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人類是從哪裡來的,又將會到哪裡去〓〓〓
19世紀,在英國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博物學家,發現了一套轟動全世界的生物進化理論,他的名字叫達爾文。
1831年,他以博物學家的身份參加了海軍「貝格爾」號戰艦的環球航行,在南美洲地區整整航行了5年,對熱帶與亞熱帶動植物進行了廣泛的考察。1836年回國以後,達爾文主要從事科學實驗與著述。他根據對生物界大量的觀察與實驗,認為物種的形成及其適應性和多樣性的主要原因在於自然選擇,生物為適應自然環境和彼此競爭而不斷發生變異。適於生存的變異,通過遺傳而逐代加強,反之則被淘汰。歸納起來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優勝劣汰。達爾文的這套學說,奠定了進化生物學的基礎。他還將進化論用於人類發展的思考,闡明了人類在動物界的位置及其由動物進化而來的依據,得出了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結論。
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提出人類起源於古猿的理論,經過一番激烈的學術和宗教的大動盪、大爭論後,漸漸被科學界所接受。在以後的歲月里,古生物學家通過對古生物化石的研究,在達爾文學說的基礎上,形成了現代人類起源說。他們認為,人類是古猿經過數百萬年的漫長歲月,在萬物更迭交替變化中逐漸進化而來的。這一理論,從其他學科,比如胚胎學、比較解剖學。現代生物學及生物化學等學科中尋找到了證據。根據這些證據,人們推測地球生物進化的總模式是: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哺乳動物——靈長類動物——猿猴類動物——人類。馬克思十分欣賞達爾文的進化論,同時認為,在由猿到人的進化中勞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現代一般認為,人類是由古猿中的一支進化而來的,古猿早在3000多萬年以前就已出現在地球上,體形較現代猿類小。考古學通常講的「臘瑪古猿」,大約生活在1400萬一1000萬年前,身高僅1米多一點,體重在15—20公斤左右。所謂的「南方古猿」,大約生活在距今500萬—100萬年以前。我們人類就是由南方古猿的一支演化而來的。大約200萬—300萬年前,南方古猿的一支脫離了古猿類,朝著人類的方向演化。根據化石發現,現在一般將人類脫離古猿後的發展歷史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猿人階段,大約開始於距今200萬—300萬年以前,這時的猿人會製作一些粗糙的石器,腦量大約在630—700毫升,會狩獵。晚期猿人化石發現較多,我國發現的元謀人、藍田人、北京猿人(周口店),以及在坦尚尼亞發現的利基猿人,都是這個時期的化石代表。這時的猿人已經很接近現代人,打制的石器也比較多樣化,有用於狩獵和劈裂獸骨的砍砸器,用來剖剝獸皮和切割獸肉的刮削器。最有進步意義的是,此時的猿人已經懂得了使用火,並知道如何長期保存火種。猿人階段一般認為到大約30萬年前結束。
第二階段是占人階段,或稱早期智人階段。我國已經發現的馬壩人(廣東)、資陽人(湖北)、丁村人(山西)也都是這一時期發掘的化石代表。古人的特徵是腦量進一步增大,已經達到現代人的水平,腦結構比猿人復雜得多,其打制的石器也比猿人規整,有石球和各種尖狀的石器,能人工生火,開始有埋葬的習俗,並且不知是為了遮羞還是為了保溫,已經開始穿所謂的衣服,不再是赤身裸體。並且在世界的不同地方,古人的體質也開始了分化,出現明顯差異。古人生活於大約20萬一5萬年前。
第三階段為新人階段,又稱晚期智人階段。大約開始於5萬年以前,新人化石在體態上與現代人幾乎沒有什麼區別,其打制的石器相當精緻,器形多樣,各種石器在使用上已有分工,並且出現了骨器和角器。新人甚至已會製造裝飾品,進行繪畫、雕刻等藝術活動。大約在皿萬年以前,已經出現了磨製石器。新人又稱克魯馬努人,這是因為1868年,在法國西南部克魯馬努地區的山洞裡發現了5具骨架,這些骨架與現代人已經很難區分,但比現代人高大。據分析,其生存年代大約在3.1萬—4萬年以前,被認為是新人的化石代表。我國發現的柳江人(廣西)、山頂洞人(北京)化石也屬於這個時期的代表。此後,人類便進入了現代人的發展階段。
不可否認,這個進化體系的完善,許多科學家為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不但如此,在維護生物進化論的過程中,不少社會學家,尤其是一些哲學家也作出了許多貢獻。由於這些傑出人物的努力,生物進化論成了當今世界不可動搖的理論之一。
但是,無論有多少人來維護它,它始終不過是一種假設而已,而且是世界眾多假設中的一種,我們應該始終牢記一句話,這句話是馬克思說的,他說:「只要自然科學在思維著,它的發展形式就是假設。」既然是假設,那麼就應該允許別人有探討的餘地,允許別人發表不同的觀點。一味地用一種假設去排斥其他假設,這是不科學的,本身是對馬克思精神的嘲笑。
那麼,以上這套由歷史學家、考古學家、生物學家、哲學家共同辛辛苦苦建立起來的體系,它真的牢固嗎?
達爾文創建的整個人類進化學說,其中有一個必不可少的前提條件,那就是,當時氣候的巨大變遷使森林大片消失,類人猿在這樣的情況下被迫從樹上下到地面,由猿到人的進化過程就從此開始了。如果這個條件不存在,那麼整個人類進化體系就不能成立。
起源於東非大裂谷的南方古猿一直被認為是人類的始祖,「露露」的化石就在此處發現。因此,東非大裂谷自然環境的變遷,成了支撐人類進化學說的關鍵。科學家稱,500萬—12萬年之前,由於東非氣候突然變冷,大片的熱帶雨林消失了,這就迫使人類的遠祖——南方古猿從樹上下到開闊的大草原,從四肢攀援到練慣用兩足行走,於是乎,古猿脫掉身上的獸毛,最後變成了人。
進化論的這個前提只是一個假設,當然許多人都希望這個假設可以成立,以便一勞永逸地解決人類的起源問題。但是,最近一些科學家在東非地區的考察,卻使達爾文的人類進化學說中環境變遷這個至關重要的前提一下子變得不存在起來。
美國耶魯大學金斯頓考古隊對東非的地理、氣候做了十分細致的考察研究。他們對肯亞大裂谷南端的圖根山丘的碳化士壤進行了同位素檢測,結果發現,自從1550萬年以來,大裂谷地區的雨林和草原的混合就跟今天完全相同,根本不存在上述傳統所說的氣候大變化。要知道,東非古人類的考古化石最上限也不過400萬年,也就是說,非洲的古猿竟然可以在虛擬的自然條件之下完成從獸類向人的進化,這是不是太荒唐了?這支考古隊在最後的報告中寫到:「人類的進化是相當復雜的過程。這(指東非大裂谷地區氣候的考察結果)可能迫使我們要尋找其他的因素來解釋人類下地行走的原因:為了食物和為了佔領更加優越的生態環境;受到其他物種的競爭,等等。」如此說來,人們要想使自己的學說成立,非要迫使東非古猿下地行走不可,不論這些古猿是否願意,非下來不行,即使不是真的自然環境變遷,我們也要虛擬出一個自然環境變遷的事實出來。看來,我們這套進化理論過分脆弱了,也過分霸道了。
不僅如此,考古學所發現的古化石,是支撐人猿同祖進化理論的主要證據,但正是在這方面,更顯示出其脆弱的本性。
首先,現在我們考古中發現的人類化石量極少,越是往前,化石量就越少,考古學家往往根據幾顆牙齒或一個、半個頭蓋骨化石為依據,進行洋洋灑灑地推論,明顯證據不足。
1995年初,中國科學院發表了一篇總結性的文章,介紹中國古人類考古50年來的主要成績。讀著這篇文章,明顯感覺證據不足。比如,著名的元謀猿人,也就發現了兩顆內側門牙,一左一右;藍田猿人只有一個下頷骨;丁村人,只有三顆牙齒,一小塊頭蓋骨;馬壩人,只有一個不完整的頭蓋骨;柳江人,只有一個完整的頭蓋骨,四個完整胸椎及五段肋骨;資陽人,只有一塊頭蓋骨,一塊完整的硬齶;山頂洞人略多一些,有三個完整的頭蓋骨,幾十顆牙齒和一些脊椎骨。要知道,從元謀猿人到山頂洞人中間有150萬年的時間,我們僅憑一點點資料竟然能勾畫出人類150萬年的發展史,真有些不可思議。你怎麼能用一小塊頭骨就確定它是人還是猿,或者是其他什麼東西?無論如何,讀著古人類學家給我們的結論,總有一種模模糊糊的感覺。
外國的古人類研究同樣存在這個問題。《化石》雜志1995年第一期曾報道,衣索比亞的亞的斯亞貝巴舉行了一次記者招待會,會上,科學家展示了大約450萬年前人類始祖的化石,命名為南方古猿,其證據:頭城後部一小塊,耳骨和牙齒的一些碎片。1856年,在德國迪賽爾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河谷的一個山洞裡,人們發現了一塊不完整的頭骨和幾根腿骨化石,從此,尼安德特人竟然成了早期智人的代名詞,雖然後來又有少量發現,但證據乃不充分。
事實上,關於人類進化體系中的化石不完整性,早在19世紀英國的郝胥黎就曾指出過,人類不能直接從猿進化而來,中間存在一個巨大的化石空白區。至今的考古學也同樣證實,所謂的新人之後有4萬年的化石空白,這4萬多年裡,正在進化中的猿類跑到哪裡去了呢?難道是跑到另外一顆星球去完成進化了嗎?實際上,不但是人類,幾乎所有的生物都沒有進化中期的化石,為解決這種尷尬,科學家只有提出「突變學說」,即生物的進化不是逐漸完成的,而是在一個特定的環境下突然發生的。但這也是假設,而且更加沒有證據。
其次,在考古測定方面也存在許多問題。目前我們考古測定通常使用碳—14測定法,但碳—14很不穩定,年代越遠,差距也就越大,在人類化石的測定方面,有的誤差幾萬年或幾十萬年。比如,元謀猿人170萬—100萬年,相差了70萬年,藍田猿人115萬—75萬年,相差了40萬年。
還有,關於人類起源的研究時間並不算長,在20世紀初期的時候,一些學者認為,人類大約出現於4000多年以前,後來經過考古發現,把這個年代逐步高移1萬年、2.5萬,結果定為4萬年。再往後,美國科學家提出了10萬年說,現在又提出了450萬年說,這種大動盪的本身也說明了一些問題,而且在這其中也伴隨著相當大的學術爭論。
因此,有不少人對這套進化模式持懷疑態度。盡管從猿到人的進化中有許多諸如考古等方面的證據,但仔細分析起來,其中仍不難發現許多問題,如猿人和古人之間的過渡類型是什麼?古.人是如何向新人飛躍的?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們變化的?為什麼缺少中間類型的化石?
