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劉居英的人物介紹
劉居英 (1917~2015)是吉林省長春市人,又名劉志誠,1917年出生。北京大學肄業 ,1936年他參加一二九運動後(參加一二九運動的23名將軍中,有不少在參軍前已具有大學文化程度。比如還有李偉:清華大學土木與環境工程系,李東野:北平東北大學,吳愷:南開大學和中央航空學院,吳濤:中國大學,謝雲暉:北京大學),加入中國共產黨,擔任過北大團支部書記。後到豫西工作。1937年到山東,在萊蕪地區組織抗日武裝。次年與徂徠山起義部隊會合,任團政委。劉居英後擔任山東分局社會部部長、1940年初,山東分局派劉居英赴湖西處理「肅托」事件的善後事宜。後任山東省民主政府秘書長兼公安總局局長。解放戰爭時期,他隨肖華赴東北,出任長春市市長、吉林省政府秘書長、吉黑支隊政委。劉居英有一段時間從事鐵道工作,先後任哈爾濱鐵路局長、沈陽鐵路局長、長春鐵路局長、東北鐵路總局副局長、中長鐵路管理局局長。
1951年劉居英入朝,歷任志願軍鐵路管理局局長、志願軍前線運輸司令部司令員、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副司令員兼朝鮮鐵路軍管總局局長、中朝聯合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司令員、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司令員兼政委,獲朝鮮一級、二級國旗勛章。
1954年,陳賡創建「哈軍工」,劉居英出任「哈軍工」副院長,1961年,陳賡去世,劉居英繼任「哈軍工」院長。1964年9月至11月,在長沙召開全軍院校政治工作會議和全軍第十次院校會議,劉居英少將和「哈軍工」政委謝有法中將成為會議的中心人物,「哈軍工」被指責將林彪元帥的「四個第一」變為「四個第二」,會議印發了總政治部工作組對「哈軍工」的調查報告,劉居英找總政治部一位副主任要求申辯,之後在會議上遭到批判。緊接著「哈軍工」整風近一年,劉居英和謝有法做了叄次檢查,勉強過關。1966年4月,「哈軍工」退出軍隊序列,改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劉居英為此先後給毛澤東、周恩來、葉劍英寫信申訴,均石沉大海,他面見賀龍,痛陳厲害,也未見迴音。文革開始後,黑龍江省委派工作組進入學院。1966年8月,中共黑龍江省委第588次常委會議,同意國防科委關於撤銷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代理黨委書記兼院長劉居英黨內外一切職務,劉居英被打倒,經歷了戴高帽、塗黑臉的折磨。劉居英後來擔任過海軍政治部主任,最終回到鐵道兵任副司令員。
劉居英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獲二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上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叱吒風雲的美軍反法西斯名將,他1880年1月16日出生在美國阿肯色州小石城的一個軍營里,父親是一名陸軍上尉。從小在軍營里長大的麥克阿瑟,崇軍尚武、熱愛軍隊,1899年經過不懈地努力他如願以償地考入了世界聞名遐邇的西點軍校,在西點他受到了極正規、極嚴格地訓練,加上自己刻苦努力,終於出脫為西點軍校公認的最優秀的學員之一。麥克阿瑟是美軍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為數不多的將領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出任陸軍第二十四師參謀長,屢立戰功,被軍中公認為「是戰爭中最勇敢無畏的軍官之一」。戰後,30歲的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出任了西點軍校校長,在任期間,為西點的教學改革奠定了現代化軍事教育基礎。他所制定的「責任、榮譽、國家」六字校訓,歷經100年不衰,至今仍是美國軍人奉行的准則。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太平洋戰場上,麥克阿瑟戰績卓著,他率部隊像趕豬一樣把日本侵略軍從東南亞一直趕到沖繩,成為二戰後舉世仰慕的英雄。躊躇滿志的麥克阿瑟在朝鮮挑起戰端後,這個被勝利沖昏了頭的71歲的美國佬,倚仗美軍裝備先進,具有強大的制空權,作為遠東軍總司令的麥克阿瑟上將,在成功地導演了「仁川登陸」的奇跡後,又制定了一項對付我軍弱點的「空中封鎖交通戰役」(即「絞殺戰」)計劃。
在「絞殺戰」計劃里,他們妄圖對志願軍和人民軍後方所有要地,軍事設施以及交通運輸線實行毀滅性的所謂「地毯式」的狂轟濫炸。道格拉斯·麥軍阿瑟還口出狂言,要在三個月的以內,摧毀朝鮮北部地區所有的鐵路運輸系統,一舉切斷我志願軍後方運輸補給線,割裂我軍前後方之間的聯系,窒息我軍作戰力量,以此作為政治籌碼,協助其軍事上停戰談判的需要。
「大軍未到,糧草先行」,這是古今中外的軍事家都深諳的道理。我志願軍入在開戰之初,在後勤運輸與供應上,受到麥克阿瑟「絞殺戰」的嚴厲打擊,幾乎被美帝國主義掐斷了脖子。朝鮮戰爭是我軍第一次在異國領域里進行的作戰。由於戰場條件遠不同於國內,朝鮮地域狹小、人口稀少,無法就地保障幾十萬大軍的供應。志願軍所需糧秣、被服、裝備全靠國內用鐵路運來,由於敵人仗著空中優勢,對我補給線狂轟爛炸,戰爭的物質保障遇到了極大的困難。當時,不僅彈葯不能及時地運上去,就連部隊的口糧也難以為繼。志願軍在數九寒天,零下30度的冰天雪地里,有的部隊甚至穿著單衣,有時幾近斷炊,彈葯也供應不足的條件下,入朝十個月,連續打了五次戰役,共殲滅敵人29萬,並將敵人趕回到「三八線」以南。但要想繼續擴大戰果,像對付國民黨蔣介石部隊那樣,大踏步前進和後退,大口大口吃掉敵人,也難以做到!只能一點、一點的消滅敵人。這個「一點、一點」小到營以下。毛澤東同志稱之為:「零敲牛皮糖」。
如何盡快地提高後勤及裝備保障水平,擺在了志願軍領率機關的面前。為了贏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全面勝利,彭德懷同志決心突然以往對後勤工作管理的思維定勢,打破我軍編制的常規,在志願軍指揮機關,創建後勤司令部,全面指揮後勤供應問題,並報請中央軍委任命洪學志同志為司令員,主管軍事物資、裝備的調配及所有軍事物資的運輸的指揮問題。鑒於當時的後勤指揮工作的重點在於運輸,物資從國內運輸不到朝鮮,什麼保障都談不上!運輸工作是後勤保障的最關鍵的環節。洪學志同志深感此項工作責任重大,要對付狡猾老道的世界名將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決非易事!在幹部中挑來挑去,最後選中了我軍鐵道兵年輕的運輸專家,當年只有34歲的劉居英同志,任命他為志願軍前方鐵道運輸司令員兼政委,另兼鐵道軍事管理局局長,全面負責志願軍地面運輸問題。
B. 讀後感2:從三門課總分7分到優秀畢業生
[讀後感2:從三門課總分7分到優秀畢業生]
從三門課總分7分到優秀畢業生
——學生工作之小見
譚國玉,1930年生於哈爾濱,1947年入伍,1953年如哈軍工學習,1958年畢業後赴蘇聯留學獲得副博士學位,曾任工程兵副部長,徐州工程兵指揮學院院長職務,少將軍銜,讀後感2:從三門課總分7分到優秀畢業生。就是這樣的一位優秀的軍人,從初中沒畢業進修誤入了哈軍工,每門課不及格,到最終科科優秀,由於畢業考試和論文答辯全部優秀而獲得優秀學員稱號。這其中哈軍工的學生管理對他的幫助不得不說是至關重要的。從中可見我們當今輔導員至少應做到如下三點:
