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來篇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學習心得體會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心得 中國,古老而文明的象徵,五千年的文明繁衍至今形成了一種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民族魂!中國的生命中蘊含著兩百年前的輝煌,一百年前的恥辱與一百年後的奮爭百年前的炮火轟開了這片古老大地的國門,持有先進武器的列強在我們的土地上縱橫馳騁,使我們的民族瀕臨滅亡。我們依靠民族的意志與精神戰勝了苦難,重新屹立於世界優秀民族之林。昔日的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城,今日的十五國聯軍退守三八線,歷史的瞬間讓我們為百年戰火的恥辱劃上了句號百年後的今天,我們不再懼怕武力,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可以重新實現成為世界強國的夢幻。隨著人類文明程度的發展,掠奪與侵佔的內涵變得深遠。經濟手段的蠶食是一種無形的掠奪與侵佔,它雖沒有戰爭那樣殘酷,但仍會導致一個民族從物質到精神上的逐漸消亡。一個失去民族工業、失去民族文化的國家,在當今的世界裡,同樣意味著遭受殖民統治似的損失。麥當勞、賓士汽車、松下電器等等,在帶給我們世界先進的產品、先進的管理的同時,也給我們的民族工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沖擊。經濟列強在瘋狂掠奪之餘嘲笑我們的無知、無能,大量傾銷劣質產品,大力宣傳所謂的西方文明,在物質與精神上逐漸使我們喪失反擊的能力。這是正在我們身邊發生的恥辱,一種比武力侵佔容易讓國人忍讓、接受的恥辱。中國人何時才能把握自己的命運?中科人清醒的意識到:競爭的成敗在於效益的高低,效益的高低源於現代化管理、領導者的思維及全民素質的提高。中科人自喻為拓荒者,選擇了一塊提高民族現代化管理水平的土壤,並在這塊土地上默默耕耘。多年的辛勞換取的是為社會貢獻出的一種現代化管理工具,她的應用可以使國家的現代化管理水平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她的推廣需要眾多有識之士加入我們共同的事業與我們攜手認同,用我們共同的智慧創造我們民族的未來? 科學發展觀喚醒創新基因的特徵,創新是一種觀念,觀念沒有理性。創新是博弈中的常數。文化創新是大自然中的無性繁殖,文化創新又類似嫁接,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這個獨特形式進行文明的創造,當最終看到創新的結果時,那已經不是原來的文明了。人與他物的合成都屬於未來,人的生存道路就是與他人一起創造未來《博弈聖經》中說:「博弈的結構,不僅需要自己,還需要另外一個人和一個觀眾,這是博弈存在的三條件。」任何文化思想的傳播都是除自身條件之外,還有兩個條件才能構成,因此創新的文化基因也一定是一個三元結構,這樣才能構成遺傳與生態的文化遺傳基因。任何被優先喚醒的科學與博弈的基因模式,都是一種觀念思潮,它是科學發展觀的源頭。科學發展觀就是被喚醒的大自然的基因模式,它不是一個人的文化,裡面不存在個人理念,它是大自然自身發展的一條道路。我們的觀念一定符合科學與發展,沿著大自然鋪設好的這條無形的道路前進,這本身就是科學發展觀的主題。我們的未來該怎麼做,從人們首次仰望科學發展觀開始,就把這個命題錯誤地當成了理論進行猜測、評估。社會上一些聰明人開始對科學發展觀的背景、起源、本質、內涵、核心等等進行了字面上的解釋,結果是眾說紛紜。人們憑個人的主觀想像,對科學發展觀進行更遙遠的猜想,好像人人都在談宇宙的大爆炸、星系的形成、人類的起源、基因的排序、生命的合成等等。一個世紀性命題,是剛剛開始的一部人類文明發展史,一個文化進程也不可能突然被高端人物的智力所理解,也不可能被幾句話所解釋。《博弈聖經》里《博弈文化盛宴》一文中說:「領導人的行為一半是道德,一半是博弈。博弈是決策優先,道德是對抗默認。超智慧的領導人知道多少忍讓,又何時競爭。他們總是尋找戰略主題,制定規則,讓他人競賽。」只有競賽,人心才會振奮,並被命題統一;只有競賽,才能顯示出文化命題引起壯觀的生物秩序。其實,很多人仍處於一個低級競爭的認識階段,人與人之間發生的經濟競爭行為還是很簡單的,大多數人見到利益的時候,本能地表現出原始競爭的自私,用戰略的長遠眼光看待這種赤裸裸的競爭行為,好像直接撲向食物。或許人們還不能真正簡單地認識這些詞的意思,如科學、文化、文明、知識、規律、真理、戰略、戰術、哲學、經濟學、感情、愛、愛情、熵、正理、交流、觀念、進步、道德、博弈等等。人們還缺乏太多知識,根本不知道科學發展觀在傳遞執行中,需要一個正理均贏論的主線作為度量人力行為的尺子,直接將它引入具體事件中,就會對它產生疑惑。假如科學發展觀是文明的起源,是又一次東方文明的輪回,我們就不應該思考科學發展觀的誕生和死亡,而應該考慮它的繁殖和成長。如果東方社會是個大搖籃,科學發展觀和它的民眾做著的都是幼年的事情。成長中的科學發展觀,就是引導人們用國正論的創新思維分清實體與性質的知識論。