎮(鄉鎮)70個;創建若干個森林村莊;建成森林長廊示範段1300公里。
2015年,創建森林城市6個(國家級1個、省級5個);創建省級森林城鎮(鄉鎮)70個;創建若干個森林村莊;建成森林長廊示範段1300公里。
2016年,創建森林城市7個(國家級2個、省級5個);創建省級森林城鎮(鄉鎮)100個;創建若干個森林村莊;建成森林長廊示範段1200公里。
六、工程建設技術要點
(一)樹種選擇。
遵循自然規律,按照適地適樹原則進行造林樹種選擇,適宜地區加大經果林發展,充分發揮林業經濟效益,促進林農增收致富。
1.丘陵增綠突破工程造林樹種選擇。主要造林樹種為濕地松、火炬松、松類、櫟類、油茶、薄殼山核桃、楊樹、刺槐、臭椿、香椿、楓香、苦楝、櫸樹、榆樹以及其他園林綠化樹種等。
2.山地造林攻堅工程造林樹種選擇。宜林荒山荒地主要造林樹種為杉木、馬尾松、竹類、油茶、香榧、山核桃、楓香、光皮樺、南酸棗、木荷等;石質山地主要造林樹種為柏類、刺槐、青檀、榆樹、櫸樹、山楂、苦楝等。
3.平原農田防護林提升工程造林樹種選擇。主要造林樹種為楊樹、薄殼山核桃、刺槐、苦楝、臭椿、香椿、梓樹、楸樹、泡桐、馬褂木、白臘等。
4.森林城市、森林村莊和森林長廊示範段創建造林樹種選擇。主要造林樹種為香樟、桂花、朴樹、廣玉蘭、楊樹、楓香、欒樹、馬褂木、女貞、無患子、薄殼山核桃、紫薇、木槿、合歡、五角楓、烏桕、垂柳、水杉、白玉蘭、紅葉李、紫荊、木荷、泡桐、銀杏等。
5.經濟林造林樹種選擇。主要造林樹種為油茶、薄殼山核桃、香榧、樹莓、藍莓、柿、棗、李、櫻桃、杏、桃、板栗、杜仲、竹類、青檀、竹類、杞柳等。
(二)種苗供應。
1.種苗規格。苗木培育所需的種子,盡量在林木良種基地和林木采種基地採集,林木種子質量達到《林木種子質量分級》(GB7908—1999)Ⅰ級、Ⅱ級和Ⅲ級。
造林綠化所需的苗木,盡量選用良種壯苗,主要造林樹種應選用充分木質化、無損傷、無病蟲害的Ⅰ級苗、Ⅱ級苗;城鎮、村莊景觀造林應以喬木樹種苗木為主、灌木樹種苗木為輔,喬木樹種苗木應干形通直、樹形優美、無病蟲害、干徑3—5厘米以上,花灌木苗木應冠形優美、無病蟲害、冠徑應在50厘米以上。
2.種苗需求。根據工程建設任務,5年累計需採集優質林木種子230萬千克、優質種條(穗條)30000萬支、培育合格苗木180000萬株。
Ⅷ 農村公路大中修補助政策是什麼包括補助范圍,補助對象,補助條件,補助程序等,請高人指點啊!