有人從進化的角度提出疑問:脊椎動物的四肢都著地,這樣分散了脊椎骨的壓力,這從生物學的角度來講是合理的。而人卻是直立行走的,直立人的脊椎所承受的壓力過分集中,反而不如四肢行走的脊椎動物合理,為什麼會發生這種進化呢?它是進化還是退化?
現在有一個問題需要注意,由於人與動物的最大區別(在外形上)就是人能直立行走,而動物則是爬行,因此我們總是想盡辦法去解釋這種區別,由於人比動物要先進得多,因此在解釋時,我們總是首先確定這種區別的合理性,總是將這種區別看成是首尾相接的進化證據,這是不是也是一種誤區呢?大家都在討論直立行走的好處,那是因為我們人就是直立行走的,為什麼不去分析一下四肢行走的好處呢?
按照一般觀念認為,人類手腳的分工是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自然環境的變化將古猿趕出叢林,從而使前肢進化為手臂。而東非大裂谷地區的考察已經證實,這個前提條件至少在東非是不存在的,那麼促使猿人手腳分工的環境又在哪裡呢?同時,我們發現,藍田猿人和山頂洞人,他們生活的地區並不是大平原或草原,而是植物比較茂密的山區,世界其他地區的猿人生活環境也基本與此相類似。而在這種自然條件之下,用四肢行走難道不比只用後肢行走更為有利一些嗎?怎麼會發生手腳分化的進化呢?
再者,用血漿蛋白分子差異程度的定量測定發現,人與現在的大猿、黑猿最為接近,大約在4000萬年以前,人與大猿、黑猿分手。可奇怪的是,經過4000萬年漫長的歲月,大猿和黑猿幾乎沒有什麼明顯的變化,它們永遠屬於靈長類哺乳動物,照目前的進化程度看,它們再經過4000萬年也不會進化成智人和現代人。如果進化論是生物界的普遍規律,那麼這個規律應該適合所有生物的進化,既然已經有一支猿類進化為人,那麼我們為什麼沒有發現正在進化的其他猿類呢?或者說我們為什麼至今沒有發現其他猿類進化成人的趨勢?為什麼地球上只有人類的進化獲得了如此速度?
如果從整個地球生物界來考慮,動物的進化雖然在體形上會有很大的不同,但在功能和特點上卻是應該有同步進化的特點,看一看我們周圍的動物吧!哺乳類動物中有許多特點和功能是相同的,從中可以看出它們是沿著一條本質相同的軌跡在進化。而我們人類卻是整個動物界的奇跡,我們進化的軌跡與它們根本不同,簡直就是兩回事,除了人以外,我們再也找不著直立行走的動物。如果說直立行走標志著動物的進化,那麼這種進化就不應該單單反映在人類身上,而在其他動物之間也應該有類似的進化發生,這才符合整個地球動物進化的規律。然而在其他動物中,我們看不到一點點直立行走的趨向,這是為什麼呢?如此追問下去,我們人類的進化譜系究竟是怎麼來的呢?
我們生活在地球,對地球自然界生物的進化是有相當直觀的認識,進化是為了更好的生存,而自然界里更好生存的前提條件是什麼呢?跑得快,使你可以有更多機會捕捉到食物,逃避攻擊;身子靈巧,可以使你巧妙逃避天敵的進攻;目光敏銳,可以更早發現食物或前來進攻的對手;力氣大,可以輕易打敗對手,保護自己;爪牙鋒利,可以具備極其有效的進攻武器。可我們人類是向這些條件進化的嗎?不,不是。進化沒有給我們飛快的速度、靈巧的身軀、鷹一般的目光、牛一般的力氣、猛虎一樣的利爪,我們什麼都沒有。那麼,自然界為什麼要如此進化人類呢?這種進化有什麼合理性呢?一點都看不出來,可以說,我們人類自從產生以來,就與這個自然社會格格不人,要麼我們是錯誤的,要麼自然界是錯誤的。
時至今日,許多人依然認為,人類的進化是源於自然的壓力,這些壓力包括洋流、冰川、地軸傾角、氣候、生物變化等等。但是人類自從誕生以來就生活在地球上,與地球上許許多多動物同樣經歷著來自大自然的各種壓力,由於這種壓力是共同的,因此由壓力引起的變異也應該具有趨同性。可人類的進化道路恰恰與其他動物沒有絲毫的相同之處,這又是為什麼呢?
如果談到人類與其他動物的智力問題,達爾文的進化論更是左右碰壁,而智力問題又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根本所在,沒有人能夠迴避得了。
人類的智力來得莫名其妙。智力的發展應該有兩個條件:第一是相對艱苦的生活環境,為了生存就需要用更多的智力去獲取食物;第二是動物的群居性,群居的動物可以形成一定的社會模式,要求以更高的智力來處理。這兩個條件都符合我們人類,我們曾經有過相對艱苦的生活環境,我們也是群居動物。但問題在於,這個理論根本沒有普遍性,對許多動物而言,目前的生活環境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艱苦,人類的捕殺與環境污染就使許多動物快要絕種了,地球上群居動物決不僅僅是人類,連螞蟻都是群居動物。在這兩個條件符合的情況下,其他動物的智力發展水平如何?這是一個不需要回答的問題。
人種問題也是進化論不好解釋的謎案。現在世界上基本有黃、白、黑、棕色四大人種,這四種人分布在世界各地,就其居住地區來說,黃種人基本在亞洲,白種人基本在歐洲,黑種人基本在非洲,而棕色人種則在澳洲,美洲的印第安人大至屬於黃種人系,即蒙古人種。這四色人種的區別不僅僅在膚色上,而且在生理結構方面也有細微的差別。比如說,黑種人血液當中所含紅血球就與黃種人不同,它能輸送更多的氧氣,因而黑種人在運動方面有得天獨厚的條件;黃種人的味覺系統是全世界最發達的,因此中國菜也是五味俱全,花樣繁多;而白種人的味覺系統則十分遲鈍,只好在吃的方面簡單一些了,等等。
如果進化論是正確的,那麼這四個人種應該是由四種猿演變而來。然而,進化論又斷言,從猿進化到人是自然界中的偶然現象,地球上只有一支猿類進化成了人,所以它不可能普遍適應靈長類的進化模式。這本身不是很矛盾嗎?既然已經有一支猿類進化成了人,那麼其他猿類為什麼不可以進化成人呢?既然只有一支猿類可以進化成人,那麼四色人種又是怎麼來的呢?如果說有四支不同顏色的猿遺傳進化成了四色人種,這本身是違背進化論的,而且我們也找不到地球上曾經存在過黃猿、白猿、黑猿、棕色猿的證據。
如果說四色人種的確是由一支猿進化、變異而來,那麼這種變異與自然生存又有什麼關系呢?大家知道,依據進化論的觀點,生物的變異只是為了更好地適應自然環境,而且惟有適於生存的變異才可以保留下來。那麼這支進化中的猿為什麼要發生如此變異呢?非洲基本在赤道兩側,乃屬於熱帶地區,如果非洲黑猿要發生變異的話,也應該變異成白人,這樣可以反射一些太陽的光線,在物理學上也說得過去,可是非洲人種恰恰是黑色的,這如何解釋呢?問題還有,如果說非洲人是黑色的就是符合自然規律,那麼美洲印第安人呢?他們一樣生活在赤道附近,所接受的紫外線與非洲人一樣多,為什麼他們不是黑色的呢?再說白種人,現在白種人的老家歐洲,基本在北緯30°以北,已經過了北回歸線,像歐洲北部的一些國家,生活的緯度都很高,黑色皮膚不是更可以吸熱保溫嗎?可他們恰恰都是白色的,像冰雪般的顏色,這又是為什麼呢?
人種問題不解決,進化論就不可能最後深得人心,就會有更多的人起來反對它。而到目前,還沒有一種關於人種問題的解釋讓人看起來有些道理,難怪日本東京大學的養老孟司教授說:「關於人種的差異,至少可以指出這樣或那樣的不同,至於為什麼同,回答是完全不清楚的。」
近百年來,人們在全世界各地陸陸續續發現了一些十分稀有的人種,而這些人種的存在,本身就是對達爾文人類起源於古猿的批判。
1996年5月7日,《北京晚報》援引了新華社和國際電台的報道:美國科學家在南極洲發現2億年前的人形化石。無獨有偶,法國巴黎大學植物學教授拉坦博士在非洲扎伊爾的原始森林中,發現了一個奇特的人種部落,他們的椎骨都突出體外,有的達幾公分,與我們熟知的食肉恐龍的脊椎骨很相似,被稱為「恐龍人」。拉坦博士推測,這些人「似乎是從史前爬行動物直接演化而來的」。但她不願意透露該部落的准確方位,只是說在扎伊爾著名的斯蒂恩萊瀑布西南約480公里的密林中。這些恐龍人的祖先是誰?恐怕不會是猿類吧!因為地球上還沒有發現背上長角的猿類。
1958年,美國國家海洋學會的羅坦博士,在大西洋3英里深的海底,拍攝到了一些類似人的奇妙足跡。1968年,美國邁阿密城的水下攝影師穆尼,在海底看見過一個奇怪的生物,臉像猴子,脖子比人長四倍,眼睛像人但要大得多。本世紀30年代,美國南卡來羅納州比維市郊的沼澤地區,多次發現過「晰蠍人」,它們高達2米,長著一條大尾巴,每隻手僅有三根手指,可以直立行走,力氣驚人,;能輕易掀翻汽車。這些生活在水中、沼澤中的類人生物,其祖先又是誰呢?
