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河北滄州有施工地平標識線的嗎
滄州地名淵源及由來
滄州位於河北省東南部,東西長181公里,南北約165公里,總面積13735.2平方公里。在這塊土地上,分布著13401條地名,其中行政區劃地名6134條,聚落地名6290條,點狀要素地名535條,鐵路、公路、河流乾渠等線狀地名345條,湖泊、窪淀、水庫、場、海灣等面狀地名73條。滄州的地名主要來自地理和歷史兩方面。
一、地理環境與地名的由來
滄州屬於河北平原的一部分,包括京滬鐵路以西的沖積平原和以東的濱海平原。京滬鐵路以東的濱海平原,大約在一萬年前,地球氣候由冷轉暖,陸地冰川消融,大量陸地水湧入海洋,海面迅速上升,海平面高於現代海平面近3米,現在的黃驊、海興沿海一帶皆為汪洋一片,成為渤海灣的一部分。這片土地被淹沒了近3000年,才在海面回降中露出水面,成為現今的濱海平原。滄州當時處於如《呂氏春秋》所記載的:「河出孟門,大溢逆流,無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盡皆滅之,名曰鴻水」的史前洪荒時代。京滬鐵路以西屬於河北平原東部地區黑龍港流域的一部分。它主要是由古代的黃河、滏陽河、子牙河、滹沱河等許多河流沖積而成的泛濫平原。當時,這些河流進入滄州一帶平原後,由於流速驟緩,往往分支漫流。如禹大河(古黃河稱謂)下游「播為九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九河下梢」之地。到了漢代時,滹沱河下游還分為三支,這些河流幾經改道,後來被淹沒在地下。有的半掩半露,就是現在遺存的河道。這就是滄州在一望無垠的大平原上,形成微波起伏地貌特徵的主要原因。滄州地形的總趨勢仍是由西南向東北傾斜,總坡度為1/10000左右,西南部約為1/5000,東北濱海平原為1/15000,西部海拔最高處為15.7米,東部僅為1-3米。地勢低窪是本地區特點之一。聚落地名,基本以河流的走向,地勢傾斜方向,呈西南東北,由密到疏的分布著,運河以西分布著滄州65%以上的聚落,運河以東佔35%,其中20%的地名由地理環境衍變和派生而來,與當地的河流、窪地、湖淀、橋涵以及部分地貌特徵有關,如:河間、交河、海興、吳橋、任丘、小山、運河、西河頭、東河頭、劉碼頭、張窪東、牛窪東、李三橋、西龐河、東龐河、雲河堤、大流口、小流口等等,其中,河間之名始於戰國,為燕國諸侯之食邑,西漢高帝始置河間郡,文帝建河間國,據《讀史方輿紀要》稱:「郡在滹沱、高河之間,故曰河間。」,《水經注》、《禹貢》也指,原系九河流域之間的自然區域的泛稱;交河一名始見於金大定七年(公元1167年),因境內有滹沱河、高河二水交流故名交河縣;吳橋一名始見於金大定二年(公元1162年),該名的來歷:一曰「邑人傳為古大姓吳氏所族居處,城外大河南岸,相傳有吳家橋」,二曰「城內南大街西,范公祠東,有古堤斷岸之勢」,此為東晉十六國時期「後燕吳王慕容垂曾引兵經過之橋,故稱吳橋之故址也」。象這樣的地名舉不勝舉。
二、滄州歷史與地名的由來
滄州地處渤海之濱,歷史悠久,早在4000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在這塊土地上勤勞耕作,繁衍生息,用勤勞智慧的雙手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文化。原始社會時期,象徵中華民族文化搖籃的黃河,大致沿今滏陽河、子牙河流經本地區西部至天津入海。故曾有「九河下稍,鬲津最南,徒駭為北」的說法。據傳說,當時滄州的西北部為陶唐氏(帝堯)部落所據,東南部為黎部落所據,東部、東北部為九夷部落所據。相傳,開天闢地之人—盤古曾定居青縣。據《嘉靖河間府志》載「盤古墓、盤古廟、盤古溝、盤古港、盤古潭俱在青縣南15里處。」今青縣仍有大、小盤古二村和盤古廟的遺址。這些傳說,因無文字記載,不能判其真偽。隨著人類活動、定居,部落與部落之間,氏族與氏族之間以示區別,必然也就產生了聚落地名。當時這些地名多為符號、標記、地物。
隨著人類社會活動和生產發展的需要,由符號、標記、地物衍變成文字地名。以文字記載出現的滄州地區較早的聚落地名有:西周時期的鄚(今任丘鄚州),春秋時期的虢(今任丘城西北24公里處),戰國時期的河間(今獻縣城關東南河城街)、饒安(今鹽山縣舊縣)、武垣(今肅寧縣東南垣城南村北)等。精於醫術的扁鵲,就是戰國時的鄚人。
黃河自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改道東徙,自德州大致沿今南運河北上至滄州轉東北,於黃驊歧口入海。人類活動也隨之遷徙。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統一全國,實行郡縣制,在這一帶置南皮縣(治所今南皮縣東北古皮遺址)、浮陽縣(治所今滄縣東南仵龍堂)、章武縣(治所今黃驊西南故縣)、柳縣(治所今黃驊董莊子南)等。這一時期產生的較有影響的地名有,千童、南皮和燕留城等。
南皮和燕留城形成於春秋時期,滄州自古就是一個戰爭之地,也因此這里遺留下很多古代戰場和一些古城垣。但至今有一個古代的城垣在幾千年的歷史中消失,成為千古之謎。這座有著齊、燕多重文化並存的古代城池名叫燕留城。直到現在,人們對它的具體位置仍爭論不一。齊桓公二十二年冬,為了援救燕國齊桓公率軍北伐山戎,在齊國北部邊境(今南皮縣境)做了一次停留。齊軍駐下來築城,修繕皮革,縫製革甲,其遺址被後世稱作古皮城。古皮城遺址有兩處,曰南皮城、北皮城。《地理風俗記》載:「南皮城北五十里有北皮城。」北皮城今已荒廢無痕,具體位置大約在今滄縣肖家樓村附近。齊桓公完成了北伐,振旅南歸。燕庄公一路送齊桓公,不知不覺進入齊國境內。桓公說:「非天子,諸侯相送不出境,吾不可以無禮於燕。」於是發揚風格,把燕庄公進入齊境的那部分地盤劃給燕國。燕國在那裡築了一座城,名叫燕留城。遺憾的是,那座城沒有像古皮城那樣留下遺跡,以至它的具體位置成了千古之謎。
千童形成於秦,據載,秦始皇遣徐福率千名童男童女東渡求長生不老之葯,成為中日關系發展史上的第一位友好使者。漢高帝5年(前202年),為紀念徐福,遂將饒安改置千童縣。近年來,關於徐福的研究引起了國內外的廣泛關注。日本民間組織曾幾次派團來滄訪問。國內有關專家、學者為揭開除福東渡之迷,也翻閱大量歷史資料,進行實地考察。滄州鹽山成立了千童文化研究會,每年舉辦一次學術活動。最近,鹽山以千童、丱兮、徐福命名了三條街道,滄州市區的十條街路征名中也將「東外環」命名為「千童大道」。所以說,千童一名越來越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這里提到的「丱兮」也有一定的來歷,「丱兮」說白了就是古代小孩頭上長著的兩個髽髻,相傳,秦始皇想延年益壽,便命方士去東海求長生不老葯,有個名叫徐福的方士上書說,海上有蓬萊仙島,上面有三座神山,到那裡可以取得長生不老之葯,需帶500童男、500童女才能求來,秦始皇便命徐福挑選童男童女1000人入東海求葯。徐福率領眾人來到現在的黃驊東北20餘里處,修城建房,製造船隻,籌備衣食,為出海作準備。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丱兮城,在今直隸鹽山縣。相傳,秦始皇遣徐福發童男女千人,入海求仙,築城僑居童男女,故名。」 《辭源》載:「丱兮城,相傳秦始皇派徐福帶童女數千人入海求仙,渡前給童男女居住,人稱之為『丱兮城』。」 《鹽山縣志》雲:「高城縣東北嶺,舊有丱兮城」。秦始皇在九河入海處,導航標識碣石附近,連築兩座城,作為方士訓練童男童女的場所等等。關於「丱兮」的記載很多,對我們探討研究「丱兮」一名的由來均提供了歷史依據。
西漢政權實行郡、縣、國並制。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渤海郡,郡治浮陽,今滄州地區大部屬其地。當時在今轄區境內的王國、侯國不下十幾個。如黃驊境內的章武國、柳侯國、宛鄉侯國;鹽山縣境內的平津侯國、高成侯國,千童侯國;南皮縣境內的高樂侯國,南皮侯國;東光縣境內的臨樂侯國;青縣境內的參戶侯國,獻縣境內的河間國;另外還有中水、阿武、阿陵等侯國和束州、浮陽、東光等縣。由此可以窺見,當時這一帶,人煙稠密,土地肥沃,相當富饒,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是比較發達的地區。東漢時,撤銷了參戶、阿武、川鄉、建成、高樂、柳城、高郭七縣,千童縣改為饒安縣。
隨著歷史的發展,人類繁衍和活動范圍的擴展,逐漸使滄州地區的聚落地名增加和密集,並向沿海地區發展。王莽新朝,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黃河決魏郡,沿濟水,經千乘入海,加上渤海海溢致使南運河以東地區,地下鹹水位上升、造成土地鹽鹼化。東漢末年,袁紹、公孫璜、曹操在這一帶連年混戰,百姓受盡戰亂之苦,這里成了一片人煙稀少的荒涼地帶,聚落地名也隨之減少。
這一時期,出現較有影響的地名為渤海、浮陽、黃河。渤海,舊又名勃海,指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之間的內海。滄州東臨渤海,以渤海作為行政區劃地名歷代常有,以渤海郡最為著名。漢高祖初定天下,分全國為十三個刺史部,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於浮陽縣治(今滄縣舊州)置渤海郡,屬幽州刺史部,轄東光、千童、南皮等26個縣,直到明洪武七年省渤海縣入濱州止,歷達1576年之久。
浮陽,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於滄縣舊州置浮陽縣,因浮水在其南而得名。所謂浮水,據《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載:「浮水,在直隸滄縣東南,又東入鹽山縣界。《水經注》載,浮水故瀆首受清河於浮陽縣界,東北經高城縣之宛鄉城北,又東經章武縣故城,又東經筴山北,又東北經柳縣故城南,又東北經漢武帝望海台,東注於海。應劭曰:浮陽,浮水所出,今無水矣。」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浮陽縣為清池縣。
2005年,滄州市區十條街路征名將「北外環」更名為「渤海路」,「西環」更名為「浮陽大道」,「南環」更名為「黃河路」。
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滄州全境屬魏國領土,分屬於河間郡、渤海郡。西晉統一後,建立了許多同姓王國,滄州轄境分屬於河間國、渤海郡和樂陵國。後來東晉滅亡,我國北方被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先後佔領,歷史上稱為「五胡亂華」。自公元316年西晉滅亡至公元420年東晉滅亡這段時間,歷史上稱為「東晉十六國」,滄州轄境先後屬於後趙、冉魏、前秦、前燕、後燕、南燕等少數民族政權。
這一時期,雖然產生了很多地名,但頗有影響的不多。
