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土壤修復工程怎麼施工
土壤修復需要資質這個關鍵是看甲方的要求。如果體量較大,影響廣泛,需要進行公開市場招投標的一般會設定資質條件,現在建設局有環保工程資質一二三級,相關環保產業協會也有甲乙級資質等。具體可以咨詢當地的建設局和環保協會了解要求。土壤修復是使遭受污染的土壤恢復正常功能的技術措施。在土壤修復行業,已有的土壤修復技術達到一百多種,常用技術也有十多種,大致可分為物理、化學和生物三種方法。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上許多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均制定並開展了污染土壤治理與修復計劃,因此也形成了一個新興的土壤修復行業。 「高污染超標率」「萬億級規模市場」「復雜的系統工程」「發展初期的新興行業」,中國土壤污染防治正貼著這些標簽步入聯合國首個「國際土壤年」。根據2014年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中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全國土壤污染超標率達16.1%,在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的同時,耕地土壤環境質量更加堪憂。面對土壤污染的嚴峻局面,國家立法速度明顯加快。環保部除了在新《環境保護法》中增加了土壤修復的內容外,日前又公布了新的《土壤環境質量標准(徵求意見稿)》,《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簡稱「土十條」)的制定實施也被提上日程。土壤大范圍污染超標加上國家立法的推動,業內預計將催生萬億級土壤修復市場。然而多位專家卻表示,蛋糕雖大但不能盲目樂觀,受制於技術、資金、商業模式等多重壁壘,土壤修復產業想在短時間內做大並不現實。
❷ 農田土壤污染治理修復技術有哪些
一、植物修復技術
從20 世紀80 年代問世以來,利用植物資源與凈化功能的植物修復技術迅速發展[4,5]。植物修復技術包括利用植物超積累或積累性功能的植物吸取修復[6,7,8] 、利用植物根系控制污染擴散和恢復生態功能的植物穩定修復[9] 、利用植物代謝功能的植物降解修復[10] 、利用植物轉化功能的植物揮發修復[4 ] 、利用植物根系吸附的植物過濾修復[4] 等技術;可被植物修復的污染物有重金屬、農葯、石油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炸葯、放射性核素等。其中,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植物吸取修復技術在國內外都得到了廣泛研究,已經應用於砷、鎘、銅、鋅、鎳、鉛等重金屬以及與多環芳烴復合污染土壤的修復[6,7,11,12],並發展出包括絡合誘導強化修復[13] 、不同植物套作聯合修復、修復後植物處理處置的成套集成技術[1]。這種技術的應用關鍵在於篩選具有高產和高去污能力的植物,摸清植物對土壤條件和生態環境的適應性。近年來,中國在重金屬污染農田土壤的植物吸取修復技術應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開始引領國際前沿研究方向。但是,雖然開展了利用苜蓿、黑麥草等植物修復多環芳烴、多氯聯苯和石油烴的研究工作[1],但是有機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技術的田間研究還很少,對炸葯、放射性核素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研究則更少。
植物修復技術不僅應用於農田土壤中污染物的去除,而且同時應用於人工濕地建設、填埋場表層覆蓋與生態恢復、生物棲身地重建等。近年來,植物穩定修復技術被認為是一種更易接受、大范圍應用、並利於礦區邊際土壤生態恢復的植物技術,也被視為一種植物固碳技術和生物質能源生產技術;為尋找多污染物復合或混合污染土壤的凈化方案,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技術應用於發展植物雜交修復技術[14] ;利用植物的根圈阻隔作用和作物低積累作用[15],發展能降低農田土壤污染的食物鏈風險的植物修復技術正在研究。
二、微生物修復技術
