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關於黃家祠的資料
黃家祠又稱黃氏書室,祠堂是中國祭祀祖先或先賢的場所。 在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環城西路36號,是歸善縣(今惠陽市、惠東縣、惠城區、寶安區部分地方)黃氏的祖祠。建於清道光壬寅年(1842),後改為黃氏書室。
布局
黃家祠為三進式院落,左側另有三進配房以小巷側門聯接,建築總面積1000平方米。一進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大門兩側次間與明間前面各安放一條弓形石枋,枋下兩邊使用石質角替,枋上承放石獅,獅上置一斗三升斗拱。花崗石大門高峻雄偉,高3.6米,闊2.05米。大門匾額「黃氏書室」四字,楷書、陰刻,每字50X60厘米;楹聯「績著循良第一」、「家傳孝友無雙」,行書、陰刻,每字25X40厘米,字體俊逸流暢,有較高的書法價值。入門兩側有須座門墩石一對,通高63厘米、通闊54厘米。聯接一、二兩進的迴廊共有三部分組成,中間硬山式屋頂、前後兩間為卷棚式屋頂,此種做法既擴大了前天井的深度,又顯得富有變化。卷棚廊樑上安放八邊瓜棱與梅花斗組成的聯合構件承托檁條,此構件雕刻精巧別致,頗具地方特色。廊房橫披裝修紋飾豐富多樣。整座建築使用布灰瓦,而用綠色琉璃瓦剪邊,顯得莊重古樸。建築內雕刻工藝流暢,所刻石獅傳神活現、栩栩如生,木構件駝礅,斗子精巧典雅。牆壁上保存了很多繪有古代賢聖的壁畫。精湛的雕刻技藝和不朽的藝術價值,充分體現了古代中國勞動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藝術創造力。祠堂中堂原供奉黃氏列祖列宗,每年舉行春秋二祭(抗日戰爭前)。春祭在清明節前,秋祭在重陽節前。
黃氏是歸善縣的大姓,歷代人才輩出,據史料不完全統計,明清兩代歸善縣中舉290人,其中黃姓中舉18人,清末1人中恩進士。有的族人官至州同、州判、知縣、縣丞、教諭、千總。至近現代,更是人才輩出,族人任師長、專員、縣長不乏其人;教授、總工程師等高級職稱者更是人數眾多。
現狀
黃家祠尚存石碑兩方,一為清道光壬寅年(1842)創建祠堂對由黃氏嗣孫、舉人、龍門縣教諭黃彬撰寫的「歸邑黃氏建祠序」碑;一為民國十六年(1927)的「添入牌位碑」。此兩方石碑是人們研究歸善縣黃姓人源流、分布、族規族例的很好史料。
該祠1990年7月被公布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Ⅱ <<龍門賦>>全文
龍門賦
作者:孫繼綱(洛陽辭賦研究會會長)
轉自央視國際 時間: 2005-6-14 9:23:37
洛陽龍門,形勝譽甲天下,石窟聲蜚寰中,今膺列世界遺產名錄,故感之以賦曰:
赫赫天功兮,兩山對峙;錚錚神斧兮,一水經中。闕之所成兮,得應龍之偉力;門之所開兮,應牧童之靈聲。號伊闕兮,依山水而蜚譽;稱龍門兮,賴帝威而流名。
若夫形勝之妙,儼然超塵。巍峨翠黛,崢嶸闕門。穿岸柳以觀瀑,臨飛泉而聆琴。投望眼以石樓,聞傳說以石筍。循雕欄而拾階,凝婪目而醉人。凌清波而曠心,跨卧虹而怡神。兩岸青山兮,接乎碧空;一帶秀水兮,連乎蒼旻。日耀香山兮,輝灑伊闕;佛居天竺兮,光照龍門。峰生嵐兮,常騰氤氳之氣;佛有靈乎?時繞雯靄之雲。
若夫石窟開鑿,源於北魏;洞龕功竣,延至北宋。浩浩乎,歷時四百餘載;洋洋乎,鑿窟兩千有零。洞窟星羅,映先祖之智慧;石龕棋布,展華夏之文明。佛像十萬尊,尊尊互異;石塔五十座,座座相迥。碑刻三千,各彰異彩;精品二十,自顯獨風。
若夫石窟藝術,渾然天成。蔚為大觀,蘊涵厚豐。遠師印度石刻之藝,近承雲崗雕飾之風。上集佛道造像之長,下開擬實塑佛之宗。洞窟排列,參差錯落;布局組合,和諧一統。雕刻技藝,嫻熟流暢;造像特點,栩然如生。石窟,融南北文化為其體;藝術,樹中原風格為其旌。文化造極,四海稱頌;藝術登峰,五洲認同。