南北朝時期(420-589),鮮卑人拓跋氏建立北魏,統一中國北部以後,和南方漢族政權相對立。滄州全境,先是屬北魏領土,分屬瀛州、冀州地。北魏熙平二年( 517年) ,析瀛州、冀州各一部分設置滄州。據《魏書·地形志》載:「滄州,熙平二年,分瀛、冀二州置。治饒安城」。《廣韻下平十一唐》載:「滄,亦州名。後魏所置,蓋取滄海為名。」《北史魏遼西公意烈傳》載:「玄孫洪超,大乘賊亂之後,詔洪超綏慰冀部。還上言:『冀土寬廣,界去州六七百里,負海險遠,宜分置一州,鎮遏海曲』。朝議從之。後遂立滄州」。由此可見,滄州的名稱是取「滄海」之意,建州目的是為了「鎮遏海曲」。滄州一名的出現,結束了滄州史無定所的歷史,滄州一名並一直沿用至今,歷時1490年之久,被國務院辟為「千年古縣」。
北周時,滄州轄二郡七縣,即浮陽郡轄浮陽、饒安、高城、章武四縣,渤海郡轄東光、南皮、安陵三縣。此外,在北周時增設了長蘆縣,這就是現在滄州市區的前身。據載,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在今滄州市區運河以西置長蘆縣,「長」為水名(即長水),以水旁多蘆葦而得名。唐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大雨將治所淹沒,十六年(公元728年)移治永濟河(今南運河)東一里,即今滄州市。
隋統一中國後,開始,隋朝有兩級政權,撤銷了州一級的建制。滄州亦一度被撤銷,滄州全境分屬於河間郡、渤海郡、平原郡,並新建魯城(黃驊)、浮水(孟村)、束城(在河間境內)三縣。並將浮陽縣更名清池縣(滄縣境內),成平縣更名景城縣(滄縣境內),高城縣更名鹽山縣,撤銷武垣縣並入河間。「清池」是滄州舊城名稱,隋開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於現在的滄縣舊州鎮改「浮陽縣」為「清池縣」,因縣內有仵清池而得名。滄州市區的原「南北大街」在2005年十條街道征名中更名為「清池大道」。
唐代初,改隋郡為州、府,州是一級政區,但其轄區比東漢時已大為縮小。唐武德元年(618年),復置滄州,州治在清池,轄清池、饒安、無棣。同年,州治徙饒安。武德六年(623年),徙滄州治胡蘇。貞觀元年(627年)滄州復治清池,轄清池、鹽山(廢東鹽州仍稱鹽山縣)、長蘆、魯城(乾符)、饒安(洋水縣撤銷並入饒安)、樂陵六縣。在貞觀元年(627年) ,開始設道,置采訪使,相當於漢朝刺使之職,是州以上的組織,滄州全境屬河北道。河北道駐所元城(今河北大名),有十八州。其中瀛州、滄州、莫州在今滄州境內。
這一時期,值得一提的是,滄州出現了幾位名人巨匠,著名自然科學家賈耽、著名詩人高適、劉長卿。賈耽(730-835)字敦詩,唐宰相,地理學家,南皮人,賈耽學識淵博,經、史、子、集、陰陽雜數無不通曉,著作有《備急單方》、《翰林內志》,撰有地理書籍《古今郡國縣道四夷述》,繪有《海內華夷圖》、《大唐國要圖》等,世推其為方誌名家。高適(706-765)字達夫,一字仲武,唐渤海饒安(今鹽山縣)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一生著有許多詩歌,其詩集名《高常侍集》或《高渤海集》,他在著作中揭露了一些社會弊端,反映了人民疾苦,其詩歌語言朴實精練,氣勢雄健高昂,感情真摯爽朗,粗廣豪放,遒勁有力,杜甫曾贊美他的詩如「驊騮開道路,鷹隼出風塵」。劉長卿(709-780)字文房,河間市城關人,唐朝著名詩人,其詩文雅舒暢,通俗易懂,著有《劉隨州集》十卷,存詩400餘首,流傳後世,被人稱為「五言長城」。
另外,舉世聞名的隋唐大運河,是這一時期形成的,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隋代的大運河是在春秋戰國時期的邗溝、鴻溝,秦漢時期的江南運河,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北方運河基礎上,以汴渠、白溝為骨幹形成的。大運河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浙江六個省市,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1794公里。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上,為發展南北交通,溝通南北之間經濟、文化等方面的聯系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中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2005年滄州市區十條街路征名中,由大運河派生,將「北環」更名為「永濟路」,原「迎賓路」更名為「御河路」。
「永濟」和「御河」一名,據載,永濟渠開鑿於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南引沁水通黃河,北通涿郡,唐宋以來謂為永濟渠,因乾隆皇帝幾次南巡經過這里,又稱御河。
「五代十國」時期,中國出現了戰亂割據局面。滄州先後屬梁、唐、晉、漢、周各朝,有的縣被契丹佔領。境內行政區劃無大變更,只是後周時撤銷乾符(黃驊境內)和弓高二縣。滄州至獻縣一線以北地區,曾被後晉石敬塘這個「兒皇帝」割讓給契丹。在這一時期,滄州在文化事業上有件令人自豪的事情。聞名中外的滄州鐵獅子,是北周廣順三年(953年)鑄造的。滄州鐵獅子,又名鎮海吼,身長6.10米,高5.48米,寬約3米,重29.6噸,身披障泥,背負巨盆,昂首怒目,巨口大張,好像在仰天長吼。鐵獅子是用泥范明澆法鑄造的,從小腿至頭頂共21層,外范457塊,蓮盆共4層,外范52塊,合計外范509塊,獅頭、蓮盆為一次澆鑄。相傳,有一條東海惡龍想占據滄州作為龍宮,便興妖作怪,眼看船翻桅折房倒屋塌,這時,只聽一聲怒吼,一頭紅色巨獅一躍而起,直取惡龍,惡龍招架不住,掉頭就跑。人們為了感謝為民除害的雄獅,請了一位叫李雲的鐵匠鑄成了這尊鐵獅。滄州鐵獅子可以說是中國鑄造史上的一個奇跡,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滄州被命名為「獅城」,滄州市的市徽也以鐵獅子的圖案形成的,可以說,滄州鐵獅子成為滄州市的代言人。
宋朝,趙匡胤取代北周建立政權以後,滄州便成了宋和契丹交兵的前沿陣地。滄州地區屬河北東路河間府,轄清池、無棣、鹽山、樂陵、南皮等縣及吳橋鎮。
1125年,東北女真人崛起,滅了遼國,建國號金。1127年又滅了北宋,滄州全部歸金管轄,仍屬河北東路河間府。這其間肅寧、交河和吳橋縣是此時新增設的。這一時期,滄州出現的著名人物有醫學家劉完素。
元統一中國後,施行「行省制度」,在中央設置中書省。滄州全境屬中書省河間路。各府、州、縣隸屬關系同金朝不變。
明朝時期,遷都順天府(今北京),改北京為京師。滄州地方屬京師河間府,這時河間轄滄州,滄州州治由清池移至長蘆,領南皮、鹽山、慶雲三縣。
在明朝初期滄州發生的最大事情就是「燕王掃北」。滄州一帶民間長期流傳著那一場慘絕人寰的浩劫——「靖難之役」,民間稱作「燕王掃北」。實際上那是一場皇位爭奪戰。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五月, 朱元璋病逝,朱允炆即位後,翌年改元建文,史稱建文帝。建文帝即位接受近臣的建議,謀劃削藩。明太祖的第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駐北平。建文帝削藩,引起燕王不滿。當建文帝試圖觸動燕王時,早有準備的朱棣制服了朝廷使臣,起兵反叛。燕王以誅殺建文帝身邊奸臣為名,揮軍南下,號稱「靖難」之師。朱允炆立即派大軍北伐,於是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在北平以南廣大地區展開。當時滄州正處在「鋸口」上,難以計數的廝殺格鬥,無休止的大兵過境,使這里成為重災區。人民幾乎被斬盡殺絕,因而滄州人把那場戰爭叫做「燕王掃北」。戰事一起,兵荒馬亂,動輒百十萬大兵,進退縱橫,踐踏土地,蹂躪人民。燕軍攻城掠地,殺俘虜,坑降卒,無論軍民,凡不順者皆殺之。南軍也難免禍害人民。戰禍綿延了三年多,老百姓即使不被殺,也得餓、凍、病。更為悲慘的是,當燕王決定長驅直奔南京之後,因兵力不足,就大量強征青壯年百姓,男子十六歲以上,四十五歲以下,嚴令從軍。並將老幼婦孺殺,燒毀房屋,填平水井。有的地方整個縣都沒了人煙。正因如此,人民對那場戰爭深惡痛絕。六百年來「燕王掃北」一詞在滄州民間流傳不絕。就是這一場十分慘烈的戰爭,滄州六萬多軍民慘遭殺戮。古老的城池被徹底摧毀了,周邊百姓也的逃的逃,人煙全無。後來不得向此地移民,州治遷往運河岸邊。
在這場戰爭中,村落多數被毀,聚落地名也隨之大部消失,僅剩471條。戰火中餘生的人們在重建家園時,以斷壁殘垣取村名「障壁」,以僅剩幾間房取村名「留舍」等,給人們留下世代不忘的印象。明永樂初,朝廷曾先後三次下詔遷山西洪洞縣,北直隸永平府灤州、江蘇南京、安徽鳳陽、山東即墨以及浙江、陝西、蘭州等地數十萬人充實京畿地區。滄州一帶移民,多系永樂二年(公元1404年)前後遷此占產立庄。今滄州地區的聚落地名6290條中,有4297條是在這段時期形成的,占總數的68.3% ,基本上形成了滄州地區聚落地名的現狀。
三、滄州地名由來的幾個顯著特點
聚落地名的由來方式很多,但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在不同的區域范圍內有不同的特徵。綜上分析,滄州聚落地名的產生、發展和形成,有著以下幾個方面的特點。
1、在封建社會里,以姓氏、宗族為單位,所以聚落地名多以姓氏或姓名來命名,即以姓氏加村、庄、家莊等,共3421條,佔全部聚落地名的54.4%。
2、移民多在城鎮、集市周圍建村,便以方位或距離作為聚落地名的名稱,如七里庄、八里屯等。
3、沿河流、道路兩旁的聚落地名,多以渡口,碼頭、閘口、橋、驛(站)、(急遞) 鋪、店、道口等命名,如:劉碼頭、馬閘口、磚河驛、大王鋪、辛店等。
4、有的以歷史遺跡或寺觀、廟宇來命名,如:垣城南、故縣、大盤古、百尺桿、長豐、景城、古州村、燈明寺、焦山寺、觀音寺,三皇廟、大麻姑等;
5、以地形、地物、地勢作為聚落地名的如: 施家堤,何堤口,李長堤、南台、單橋、石麻灣、棗林庄、桃園、桑園、荷花村、蓮花魏、窪里、流窪寨等;
6、以職業為聚落地名的如:簸箕李家,油坊、糖坊、紙坊、王木、鐵匠張、燒盆張、菠菜魏、茄子劉等;
7、官莊、軍屯的聚落地名多以所有者的姓氏加屯、官屯、營等命名,它們零星地分布在滄州地區的北部和中部;
8、以民間傳說、神話故事和美好的願望命名的聚落地名也為數不少。如:冷飯店, 君子館,大白頭、燕台、卦甲林、卡老橋、仵龍堂、永興庄、隆兒庄、八義庄、和里高、采吉科等。
9、在城鎮中還有以行業市場為聚落地名的如:缸市街、雞市街、書鋪街等。
10、有一類密集型聚落地名,以相同含義命名,或以一名派生,多集中於一個區域,或連成一線。如鹽山縣的9「牛」,以有一牛留寺得名,冠以姓氏,現稱馬牛、劉牛等;海興縣有9「常豐」、河間市有5 「雅峨」,泊頭市有7「泊洛」等。
除上述命名種類和其他種類的復合命名以外,在本區的聚落地名命名中,還留下了封建統治者欺騙百姓的鐵證。如南皮縣有近40 條聚落地名,均為姓氏加數詞再加「撥」,即葉三撥、馬四撥、於十撥等,唯獨沒有一、二撥。其來歷為因村民移民時不願離開故土、遷往他鄉,統治者在開始遷民時講,前面已有兩撥已去,你們是第三撥移民到此,事實並非如此,為記此事,自「三撥」起,加姓氏為村名。