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工學院的生理學家韋西在智利安第斯山脈探險時,曾在澳坎基爾查峰海拔6600米處發現了藍色皮膚的人種。不但在南美洲,人們在喜馬拉雅山也曾發現過藍色皮膚的人種,在非洲的西部地區也有發現。如果按人種來說的話,這是一個全新的人種。
由於達爾文的人類起源學說不能盡善盡美,不能解釋人們心中的疑問,因而這套學說遭到世界上許多人的懷疑,尤其是近十幾年來,來自科學界的批判就有很多,反達爾文者找到了越來越多的證據,包括化石、人種、自然環境、基因等證據。近些年來,世界范圍內人類起源的討論又逐漸火熱起來,人們從不同的角度對人類的起源提出了新的假說。
人類起源於外星人的假設,是近幾年來西方最新的一種假設,它是由西方科學家馬蒂斯提出來的,其根據是在聖地亞哥發現的一個頭骨化石。他研究了這個頭蓋骨後認為,這具頭蓋骨所代表的人種,其智力要遠遠高於我們今天的人類,從而推測這是一個外星人的遺骨,進而提出人類祖先是外星人的假說。他是這樣來描繪這一假設的:大約在5萬年前,從宇宙的深處來了一群外星人,他們具有高度的智慧。當他們發現地球引力環境不適合他們居住時,他們就選擇了地球智力較高的雌猿進行雜交,生產下的後代就是人類,因此,外星人是人類的祖先。
還有一些科學家,根據人類體表特徵與海洋生物十分接近的證據,提出人類起源於海洋生物的假說。
近一兩年來,還有人主張「大四季」說,他們根據太陽系不停圍繞銀河運動的事實,假設太陽系圍繞銀河中心旋轉與地球圍繞太陽旋轉一樣會出現四季變化,稱為「大四季」。人類在大四季交換中,根據自然環境的變化,不斷改變生存的方式,比如,當夏季來臨時,地球就變成了一顆純水的星球,人類為適應這種變化,慢慢由陸生動物轉變為水生動物,這就是人體體表具有海洋生物特徵的原因;當夏季結束,秋季來臨的時候,地球的水漸漸退去,人類又從海洋生物轉變為陸地生物。這是一個很具想像力的假設。
無論哪一種關於人類起源的假說,都有致命的弱點,基本不能自圓其說。這樣一來,人類起源之謎,真正成了千古不破的謎團。幾千年來人們不斷地問:我們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呢?
不難看出,現代人類起源的各種假設,從思維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將人類起源的原因歸結為地球以外的偶然,即人類不是地球生物自身演變的結果,而是由宇宙深處來的高智慧生物創造的,像外星人創造人類說;一類則堅持認為人類的起源只能從地球自身的發展來考慮,不論怎麼變化,人類總是地球生物自身進化的結果,像生物進化論。這兩種思維互有道理,又互有弱點。平心而論,人類起源於地球生物自身演變的學說更加佔有證據(且不論這種證據是否充分),這也難怪,畢竟生物進化論已經發展了100多年,而其他假設只能在夾縫中掙扎,根本沒有形成一股參與的勢力。
但是,從歷史上而言,人類起源於地球以外的偶然因素的觀點更加古老。早在人類的初期,即6000年以前,我們的祖先就在思索起源的問題,並提出了一個全世界性的假設,那就是,人類是由萬能的神、萬能的上帝創造的。這個假設,在本質上與外星人創造人類說法相同。由此可見,人類思維的發展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它的歷史延續性是不可忽視的。
然而,上帝創造人的觀點,卻被現代科學徹底批判了,因為它是宗教的,因為它是唯心的。正統思想認為,神是原始人憑空想像出來的,既然沒有神,那麼神造人的說法當然是無稽之談。
幾乎世界所有民族的史前「創世紀」神話篇章中,在解釋人類起源時,都說是神創造了人,基督教說是上帝創造了人類,中國神話說是女媧或黃帝創造了人類……那麼,就有一個純技術性的問題:人是可以被製造的嗎?
創造與發明是現代人的拿手好戲,從60萬年以前(關於石器時代開始的時間,學者們多有爭論,二三百萬年說證據不足,我認為應堅持60萬年說),人類發明第一塊石器開始,人類就走上了製造業的道路,我們的文明就是以製造業為基礎的。隨著科學的進一步發展,人類製造的本領越來越高,我們不但可以製造那些沒有生命的東西,像一張床,一部電話機,一台機器,一輛汽車等,我們還可以在生命的基礎上再造新的生命。
植物的雜交在生物學上有特殊的優勢,它可以綜合雙親植物的特點,同時還可以明顯高產。在千百年的農業生產當中,人們早已對雜交有了深刻的認識,比如說,現代農業中,為了解決沉重的吃飯壓力,農業科學家在育種上首先考慮的是高產問題,通過一代又一代的培育,將農作物中的高產基因穩定加強,其次才去考慮有關品質的問題。
蘋果有蘋果的滋味,梨有梨的味道,千百年來,它們就是以各自的特點生存於地球上。然而,自從有了人類以後,尤其是有了遺傳生物學以後,情況發生了變化。人們利用先進的遺傳技術,把兩者的優點集中起來,從此在蘋果與梨中間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品種——蘋果梨,這就是雜交,在現代農業中,因雜交的後代高產、抗病,而且可以按照人們預想的方式成長、成熟,所以被大力推廣。今天我們餐桌上的許多食物都是這樣來的,如穀物、瓜果、蔬菜等。現代的農業生物技術讓我們吃驚,既能生產像西瓜大小的西紅柿,也可以生產像乒乓球大小的甘藍菜,同時還可以生產帶有奶油或巧克力味的各種蔬菜。
曾有這樣一則笑話:說是有一個農業參觀團去參觀一個農場,那些好吹牛的外國人總是誇自己農場中的蘋果如何大,穀物如何茂盛,這家農場主聽了有氣。剛好參觀的人走到了一大堆剛摘下的西瓜面前,聰明的農場主故意驚呼一聲:哎呀!先生們請注意腳下,不要踩著我剛摘下的葡萄。這則笑話在遺傳學里完全可以變成現實。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蛇並不是爬行動物,雖然傳說里沒有關於蛇的行走姿勢,但想來是十分優美的。可是有一次,蛇犯了一個不可饒恕的大錯誤,它教唆伊甸園里的亞當和夏娃偷食了善惡果,耶和華知道以後,對蛇說:
「你既做了這事,必就受咒詛,比一切的牲畜禽獸更甚;你必用肚子
行走,終身吃土。我要叫你和女人彼此為仇,你的後裔和女人的後裔也彼
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你的頭,你要傷她的腳後跟。」
從此以後,可憐的蛇只好用肚子行走,受各種植物的針刺之苦。
❷ 人類的起源
人類起源於森林變成平原之後,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古猿進化成人。...............1微觀進化,基因突變進化學說,基因突變的癌基因組,導致古猿進化成人,所以現代人類患癌基因年輕化,是正在遺傳進化...........2.人類起源於大海理論。人類起源於海洋魚類的理論。美人魚雙親DNA計算機微積三維空間結構圖紙曲線美的遺傳進化方程,進化成曲線美的美女王昭君,西施。形體三維曲線方程數學邏輯進化成美女。DNA計算機三維立體GPS細胞數學定位,防止癌細胞免疫功能遺傳退化癌細胞擴散死亡退化為泥土。基因突變的癌基因定時炸彈三觀不正癌基因遺傳下一代退化。自然選擇的30%死亡率淘汰癌基因腐敗的癌細胞。基因突變成腐敗的癌基因混亂熵物理學,熱力學第二定律熵封建封閉循環系統癌基因遺傳下一代,癌基因兒童化遺傳退化痛苦淚水,海洋美人魚媽媽知道學術腐敗的癌基因假冒下一代兒童遺傳進化材料,美人魚媽媽看到癌基因兒童化淚水,美人魚媽媽會傷心欲絕流淚,淚水流向大海?
❸ 野人是否存在
1991年3月30日李建撰寫的《神農架「野人」並非大猴子》的文章在《楚天周末》上發表。這篇文章是針對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副院長、副研究員冉宗植寫的《神農架「野人」可能是大猿猴》而寫的。
李建原是湖北鄖陽地委宣傳部副部長,他認為神農架野人是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直立古猿或「亦人亦猿」生物,而不是大猴子。任何大猴子都不會直立行走,更不會長時間直立行走。他列舉了很多目擊者的例子,所反映的野人特徵卻驚人地一致,特別是都說野人是如人一樣直立行走。
此外,考察人員在神農架不斷發現的野人大腳印,長達40厘米左右,形狀似人腳,但大猴子的腳印絕不會那麼大,而且形狀也不同。再說,我國科學家通過多次對野人毛發的科學鑒定,包括運用光電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及質子熒光分析法等原子核研究設備以及化學方法,從組織學、形態學特徵、毛發中元素含量、血型、角蛋白特徵等方面的分析研究,都證明野人的存在,它不同於其他動物,屬於接近人、也與人有區別的未知高級靈長類動物。
這些科學鑒定文章,先後分別在《化石》、《自然雜志》上發表。指導並進行這些科學鑒定的有武漢同濟醫科大學黃光照教授、上海復旦大學華中一教授等。《野人毛發中微量元素的質子熒光分析》一文發表後,新華社就此報道說,「中國科學工作者經過對野人毛發的科學測定後確認,自然界確實存在野人。」多年來,中國鄂西神農架大山區,湖南、四川以及貴州等省不止一次傳出發現野人的報道,也在野人活動過的地方找到了野人的毛發。……根據測定結果得出:自然界確實有野人,6根毛發樣品中的元素組成既不同於正常人,也不同於一般動物。可以初步得知,野人毛發中的元素含量比值鐵、鋅約為正常人的50倍,是普通動物的7倍左右。我國科學工作者還對野人毛的血型進行了科學鑒定,測定的兩份野人毛,一為A型血,一為AB型血,只有高級靈長類動物和人才有這種血型。
我國有許多科學工作者認為高於現代類人猿、低於現代人的野人有可能存在。
然而,野人到底是否存在,至今仍是一個謎,因為畢竟沒有標本、屍骨等說服力強的科學證據。持否定意見的專家們則提出反駁:
(1)如果說有野人存在,為什麼找不到一根骨頭或它的化石?歷史文獻也未見有捉到野人的記載。
(2)野人出沒的地方未發現過工具,它們不可能是人。
(3)要維持種族的繼續生活,必須擁有一個最低基數的種群。但為何未見有群體出現。
(4)目擊者全是老鄉,沒有一個是動物學家或人類學家。
(5)所謂西藏「雪人」,可能是熊。西雙版納的長臂猿、神農架「野人」很可能是馬熊,其他目擊者看到的是熊以及蘇門羚等動物。
相信有野人存在的學者對這5個問題作出這樣的回答:
(1)周成王時(約公元前1025~前1005年)州靡國獻狒狒。「其形人身……自笑」,「行如人」,「披發」,說明捉到過野人,並被作為貢品。
(2)關於野人的工具問題未有直接證據,正因為這樣,所以推斷它是巨猿後代。不能說不是人,便不可能有介於人猿之間的、過渡的動物存在。
(3)兩個一組的群體,包括雌雄或母幼成組的活體在四川、湖北、廣西等地都有發現。
(4)目擊者並非完全是老鄉,他們中也有新聞記者、生物學者、攝影師、工程技術人員、醫生、軍人和幹部等,至少有3位考察隊員曾親眼看見過。
(5)根據電鏡鑒定,搜集到的毛發標本,「其毛小皮形態特徵基本上類似於人毛」,與「大猩猩、金絲猴、長臂猿等靈長類動物的毛有較大差異,明顯不同於豬、狗熊、綿羊等動物毛的特點」。