且夫,緣潛溪而名寺,列鍾山之首庭。尊彌陀為主佛,奉教主為神明。禮者摩肩,拜者接踵。吾道天王之雄壯,爾雲菩薩之文靜。出潛溪而南行,覓石匾之來蹤。有隱士曰陳摶,命不凡而題詠。自比為「天岸馬」,己喻之「人中龍」。
賓陽三洞兮,釋迦居中。褒衣博帶兮,袈裟輕盈。迦葉左侍兮,嚴謹持重;阿難右立兮,溫文虔誠。文殊普賢,凝眸若思,心儀妙德;南北二菩,含睇若哂,面駐春風。飛天環穹而翔,衣也飄飄;香音弄琴而歌,聲也融融。維摩故事,表以繪畫之技;本生傳說,達以雕刻之工。太子倡施捨,竟以自身飼虎;帝後重禮佛,親率臣僕而行。浮雕十神,若鳥若象,若獅若龍;法器十般,如河如山,如火如風。遂良書法,兼娟兼秀;佛龕古碑,垂德垂功。南洞阿彌陀,胸袒慈懷,蠶眉橫卧;北洞無量壽,手指天地,尊容自呈。
泱泱萬佛兮,不棄一洞之陋;嵬嵬彌陀兮,盡述佛法之竑。魁然壯士兮,力托蓮花寶座;虔然弟子兮,靜聆佛傳真經。絢麗蓮花兮,綴熠熠之背光,或含苞,或怒放,或斜依,或婷立,惟妙惟肖;紛呈菩薩兮,委欣欣之芙蓉,或端坐,或翻滾,或嬉戲,或私語,傳神傳情。南北樂伎兮,掛束胸之綺襦,有吹竽,有弄笛,有擊鼓,有彈箏,音韻有異;兩廂舞伎兮,著曳地之羅裙,有扭腰,有撫首,有伸臂,有踮足,姿色弗同。洞外觀音兮,左執凈瓶,右舉拂塵,乃雕品之傑作;京劇蘭芳兮,左側凝視,右廂琢磨,扮洛神之成功。
傲然蓮花兮,佛界雅品;孑居一洞兮,不落俗塵。主張出世兮,皈依佛門;教化眾生兮,永為芳鄰。洞南有石罅,於斯可窺一線光天;昔日曾卧龍,由此而騰九重祥雲。石牛一溪,旁刊「龍門」兩字;郭方二路,史載至善之舉。
若夫窟龕規模之大,藝術之精,獨奉先一寺。巍然像龕兮,氣度恢弘;浩然石雕兮,風韻獨成。盧舍中居,鴻顏天就;螺髻上盤,月容世崇。高鼻垂耳,其氣似神;細眉長目,其質若瑛。端居蓮座,覃思恢恢之佛法;淡賜悅色,俯瞫芸芸之蒼生。弟子菩薩兮,左右侍奉,眉清目秀,慈顏善容;天王力士兮,兩廂守定,形高體大,威儀雄風。慕大師之韋機,獨秉匠心;攜無名之工匠,共建奇功。對比誇張,絕藝初試;烘托渲染,極品天成。觀者贊曰:斯寺也,神品蓋世,久負盛名,頗具大唐之風者焉!
遙遙石窟兮,北魏始鑿;浩浩古陽兮,清初易名。本尊釋迦兮,雕以石像;繼尊老君兮,復以泥形。佛道無奈,不共一洞之瑞氣;釋迦有幸,重現昔日之尊容。釋迦袈裟,如薄絲之將垂;佛教故事,在石壁而欲生。七寶佛塔,嵯峨雲峰;清秀飛天,翱翔長空。魏碑書法,形神兼重。結體用筆,隸楷之中。氣勢剛健,字型端正。極品二十,十九其中。
中醫草葯,獨辟傳承蹊徑;葯方百四,共顯驅病神功。動植礦物,因患而組合;丸散膏湯,視痌而調整。辯證施治,堪為行醫之要;對症下葯,實乃除瘝之銘。咦!是洞也,立意獨特,效用顯明。留古醫應用之寶鑒,紀中醫發展之里程。
至乃,或有君已 矣。豈知走馬觀花,西山尚未盡覽;幽室讀經,東山更有佳境。譬之東南山麓,有寺看經,釋迦涅盤,佛法世承,羅漢念九,寺中有形,摩訶迦葉,為之先導;菩提達摩,乃其後從。年之老少有別,體之胖瘦分明。個有高矮之分,相無情表屢同。端熏爐而禮佛,撫念珠而慎行;捻蓮花而睎潔,持錫杖而信誠。氣氛肅穆,隊列齊整,有似乎佛教儀式,正當進行。
東山有溝兮,萬佛相稱;北坡有龕兮,觀音為名。郡王武重規洞,天授始鑿,流翠香山腳下,大功未竟;西方凈土變龕,居易捐造,束腰蓮花座上,彌陀無聲。化佛雲頭端坐,供菩身側侍奉。殿閣參差山巒,雲氣繚繞天空。絲竹之音裊裊,悅以人耳;舞伎之影憧憧,慶以昇平。千手觀音,深居摩崖像龕;千臂曲伸,宛若孔雀開屏。擂鼓台上,曾留武後履痕;擂鼓洞里,常存萬佛尊影。是洞也,頂飾蓮花兮,窟作穹窿;周列羅漢兮,壁題譜宗。主佛彌勒兮,背光瑆暎;四面諸佛兮,袈裟朦朧。彌陀佛經,工楷而書;窟龕佛像,禪宗所營。