四、地名的演變
滄州的聚落地名,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在歷史的長河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社會的變更,時代的變遷,聚落地名也在不斷地演變著。它必然有一部分保留下來,體現著當時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特徵。從這個意義上講,聚落地名可謂之「活化石」。聚落地名的演變有以下幾種情況:
有些地名,因郡、州、縣治遷徙而演變。如鹽山縣的舊縣和孟村回族自治縣的新縣,系古饒安縣治的遷徙而由舊饒安和新饒安演變而來的;黃驊的舊城,因為鹽山縣治所故址;滄縣的舊州,曾為滄州治所等。
以皇帝年號而演變的地名:如黃驊縣的乾符即為隋魯城縣,於唐乾符年間,地生野稻二千餘頃,燕魏飢民就食獲生,而改魯城縣為乾符縣,後廢縣稱乾符。
以避皇帝諱而演變的地名,如:隋時,避楊廣諱改廣城縣為樂壽縣;金大安元年(公元1209年) ,避金章宗顏璟諱,改景州為觀州;明時,為避燕王朱棣諱改西無棣縣為慶雲縣等。
以封建綱常禮教演變的地名,如鹽山縣的韓庄,有一韓氏女子從十九歲守寡,與其嫂共撐其門,撫養後代至。知縣為其掛貞節匾,為紀此事,將村名改稱志門韓,還有秀女庄,孝子墓等。
以功名而演變的地名,如:韓將軍庄、趙監生、張拔貢、北司徒、相國庄等。
以諧音而演變的地名。這種變化在很長的時間內才能形成, 而且是在不斷地變化。如任丘的惠伯口,該村位於古趙王河的西岸,建村時稱西排村,日久演變成喜伯,後此村設有渡口,船隻多泊於此,又改村名為匯伯口,後演稱惠伯口;鹽山縣的年宜王,從鯰魚王演變而來。
以紀念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革命先烈而演變的地名,如河間的龍華店,興龍店等為清乾隆皇帝南巡所經而改稱今名;獻縣由獻州得名,獻州由壽州演變而來,因該地原為河間獻王劉德的封邑;黃驊為紀念革命烈士黃驊,由新青縣演變而來,還有本齋,三傑村等。
以人口的遷徒,民族的興衰而演變的地名,這樣的情況在滄州是不勝枚舉的。如:王長堤由付長堤演變而來,因村中王氏替代付氏而演變;陳家邊村由魏家灣演變而來,魏氏建村,後經瘟疫僅存趙民一家,改稱趙家灣,陳氏遷入,人丁興旺,以地處三縣邊界處,改稱為陳家邊村;南皮縣劉八里,原稱刁八里,刁氏無嗣,劉氏遂將村名改稱劉八里等。
通過對滄州地名的現狀、歷史、形成和演變的分析,可以看出,地名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地名的形成和演變與當地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經濟特徵、民族、宗教、文化、軍事,都有著密切的聯系。反映著時代的特徵,地名的形成、演變及狀況無不留下歷史的印記。
『貳』 京杭大運河歷史和現今曾涉及的官司
基本情況
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長、工程最大、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北起北京(涿郡),南到杭州(餘杭),經北京、天津兩市及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約1794公里,開鑿到現在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京杭運河對中國南北地區之間的經濟、文化發展與交流,特別是對沿線地區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和城鎮的興起均起了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也是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它和萬里長城並稱為我國古代的兩項偉大工程,聞名於全世界。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
[編輯本段]歷史沿革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與演變大致分為3期:
①第1期運河。
運河的萌芽時期。春秋吳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揚州開鑿邗溝,以通江淮。至戰國時代又先後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省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注入今鄭州市以東的圃田澤)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
②第2期運河。
主要指隋代的運河系統。以東部洛陽為中心,於大業元年(605)開鑿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並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三年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
到隋煬帝(楊廣)時,據說煬帝為了到揚州看揚州市市花——瓊花,也為了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000多公里。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稱通惠河,自昌平縣白浮村神山泉經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積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門(今崇文門)外向東,在今天的朝陽區楊閘村向東南折,至通州高麗庄(今張家灣村)入潞河(今北運河故道),長82公里;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里;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里;臨清到台兒庄稱魯運河,長約500公里;台兒庄到淮陰稱中運河,長186公里;淮陰到瓜洲稱里運河,長約180公里;鎮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里。揚州是里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便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隋朝時分為四段: (1)永濟渠 (2)通濟渠 (3)邗溝 (4)江南河
③第3期運河。
主要指元、明、清階段。元代開鑿的重點段一是山東境內泗水至衛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號)十八年(公元1281年)開濟州河,從任城(濟寧市)至須城(東平縣)安山,長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開會通河,從安山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至臨清,長125公里;至元二十九年(1292)開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諸水入大都城,東出至通州入白河,長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運河全線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成為今京杭運河的前身。
元朝時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里運河;(7)江南運河。
明、清兩代維持元運河的基礎,明時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廢的山東境內河段,從明中葉到清前期,在山東微山湖的夏鎮(今微山縣)至清江浦(今淮陰)間,進行了黃運分離的開泇口運河、通濟新河、中河等運河工程,並在江淮之間開挖月河,進行了湖漕分離的工程。
京杭大運河作為南北的交通大動脈,歷史上曾起過巨大作用。運河的通航,促進了沿岸城市的迅速發展。
目前,京杭運河的通航里程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黃河以南的山東、江蘇和浙江三省。
杭州大運河同上京杭大運河北起北京,南到杭州,流經北京、河北、天津、山東、江蘇和浙江六省市,全長一千七百六十四公里,比蘇伊士運河長十倍,比巴拿馬運河長二十倍,是世界上最長的一條人工開鑿的運河.
終點,入錢塘江。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滄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東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濟寧市、棗庄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杭州市18個市區。
通州古詩雲: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志性建築。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里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鎮江、揚州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河水面積占城區的1/3,被稱為「中國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裡非常少見,這其中就有京杭大運河的功勞。 蘇州 「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目前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航線往返。 淮安大運河的入淮口,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下便是《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的故居。
京杭大運河