1999年新年伊始,由於神農架林區有關部門和某地公司聯合推出神農架野人探險活動計劃,又引起了神農架有沒有野人、要不要大規模狩獵野人的研討。中科院、北京大學、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單位有關的著名科學家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他們中許多人都去過神農架大部分地區,也參加過1977年大規模神農架的科學考察。他們有的遇到送來的野人毛發是人工染色的,有的對毛發進行DNA分析,認為這屬於一種靈長類動物,有可能是一種巨猿。因為經過110人考察隊的10個月大規模考察,都沒有發現任何野人的遺跡,再加上極少數人的弄虛作假行為,一些科學家對神農架野人已作出否定的論斷。
也有科學家認為,無論神農架先前有無野人,但現在的環境不允許有野人生存下來,由於神農架林區被破壞得很厲害,野人在那兒很難生存。那兒現在多屬針葉林,無法為野人提供食物。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指出,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文字,甚至一些地方誌中的記載,也不足為憑。我們目前需要的是確鑿的科學證據。
❹ 為什麼會出現「野人」
1991年3月30日李建撰寫的《神農架「野人」並非大猴子》的文章在《楚天周末》上發表。這篇文章是針對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副院長、副研究員冉宗植寫的《神農架「野人」可能是大猿猴》而寫的。
李建原是湖北鄖陽地委宣傳部副部長,他認為神農架野人是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直立古猿或「亦人亦猿」生物,而不是大猴子。任何大猴子都不會直立行走,更不會長時間直立行走。他列舉了很多目擊者的例子,所反映的野人特徵卻驚人地一致,特別是都說野人是如人一樣直立行走。
此外,考察人員在神農架不斷發現的野人大腳印,長達40厘米左右,形狀似人腳,但大猴子的腳印絕不會那麼大,而且形狀也不同。再說,我國科學家通過多次對野人毛發的科學鑒定,包括運用光電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及質子熒光分析法等原子核研究設備以及化學方法,從組織學、形態學特徵、毛發中元素含量、血型、角蛋白特徵等方面的分析研究,都證明野人的存在,它不同於其他動物,屬於接近人、也與人有區別的未知高級靈長類動物。
這些科學鑒定文章,先後分別在《化石》、《自然雜志》上發表。指導並進行這些科學鑒定的有武漢同濟醫科大學黃光照教授、上海復旦大學華中一教授等。《野人毛發中微量元素的質子熒光分析》一文發表後,新華社就此報道說,「中國科學工作者經過對野人毛發的科學測定後確認,自然界確實存在野人。」多年來,中國鄂西神農架大山區,湖南、四川以及貴州等省不止一次傳出發現野人的報道,也在野人活動過的地方找到了野人的毛發。……根據測定結果得出:自然界確實有野人,六根毛發樣品中的元素組成既不同於正常人,也不同於一般動物。可以初步得知,野人毛發中的元素含量比值鐵、鋅約為正常人的50倍,是普通動物的7倍左右。我國科學工作者還對野人毛的血型進行了科學鑒定,測定的兩份野人毛,一為A型血,一為AB型血,只有高級靈長類動物和人才有這種血型。
我國有許多科學工作者認為高於現代類人猿、低於現代人的野人有可能存在。
然而,野人到底是否存在,至今仍是一個謎,因為畢竟沒有標本、屍骨等說服力強的科學證據。持否定意見的專家們則提出反駁:
(1)如果說有野人存在,為什麼找不到一根骨頭或它的化石?歷史文獻也未見有捉到野人的記載。
(2)野人出沒的地方未發現過工具,它們不可能是人。
(3)要維持種族的繼續生活,必須擁有一個最低基數的種群。但為何未見有群體出現。
(4)目擊者全是老鄉,沒有一個是動物學家或人類學家。
(5)所謂西藏「雪人」,可能是熊。西雙版納的長臂猿、神農架「野人」很可能是馬熊,其他目擊者看到的是熊以及蘇門羚等動物。
相信有野人存在的學者對這5個問題作出這樣的回答:
(1)周成王時(約公元前1025~前1005年)州靡國獻狒狒。「其形人身……自笑」,「行如人」,「披發」,說明捉到過野人,並被作為貢品。
(2)關於野人的工具問題未有直接證據,正因為這樣,所以推斷它是巨猿後代。不能說不是人,便不可能有介於人猿之間的、過渡的動物存在。
(3)兩個一組的群體,包括雌雄或母幼成組的活體在四川、湖北、廣西等地都有發現。
(4)目擊者並非完全是老鄉,他們中也有新聞記者、生物學者、攝影師、工程技術人員、醫生、軍人和幹部等,至少有3位考察隊員曾親眼看見過。
(5)根據電鏡鑒定,搜集到的毛發標本,「其毛小皮形態特徵基本上類似於人毛」,與「大猩猩、金絲猴、長臂猿等靈長類動物的毛有較大差異,明顯不同於豬、狗熊、綿羊等動物毛的特點」。
1999年新年伊始,由於神農架林區有關部門和某地公司聯合推出神農架野人探險活動計劃,又引起了神農架有沒有野人、要不要大規模狩獵野人的研討。中科院、北京大學、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單位有關的著名科學家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他們中許多人都去過神農架大部分地區,也參加過1977年大規模神農架的科學考察。他們有的遇到送來的野人毛發是人工染色的,有的對毛發進行DNA分析,認為這屬於一種靈長類動物,有可能是一種巨猿。因為經過110人考察隊的10個月大規模考察,都沒有發現任何野人的遺跡,再加上極少數人的弄虛作假行為,一些科學家對神農架野人已作出否定的論斷。
也有科學家認為,無論神農架先前有無野人,但現在的環境不允許有野人生存下來,由於神農架林區被破壞得很厲害,野人在那兒很難生存。那兒現在多屬針葉林,無法為野人提供食物。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指出,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文字,甚至一些地方誌中的記載,也不足為憑。我們目前需要的是確鑿的科學證據。
❺ 野人的存在有哪些記載
1991年3月30日李建撰寫的《神農架「野人」並非大猴子》的文章在《楚天周末》上發表。這篇文章是針對中國科學院武漢分院副院長、副研究員冉宗植寫的《神農架「野人」可能是大猿猴》而寫的。
李建原是湖北鄖陽地委宣傳部副部長,他認為神農架野人是從猿到人過渡階段的直立古猿或「亦人亦猿」生物,而不是大猴子。任何大猴子都不會直立行走,更不會長時間直立行走。他列舉了很多目擊者的例子,所反映的野人特徵卻驚人地一致,特別是都說野人是如人一樣直立行走。
此外,考察人員在神農架不斷發現的野人大腳印,長達40厘米左右,形狀似人腳,但大猴子的腳印絕不會那麼大,而且形狀也不同。再說,我國科學家通過多次對野人毛發的科學鑒定,包括運用光電顯微鏡、電子顯微鏡及質子熒光分析法等原子核研究設備以及化學方法,從組織學、形態學特徵、毛發中元素含量、血型、角蛋白特徵等方面的分析研究,都證明野人的存在,它不同於其他動物,屬於接近人、也與人有區別的未知高級靈長類動物。
這些科學鑒定文章,先後分別在《化石》、《自然雜志》上發表。指導並進行這些科學鑒定的有武漢同濟醫科大學黃光照教授、上海復旦大學華中一教授等。《野人毛發中微量元素的質子熒光分析》一文發表後,新華社就此報道說,「中國科學工作者經過對野人毛發的科學測定後確認,自然界確實存在野人。」多年來,中國鄂西神農架大山區,湖南、四川以及貴州等省不止一次傳出發現野人的報道,也在野人活動過的地方找到了野人的毛發。……根據測定結果得出:自然界確實有野人,6根毛發樣品中的元素組成既不同於正常人,也不同於一般動物。可以初步得知,野人毛發中的元素含量比值鐵、鋅約為正常人的50倍,是普通動物的7倍左右。我國科學工作者還對野人毛的血型進行了科學鑒定,測定的兩份野人毛,一為A型血,一為AB型血,只有高級靈長類動物和人才有這種血型。
我國有許多科學工作者認為高於現代類人猿、低於現代人的野人有可能存在。
然而,野人到底是否存在,至今仍是一個謎,因為畢竟沒有標本、屍骨等說服力強的科學證據。持否定意見的專家們則提出反駁:(1)如果說有野人存在,為什麼找不到一根骨頭或它的化石?歷史文獻也未見有捉到野人的記載。
(2)野人出沒的地方未發現過工具,它們不可能是人。
(3)要維持種族的繼續生活,必須擁有一個最低基數的種群。但為何未見有群體出現。
(4)目擊者全是老鄉,沒有一個是動物學家或人類學家。
(5)所謂西藏「雪人」,可能是熊。西雙版納的長臂猿、神農架「野人」很可能是馬熊,其他目擊者看到的是熊以及蘇門羚等動物。
相信有野人存在的學者對這5個問題作出這樣的回答:(1)周成王時(約公元前1025~前1005年)州靡國獻狒狒。「其形人身……自笑」,「行如人」,「披發」,說明捉到過野人,並被作為貢品。
(2)關於野人的工具問題未有直接證據,正因為這樣,所以推斷它是巨猿後代。不能說不是人,便不可能有介於人猿之間的、過渡的動物存在。
(3)兩個一組的群體,包括雌雄或母幼成組的活體在四川、湖北、廣西等地都有發現。
(4)目擊者並非完全是老鄉,他們中也有新聞記者、生物學者、攝影師、工程技術人員、醫生、軍人和幹部等,至少有3位考察隊員曾親眼看見過。
(5)根據電鏡鑒定,搜集到的毛發標本,「其毛小皮形態特徵基本上類似於人毛」,與「大猩猩、金絲猴、長臂猿等靈長類動物的毛有較大差異,明顯不同於豬、狗熊、綿羊等動物毛的特點」。
1999年新年伊始,由於神農架林區有關部門和某地公司聯合推出神農架野人探險活動計劃,又引起了神農架有沒有野人、要不要大規模狩獵野人的研討。中科院、北京大學、北京自然博物館等單位有關的著名科學家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
他們中許多人都去過神農架大部分地區,也參加過1977年大規模神農架的科學考察。他們有的遇到送來的野人毛發是人工染色的,有的對毛發進行DNA分析,認為這屬於一種靈長類動物,有可能是一種巨猿。因為經過110人考察隊的10個月大規模考察,都沒有發現任何野人的遺跡,再加上極少數人的弄虛作假行為,一些科學家對神農架野人已作出否定的論斷。
也有科學家認為,無論神農架先前有無野人,但現在的環境不允許有野人生存下來,由於神農架林區被破壞得很厲害,野人在那兒很難生存。那兒現在多屬針葉林,無法為野人提供食物。北京自然博物館研究員指出,古代文學作品中的文字,甚至一些地方誌中的記載,也不足為憑。我們目前需要的是確鑿的科學證據。
❻ 人類的起源與生存和生育與夢幻
人類的起源有「一源說」和「多源說」之分。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書中把從猿到人的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攀樹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一)攀樹的猿群