在科學發展觀可靠、包容的系統中,以人為本,不分領域,不講智力,不管個人的愛好和興趣,真正廣泛地讓每一個人的觀點和其他角色建立關聯並在改革開放的自由環境中進行文明的創造,以占優之和讓更多的個體形成不同的繁盛,和科學發展觀時代一起成長,讓繁榮的過程在自己身上發生,與時代共榮。一個時代輝煌的歷史,首先是有一個文化命題,《博弈聖經》中說道:「任何一個創新,首先是標題的創新。」任何事情都是先有一個命題,人們因命題集合起來,與命題互動。未來繁榮的社會到處應該看到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集體活動和競賽。成長的第一特徵,就是通過競賽激起的情緒在飛秒瞬間優先喚醒更多人和主題一起呼應,像重大慶典的閱兵式,整齊的方塊隊伍,用皮鞋踏動大地的聲音,最能激起一個民族的興奮之情,從而自我顯得無比強大。因此,我們發現人的精神會融入背景,成為自然實體的一部分。一段時間之後,一部分被優先喚醒的人已經呈現出中心,成了積極分子。在各行業走在前列的人已經成了專家和明星,這都是競賽的事實。由此得出,離主題越近,越容易成長。科學發展觀的發展、成長和繁榮的過程就是把握科學、正理、均贏、連續與創新的博弈過程,也是人類尋找正理的持續發展的過程。或許,不久之後,更多科學家、思想家、發明家、政治家彼此攜手去研究這個文化命題,把各行業零星的理論歸納成發展原理、發展觀念、發展模式和發展道路,他們會完整地告訴我們關於科學發展觀自身的來龍去脈。我們講述人類與自然的故事,就是講述述科學發展觀創新的故事,也永遠講述著自己成長的故事
❷ 幫忙找找現代科技概論的學習心得
http://www.dlkp.gov.cn/jpk/
這里應有盡有
❸ 談談對現代科學技術的認識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物理學的革命,開辟了科學認識的新領域,使自然科學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現代科學時期。從本世紀40年代起,依靠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一大批新興技術不斷涌現,匯成了新技術革命的洪流.由於新技術與現代科學理論的緊密結合,以及科學、技術各學科在發展過程中的不斷分化與綜合,現代科學與技術形成了一個各門類、各學科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統一的知識體系。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既有以往科技發展的一般特徵,也表現出與以往科技發展不同的新的趨勢,主要有整體化趨勢、數學化趨勢,以及科學與技術的一體化趨勢。
19世紀來,X射線、元素放射性和電子的發現,揭開了現代物理學革命的序幕。20世紀初創立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革命的兩大支柱,是促成20世紀自然科學各學科飛躍發展的理論
基礎。在理論自然科學的推動下,從20世紀40年代起,一系列新技術相繼問世,導致了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它所包括的內容主要有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光電子與微光技術,以及傳統產業技術的革新等。工業化大生產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而各種社會需求則是促進現代科學技術產生和發展的強大外部動力,尤其是經濟需求和軍事需求,所起的作用最為顯著。
(一)物理學革命
1、X射線、元素放射性和電子的發現
2.相對論的創立
3.量子力學的建立
❹ 學習《現代科學技術》的感想`急求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學術和教育·教案
作者:中國教師 文章來源:中教育 點擊數:3465 更新時間:2004-11-20 11:59:41
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學術和教育·教案
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通過本節內容的教學,使學生掌握現代學術整體化發展的趨勢和表現;現代教育的戰略地位;各國教育的迅速發展;世界性教育改革的共同特點。
2.能力方面:(1)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現代科學技術和教育是相互制約、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2)通過引導學生閱讀內容淺顯的第一手的史料,培養學生分析史料和歷史思維的能力,從個別事物中歸納出共性特點。
3.態度、價值觀方面:(l)通過對現代學術整體化發展趨勢的講述,使學生進一步樹立改革開放,追求社會進步的觀念。(2)通過對現代教育戰略地位和世界性教育改革共同特點的講述,使學生認識:重視教育,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關鍵。