一、不能讓學生因為學習底子不好而輕易放棄。
如今我們哈爾濱工程大學,每年招生大約3000多人,都來自五湖四海,各個地方的教育能力都不盡相同,而每個地方的錄取分數也有較大差異,因此學生之間的學習好壞差異較為明顯。比如有大多數省份的英語高考都有聽力測試,而部分省份則沒有,這必然導致此類省份的學生對英語聽力不夠重視,那麼在大學英語學習及國家英語等級考試中都處於不利的位置。例如在老師的英語授課中,就有個別同學90%的內容聽不懂,從而產生了抵觸情緒,不想再聽課。那麼對此類同學,我們輔導員應該對其進行梳理思路,分析輕重點,不能顧此失彼,因小失大,在批評中帶有鼓勵,讓學生認識到問題的困難點和自己能力,認識到自己錯誤的同時找到自己成功的信心,讀後感《讀後感2:從三門課總分7分到優秀畢業生》。
二、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存在的問題,並及時給予幫助解決。
了解源於溝通,要想知道學生們存在的問題,就需要經常與學生交流,溝通首先要打破導員學生之間的距離感,讓學生能夠感到輔導員是自己的之心朋友,有什麼問題都可以向輔導員尋求幫助,那麼我們輔導員就應該認清:有需求,就有幫助。對每個學生遇到的問題都及時分析存在的原因,並及時給予幫助。那麼作為擁有300多個學生的輔導員,與每個學生一對一的溝通並幫助解決他們的問題,已經成為一種「奢侈」,因此,為了達到一致或更佳的效果而尋求有效方式,是我們工作的重點,比如:班主任,名譽寢室長,班級的科技領航員,他們都是我們了解學生,幫助學生的不同方式。因此如何同班主任,名譽寢室長,班級的科技領航員協調,共同服務學生,成為了今天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要做到以人為本,凡事多為學生著想。
當譚國玉掛滿2科,將要退學時,是劉居英院長留住了他。留住譚國玉的原因是,他的學習底子很薄,但他態度端正,學習非常刻苦,雖然達到了退學底線,但他入學的整個過程中看到了他的進步,也有理由相信,只要給他時間,他就能將學習搞上去。而如今我們周圍的同學幾乎沒有因為底子不好,努力學習仍然達到退學底線的,基本都是因為迷戀網路游戲,看小說成癮,沉浸在戀愛中等情況。這主要是學生對學習態度的不端正造成的。但是如果有學生因為自己在學習的某方面確實非常欠缺,那麼我們輔導員可以適當的給予鼓勵,或者對其「特殊」的照顧,這也是一種以人為本的體現,其根本目的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順利畢業,並在社會中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讀後感2:從三門課總分7分到優秀畢業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C. 長春地理
古跡尋蹤
兩宋時期,長春地區先後受遼、金兩個封建王朝管轄。遼金時期,是長春古代農業大開發的時期,也是長春古城大發展的時期。
古城類型 城市是生產發展的產物,古代長春市的形成和發展,與農業開發關系十分密切。長春古城建設,始於夫余國興建的夫余後期王城,渤海時期,除將夫余後期王城改為夫余府外,很少建設古城。遼金時期,在沿用已有古城的基礎上,新建了一大批古城。已發現的遼金古城共90座,其中坐落於德惠市的26痤,農安縣23座,九台市22座,榆樹市11座,雙陽區7座,長春城郊1座。這些古城的功能不盡相同,有州縣治所,有猛安駐地,有軍事城堡,有交通驛站,有倉儲重地,也有貿易中心。
從規模上看,遼金古城分為3種類型:一是大型古城。周長在3000米以上,最長為3840米,多為、州一級政權駐地。農安古城規模宏偉,城牆高大,是當時東北的四大重鎮之一,也是遼王朝在東北中部地區的行政和商業中心。據《奉使行程錄》記載,農安古城是個「雜諸國風俗」的城市,住有契丹人、女真人、漢人、渤海人和奚人,「凡聚會處,諸國人語不能相通時」,「則以漢語為證方能辨之」。交易中使用的度量用具,皆以中原王朝度量用具為准。金時期,農安古城的作用不減當年,仍是東北中部地區的行政、軍事和交通中心。二是中型古城。周長在3000米至1000米之間,設施齊全。多為州縣、猛安謀克一級城鎮,如萬金塔古城、山泉古城等。三是小型古城。周長在1000米至100米之間,有的不足100米,這類古城設施不全,多為邊堡式戍守一級城鎮。
古城分布 遼金古城分布有4個特徵:一是江河沿線比較密集。在90座古城中,分布在第二松花江沿岸的有20座,分布在伊通河沿岸的有10座,分布在飲馬河、霧開河沿岸的有8座。總計38座,占古城總數的42.2%。遼金時期長春境內的交通往來,主要靠水運及陸路運輸,利用沿江古城,溝通水路與陸路、平原與山區之間的交通,以解決路府州縣與廣大農村之間的往來聯系。二是開始出現中心城市。遼金時期,在農安古城附近,分布許多小型古城,形成地以農安古城為中心的大小不等、功能不同的衛星旗鎮。三是居民點不在城內而在城外。考古發現,遼金古城內部多為官府衙門和貴族居地,古城附近分布著相當多的居民點遺址,這與中原王朝的古城是不同的。四是在大型古城附近有同時代的墓葬,如農安縣好來寶古城附近的金代墓葬等。
建置沿革
長春市地處東北邊陲。在距今兩千多年以前,是北方肅慎族生活過的地方。漢至西晉為夫余國屬地。其後,為高句麗轄境。唐代中後期,屬渤海扶余府。遼屬東京道黃龍府。金歸上京路隆安府。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代在長春設立其塔木衛、亦東河衛、木古河衛。清代設治前,屬蒙古郭羅爾斯前旗扎薩克輔國公的封地。
清初,朝廷對東北一直實行封禁政策,到乾隆朝以後,大面積土地被開發,人口劇增,嘉慶五年(1800)清設置長春廳,置理事通判,隸屬吉林將軍,是長春正式設置之始。2000年1月17日中共長春市常委會討論通過《紀念長春建城200周年活動總體方案》,確定1800年7月8日為長春建城紀念日,道光五年(1825年),長治所北移寬城子。同治四年(1865年)挖城壕,修築木板城垣。光緒十四年(1888年),長春廳升為長春府。1913年3月,長春府改稱長春縣,置縣公署。1925年設長春市政公所,1929年9月,市政公所和長春開埠局合並,並改稱長春市政籌備處,籌建長春市。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翌日長春淪陷。1932年3月偽滿洲國宣布定都長春,改名為「新京」。8月,改為「新京特別市」,隸屬偽滿洲國國務院。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偽滿洲國隨之垮台。12月20日,國民黨中央政府在長春市設置長春市政府,隸屬吉林省。
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中共長春市委和市政府隨軍入城。長春市改為長春特別市。隸屬東北行政委員會。
1949年5月9日長春市政府改稱市人民政府,隸屬吉林省。
1953年8月1日,長春市改為中央直轄市,由東北行政委員會代理。
1954年8月1日,東北行政委員會決定,長春市改為吉林省轄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從吉林市遷到長春,長春市成為吉林省會城市。
1955年2月22日,吉林省人民委員會指示,長春市人民政府改稱長春市人民委員會。