⒈原上猿
迄今為止,在考古學家所發現的許多古猿化石中,人類最古老的祖先是原上猿(亦稱埃及古猿。因在埃及開羅西南的撒哈拉沙漠邊緣的法維發現),生活在距今約3500~3000萬年前。這種古猿體形像猴,大如家貓,頭骨容量大約為30毫升,有32枚牙齒,雄性犬齒大而尖,雌性犬齒比較小,是當時地球上體形最大的哺乳和最高級的動物,也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
⒉埃及猿
比原上猿進步的是埃及猿。埃及猿的化石在埃及法尤姆漸新世地層中發現,身體不大,腦量小,頭骨形狀與猴有點相似,後肢比前肢長,有尾巴,很可能像猴一樣四肢行走。有32枚牙齒,排列順序與現代類人猿和人相近。它生活在距今大約2800~2600萬年前。「埃及猿具有現代猿和現代人共同的特徵,很可能是猿類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林耀華《原始社會史》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0頁)。
⒊森林古猿
比埃及猿晚一些的是森林古猿。其化石最早是在1856年法國聖戈當附近的中新統世地層中發現的。由同一地層的動植物遺存說明這種古猿生長在樹木茂盛的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中,以吃樹葉和果實為生,故命名為森林古猿,後來在亞、非、歐均有發現。這種猿生活在距今大約2300~1000萬年前,是林棲動物,還沒有直立行走的特點,但在攀緣時前後肢已經有了不同用途,為手腳分化創造了條件。
原上猿、埃及猿和森林古猿因成群在樹上生活,稱為「攀樹的猿群」(恩格斯語),「人類學家認為它們是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
共同祖先」(崔連仲《世界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頁)。
(二)正在形成中的人
⒈臘瑪古猿
近年來有許多學者根據新考古資料,不斷提出:人類是由埃及猿開始與現代類人猿分道揚鑣的。由埃及猿開始分為兩支:一支繼續留在樹上,通過森林古猿發展為現代類人猿,成為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長臂猿的祖先;另一支則被迫下到地上,通過臘瑪古猿、南方古猿這一階段,經過漫長勞動,進化成人。
臘瑪古猿首次發現於印度北部西姆拉低山區哈里塔良格爾的中新世後半期或上新世前半期的地層中,它比森林古猿更進步。後來在歐洲、非洲的肯亞以及我國雲南開遠縣的小龍潭、祿豐縣的石灰壩等地也有發現。臘瑪古猿生存的年代大約在1400~800萬年之前。據考證它們的齒成弧形,吻部後縮,比較短,不像猿類那樣向前突出,身高一米多,腦量約300毫升,在地面覓食,能夠直立行走,可能有說話的能力,其特點已近似於人。
臘瑪古猿過著群居生活,每個群體大約有二、三十名成員,沒有婚姻和家庭,只有雜亂的性交關系,他們雖然已經知道使用天然工具,但不會製造勞動工具,因而稱之為正在形成中的人。
⒉南方古猿
臘瑪古猿大約在550~400萬年前發展為南方古猿,簡稱南猿。其化石是1942年在南非的阿扎尼亞金伯利市以北80公里的塔昂火車站附近山洞中首次發現的,此類化石在非洲、亞洲(包括我國)也發現多處。大多數學者肯定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科化石。其生存年代是在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之間,大約距今400~100萬年。
南猿又分為南猿纖細種和南猿粗壯種。南猿纖細種頜突出,沒有下頦,頭蓋骨低平,額向後傾,外貌很像猿,腦量可達600毫升,顱腔內膜溝回較復雜,眉骨脊不甚發達,牙齒構造和排列方式等均與人的特徵很接近,已經能夠直立行走。南猿粗壯種不會製造工具,未能轉變成人,大約到100萬年前後就滅絕了。
(三)完全形成的人
⒈發展階段
根據我國人類學家研究,完全形成的人可以分為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早期猿人。所謂早期猿人,指的是剛剛由古猿轉變為人的猿人,他們的化石是1475年在坦尚尼亞北部伽魯西河流域萊托利地層中發現的,距今377~359萬年前,處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他們已經具備了人的基本特徵:能夠直立行走,會交談,已經學會製造原始的木器或礫石工具,腦量大增。
第二階段晚期猿人,也就是我國學者過去所說的猿人,即學名所說的「直立人」。生存年代大約距今180~230萬年前,處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其化石相當豐富,迄今發掘最早的是1981年在爪哇特里尼爾附近地表下十五米處的頭蓋骨化石和一顆牙齒化石。由於他們已經能夠直立行走,會使用石器,所以稱為「直立猿人」。在我國北京的周口店、陝西的藍田、雲南的元謀以及亞、非、歐等地也有發現。
第三階段早期智人,也就是過去長期所謂的尼人或古人,他們是由直立人進化而來。稱為尼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化石最先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山洞中發現的。生存年代大約距今30~5萬年前,處在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其化石在亞、非、歐三洲的許多地區均有所發現,在我國最有代表性的是山西丁村人、廣東的馬壩人和湖南的長陽人。這一時期他們的體質特徵與現代人已十分相近,腦量達1350~1750毫升,智力有較大發展,有的人可以活到40~50歲。到距今5萬年前後,早期智人終於發展、演變為晚期智人。
第四階段晚期智人,也就是過去學者所說的智人、新人、真人或克人。生活在距今4、5~1萬年前。之所以稱為克人是因為這類化石最先發現於法國克魯馬農洞之中。
晚期智人的體質有了明顯進步,大腦相當發達,山頂洞人的3個頭骨腦量分別為1500、1380和1300毫升,柳江人的腦量為1486毫升,都在現代人腦量變化范圍內,腦內動脈支也接近現代人。他們已有很高的智慧,除了對石器進行精加工外,還製作了不少骨器和角器;他們不僅能夠捕捉野獸,而且已經有了相當好的捕魚技術;還能建築房屋,生產裝飾品,男女分工明確,女性為氏族的中心。他們不斷遷徙,在遷徙過程中與定居於洞穴的尼人經常發生沖突,大約在28000年前綜合素質超過尼人,大約在27000年前尼人消失。
晚期智人分布更加廣泛,不僅分布在亞、非、歐,而且還分布於大洋洲和美洲,在我國分布也很廣泛,已發現含晚期智人化石點38處,在華南有廣西的柳江人和麒麟山人;西南有四川的資陽人,雲南的麗江人;在華北有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內蒙古河套人;在東北有吉林的榆樹人;在華東有江蘇泗洪的下草灣人、浙江的建德人、台灣的左鎮人,山東的新來人;西北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邊緣、青海柴達木盆地和西藏北部高原也有多處舊石器遺存發現。
⒉種族
處在早更新世的人,由於許多原因加之經受著各種不同的自然條件,如氣候(寒、暑、燥、溫)陽光、水土、食物諸方面因素的影響,人在不斷地進行自身調節,以達適應之目的,出現了種族。人類學家根據現今世界上人的膚色、發形、發色、血型、指紋、掌紋、牙齒等特徵把人類分為三大人種: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黃種人約佔全球人口的37%左右;白種人約佔全球人口的54%左右;黑種人約佔全球人口的8.5%左右,其他人種約佔全球人口0.5%左右。我國居民屬於黃色人種的東亞支系。「從人類化石可以看出,自早更新世的元謀人,到中更新世的藍田人、鄖縣人、北京人等已顯示出黃種人的特徵;到晚更新世的浙江人、山頂洞人時,種族特徵已經基本形成。這大概經過一百多萬年演變。」(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國原始社會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20頁)「我國是黃種人的主要發祥地」(同上書,第120頁),世界各人種在生物學上同屬一個物種,並有共同的祖先,(宋原放主編《簡明社會科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頁)。種族沒有優劣之別。
⒊人類大遷徙
美國加洲大學的學者認為世界上最早的現代人都是由生活在非洲的一個小部落進化而來,後來又分散到世界各地。「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和密執安大學的科學家認為『現代人的確進化自非洲的一個部落,但其進化過程並非是20萬年,而至少是100萬年』。」(楊言主編《世界五千年神秘總集》西苑出版社,第4頁),「我國復旦大學遺傳學研究所金力、盧大儒等科研人員通過對12217個東亞人進行檢測,檢出3個來源於非洲人的遺傳標志,通過y染色體上的甘核苷酸多態位點(SNP)分析,發現這些東亞人群中無一例外地帶有非洲人的遺傳基因和標志,從而為東亞人群的非洲起源提供了強有力的遺傳學證據。」(《中國青年報》2003年4月7日「破解東亞人群起源之謎獲重大突破」。
遷徙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生育是為了永遠的生存,幻想是為了明天更幸福的生存。
❼ 做文化石的古猿人是哪裡的公司
樓主你好,古猿人集團其前身為上海古猿人石材有限公司,成立於上世界90年代初,以「讓建築更藝術,更生態」為使命,憑借著技術領先的產品和快速響應市場的能力,實現了快讀發展。集團總部設在上海,擁有國內實力最強的文化石研發中心和生態建築科普館。古猿人集團旗下擁有上海、天津、廣東、河南、重慶、沈陽和安徽七個生產基地,總佔地600畝,日產能超過3萬平方米。年產能達1000萬平米以上,產能及產量均佔世界第一。截止2013年底,集團員工總數已達1700多人。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謝謝採納。
❽ 人類基因組計劃對人類社會有什麼影
人類基因組計劃(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由美國科學家於1985年率先提出,於1990年正式啟動的。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和我國科學家共同參與了這一預算達3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按照這個計劃的設想,在2005年,要把人體內約20,000--25,000個基因的密碼全部解開,同時繪制出人類基因的譜圖。換句話說,就是要揭開組成人20,000--25,000個基因的30億個鹼基對的秘密。人類基因組計劃與曼哈頓原子彈計劃和阿波羅計劃並稱為三大科學計劃。被譽為生命科學的"登月計劃"。