農村水,電,氣房「的民生工程,包括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農村電網,農村公路,農村沼氣工程,擴大試點項目在農村地區的危房改造,游牧民定居的49.5億人民幣少數民族地區,農村小水電工程,農村郵政和農業,林業,水血吸蟲病控制項目。這些民生工程的建設,將是有效的,改善農村地區的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 />農業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44.16億元人民幣,其中包括大型灌區,新的10億公斤糧食田間工程和農業技術服務體系,動物防疫體系,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體系食品質量和安全檢查系統,糧食儲存設施,退耕還林,森林工程和天然草原恢復的豬奶牛標准化規模養殖小區植物保護工程,品種改良,種植業和養殖業工程,漁政漁港,保護性耕作,農民技術推廣體系;批發市場的農產品,草原防火以及油料,糖料生產基地,旱作節水農業示範基地和新疆棉花基地建設,建設。通過實施上述設施,將繼續改善條件農業生產,進一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完善農業補貼制度
目前,中國的農業補貼政策,包括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簡稱為「四補貼」。在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農資綜合補貼756億元人民幣,19.85億元人民幣,農機具購置補貼,良種補貼19十億人民幣13十億人民幣,熱情起到了積極的作用,調動農民種糧的農民。
在2010年,中央政府將繼續實施對種糧農民的補貼,補貼資金需要分發到從事糧食生產的農民,特別是省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的建立和改進的綜合農業補貼系統,基於農用材料,如化肥,柴油價格變動,遵循「價的補充的原則合作,統籌,動態調整,只漲「及時安排農資綜合補貼資金,對種糧農民增加農業生產成本的合理補償。2月4日,中央政府在2010年的兩項補貼共867億人民幣預留地方力爭「一卡通」或「一折通」直接發放到農民在春天之前。良種補貼,水稻,小麥,玉米,棉花和大豆在東北,內蒙古地區,長江流域,10個省及直轄市河南信陽,陝西漢中和安康地區的油菜實行全覆蓋;早稻,小麥,玉米,大豆和油菜每畝補貼10元,水稻每畝15元的補貼,棉花,水稻,玉米,油菜補貼採取直接現金補貼,小麥,大豆,棉花,採用統一招標,購買後各種補貼,也可現金直接補貼,具體由各省根據實際情況確定,同時在2010年,中央財政將進一步擴大??土豆種子生產補貼面積,將啟動的大麥種子補貼,在藏區,到啟動花生種子補貼在一些花卉生產面積,30%的農業機械購置補貼,補貼范圍繼續覆蓋所有國家的農業和牧縣(場),補貼標准維持的購買價格,和單機補貼上限為50,000元不變的基礎上,補貼機具種類涵蓋12大類45個小類180件,約20來增加自己的3月1日,中央財政已撥出了預良種補貼和農機具購置補貼28.6億元人民幣的資金,以確保在整個春耕生產的需要。
實施標題。繼續提高糧食最低收購價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是國家調節糧食供求關系的重要手段,同時也促進農民種糧的有效政策。自2004年以來,國家不斷提高最低糧食收購政策,並逐步提高小麥,稻穀的最低收購價格,擴大收購范圍,合理安排收購時間,以促進糧食市場的穩定,並保護了農民的??利益,確保國家糧食的安全性。
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支持種糧農民,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促進糧食生產發展,國家決定從今年新糧上市,從適當增加在主產區的小麥產量在2010年,大米最低收購價水平,每??50公斤白小麥(第三,下同),紅小麥,混合麥最低收購價為90元,86元,86元,一個平均每年增加3元,比2009年每50公斤早秈稻(三等,下同),水稻,粳稻最低收購價為93元,97元,105元,分別較2009年增加3元,5元,10元。該
提高2010年小麥,稻穀最低收購價,將有利於彌補由於農產品價格上漲和成本增加的糧食生產,促進經濟平穩增長的農民糧食產量,確保糧食生產的穩定發展。水稻價格總水平上漲稍大,有利於水稻生產的進一步發展,特別是引導農民擴大生產的優質稻,提高水稻產量結構,更好地滿足消費者日益增長的需求。
准備採取玉米,大豆,油菜籽和其他臨時采購和存儲策略
實行臨時收儲政策,是國家調控的重要手段的農產品,如玉米,大豆,油菜籽市場自2008年以來,部分農產品的現象,價格的下降,銷售放緩的國家適時推出了玉米,大豆,油菜籽和其他臨時采購收儲政策,支持企業積極參與在收儲,??健全國家收儲農產品的拍賣機制,解決了部分農產品銷售問題,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產品生產穩定,市場穩定。
