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歷史沿革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35年1月成立的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及其執行機構北平文物整理實施事務處;新中國成立後,重組更名為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此後幾經機構變更、裁撤,1990年8月,在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與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的基礎上,組建成立中國文物研究所。2007年8月更名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發展歷程有六個階段:
1.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與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時期(1935年~1948年)
1935年1月,經中華民國行政院批准,在北平正式成立了舊都文物整理委員會,隸屬於中華民國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後改為直屬行政院。
2.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時期(1949年~1955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北平文物整理委員會及其工程處正式更名為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隸屬文化部文物局。
3.古代建築修整所與文物博物館研究所時期(1956年~1973年)
1956年1月,文化部決定北京文物整理委員會更名為古代建築修整所。
1962年,文化部決定在古代建築修整所和成立於1956年12月的文化部博物館科學工作研究所籌備處的基礎上,合並組建文化部文物博物館研究所。
4.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與古文獻研究室時期(1974年~1990年)
1973年6月,在古代建築修整所和文物博物館研究所的基礎上,經中央批准,組建成立了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曾先後隸屬於文化部和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
1978年,文化部從全國抽調了一批歷史、文物、古文字學研究學者,創立古文獻研究室。
5.中國文物研究所時期(1990年~2007年)
1990年8月,在文物保護科學技術研究所與文化部古文獻研究室的基礎上,合並成立中國文物研究所。
6.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時期(2007年至今)
2007年8月,根據中央編制委員會辦公室和國家文物局的批復,中國文物研究所更名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2008年2月18日正式揭牌。(資料來源:《中國文物研究所七十年》)
2. 北京中博文保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怎麼樣
北京中博文保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是2007-10-29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獨資),注冊地址位於北京市海淀區信息路28號7層7層A312。
北京中博文保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11010866840833XB,企業法人李奕辰,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北京中博文保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工程和技術研究與試驗發展。(企業依法自主選擇經營項目,開展經營活動;依法須經批準的項目,經相關部門批准後依批準的內容開展經營活動;不得從事本市產業政策禁止和限制類項目的經營活動。)。
通過工程資訊網查看北京中博文保工程技術研究院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3.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主要成果
河北正定隆興寺轉輪藏殿修繕工程
實施時間:1953年至1955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參加人員:李良姣、李全慶、梁超、何鳳蘭、姜懷英、汪德慶、李竹君、賈瑞廣。
山西永樂宮建築群搬遷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1958年至1964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杜仙洲、金榮、王仲傑、劉世厚、陳長林、李惠岩、呂俊嶺、張中義、陳繼宗、王真、梁超、趙仲華、賈瑞廣、張智、崔淑貞、秦秀雲、王德慶、律鴻年、姜懷英、何雲祥、黎輝、張思信等。
北京十三陵昭陵保護維修、復建工程
實施時間:1985年至1992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孔祥珍、梁超、崔兆忠、張之平、楊新、賈克儉、袁毓傑、閆明、何流以及北京市文物局的同志。
山西雲岡石窟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1974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參加人員:姜懷英、賈瑞廣、蔡潤、李哲元及雲岡石窟解廷藩等。
北京大學紅樓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77年至1979年
項目主持人:羅哲文;結構設計人:崔兆忠;設備設計人:白麗娟;參加人員:傅連興、陶宗震、楊玉柱、李建勛、張思信等。
天津薊縣獨樂寺修繕工程
實施時間:1997年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余鳴謙、楊新;參加人員:崔兆忠、孔祥珍、袁毓傑、顧軍。
河北正定隆興寺摩尼殿大修工程
實施時間:1977年至1980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孔祥珍、梁超、李全慶、孔德垿、李良姣、李竹君、楊玉柱等。
河北承德普寧寺大乘閣落架大修工程
實施時間:1963年至1999年
項目主持人:祁英濤;參加人員:李全慶、李方嵐、孔祥珍等。
河北正定開元寺鍾樓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8年至1990年
項目主持人:孔祥珍。參加人員:袁毓傑。
河北定州開元寺料敵塔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95年至2001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審核人:羅哲文;參加人員:賈克儉、張立方、孫剛、甄文宜、鮑雷、程俊峰等。
吉林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地保護規劃與工程
