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要寫軟體測試分析報告,誰有測試分析報告的實例
軟體測試分析報告包括內容及大體格式:
1.1編寫目的
說明這份測試分析報告的具體編寫目的,指出預期的閱讀范圍。
1.2背景
說明:
a.被測試軟體系統的名稱;
b.該軟體的任務提出者、開發者、用戶及安裝此軟體的計算中心,指出測試環境與實際運行環境 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對測試結果的影響。
1.3定義
列出本文件中用到的專問術語的定義和外文首字母組詞的原片語。
1.4參考資料
列出要用到的參考資料,如:
a.本項目的經核準的計劃任務書或合同、上級機關的批文;
b.屬於本項目的其他已發表的文件;
c.本文件中各處引用的文件、資料,包括所要用到的軟體開發標准。列出這些文件的標題、文件編號、發表日期和出版單位,說明能夠得到這些文件資料的來源。
2測試概要
用表格的形式列出每一項測試的標識符及其測試內容,並指明實際進行的測試工作內容與測試計劃中預先設計的內容之間的差別,說明作出這種改變的原因。
3測試結果及發現
3.1測試1(標識符)
把本項測試中實際得到的動態輸出(包括內部生成數據輸出)結果同對於動態輸出的要求進行比較,陳述其中的各項發現。
3.2測試2(標識符)
用類似本報告3.1條的方式給出第 2項及其後各項測試內容的測試結果和發現。
4對軟體功能的結論
4.1功能1(標識符)
4.1.1能力
簡述該項功能,說明為滿足此項功能而設計的軟體能力以及經過一項或多項測試已證實的能力。
4.1.2限制
說明測試數據值的范圍(包括動態數據和靜態數據),列出就這項功能而言,測試期間在該軟體中查出的缺陷、局限性。
4.2功能2(標識符)
用類似本報告4.l的方式給出第2項及其後各項功能的測試結論。
......
5分析摘要
5.1能力
陳述經測試證實了的本軟體的能力。如果所進行的測試是為了驗證一項或幾項特定性能要求的實現,應提供這方面的測試結果與要求之間的比較,並確定測試環境與實際運行環境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 對能力的測試所帶來的影響。
5.2缺陷和限制
陳述經測試證實的軟體缺陷和限制,說明每項缺陷和限制對軟體性能的影響,並說明全部測得的性能缺陷的累積影響和總影響。
5.3建議
對每項缺陷提出改進建議,如:
a. 各項修改可採用的修改方法;
b. 各項修改的緊迫程度;
c. 各項修改預計的工作量;
d. 各項修改的負責人。
5.4評價
說明該項軟體的開發是否已達到預定目標,能否交付使用。
6測試資源消耗
總結測試工作的資源消耗數據,如工作人員的水平級別數量、機時消耗等。
㈡ 軟體工程案例分析
條碼 RFID 無線網路與GPRS 倉儲 物流 MES 生產執行系統 自動識別技術是信息數據自動識讀、自動輸入計算機的重要方法和手段,它是以計算機技術和通信技術的發展為基礎的綜合性科學技術。自動識別技術近幾十年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迅猛發展,初步形成了一個包括條碼技術、磁條(卡)技術、光學字元識別、系統集成化、射頻技術、聲音識別及視覺識別等集計算機、光、機電、通信技術為一體的高新技術學科。 (無線網路)
當今信息社會離不開計算機,正是自動識別技術的崛起,提供了快速、准確地進行數據採集輸入的有效手段,解決了由於計算機數據輸入速度慢、錯誤率高等造成的「瓶頸」難題,因而自動識別技術作為一種革命性的高新技術,正迅速為人們所接受。
一、條碼技術 (無線網路)
說起自動識別技術就必然要提到條碼,因為它在當今自動識別技術中佔有重要的地位。自動識別技術的形成過程是與條碼的發明、使用和發展分不開的。
條碼是由一組規則排列的條和空、相應的數字組成,這種用條、空組成的數據編碼可以供機器識讀,而且很容易譯成二進制數和十進制數。這些條和空可以有各種不同的組合方法,構成不同的圖形符號,即各種符號體系,也稱碼制,適用於不同的應用場合。