4.學法指導方面:學生通過閱讀內容淺顯的第一手的史料,找出相應的教育改革要解決的問題,歸納現代教育改革的共性特點,使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學習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1.重點分析:當代教育的戰略地位是重點。由於科技人才培養是當代國際社會激烈競爭的焦點,教育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的興衰存亡,各國競相發展教育。通過了解世界性教育改革呈現出的一些共同特點,加深對我國「科教興國」這一基本國策的認識。
2.難點分析:現代學術的整體化發展趨勢是難點。學術是由各種專業學科組成的有機統一體。在它的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互為矛盾的兩種過程——專門化和整體化。這兩種過程同時進行,相互補充,但不平衡,各在不同時期呈現優勢。而在學術專業分工日益細密的現代世界,學術整體化發展趨勢成為當代學術發展的新特點。由於學生的經驗和知識所限,理解這一問題有困難。在教學中教師由具體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注意聯系學生熟悉的事物加以解釋更為妥當。
課堂教學設計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現代科學技術和文化」這一章的第一節,了解了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發軔於實驗室,其影響卻是全方位的,而隨著科技革命的逐步深入,與之相關的學術與教育的發展在現代也呈現出新特點。
一、學術
師:從歷史上看,文明時代之初所有的學術活動都是哲學家的天職。近代自然科學走出哲學的象牙之塔,成為獨立學科,是以1543年一本重要的天文學著作的發表為標志的,這本著作以「日心說」從人們思維深處一舉擊潰了中世紀上帝宗教的理論根基,這本書就是: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其後,自然科學經歷了長期的門類分化過程。而近代意義上的社會科學的興起比自然科學大約要晚兩個世紀,後來逐漸向多學科發展。20世紀以來,已高度分化達2 400多個主要學科。在我國,學科分類是一種什麼情況呢?請幾位同學談一談他們所知道的科學學科。
生:(回答)[屏幕顯示]
師:(向學生介紹我國學科分類情況,略)20世紀以來,出現了一種新趨勢,剛才有的同學在回答中已經涉及了一些由於這種趨勢而誕生的新學科。這種新趨勢就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日益緊密結合的趨勢。自然科學走向同社會科學的結合,成為20世紀的一大潮流。
當代學術為什麼出現這樣的發展趨勢呢?
生:(回答)
師:引發這股潮流的直接原因是40年代控制論、資訊理論、系統論這些橫跨技術系統、生物系統、社會和思維領域,具有高層次綜合性的理論和科學方法的誕生。它們的廣泛應用為科學知識整體化開創了新局面。此後,在學科日益專門化的同時,綜合化趨勢不斷加強;至當代由於各學科的交叉、滲透,形成了更高層次的綜合化、整體化占優勢的新特點。
那麼當代學術綜合化、整體化的發展趨勢的表現是什麼呢?
生:(作答)
師:第一,邊緣學科、交叉學科興起。
邊緣學科、交叉學科的產生有哪幾種方式呢?請舉例說明。(學生回答、教師歸納略)第二,「緯線學科」迅速發展,教材小字部分對「經線學科」、「緯線學科」的含義有所說明,請一位同學給大家介紹一下,並思考它們之間有什麼聯系?
生:(作答)
師:「緯線學科」是綜合許多經線學科的發展而形成的、具有很強應用性的學科。如,能源學將使核聚變能與太陽能成為21世紀技術的支柱。材料學將根據需要設計新材料,為高技術研究發展提供物質基礎。第三,總體化綜合性學科的發展。
請思考比較總體化綜合性學科與「緯線學科」二者之間的不同?
生:(作答)
師:總體化綜合性學科有別於「緯線學科」,不是從一個角度在某領域內綜合各學科,而是汲取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中各學科的理論方法去研究一個方面的問題,從而形成獨立的新學科。如青年學、老年學等。
當代較為重要的總體化綜合性學科的出現,有未來學的興起。什麼是未來學?它是怎樣誕生的?它要解決什麼問題?
顧名思義,未來學是預測未來為現實社會服務的新生學科,自德國學者費萊希泰姆於1943年提出,到20世紀50年代未來學應運而生了。在發達國家,由於它們始終處在人類社會歷史發展、變革的潮頭,對未來的科學預測就更為重要。在美國自 50年代以來出版了能夠准確把握時代發展脈搏的三本巨著(屏幕顯示):1956年社會學家威廉·懷特的《組織的人》;1970年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的《未來的沖擊》;1982年社會預測學家奈斯比特的《大趨勢——改變我們生活的十個新方向》。他們一致預測在未來的信息社會中,以電腦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和信息知識將起決定作用,智力密集型產業將取代勞動密集型產業在社會中居主導地位。在這種信息社會浪潮的沖擊下,作為未來中國的主人,同學們是不是感到一種壓力呢?你又該如何去努力呢?