人類基因組計劃(英語:Human Genome Project, HGP)是一項規模宏大,跨國跨學科的科學探索工程。其宗旨在於測定組成人類染色體(指單倍體)中所包含的30億個鹼基對組成的核苷酸序列,從而繪制人類基因組圖譜,並且辨識其載有的基因及其序列,達到破譯人類遺傳信息的最終目的。基因組計劃是人類為了探索自身的奧秘所邁出的重要一步,是繼曼哈頓計劃和阿波羅登月計劃之後,人類科學史上的又一個偉大工程。截止到2005年,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測序工作已經完成。其中,2001年人類基因組工作草圖的發表(由公共基金資助的國際人類基因組計劃和私人企業塞雷拉基因組公司各自獨立完成,並分別公開發表)被認為是人類基因組計劃成功的里程碑。
基因圖譜的意義
在於它能有效地反應在正常或受控條件中表達的全基因的時空圖。通過這張圖可以了解某一基因在不同時間不同組織、不同水平的表達;也可以了解一種組織中不同時間、不同基因中不同水平的表達,還可以了解某一特定時間、不同組織中的不同基因不同水平的表達。
人類基因組是一個國際合作項目:表徵人類基因組,選擇的模式生物的DNA測序和作圖,發展基因組研究的新技術,完善人類基因組研究涉及的倫理、法律和社會問題,培訓能利用HGP發展起來的這些技術和資源進行生物學研究的科學家,促進人類健康。
折疊編輯本段其他資料
折疊對人類疾病基因研究的貢獻
人類疾病相關的基因是人類基因組中結構和功能完整性至關重要的信息。對於單基因病,採用「定位克隆」和「定位候選克隆」的全新思路,導致了亨廷頓氏舞蹈症、遺傳性結腸癌和乳腺癌等一大批單基因遺傳病致病基因的發現,為這些疾病的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奠定了基礎。對於心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神經精神類疾病(老年性痴呆、精神分裂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基因疾病是目前疾病基因研究的重點。健康相關研究是HGP的重要組成部分,1997年相繼提出:「腫瘤基因組解剖計劃」「環境基因組學計劃」。
折疊對醫學的貢獻
基因診斷、基因治療和基於基因組知識的治療、基於基因組信息的疾病預防、疾病易感基因的識別、風險人群生活方式、環境因子的干預。
折疊對生物技術的貢獻
物理圖譜的發展而清除。然而,剩餘的障礙仍然是艱難的。
所有這些將隨著人類基因組序列草圖的實用性而改變。在公共資料庫中的人類基因組序列使得候選基因的計算機快速識別成為可能,隨之進行相關候選基因的突變檢測,需要在基因結構信息的幫助。
現在,對於孟德爾遺傳疾病,一個基因的搜索在一個適當大小的研究小組經常在幾個月實現。至少30個疾病基因直接依賴公共提供的基因組序列已經定位克隆到。因為大多數人類序列只是在過去的12個月內得到,可能許多類似的發現還沒有出版。
另外,有許多案例中,基因組序列發揮著支持作用,例如提供候選微衛星標識用於很好的遺傳連鎖分析。(2001年中國上海和北京科學家發現遺傳性乳光牙本質Ⅱ型基因)
基因組序列對於揭示導致許多普通的染色體刪除綜合症的機制同樣有幫助。在幾個實例中,再發生的刪除被發現,由同源體重組合在大的幾乎同一的染色體內復制的不等交叉產生。例子包括在第22條染色體上的DiGeorge/ velocardiofacial綜合症區和在第7條染色體上的Williams-Beuren綜合症的重復刪除。
基因組序列的可用性同樣允許疾病基因的旁系同源性的快速識別,對於兩個理由是有價值的。首先,旁系同源基因的突變可以引起相關遺傳疾病。通過基因組序列使用發現的一個很好的例子是色盲(完全色盲)。
CNGA3基因,編碼視錐體光感受器環GMP門控通道的a亞單位,顯示在一些色盲家系中存在突變體。基因組序列的計算機檢索揭示了旁系同源基因編碼相應的b亞單位,CNGB3(在EST資料庫中沒有出現)。CNGB3基因被快速認定為是其他家系的色盲的原因。另一個例子是由早衰1和早衰2基因提供的,它們的突變可能導致Alzheimer疾病的的早期發生。
第二個理由是旁系同源體可以提供治療敢於的機會,例子是在鐮刀狀細胞疾病或β地中海貧血的個體中試圖再次激活胚胎表達的血紅蛋白基因,它是由於β-球蛋白基因突變引起的。
我們在在線人類孟德爾遺傳資料庫(OMIM)和SwissProt 或TrEMBL蛋白質資料庫中進行了971個已知的人類疾病基因的旁系同源體的系統檢索。我們識別了286個潛在的旁系同源體(要求是至少50個氨基酸的匹配,在相同的染色體上一致性大於70%但小於90%,在不同的染色體上小於95%)。盡管這種分析也許識別一些假基因,89%的匹配顯示在新靶序列一個外顯子以上的同源性,意味著許多是有功能的。這種分析顯示了在計算機中快速識別疾病基因的潛能。
折疊葯物靶
在過去的世紀里,制葯產業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有限的葯物靶來開發新的治療手段。最近的綱要列舉了483個葯物靶被看作是解決了市場上的所有葯物。知道了人類的全部基因和蛋白質將極大的擴展合適葯物靶的尋找。雖然,僅僅人類的小部分基因可以作為葯物靶,可以預測這個數目將在幾千之上,這個前景將導致基因組研究在葯物研究和開發中的大規模開展。一些例子可以說明這一點:
⑴神經遞質(5-HT)通過化學門控通道介導快速興奮響應。以前識別的5-HT3A受體基因產生功能受體,但是比在活體內有小得多的電導。交叉雜交實驗和EST分析在揭示已知受體的其他同源體上都失敗了。
然而,最近,通過對人類基因組序列草圖的低要求檢索,一個推定的同源體被識別,在一個PAC克隆中第11號染色體長臂上。同源體顯示在紋狀體、尾狀核、海馬中表達,全長cDNA隨後得到。這個編碼胺受體地基因,被命名為5-HT3B。當與5-HT3A組合成異二聚體中,它顯示負責大電導神經胺通道。假定胺途徑在精神疾病和精神分裂症的中心作用,一個主要的新的治療靶的發現是相當有興趣的。
⑵半胱氨醯基白三烯的收縮和炎症作用,先前認為是過敏反應的慢反映物質(SRS-A),通過特定的受體介導。第二個類似的受體,CysLT2,使用老鼠EST和人類基因組序列的重組得到識別。這導致了與先前識別的唯一的其它受體有38%氨基酸一致性的基因的克隆。這個新的受體,顯示高的親和力和幾個白三烯的結合,映射在與過敏性哮喘有關的第13號染色體區域上。這個基因在氣道平滑肌和心臟中表達。作為白三烯途徑中抗哮喘葯物開發中一個重要的靶,新受體的發現有明顯的重要的作用。
⑶ Alzheimer疾病在老年斑中有豐富的β-澱粉樣物沉積。β-澱粉樣物由前體蛋白(APP)蛋白水解生成。有一個酶是β位 APP裂開酶,是跨膜天冬氨酸蛋白酶。公共的人類基因組草圖序列計算機搜索最近識別了BACE的一個新的同源序列,編碼一個蛋白,命名為BACE2,它與BACE有52%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包含兩個激活蛋白酶位點和象APP一樣,映射到第21條染色體的必須Down綜合症區域。它提出了問題,BACE2和APP過多的拷貝是否有功於加速Down綜合症病人的腦部β-澱粉樣物沉積。
給出了這些例子,我們在基因組序列中進行系統的識別傳統葯靶蛋白質的旁系同源體。使用的靶列表在SwissPrott資料庫中識別了603個入口,有唯一的訪問碼。
基礎生物學
一個例子是:解決了困擾研究者幾十年的一個神秘課題:苦味的分子學基礎。人類和其他動物對於某一種苦味有不同的響應(響應的多態性)。最近,研究者將這個特徵映射到人類和老鼠中,然後檢索了G蛋白偶合受體的人類基因組序列草圖上的相關區域。這些研究很快導致了該類蛋白的新家族的發現,證明了它們幾乎都在味蕾表達,實驗證實了在培養細胞中的受體響應特定的苦基質。
人體基因組圖譜是全人類的財產,這一研究成果理應為全人類所分享、造福全人類,這是參與人類基因組工程計劃的各國科學家的共識。值得關注的是,目前在人類基因組研究領域,出現了一些私營公司爭相為其成果申請專利的現象。美國塞萊拉基因公司曾表示,想把一部分研究成果申請專利,有償提供給制葯公司。
找到了一批主宰人體疾病的重要基因
如:肥胖基因、支氣管哮喘基因。這類基因的新發現每年都有新報道。這些基因的發現,增進了人們對許多重要疾病機理的理解,並且推動整個醫學思想更快的從重治療轉向重預防。例如:湖南醫科大學夏家輝教授組於1998.5.28發表克隆了人類神經性高頻性耳聾的致病基因(GJB3),這是第一次在中國克隆的基因。
在人類基因組計劃的推動下,涌現了幾門嶄新的學科。如:基因組學(genomics)和生物信息學(bioinformatics)
生物技術的產業化。一批世界級的大公司紛紛把它們的重心轉向生命科學研究和生物技術產品。這種趨勢或潮流也不能不說和人類基因組計劃密切相關。
進展與未來
2000年6月26日,參加人類基因組工程項目的美國、英國、法蘭西共和國、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日本和中國的6國科學家共同宣布,人類基因組草圖的繪制工作已經完成。最終完成圖要求測序所用的克隆能忠實地代表常染色體的基因組結構,序列錯誤率低於萬分之一。95%常染色質區域被測序,每個Gap小於150kb。完成圖將於2003年完成,比預計提前2年。
完成人類基因組序列完成圖
⑴ 從當前物理圖譜生成的克隆產生完成的序列,覆蓋基因組的常染色質區域大於96%。大約1Gb的完成序列已經實現。剩下的也已經形成草圖,所有的克隆期望達到8~10倍的覆蓋率,大約2001年中期(99.99%的正確率),使用已經建立的和日益自動化的協議。
⑵ 檢測另外的庫來關閉gaps。使用FISH技術或其他方法來分析沒有閉合的Gaps大小。22,21條染色體用這種方式。2003年已經完成。
⑶ 開發新的技術來關閉難度較大的gaps,大約幾百個。
基因組序列工作框架圖(Working draft):通過對染色體位置明確的BAC連續克隆系4-5倍覆蓋率的測序(在BAC克隆水平的覆蓋率不應低於3倍),獲得基因組90%以上的序列,其錯誤率應低於1%。工作框架圖可用於基因組結構的認識、基因的識別和解析、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SNP的發現等。
草圖的作用
1、草圖,許多疾病相關的基因被識別
2、SNP(人與人之間的區別),草圖提供了一個理解遺傳基礎和人類特徵進化的框架。
3、草圖後,研究人員有了新的工具來研究調節區和基因網路。
4、比較其它基因組可以揭示共同的調控元件,和其他物種共享的基因的環境也許提供在個體水平之上的關於功能和調節的信息。
5、草圖同樣是研究基因組三維壓縮到細胞核中的一個起點。這樣的壓縮可能影響到基因調控