1958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雙陽縣、九台縣、德惠縣、農安縣和榆樹縣劃歸長春市管轄,長春實施市管縣體制。
「文革」期間,1968年3月6日成立長春市革命委員會。
1980年6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長春市革命委員會改稱長春市人民政府。
1988年8月31日,民政部以民行批[1998]18號文批復撤消九台縣,設立九台市(縣級);
1989年2月。國家批准長春市為國家計劃單列市,並賦予相當副省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
1990年12月26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榆樹縣,設立榆樹市(縣級)。
1993年7月,國務院決定各省會市不再實行計劃單列,長春市於同年12月停止計劃單列市。
1994年2月25日,中央機構編制委員會的發文(中編[1994]1號)經中共中央、國務院同意,長春市成為副省級城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復(民行批[1994]97號)撤銷德惠縣,設立德惠市(縣級)。
1995年8月,根據國務院關於同意吉林省調整長春市行政區劃的批復(國函[1995]65號),撤銷長春市郊區,設立綠園區;撤銷雙陽縣,設立雙陽區;二道河子區更名為二道區。 至此長春市形成了轄6個區(南關、寬城、朝陽、二道、綠園和雙陽區),3個縣級市(九台、榆樹和德惠市),1個縣(農安縣)的行政建置格局。
〔長春縣〕1913年(民國二年),民國政府將長春府改為長春縣,面積2028.6平方公里,人口55.7萬人。民國之初,東北政局復雜多變,社會動盪不穩,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軍閥各自擁兵自重。奉系軍閥張作霖在安定奉天省(今遼寧省)後,便企圖兼並吉、黑兩省。1917年(民國六年),張作霖以孟恩遠拒不離任,組織吉軍在長春一帶准備抵抗。經徐世昌幕後調解,「奉吉暗潮」暫告平息。1919年(民國八年),駐長日軍挑起「寬城子事件,駐長吉軍撤退,投靠張作霖。孟恩遠被迫下台,吉林省終為張作霖所控制。
清末民初時期,長春城市發展很快,迅速成為東北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鐵路通車前,每天有2 000多輛大車往返長春。鐵路通車後,城市交通職能擴大,通往沈陽、哈爾濱、吉林的貨運量大幅度增加,每年運出去的木材、大豆數量均居東北首位。這一時期,帝國主義在長春開工廠,辦商店,傾銷洋貨。表面上看,長春城市是個整體,實際已被分割得支離破碎,由清王朝以及後來的民國政府和日俄兩個帝國主義勢力共同管理,長春變成了典型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城市。
偽滿歷史
從1931年長春淪陷到1945年長春光復,日本帝國主義統治長春達14年之久,長春市變成了殖民地城市。這個時期,長春城市建設進展很快,而長春人民卻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19日,長春淪陷。由於長春地理位置適中,交通方便,地價便宜,軍閥勢力和沙俄勢力影響小。日本帝國主義出於政治和軍事上的考慮,決定把長春作為偽滿洲國的國都,妄圖以此為中心,推行其殖民政策,控制整個東北。長春淪為偽國都後,城市性質和職能發生了重大變化。
偽國都是日本對東北實行殖民統治的政治中心 偽滿洲國出籠後,在長春建立了龐大的中央機構。從溥儀「登極稱帝」的偽皇宮,到偽國務院及其所屬各都,特別是日本關東軍大本營,均裹以威嚴雄偉的近代化建築,竭力顯示偽國都的政治尊嚴和殖民統治氣勢。
日本侵略者採取「內部統轄」手段,在偽皇帝身邊設「御用掛」,指導和監視溥儀行動;任命日本人擔任偽國務院總務廳長官,控制偽國務院的一切活動;推行「次長制」,由日本人擔任各部副職,掌握實權。而這一切皆聽命於日本關東軍司令部,關東軍司令部成為主宰偽滿洲國的太子皇。在它的操縱下,一系列殘害東北人民的《國家防衛法》、《治安警察法》、《暫行保甲法》、《暫行懲治叛徒法》、《暫行懲治盜匪法》、《思想矯正法》等法西斯法律,在長春泡製出籠,並從長春推行到東北各地,長春市變成了日本帝國主義推行殖民統治的政治中心。
偽國都是日本掠奪東北資源的經濟中心 日本殖民統治的根本目的在於掠奪,而從事策劃掠奪勾當的主要機構則是它們的「特殊會社」。滿業、滿炭、滿拓等90餘個「特殊會社」的總部大都設在長春,高踞主要先遣的顯赫位置上,偽國都成了「特殊會社」的天下。日偽統治者稱這些會社為「國策會社」,通過它們攫取路權,強占海關,壟斷金融,控制產業,掠奪東北資源。位於大同廣場(今人民廣場)的偽滿中央銀行,就是日本侵略軍在搶奪東三省官銀號、邊業銀行、吉林永衡官銀號、黑龍江省官銀號等中國金融機構基礎上,成立起來的控制東北金融活動的主要機構,各種掠奪東北資源的陰謀活動,均由這些「國策會社」策劃,長春市變成了掠奪東北資源的經濟「統制」中心。
偽國都是日本權化東北民眾的文化中心 日本侵略者在偽國務院總務廳內設弘報處,由它統管東北文化事業,製造和宣傳反動輿論。把傀儡政權說成是「獨立國家」,把法西斯統治說成是「王道樂」,把掠奪壓榨說成是「共存共榮」。通過它所控制的新聞廣播、電影製片,從「新京」戎布到東北各地,推行愚民政策。
為了泯滅東北人民的民族意識,使之成為順民,日本侵略者在偽都「新京」設立了「建國大學」、「陸軍軍官學校」和「大同學院」等一批高等學校,培養日偽「中堅官吏」,在偽滿帝宮內廷修建了一座「建國神廟」,供奉起日本的天照大神,把它奉為偽滿的「建國元神」,成為偽皇帝的「新祖先」。又在南嶺等地修建了「建國忠靈廟」、忠靈塔,奉祀「殉以建國」的「日滿英靈」,強迫東北人民參拜,不拜不敬者,處以1年~7年徒刑。
為體現偽都「新京」的中心地位,偽滿政權利用東北的廉價勞動力和豐富的物質資源,採用20世紀30年代的先進技術,加緊偽都城市建設。東北淪陷期間,偽都「新京」共築路804萬平方米,鋪路363萬平方米,安裝煤氣管道25萬米,配水管道365公里,排水管道521公里。總計建成主幹道10條,次幹道73條,巷間道143條,圓形廣場10處;開辟鐵路線5條,航空線6條,市內公共電汽車線路45條;修建公園10處,綠化面積10.8萬平方米;新建樓房43143棟,建築面積774.5萬平方米,長春市迅速成為東北著名的近代化城市。
偽國都的近代化建設是伴隨著城市的殖民地化而實現的,處處反映出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偽都建設前夕,日本侵略者曾驅逐數千戶農民,毀滅了近40座村落,在城市邊緣製造了新的貧民區。日本侵略者只注重新區建設,不考慮舊區發展,任其破陋,幾乎沒有什麼變化。新區的電力、煤氣、供水、排水、電訊、綠化等近代化設施應有盡有。中國人居住的舊區則望塵莫及。日本人居住的新區自來水普及率為99.9%,中國人居住的舊區不到30%。煤氣幾乎全部集中在新區,全市煤氣用戶中,日本人煤氣用戶佔99.3%,中國人煤氣用戶僅佔0.7%。偽滿當局規定,「日系住宅」標准分6個等級,一等100平方米,二等86平方米,三等68平方米,四等45平方米,五等38平方米,六等25平方米。「滿系住宅」標准分3個等級,一等38平方米,二等25平方米,三等20平方米。一等標準的「滿系住宅」,相當於五等標準的「日系住宅」,差別懸殊,判若兩個世界。
偽滿洲國