嗟乎!「龍門十寺,觀游之勝,香山首焉。」 如寺者,始建兮於北魏,重修兮垂唐功。距香山而守闕,面伊水而采風。景危樓之切漢,仰飛閣之凌空。橋卧廊回,亭立樓聳;竹翠松茂,徑幽林靜。武 後 巡 幸 ,命 臣,賦詠,袍賜東君,旋易宋公。詩聖居易,愛有獨鍾,修寺撰文,銘刻寺中。香山居士,結故吏遺老,飲酒連樓廊;少傅白公,邀文壇摯友,賦詩寺前亭。香山古剎,洛中游宴之所;文人學士,絡繹不絕其中。佺期吟詩,「北闕峨峨連翠雲」;元衡詠句,「鍾磬寥寥半碧空」。浩然林端識香氣,杜甫月下散清影。韋應物詩贊香山泉,李太白賦寫松下風。樂天終留十卷詩,後生常詠萬世情。
星移斗轉,朝替代更。殿閣時增時損,樓廊時修時傾。及至康熙,再盛芳名。鑿石為基,取木作棟。建祠建塔,造殿造亭。舊制非非,故風仍仍。高宗弘歷,嵩岳祭奉,歸臨香山,留詩碑亭;於此懷古,似存大禹舊跡;處斯感今,猶沐洛城新風。
或有寺北白園,長眠樂天;琵琶峰上,詩弦常彈。詩家商隱,為詩聖撰文;宰相白敏,替少傅書丹。愛酒愛詩,得山水之樂而賦之;憂國憂民,於眾生有益則諫焉。修香山寺,疏八節灘。謀萬丈長裘,願洛城共暖。名垂青史之上,譽留後人心間。今日白園,景色非凡,政府闢地而護,遊人拜謁其墦。竹影搖曳,溪水綿綿;碑廬崔巍,詩廊奐奐。古柏挺拔,翠蔭如煙;伊水潺湲,清流若絹。居易其人,由此或知一二;伊闕其景,於斯可窺一斑。
蓋雲:兩山之鬱郁兮,一水瀅瀅。窟龕之琳琅兮,寺庭危聳。傾世之美色兮,無以齊名。任汝之細觀兮,隨爾詳評。
厚積薄發盪氣回腸——讀孫繼綱《龍門賦》有感
作者:陸渴望
讀一首好詩,就象喝一盅千年茅台酒,酒不醉人人自醉;看一篇名賦,猶如品一杯極致龍井茶,茶不怡神神自怡。
自古以來,雖然不朽詩篇如大海之水,波瀾壯闊,優秀詩人似朗夜蒼穹,燦若繁星;但是千古佳賦卻像深秋之蟬,音律時斷時續,作賦之人更加無源之溪,乾涸在即。
在這青黃不接之時,能欣賞到孫繼綱先生的力作《龍門賦》,使人大有久旱甘霖灑心田,暗夜明燈亮歧路之感。
初看《龍門賦》,猶如啜苦丁之茗,清肝潤肺,去火明目;再瞧《龍門賦》,彷彿賞曠世名畫,心胸豁達,極目千里;三品《龍門賦》,宛然飲瓊漿玉液,酣暢淋漓,遐思如飛。
《龍門賦》的開篇,氣勢磅礴,一把錚錚神斧從長空劈下,剎那間將龍門山一分為二,形成闕門。.伊河從闕中淙淙流過,兩岸青山接碧空,一帶秀水連蒼旻。山峰巍峨,氤氳之氣彌漫;大佛有靈,七彩霞光繚繞。
從《龍門賦》中可知,龍門石窟開鑿於北魏,竣工於北宋,歷經四百餘年,鑿石窟兩千多個,成雕像十萬余尊,建石塔五十座,有碑刻三千塊。在開鑿過程中既學習了印度石窟的雕刻藝術,又繼承了雲崗石窟的雕飾風范,不僅聚集了佛教、道教造像之特點,同時還模擬武則天的實際相貌,塑造成盧舍那大佛的形象。
欣賞如此美妙的佳賦,如同置身於龍門山色之中,踏名寺肅然起敬,觀溪流長歌當風,這里天王雄壯,菩薩文靜,頂禮膜拜者摩肩接踵。順龍門潛溪寺南行,可看到西崖石壁上有一石匾,上刻有五代宋初道士陳摶 所書「開張天岸馬,奇逸人中龍」詩句。龍門有賓陽三洞,釋迦牟尼端坐其中,褒衣博帶,袈裟輕盈,迦葉左侍,嚴謹持重,阿難右立,溫文虔誠。文殊普賢,凝眸若思,心儀妙德;南北二菩,含睇若哂,面駐春風。飛天環穹而翔,衣也飄飄;鄉音弄琴而歌,聲也融融。
《龍門賦》的這一段描寫惟妙惟肖,人物形象活脫脫躍然紙上,讀起來無不身臨其境,禁不住神采飛揚。
在寫大佛浮雕時,作者只用二十四個字,看似輕描淡寫,實則精雕細刻:「浮雕十神,若鳥若象,若獅若龍;法器十般,如河如山,如火如風」。
面對南北兩壁上雕刻的樂伎及兩側雕飾帶中雕刻的舞伎,作者寫道:「他們掛束胸之綺襦,有吹竽,有弄笛,有擊鼓,有彈箏,音韻有異」;他們「著曳地之羅裙,有扭腰,有撫首,有伸臂,有踮足,姿色弗同」。這種強烈的動感,逼真的形象,使人不由得心旌搖盪,拍案叫絕。
作者獨具匠心,區區三十二字就將盧舍那大佛雍容華貴,仙氣逼人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盧舍中居,鴻顏天就;螺髻上盤,月容世崇。高鼻垂耳,其氣似神; 細眉長目,氣質若瑛。」
人們都說,龍門十寺中香山第一。
這里高樓聳立,飛閣凌空,橋卧廊回,竹翠松茂,徑幽林深,好一處人間仙境!