[編輯本段]沿線地理
京杭運河自北而南流經京、津2市和冀、魯、蘇、浙4省,貫通中國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和一系列湖泊;從華北平原直達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織,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國主要糧、棉、油、蠶桑、麻產區。人口稠密,農業集約化程度高,生產潛力大。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滬寧和滬杭鐵路及公路網相繼修建,與運河息息相通;沿線各地工業先後興起,城鎮密集,是中國精華薈萃之地。
[編輯本段]現狀特徵
京杭運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條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復雜,流向總體概括為四個節點、五種流向:
節點1 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運河向南流;節點1與節點2 東平湖 之間的南運河、魯北運河向北流;節點2與節點3長江(清江)之間的魯南運河、中運河、里運河向南流;節點3與節點4長江以南的丹陽之間河段向北流;丹陽以南河段(江南運河)向南流。
京杭大運河濟寧段 ①通惠運河。歷史性通航河道。由於清末實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紀以來鐵路、公路交通發展,貨物轉為陸運,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僅有少量船隻作間歇性通航。目前該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②北運河。長約180公里,集水面積5.11萬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節性通航外,其餘河道均不能通航。
③南運河。又名御河,長414公里。四女寺至臨清段稱衛運河,長94公里。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狹彎曲,底寬15~30米,水深約 1米,建有楊柳青、獨流、北陳屯、安陵4座船閘,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由於上游水庫攔蓄,兩岸農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現已處於斷航狀態。衛運河底寬30米,水深約10米,建有四女寺、祝宮屯船閘,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由於上游岳城水庫畜水,截走水源,尤當衛運河擴大治理後,航道情況驟然惡化。
④魯北運河。也稱位山、臨清運河,原河段已淤塞。1958年另選新線,長104公里,但未開挖。1960~1968年,根據引黃輸水要求,開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兩頭河段尚未開挖。
⑤魯南運河。國那裡至梁山段稱東平湖湖西航道,長20公里,1968年雖經疏浚整治,但河道嚴重淤積,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梁山至南旺段長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個月,為季節性航道。南旺至濟寧段長27.1公里,底寬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僅通航6個月,為季節性航道。濟寧至二級壩段長78.1公里,航道順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寬50米,可通航100噸級船舶。
⑥中運河。二級壩至大王廟段原來是走韓庄、台兒庄一線。1958年在江蘇省境內新辟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經徐州市北郊通過,至大王廟與中運河匯合。大王廟至淮陰段仍循原來河道南下,長163公里。徐州以下河段,經近年分段拓寬,航道一般底寬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噸級以上拖帶船隊。是為徐州煤炭南運主要線路。
⑦里運河。全長169公里,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近年屢經整治,航道底寬一般達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噸級拖帶船隊。年運貨量1500萬噸左右。
⑧江南運河。自長江南岸諫壁口經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平望至杭州。其中,平望至杭州有3條航線,即東、中、西線,如以東線計算,全長323.8公里,大部分底寬20米,水深2米,一般可通航40~100噸級船舶,年貨運量達1600餘萬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使其重新發揮航運、灌溉、防洪和排澇的多種作用。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運河和錢塘江溝通工程已將江、河、海銜接起來,構成了以杭州為中心的、以京杭運河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錢塘江五大水系相連通的水運網。
反復論證了近20年的京杭運河二通道工程,終於開工了。12月18日,京杭運河二通道八堡船閘引航道工程奠基,意味著「二通道」從紙上藍圖進入工程建設階段。
交通部門稱,「這條全長39公里、總投資估算為77.5億元的二通道,是解決現有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堵航、環保以及運輸功能降低的『殺手鐧』。」
從1989年提出京杭運河「二通道」方案到18日正式開工,該工程反復論證了近20年。杭州交通港航部門在這漫長的時間里,進行了「二通道」線位綜合分析論證、方案預審、線位初定,以及與相關縣市的協調、上報項目建議書、組織工可研究等大量工作。僅「二通道」的線位問題,就先後有過東、中、西三套方案。
東線:起自杭申線的餘杭區博陸,穿320國道、滬杭鐵路、滬杭高速公路、01省道、杭浦高速公路,穿繞城高速公路、德勝路、下沙路,在八堡附近入錢塘江;
中線:經杭州主城區從三堡入錢塘江的現有通道。起自北星橋,經拱宸橋,越武林門中山北路橋、艮山鐵路橋,從三堡船閘出錢塘江;
西線:起自北星橋,西穿勾運路、104國道,經三墩穿繞城公路、天目山路,經屏峰在花牌樓與繞城公路置換,出龍塢、望江山至新浦沿出富春江。
天價「架高」滬杭鐵路
最終,工程按照東線方案施工。「雖然要下穿滬杭鐵路、穿過3條高速公路和錢塘江出口等不利因素,但從貫通的可能性來講,最具優勢。」而西線從航運的角度來看是最理想的,但建設成本巨大,破壞西線附近的景區旅遊資源,不利於環境保護,與城市規劃有一定沖突;改造現有航道的中線方案會極大地破壞已有的城市規劃,難以解決文物保護等難題,也不是一個好的方案。
杭州市港航管理局負責人表示:「選擇東線方案,僅僅為了航道下穿鐵路,就要為架高滬杭鐵路買一筆『巨單』。可以說,為了保護城市規劃和環境,我們做了最不經濟但也是最經濟的選擇。」
運河通道變「瓶頸」
1999年,京杭運河浙江段進行了四級航道改造,但隨著腹地內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貨運量成倍增長,航道的升級步伐大大落後於船舶的升級步伐。
據預測,2015年、2025年京杭運河浙江段貨運量將分別達到10770萬噸和15640萬噸。作為京杭運河溝通錢塘江的重要組成部分,杭州市區段的航道只有五級航道標准,25座橋梁均未達到五級航道的通航要求,嚴重製約了京杭運河作用的發揮和未來航運的發展。
千噸級船舶從山東直達杭州
運河二通道建成後,京杭運河航道等級將達到三級,屆時1000噸級的船舶可從山東東平湖直達浙江杭州,運力提升40%。
行家分析,以開發區的電煤運輸為例,電廠每年需要大量的發電用煤,如果全靠鐵路運輸,電煤從淮南煤礦到電廠每噸將多花10至20元的運費,如果全部走水路,10萬噸煤就能省下100萬至200萬元的成本。
隨著二通道開通,市區航道將可用於旅遊等,現有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堵航、噪音環保等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編輯本段]開通意義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京杭大運河建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後的江南運河走向。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大約2500年前,吳王夫差挖邗溝,開通了連接長江和淮河的運河,並修築了邗城,運河及運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到了隋朝,隋煬帝動用幾百萬人,開鑿貫通了大運河,這為以後國家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隋代開始全線貫通,經唐宋發展,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代人工天河。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價值堪比長城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京杭運河一向為歷代漕運要道,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運河的荒廢、蕭條,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寫照。解放後部分河段已進行拓寬加深,裁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古老的京杭運河將來還要成為南水北調的輸水通道。
[編輯本段]申報世遺
2006年3月58位政協委員聯合向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提交了一份提案,呼籲從戰略高度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這58位委員中,既有北京、天津、江蘇、河北等大運河沿岸六省市的現任政協主席及原政協主席,也有國家文物局的前後兩任局長——張文彬和單霽翔。舒乙、王鐵城等知名人士也紛紛簽名。