微生物能以有機污染物為唯一碳源和能源或者與其他有機物質進行共代謝而降解有機污染物。利用微生物降解作用發展的微生物修復技術是農田土壤污染修復中常見的一種修復技術。這種生物修復技術已在農葯或石油污染土壤中得到應用。在中國,已構建了農葯高效降解菌篩選技術、微生物修復劑制備技術和農葯殘留微生物降解田間應用技術;也篩選了大量的石油烴降解菌,復配了多種微生物修復菌劑,研製了生物修復預制床和生物泥漿反應器,提出了生物修復模式[1]。近年來,開展了有機胂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如多氯聯苯和多環芳烴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復技術工作。分離到能將PAHs 作為唯一碳源的微生物如假單胞菌屬、黃桿菌屬等,以及可以通過共代謝方式對4 環以上PAHs 加以降解的如白腐菌等[16]。建立了菌根真菌強化紫花苜蓿根際修復多環芳烴的技術和污染農田土壤的固氮植物2根瘤菌2菌根真菌聯合生物修復技術[17,18 ]。總體上,微生物修復研究工作主要體現在篩選和馴化特異性高效降解微生物菌株,提高功能微生物在土壤中的活性、壽命和安全性,修復過程參數的優化和養分、溫度、濕度等關鍵因子的調控等方面。微生物固定化技術因能保障功能微生物在農田土壤條件下種群與數量的穩定性和顯著提高修復效率而受到青睞。通過添加菌劑和優化作用條件發展起來的場地污染土壤原位、異位微生物修復技術有:生物堆漚技術、生物預制床技術、生物通風技術和生物耕作技術等。運用連續式或非連續式生物反應器、添加生物表面活性劑和優化環境條件等可提高微生物修復過程的可控性和高效性[19,20]。目前,正在發展微生物修復與其他現場修復工程的嫁接和移植技術,以及針對性強、高效快捷、成本低廉的微生物修復設備,以實現微生物修復技術的工程化應用。
污染土壤物理修復技術
物理修復是指通過各種物理過程將污染物(特別是有機污染物) 從土壤中去除或分離的技術。熱處理技術是應用於工業企業場地土壤有機污染的主要物理修復技術,包括熱脫附[21] 、微波加熱[22] 和蒸氣浸提[23] 等技術,已經應用於苯系物、多環芳烴、多氯聯苯和二英等污染土壤的修復。
一、熱脫附技術
熱脫附是用直接或間接的熱交換,加熱土壤中有機污染組分到足夠高的溫度,使其蒸發並與土壤介質相分離的過程。熱脫附技術具有污染物處理范圍寬、設備可移動、修復後土壤可再利用等優點,特別對PCBs這類含氯有機物,非氧化燃燒的處理方式可以顯著減少二惡英生成[21]。目前歐美國家已將土壤熱脫附技術工程化,廣泛應用於高污染的場地有機污染土壤的離位或原位修復,但是諸如相關設備價格昂貴、脫附時間過長、處理成本過高等問題尚未得到很好解決,限制了熱脫附技術在持久性有機污染土壤修復中的應用[24]。發展不同污染類型土壤的前處理和脫附廢氣處理等技術,優化工藝並研發相關的自動化成套設備正是共同努力的方向。
二、蒸氣浸提技術
土壤蒸氣浸提(簡稱SVE) 技術是去除土壤中揮發性有機污染物(VOCs) 的一種原位修復技術。它將新鮮空氣通過注射井注入污染區域,利用真空泵產生負壓,空氣流經污染區域時,解吸並夾帶土壤孔隙中的VOCs 經由抽取井流回地上;抽取出的氣體在地上經過活性炭吸附法以及生物處理法等凈化處理,可排放到大氣或重新注入地下循環使用。SVE具有成本低、可操作性強、可採用標准設備、處理有機物的范圍寬、不破壞土壤結構和不引起二次污染等優點。苯系物等輕組分石油烴類污染物的去除率可達90 %[25 ]。深入研究土壤多組分VOCs 的傳質機理,精確計算氣體流量和流速,解決氣提過程中的拖尾效應,降低尾氣凈化成本,提高污染物去除效率,是優化土壤蒸氣浸提技術的需要。
化學/物化修復技術
相對於物理修復,污染土壤的化學修復技術發展較早,主要有土壤固化-穩定化技術、淋洗技術、氧化2還原技術、光催化降解技術和電動力學修復等。
一、固化-穩定化技術
固化-穩定化技術是將污染物在污染介質中固定,使其處於長期穩定狀態,是較普遍應用於土壤重金屬污染的快速控制修復方法,對同時處理多種重金屬復合污染土壤具有明顯的優勢[26 ]。美國環保署將固化/穩定化技術稱為處理有害有毒廢物的最佳技術。[5] 中國一些冶煉企業場地重金屬污染土壤和鉻渣清理後的堆場污染土壤也採用了這種技術。國際上已有利用水泥固化-穩定化處理有機與無機污染土壤的報道[27 ]。
根據EPA的定義,固化和穩定化具有不同的含義。固定化技術是將污染物囊封入惰性基材中,或在污染物外面加上低滲透性材料,通過減少污染物暴露的淋濾面積達到限制污染物遷移的目的;穩定化是指從污染物的有效性出發,通過形態轉化,將污染物轉化為不易溶解、遷移能力或毒性更小的形式來實現無害化,以降低其對生態系統的危害風險。固化產物可以方便地進行運輸,而無需任何輔助容器;而穩定化不一定改變污染土壤的物理性狀。