實施時間:2002年至2003年
項目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員:李宏松、顧軍、陳超平、葛川、王金華、劉忠平等。
內蒙古呼和浩特金剛座舍利寶塔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2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審核人:羅哲文;參加人員:賈克儉。
山西善化寺大殿、山門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3年至1998年。
項目主持人:李竹君。
福建泉州洛陽橋修復工程
實施時間:1993年至1996年。
項目主持人:楊玉柱;參加人員:許言。
河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修繕工程勘測、設計
實施時間:1981年至1982年
項目主持人:梁超;參加人員:楊新、孫致雲等。
寧夏拜寺口雙塔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6年
項目主持人:崔兆忠,參加人員:賈克儉、袁毓傑、閆明、孫燕英等。
雲南大理崇聖寺三塔勘測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78年至1981年
項目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楊玉柱、賈瑞廣、李竹君、梁超、孔祥珍等。
青海塔爾寺建築群一期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2年至1996年
項目負責人:姜懷英;參加人員:楊招君、劉江、顧軍、李宏松、王金華。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維修加固工程
實施時間:1988年至1990年
項目負責人:蔡潤、王志良。
柬埔寨吳哥古跡周薩神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8年至2006年
項目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顧軍、劉江、王磊、李宏松、胡源、喬梁。
三峽工程庫區文物保護項目
實施時間:1994年至2003年
項目主持人:李宏松;參加人員:王金華、陳超平、胡源、魯民、何流等。
香港志蓮凈苑仿唐木構寺廟建築群復建設計
實施時間:1994 年至1996年
項目主持人:張之平、張同生;參加人員:楊新、袁毓傑、莫濤、閆明、顏華、孔祥珍、李竹君、宋森才、梁超、楊烈、崔兆忠。
北京恭王府府邸保護維修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4年至2005年
項目主持人:楊新;子項負責人:丁燕、袁毓傑、閆明;參加人員:張秋艷、永昕群、查群、楊招君等。
湖南嶽陽樓基礎滑坡治理
實施時間:1992年至1995年
項目負責人:李竹君;基礎抗滑工程設計:馮麗娟。
青海塔爾寺大金瓦殿維修保護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項目主持人:楊新;參加人員:章忠民。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設計研究院負責地質及基礎勘察。
西藏布達拉宮維修保護工程
第一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89年至1994年
工程主持人:姜懷英;參加人員:賈瑞廣、袁毓傑、陳超平、許言、莫濤。
第二期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2002年至2007年
工程主持人:張之平;參加人員:顏華、袁毓傑、莫濤、閆明、楊招君、楊新、劉忠平等。
新疆伊犁昭蘇聖佑廟維修工程勘測、設計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5年
項目主持人:丁燕;參加人員:永昕群、閆明、顏華、陳超平。
福建泉州德濟門遺址保護工程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4年
項目主持人:查群;參加人員:付清遠、王志良。
天安門城樓、城台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1997年至2003
項目負責人:張之平
故宮中和殿區古建築群保護維修工程
實施時間:2003年
項目主持人:張之平;參加人員:丁燕、肖東、閆明、顏華、袁毓傑。
甘肅天水伏羲廟文物保護工程設計
實施時間:2002年8月
項目主持人:沈陽;參加人員:肖東等。 寧夏西夏陵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1999年至2000年
項目負責人及文本編寫人:付清遠;審定人:王景慧、黃克忠;參加人:高洪莉、趙中樞、張文奇。
新疆吐魯番地區文物保護與旅遊發展總體規劃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項目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員:黃克忠、高洪莉。
湖南里耶古城遺址文物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4年至2006年
項目負責人:沈陽;參加人員:王金華。
內蒙古阿爾寨石窟遺址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7年
項目負責人:王金華;參加人員:付清遠。
內蒙古大窯遺址文物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3年至2004年
項目負責及編寫人:馮麗娟;顧問:張森水;審定人:付清遠,參加人員:葛川、汪英華。
黑龍江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保護規劃
實施時間:2001年至2002年
規劃編制主持人:付清遠;參加人:陶剛、高洪莉。 1.國家科技支撐課題
鐵質文物綜合保護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6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
空間信息技術在大遺址保護中的應用研究(以京杭大運河為例)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孟憲民
2.國家級其他項目
清代建築世家樣式雷族譜校釋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崔勇
瀕危館藏壁畫搶救工程-館藏壁畫保護綜合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郭宏
南方地區貼金彩繪石刻保護修復關鍵技術研究—以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搶救保護為例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詹長法、王金華
木結構文物建築變形現狀信息採集系統建設—以應縣木塔現狀信息採集為例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文化遺產災害風險評估及防災體系建設—不可移動文物地震風險評估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珍貴古籍及文物資料搶救保護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赫俊紅