第一提案人劉楓委員說,大運河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被譽為「古代文化長廊」「古代科技庫」「名勝博物館」「民俗陳列室」,其歷史遺存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絕好實物資料,是中國悠久歷史文明的最好見證。站在保護人類文明的高度看,大運河不僅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也為世界所公認。大運河水系綿延數千里,縱貫南北,構成獨特的自然風情,孕育出濃郁的線形文化景觀,如果再加上還未被很好發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就更加豐富。 「如果將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相加,在某種程度上說可以與長城媲美。」兩位權威專家——1985年呼籲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鄭孝燮、羅哲文如此預測,「我們堅信,京杭大運河『申遺』的成功率非常大。」
「大運河和長城在遺產名錄上應該是姊妹篇。」劉楓委員提醒說,但是必須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功能逐步衰弱,真實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壞。如果不注意啟動有如「申遺」這樣重大的、為各地重視的保護工作,她的歷史文化、遺跡和自然風光等,將不可避免地退化並迅速消亡,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京杭大運河的保護與「申遺」工作絕不是某個地方和部門的事。政協委員們建議,應從戰略高度,立即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成立由相關部委、有關專家、沿岸政府參加並鼎力支持的研究機構,摸清大運河「家底」,盡快制定大運河整體保護規劃,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保護好京杭大運河,對於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運輸功能已經改變,河道、沿河風貌和人民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前又面臨著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嚴重挑戰。如果再不加強保護,大運河的歷史文化遺存、風光景物和自然生態環境就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真實性和完整性就會不復存在,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對大運河進行搶救性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到了緊要關頭。
[編輯本段]杭州宣言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保護好京杭大運河,對於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運輸功能已經改變,河道、沿河風貌和人民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前又面臨著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嚴重挑戰。如果再不加強保護,大運河的歷史文化遺存、風光景物和自然生態環境就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真實性和完整性就會不復存在,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對大運河進行搶救性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到了緊要關頭。
在此,我們呼籲:
━━喚起公眾對大運河重要地位和多重價值的社會認知度,進一步增強各級政府的保護意識,總結和宣傳各地在保護與發掘運河深厚歷史文化內涵方面的經驗,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大運河的保護與申遺工作,延續運河文脈,傳承運河文明。
━━從國家戰略高度,建立統一協調機構,制定大運河保護的法律法規,統籌保護與發展規劃,調動各方力量,實施有效保護,科學合理利用,造福子孫後代。
━━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要求,重視並啟動京杭大運河申遺工作,以創新的思路,正確處理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正確處理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切實把申遺的過程變成加強大運河保護與管理的過程。
━━盡快成立由相關部委、有關專家、沿線城市參加並全力支持的研究機構,收集資料,摸清家底,以嚴肅的科學態度,開展調查研究和價值評估工作,向有關部門提出可行性建議。
━━貫徹科學發展觀,在大運河沿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實施過程中,更加註重大運河的整體風貌,確保沿線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合理利用資源,維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使古老的運河重新煥發青春與活力。
[編輯本段]數字運河
為了更好保護京杭大運河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我國將「開鑿」「數字京航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2007年5月初在京召開的全國社會發展科技會議提出,我國將在「十一五」期間實施數字京杭大運河專項。
根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文化遺產保護科學和技術發展「十一五」規劃》,我國專家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制定京杭大運河住處採集標准,系統開展調查評估工作,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手段建立京杭大運河文化遺產綜合信息系統。
《規劃》介紹,這一系統能將京杭大運河的文字、圖片、地圖、遙感圖像等非空間數據在同一地理參考坐標系下進行統一管理,實現通過文字和圖形進行統一管理,實現通過文字和圖形進行雙向查詢、檢索並對圖象進行瀏覽、查詢、分析和制圖,形成基礎信息資料庫,為實施京杭大運河的保護、研究、展示、管理和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編輯本段]治理目標
近年來,太湖流域內年用水總量290億立方米,而流域內本地區多年平均水資源量只有162億立方米,剔除因污染不能利用部分,太湖流域3000多萬人口年創造近萬億元GDP,用水量竟是實際資源量的兩倍。由於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與經濟發展和流域人口數量不相協調,流域水體污染十分嚴重,使太湖流域面臨水質型缺水的嚴峻形勢。根據1998~2000年三年間連續水質監測評價表明,盡管近幾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加大了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力度,但太湖水體水質總體上尚未得到明顯好轉,湖泊富營養化在整體上也未得到明顯改善,2000年總磷、總氮、化學耗氧量均遠未達到規劃治理目標;河網的水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地方還有惡化的趨勢,太湖流域水資源面臨嚴峻的形勢。
另一方面,京杭運河與錢塘江溝通後,隨著杭州城市的發展,船舶運輸在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船舶的噪音和廢氣的排放,已經嚴重影響了市民的生活品質,船舶航行發生的多起涉橋事故,對拱辰橋等重點保護文物也構成了不可避免的威脅,貨運船舶的參差不齊的外觀形象,也與目前的景觀河道很不協調,並且已經發生了多起船舶碰撞、損壞景觀設施的事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杭州生活品質之城的建設。如果運河杭州到塘棲段停止貨運船舶航行,改為完全的旅遊河道,旅遊經濟產生的效益和沿岸房地產業的經濟效益,將是巨大的。
因此,開辟錢塘江水系富春江與太湖水系東苕溪的航道,溝通錢塘江太湖流域,引富春江的優質水源,自然流經東苕溪,沖排太湖水系的劣質水,為杭嘉湖地區及上海提供優質水源,改善這些地區的水資源環境,在逐步對污水進行截污納管後,使京杭運河及其叉河成為杭州、嘉興等城市的優質自來水源,具有現實的意義和可持續發展的遠景。為確保船舶航行安全和水質不受船舶污染、以及節約土地資源,採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電氣化輕軌控制船舶航行,從而實現低航道等級、高通航能力的安全型、節約型航行方式,在全國率先實現綠色航運。
2006年05月25日,京杭大運河作為中國春秋至清時期的偉大工程,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叄』 我們的思想品德復習卷上的題!希望各位幫忙啊!(最好十分鍾之內就回答,我有急用!)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
京杭大運河的開鑿與演變大致分為3期:
①第1期運河。
運河的萌芽時期。春秋吳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在揚州開鑿邗溝,以通江淮。至戰國時代又先後開鑿了大溝(從今河南省原陽縣北引黃河南下,注入今鄭州市以東的圃田澤)和鴻溝,從而把江、淮、河、濟四水溝通起來。
②第2期運河。