偽滿洲國是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的傀儡政權。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件,侵佔了中國東北。
1932年3月9日,日本正式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以溥儀為「執政」,以鄭孝胥為「國務總理」,年號「大同」。下設偽民政部、軍政部、財政部、外交部、司法部、實業部、交通部、立法院、監察院、參義府等機構。
1934年3月,日本改「滿洲國」為「滿洲帝國」,改「執政」為「皇帝」,改年號「大同」為「康德」。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8月18日,溥儀在通化宣布第三次退位,偽滿洲國滅亡。
偽滿洲國行政建制
偽滿洲國建立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實行了劃小省份,分而治之的策略,對地方政權機構多次進行改組。
1934年10月,日偽將遼、吉、黑、熱(熱河省)4省劃分為10省,即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濱江省、三江省、間島省、安東省、錦州省、黑河省;又將內蒙興安省(偽滿建制)的4個分省,提升為興安西省、興安南省、興安東省、興安北省。總計14個省。1937年,再置東安、北安2省。1941年,又置四平省。至此,日本將東北肢解為17省。
偽滿遺跡
偽滿皇宮
[偽滿皇宮簡介] 在美麗的吉林省省會長春市的東北部,有一座與現代建築風格截然不同的建築群,它就是中國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充當偽滿洲國傀儡皇帝時的宮廷遺址,它作為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東北和溥儀及其後妃「皇家悲劇」的歷史見證保留下來,經吉林省政府批准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已成為長春市重要的旅遊觀光景點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國主義為了實現其稱霸亞洲的野心,發動了蓄謀已久的「9·18」事變,並迅速佔領了東北三省,開始了對東北長達十四年的殖民統治。日本侵略者為遮人耳目,以清朝末代皇帝溥儀為傀儡,於1932年3月9日,在長春吉長道尹衙門就任偽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4月3日,把「執政府」又遷至原吉黑榷運局及其鹽倉所在地(即今偽滿皇宮)。日本侵略者為適應其侵略政策和滿足溥儀稱帝的慾望,1934年3月1日,把「滿洲國」 改為「滿洲帝國」,「執政府」 改為「帝宮」。溥儀作為「滿洲帝國皇帝」,遵照日本關東軍的旨意和安排,裁可了數以千計的反動法令,發布充滿恥辱的反動詔書,在這里度過了十四年的傀儡生涯。
偽滿皇宮佔地面積13.7萬平方米,西側為禁衛軍營房、跑馬場,中部為宮廷主體部分,東部為「皇帝」專用火車線。宮廷主體部分有東西兩重大院。西院以中和門為界分為內廷和外廷兩部分。中和門以北為外廷,是溥儀辦公處理政務、舉行典禮和宮廷辦事機構的所在地。主要建築有興運門、宮內府、日本憲兵室、勤民樓、懷遠樓和嘉樂殿;中和門以南為內廷,是溥儀及其家眷日常生活的區域,主要建築有寢宮緝熙樓、中西膳房、茶房、西御花園、植秀軒、暢春軒等。東院的主要建築是1938年日本人給溥儀修建的「同德殿」,此外還有東御花園、建國神廟、防空洞、游泳池、書畫樓等附屬建築。
縱觀偽滿皇宮主體建築風格各異,既有中國傳統的四合院磚木結構建築,又有歐洲哥特式樓房,還有東洋式殿閣,充分顯示出偽滿洲國的殖民地色彩和偽滿皇帝的傀儡性。
解放戰爭
長春市位於東北大平原中部,地勢平坦,交通方便,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為了搶奪勝利果實,發動了反人民內戰,國共兩黨在此展開了激烈的斗爭。
(一)日本投降與蘇軍進駐長春 1945年8月8日,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百萬紅軍出兵東北,日本關東軍遭到了沉重的打擊。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8月18日,偽滿洲國皇帝宣布退位。9月20日,蘇聯紅軍進駐長春,成立了長春衛戍司令部,逮捕了偽滿洲國各部大臣,連同溥儀先後押往蘇聯,偽都長春同東北一起光復,日本帝國主義苦心經營14年的偽滿洲國徹底覆滅。
前蘇聯政府對日宣戰後,東北抗日聯軍聯合作戰。1945年9月20日,抗聯教導旅旅長、東北黨委書記周保中以蘇軍駐長衛戍司令部司令的身份,率領部分抗聯戰士進駐長春,協助蘇軍接管偽滿政權,同時組建人民武裝,籌建民主政權。11月8日,經蘇方同意,中共中央東北局調中共山東分局社會部長、山東省政府秘書長劉居英(未公開身份)出任長春市市長。劉居英接管長春市政府後,立即發布協助蘇軍實行軍管,保障市民正當權益,發展自由貿易,嚴懲罪大惡極漢奸,取消苛捐雜稅,興辦國民教育,開展市政建設等7項施政綱領,表達了中國共產黨的民主主張和爭取和平的願望。
(二)接收與反接收的斗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為了搶奪勝利果實,龜縮在重慶的國民黨政府任命趙君邁為長春市市長。1945年10月12日,國民黨政府派東北行營主任熊式輝、專員蔣經國等來長,要求駐長蘇軍協助接收長春。駐長蘇軍以「中國內政,不便協助」為由,拒絕了熊式輝的要求。
行政接收破產後,國民黨便以中國合法政府的身份,借口履行《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挑起外交糾紛,要求駐長蘇軍移交權利。在國民黨外交攻勢和美英等國的壓力下,前蘇聯政府被迫同意將沈陽、長春等大城市移交給國民黨政府。1945年12月14日,劉居英撤出長春市區。12月22日,國民黨市長趙君邁進入長春,國民黨將收編的偽滿「鐵石部隊」劉德溥部改為東北保安第二總隊空運長春,長春市變成了國民黨與偽滿殘余勢力控制的城市。1946年4月14日,蘇軍離長回國,下午2時,周保中率部進攻長春。經過4天3夜激戰,全殲守敵兩萬餘人,國民黨市長趙君邁等被俘,劉居英市長返回長春。
外交接收失敗後,國民黨轉為武力接收。1946年5月,國民黨政府調集了10個師的兵力,分3路進攻長春。面對敵強我弱的形勢,劉居英市長和駐長東北民主聯軍於5月22日午夜主動撤出長春市區,轉入農村建立根據地。國民黨再次佔領長春,尚傳道任國民黨代市長。國民黨侵佔長春後,推行反共反人民政策,以「整頓治安肅清共黨」為名,逮捕和殺害無辜;以接收「敵偽資產」為名,沒收了189家工廠;以「整頓稅收」為名,搜刮民財,80%的中小企業相繼倒閉;以「整頓私立學校」為名,扣發教員工薪。國民黨的反動統治,激起了長春人民的義憤,工人罷工,教師罷教,長春大學「反飢餓、反迫害、反遷校」的戰斗風起雲涌,動搖了國民黨在長春的統治。
(三)久困重圍與和平解放 1947年後,國民黨在長春成立了東北「剿總」第一兵團,妄圖固守長春。長春淪為偽滿國都期間,曾是日本侵略者重點設防的城市。國民黨軍在此基礎上,大肆構築城防工事,增修永久性、半永久性的明碉暗堡150餘個,形成了要塞式的防禦體系。東北人民解放軍採取「久困重圍」的方針對長春實行軍事包圍、經濟封鎖和政治瓦解。國民黨駐軍為了固守待援,推行「殺民養軍」政策,大肆搜刮民糧驅逐百姓出城,砍伐街路樹木,拆毀城市建築修碉堡,長春這座近代化城市遭到了嚴重的破壞。30.7%的房屋被拆毀,33%的輸電設備被拉走,70%的供水設備遭破壞,瘡痍滿目,慘不忍睹。