目前使用頻率最高的幾種碼制是EAN、UPC、39碼,交插25碼和EAN128碼,其中UPC條碼主要用於北美地區,EAN條碼是國際通用符號體系,它們是一種定長、無含義的條碼,主要用於商品標識。 EAN128條碼是由國際物品編碼協會(EAN lnternational)和美國統一代碼委員會(UCC)聯合開發、共同採用的一種特定的條碼符號。它是一種連續型、非定長有含義的高密度代碼,用以表示生產日期、批號、數量、規格、保質期、收貨地等更多的商品信息。另有一些碼制主要是適應特殊需要的應用方面,如庫德巴碼用於血庫、圖書館、包裹等的跟蹤管理、25碼用於包裝、運輸和國際航空系統為機票進行順序編號,還有類似39碼的93碼,它密度更高些,可代替39碼。
上述這些條碼都是一維條碼。由於條碼應用領域的不斷拓展,對一定面積上的條碼信息密度和信息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更好地滿足這種需求,一種新的條碼編碼形式——二維條碼便應運而生了。從結構上講,二維條碼分為兩類,其中一類是由矩陣代碼和點代碼組成,其數據是以二維空間的形態編碼的,另一類是包含重疊的或多行條碼符號,其數據以成串的數據行顯示。重疊的符號標記法有CODE 49、CODE l6K和PDF417。
PDF是攜帶型數據文件(Portable data fI7e)的縮寫,417則與多寬度代碼有關,用來對字元編碼。PDF417是由SymboI Technologies Inc,設計和推出的。重疊代碼中包含了行與行尾標識符以及掃描軟體,就可以從標簽的不同部分獲得數據,只要所有的行都被掃到就可以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數據輸入,所以這種碼的數據可靠性很好,對PDF417而言,標簽上污損或毀掉的部分高達50%時,仍可以讀取全部數據內容。
矩陣代碼如:Maxicode,Data Matrix,Code One,Vericode和DotCode A, 矩陣代碼標簽可以做得很小,甚至可以作成硅晶片的標簽,因此適用於小物件。 (無線網路)
光學字元識別OCR
光學字元識別OCR已有三十多年歷史,近幾年又出現了圖象字元識別ICR(Image Character Recognition)和智能字元識別ICR(Intelligent Charater Recognition),實際上這三種自動識別技術的基本原理大致相同。
OCR的三個重要的應用領域:辦公室自動化中的文本輸入;郵件自動處理;與自動獲取文本過程相關的其它要求。這些領域包括:零售價格識讀,定單數據輸入、單證、支票和文件識讀,微電路及小件產品上狀態特特徵識讀等。由於在識別手跡特徵方面的進展,目前探索在手跡分析及鑒定簽名方面的應用。
三、磁條(卡)技術 (無線網路)
磁條技術應用了物理學和磁力學的基本原理。對自動識別製造商來說,磁條就是一層薄薄的由定向排列的鐵性氧化粒子組成的材料(也稱為塗料),用樹脂粘合在一起並粘在諸如紙或塑料這樣的非磁性基片上。
磁條技術的優點是數據可讀寫,即具有現場改造數據的能力;數據存儲量能滿足大多數需求,便於使用,成本低廉)還具有一定的數據安全性;它能粘附於許多不同規格和形式的基材上。這些優點,使之在很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如信用卡、銀行ATM卡、機票、公共汽車票、自動售貨卡、會員卡、現金卡(如電話磁卡)等。
四、聲音識別技術
聲音識別的迅速發展以及高效可靠的應用軟體的開發,使聲音識別系統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應用、這種系統可以用聲音指令擬應用特定短句實現「不用手」 的數據採集、 其最大特點就是不用手和眼睛,這對那些採集數據同時還要完成手腳並用的工作場合,以及標簽僅為識別手段,數據採集不實際或不合適的場合尤為適用。
五、視覺識別 (無線網路)
視覺識別系統可以看作是這樣的系統:它能獲取視覺圖像,而且通過一個特徵抽取和分析的過程,歡迎光臨學網,收藏本篇文章 [1] [2] [3] $False$ 能自動識別限定的標志、字元、編碼結構或可作為確切識斷基礎呈現在圖象內的其它特徵。