主要指隋代的運河系統。以東都洛陽為中心,於大業元年(605)開鑿通濟渠,直接溝通黃河與淮河的交通。並改造邗溝和江南運河。三年又開鑿永濟渠,北通涿郡。連同公元584年開鑿的廣通渠,形成多枝形運河系統。
到隋煬帝時,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和南糧北運,開鑿京淮段至長江以南的運河,全長2700多公里。到元朝時,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須開鑿運河把糧食從南方運到北方。為此先後開鑿了三段河道,把原來以洛陽為中心的隋代橫向運河,修築成以大都為中心,南下直達杭州的縱向大運河。京杭大運河按地理位置分為七段:北京到通州區稱通惠河,自昌平縣白浮村神山泉經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積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門(今崇文門)外向東,在今天的朝陽區楊閘村向東南折,至通州高麗庄(今張家灣村)入潞河(今北運河故道),長82公里;通州區到天津稱北運河,長186公里;天津到臨清稱南運河,長400公里;臨清到台兒庄稱魯運河,長約500公里;台兒庄到淮陰稱中運河,長186公里;淮陰到瓜洲稱里運河,長約180公里;鎮江到杭州稱江南運河,長約330公里。揚州是里運河的名邑,隋煬帝時在城內開鑿運河,從此揚州便成為南北交通樞紐,藉漕運之利,富甲江南,為中國最繁榮的地區之一。
隋朝時分為四段: (1)永濟渠 (2)通濟渠 (3)邗溝 (4)江南河
③第3期運河。
主要指元、明、清階段。元代開鑿的重點段一是山東境內泗水至衛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號)十八年(公元1281年)開濟州河,從任城(濟寧市)至須城(東平縣)安山,長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開會通河,從安山西南開渠,由壽張西北至臨清,長125公里;至元二十九年(1292)開通惠河,引京西昌平諸水入大都城,東出至通州入白河,長25公里;至元三十年(1293)元代大運河全線通航,漕船可由杭州直達大都,成為今京杭運河的前身。
元朝時全程可分為七段:
(1)通惠河;(2)北運河;(3)南運河;(4)魯運河;(5)中運河;(6)里運河;(7)江南運河。
明、清兩代維持元運河的基礎,明時重新疏浚元末已淤廢的山東境內河段,從明中葉到清前期,在山東微山湖的夏鎮(今微山縣)至清江浦(今淮陰)間,進行了黃運分離的開泇口運河、通濟新河、中河等運河工程,並在江淮之間開挖月河,進行了湖漕分離的工程。
京杭大運河流經北京市通州區,天津市武清區,河北省滄州市、衡水市、邢台市,山東省德州市、泰安市、聊城市、濟寧市、棗庄市,江蘇省徐州市、宿遷市、淮安市、揚州市、鎮江市、常州市、無錫市、蘇州市,浙江省嘉興市、杭州市18個市區。
通州古詩雲:一支塔影認通州。燃燈塔矗立在大運河的北端,是京門通州的標志性建築。天津北運河和南運河在天津會師,又在這里被海河一齊送入渤海。據記載,漕運發達時期,從天津到通州的北運河上每年要承載2萬艘運糧的漕船,官兵12萬人次,連同商船共3萬艘。水道的開通使小小的直沽寨很快發展成了遠近聞名的「天津衛」。
鎮江、揚州長江和京杭大運河的交匯處。聊城湖、河水面積占城區的1/3,被稱為「中國北方威尼斯」,在北方城市裡非常少見,這其中就有京杭大運河的功勞。 蘇州 「蘇湖熟,天下足」。運河的開通,使蘇州水多糧豐。目前京杭大運河蘇杭段有客運航線往返。 淮安大運河的入淮口,運河東岸古鎮碼頭下便是
京杭運河自北而南流經京、津2市和冀、魯、蘇、浙4省,貫通中國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和一系列湖泊;從華北平原直達長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織,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國主要糧、棉、油、蠶桑、麻產區。人口稠密,農業集約化程度高,生產潛力大。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滬寧和滬杭鐵路及公路網相繼修建,與運河息息相通;沿線各地工業先後興起,城鎮密集,是中國精華薈萃之地。
[編輯本段]現狀特徵
京杭運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條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復雜,流向總體概括為四個節點、五種流向:
節點1 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運河向南流;節點1與節點2 東平湖 之間的南運河、魯北運河向北流;節點2與節點3長江(清江)之間的魯南運河、中運河、里運河向南流;節點3與節點4長江以南的丹陽之間河段向北流;丹陽以南河段(江南運河)向南流。
京杭大運河濟寧段 ①通惠運河。歷史性通航河道。由於清末實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紀以來鐵路、公路交通發展,貨物轉為陸運,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僅有少量船隻作間歇性通航。目前該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②北運河。長約180公里,集水面積5.11萬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節性通航外,其餘河道均不能通航。
③南運河。又名御河,長414公里。四女寺至臨清段稱衛運河,長94公里。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狹彎曲,底寬15~30米,水深約 1米,建有楊柳青、獨流、北陳屯、安陵4座船閘,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由於上游水庫攔蓄,兩岸農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現已處於斷航狀態。衛運河底寬30米,水深約10米,建有四女寺、祝宮屯船閘,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由於上游岳城水庫畜水,截走水源,尤當衛運河擴大治理後,航道情況驟然惡化。
④魯北運河。也稱位山、臨清運河,原河段已淤塞。1958年另選新線,長104公里,但未開挖。1960~1968年,根據引黃輸水要求,開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兩頭河段尚未開挖。
⑤魯南運河。國那裡至梁山段稱東平湖湖西航道,長20公里,1968年雖經疏浚整治,但河道嚴重淤積,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梁山至南旺段長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個月,為季節性航道。南旺至濟寧段長27.1公里,底寬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僅通航6個月,為季節性航道。濟寧至二級壩段長78.1公里,航道順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寬50米,可通航100噸級船舶。
⑥中運河。二級壩至大王廟段原來是走韓庄、台兒庄一線。1958年在江蘇省境內新辟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經徐州市北郊通過,至大王廟與中運河匯合。大王廟至淮陰段仍循原來河道南下,長163公里。徐州以下河段,經近年分段拓寬,航道一般底寬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噸級以上拖帶船隊。是為徐州煤炭南運主要線路。
⑦里運河。全長169公里,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近年屢經整治,航道底寬一般達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噸級拖帶船隊。年運貨量1500萬噸左右。
⑧江南運河。自長江南岸諫壁口經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平望至杭州。其中,平望至杭州有3條航線,即東、中、西線,如以東線計算,全長323.8公里,大部分底寬20米,水深2米,一般可通航40~100噸級船舶,年貨運量達1600餘萬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使其重新發揮航運、灌溉、防洪和排澇的多種作用。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運河和錢塘江溝通工程已將江、河、海銜接起來,構成了以杭州為中心的、以京杭運河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錢塘江五大水系相連通的水運網。
反復論證了近20年的京杭運河二通道工程,終於開工了。12月18日,京杭運河二通道八堡船閘引航道工程奠基,意味著「二通道」從紙上藍圖進入工程建設階段。
交通部門稱,「這條全長39公里、總投資估算為77.5億元的二通道,是解決現有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堵航、環保以及運輸功能降低的『殺手鐧』。」
從1989年提出京杭運河「二通道」方案到18日正式開工,該工程反復論證了近20年。杭州交通港航部門在這漫長的時間里,進行了「二通道」線位綜合分析論證、方案預審、線位初定,以及與相關縣市的協調、上報項目建議書、組織工可研究等大量工作。僅「二通道」的線位問題,就先後有過東、中、西三套方案。
東線:起自杭申線的餘杭區博陸,穿320國道、滬杭鐵路、滬杭高速公路、01省道、杭浦高速公路,穿繞城高速公路、德勝路、下沙路,在八堡附近入錢塘江;
中線:經杭州主城區從三堡入錢塘江的現有通道。起自北星橋,經拱宸橋,越武林門中山北路橋、艮山鐵路橋,從三堡船閘出錢塘江;
西線:起自北星橋,西穿勾運路、104國道,經三墩穿繞城公路、天目山路,經屏峰在花牌樓與繞城公路置換,出龍塢、望江山至新浦沿出富春江。
天價「架高」滬杭鐵路
最終,工程按照東線方案施工。「雖然要下穿滬杭鐵路、穿過3條高速公路和錢塘江出口等不利因素,但從貫通的可能性來講,最具優勢。」而西線從航運的角度來看是最理想的,但建設成本巨大,破壞西線附近的景區旅遊資源,不利於環境保護,與城市規劃有一定沖突;改造現有航道的中線方案會極大地破壞已有的城市規劃,難以解決文物保護等難題,也不是一個好的方案。