固化技術具有工藝操作簡單、價格低廉、固化劑易得等優點,但常規固化技術也具有以下缺點,如固化反應後土壤體積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固化體的長期穩定性較差等。而穩定化技術則可以克服這一問題,如近年來發展的化學葯劑穩定化技術,可以在實現廢物無害化的同時,達到廢物少增容或不增容,從而提高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系統的總體效率和經濟性;還可以通過改進螯合劑的結構和性能使其與廢物中的重金屬等成分之間的化學螯合作用得到強化,進而提高穩定化產物的長期穩定性,減少最終處置過程中穩定化產物對環境的影響。由此可見,穩定化技術有望成為土壤重金屬污染修復技術領域的主力。
❸ 涉及土壤修復的專業有哪些,哪些大學有此專業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土壤修復專業即土壤化學(soil chemistry),主要研究土壤中的物質組成、組分之間和固液相之間的化學反應和化學過程,以及離子(或分子)在固液相界面上所發生的化學現象。包括土壤礦形成。但現在改為農業資源與環境了,屬於農學裡面的環境科學類。但這只是一個研究方向而已,在任一土壤地質,環境科學類都可學到關於「土壤修復」的知識。如環境生態工程專業核心課:土壤學、生態制圖、農業生態學、水土保持原理與技術、生態環境監測、生態工程學、生態評價、系統工程學、恢復生態學、景觀生態學、生態規劃、土壤污染防治。但到現在北京大學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還有土壤化學這一專業。
此外,為了突出環境生態工程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除了在畢業實習環節增加畢業設計外,在課程教學實習過程中,結合學科基礎課與專業核心課的教學內容,設置測量學實習,環境地質與土壤綜合實習、基礎生態學實習、生態環境監測實習、生態評價實習、生態工程綜合實習6門實習和生態工程設計、生態規劃設計2門設計。對於本科生來說還是學好專業基礎知識,提高自身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並培養自身的工程設計意識與能力,更為重要。待基礎知識學的扎實以後,再根據自身興趣及就業方法進一步細分專業為宜。
❹ 土壤修復的修復技術
在政府財政支持下我國開展了多個類型場地的修復技術設備研發。盡管可以羅列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修復技術很多但實際上經濟實用的修復技術很少。 土壤修復技術歸納起來常用的有以下幾種:
1、熱力學修復技術,利用熱傳導,熱毯、熱井或熱牆等,或熱輻射,無線電波加熱等實現對污染土壤的修復。
2、熱解吸修復技術,以加熱方式將受有機物污染的土壤加熱至有機物沸點以上使吸附土壤中的有機物揮發成氣態後再分離處理。
熱解吸附技術是目前世界上最先進的污染廢棄物處理技術之一,主要處理對象為農葯污染土壤、油田含油廢棄物、罐底油泥等。其作業原理為利用污染廢棄物中有機物的熱不穩定性,通過非焚燒的間接加熱方式實現實現污染物與土壤的分離,並可將廢棄物中的固相、油相、水相、氣相絕大部分回收利用,從根本上實現無害化處理,因此該技術被廣泛應用於全球的油田廢棄物處理作業。
3、焚燒法,將污染土壤在焚燒爐中焚燒,使高分子量的有害物質?揮發性和半揮發性,分解成低分子的煙氣經過除塵、冷卻和凈化處理使煙氣達到排放標准。
4、土地填埋法,將廢物作為一種泥漿將污泥施入土壤通過施肥、灌溉、添加石灰等方式調節土壤的營養、濕度和pH值保持污染物在土壤上層的好氧降解。對於可以用土壤酸度計檢測土壤ph值與濕度,用土壤EC計檢測土壤EC值,查看土壤改良效果。
5、化學淋洗,藉助能促進土壤環境中污染物溶解或遷移的化學/生物化學溶劑在重力作用下或通過水頭壓力推動淋洗液注入到被污染的土層中,然後再把含有污染物的溶液從土壤中抽提出來,進行分離和污水處理的技術。
6、堆肥法,利用傳統的堆肥方法,堆積污染土壤,將污染物與有機物,稻草、麥秸、碎木片和樹皮等、糞便等混合起來,依靠堆肥過程中的微生物作用來降解土壤中難降解的有機污染物。
7、植物修復,運用農業技術改善土壤對植物生長不利的化學和物理方面的限制條件,使之適於種植,並通過種植優選的植物及其根際微生物直接或間接吸收、揮發、分離、降解污染物,恢復重建自然生態環境和植被景觀。