在未來學家對未來的預測中,對教育的關注顯而易見。我們來考察一下現代教育。
二、教育
1.現代教育的戰略地位和影響因素(板書)
師:教育作為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對受教育者的德、智、體諸方面施以影響的一種有計劃的、周期很長的活動,是人類的一種社會活動。一定的社會教育受一定社會經濟、政治的制約,又對它們給予影響和作用。在和平與發展為主題的當代世界,現代科技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廣度影響著人類社會,教育日益遞增的影響力正是與之相伴的。下面請大家思考:據你了解,教育一般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呢?
生:(作答)
師:以美國為例:有人說,美國教育是由在蘇聯、中國、非洲或波蘭發生的事件決定的。我們在此也可以看到,除了同學們剛才舉出的因素,影響20世紀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的決定因素出現了——一體化世界的影響:當我們回過頭來考慮20世紀國家內的教育發展時,我們必須承認教育首先是一體化世界的事件的產物,其次才是國內事件產生的結果。這與現代世界一體化的大趨勢也是吻合的。具體到一個國家內部,當代世界各國教育事業發展迅速的原因是什麼呢?
生:(學生思考)
師:首先,自然是在經濟上找原因。
現代經濟發展的三個主要因素是科學、技術、現代化的管理,這三者是現代經濟發展的三個主要坐標。那麼科學從何而來?技術從何而來?現代化的管理又從何而來?不難發現這三個坐標有一個共同的源泉,那就是教育。
歷史與現實證明,現代生產力的快速發展是建立在現代教育的發展和普及的基礎之上的。伴隨著工業革命,西方工業國家於19世紀初,相繼建立了以普及科學文化知識為主的現代國民教育體系;19世紀下半期,從經濟發達的西歐、北美開始,又相繼實行不同年限的義務教育。結果勞動力素質普遍提高,培養出各種專門人才,社會生產力近百年來得到很大發展,美、英、德等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增長了8倍。在東方最好的例子是日本。日本明治維新即提出「教育立國」,1872年,義務教育立法;1947年,普及9年義務教育。重視教育,使這個資源貧乏的國家竟實現百年高速發展,人均國民總產值增長高達40~50倍。
反之,無任何國家教育落後而能達到經濟高速增長的。當今世界教育投資最少、教育體制陳舊的國家往往是經濟上的不發達國家;而經濟上的不發達反過來又制約著對教育的投入,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的怪圈,成為制約其社會發展的最大的障礙,所以這些國家在現代化的道路上舉步維艱。
教育除了與經濟發展的關系密切,還與國家安全緊密相關。以美國50年代末的教育改革為例。
(播放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錄像資料)
一顆水球大小的蘇聯衛星,不時發出「嘟…嘟…」的聲音,以每小時 18 000英里的速度,每96.2分鍾繞行地球一周,這是1957年10月 4日由蘇聯塔斯社向美國公眾發布的消息,這是人類發射的第一顆衛星。
大家要充分領會這一報道的沖擊力量,因為1957年之際,美國還被認為是唯一的科學發明之家。對美國來說,這件事引起的震驚之強烈,毫不亞於當年的股票市場大崩潰。大家可以體會一下,在冷戰的時代,赫魯曉夫哇哇叫:「全世界的人都指著這顆衛星看,都說,美國失敗了。」此時的美國人作何感想?不過當時的美國人不得不接受在宇航技術上,蘇聯超過了美國的現實。
美國人在驚訝和憤怒之餘,將批評的矛頭指向了美國的教育事業,強烈地要求政府加強對教育的管理和投資,在這種形勢的壓力下,1958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國防教育法案」。
[屏幕顯示]國會特此作出決定並宣布,國家安全需要最充分地發展男女青年的智力和技術能力。目前的緊急狀態要求給予更多的更為有效的教育機會。我國國防依賴於從復雜的科學原理中發展而來的現代技術優勢。同時,它還取決於新原理、新技術和新知識的發現和發展……這一法案的目的在於以各種形式給予個人、各州以及所屬地區提供重要的援助,以保證受教育的人的足夠數量和質量,滿足美國國防的需要……
美國《國防教育法案》(1958.9.2)
大家來思考這個法案的基本的指導思想是什麼?