「久困重圍」的方針,加劇了國民黨守軍中的矛盾。非嫡系部隊六十軍棄吉就長後,寄人籬下,苦不堪言。在解放軍的強大攻勢下,軍心動搖。解放軍派代表多次秘密會見軍長曾澤生,曉以大義,動員起義。曾澤生在突圍無望,守城必亡的嚴峻形勢下,決定率部起義。六十軍起義後,新七軍孤立無援,被迫向解放軍投降。鄭洞國見大勢已去,決定放下武器,投身人民。1948年10月19日,長春和平解放。
和平解放史稱「兵不血刃」,然而長春的和平解放卻是用血的代價換來的。長春的優秀兒女為了家鄉和全中國的解放,在長春外圍戰斗中傷亡4000多人,在市區遭國民黨殺害的共產黨員和愛國志士300多人,還有10多萬人民群眾在國民黨「殺民養軍」的政府下飢餓而死,長眠在長春這塊土地上。他們用血肉之軀和累累白骨,同國民黨進行了殊死搏鬥,終於贏得了和平解放。
現代長春
1948年10月19日長春解放,長春城市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解放後,長春城市職能經歷了3個發展階段。
(一)從消費型城市轉向生產型城市 淪陷期間,長春曾是日本在東北的殖民統治中心,商業比較發達,飯店、旅館、影戲院很多,還有專供日偽機關團體和官吏使用的各種「會館」,煙館和妓院則極為興盛。工業生產方面,除一些建築業、建材業外,主要是印刷、火柴、制粉、制油、釀酒、食品、卷煙等消費資料工業,規模不大,設備落後,是一座典型的消費型城市。國民黨占據長春兩年多,由於沒有任何建設,長春消費型城市的性質依然沒有改變。
1948年長春解放後,中共長春市委、市政府決心將消費型城市改造成生產型城市。經過4年的努力,長春的國民經濟得到了全面恢復並有一定發展。1952年全市國營工業總產值比1949年增長4.3倍;集體工業總產值增長20倍;私人工業總產值增長2.6倍。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特別是國營經濟的發展壯大,長春經濟結構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形成了以國營經濟為主體,以集體經濟為輔助,以私人經濟為補充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國營經濟的迅速發展,為長春市由消費型城市轉向生產型城市打下了基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建成投產,客車廠、機車廠、柴油機廠、拖拉機廠等一大批中央國營企業也相繼建成投產。在中央工業的帶動下,地方工業發展迅猛,從根本上改變了長春工業的落後面貌,完成了由消費型城市向生產型城市的轉變。
(二)從封閉型城市轉向開放型城市 長春城市在經過一段曲折發展之後,開始由封閉型城市轉向開放型城市。長春市開始執行第二個五年計劃時,由於受「左」傾思想的影響,國民經濟嚴重失調,,工農業生產不得不退了下來。經過3年調整,長春工農業生產開始回升。「文化大革命」期間,工業生產搞封閉式的「小而全」農業生產搞「窮過渡」,條塊分割,地區封鎖嚴重,剛剛回升的式農業生產又一次退了下來。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由於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改革開放,長春城市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改革開放以來,長春市抓住國內和國際兩個大市場,招商引資,內引外聯,協作配套,優勢互補,沖破了封閉型的管理體制。在參與國內橫向經濟聯合的同時,積極參加了國際經濟大循環,建立了以長春市為中心,以縣城為紐帶,以農村為基礎的城市管理模式,增強了輻射力和吸引力,促進了城市功能更加開放,完成了向開放型城市的轉變。
(三)從近代中心城市轉向現代國際化城市,長春市委總結了長春城市的演變經驗,對長春城市的發展作出了重大戰略決策。決定用30年左右的時間,把長春市建設成為現代國際化城市。市委決定分3步實現這一戰略目標。1993年至2000年為打基礎階段;2001年至2015年為發展階段;2015年至2020年為完善提高階段。把長春市建成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高效能的基礎設施,高水平的城市管理,高質量的生態環境,使長春市在亞太經濟圈乃至世界經濟中佔有重要地位。
D. 哈軍工的哈軍工大事記
1953年9月1日,軍事工程學院成立暨第一期開學典禮在大操場隆重舉行,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所高等軍事技術院校誕生。
1953年9月1日,《工學》報創刊,毛澤東主席親筆題寫報名,說,「南京軍事學院的報紙叫《軍學》,你們的報紙就叫《工學》吧」。
1954年10月,陳賡調任副總參謀長兼國防部副部長和國防科委副主任,仍兼軍事工程學院院長與政委兩職。
1955年9月,學院開始培養研究生,當年招收3名。
1956年4月,總參謀部批准學院對外行文使用真實番號,停止使用「103部隊」代號。
1957年3月27日,蘇聯顧問團首席顧問瓦·依·奧列霍夫空軍中將心臟病突發逝世。
1957年4月24日,中共中央副主席、國家副主席朱德元帥來院視察。
1958年3月26日,學院第一期本科生畢業,成為我軍「建軍以來第一次由我們自己的學校培養出這樣大批的軍事技術幹部」。
1958年5月1日,周恩來總理任命謝有法為軍事工程學院政治委員,免去陳賡兼任的政治委員職務。
1958年9月16日,國務院副總理鄧小平視察學院。
1959年3月,學院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改為由國防科委領導。
1959年12月23日,周恩來總理視察學院。
1960年6月1日,炮兵工程系開始南遷武昌,與高級軍械學校合並成立炮兵工程學院。
1960年9月28日,學院改用9042部隊番號。
1960年11月15日,賀龍元帥視察學院。
1960年11月,裝甲兵工程系開始遷往西安,成立裝甲兵工程學院。
1961年3月16日,上午8時45分,陳賡院長因患心臟病在上海逝世。
1961年7月24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任命劉居英為軍事工程學院院長。
1961年8月7日,國防部長林彪視察學院。
1961年8月,原子化學防護系分兩批遷往長春,成立防化兵工程學院。
1962年1月13日空軍工程系兩專業移交給空軍,在西安組建空軍工程學院。
1962年1月16日,海軍工程系的五個專業移交給海軍,與大連第二海軍學校合並組建海軍工程學院。
1962年7月15日,學院代號由「9042部隊」改為「943部隊」。
1963年6月18日,陳毅元帥視察學院。
1966年4月1日,全院軍人集體轉業,學院改名為「哈爾濱工程學院」。劉居英任院長兼黨委書記。
1970年3月,國防科委調查組進駐學院,主持學院搬遷和分建工作。根據中央決定,空軍工程系並入西北工業大學,歸三機部領導;原子工程系與哈工大有關專業合並組建重慶工業大學,歸二機部領導;海軍工程系暫留原址,改為哈爾濱船舶工程學院,歸六機部領導;風洞試驗室留哈改為三機部的一個研究所;電子工程系、導彈工程系、電子計算機系、外國留學生系和教務處、政治部、院務部、辦公室、基礎課部、實驗工廠內遷長沙,歸七機部領導。