做的工作東北地區糧食收購,切實保護種糧農民利益,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國家決定實施東北地區玉米在2009年12月1日至4月30日-2010年大豆臨時收儲政策。臨時玉米收儲價格(國標三等),內蒙古自治區和遼寧省0.76元/斤,吉林省0.75元/斤,黑龍江省0.74元/斤,大豆(國標三等)臨時采購存儲價格為1.87元/斤;引導東北大豆壓榨企業市場收購,並給予指定大豆壓榨企業和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補貼0.08元/公斤的一次性費用;大省積極鼓勵南方飼料消費東北產區采購玉米,中央財政根據實際到貨數量(摺合標准水)給予0.035元/斤的一次性費用補貼。
今年繼續進行臨時收儲政策的大豆,玉米,使廣大農民吃了一顆「定心丸」,農民願意出售的糧食不限於交易完成後,不拒絕,實行敞開收購,將有利於穩定的社會預期,引導農民均衡有序售糧,保持臨時收儲價格基本穩定,市場價格的大豆和玉米的底部支撐,通過財政給予適當補貼,以鼓勵多元市場主體收購,減少政府的壓力收儲,但也為企業收購和生產創造了條件。
改善農村金融服務
相關的農業和農村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改善農村地區的金融服務。在最近幾年中,中國的農村金融改革取得了積極的進展,和改善農村金融服務。然而,分配金融資源在城市和農村地區的和的不平衡的局面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了農村基層金融網點,涉農貸款比例太低,農村抵押擔保機制不健全,農村金融仍不能有效滿足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的需要。為此,中央1號文件對農村金融改革取得了顯著部署,明確要求加快農村金融制度創新,體制創新,產品創新和服務創新。
首先,改善「三農」的金融機構的激勵機制。的財政政策和農村金融政策的有效銜接,落實和完善涉農貸款稅收優惠,定向費用補貼,增量獎勵政策評估方法,以進一步提高縣域銀行業金融機構新的存款主要用於當地貸款,鼓勵金融機構發放貸款,為農業和農村的一號文件。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和其他銀行業金融機構要進一步增加涉農貸款,這些政策有利於提高金融機構支農的力量,引導更多信貸資金投向「三農」,和涉農貸款的比重逐步提高。
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積極發展小額信用貸款和聯戶貸款,不斷擴大小額貸款,鼓勵金融機構開發各種微信貸產品,努力滿足農民對小額信貸的需求。展開農業發展銀行支農領域,大力開展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長期信貸業務的發展,以引導更多的社會資本投資在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支持發展微型金融機構在農村地區。為了提高網路覆蓋的農村金融機構,並加強金融機構之間的競爭在農村地區,繼續擴大農村金融市場,引導社會資本投資和新類型的金融機構建立適應農村需要,加快發展村鎮銀行,貸款公司和農村資金互助社,有序的發展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小額信貸組織。支持偏遠地區,在三年內消除基礎金融服務空白鄉鎮,確保偏遠農村地區所有居民獲得基本的金融服務完善農業保險。補貼
國家開展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以來,農業保險的投資在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品種,范圍不斷擴大,有效化解農業災害風險發揮了積極的的作用。在2009年,中央財政安排的保費補貼資金預算790十億人民幣,比上年同期增加了近60%;農業保險支付賠款102萬美元,受影響的農民21,860,000保險金。農業保險機制還不完善,補貼的品種和范圍,巨災風險防範機制已經建立。為此,中央1號文件,提出今年要加快發展農業保險,並改善現有的農業保險政策來自四個方面:
首先,積極擴大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品種和范圍。試點已經開展,實施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的省份達到16個,補貼品種玉米,水稻等主要農作物,小麥,棉花,大豆,花生,油菜籽油作物,母豬和奶牛和其他牲畜可以是復雜的產品。今後,中央還將繼續增加農業保險試點區域,增加品種的農業保險試點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讓更多的農民能享受到農業保險的保障。