生:(學生思考、回答)
師:可見,「教育與國防需要相結合,以保證國家的未來安全與繁榮」是其明確表達的一個基本的指導思想。這次「技術上的珍珠港事件」促成了美國自1958年開始的教育改革,教育迅速繁榮,與西進時代「到西部去!」的口號相比,此時的人們在競相召喚「到學院去!」至1969年「阿波羅」登月計劃成功。
最後,眾所周知,現代世界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是綜合國力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實為科技力量的競爭,現代科技要求提高人的思想文化素質,要求人們更主動地從事創造性勞動。因而,人的價值觀念、思維方法、道德標准、生活方式都應當現代化,人本身的現代化是任何現代化社會的基礎,而培養現代化的人的關鍵在教育。各國都把發展教育當作關繫到國家興衰存亡的大事,競相發展教育事業,甚至採取教育先於經濟發展的方針。
本目小字所引鄧小平有關科技和教育的論述,扼要體現了在當代國際競爭中,中國發展教育事業的決策和方針。
請思考教育在當今世界的戰略地位。
生:(作答)
師:正是由於教育如此重要的戰略地位,各國紛紛增加教育投資,規劃教育發展,全面改革教育制度、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推動了當代教育的迅速發展。這同時也說明作為一種有目的的社會活動,教育要根據社會的需求來作出相應的調整,塑造什麼樣的人,這是教育改革的一個最基本的立足點。那麼世界的教育改革有什麼共同特點呢?
2.世界的教育改革的共同特點
師:在一體化的世界中,各國之間的相互影響明顯加強,同時個別國家所面對的問題往往具有共性,其他國家將要或已經或正在面對同樣的困擾。我們可以通過對個別國家教育改革的考察找出世界教育改革的共性特點。
我們先來看一下戰後日本官方的一則聲明:
(屏幕顯示戰後日本城市殘破景象的圖片及文字)
重建祖國的理想在於建設一個和平的,有文化的民主國家,而要成就此大業,唯有致力在物質方面確立國民生活的經濟基礎,在精神方面加強對每一個公民進行正確的文化教育。……在全國范圍內,對所有滿6周歲到15周歲的少年兒童普及小學6年、中學3年的義務教育,也就是確立所謂的六·三義務教育制。這種制度的確立,在於謀求提高形成國民基礎知識的普及教育的普及率,廢除男女間的差別,使之享有平等地教育的機會,啟迪公民的素質,打下建設民主主義和平國家的根基。
日本教育刷新委員會委員長關於堅決實施六·三義務制的聲明(1947.2.20)
我們可以看出,戰後日本的教育改革的措施的核心是什麼?
生:(學生討論、回答)
師: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第一,重視普及教育,提高基礎教育質量。這正是世界的教育改革的最明顯的共同特點。這是改革的重點,因為基礎教育質量決定民族素質,民族素質是決定綜合國力的根本因素,而國際競爭所依賴的正是綜合國力。
教育發展的重點,由擴大教育機會轉為提高質量。70年代以前,各國教育的重點是發展數量,相對忽視了教學的質量。然而,70年代中期以後,面對普遍出現的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和勞動力素質下降等問題,西方國家社會各界人士開始把它同教育質量問題聯系起來看,在發達國家的各種傳媒中,「教育危機」、「功能性文盲」、「教育荒廢」等詞不斷使用,表明了有識之士對教育質量問題的嚴重憂慮。加上發達國家的人口增長發展仍然緩慢,發達國家已不再擔心因人口增長帶來的對教育的壓力,而把教育的重點轉移到提高教育特別是基礎教育的質量上來。再來看一段文字(屏幕顯示)「21世紀的人才需要三張通行證:一張是知識性的;一張是職業性的;一張是適應能力、開拓能力和創造意識。」這是許多國家所持的教育觀點,我們可以得出世界教育改革的另一個共同特點:第二,重視教育要求的綜合性。為適應現代科技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趨勢,要做到:培養學生的創造才能;培養具有綜合能力的通才;課程設置綜合化。
傳統教育往往重視前兩張通行證,而忽視了人的事業心和開拓能力。但一個人如果缺乏這方面的素質,就難以適應21世紀的發展與變化,也不能充分發揮自己的知識和專業技能的潛力。(屏幕顯示)在新加坡擴展工業的第二個要素就是提高技術的基礎,特別是加強各級學院的訓練……我們必須在大學中加強科學和技術的教學,單單訓練高級的工程師和技師還是不夠的,我們還需改善技術工人的質量,因此,我們需要設立許多職業訓練學校,收容全日課程和半日課程的學生,例如,為工人設立夜學班,並且在工廠中組織有系統的學徒訓練制度。
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的經濟政策》(1959.3.22)
同學們可以從中得到什麼啟示呢?