1970年4月,原子工程系、空軍工程系分別向重慶和西安發出第一列搬遷專列。
1970年5月,總參謀部、總後勤部決定將學院營房移交沈陽軍區。
E. 劉居英的軍工之光
主持人:鳳凰衛視陳曉楠
口述者:劉居英 (原 哈軍工 第二任院長)
訪問時間:2005年2月
陳曉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在中國,有一所大學與當時的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齊名。因為坐落在哈爾濱,人們習慣地稱這所學校為「哈軍工」,而它的全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
這所學校,曾經凝聚了毛澤東時代所有關於中國軍事現代化的夢想,有一百五十多位將軍,三十九名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以及更多的時代精英都曾經在哈軍工度過難忘的時光。這樣一所學校,僅僅在成立了十三年之後,就湮沒在中國的政治風雲之中。
一九六六年,哈軍工被迫退出軍隊序列,隨後而來的肢解、搬遷,終於使這所高等學府不復存在,成為中國教育史上一個無法挽回的悲劇。而四十幾年後的今天,哈軍工這個名字也幾乎已經湮沒在人們的記憶中了。
如果歷史真如人們所說,是過去與未來的對話,那麼我們的講述人劉居英將軍的回憶可能有了更深刻的意義。曾經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的院長,劉居英記憶中的哈軍工,更像是一個傳奇,烙印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曲折而艱辛的歷史中。
這所學校,由開國大將陳賡創立於一九五三年。那時,這所學校的創立是中國辦學史上的奇跡。怎樣在短短一年的時間內建成?對今天的人們來說,是哈軍工第一個難解的謎題。而這個謎題的答案,要從二十世紀五十年代的朝鮮戰場說起。
劉居英:我就講哈軍工,一九六六年四月一號以前是哈軍工,以後就不是哈軍工了。咱們那個同學到底爭氣不爭氣,所以我一看,我死能瞑目,我很高興。 陳曉楠:一九五○年,毛澤東用「唇亡齒寒」四個字就概括了出兵朝鮮的意義。從那時起,劉居英奮戰在朝鮮戰場上。他親眼見到,中國軍隊為了取得戰爭的勝利所付出的巨大的傷亡代價,這個代價也讓中國共產黨的軍隊成立二十幾年來,第一次認清了這樣一個事實。
劉居英:美國傷亡很大,我們傷亡也不小,確實不小,這都是我親眼看到的,我也參加了。我們這個隊伍是能打仗的,美國不如我們。但是,我們傷亡大,就是美國裝備現代化,各軍兵種聯合作戰,部隊的演習是現代化的。我們呢,基本上還是以步兵為主的隊伍,扛著步槍,機關槍進去的。當然也有炮,解放天津,淮海戰役也繳獲了不少炮,但是不配套;坦克有幾輛,也不太多;飛機那時候我們剛成立,剛訓練;海軍軍艦根本不能到海邊上去,一江山島那兒一打,打沉了好幾個。
所以,我們屬於以步兵為主的這么一個軍隊。打敗了蔣介石倒是真的,但是,他也不是合成軍隊。但是美國是個現代化的軍隊呀。有許多都是絕對優勢的,制空權基本在人家那兒啊,我們還用打蔣介石的辦法把他包圍起來了,人家坦克車開道,嗚嗚一開走了,比我們兩條腿跑得快得多。
那個仗還要繼續打,所以我們的部隊急需變成現代化的軍隊。這是解放軍哪,一個大的飛躍,非這么幹不成,不這么干我們國家政權鞏固不了,出事我們解決不了啊!犧牲的人太多。所以這就是兩個問題,一個裝備,我們自己那時候不能生產啊,飛機也不能生產;第二訓練,給你裝備之後,誰開呀,怎麼打呀,壞了誰修啊。現代化裝備可以花錢買,勒著肚皮花錢可以買,但是交給你,你能夠維護,能夠使用,能夠根據這個基礎再研究、設計、製造、創造,這一批還是軍事的技術幹部,高級的,沒有這個,現代化保證不了。
所以,黨中央開會決定使軍隊邁一大步,現代化的一大步,跨越式的。所以就決定成立這么一個學校,正規的學校,訓練高級軍事技術幹部,就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緊急成立,緊急調幹部,指定陳賡,你干這個事。陳賡那時候是志願軍代司令員。
陳曉楠:毛澤東有一首詞:……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他記述的是一段湘江賞月的往事,陳賡就是其中的一位「同學少年」。
作為當年黃埔軍校第一期的學員,陳賡是當時著名的「黃埔三傑」之一。那一年黃埔軍東征失敗,陳賡救下了想要自殺的蔣介石,冒著生命危險把蔣介石從火線上背了下來。此後陳賡成了蔣介石的侍從參謀。然而,當他從蔣介石叛變的屠刀下救出黃埔的所有共產黨員後,他與這位前校長成了終生的敵人。
在劉居英的記憶里,他對陳賡更進一步的了解,卻是在五十年代的朝鮮戰場上。當時的陳賡,是中國人民志願軍代司令員,劉居英是志願軍鐵道兵司令。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在這場戰爭中見識到世界上最為現代化的軍隊的力量。
一九五二年,朝鮮戰場上勝負難料,陳賡被一紙委任狀急召回國。毛澤東說,限你三年之內把學校辦起來。而此時,除了一些來自蘇聯的專家,陳賡一無所有。據說,他曾在某次會議上抱拳請所有人多多幫忙,然後就一路北上,將學校的地址,選在了哈爾濱。
劉居英:選位置選到哈爾濱,選到哈爾濱現得文廟街,南崗。南崗是什麼地方呢,是哈爾濱醫科大學的一個傳染病院,很簡單的一個傳染病院.旁邊是山東人得墳地。山東人進城打工的,死了沒地方埋,埋那兒了。
從五二年開始建,五三年九月一號就要開學,五二年建十萬平方米,五三年也計劃建十萬平方米,九月一號才建到六萬,學生剛進來,就這么樣開的學。那個地方天寒地凍啊,冬天說搬墳,搬了四千多個墳。
陳曉楠:一九五三年九月一日,陳賡成為哈軍工的第一任院長。這位行事果斷、迅速的將領,為了哈軍工的籌備建設,曾經為一紙批件將周恩來堵在廁所中。周恩來無奈地說,你真應該寫到自傳里。而陳賡過人的膽識更體現在全國調集教員的時候。劉居英說,那時哈軍工的教員,被人們戲稱為「八國聯軍」。
劉居英:真正搞軍事,飛機、大炮、軍艦,搞這個的,在中國學不著,但是在外國留學的可以學著,人家有這個學校啊。所以有些人就回國了。蔣介石那時候也收容一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人家回來了。但這些人哪,都說「八國聯軍」啊,都是從英國、美國、德國、義大利、日本這些地方回來的。要按那時候來講,這復雜得很了,誰也不敢用啊。但是我們軍工,陳賡那時候考慮,非用不成,沒有怎麼辦哪?都讓蘇聯人上課,上課誰懂啊?現學俄文,他不教怎麼辦啊?所以這個都來了。
陳曉楠:一九五三年九月一日,哈軍工正式成立了。此時的劉居英,還作為志願軍鐵道兵運輸司令,奮戰在朝鮮戰場上。那時的他並沒有想到,此後不久,他將和哈軍工這所著名的學府結下不解之緣。
對劉居英而言,一生中有兩個學校對他影響至深。一個是青年時代,他曾經以數學一百分的成績考取了當時的北京大學。在一九三五年的「一二.九運動」之後,他做出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個選擇,投筆從戎,走出學校參加革命,後來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成為一名軍事將領。
一九五四年,劉居英從朝鮮戰場上回國,這一次,他將要再回到學校中去。