增加保費,中部和西部地區,中央財政補貼力度。現有的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要求地方政府提供配套資金,但中部和西部地區的農業大省(市,縣)的財務實力弱補貼資金的大部分是難,影響了保費補貼政策的實施,因此,這1號文件加大力度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保費補貼,以減少地方財政分配比例的保費補貼,以減少的中部和西部地區的財政壓力,鼓勵地方發展農業保險。
三是鼓勵特色農業,農村住房保險保費補貼的。近年來,一些地方在發展地方經濟與地方特色為重點,積極開展蔬菜,橡膠,白糖,和其他特種作物保險,把重點放在「三農」,積極開展農村住房,小額保險等涉農保險業務的農民的普遍歡迎。中央鼓勵地方特色農業,農村住房,繼續開展保險業務和保險范圍內的保費補貼。
四,完善農業再保險體系和財政支持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的建立。在最近幾年中,中國的農業氣象災害的突然頻繁重發的趨勢,是遠遠大於風險的構成必須攤開一般保險業,再保險巨災保險,農業保險制度運行,以確保安全。國家主管部門正在積極建立農業再保險體系,鼓勵符合條件的企業參與農業再保險,金融支持也將在未來得到加強,通過建立巨災風險准備金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
加大力度實施家電下鄉的家電下鄉補貼政策,2007年12月開始試點山東,河南,四川12月1日,2008年擴大到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月1日,2009年擴展到全國,是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帶動工業生產的重要舉措,促進消費,拉動內需。
農民補貼的范圍包括在購買家電產品給予產品銷售價格13%的國家家電下鄉補貼政策的貫徹落實,各地區統一暫定為四年。的財政補貼。補貼家電下鄉產品每戶農民購買2台(件),補貼產品種類包括彩電,冰箱(含冰櫃),洗衣機,手機,電腦,熱水器(包括存儲輸入電熱水器,燃氣熱水器,太陽能熱水器),空調,微波爐,電飯煲9個產品類別,補貼兌付根據各地實際採取農民申領,鄉鎮財政所審核兌付方式的不同。
2010年,國家進一步加大力度,實施家電下鄉。首先,大幅提高家電下鄉產品的最高限價。電視,手機的價格上限增加1倍,冰箱等產品增加了25 %-75%的最高限價,繼續執行13%的補貼標准產品內的電流極限,超越極限的定額補貼,二是家電下鄉產品的種類大幅增加。目前正在銷售的公告新一輪的家電下鄉產品招標結果,近萬種新產品型號,約有也可根據本地實際增選進入補貼范圍的各種三是擴大家電下鄉補貼下鄉產品的對象。補貼對象擴大到國有農林場工人(區)從今年1月1日,據統計,2009年,登記的家電下鄉產品銷售3450萬台,銷售金額64.7億元人民幣,7.54億元人民幣的補貼金額。
家電下鄉補貼政策,以符合農村消費升級的趨勢,使用的財政和貿易政策,引導和組織工商,發展農村消費,性能,可靠性,質量保證,物美價廉的家電產品,分銷和售後服務,以滿足農民的需求,生產的特點,有效地刺激消費者的需求,在農村地區,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促進農村生產和流通服務體系,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支持農民建房
按照2010年中央1號文件的要求,國家將支持農民住房問題的重大舉措,擴大內需,固定資產投資由國家預算安排,鼓勵,引導,支持農民依法建立你自己的房子。
首先,危房改造擴大試點方案在農村地區。為了解決農村地區的貧困人群的住房問題,進一步加強農村防災減災能力建設,中央2009年國家在農村危房改造擴大試點項目的資助對象。住在破舊的建築散落支持五保,低保家庭和其他農村貧困農戶。的農民籌集的資金,主要是中央和地方的政府補助,補充,通過銀行信貸,多渠道的社會捐贈,並提出2009年中央投資40億元人民幣,以支持陸地邊境縣,西部地區民族自治地方的縣,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縣在貴州省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邊境團場794000農村特困戶破舊的房屋改造,其中1.5萬農民在三北地區,東北,西北,北中國和其他試點范圍內的農村地區的建築節能示範危房改造相結合。在2010年,該國將完成繼續安排2.5億元,擴大農村地區危房改造的試點項目,繼續推進總結了2009年試點經驗的基礎上,在農村地區危房改造的工作。