據碑文記載,香山寺系白居易所修。白少傅當年結交一些故吏遺老和文壇摯友,經常在香山寺飲酒賦詩。沈佺期曾吟道:「北闕峨峨連翠雲」;元衡發出這樣的驚嘆:「鍾磐寥寥半碧空」;孟浩然林端識仙氣;杜子美月下散清影;韋應物詩贊香山泉;李太白賦寫松下風。
作者借用六位唐朝詩人之名,詠寫香山之俊美,自然流暢,毫無雕琢之印痕。
由於朝代更替,香山寺修修損損,到了清朝,唐熙在龍門「鑿石為基,取木作棟,建祠建塔,造殿造亭」;「高宗弘歷,留詩碑亭」;「蔣氏介石,增築樓層」……這一切的一切,《龍門賦》中都記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白居易死後,葬在龍門香山,人稱白園,其墓碑有詩人李商隱撰文,唐朝宰相白敏書寫丹青。
縱觀《龍門賦》全文,作者文學底蘊之深厚,觀察景象之細微,感情之飽滿,運筆之流暢,可謂妙手偶得、厚積薄發,令人盪氣回腸、不忍釋卷,與其說這是一篇賦中精品,不如說它是一篇詩之絕唱。
龍門石窟聞名天下,古往今來,撰文寫詩對其進行謳歌的文人騷客不計其數,而寫《龍門賦》的卻只有三人,一個是唐朝的盧□*,一個是安徽大學的孫以昭,另一個就是當今的孫繼綱先生。盧□*和孫以昭的《龍門賦》只有600多字,無論是從立意或者是從謀篇等方面,都不能與孫先生的《龍門賦》相媲美。
孫繼綱的《龍門賦》堪稱一篇龍門史詩。
Ⅲ 龍門對 內容
滄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峽雲,洞庭月,彭蠡煙,瀟湘雨,武夷峰,廬山瀑布,合宇宙奇觀,繪吾齋壁;
少陵詩,摩詰畫,左傳文,司馬史,薛濤箋,右軍帖,南華經,相如賦,屈子離騷,收古今絕藝,置我山窗。
---鄧石如(清)
此聯書於嘉慶改元春正月(1796年春)。
上聯言,九處名山勝水**了神州古國的勝景奇觀,這些都繪成了圖畫掛在我書齋的牆壁上,供我觀賞領略。滄海日:海水滄色,一望無際,日出之時景色壯觀。歷代以泰山極頂觀東海日出為最。赤霞城:赤城,山名,位於浙江天台縣西北六里,山上赤石屏列如城,望之如霞,故稱「赤城棲霞」。峨眉雪:指雄奇壯觀的四川峨眉山雪景。巫峽雲:四川巫山縣東巫峽兩岸有著名的巫山十二峰,諸峰纖麗奇俏,常有雲霧繚繞,為勝景奇觀。洞庭月:洞庭湖有「八百里洞庭」之稱,洞庭月色美不勝收。范仲淹《岳陽樓記》描繪道:「而或長煙一空,浩月千里······」彭蠡煙:江西鄱陽湖又稱「彭蠡湖」,湖上煙波浩淼,蔚為奇觀。瀟湘雨:指「瀟湘夜雨」,為「瀟湘八景」之一。廣陵濤:即廣陵(今揚州)曲江潮。廬山瀑布:江西廬山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譽。廬山瀑布為奇觀。
下聯言,九位名人及其絕藝收藏於我山中書屋之櫥窗,供我研究探討。少陵詩:杜甫(712-770)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有「詩聖」之譽,其詩被稱為「詩史」,有《杜工部集》。摩詰畫:王維(699-759)字摩詰,其詩、畫在盛唐時代頗負盛名。左傳文:春秋時左丘明所撰《春秋左氏傳》,保存了大量史料,文字優美,記事詳明,是中國古代史學和文學名著。馬遷史:司馬遷《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事起於傳說的黃帝,迄於漢武帝,首尾共三千年左右。該書不僅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在文學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地位。薛濤箋:薛濤(768-831)唐代著名女詩人。曾為樂妓,時稱女校書。居浣花溪時,創制深紅小箋寫詩,人稱薛濤箋。右軍書: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321-379),官至右軍將軍,世稱「王右軍」,其書法藝術在中國書法史上享有極高地位,有「書聖」之譽。所書楷書《樂毅論》、《黃庭經》、《東方朔畫贊》,草書《十七帖》,行書《蘭亭序》等對後世影響頗大。南華經:亦稱《南華真經》,即《莊子》,為道家經典著作。其內篇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在古典散文中無與倫比。相如賦:司馬相如(前179-前117)是漢代辭賦的代表作家,是漢賦的集大成者。屈子離騷:屈原(約前340-約前278)是我國最早的大詩人。代表作有《離騷》。山窗:當指山中書屋之櫥窗。
此聯內容之豐富,氣勢之恢宏,寫作方法之獨絕,令人擊節贊嘆。評者謂此聯為「連環對中的千古絕唱」。襄陽隆中諸葛亮故居有一副紀念諸葛先生的對聯與此聯內容略有不同。明代清言小品《小窗幽記》中輯有此聯。當是出自明代文學家李東陽(1447-1516)的對聯,只是把「青蓮詩」改為「少陵詩」,把「廣陵潮」改為「廣陵濤」。諸葛亮故居聯和李東陽聯內容頗為相似,但哪個在前已難考定。鄧石如此聯與《小窗幽記》聯相同。鄧石如另外用隸書書寫的碧山書屋聯僅是用「武夷峰」取代了「廣陵濤」,故鄧聯是出自《小窗幽記》。
鄧石如此龍門對長聯,是用魏碑楷書書寫,採取龍門對的形式,規矩中有變化,章法布局對稱和諧。
此聯鄧石如還用隸書為碧山書屋書寫一副。另有一番情趣。
Ⅳ 黃氏家族族譜字輩
黃香(18~106年)是我國東漢時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為官的品位並不高,最高職務是魏郡太守,大約也就是一個四品官員。但他生命歷程中有兩個亮點:一是他9歲時,母親去世,他對父親格外孝敬,夏天他將床枕扇涼,冬天用身體把被褥溫暖後,才讓父親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時候,便廣泛閱讀儒家經典,精心鑽研道德學術,能寫文章,當時京師稱譽為「天下無雙,江夏黃童」。漢章帝還曾特許他到宮中藏書之所東觀讀書。孔子曾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尊敬長輩,友愛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黃香的這種品行正符合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標准。舊傳元代郭守正挑選了歷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輯成《二十四孝子》一書,作為做人的楷模,黃香名列其中。子黃瓊曾孫黃琬相繼拜相黃香一直被人們所推崇。