新疆出土文獻的保護與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劉紹剛
援助柬埔寨吳哥古跡保護項目二期(茶膠寺)
實施時間:2005年至2014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3.國家文物局課題
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編制第一階段要求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
課題負責人:侯衛東
碳酸鹽石質文物劣化定量分析與評價系統研究
實施時間:2006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李宏松
文化遺產資源特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於 冰
新疆且末古國出土玻璃的科學分析與綜合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成倩
文化遺產保護公眾參與機制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1年
課題負責人:劉愛河
可移動文物標准體系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高峰
4.國家文物局委託課題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不可移動文物代碼編制規則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李戰崎
成立國際標准組織文化遺產保護技術委員會的可行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范佳翎
館藏鐵質文物保護技術手冊
實施時間:2009年
課題負責人:馬清林
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體系建設預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張謹
文化遺產保護傳統技術與工藝科學化問題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梁宏剛
古建築木構穩定性分析與安全性評定預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重慶大足石刻千手觀音造像保存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王金華
古代發明創造數字展示項目可行性研究
實施時間:2007年至2008年
課題負責人:張謹
5.基本科研業務費課題:(按主要研究領域分類)
5.1岩石類(含石窟類)課題
(1)重慶大足千手觀音金箔的破壞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田興玲
(2)安岳石窟圓覺洞地質條件及病害研究
實施時間:2007.12-2008.12
課題負責人:王金華
(3)河南龍門石窟潛溪寺石窟岩體構造特徵及滲水機理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6
課題負責人:張兵峰
5.2廣西花山岩畫保護工程相關課題
(1)岩畫滲水病害熱紅外成像探測及機理研究
實施時間:2007.9-2009.9
課題負責人:吳育華
(2)三維激光掃描和GIS技術在野外大型岩畫保護中的應用研究
實施時間:2008.5-2009.11
課題負責人:黃玉琴
(3)石灰岩質文物裂縫注漿材料及工藝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8
課題負責人:周 霄
(4)廣西花山岩畫顏料脫落及褪色病害保護修復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0.8
課題負責人:孫延忠
(5)花山岩畫環境監測方法與指標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劉意鷗
(6)天然水硬石灰在岩土文物與遺址加固修復中的應用研究實施時間:2010.2-2010.12
課題負責人:李 黎
5.3木構建築類課題
(1) 應縣木塔斗栱靜動力荷載下力學性能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09.8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2)木結構文物建築變形現狀信息採集系統建設——以應縣木塔現狀信息採集為例(二期工程)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顏 華
(3)應縣木塔二層明層傾斜變形及其對整體結構安全影響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4)古建築木材橫紋承壓增強加固技術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王林安
(5)遼代木構建築大木結構研究
實施時間:2008.3-2010.3
課題負責人:溫玉清
(6)木結構建築不完全落架維修方法研究—以奉國寺大雄殿為例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王雪瑩
5.4大運河相關課題
(1)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編制導則及實施方案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李宏松
(2)大運河淮安段遺產本體調查方法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09.8
課題負責人:於 冰
(3)大運河揚州段水利遺產真實性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崔 明
(4)大運河遺產可持續發展利用研究—以淮揚區段和南運河為例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趙 夏
5.5土遺址類課題
(1)南越王宮署土遺址保護材料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王雲峰
(2)北方地區非露天條件下既有土遺址加固材料保護效果評估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5.6高句麗壁畫保護工程相關課題
(1)高句麗墓葬壁畫製作材料分析與病害原因研究-以麻線安子溝等四座墓為例
實施時間:2009.8-2010.12
課題負責人:成 倩
(2)高句麗墓葬壁畫微生物的檢測研究-以麻線安子溝等四座墓為例
實施時間:2009.8-2010.12
課題負責人:葛琴雅
(3)高句麗墓葬岩土結構前期調查與評價研究
實施時間:2009.9-2010.12
課題負責人:葛 川
5.7金屬類課題
(1)室外鐵質文物保護材料長期有效性評價研究
實施時間:2008.8-2011.8
課題負責人:沈大媧
(2)滄州鐵獅子加固方案支撐節點部位應力狀況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0.7
課題負責人:永昕群
(3)高度礦化青銅器腐蝕特徵與成因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07.7-2008.7
課題負責人:張治國
(4)浙江甌海出土西周時期青銅器腐蝕與土壤環境關系研究實施時間:2009.7-2011.7