8、滲透反應牆,是一種原位處理技術,在淺層土壤與地下水,構築一個具有滲透性、含有反應材料的牆體,污染水體經過牆體時其中的污染物與牆內反應材料發生物理、化學反應而被凈化除去。
9、生物修復,利用生物,特別是微生物催化降解有機污染物,從而修復被污染環境或消除環境中污染物的一個受控或自發進行的過程。 其中微生物修復技術是利用微生物,土著菌、外來菌、基因工程菌,對污染物的代謝作用而轉化、降解污染物,主要用於土壤中有機污染物的降解。通過改變各種環境條件如,營養、氧化還原電位、共代謝基質,強化微生物降解作用以達到治理目的。
各種修復技術的特點及適用的污染類型: 類型 修復技術 優 點 缺 點 適用類型 生物修復 植物修復 成本低、不改變土壤性質、沒有二次污染 耗時長、污染程度不能超過修復植物的正常生長范圍 重金屬、有機物污染等 原位生物修復 快速、安全、費用低 條件嚴格、不宜用於治理重金屬污染 有機物污染 異位生物修復 快速、安全、費用低 條件嚴格、不宜用於治理重金屬污染 有機物污染 化學修復 原位化學淋洗 長效性、易操作、費用合理 治理深度受限,可能會造成二次污染 重金屬、苯系物、石油、鹵代烴、多氯聯苯等 異位化學淋洗 長效性、易操作、深度不受限 費用較高、淋洗液處理問題,二次污染 重金屬、苯系物、石油、鹵代烴、多氯聯苯等 溶劑浸提技術 效果好、長效性、易操作、治理深度不受限 費用高、需解決溶劑污染問題 多氯聯苯等 原位化學氧化 效果好、易操作、治理深度不受限 使用范圍較窄、費用較高、可能存在氧化劑污染 多氯聯苯等 原位化學還原與還原脫氯 效果好、易操作、治理深度不受限 使用范圍較窄、費用較高、可能存在氧化劑污染 有機物 土壤性能改良 成本低、效果好 使用范圍窄、穩定性差 重金屬 物理修復 蒸汽浸提技術 效率較高 成本高、時間長 VOC 固化修復技術 效果較好、時間短 成本高、處理後不能再農用 重金屬等 物理分離修復 設備簡單、費用低、可持續處理 篩子可能被堵、揚塵污染、突然顆粒組成被破壞 重金屬等 玻璃化修復 效率較好 成本高,處理後不能再農用 有機物、重金屬等 熱力學修復 效率較好 成本高,處理後不能再農用 有機物、重金屬等 熱解吸修復 效率較好 成本高 有機物、重金屬等 電動力學修復 效率較好 成本高 有機物、重金屬等,低滲透性土壤 換土法 效率較好 成本高、污染土還需處理 有機物、重金屬等 雖然土壤的修復技術很多,但沒有一種修復技術可以針對所有污染土壤。相似的污染狀況不同的土壤性質、不同的修復需求,也會限制一些修復技術的使用。另外,大多數修復技術對土壤或多或少帶來一些副作用。
❺ 土壤修復技術主要有哪些
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究起步於20 世紀70 年代後期。在過去的30年期間,歐、美、日、澳等國家紛紛制定了土壤修復計劃,巨額投資研究了土壤修復技術與設備,積累了豐富的現場修復技術與工程應用經驗,成立了許多土壤修復公司和網路組織,使土壤修復技術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中國的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研究起步較晚,在「十五」期間才得到重視,列入了高技術研究規劃發展計劃[1 ],其研發水平和應用經驗都與美、英、德、荷等發達國家存在相當大的差距。近年來,順應土壤環境保護的現實需求和土壤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需求,科學技術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中國科學院、環境保護部等部門有計劃地部署了一些土壤修復研究項目和專題,有力地促進和帶動了全國范圍的土壤污染控制與修復科學技術的研究與發展工作。期間,以土壤修復為主題的國內一系列學術性活動也為中國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究和發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領性和推動性作用。土壤修復理論與技術已成為土壤科學、環境科學以及地表過程研究的新內容。土壤修復學已經成為一門新興的環境科學分支學科,修復土壤學也將發展成為一門新興的土壤科學分支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