黃氏史料
1、出自嬴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於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據《東夷源流史》所載,遠古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以國為姓。陸終。上古時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吳回之子。後其繼任祝融。周代時,其後被封於黃(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黃國。黃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並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時代及後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皆有改為黃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數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但由於出自不情願,放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
② 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後裔融於回族並姓黃。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6、黃淵始祖主要流行於江西、福建、雲南等省的一些地區,如雲南威信譜在「淵」字條下明言:「世譜錄淵公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譜》之語:「淵公字好善,遷居黃崗之地,子孫多以公為始祖。」
[編輯本段]六、黃姓遷徙
1、黃姓的原始祖先——黃夷的流徙
黃夷的發源地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後來向東南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後,在華夏與東夷的大融合之中,黃夷和其他許多少昊子孫氏族,跟隨顓頊從山東半島內遷到了中原地區。
2、黃國人的遷徙
上古黃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在今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自從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據說就是因黃國江夏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後來發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亡國後,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家園,頑強生活。戰國時期,黃國貴族後代黃歇事楚頃襄王,於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縣,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鎮。後來,黃歇改封於吳 (今江蘇省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定居於江蘇。據《客家姓氏淵源》所載,黃歇曾因避難而遷居於距江夏縣城30里的黃鶴鄉仁義村,其子孫散之四方。從戰國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漢一帶)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如漢丞相黃霸、贈太尉孝子黃香及子宰相黃瓊與曾孫太尉黃琬都世居江夏,中華黃氏第一狀元黃鳳麟,也出在江夏郡黃州,故其天下黃姓共以「江夏」為郡號。
3、兩漢到兩晉的遷徙
漢代以後,主要由於任官的原因,黃氏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北遷至河南固始、南陽等地,南遷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黃氏也是從晉代開始大批人居福建。《閩書》載:「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動盪,衣冠始人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據福建早期黃氏族譜記載,兩晉之際,江夏黃氏族人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為官晉安太守,後定居福建,嘗以道學倡閩,有萬卷書樓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為福建歷史上最早的黃氏望族——晉安黃氏。據說,後來的侯官黃氏、莆田黃氏、軍城黃氏和四安黃氏等,都是黃元方晉安黃氏的後裔。