劉居英:解放戰爭進入東北的時候,我是從山東過去的,大軍過江,我們是指揮所的,搞小船過渤海,十個師啊。後來到東北,我搞軍運,支援朝鮮搞運輸,也經過很多戰斗。大學生學得不怎麼樣,打仗還可以,我五四年四月份回來的,朝鮮打仗啊。陳賡當時是哈軍工的院長兼政委,所以他也想擱個人,他管大事,擱個人給他頂著日常工作。所以,在中央開會就提出來,說得找這么個人。還說,這個人難整啊,軍隊都是農民暴動起來,一個大字不識的很多人,去哪兒找這么個人?還幸虧有這么一個,我這個臭名遠揚,我進過大學,北京大學啊。陳賡說,這個人成,這個人腦袋成,他也能打仗。陳賡贊成,這樣給我委任了,中央定的。 陳曉楠:這是當年毛*澤*東親筆書寫的委任狀,從此,劉居英成為陳*賡的助手,哈軍工的副院長。一九五五年,劉居英成為中國幾個最年輕的開國少將之一。那時的哈軍工,已經開始聲名鵲起。在劉居英印象中,哈軍工的招生工作也開始有了一些不大不小的風波。
劉居英:開始的時候我們是招軍內的幹部,後來軍內不夠用了,所以到了一九六○年的時候,就決定從地方大學里優先保送錄取。正趕上那個時候是大躍進哪,大 躍 進各方面都要工程師,各軍兵種那更不用說了,這個說我得建一百艘軍艦,那個說我建一萬輛坦克,那工程師就多了。就有一所軍事工程學院啊!所以,一九六○在廣州開會的時候,羅*瑞*卿總長開會,說,你們需要多少人哪?一統計,需要三十七萬,三年之內需要三十七萬軍事工程師。軍事工程學院一年要產十三萬,我哪來那麼多?母雞下蛋也得喂呀!不成啊!後來逼得說,這兩年你奔一萬人干。其實開始的時候,工程學院的定額是四千學生。這么設計的,一年招八百人。所以,六一年招了二千九百人,先前又招了二千二百人,加一塊是五千一百五十人。這樣招人,等級下降了。
根據我們的教學計劃,技術課上的比清華還多,我們的數學課比北大數學系還多呢。我別的不懂,高等數學我都學過。我一看不成,數學系三年級學生的課程,那麼多,到這時候教學質量下降啊,學生學不下去,自己要回家跑。所以留級了七八百,處理了五六百,這叫「瀉大肚子」,所以,六二年的時候,我們就嚴格招生標准,不能低。所以,這一年招了好學生,都在地方學生中招的。北大、清華、哈軍工,全國最有名這三個學校,當然都要招好學生。六二年招生我還親自下手去上海選好學生。那時候就和清華有點小矛盾了。全國統考,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你想要多少。我想要多少?其實我跟蔣南翔(當時的教育部長——編者)還很熟啊,我們「一.二九」一塊兒干起來的。爭學生,我們的招生老師,當時教育部長蔣南翔還挺好,說,你們倆吵什麼?後來我們就互相拉勾了,你要點,我要點,後來傳成佳聞了。我說,我們沒啥矛盾,就是都要點好的。
陳曉楠: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哈軍工已經與清華、北大齊名。那個時候的哈軍工在人們的心中,還帶有一點神秘的色彩。當時的開國元勛們,他們的子女或者親屬,很多在哈軍工就讀。十大元帥中有七位元帥的子女,十位大將中有六位大將的子女、親屬就讀「哈軍工」。有人說,哈軍工幾乎成為「將門相國之後」的專門學院。
陳毅的兒子陳丹淮,也曾經是哈軍工的一名普通學員。在一次訪談中,他曾經提到過當年報考哈軍工的經歷。實際上,即使身為幹部子弟,一樣要有優異的成績才能通過哈軍工幾乎苛刻的招生考試。「硬碰硬」的過程,和普通學生絲毫沒有分別。
劉居英:開始的時候,高乾子女考得很好的也是很少數,過我們錄取線的人比較少。後來,六一年大躍進了,擴大招生了,錄取線下降了,那時候哈軍工也有名了,清華、北大、哈軍工,都有名,老百姓都知道了,所以幹部子女都願意考。這時候考試標准也下降了,在合格以上進來了。但是最後的時候,到六二年一整頓,不合格的該留級的,該退學的,這里幹部子女也不少。有的來人說,我們再學一期?不成,學不好,不成了。
那時候有反應啊。這些子女一退學,家長不願意呀,以為能望子成龍。所以就講,你這個軍工是不是也講階*級了?你們軍工是不是沒有階級觀念哪?我們這些子女,那紅的,紅家庭的子女,跟做企業的經理的子女一樣看待,所以成了階級路線如何如何。
陳曉楠:在許多不同的記述哈軍工歷史的書中,對哈軍工成立的意義幾乎有著同樣的觀點。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的成立,標志著中國歷史上第一所諸兵種,多學科,綜合性正規高等軍事技術院校的誕生。的確,雖然早在一八六六年,左宗棠在福州創建了船政學堂,由此開始了中國軍事技術學校的歷史,近百年間,只有哈軍工的成立和出現,實現了中國軍事面向現代化發展的跨越。
然而,具有開創意義的哈軍工,在它把肩負歷史命運視為己任的時候,政治風雲的變幻莫測卻成為它意想不到的束縛。有人說,在十三年裡,哈軍工一直是帶著鐐銬起舞。在劉居英的記憶里,當時教學中最大的困難,就是政治運動帶來的干擾。而這種教學與運動的斗爭,一直持續到哈軍工時代的最後一刻。 陳曉楠:劉居英說,哈軍工有兩個黃金時代和兩個倒霉時代。區別就在於政治運動的多少。因為哈軍工痴迷於教學,所以總是運動中不合格的那一個。第一個倒霉時代是五十年代末,哈軍工第一次被扣上了教條主義的帽子。從此,哈軍工就總要想一些 「鬼主意」,來對付運動對教學的沖擊。
劉居英:五七年反右派,五八年大 躍 進,五九年反右傾,所以就來個反教條主義,推翻我們這個教學組織。說,這是教條主義。北京開反教條主義會議,我們參加會議上,我覺得沒法說,我哪有教條啊?所以就沒遞上這個發言稿,就成了罪狀了。說,你全是用蘇聯辦法訓練的,你不教條怎麼著?這回來又讓我們自己反,就是整開了,讓我們取消這個,服從運動,來點什麼運動就停課。
這個時候我就跟陳*賡商量,我說咱不能幹,所以就沒干。沒干好就挨批呀。五七年反右派開始,劉有光在家,我出門到蘇聯去參觀去了,沒太干,大概挨批了,這個學院怎麼不反右派?我回來以後一著急,反了,一反還反錯了,所以受一次損失。
反完了之後,還得恢復,還要干。我把工作人員和教員、學員完全分開,學員、教員,上課的人別搞運動,上完課回來慢慢再運動。工作人員,除了值班管事的,大多數全天運動。我不是也搞運動嘛,你說我沒搞運動,天天運動,這是最主要的一個辦法。後來上邊來人了,說,你非停不成。不能再上課了,那隻有不上課了。不上課怎麼辦?運動只有兩個禮拜,兩個禮拜有辦法,一個是星期天,一個是假期我不開了,我補,這不又上來了。有時候學生必須參與運動,好,學生參加三天,你使勁給我運動,所謂要運動,貼大字報,一個人二十張,都貼完之後上課去,這不也挺熱鬧嘛?
陳曉楠:第一個倒霉時代還沒有結束多久,一九六○年,中蘇關系的破裂,使哈軍工又一次遭遇危機。蘇聯專家突然撤走,蓬勃發展的哈軍工因為支援分校建設,師資力量已經分散,而新的任務又如此艱巨。
劉居英:我們要搞兩彈一艇,原子彈、導彈、核潛艇,奔這個目標下來了。教學力量減少了,任務全是新的,有的根本都沒門兒,原子彈誰知道,誰也沒見過,哪本雜志、書上都不寫。蘇聯專家不告訴,走了,跑了。我們就通過各種關系搜集資料,一點一點的。那些老教授來研究,開會、討論,先學習,後編書,這么訓練。那個時候我曾有一句話,我說,哈軍工存亡在此一舉,整不好就要滅了,沒了。那個老教授直出汗,周祖同累得趴地下,他還原子彈原理,他哪見過原子彈啊!他搜集各種雜志,德國的,英國的什麼,搞一點,搞一點,還有居里的。還有很多教員都這樣干。
這時候,我們研究機關有任務了,中國要想在地球上站住了,第一個,人造衛星要上天,第二個,原子彈要打下,第三個,洲際導彈要出來。我們學生剛訓練哪,有的訓練兩年級,三年級,連窩端。別訓練了,就這幫人,挺好,都給我,那個導彈發射基地,就是馬蘭那個。我們一個班五十四個人,二年級就去建設那個基地。還有原子彈研究,生產原子彈的工廠,那叫基地,我不講多少號了,在渺無人煙那個地方,我們一個年級一百多個人全給他了。從一年級起到四年級,都給他了,等於這系一半兒都給他了。這幫人在那邊參加研製,奮斗,加上自己的知識,加上哈軍工精神,艱苦奮斗,有的搞了三十、四時年哪!