隨著自動化的發展,視覺技術可與其他自動識別技術結合起來應用。
六、射頻識別技術(RF/ID) (無線網路)
射頻技術的基本本原理是電磁理論。射頻系統的優點是不局限於視線、識別距離比光學系統遠,射頻識別卡可具有讀寫能力,可攜帶大量數據、難以偽造和有智能等。
RF適用的領域:物料跟蹤、運載工具和貨架識別等要求非接觸數據採集和交換的場合,由於RF標簽具有可讀寫能力,對於需要頻繁改變數據內容的場合尤為適用。
射頻識別系統的傳送距離由許多因素決定,如傳送頻率、天線設計等。對於應用RF識別的特定情況應考慮反射距離、工作頻率、標簽的數據容量、尺寸、重量、定位、響應速度及選擇能力籌。
七、攜帶型數據終端和射頻通信(RF/DC) (無線網路)
攜帶型數據終端(PDT)可把那些採集到的有用數據存儲起來或傳送至一個信息管理系統。把它與適當的掃描器相連可有效地用於許多自動識別應用中;攜帶型數據終端一般包括一個掃描器、一個體積小但功能很強並常有存儲器的計算機、一個顯示器和供人工輸入的鍵盤。在只讀存儲器中裝有常駐內存的操作系統,用於控制數據的採集和傳送。PDT一般都是可編程的,允許編入一些應用軟體。PDT存儲器中的數據可隨時通過射頻通信技術傳送到主計算機。操作時先掃描位置標簽,貨架號碼、產品數量就都輸入到PDT,再通過RF/DC技術把這些數據傳送到計算機管理系統,可以得到客戶產品清單、發標、發運標簽、該地所存產品代碼和數量等。
八、智能卡(Smart Card) (無線網路)
隨著集成電路技術和計算機信息系統技術的全面發展,科學家們將具有處理能力和具有安全可靠、加密存儲功能的集成電路芯版嵌裝在一個與信用卡一樣大小的基片中,就是「集成電路卡」,國際上稱為「Smartcard」,我們譯為「智能卡」。其最大特點是具有獨立的運算和存儲功能,在無源情況下,數據也不會丟失,數據安全性和保密性都非常好,成本適中。智能卡與計算機系統相結合,可以方便地滿足對各種各樣信息的採集傳送、加密和管理的需要,它在國外的許多領域如:銀行、公路收費、水表煤氣收費、海關車輸檢查(使用射頻卡,車輛通過時即已讀寫完畢)等得到了廣泛應用。
我們可以把條碼與其他自動識別技術做個簡單比較:
條碼、OCR(光學字元識別)和MICR(磁性墨水)都是一種與印刷相關的自動識別技術。OCR 的優點是人眼可讀、可掃描,但輸入速度和可靠性不如條碼,數據格式有限,通常要用接觸式掃描器;MICR是銀行界用於支票的專用技術,在特定的領域中應用,成本高,而接觸識讀,可靠性高。
磁條技術是接觸識讀,它與條碼有三點不同:
一個是其數據可做部分讀寫操作,另一個是給定面積編碼容量比條碼大,還有就是對於物品逐一標識成本比條碼高,而且接觸性識讀最大缺點就是靈活性太差。
射頻識別和條碼一樣是非接觸式識別技術,由於無線電波能「掃描」數據,所以RF掛牌可做成隱形的,有些RF識別技術可讀數公里外的標簽,RF標簽可做成可讀寫的。RF識別的缺點是掛簽成本相當高,而且一般不能隨意扔掉,而多數條碼掃描壽命結束時可扔掉。視覺和聲音識別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推廣應用,機器視覺還可與OCR或條碼結合應用,聲音識別輸入可解放人的手。
RF、聲音、視覺等識別技術目前不如條碼技術成熟,其技術和應用的標准也還不夠健全。 (無線網路)
附表是條碼技術與其他自動識別技術的一個簡單的比較表。
通過比較,我們可以看出條碼技術能在商品、工業、郵電業、醫療衛生、物資管理、安全檢查、餐旅業、證卡管理、軍事工程、辦公室自動化等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主要是由於其具有以下特點: (無線網路)
高速:鍵盤輸入12位數字需6秒鍾,而用條碼掃描器輸入則只要0.2秒。
准確:條碼的正確識讀率達99.99一99.999%。
成本低:條碼標簽成本低,識讀設備價格便宜。
靈活:根據顧客或業務的需求,容易開發出新產品;掃描景深大;識讀方式多,有手動式、固定式、半固定式;輸入、輸出設備種類多,操作簡單。