游牧人口。為了促進牧區的牧民傳統的游牧民族的游牧生產生活方式,保護草原生態環境,促進草原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提高農牧民的生活水平,國家自2001年以來的第一個在西藏的自治區牧民定居工程的實施,將實施范圍擴大到7個省,西藏,內蒙古,四川,雲南,青海,甘肅,新疆等少數民族地區在2008年。截至2009年底,中央政府總投資29.4億元人民幣,定居游牧民117,000。2010年,中央財政投入1.5億元人民幣,繼續支持游牧民定居在上述七省的工程建設,項目內容定居房,存儲小屋和牲畜攤位。
第三農墾翻新破舊的建築物。要解決農墾職工群眾住房困??難的,破舊的房屋,在全國保障性安居工程的范圍包括國營農場改造。第四季度2008年,黑龍江,海南,廣東,雲南墾區啟動農墾翻新破舊的樓宇項目,加大在內蒙古海拉爾,大興安嶺在2009年填海的范圍。截至2009年年底,在中央政府累計投資19.5億元元,6個支持258,000填海工程危房改造,2010年,國家將安排14十億元,其中中央部分墾區繼續支持實施危房改造的投資。
BR />增加產糧大縣獎勵
改善和提高主要糧食生產大縣的財政狀況,調動地方政府糧食的積極性,重農抓,中央財政在2005年推出了主要產糧大縣獎勵政策。由於政策的實施,中央政府一方面逐年加大獎勵力度,一方面,不斷完善激勵機制,2009年,年產糧食縣獎勵資金達到175億元人民幣,獎勵縣達到了1000元。鼓勵地方多產糧多色調的糧食,佔中央財政預算的50%,按量,糧食商品的生產,種植面積,25 %,25%的權重,結合區域金融因素,獎勵資金直接估計到縣到縣的資金。「超級食品生產或商品量分別位於全國百強縣,中央財政和主要獎項;超級產糧大縣糧食生產「誰滑坡,誰退出,誰收益率,輸入的動態調整制度。自2008年以來的糧食生產大縣獎勵政策框架內,以增加石油生產大縣獎勵政策,每年安排資金25億元,由省委,省政府的原則,按照「重點品種,獎勵重點縣(市)」確定獎勵條件,共超過900個縣的利益,更好地發揮獎勵資金的作用,提高食品生產和流通,中央政府成立了一個股票增量相結合的激勵與約束並重「的獎勵機制,要求所有新的資金促進糧食和石油安全開支後,在2008年之前,股票部分具有金融性質的縣財政轉移協調更容易,但在地方財政困難,但也逐步調整支出用於支持糧食安全。同時提供獎勵資金不被非法購買,更新汽車,沒有新的辦公樓,培訓中心,不得從事資源的浪費,「形象工程」是不現實的。 2010年,中央政府將繼續增加主要產糧大縣獎勵力度,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對糧食主產區的財政實力水平穩步提高,調動其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我們少的耕地後備資源嚴重不足,耕地,建設高標准農田的整體素質,已成為制約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瓶頸。我國現有耕地中低產田,占約2/3的大規模改造中低產田,加快建設高產穩產基本農田的,進一步鞏固糧食生產的基礎上,加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保障主要農產品基本供給,促進農民增收具有重要意義。為此,中央1號文件,明確提出今年要大力建設高標准農田。
2010年,該國將在「國家新的100億公斤糧食生產能力規劃(2009-2020年)」,確定核心區?主要的食品生產和非主產區的糧食生產縣,根據分工,連續推進的原則,提高中央基本建設資金,農業綜合開發,農村土地整治和長期的政策性貸款,基金投資基本農田建設,努力加強建設小規模的灌溉和水利設施,加快土地平整,機耕道,農田林網等工程建設項目的落實,擴大測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規模和范圍,並積極推動保護性耕作和旱作農業示範技術,加快高收益的領域中間天健城低產田改造成旱澇保收生產穩定的中間領域,努力在北方地區建設一批80畝,建設一批50萬畝南部地區的區域化,規模化,集中式的商品糧生產基地連續的。
通過加快建設高標准農田,能顯著增加的高產穩產農田的比重,提高中國農業生產條件,並顯著提高了土壤,肥料,整體產能利用率水資源和耕地,耕地和水資源短缺的壓力,緩解,有效地提高中國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增加農民收入。
支持菜籃子產品標准化生產
實施農業標准化生產是從根本上確保農產品的質量和安全的重要途徑。中央1號文件,今年,「推進菜籃子產品標准化生產,全國農業工作會議提出了明確的計劃,標准化的創建工作,是在總結了活動的基礎上推出的又一重大舉措,在產將專注於創造經驗,明確了以下內容:
首先,開展規模化生產的「菜籃子」標准化活動,集中創建標准園創建一些蔬菜,水果茶和園藝產品,牲畜和家禽養殖標准示範場,水產健康養殖示範場,加強農業標准化示範縣圍繞當地的實際情況,組織,創造了多項不同的功能標准化示範基地,通過標准化示範園(場)建設,提高整體水平的建設標准化的農產品質量,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