杭州市港航管理局負責人表示:「選擇東線方案,僅僅為了航道下穿鐵路,就要為架高滬杭鐵路買一筆『巨單』。可以說,為了保護城市規劃和環境,我們做了最不經濟但也是最經濟的選擇。」
運河通道變「瓶頸」
運河二通道建成後,京杭運河航道等級將達到三級,屆時1000噸級的船舶可從山東東平湖直達浙江杭州,運力提升40%。
隨著二通道開通,市區航道將可用於旅遊等,現有京杭大運河(杭州段)堵航、噪音環保等問題有望得到解決。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京杭大運河建於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歷史,而秦始皇(嬴政)在嘉興境內開鑿的一條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後的江南運河走向。據《越絕書》記載,秦始皇從嘉興「治陵水道,到錢塘越地,通浙江」。大約2500年前,吳王夫差挖邗溝,開通了連接長江和淮河的運河,並修築了邗城,運河及運河文化由此衍生。
我們今天所說的大運河開掘於春秋時期,完成於隋朝,繁榮於唐宋,取直於元代,疏通於明清(從公元前486年始鑿,至公元1293年全線通航),前後共持續了1779年。在漫長的歲月里,主要經歷三次較大的興修過程。到了隋朝,隋煬帝動用幾百萬人,開鑿貫通了大運河,這為以後國家的經濟文化空前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隋代開始全線貫通,經唐宋發展,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貫通南北的交通大動脈。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僅次於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價值堪比長城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是蘇伊士運河的16倍,巴拿馬運河的33倍。
京杭運河一向為歷代漕運要道,對南北經濟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紀海運興起,以後隨著津浦鐵路通車,京杭運河的作用逐漸減小。黃河遷徙後,山東境內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淺,南北斷航,淤成平地。水量較大、通航條件較好的江蘇省境內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運河的荒廢、蕭條,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寫照。解放後部分河段已進行拓寬加深,裁彎取直,新建了許多現代化碼頭和船閘,航運條件有所改善。季節性的通航里程已達1100多千米。江蘇邳縣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噸的船隊可以暢通無阻。古老的京杭運河將來還要成為南水北調的輸水通道。
2006年3月58位政協委員聯合向全國政協十屆四次會議提交了一份提案,呼籲從戰略高度啟動對京杭大運河的搶救性保護工作,並在適當時候申報世界遺產項目。
這58位委員中,既有北京、天津、江蘇、河北等大運河沿岸六省市的現任政協主席及原政協主席,也有國家文物局的前後兩任局長——張文彬和單霽翔。舒乙、王鐵城等知名人士也紛紛簽名。
第一提案人劉楓委員說,大運河以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被譽為「古代文化長廊」「古代科技庫」「名勝博物館」「民俗陳列室」,其歷史遺存是研究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絕好實物資料,是中國悠久歷史文明的最好見證。站在保護人類文明的高度看,大運河不僅在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對人類歷史發展的作用也為世界所公認。大運河水系綿延數千里,縱貫南北,構成獨特的自然風情,孕育出濃郁的線形文化景觀,如果再加上還未被很好發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就更加豐富。 「如果將京杭大運河的歷史價值、文化內涵和對中國歷史發展的貢獻相加,在某種程度上說可以與長城媲美。」兩位權威專家——1985年呼籲中國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鄭孝燮、羅哲文如此預測,「我們堅信,京杭大運河『申遺』的成功率非常大。」
「大運河和長城在遺產名錄上應該是姊妹篇。」劉楓委員提醒說,但是必須看到,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功能逐步衰弱,真實性和完整性正在遭到破壞。如果不注意啟動有如「申遺」這樣重大的、為各地重視的保護工作,她的歷史文化、遺跡和自然風光等,將不可避免地退化並迅速消亡,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保護好京杭大運河,對於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運輸功能已經改變,河道、沿河風貌和人民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前又面臨著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嚴重挑戰。如果再不加強保護,大運河的歷史文化遺存、風光景物和自然生態環境就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真實性和完整性就會不復存在,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對大運河進行搶救性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到了緊要關頭。
京杭大運河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物質和精神財富,是活著的、流動的重要人類遺產。大運河肇始於春秋時期,形成於隋代,發展於唐宋,最終在元代成為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縱貫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在兩千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大運河為我國經濟發展、國家統一、社會進步和文化繁榮作出了重要貢獻,至今仍在發揮著巨大作用。
京杭大運河顯示了我國古代水利航運工程技術領先於世界的卓越成就,留下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孕育了一座座璀璨明珠般的名城古鎮,積淀了深厚悠久的文化底蘊,凝聚了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社會諸多領域的龐大信息。大運河與長城同是中華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徵。保護好京杭大運河,對於傳承人類文明,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大運河的傳統運輸功能已經改變,河道、沿河風貌和人民生活都發生了很大變化,當前又面臨著城市現代化、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嚴重挑戰。如果再不加強保護,大運河的歷史文化遺存、風光景物和自然生態環境就會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壞,真實性和完整性就會不復存在,這將是中華民族不可挽回的巨大損失。對大運河進行搶救性保護、實現可持續發展已經到了緊要關頭。
在此,我們呼籲:
━━喚起公眾對大運河重要地位和多重價值的社會認知度,進一步增強各級政府的保護意識,總結和宣傳各地在保護與發掘運河深厚歷史文化內涵方面的經驗,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大運河的保護與申遺工作,延續運河文脈,傳承運河文明。
━━從國家戰略高度,建立統一協調機構,制定大運河保護的法律法規,統籌保護與發展規劃,調動各方力量,實施有效保護,科學合理利用,造福子孫後代。
━━按照《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要求,重視並啟動京杭大運河申遺工作,以創新的思路,正確處理自然遺產、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關系,正確處理保護、利用與發展的關系,切實把申遺的過程變成加強大運河保護與管理的過程。
━━盡快成立由相關部委、有關專家、沿線城市參加並全力支持的研究機構,收集資料,摸清家底,以嚴肅的科學態度,開展調查研究和價值評估工作,向有關部門提出可行性建議。
━━貫徹科學發展觀,在大運河沿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與實施過程中,更加註重大運河的整體風貌,確保沿線文物得到有效保護,合理利用資源,維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使古老的運河重新煥發青春與活力。
為了更好保護京杭大運河及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我國將「開鑿」「數字京航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博物館
2007年5月初在京召開的全國社會發展科技會議提出,我國將在「十一五」期間實施數字京杭大運河專項。
根據國家文物局發布的《文化遺產保護科學和技術發展「十一五」規劃》,我國專家將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礎上,制定京杭大運河住處採集標准,系統開展調查評估工作,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等技術手段建立京杭大運河文化遺產綜合信息系統。
《規劃》介紹,這一系統能將京杭大運河的文字、圖片、地圖、遙感圖像等非空間數據在同一地理參考坐標系下進行統一管理,實現通過文字和圖形進行統一管理,實現通過文字和圖形進行雙向查詢、檢索並對圖象進行瀏覽、查詢、分析和制圖,形成基礎信息資料庫,為實施京杭大運河的保護、研究、展示、管理和決策提供有力支撐。