6、在應用上,草圖信息可以開發新的技術,如DNA晶元、蛋白質晶元,作為傳統方法的補充,目前,這樣的晶元可以包含蛋白質家族中所有的成員,從而在特定的疾病組織中可以找到那些是活躍的。
2001年2月12日,美國Celera公司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分別在《科學》和《自然》雜志上公布了人類基因組精細圖譜及其初步分析結果。其中,政府資助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採取基因圖策略,而Celera公司採取了「鳥槍策略」。至此,兩個不同的組織使用不同的方法都實現了他們共同的目標:完成對整個人類基因組的測序的工作;並且,兩者的結果驚人的相似。整個人類基因組測序工作的基本完成,為人類生命科學開辟了一個新紀元,它對生命本質、人類進化、生物遺傳、個體差異、發病機制、疾病防治、新葯開發、健康長壽等領域,以及對整個生物學都具有深遠的影響和重大意義,標志著人類生命科學一個新時代的來臨。
眾多的發現
1、分析得知:全部人類基因組約有2.91Gbp,約有39000多個基因;平均的基因大小有27kbp;其中G+C含量偏低,僅佔38%,而2號染色體中G+C的含量最多;到目前仍有9%的鹼基對序列未被確定,19號染色體是含基因最豐富的染色體,而13號染色體含基因量最少等等(具體信息可參見cmbi 特別報道:生命科學的重大進展)。
2、目前已經發現和定位了26000多個功能基因,其中尚有42%的基因尚不知道功能,在已知基因中酶佔10.28%,核酸酶佔7.5%,信號傳導佔12.2%,轉錄因子佔6.0%,信號分子佔1.2%,受體分子佔5.3%,選擇性調節分子佔3.2%,等。發現並了解這些功能基因的作用對於基因功能和新葯的篩選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3、基因數量少得驚人:一些研究人員曾經預測人類約有14萬個基因,但Celera公司將人類基因總數定在2.6383萬到3.9114萬個之間,不超過40,000,只是線蟲或果蠅基因數量的兩倍,人有而鼠沒有的基因只有300個。如此少的基因數目,而能產生如此復雜的功能,說明基因組的大小和基因的數量在生命進化上可能不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也說明人類的基因較其他生物體更'有效',人類某些基因的功能和控制蛋白質產生的能力與其他生物的不同。這將對我們目前的許多觀念產生重大的挑戰,它為後基因組時代中生物醫學的發展提供新的非凡的機遇。但由於基因剪切,EST資料庫的重復以及一些技術和方法上的誤差,將來亦可能人類的基因數會多於4萬。
4、人類單核苷酸多態性的比例約為1/1250bp,不同人群僅有140萬個核苷酸差異,人與人之間99.99%的基因密碼是相同的。並且發現,來自不同人種的人比來自同一人種的人在基因上更為相似。在整個基因組序列中,人與人之間的變異僅為萬分之一,從而說明人類不同「種屬」之間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
5、人類基因組中存在「熱點」和大片"荒漠"。在染色體上有基因成簇密集分布的區域,也有大片的區域只有「無用DNA」 ——不包含或含有極少基因的成分。基因組上大約有1/4的區域沒有基因的片段。在所有的DNA中,只有1%-1.5%DNA能編碼蛋白,在人類基因組中98%以上序列都是所謂的「無用DNA」,分布著300多萬個長片斷重復序列。這些重復的「無用」序列,決不是無用的,它一定蘊含著人類基因的新功能和奧秘,包含著人類演化和差異的信息。經典分子生物學認為一個基因只能表達一種蛋白質,而人體中存在著非常復雜繁多的蛋白質,提示一個基因可以編碼多種蛋白質,蛋白質比基因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
6、男性的基因突變率是女性的兩倍,而且大部分人類遺傳疾病是在Y染色體上進行的。所以,可能男性在人類的遺傳中起著更重要的作用。
7、人類基因組中大約有200多個基因是來自於插入人類祖先基因組的細菌基因。這種插入基因在無脊椎動物是很罕見的,說明是在人類進化晚期才插入我們基因組的。可能是在我們人類的免疫防禦系統建立起來前,寄生於機體中的細菌在共生過程中發生了與人類基因組的基因交換。
8、發現了大約一百四十萬個單核苷酸多態性,並進行了精確的定位,初步確定了30多種致病基因。隨著進一步分析,我們不僅可以確定遺傳病、腫瘤、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危害人類生命健康最嚴重疾病的致病基因,尋找出個體化的防治葯物和方法,同時對進一步了解人類的進化產生重大的作用。
9、人類基因組編碼的全套蛋白質(蛋白質組)比無脊椎動物編碼的蛋白質組更復雜。人類和其他脊椎動物重排了已有蛋白質的結構域,形成了新的結構。也就是說人類的進化和特徵不僅靠產生全新的蛋白質,更重要的是要靠重排和擴展已有的蛋白質,以實現蛋白質種類和功能的多樣性。有人推測一個基因平均可以編碼2-10種蛋白質,以適應人類復雜的功能。
模式生物:酵母(yeast)、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果蠅(Drosophila melanogaster)、線蟲(Caenorhabditis elegans)、小鼠(Mus musculus)、擬南芥、水稻、玉米等等其它一些模式生物的基因組計劃也都相繼完成或正在順利進行。
目前基因組學的研究出現了幾個重心的轉移:一是將已知基因的序列與功能聯系在一起的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二是從作圖為基礎的基因分離轉向以序列為基礎的基因分離;三是從研究疾病的起因轉向探索發病機理;四是從疾病診斷轉向疾病易感性研究。
在後基因組時代,如果在已完成基因組測序的物種之間進行整體的比較、分析,希望在整個基因組的規模上了解基因組和蛋白質組的功能意義,包括基因組的表達與調控、基因組的多樣化和進化規律以及基因及其產物在生物體生長、發育、分化、行為、老化和治病過程中的作用機制都必須發展新的演算法以充分利用超級計算機的超級計算能力。
美國和英國科學家2006年5月18日在英國《自然》雜志網路版上發表了人類最後一個染色體——1號染色體的基因測序。
在人體全部22對常染色體中,1號染色體包含基因數量最多,達3141個,是平均水平的兩倍,共有超過2.23億個鹼基對,破譯難度也最大。一個由150名英國和美國科學家組成的團隊歷時10年,才完成了1號染色體的測序工作。
科學家不止一次宣布人類基因組計劃完工,但推出的均不是全本,這一次殺青的「生命之書」更為精確,覆蓋了人類基因組的99.99%。解讀人體基因密碼的「生命之書」宣告完成,歷時16年的人類基因組計劃書寫完了最後一個章節。
2、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
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直接動因是要解決包括腫瘤在內的人類疾病的分子遺傳學問題。6000多個單基因遺傳病和多種大面積危害人類健康的多基因遺傳病的致病基因及相關基因,代表了對人類基因中結構和功能完整性至關重要的組成部分。所以,疾病基因的克隆在HGP中占據著核心位置,也是計劃實施以來成果最顯著的部分。
在遺傳和物理作圖工作的帶動下,疾病基因的定位、克隆和鑒定研究已形成了,從表位→蛋白質→基因的傳統途徑轉向「反求遺傳學」或「定位克隆法」的全新思路。隨著人類基因圖的構成,3000多個人類基因已被精確地定位於染色體的各個區域。今後,一旦某個疾病位點被定位,就可以從局部的基因圖中遴選出相關基因進行分析。這種被稱為「定位候選克隆」的策略,將大大提高發現疾病基因的效率。
3、多基因病的研究
目前,人類疾病的基因組學研究已進入到多基因疾病這一難點。由於多基因疾病不遵循孟德爾遺傳規律,難以從一般的家系遺傳連鎖分析取得突破。這方面的研究需要在人群和遺傳標記的選擇、數學模型的建立、統計方法的 改進等方面進行艱苦的努力。近來也有學者提出,用比較基因表達譜的方法來識別疾病狀態下基因的激活或受抑。實際上,「癌腫基因組解剖學計劃(Cancer Genome Anatomy Project,CGAP」就代表了在這方面的嘗試。
展望
1、生命科學工業的形成
由於基因組研究與制葯、生物技術、農業、食品、化學、化妝品、環境、能源和計算機等工業部門密切相關,更重要的是基因組的研究可以轉化為巨大的生產力,國際上一批大型制葯公司和化學工業公司大規模紛紛投巨資進軍基因組研究領域,形成了一個新的產業部門,即生命科學工業。
2、功能基因組學
人類基因組計劃當前的整體發展趨勢是什麼?一方面,在順利實現遺傳圖和物理圖的製作後,結構基因組學正在向完成染色體的完整核酸序列圖的目標奮進。另一方面,功能基因組學已提上議事日程。人類基因組計劃已開始進入由結構基因組學向功能基因組學過渡、轉化的過程。在功能基因組學研究中,可能的核心問題有:基因組的表達及其調控、基因組的多樣性、模式生物體基因組研究等。
2)蛋白質組學研究
蛋白質組學研究是要從整體水平上研究蛋白質的水平和修飾狀態。目前正在發展標准化和自動化的二維蛋白質凝膠電泳的工作體系。首先用一個自動系統來提取人類細胞的蛋白質,繼而用色譜儀進行部分分離,將每區段中的蛋白質裂解,再用質譜儀分析,並在蛋白質資料庫中通過特徵分析來認識產生的多肽。
蛋白質組研究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建立蛋白質相互關系的目錄。生物大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構成了生命活動的基礎。組裝基因組各成分間的詳盡作圖已在T7噬菌體(55個基因)獲得成功。如何在模式生物(如酵母)和人類基因組的研究中建立自動方法,認識不同的生化通路,是值得探討的問題。
3)生物信息學的應用
目前,生物信息學已大量應用於基因的發現和預測。然而,利用生物信息學去發現基因的蛋白質產物的功能更為重要。模式生物體中越來越多的蛋白質構建編碼單位被識別,無疑為基因和蛋白質同源關系的搜尋和家族的分類提供了極其寶貴的信息。同時,生物信息學的演算法、程序也在不斷改善,使得不僅能夠從一級結構,也能從估計結構上發現同源關系。但是,利用計算機模擬所獲得的理論數據,還需要經過實驗經過的驗證和修正。
⑵基因組多樣性的研究
人類是一個具有多態性的群體。不同群體和個體在生物學性狀以及在對疾病的易感性與抗性上的差別,反映了進化過程中基因組與內、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開展人類基因組多樣性的系統研究,無論對於了解人類的起源和進化,還是對於生物醫學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
1)對人類DNA的再測序