可擴展:目前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應用的EAN碼是國際標準的商品編碼系統,橫向、縱 向發展餘地都很大,現已成為商品流通業,生產自動管理,特別是EDI電子數據交換和國際貿易的 一個重要基礎,並將發揮巨大作用。
當然,由於幾種自動識別技術各有特點,在實際應用時,應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綜合比較、全面考慮(無線網路)。
㈢ 軟體測試報告例文
以前寫的東西 省略著寫
XX軟體測試報告 共 x 頁 擬制 年 月 日審核 年 月 日會簽 年 月 日批准 年 月 日
1 范圍本文檔適用於XX軟體的單元/集成測試。1.2 系統概述1.3 文檔概述本文檔用於對XX軟體的測試工作階段成果的描述。包括對軟體測試的整體描述,軟體測試的分類和級別,軟體測試的過程描述,軟體測試的結果等內容。2 引用文檔《XX軟體需求規格說明》《XX軟體設計說明》《XX系統介面協議》3 測試概述3.1被測軟體的基本概況使用的編程語言:XXX 匯編語言程序行數:1590子程序個數:11單行注釋行數:669注釋率:約為42%3.1.1. 測試小結本次測試對XX軟體進行了靜態分析和動態測試。測試工作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進行了軟體靜態分析,軟體測試人員和開發人員分別對軟體V1.00版本的代碼進行走讀。在此基礎上軟體開發人員對代碼走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了修改,做了97處代碼變更並提交了V1.01版本進行動態測試。在測試過程中針對發現的軟體缺陷進行了初步分析,並提交程序設計人員對原軟體中可能存在的問題進行考查。在軟體測試中首先根據軟體測試的規范進行考核,將書寫規范,注釋等基礎問題首先解決,其次考核軟體測試中的問題是否存在設計上的邏輯缺陷,如果存在設計缺陷則應分析該缺陷的嚴重程度以及可能引發的故障。軟體開發人員在以上基礎上對軟體的不足做出相應的修改,同時通過軟體回歸測試驗證軟體修改後能夠得到的改善結果。 軟體代碼1.00與1.01版變更明細表: 編號 1.00版行號 1.01版行號 更改說明 1 19 22 注釋變更 2 26 29 注釋變更 3 29 32 注釋變更 4 95 98 注釋變更 5 108行後 113~116 增加新變數 6 171、172 180、181 命令字大小寫變更 7 以下略 從上表可以看出,注釋變更一共有15處,主要排除了對原程序的理解錯誤問題;根據程序的書寫規范要求,一行多條語句改為一行一條語句的更改一共有42處;命令字大小寫變更一共有7處;在代碼走查中對冗餘和無用的代碼作了更改,將這些代碼注釋掉,此類更改一共有14處。上述4類更改一共有78處,這些更改對程序本身的功能沒有任何影響,但從軟體規范的角度來看提高了程序的可讀性和規范性。其餘19處變更為代碼變更,主要是在軟體測試中發現原程序的可靠性不足,在不改變原程序功能的基礎上相應的增加了新變數、新語句、新程序以提高整個程序的可靠性。在動態測試階段進行了單元測試和集成測試。此階段發現的軟體問題經軟體測試人員修改,提交了V1.02版本,軟體測試人員對此版本的軟體代碼進行了回歸測試,確認對前階段發現的軟體問題進行了修改,消除了原有的軟體問題並且確認沒有引入新的軟體問題。認定V1.02版為可以發行的軟體版本。3.1.1.1 靜態分析小結靜態測試採用人工代碼走查的方式進行。參加代碼走查的軟體開發人員有:(略);參加代碼走查的軟體測試人員有:(略)。代碼走查以代碼審查會議的形式進行。靜態分析過程中共進行了四次會議審查。靜態測試階段的主要工作內容是:l 根據對軟體匯編源代碼的分析繪制詳細的程序流程圖和調用關系圖(見附件1);l 對照軟體匯編源代碼和流程圖進行程序邏輯分析、演算法分析、結構分析和介面分析;l 對軟體匯編源代碼進行編程規范化分析。通過靜態測試查找出軟體的缺陷18個,其中輕微的缺陷4個,占所有缺陷的22.2%中等的缺陷11個,占所有缺陷的61.1%嚴重的缺陷:3個,占所有缺陷的16.7%上述軟體缺陷見附件《軟體問題報告單》3.1.1.2 動態測試小結動態測試使用的測試工具為XXX軟體集成開發環境。總共的測試用例數:143個。