4、隋唐五代時期的遷徙
唐高宗時,陳政、陳元光開漳州,中原58姓將官隨其入籍漳州,漳州黃氏即為其中之一。台灣《江夏黃氏歷代世系表》亦有這方面的記載:有名黃彥豐者,於晉永嘉年間(300年)八姓衣冠人閩居候官黃巷,墾荒致富,唐朝進士開國公謚忠義桂州刺史黃岸入莆,黃沖公長子;字宗極,又字魁傑,號彥忠,(674年農歷正月5日-756年農歷3月29日),唐朝秘書監,初居湖北黃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遷福建侯官縣(今福州東街南後街)黃巷,最後遷入泉州郡莆陽縣延壽里國歡院(今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進士,歷任弘文院編修,徐州牧,廣西桂州刺史,陳十要道於唐玄宗,治為天下第一,755年歸養。有惠政,封開國公,進升為金紫光祿大夫,謚「忠義」。為福建東南望族,其莆陽後裔十分顯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則為狀元者有10位:文狀元者7位五代黃仁穎、宋代黃公度、黃定、黃由、黃朴,明代黃觀、黃士俊;武狀元者3位唐代黃仁澤、明代黃鉞、清代黃仁勇;為榜眼者3位:宋代黃洽、黃艾、明代黃鳳翔;為探花者3位:宋代黃桂、明代黃暘、清代黃叔琳。為宰相者10位:宋代黃鏞、黃洽、黃祖舜,明代黃景昉、黃鳴俊、黃士俊、黃道周,清代黃機、黃錫袞、黃廷桂;配趙(封開國夫人),配邱(封吉國夫人);子三(黃謠、黃典、黃樂)其子孫蕃昌為閩中著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馬監陳淵,也在唐朝初期率許、蔡、張、黃等12姓入閩,復居福州黃巷。今廣東南雄黃氏,多為這支入閩後徙莆田始祖封開國公桂州刺史謚忠義黃岸次子黃典的後代。唐末,洛陽人黃子棱隨父入福建,事後梁太祖朱全忠義子,累官侍御史,後避亂居於建陽之東。唐末五代時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審知兄弟人據八閩,中原黃姓特別是固始黃氏紛紛渡江南下入閩,前往投奔。如宋人黃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亂,從王審知入閩為判官,因家焉。後析而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閩邑之黃巷,一居長樂北鄉之黃壠。再如黃振龍,「九世祖黃碣(新唐書、十國春秋有傳)自光州固始從王氏入閩,因仕焉居,言路有直聲,後遷至中丞。」
5、宋元時期的遷徙
黃姓迅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時期,據《黃氏淵源》載,宋代,軍城黃氏初祖黃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其玄孫翰林院館閣校勘黃安石重修《江夏軍城黃氏家譜》,呈奏皇帝,得到了「軍城黃氏,忠孝兩全(唐忠臣黃碣宋孝子黃廓),江夏無雙,四代聯登,簪纓世濟,積學多才」的御批。宋代還有莆陽黃巷遷潮始祖黃詹(一名黃汝詹),子孫散處廣東各地,居潮州者為多,後發展成為廣東大姓。
① 金華黃氏:始祖是黃香裔孫黃苾。自江夏遷婺(金華府)之浦陽(今浙江金華市浦江縣)。 黃苾,是東晉時人,黃香的第十代孫。最初在兗州(今山東鄆城縣)做官,後來升為金陵(今江蘇南京市)按察,故族譜上稱他為按察公。當時,金陵鎮守長官吳英,很賞識黃苾的才幹,便招他為婿。後因金陵一帶戰亂頻仍,黃苾夫妻便隱居於浦陽。以後子孫繁衍興旺,成為東南大族浦陽黃氏。黃峭山名黃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實登,號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黃氏始祖黃惟淡之孫。黃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據福建《麟峰黃氏家譜·舊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潮始人閩」。黃惟淡也於此時帶領家族隨王朝、王審知兄弟自光州固薴遷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遷居邵武,薴籍邵武平灑鄉(今邵武市水北鄉舊縣村),成為後世聞名的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② 客家黃氏 (屬邵武分支)寧化客家黃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開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黃化,字惟枋,號從章。又名黃寧,或黃朝化,都是因遷居地「寧化」而得名。他生於五代後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黃氏大分析時,黃化即領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寧化縣,落籍寧化石壁村,開拓新的基業。黃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進士,官任左御史、廣州刺史等職。黃化的後裔,在閩粵為官任職的不少,子孫極為興盛,遍布閩、粵兩省各地。黃化被尊為閩粵客家黃氏的始祖,為許多黃氏家譜所尊稱的著名的「寧化公」。
6、明清時期的遷徙