可以預測,在完成第一個人類基因組測序後,必然會出現對各人種、群體進行再測序和精細基因分型的熱潮。這些資料與人類學、語言學的資料項結合,將有可能建立一個全人類的資料庫資源,從而更好地了解人類的歷史和自身特徵。另外,基因組多樣性的研究將成為疾病基因組學的主要內容之一,而群體遺傳學將日益成為生物醫葯研究中的主流工具。需要對各種常見多因素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和精神分裂症等)的相關基因及癌腫相關基因在基因組水平進行大規模的再測序,以識別其變異序列。
總之,模式生物體的基因組計劃為人類基因組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今後,模式生物體的研究方向是將人類基因組8~10萬個編碼基因的大部分轉化為已知生化功能的多成分核心機制。而要獲得酶一種人類進化保守性核心機制的精細途徑,以及它們的紊亂導致疾病的各種途徑的知識,將只能來自對人類自身的研究。
通過功能基因組學的研究,人類最終將將能夠了解哪些進化機制已經確實發生,並考慮進化過程還能夠有哪些新的潛能。一種新的解答發育問題的方法可能是,將蛋白質功能域和調控順序進行重新的組合,建立新的基因網路和形態發生通路。也就是說,未來的生物科學不僅能夠認識生物體是如何構成和進化的,而且更為誘人的是產生構建新的生物體的可能潛力。該計劃在人類科學史上又豎起了一座新的里程碑!這是一項改變世界,影響人類生活的壯舉,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偉大意義將愈顯昭彰。
疊編輯本
❾ 最古老的人是什麼時候出現的
人類的起源有「一源說」和「多源說」之分。恩格斯在《勞動在從猿到人轉變過程中的作用》一書中把從猿到人的歷史劃分為三個階段—-攀樹的猿群、正在形成中的人和完全形成的人。
(一)攀樹的猿群
⒈原上猿
迄今為止,在考古學家所發現的許多古猿化石中,人類最古老的祖先是原上猿(亦稱埃及古猿。因在埃及開羅西南的撒哈拉沙漠邊緣的法維發現),生活在距今約3500~3000萬年前。這種古猿體形像猴,大如家貓,頭骨容量大約為30毫升,有32枚牙齒,雄性犬齒大而尖,雌性犬齒比較小,是當時地球上體形最大的哺乳和最高級的動物,也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人類和類人猿的共同祖先。
⒉埃及猿
比原上猿進步的是埃及猿。埃及猿的化石在埃及法尤姆漸新世地層中發現,身體不大,腦量小,頭骨形狀與猴有點相似,後肢比前肢長,有尾巴,很可能像猴一樣四肢行走。有32枚牙齒,排列順序與現代類人猿和人相近。它生活在距今大約2800~2600萬年前。「埃及猿具有現代猿和現代人共同的特徵,很可能是猿類和人類的共同祖先」(林耀華《原始社會史》中華書局,1984年版,第20頁)。
⒊森林古猿
比埃及猿晚一些的是森林古猿。其化石最早是在1856年法國聖戈當附近的中新統世地層中發現的。由同一地層的動植物遺存說明這種古猿生長在樹木茂盛的熱帶和亞熱帶森林中,以吃樹葉和果實為生,故命名為森林古猿,後來在亞、非、歐均有發現。這種猿生活在距今大約2300~1000萬年前,是林棲動物,還沒有直立行走的特點,但在攀緣時前後肢已經有了不同用途,為手腳分化創造了條件。
原上猿、埃及猿和森林古猿因成群在樹上生活,稱為「攀樹的猿群」(恩格斯語),「人類學家認為它們是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
共同祖先」(崔連仲《世界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14頁)。
(二)正在形成中的人
⒈臘瑪古猿
近年來有許多學者根據新考古資料,不斷提出:人類是由埃及猿開始與現代類人猿分道揚鑣的。由埃及猿開始分為兩支:一支繼續留在樹上,通過森林古猿發展為現代類人猿,成為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和長臂猿的祖先;另一支則被迫下到地上,通過臘瑪古猿、南方古猿這一階段,經過漫長勞動,進化成人。
臘瑪古猿首次發現於印度北部西姆拉低山區哈里塔良格爾的中新世後半期或上新世前半期的地層中,它比森林古猿更進步。後來在歐洲、非洲的肯亞以及我國雲南開遠縣的小龍潭、祿豐縣的石灰壩等地也有發現。臘瑪古猿生存的年代大約在1400~800萬年之前。據考證它們的齒成弧形,吻部後縮,比較短,不像猿類那樣向前突出,身高一米多,腦量約300毫升,在地面覓食,能夠直立行走,可能有說話的能力,其特點已近似於人。
臘瑪古猿過著群居生活,每個群體大約有二、三十名成員,沒有婚姻和家庭,只有雜亂的性交關系,他們雖然已經知道使用天然工具,但不會製造勞動工具,因而稱之為正在形成中的人。
⒉南方古猿
臘瑪古猿大約在550~400萬年前發展為南方古猿,簡稱南猿。其化石是1942年在南非的阿扎尼亞金伯利市以北80公里的塔昂火車站附近山洞中首次發現的,此類化石在非洲、亞洲(包括我國)也發現多處。大多數學者肯定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人科化石。其生存年代是在上新世晚期至更新世早期之間,大約距今400~100萬年。
南猿又分為南猿纖細種和南猿粗壯種。南猿纖細種頜突出,沒有下頦,頭蓋骨低平,額向後傾,外貌很像猿,腦量可達600毫升,顱腔內膜溝回較復雜,眉骨脊不甚發達,牙齒構造和排列方式等均與人的特徵很接近,已經能夠直立行走。南猿粗壯種不會製造工具,未能轉變成人,大約到100萬年前後就滅絕了。
(三)完全形成的人
⒈發展階段
根據我國人類學家研究,完全形成的人可以分為四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早期猿人。所謂早期猿人,指的是剛剛由古猿轉變為人的猿人,他們的化石是1475年在坦尚尼亞北部伽魯西河流域萊托利地層中發現的,距今377~359萬年前,處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他們已經具備了人的基本特徵:能夠直立行走,會交談,已經學會製造原始的木器或礫石工具,腦量大增。
第二階段晚期猿人,也就是我國學者過去所說的猿人,即學名所說的「直立人」。生存年代大約距今180~230萬年前,處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其化石相當豐富,迄今發掘最早的是1981年在爪哇特里尼爾附近地表下十五米處的頭蓋骨化石和一顆牙齒化石。由於他們已經能夠直立行走,會使用石器,所以稱為「直立猿人」。在我國北京的周口店、陝西的藍田、雲南的元謀以及亞、非、歐等地也有發現。
第三階段早期智人,也就是過去長期所謂的尼人或古人,他們是由直立人進化而來。稱為尼人的原因是因為他們的化石最先在德國杜塞爾多夫城附近的尼安德特山洞中發現的。生存年代大約距今30~5萬年前,處在舊石器時代中晚期,其化石在亞、非、歐三洲的許多地區均有所發現,在我國最有代表性的是山西丁村人、廣東的馬壩人和湖南的長陽人。這一時期他們的體質特徵與現代人已十分相近,腦量達1350~1750毫升,智力有較大發展,有的人可以活到40~50歲。到距今5萬年前後,早期智人終於發展、演變為晚期智人。
第四階段晚期智人,也就是過去學者所說的智人、新人、真人或克人。生活在距今4、5~1萬年前。之所以稱為克人是因為這類化石最先發現於法國克魯馬農洞之中。
晚期智人的體質有了明顯進步,大腦相當發達,山頂洞人的3個頭骨腦量分別為1500、1380和1300毫升,柳江人的腦量為1486毫升,都在現代人腦量變化范圍內,腦內動脈支也接近現代人。他們已有很高的智慧,除了對石器進行精加工外,還製作了不少骨器和角器;他們不僅能夠捕捉野獸,而且已經有了相當好的捕魚技術;還能建築房屋,生產裝飾品,男女分工明確,女性為氏族的中心。他們不斷遷徙,在遷徙過程中與定居於洞穴的尼人經常發生沖突,大約在28000年前綜合素質超過尼人,大約在27000年前尼人消失。
晚期智人分布更加廣泛,不僅分布在亞、非、歐,而且還分布於大洋洲和美洲,在我國分布也很廣泛,已發現含晚期智人化石點38處,在華南有廣西的柳江人和麒麟山人;西南有四川的資陽人,雲南的麗江人;在華北有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內蒙古河套人;在東北有吉林的榆樹人;在華東有江蘇泗洪的下草灣人、浙江的建德人、台灣的左鎮人,山東的新來人;西北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南邊緣、青海柴達木盆地和西藏北部高原也有多處舊石器遺存發現。
⒉種族
處在早更新世的人,由於許多原因加之經受著各種不同的自然條件,如氣候(寒、暑、燥、溫)陽光、水土、食物諸方面因素的影響,人在不斷地進行自身調節,以達適應之目的,出現了種族。人類學家根據現今世界上人的膚色、發形、發色、血型、指紋、掌紋、牙齒等特徵把人類分為三大人種: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黃種人約佔全球人口的37%左右;白種人約佔全球人口的54%左右;黑種人約佔全球人口的8.5%左右,其他人種約佔全球人口0.5%左右。我國居民屬於黃色人種的東亞支系。「從人類化石可以看出,自早更新世的元謀人,到中更新世的藍田人、鄖縣人、北京人等已顯示出黃種人的特徵;到晚更新世的浙江人、山頂洞人時,種族特徵已經基本形成。這大概經過一百多萬年演變。」(宋兆麟、黎家芳、杜耀西《中國原始社會史》文物出版社,1983年版,第120頁)「我國是黃種人的主要發祥地」(同上書,第120頁),世界各人種在生物學上同屬一個物種,並有共同的祖先,(宋原放主編《簡明社會科學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4年版,第17頁)。種族沒有優劣之別。
⒊人類大遷徙
美國加洲大學的學者認為世界上最早的現代人都是由生活在非洲的一個小部落進化而來,後來又分散到世界各地。「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和密執安大學的科學家認為『現代人的確進化自非洲的一個部落,但其進化過程並非是20萬年,而至少是100萬年』。」(楊言主編《世界五千年神秘總集》西苑出版社,第4頁),「我國復旦大學遺傳學研究所金力、盧大儒等科研人員通過對12217個東亞人進行檢測,檢出3個來源於非洲人的遺傳標志,通過y染色體上的甘核苷酸多態位點(SNP)分析,發現這些東亞人群中無一例外地帶有非洲人的遺傳基因和標志,從而為東亞人群的非洲起源提供了強有力的遺傳學證據。」(《中國青年報》2003年4月7日「破解東亞人群起源之謎獲重大突破」。
遷徙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存,生育是為了永遠的生存,幻想是為了明天更幸福的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