農葯和獸葯殘留標准450個農業國家標准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和,並加快建立一個統一的,科學的,合理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標准體系,組織支持各地發展的生產技術規范和操作規程,鼓勵農業企業,生產基地和有條件的協會,專業合作社,制定技術標准,更嚴於國家標准,作為組織生產,企業或行業自律的基礎。
大力開發一個標準的「三品,今年計劃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10000注冊保護農產品地理標志200。通過這項工作,認定培育一批高品質的名牌農產品,以更好地滿足城鄉居民消費需求。
提高動物疫病的預防和補貼政策,,做重大動物疫病的預防和控制工作,基礎性工作,以促進畜牧業的健康發展,增加農民收入。自2004年以來,中央政府推出了7個1號文件,動物防疫工作提出明確要求,重大動物疫病的預防和控制政策,進一步完善和做的預防和控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保證。
Ⅸ 求:三峽移民開縣庫區渠口鎮補助政策細則
三峽庫區生態移民的意義和目的。生態移民規劃研究。對策:加強政策研究,按照生態移民的法律,及時的規劃和設計,促進執行工作,注意資源的整合,各種來源的資金,加強宣傳和教育,以創建輿論環境,健全的組織機構,強化管理責任,科技幫扶發展,促進穩定致富。
關鍵詞:三峽庫區生態移民規劃研究;
三峽生態移民
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在里約熱內盧的意義和目的1992年,「世界人權宣言」指出:「為了實現可持續發展,讓所有人都可以享受高品質的生活,各國應減少和消除不可持續的生產和消費模式,促進適當的人口政策。」同時,對1982年大會的聯合國宣言「也指出:」由於人類活動退化的地區,應恢復其自然潛力並符合受影響人口的目的。
生態移民移民為了保護特殊的生態或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進行維修,也指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不幫助當地人民作為一個整體條件差的地方遷出的移民。
在三峽工程5000多公里的庫周(規劃庫周綠化帶2000多公里),庫周前,大壩蓄水175米水位加2米風浪線,然後20年的情況下,回水線之間的第一個分水嶺脊線,除了三峽搬遷和建設的城集鎮,工礦企業和可靠的農村移民後,一些貧困人口生活在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或生態環境脆弱區,敏感的區域。更多貧困縣的農村貧困人口生活在生態環境較差的地方,在庫區,一些人會少資源貧乏,經濟落後,水土流失嚴重的偏遠山區,生態環境惡化。
長江三峽工程庫區生態移民(以下簡稱為「生態移民」),以保護長江三峽地區的生態環境,確保水環境和水的質量和安全的三峽庫區移民。生態移民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加快建設生態屏障,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三峽庫區,戰略措施,以確保水環境和水質量和安全的三峽庫區貧困山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的空間和構建和諧社會的執政理念的實施,三峽庫區的戰略性調整,堅持以人為本的轉移不適合人口密集的地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區,敏感區的居民遷移到生產,更好的生活條件的地區,以解決窮人的生活條件的惡劣環境下,農民的貧困和實現全面小康,實現全面發展的根本出路。生態移民解決三峽庫區人口超載和自然環境條件,靈敏,快速增長的移民區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標准,並在三峽庫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促進移民,經濟,社會,環境,三峽庫區和諧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以確保在三峽庫區的水環境和水的質量和安全,庫區的建設,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為了提高生態移民工作,必須立足於三峽工程水庫管理規劃方案,以及重慶市,湖北省三峽庫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發展規劃,及時規劃和研究工作開展生態移民。
生態移民規劃研究的主要內容