全部由測試人員人工設計。其中單元測試用例138個,集成測試用例5個。發現的軟體缺陷有2個,都是在單元測試過程中發現的。集成測試階段未發現新的軟體缺陷。在發現的軟體缺陷中:中等的缺陷1個,占所有缺陷的50%嚴重的缺陷1個,占所有缺陷的50%上述軟體缺陷見附件《軟體問題報告單》動態測試中代碼覆蓋率:代碼行覆蓋率 100%分支覆蓋率 100%程序單元調用覆蓋率 100%3.1.1.3 回歸測試小結對軟體測試過程中發現的缺陷經軟體開發人員確認後進行了代碼更改,並對更改後的代碼進行了回歸測試。本報告中的數據是回歸測試後的測試數據。3.1.1.4 測試分析下面將對此次軟體測試中的所有缺陷以及改進設計進行分析。1. 靜態測試中的缺陷分析: 1) 4個輕微缺陷屬於代碼冗餘,由於在程序設計中加入了部分調試程序,在程序設計完成後未將這些調試代碼注釋或刪除掉而造成代碼冗餘,但對程序本身的功能並無影響。修改後程序的效率得到提高。2) 11個中等缺陷屬於注釋變更,在原程序代碼的注釋中存在注釋不準確的問題,會影響程序員對程序的理解,修改後的程序提高了程序的可讀性。3) 重點分析3個嚴重缺陷:第一個嚴重缺陷屬於XX號的無效判別和相應的處理問題,程序對XX號進行無效判別時,判別界限並不完全,在本跟蹤程序中XX號的有效數為01-10(用4位表示),而判別無效時只判了為00的情況,沒有判別大於10的情況。而且在為00時也沒有作相應的處理,修改後的程序對設計進行了改進,詳見改進設計分析3。第二個嚴重缺陷屬於程序設計中讀取地址錯誤問題,經分析在調試中讀取的數據是正確的,但是讀取的地址與設計初衷不相符,修改後問題得到了解決,詳見改進設計分析1。第三個嚴重錯誤是近區/遠區子程序判斷與進入條件反了,經分析對程序的影響不大,但與設計初衷不一致,修改後問題得到了解決,詳見改進設計5。2. 動態測試中的缺陷分析:1) 中等缺陷1個,在程序的注釋中出現錯誤,將近區注釋為遠區,修改後問題得到了解決,提高了程序的可讀性。2) 嚴重缺陷1個,在XX號無效的判別中,本應判斷大於10,但誤設計為0,修改後經回歸測試問題得到了解決。 3. 改進的設計分析:(因和產品相關,略) 3.1.2 測試記錄a 測試時間:2005年8月5日至2005年9月17日。b 地點:(略)。c 硬體配置:P4CPU/2.0G,內存256M,硬碟1Gd 軟體配置:Wondows98,e 被測軟體版本號:V1.0,V1.01,V1.02f 所有測試相關活動的日期和時間、測試操作人員等記錄見軟體測試記錄文檔。4 測試結果在兩個階段測試過程中共發現軟體缺陷20個,經軟體開發人員確認的缺陷為20個,經過改正的代碼消除了所有以確認的軟體缺陷並通過了回歸測試。因測試條件所限,未能進行軟體的確認測試和系統測試。5 評估和建議5.1 軟體評估 5.1.1 軟體編碼規范化評估經過回歸測試,未殘留的軟體編碼規范性缺陷。軟體代碼文本注釋率約為42%,代碼注釋充分,有利與代碼的理解和維護。5.1.2 軟體動態測試評估被測軟體單元的總數:11個使用的測試用例個數:143個達到軟體測試出口准則的軟體單元數為11個,通過率100%通過單元和集成測試得知:軟體代碼邏輯清晰、結構合理、程序單元間介面關系一致,運行穩定。5.2 改進建議a. 建議在軟體開發項目中全面實施軟體工程化,加強軟體開發的管理工作。b. 建議進一步加強軟體需求規格說明、軟體設計文檔編制以及編寫代碼的規范化。特別是應該將系統中的硬體研製和軟體研製分別管理,軟體文檔編制的種類和規格按照相關標准執行。c. 盡早開展軟體測試工作。在軟體研製計劃安排上給軟體測試留有必要的時間,在資源配置上給軟體測試必要的支撐。d. 建議結合系統聯試,開展軟體的確認和系統測試。附件:軟體問題報告單(略)軟體更改通知單(略)軟體測試記錄(略)
㈣ 軟體工程軟體測試課後作業設計測試用例
測試用例組成元素
(1) 用例ID;
(2) 用例名稱;
(3) 測試目的;
(4) 測試級別;
(5) 參考信息;
(6) 測試環境;
(7) 前提條件;
(8) 測試步驟;
(9) 預期結果;
(10) 設計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