① 遷往台灣的黃姓:明末清初,閩粵一帶的黃氏,有一部分遷往台灣,人丁興旺,與陳姓、林姓、鄭姓,成為台灣的四大姓,素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美稱。後來,黃氏又播遷到了海外。早在明代以前就開始東渡海峽,遷徙人台。爾後,他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於此,開拓寶島,艱苦創業。台灣的發展歷史進程,將深深地銘記下他們不朽的功績。明朝天啟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鄭芝龍便舟載飢民數萬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黃姓成員。但見於史籍記載的最早遷台黃氏,是明末南安人黃正束,他在明崇禎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灣馬公,後支分澎湖湖西。這以後,黃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斷,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葉,便形成丁高潮。他們大多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廣東的嘉應、潮州、惠州等地,散居於台灣各地。他們往往成為後世台灣黃姓各支派的人遷始祖。據《閩台關系族譜資料選編》節選《桃源蓬萊黃氏族譜》記載,福建永春縣桃源蓬萊黃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黃毓盼,第十五世的黃宗選、黃宗琅、黃宗瑤,第十六世的黃文令、黃紹養、黃紹禁,第十七世的黃克涼、黃克甚、黃克讀、黃克爐,第十八世的黃鴻釵、黃鴻胖、黃開倉等大批族人,都先後渡海徙居台灣。晉江《安海金墩黃氏族譜》即記載,該族第十一代有黃貽鼐,第十二代有黃微熔、黃素官、黃光輝,均居台灣,還有金墩後裔新加坡已故總統黃金輝,金墩安平黃恩瑞曾孫菲律賓前總統辦公廳主任、農業部長黃嚴輝。潘湖遷台灣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龍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簡稱)種德堂大宗祠。光緒《臨海黃氏家譜》(抄本)所載,福建泉州臨海黃氏,在清乾隆年間便有人開始遷往台灣。此後,該族子孫多有徙居台灣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黃王藝,於雍正時游學台灣邦寮浪橋,後來就落籍台灣;第八代有黃佳和遷往基隆、黃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黃豆附徙台灣、黃牒居淡水、黃情遷鹿港;第十代有黃公體、黃蜂、黃熙等遷居台灣,台灣黃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島和台灣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園、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東沿線地區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黃姓 東南亞印支半島、南洋、歐美澳等世界各地,到處都有他們在拓荒,在建設,在創造奇跡。越南 黃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黃國滅亡後不久就開始了。當時有大批黃姓遺民被楚國強迫遷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區,加入了越人隊伍。隨著越人的不斷南遷,黃姓也隨之遷入越南。不斷南遷的黃姓中,有秦漢山越黃氏,有六朝唐宋的黃洞蠻,有明清嶺南壯、瑤等族黃姓。越南人中的黃姓,絕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後裔。這些越人黃姓後裔,又從越南繼續擴展,至今已廣布於印支半島各國。 在歷史上,還有一些黃姓中國人,由於政治避難、經商等原因遷居越南。明亡後,許多黃姓遺民不甘事清,紛紛外逃避難,如清代金湖黃伯柳與黃進懷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里。1679年,中國龍門副將黃進與總兵楊某等,率3000餘眾、戰船50餘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們進入東浦(當時屬柬埔寨)地區,清代金湖黃伯流徙柬埔寨高綿南榮城金塔大佛色里。從此,這批人及其後代便在東浦定居下來。當今,黃姓已繁衍成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國的200餘個姓氏中,黃姓是人口數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國。是中國黃姓移民較早、人數很多的國家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泰國黃姓現有30餘萬,在泰國華人社會中有很大的影響。泰國黃姓華僑、華人,清代金湖黃高拱徙暹羅國即今泰國望國街不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組織「泰國黃氏宗親會」,還積極參加當地華僑華人的社會活動與社團組織。南洋。大約是在元朝末年,黃姓移居南洋。當時一位名叫黃森屏的官員奉命出使婆羅國(今汶萊)。他到達婆羅後,便在婆羅國留居下來。之後,他以傑出的才幹被推為汶萊華人的領袖。後來,成了整個婆羅國的統治者——蘇丹(實即國王)。他去世後,葬在汶萊,子孫世代留居於此,且極為顯赫。黃森屏生有一女,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給渤泥(即汶萊)第二蘇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後,黃森屏的女兒便繼位為汶萊國王。