生:(學生討論、回答)
師:同學們可以看出世界教育改革的又一個共同特點:第三,建立終身教育體制,成人必須進行知識更新和知識結構調整。當然全面的講既要加強成人教育還要加強學前教育,因為幼兒教育對個人智力發展也至為重要。而在所有人中,最需要對知識進行更新的是教師,因為他們承擔著傳授知識的職責,如果教師不能及時完善自身,便會直接貽誤下一代人。
(屏幕顯示)教師最少每五年脫產六個月,薪金照發,使他們能在國內外進修,以獲得最新的教育知識,不斷改進教學大綱和教學制度。
菲德爾·卡斯特羅《歷史將宣判我無罪》(1953.10.16)
難得的是卡斯特羅對古巴的教育事業關注的這番話是在他起義被捕後為自己作法庭辯護時所說的。
終身教育的思想自60年代提出以來,逐步得到了各國的認可,日益深入人心。這可以說是20世紀人類教育觀念的一大轉變。終身教育的興起已經使教育在空間上越出了學校教育的范圍,在年齡上由青少年教育向成年人教育和老年人教育延伸。因此教育的功能也更加充實了,由過去的僅僅對青少年進行職業前的培訓,改變為在人的一生中不斷進行教育,使人活到老,學到老。終身教育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人類正步入終身學習的社會。
與之相關,我們從前面的材料看到新加坡經濟的騰飛還有一個有益的經驗,這也是世界教育改革的另一個共同特點:第四,教育形式多樣化,保障各年齡段的社會成員都能適時接受恰當的教育。而將此與國民經濟直接掛鉤,則是新加坡執政者的明智之舉。
最後一個重要特點,在數字化生存的時代,在教學手段上實現。第五,重視教育手段現代化。電腦是本世紀最令人興奮的發明,將電腦與多媒體技術應用到課堂,使受教育者信息量增加,視野開闊,思維活躍,提高效率,使課堂教育模式實現革命性的變革。
(小結)教育改革能夠使我們更好地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發生了世界近現代史上的第三次技術革命,使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幅度地提高,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信息社會。
信息社會是以電子計算機、自動控制、生物技術、新材料和新能源為其主要標準的新時代。在信息社會中,勞動技能不再以人的體力為主,而轉化為以智力和知識為主。處於這個新的歷史時代,勞動生產者既要有一定的生產經驗和技能,又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和較高智力水平,因此,在信息社會中,擺在人們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縮小科學技術和人之間的距離。
這個差距的縮小,需要有大量的人才,怎樣為信息社會培養大量的合格人才呢?這就對教育提出了嚴重的挑戰,為了迎接這一挑戰,必須對傳統的教學形式、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進行改造,使它們更具有實用性、有效性、針對性和靈活性,這樣才能適應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自20世紀70年代起,世界各國紛紛掀起了教育改革的浪潮,其總的趨勢是:如何使教育本身具有較強的活力和較高的效率,能及時培養出高質量的人才,以使適應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和新時期青少年身心不斷發展的需要。
總之,教育是現代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
我們來做一個總結,復習一下本節課內容。
(屏幕顯示)當代學術整體化發展趨勢的三個具體表現和當代教育改革的五個特點。
作業:組織學生聯系我國教育和所在學校的教育狀況作社會調查,並寫出調查報告,進行交流,展開討論,談談自己理想中的教育模式。
四川省綿陽中學 吳憂
❺ 急求 現代科技概論 學後感
一、20世紀科技的發展變化
已經過去的20世紀,科技發展迅猛。認識到一個科學真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過去的20世紀中,相對論和量子論等兩大理論成果產生,三大科學計劃曼哈頓計劃、阿波羅登月計劃、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四大科學模型誇克模型、宇宙大爆炸模型、DNA雙螺旋型模型、地球板塊模型等等相繼問世。五大標志性技術核能、人造衛星、基因工程開發、PC機、網際網路、納米技術的產生與發展。生物技術、信息技術、新能源、新材料、航天、海洋等高科技領域的發展。無疑將教育帶進一個嶄新的21世紀。
21世紀人類將全面迎來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的靈魂是創新。國家的創新能力(包括知識創新能力、技術創新能力),關系著中華民族在知識經濟時代的前途和命運。知識經濟的興起,和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正越來越突出地把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重任擺在我們教育工作者面前,新的時代強烈的呼喚著一個教育主題:創新教育。
二、 科技發展呼喚著教育創新