近年來,太湖流域內年用水總量290億立方米,而流域內本地區多年平均水資源量只有162億立方米,剔除因污染不能利用部分,太湖流域3000多萬人口年創造近萬億元GDP,用水量竟是實際資源量的兩倍。由於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與經濟發展和流域人口數量不相協調,流域水體污染十分嚴重,使太湖流域面臨水質型缺水的嚴峻形勢。根據1998~2000年三年間連續水質監測評價表明,盡管近幾年來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加大了流域水污染防治的力度,但太湖水體水質總體上尚未得到明顯好轉,湖泊富營養化在整體上也未得到明顯改善,2000年總磷、總氮、化學耗氧量均遠未達到規劃治理目標;河網的水污染沒有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地方還有惡化的趨勢,太湖流域水資源面臨嚴峻的形勢。
另一方面,京杭運河與錢塘江溝通後,隨著杭州城市的發展,船舶運輸在經濟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船舶的噪音和廢氣的排放,已經嚴重影響了市民的生活品質,船舶航行發生的多起涉橋事故,對拱辰橋等重點保護文物也構成了不可避免的威脅,貨運船舶的參差不齊的外觀形象,也與目前的景觀河道很不協調,並且已經發生了多起船舶碰撞、損壞景觀設施的事故,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杭州生活品質之城的建設。如果運河杭州到塘棲段停止貨運船舶航行,改為完全的旅遊河道,旅遊經濟產生的效益和沿岸房地產業的經濟效益,將是巨大的。
因此,開辟錢塘江水系富春江與太湖水系東苕溪的航道,溝通錢塘江太湖流域,引富春江的優質水源,自然流經東苕溪,沖排太湖水系的劣質水,為杭嘉湖地區及上海提供優質水源,改善這些地區的水資源環境,在逐步對污水進行截污納管後,使京杭運河及其叉河成為杭州、嘉興等城市的優質自來水源,具有現實的意義和可持續發展的遠景。為確保船舶航行安全和水質不受船舶污染、以及節約土地資源,採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電氣化輕軌控制船舶航行,從而實現低航道等級、高通航能力的安全型、節約型航行方式,在全國率先實現綠色航運。
2006年05月25日,京杭大運河作為中國春秋至清時期的偉大工程,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博物館京杭大運河始鑿於春秋戰國,歷隋、元二朝而全線貫成。北起北京,南迄杭州,全長1794公里,無論歷史之久、里程之長,均居世界運河之首。兩千餘年來,大運河幾歷興衰。漕運之便,澤被沿運河兩岸,不少城市因之而興,積淀了深厚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有人將大運河譽為「大地史詩」,它與萬里長城交相輝映,在中華大地上烙了一個巨大的「人」字,同為匯聚了中華民族祖先智慧與創造力的偉大傑構。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正是一座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座落於杭州市城北運河文化廣場,毗鄰大運河南端終點標志——拱宸橋。運河博物館旨在全方位、多角度地收藏、保護、研究運河文化資料,反映和展現大運河自然風貌與歷史文化。博物館於2002年開始籌建,2006年9月建成開放。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建築面積10700平方米,展覽面積五千餘平方米。建築呈扇形環繞運河文化廣場,造型獨特,「傳統而不復古」,以平坡結合和開放式的格局,將室內外融為一體,古運河及橋、船、埠巧借為活的展物。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以「運河推動歷史,運河改變生活」為陳列主題,分序廳和「大運河的開鑿與變遷」、「大運河的利用」、「沿運河城市」和「運河文化」四個展廳,其間穿插「漕運故事半景廳」、「運河模擬游艙」兩個多媒體展廳,將文物史料與高科技巧妙結合,生動地再現古運河曾經的繁榮景象,使觀眾能身臨其境地體驗大運河悠久深厚的文化內涵。另外,尚有一個「十里紅妝——運河水上婚俗」專題展廳,展示的是與運河文化休戚相關的另一種非物質文化遺產——寧紹朱金木雕紅漆傢具,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多姿多彩的運河文化。
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既是一個運河文化的展示窗口,同時也是運河文物與運河史料的收藏中心與研究中心。博物館收集和征藏的文物包括五類:一,與運河漕運直接相關的文物,如蘇州府官斛、「日進千金」小升;二,與運河水上運輸相關的文物,如余錦洲老行水單、「順風快利」船票等;三,運河出土文物,如大關橋北出土唐開元通寶錢、運河出土宋代瓦當等;四,運河水上人家生產及生活用具,如竹編酒葫蘆、船用水桶等;五,沿運河城市文物及工藝品,如明嘉靖三年臨清大青磚、揚州漆器雕屏等。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是目前國內第一家以運河文化為主題的大型專題博物館,國家文物局認為它的建成填補了博物館界的一大空白。目前,它也是杭州市運河保護整治「一館二場三園、兩帶六埠十五橋」系列工程中的開篇之作,它的建成開放,使得古老的京杭大運河畔又多了一道亮麗的風景。
中國(北京·通州)運河文化節以「弘揚運河傳統文化、宣傳和諧魅力通州、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為主題,由通州區委、區政府主辦,區委宣傳部、區文化委、北京新城基業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北京盛世明煌廣告有限公司承辦。運河文化節將以通州為中心,聯合運河沿線17個城市共同參與,通州也將切實把本屆運河文化節辦成國際性的文化盛典。
「中國運河文化節」開幕式暨大型晚會(10月15日在通州運河文化廣場舉行),通過電視轉播、第二現場及相關媒體報道,主題鮮明地展示通州濱水宜居新城、弘揚運河文化、提升城市品位,讓世人的目光聚焦到這個古老而充滿活力的通州,促進通州文化、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墨·當代(10月15日——10月17日,在宋庄小堡村舉辦),藉助畫家村的人才集聚效應,優先發展視覺藝術產業,讓畫家村真正成為群眾參觀的熱點,搭建產業平台,創造藝術與市場對接的空間,使才華與財富真正的轉換,打造創意產業基地,使文化產業發展具有先進性和代表性;攝影展、運河書畫展(10月15日——10月17日,在通州經貿中心舉辦),書畫展將體現通州籍書畫家和駐通書畫家及運河沿岸書畫家群體,邀請黃永玉、韓美林等大家為顧問,以運河為藝術思維空間,創作、展覽新作品;運河歷史文化展(10月15日——10月17日,在三教廟舉辦),展覽安排了漕運篇、民間工美篇、文物篇、民俗篇、名人篇、皇木展等豐富內容;高峰論壇,論壇將邀請文物保護、遺產研究、城市規劃等方面的權威專家學者,運河沿線城市市長及相關部門領導,相關旅遊、媒體、高等院校等各界人士提供一個互動交流的平台,為正確處理大運河遺產保護與可持續開發之間的關系提出具有科學性、指導性和操作性的思路和方法。
『肆』 這年頭干什麼最賺錢
這年頭做金融分析師(CFA)最賺錢,其他還有從事移動互聯網行業、配鏡行業、化妝品行業、醫療保健行業等這些也是挺不錯的。
1、金融分析師(CFA)
金融分析師是一批接受過良好教育,具有優秀金融理論,經過專業認證的高級金融人才。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商業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等金融機構的不斷涌現,金融分析師這一類人才將十分搶手。
以上海為例,未來2年上海對CFA的需求是3000人,而目前上海擁有CFA資格只有30人左右。所以高薪在所難免。
4、化妝品行業
愛美是每個女人的天性,而保持皮膚的緊致、無暇,自然要在護膚打理上砸錢。
從潔面開始,清潔的產品從洗面奶到洗臉器,花錢的閘門就打開了。水、乳液、精華、眼霜、面膜、眼膜……使用的部位細分到臉部的每一分每一厘,這還不夠,功能方面繼續坑錢,保濕的、美白的、抗皺的、提拉緊致的、祛斑的……不把顧客的錢包掏空誓不罷休。
5、醫療保健行業
隨著國人的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國人對健康觀念也越來越重視,所以說想要知道現在現在做什麼行業賺錢,那麼當然是選擇目前發展前景最後的醫療保健行業了。因此與健康息息相關的葯品健康和食品健康都是時下最有發展前途的行業。
『伍』 求中視台最近播放的一部動畫片,好像是說清代的一個廚子的片名
我都不想提
《神廚小福貴》
宏夢卡通出品的又一垃圾
清末,八國聯軍入京,慈禧太後攜光緒皇帝等人倉皇西逃。
西行路上,由於御膳大廚失蹤,慈禧只得命太監小李子在當地挑選廚師。小福貴的爺爺有一手好廚藝,被小李子選為慈禧的御用廚師,但他卻無意中發現有人給慈禧的菜餚中下了毒……
維新變法之後,慈禧太後對光緒皇帝極度不滿,有心廢黜卻又有所顧忌。後黨大臣榮大人揣摩到太後的心思,買通太監小李子,利用在菜餚中下毒謀害慈禧的方式以嫁禍光緒,促使慈禧太後下決心早日廢黜光緒皇帝。
稀里糊塗之下,小福貴的爺爺成了政治的犧牲品,被認定是下毒兇手,判處死刑,秋後問斬。
為了救出爺爺,小福貴只有在刑期之前成為首席御廚,才能獲得皇帝賜予的免死金牌。身手不凡的神廚小福貴苦練十八般廚藝,就在他成為首席御膳大廚時卻又被捲入了一場政治斗爭的漩渦當中……
『陸』 京杭運河是什麼時候開鑿的
根據隋書記載為大業元年辛亥,就是605年。
『柒』 德州雙安地震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德州雙安地震工程有限公司成立於2008年08月27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地震安全性的研究、評價、咨詢服務(涉及資質證的憑資質證經營)(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方可開展經營活動)等。
法定代表人:孫成平
成立時間:2008-08-27
注冊資本:5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71400200002299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
公司地址:德城區天衢工業園格瑞德路16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