2.1規劃研究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2.1.1指導思想
遵守「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的發展和在庫區構建和諧社會為出發點,堅持以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的三峽工程?水資源的目的,庫區的環境和水質,以確保安全使用的想法嗎?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生態經濟和區域經濟,自然和社會的客觀規律,依靠科技進步,有效地協調發展,移民,扶貧,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環境的保護,在社會轉型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過程中,重視發展的質量,效率和環境的影響;堅持以生態移民和生態建設,堅持以市場為引導群眾自願的政府,以幫助有關各方,穩步,務實的原則,統一規劃,合理布局, ,一步一步的實施,有效地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庫區移民貧困,保護生態和環境的協調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構建和諧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並努力促進全面建設的三峽庫區小康社會的步伐。
2.1.2基本原理,市場引導的原則
⑴。生態移民,以市場為基礎,政府的幫助指導下,補充。
⑵群眾自願參與的原則。生態移民必須始終堅持以群眾的意願,不搞強迫命令。
⑶原則,政府的幫助。實施生態移民,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要加強領導,積極組織和協調,在政策,有利於充分發揮領導角色的作用,幫助政府生態移民。
⑷資本融資從多邊原理。生態移民資金,多方籌措資金,落實國家補助,地方配套有利於地區的生態補償群眾自籌相結合,實現多模式,多渠道,多層次的資本投資。
⑸因地制宜,注重實效。實施生態移民,不從實際出發搞一個統一的模式,務實的,以農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就業,勞動,教育和其他形式的位置,根據各地的具體情況和群眾的意願。
⑹統籌安排,安全政策的原則。生態移民充分考慮,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統籌安排,研究和制定相關的政策,以確保生態移民工作的逐步實施,穩步推進。
⑺生態移民與生態建設相結??合的原則。生態移民區和種植樹木,草,結合不同的治理措施,為保護流域天然森林資源,土地和水的治理,地質災害治理,生態屏障建設,生態環??境重點治理項目,並努力實現人口甩負荷生態環境和多目標。原則
⑻屬地管理。生態移民必須實施結算,屬地管理,以確保生態移民群眾生產生活正常有序的放置穩定性。
的
范圍的2.2生態移民和對象
2.2.1生態移民
根據三峽水庫管理的基本要求,以確保在庫區和水庫的水質和安全,水資源和環境的安全,三峽庫區的20個縣,市庫周淹沒線的第一個分水嶺脊線范圍內的生態移民。
2.2.2生態移民對象
(1)國家規劃,三峽庫區300米范圍內的5年一遇的大壩175米水位訪問前回水線上斜坡庫周生態屏障建設區,移民安置區之間,主要集中在住宅小區的?農村村民並不認為,考慮到只有5及以下的散居農戶的養殖園面積人均不足0.7畝,窮人優質的農田水利不配套的村民。
⑵庫周生態屏障與一些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的第一個分水嶺,是極其惡劣的:首先,房屋結構,人均面積,生產條件差,人均農業角落少超過1畝,水利不完整;村民的孩子在小學超過三公里,醫生超過5公里的村民。成為
⑶水庫蓄水島,不包括在搬遷的村民在庫區規劃島,與貧困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
⑷庫區少數質量較差的農村移民安置後。人均農業花園在0.3畝,土地質量差,難以支持水利,移民搬遷後的生活水平顯著下降,二次搬遷。
2.3生態移民和移民安置規劃
2.3.1幾年的規劃和目標
根據三峽庫區的實際情況,以及三峽庫區移民安置在追求真理,實事求是,我們的能力,協調的原則與「十一五」發展規劃,重慶,湖北,生態移民建設規劃2007-2010年,共四年積累的經驗。 />力爭經過四年的努力,生態移民規劃的基本搬遷完成後,庫區的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提高經濟發展的生態循環,顯著提高移民人口的生活質量和的整體素質,初步形成鎮三峽庫區的布局合理,規模適度,經濟繁榮城鎮和農村結構體系,城鄉和區域發展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良性軌道