創新是人類本性和本質力量的最高表現。人類的文明史,實際上是一步人類的創新史,就是一部人類不停頓的改造世界同時也改造自身,從而不斷的獲得發展和進步的歷史。沒有創新精神,民族的生命力就要枯萎,社會就會停止不前,缺乏創新能力,國家就要落後,就要挨打,就會被世界文明發展的潮流所淘汰。尤其是在今天,人類社會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革----從工業經濟時代邁向以知識的創新及創造性運用為基礎的嶄新的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經濟時代要求每一個進入社會,參與經濟活動的人,都應具備一定的創新性素質。發展知識經濟首要資源是人才和知識。而人的創新性素質正是知識經濟時代的源泉。勞動者素質影響著知識創新的進程,決定著知識經濟的質與量。離開了人的創新性素質,知識經濟就變成了水無之源,無本之木。因此,造就知識經濟必須從創新的源頭做起,發掘人的智慧和潛能,提高人的創新性素質。現在的中小學生是21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的主人。面向未來,開展創新教育,為增強國家創新能力提供足夠的高素質人才,是我們基礎教育工作者面對知識經濟挑戰的嚴峻課題。
三、 教育創新的發展需要教學改革
早在20世紀20年代,我國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積極倡導並身體力行地實踐創造教育。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的基礎教育---中小學開展了創造性教育實驗。21世紀末,為了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創造教育又被賦予新的時代內含,發展為創新教育。
開展創新性教學,必須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形式多方面加以進行改革。下面就教學方法、教學形式上的改革談一些想法:
1、 從注入式教學轉變為啟發式教學。注入式教學注重的是掌握知識結論,其教學是以教師為中心,想學生傳授、灌輸知識的過程。學生的學習是被動的學習,在機械背誦、反復模仿,和大量的習題操練中。啟發式教學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不僅要使學生獲得學習的結果,還要引導學生學會學習。通過啟發式教學,促使學生積極思考,主動質疑,鼓勵學生標新立異,發表獨立見解,應用知識創造性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2、 從封閉式教學轉變為開放式教學。傳統的應試教學是一個封閉系統,使教學隔絕與社會生活,學生被束縛在課堂之中,圍繞著教師、教材、接受現成的知識結論,尋求唯一正確的標准答案。創新性教學是一個開放的系統,表現為要開放心靈,鼓勵多方面興趣愛好,發展個性,引到學生獨立思考,進行多向思維,能從不同多種角度認識同一事物,善於從各種結論中作出最佳選擇。開放性教學還需要教學空間開放,要讓學生走出校園,走向社會、走進大自然。為釋放學生的創造潛能提供更廣闊的舞台。
3、 從靜態教學轉變為開放式教學。靜態教學的模式是「教師系統地講,學生靜靜地聽」。學生實踐機會少,動手能力差。創新教學應是一種一學生自主活動為基礎的動態教學。要求教師驚心設計、科學組織各類教學活動,將引導學生內隱的思維活動與外顯的感知活動、語言交流活動、動手操作活動結合起來,把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能力與提高創新操作能力結合起來,讓學生從做中學,在手腦並用的實踐活動中萌生創新慾望,增長創造才幹。
4、 從孤立教學轉變為合作教學。實施合作教學的首要前提是轉變傳統教學的「唯師是從」的專制型師生關系,建立互相尊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民主型師生關系。教師要善於營造一種寬松融洽、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供一個自由馳騁的心理空間。讓每一個學生都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過程中,得到足夠的表達自己思想情感、展示自己才華志趣的機會。
5、 從主智教學轉變為完滿教學。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掌握知識、發展智能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完整的人的成長與形成的過程。是學生身心素質多方面豐富與升華的過程。因此,課堂教學中需要完整的人的教育,我們所要追求的是讓學生獲得完滿人生的教學,而不是傳統教學那種應付考試偏重於智力的教學。創造性教學變主智教學為完滿教學,教師心中要有書,更要有人而且要有完整的人。要處處從發展、成長的角度去專注人,關注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只有在促進人的身心全面發展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創新素質才能的以充分凸現。
創新教育貴在創新。作為教育工作者應肩負起培養創新人才的重任。沖破傳統的教育模式,不斷探索教育改革創新之路,為21 世紀中華之崛起,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進而增強國家的創新能力,鑄造民族進步的靈魂貢獻力量。
❻ 談一下你對學習現代科學技術導論的學習體會
19世紀末20世紀初,由於物理學的革命,開辟了科學認識的新領域,使自然科學進入到一個新的歷史時期——現代科學時期.從本世紀40年代起,依靠自然科學的最新成就,一大批新興技術不斷涌現,匯成了新技術革命的洪流.由於新技術與現代科學理論的緊密結合,以及科學、技術各學科在發展過程中的不斷分化與綜合,現代科學與技術形成了一個各門類、各學科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的統一的知識體系.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既有以往科技發展的一般特徵,也表現出與以往科技發展不同的新的趨勢,主要有整體化趨勢、數學化趨勢,以及科學與技術的一體化趨勢.