課題負責人:馬菁毓
5.8其他研究領域課題
(1)柬埔寨吳哥古跡茶膠寺建築保護修復史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溫玉清
(2)海洋出水陶瓷、金屬和木質文物保護前期研究
實施時間:2009.7-2011.12
課題負責人:李乃勝
(3)南海諸島文物考古相關資料收集整理及初步研究
實施時間:2010.6-2011.12
課題負責人:范伊然
(4)天津近現代工業遺產評價與保護體系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王晶
(5)國保單位申報標准研究
實施時間:2008年至2009年
課題負責人:劉文艷
(6)義大利文化遺產登錄制度與我國國保單位評審制度對比研究
實施時間:2009年至2010年
課題負責人:王樂樂 科研期刊:
《出土文獻研究》
《文物科技研究》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工程與科技保護專著:
《西藏布達拉宮修繕工程報告》
《周薩神廟(世界遺產柬埔寨吳哥古跡)》
《大足石刻保護》
《中國古代建築——薊縣獨樂寺》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1-4)》
《天衣有縫-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
《中國文物保護修復技術》
基礎工作類專著: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地方誌書目》
《新中國出土墓誌》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竹簡》
譯著:
《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
《國外文物保護科技編譯參考》
《國外文物保護機構介紹》
《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
《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
文物保護研究論著:
《內庭圓明園內工諸作現行則例》
《壬寅消夏錄》
《文物保護科技發展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文物科技研究》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地方誌書目》
《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
《中國文物科學研究》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藏孤本、善本出版:
《新中國出土墓誌》
《銀雀山漢墓竹簡》
《睡虎地秦墓竹簡》
《張家山漢墓竹簡》
《吐魯番出土文書》
《敦煌懸泉月令詔條》
《尹灣漢墓簡牘》
《敦煌吐魯番天文歷法研究》
《敦煌天文歷法文獻輯校》
教育培訓主要出版物:
全國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長培訓班講義;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一、卷二;
中意合作文化遺產保護的實踐;
東亞紙質文物保護——第一屆東亞紙張保護學會研討會論文集;
文物修復理論——中文版;
「文物保護與修復的問題」卷三、卷四;
天衣有縫——中國古代紡織品保護修復論文集。 出版物:
2010年4月,首屆「紫禁城杯」(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評選結果揭曉,我院《中國文物保護與修復技術》、《藝術品中的銅和青銅:腐蝕產物,顏料,保護》兩部圖書從全國164種入圍圖書中脫穎而出,分別評為「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優秀圖書」獎和「200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最佳譯著」獎。
《長沙走馬樓三國吳簡·嘉禾吏民田家莂》——獲2002年國家古籍整理圖書二等獎
《睡虎地秦墓竹簡》——獲首屆全國古籍圖書一等獎
《吐魯番出土文書》——1999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全國第二屆古籍整理圖書評獎一等獎
同年獲得中國共產黨中央宣傳部頒發的國家社會科學研究基金圖書評獎一等獎
同年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頒發的首屆郭沫若中國歷史學獎三等獎
1997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國家圖書獎提名獎
1992年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署頒發的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評獎一等獎
《敦煌天文歷法文獻輯校》——獲得江蘇古籍圖書二等獎
工程項目:
北京大學紅樓維修加固工程——獲得1981—1982年度文化部科技成果三等獎。
天津薊縣獨樂寺修繕工程——獲得國家文物局2004年文物保護科技進步二等獎。
風化石質文物的滲透加固——1992年4月獲國家文物局科技進步三等獎
香港志蓮凈苑仿唐木構寺廟建築群復建設計——獲得2002年優質工程獎第一名
獲得2000年香港十大優秀建築獎
獲得美國建築學會亞洲惟一大獎(1998年)
敦煌莫高窟起甲壁畫修復技術——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1987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
山東臨沂金雀山帛畫揭裱技術——獲得文化部1985—1986年科技成果三等獎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竹、木、漆器脫水修復技術——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集體獎。
吉林集安長川一號高句麗墓壁畫保護——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集體獎
出土彩繪陶俑的保護處理方法—北周李賢墓彩繪陶俑保護方法的研究——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四等獎
北周李賢墓壁畫的揭取和修復新技術——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四等獎
AC—I型防紫外線膠片的研製與應用——獲1985—1986年度文化部科技進步獎三等獎
4.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怎麼樣
簡介: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中國文物研究所)是中國的國家級文物保護科學技術機構,受國家文物局直接領導,於1935年成立。 主要從事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與戰略研究、重大遺產地及大遺址保護、文物保存與修復的科技研發及推廣、出土文獻研究等工作;並負責整理、保存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館藏一級文物檔案,承擔對各地文物保護專業骨幹人員的培訓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