2.3.2規劃生態移民人口來計算
庫區生態移民的數量計算的三峽庫區洪水移民搬遷後,在必要安排生產出路,農村村民失去了他們的土地人口,包括勞動人口和供養人口計算,通過計算的三峽庫區生態移民生產安置的人口,並考慮自然增長的人口,每年人口增長率的12%1000。區規劃安置人口20萬人。:在水庫庫區生態屏障,色散區域為村民生活生態移民80,000人,30,000生態移民搬遷島農民,需要依靠農業安置,區二次搬遷的移民人數1.5萬人,圖書館的生態屏障的生態需求的移民人數7.5萬人的第一個分水嶺。
2.4的移民選擇和放置模式 BR />
2.4.1安置選擇
2.4.1.1位置的選擇原則
⑴豐富的農業土地資源,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較為完整,安全豐富的生態移民,可持續發展的物質條件;
⑵安置容量的功能轉換或專業色帶;
⑶就業安置能力或潛力在小城鎮集鎮。
2.4 .1.2結算的首選
(1)重慶庫區嗎?長壽,渝北區,巴南區,江津市,重慶市,湖北省水庫夷陵區和其他區,縣的生態農業安置移民主要採取本地安置和在全縣各鄉鎮范圍內交換位置。
庫區的重慶武隆,涪陵,豐都,忠縣,石柱,萬州,開縣,雲陽,奉節,巫山,無錫等縣的生態農業安置移民?在重慶市附近的安置主要採取水庫在湖北秭歸,興山,巴東縣的生態農業安置移民的安置在湖北省農業
⑵城六區重慶市生態移民安置的最初期限在江津,合川,銅梁,墊江,梁平,永川,在湖北省和生態移民初步的草埠湖,江漢平原國營農場的農業安置的地方。
⑶在重慶市外生態移民農業安置,推薦的協調國務院,被放置在受益三峽工程的長江流域,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上海和其他七個省份的城市,國營農場或農村。<BR / ⑷攝入重慶市,湖北省,安排就業能力或潛力安置在小城鎮集鎮。
⑸計劃有序組織了大量的生態移民勞務輸出到沿海和沿江地區安置。
>
2.4.2安置模式
2.4.2.1農業安置
農業安置主要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和搬遷安置三種安置方式:<BR / ⑴集中安置
①農村居民點建設。徵用,出租,互換,如土地,土地承包生態移民業務,繼續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移民的權利長期穩定的運行。
②放置在國有農業企業。國有農林牧場和農墾系統企業佔地面積的土地產權屬於國家,以方便安置生態移民。
③「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國家徵用或租賃土地承包到企業,企業發展和建立生產基地,生態移民安置基地。
計劃的政策和資金的支持,國家發展企業的一個集中安置約50,000
⑵
生態移民分散安置採取插花分散安置。國家通過徵用,出租,轉讓,如土地,土地承包長期的商業生態移民。
淹沒的在三峽庫區特點和淹沒區,縣在庫區夷陵區,湖北省和重慶市長壽區需要搬遷的生態移民,在原則上,將各縣作為一個單元,實現後靠安置的地方,盡可能多,選擇平坦,交通便利,人口較少的農田移民的原行政村的基礎上,建設新的家園。
計劃分散安置的有關30,000。
⑶安置
農民,以及庫區的?生態屏障帶和第一分水嶺脊線剩下的需要較少生態移民孤島,山體滑坡避免農民由國務院協調,它的位置有利於長江三峽工程在湖北,湖南,江蘇,江西,安徽,浙江,上海等七省市國營農場或農村地區。
計劃安置40000人
2.4.2.2 23行業布局
有一個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年齡30歲以下的在生態移民後,相關的職業培訓或技能培訓,進工礦企業,貿易,旅遊產業和第三產業,餐飲和其他安置。
計劃,三產業安置20000。
生態移民2.4.2.3有一定的認識市場經濟條件或勞動謀生技能,自我就業的城鎮移民安置,由市委,市政府和當地政府制定相應的優惠政策,以鼓勵他們到城市或鄉鎮企業,這些移民戶通過政府引導,利用自己的專長,鎮的小商品集散中心的優勢,在企業擺脫依靠職工,為了加快小城鎮發展的規模,和之間的差距在縮小城市和農村區,加快城市化進程。
自雇計劃到城鎮房屋30000人。
2.4.2.4勞務輸出安置
計劃有序的方式組織了大量的生態移民勞務輸出符合條件的沿海和沿江地區安置。輸出
計劃勞動容納兩萬人。
2.4.2.5
教育培訓和安置國家採取適當的補貼,組織安排符合條件的,一個年輕的初中學校或教育程度較高的生態移民進入中等,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學校,通過2 - 3年的學術訓練或技能訓練,勞動技能謀生,依靠自己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自己的工作。
計劃的教育和培訓,就業安置1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