19世紀來,X射線、元素放射性和電子的發現,揭開了現代物理學革命的序幕.20世紀初創立的相對論和量子力學,是現代物理學革命的兩大支柱,是促成20世紀自然科學各學科飛躍發展的理論
基礎.在理論自然科學的推動下,從20世紀40年代起,一系列新技術相繼問世,導致了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技術革命.它所包括的內容主要有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空間技術、光電子與微光技術,以及傳統產業技術的革新等.工業化大生產為現代科學技術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而各種社會需求則是促進現代科學技術產生和發展的強大外部動力,尤其是經濟需求和軍事需求,所起的作用最為顯著.
(一)物理學革命
1、X射線、元素放射性和電子的發現
2.相對論的創立
3.量子力學的建立
❼ 讀《現代科學技術概論》前兩章有感
第 1 頁 共 8 頁
在您完成作業過程中,如有疑難,請登錄學院網站「輔導答疑」欄目,與老師進行交流討論!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作業
一、填空題
1. 按照研究過程的不同可將研究分為_基礎研究_、_應用研究_和開發研究。
2. 古希臘數學的最高成就體現在亞歷山大時期的_歐幾里德_,他的不朽著作_幾何原本__,把前人的數學成果用公理化的方法加以系統的整理和總結。
3. 古代中國的四大發明是指造紙、_指南針_、印刷和__火葯____。
4. 近代科學革命是以__哥白尼_創立的日心說為開端,宣告了神學宇宙觀的破產,比利時的解剖學家維薩里的_人體結構__一書,揭開了醫學領域的革命序幕。
5. 拓撲學是用_代數_研究幾何圖形在_拓撲變換_下保持不變的性質。 6. 狹義相對論的兩條基礎原理分別是_光速不變原理_和狹義相對性原理_。
7. 德國物理學家海森堡和奧地利物理學家薛定諤分別於1925年和1926年創立了兩種不同形式的量子力學_量子力學_和_矩陣力學_。
8. 原子核裂變的發現和_鏈式反應的實現,揭開了原子能時代的序幕,標志著原子核物理學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9. 廣義相對論表明:在引力場中,空間的彎曲程度取決於_物質在空間的分布狀況_,物質密度大的地方,引力場也大,空間的彎曲也_大__。
10. 計算機系統由__硬體_和_軟體_組成。
11. 迄今為止的計算機都是基於匈牙利數學家_馮.諾依曼_的__程序存儲____思想設計而成的。
12. 網路拓撲結構是指網路中計算機之間物理連接的方式,較常見的拓撲結構有_星形結構__、匯流排結構、環形結構、_網狀結構_和樹形結構。
13. 對應於研究的種基本類型可以將科學分為基礎科學、應用科學_和工程科學或技術科學_。
14. 古希臘成就最偉大的物理學家是_阿基米德_,被譽為「力學之父」,他在靜力學方面的主要成果是用邏輯方法證明了__杠桿原理_並給出了數學表達式、發現浮體定律、提出計算物體重心的方法等,這在當時達到世界的最高水平。
15. 我國古代著名的數學家_祖沖之_發現了圓周率,比歐洲早近1000年。明代時的李時珍著有_《本草綱目》一書,記載有1892種葯物,方劑11000個。
16. 中國古代著名的三大技術是指陶瓷技術、_絲織技術_和_建築技術_。
17. 牛頓是提出了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_,使力學成為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他《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被譽為近代科學史上最偉大的著作。
18. 法國的科學家拉瓦錫提出了燃燒的__氧化_學說,牛頓和_萊布尼茨__發明了微積分。 19. __瓦特_發明了蒸汽機,把人類帶入「蒸汽時代」,義大利的__伏打__發明了電池。
20. 1755年,康德和拉普拉斯提出了關於太陽系起源的星雲假說。第一個提出生物進化論的是法國動物學家_拉馬克_。
21. 新達爾文主義的代表人物是魏斯曼_,他提出種質選擇論,19世紀50-60年代,奧地利的科學家孟德爾發現了遺傳定律。
22. 突變理論主要以_拓撲學_和奇點理論為工具,通過對穩定性和_形態結構_的研究,提出系列數學模型,以解釋自然社會現象中所發生的不連續的變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