自此以後,汶萊國王按女性血緣世系傳遞。第一位渤泥女王黃氏去世後,王位傳給了她與阿合曼蘇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紀,汶萊國王已傳20餘代,他們都是黃森屏的女性直系後裔。歷史上汶萊王室便奉黃森屏為始祖。明代開始,遷徙南洋的黃姓大增,如金湖黃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黃宅子二長鍾瑞徙緬甸次鍾端分泰國汶萊黃厝,公元19世紀,由於中國封閉的國門被西方殖民列強的大炮轟開,因而出現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黃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數迅速增長,僅據菲律賓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在當時移居菲律賓的近10萬華人中,來自福建晉江、同安、南安、龍溪等地的黃姓華僑就有數千人之多,在當時旅菲華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僅次於陳姓。至今,菲律賓黃姓人口已發展到了5萬余名。此外,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也有大量的黃姓華人華僑。近代以後,南洋黃姓華僑華人為了聯絡同宗,都紛紛建立了各種宗族組織。在菲律賓,建有黃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黃姓華僑還在新加坡建立了統一的「南洋黃氏總會」。移居歐美澳黃姓移居美洲的歷史,始於19世紀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華僑各姓中,黃姓人數最多,主要來自廣東,其次是福建。廣東華僑,又主要來自新寧、新會、開平、恩平四地,故稱「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國華僑社團「四邑會館」中,黃姓人數最多;1854年由廣東興寧華僑創建於三藩市(即聖弗朗西斯科,又稱舊金山)的寧陽會館中,黃姓人數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開平、恩平兩地僑民在舊金山成立的合和會館中,黃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華裔各姓宗親中,黃姓宗親人數仍然是最多的。
Ⅳ 什麼龍門成語有哪些成語
【成語】: 魚躍龍門
【拼音】: yú yuè lóng mén
【解釋】: 比喻舉業成功或地位高升。
成語典故
【出處】 語出《辛氏三秦記》:「河津一名龍門,禹鑿山開門,闊一里餘,黃河自中流下,而岸不通車馬。每逢春之際,有黃鯉魚逆流而上,得過者便化為龍。」後以喻舉業成功或地位高升。唐·元弼有《魚躍龍門賦》。 明 高明 《琵琶記·南浦囑別》:「但願魚化龍,青雲得路桂枝高折步蟾宮。」《水滸傳》第一一三回:「正是了身達命蟾離殼,立業成名魚化龍。」[1]
【示例】 俗說魚躍龍門,過而為龍,唯鯉或然。(宋·陸佃《埤雅·釋魚》)
Ⅵ 八爪金龍躍龍門三個數字
896
Ⅶ 什麼是《龍門》
龍門
龍門,也稱禹門口,位於河津縣城西北12公里的黃河峽谷中。古人有「龍門三激浪,平地一聲雷」的贊嘆,可見黃河激流在這里造成多麼大的聲勢,形成多麼險峻的、桀驁不馴的狂濤。唐詩「咆哮萬里涌龍門」,已經形象地勾畫出龍門三激浪的洶涌、壯觀景象。
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龍門為禹所鑿,廣80步,岩際鐫跡尚存。」後人因為懷念大禹治水的功德,便稱之為禹門,並延傳後世。由於禹門是秦晉兩省交通要沖的古渡口,禹門便稱之為禹門口了。
黃河水流經禹門口時,被約束在高山峽谷之間,愈近龍門,河床越寬。咆哮的黃河,受到峽谷的約束,便暴怒了,驟然發作,橫沖直撞,雷霆萬鈞,但卻被鎮靜的高山峽谷擠壓在河床中。快到峽谷的盡頭龍門口,一個急轉彎,狂濤激浪頃刻之間撞在峭壁上,怒吼著,呼嘯著,飛出一層層凌空雪浪,被迫掉過頭來,闖上對岸的巨石,又在狂怒中咆哮著沖起一堆堆直射天空的雪浪。渾黃的河水,在碰壁以後,退了回去,隨即和矗立在河床中的一座巨大的礁石相遇,再次狂怒地咆哮起來。河水沖向天空,在一陣喧囂之後,從空中顫抖著摔下來,落入谷底,這才算跳出了龍門。
龍門三激浪,是黃河上千百年來的奇觀,激起了古今多少文人的詩情。
Ⅷ 龍門身價最高時這副對聯的含義小時候
天下文章莫大處,龍門身價最高時這副對聯的含義
小時候看到我家廳堂的門柱上貼的一副對聯,老覺得解釋不透,不知怎麼對我兒子說得透徹點,通俗點!
轉自某網友:
這副對聯來源於鯉魚躍龍門的傳說。傳說大禹鑿平龍門山,又開辟龍門,每到晚春時,就有黃色鯉魚逆流而上,如果躍過龍門,就脫胎換骨變成龍。我國古代以科舉取士,寫文章是其中主要的考試內容。如果考中了,就出人頭地,可以去當官了。考不中,那就還只能是普通讀書人。因此,習慣中常常把「魚躍龍門」比喻為讀書人考取功名。
所以,這副對聯的大意就是說天下最大的文章,是那可以使人科舉高中的文章。這是鼓勵族人刻苦攻讀、謀取功名的意思。在「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年代,類似這樣的對聯是很常見的。
Ⅸ 惠州龍門沙逕鎮姓黃的有幾個村
龍門沙逕鎮信王的這邊的話
附近有幾個郴州有姓王的人
分布在四龍門的四周
他們都去別的地方搬遷過來的
Ⅹ 惠州龍門縣哪有黃牆黑瓦的佛教寺廟
龍門萬壽寺:建於明朝。明清兩朝香火鼎盛。二〇〇五年時任黃梅東山五祖禪寺知客心廉法師應邀接任萬壽寺住持。繼續弘揚大悲法門。結合禪修法門。使得四眾弟子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