九○年的時候,我到四川看我們那幫人,都白頭發了,問他們二級部研究院,我說,怎麼樣這些人?他們說,全靠這幫人了,來的時候年輕,都五十多了,真奮斗終身哪!所以,哈軍工的畢業生,為什麼說有名呢,最後這看到結果了。說你工廠有名沒名,你看海爾,看你的冰箱啊,我把冰箱打開一看,不壞,海爾很好,名譽就上了。哈軍工也看產品,就是學生。
後來,哈軍工扒了軍裝,文化革命把我們打散了,整個學院給分散,消滅了,這個我不用講了。那麼學生到底怎麼樣,後來我也看到了,我們整了半天,出一身汗,咱們那個同學到底爭氣不爭氣?我一看,死能瞑目了,我很高興,確實不壞。我對你講,不是我吹,那一窩端去搞原子彈生產工廠,最後1964年10月10四號在那個發射島發射,從生產基地把原子彈押送到基地去,從基地掛到一百二十米的架子上,離開之後回指揮所按電鈕的,就是我們的學生。第一顆原子彈押送,掛起來,發射,是哈軍工的學生,姓韓。第一顆人造衛星,指揮,創造,發射,也是我們的學生。洲際導彈,我不講多少號了,打幾千公里那個,外國人很害怕那玩藝,我們自己設計,不是蘇聯的。
陳曉楠:一九五三年八月,毛澤東曾為即將成立的哈軍工題寫了一篇《訓詞》,《訓詞》中說,今天我們迫切需要的,就是要有大批能夠掌握和駕馭技術的人。然而,十三年後,哈軍工的仰仗劉居英卻發現,掌握和駕馭技術,也就是知識,成為哈軍工遭遇滅頂之災的重要原因。
一九六六年四月一日,對當時的哈軍工而言,是一個特殊的日子。在這一天,哈軍工所有的幹部、教員、學生,在校園里默默地摘下了代表著軍人身份的帽徽和領章。從這一天開始,原來意義上的哈軍工已經不存在了。
劉居英:哈軍工有名啊,不是哪一個人乾的,是我們黨乾的。最大的困難,最大的障礙,就在這正常的教育、訓練,這樣的嚴格要求的訓練和秩序,與政治運動的矛盾。那個時代呀,不斷地有政治運動。來一次運動,反正我們就是運動里那些不合格的。什麼教條主義,什麼右派,右傾啊。最後,哈軍工成了四比一,四個突出,突出毛澤東思想,林彪突出政治,我們不突出政治。黑樣板,頭一個就是哈軍工。所以,最後文化革命拿哈軍工開刀,先在這開,有道理的。 陳曉楠:1961年,陳*賡因心臟病,在五十八歲生日的前一天去世。四個月後,劉居英成為哈軍工的院長。在以往所有與政治運動的對抗中,哈軍工沒有輸掉過一節課。然而,到了1964年,劉居英才明白在那個時代,哈軍工已經不知不覺輸掉了自己的命運。
1964年10月的長沙會議,是哈軍工悲劇的起始點。一場軍隊院校大整風,哈軍工是不合格的頭一名。因為如此,後來林彪的一封電報,硬生生扒掉了哈軍工的軍裝。
劉居英:那是1964年的10月。我知道的,是國防科工委路揚拿著當時林彪的電報。電報很簡單,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退出軍隊系列。就這個,交地方,黑龍江省。就這個。什麼也沒說,怎麼繼承也不知道,沒別的,就這個。
事先我不知道,沒人告訴我。可能有人知道,因為有人要跑。我看長著腿都要走。別人都走,我走不了啊,所以最後的時候人都走了,就剩我了,哎,就剩我了。
文化革命那時候批的,什麼「兩老辦院」啊,,那時候可都是罪狀,都是我的罪狀,說好的,就不是我的了。那個時候我就是總後台呀,修正主義總後台,哈軍工,所有知識分子總保護傘就是我啊,所以不鬥你斗誰啊,那是應該的。
陳曉楠:叫什麼都行,就是別用軍事兩個字,是當年哈軍工推出軍隊序列得到的唯一答復。文革中,北京大學貼出的「全國第一張馬列主義大字報」打倒了劉居英的哥哥,當時的北大黨委書記陸平。第二天,劉居英就被當街揪斗。
中蘇邊境發生了珍寶島事件後,毛澤東說,要准備打仗。在林彪發布「一號命令」,要求緊急戰備,哈軍工就得到了一紙南遷的通知。原來的學院被打散,主體遷往長沙。文革中,劉居英在牛棚中受盡苦難。而此時的哈軍工,甚至有教學樓淪為馬棚。只是為什麼哈軍工會有這樣的遭遇呢?
劉居英:因為我們那地方是搞修正主義的,知識越多越反動。張*春*橋講的,知識越多越反動,知識分子都是「禁用詞語」。張*春*橋他們講的。我是這幫人是保護傘,走資派。
陳曉楠:葉劍英元帥在一九七〇年曾寫下這樣的詩句:廬山雲霧弄陰晴。那時,中共九屆二中全會在廬山拉開大幕,政治的雲霧陰晴未定。此時,遠在哈爾濱的哈軍工,已經在一紙南遷的命令之下,消失於歷史的記憶之中。
為什麼這所那麼有名的軍事工程學校,會突然被迫退出軍隊序列,繼而在文革間遭遇搬遷,肢解這樣不尋常的滅頂之災?從而不復存在。原因究竟是什麼?已經成為一個未解之謎。是六十年代左傾思潮下的悲劇,還是權利斗爭下的犧牲品?有沒有可能是一個歷史的陰差陽錯?當我們向劉居英將軍,這位曾經與哈軍工共命運的老校長追問事情的原因時,他回答我們的卻是沉默和憤怒。對他而言,這是他一生中最為痛心的事情。他只能選擇沉默來表達他的憤怒與惋惜。
所有不為人知的真相,依然鎖在回憶當中。今天的我們,也只能從字里行間去尋找,去思考。然而無論事實真相是怎樣,就像一位校友在文章中所說的那樣,哈軍工留給他們的,不僅僅是一種懷念。
陳曉楠:如今,八十八歲劉居英居住在北京。在他的客廳里,只有這樣一張照片掛在牆上。當他幾年前回到哈爾濱工程大學,也就是當年哈軍工的舊址,一群學生將他圍在了中央。攝影師在這一瞬間按下了快門。
如今,遷往長沙的哈軍工成為國防科技大學重新發展起來,劉居英依然每年都會回到哈軍工原來的舊址去看一看。
那個地點現在是哈爾濱工程大學,是一所地方大學,是由當年哈軍工的「海軍工程系」發展而來的,那個地方還是很好。那塊土地上,每一粒土都值得紀念的。
F. 山東省公安廳
職能介紹
1、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於公安工作的方針、政策,擬定全省公安工作的有關法規,指導、監督、檢查全省公安工作。 2、掌握影響穩定、危害全省安全和社會治安的情況,分析形勢,制定政策。 3、組織指導偵查工作,協調處置重大案件、治安事故和騷亂。 4、指導監督全省公安機關依法查處危害社會治安秩序行為;依法管理戶口、居民身份證、槍支彈葯、危險物品和特種行業等工作。 5、依法管理國籍、口岸邊防檢查工作;指導出入境、國外人員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及台灣地區人員在境內居留、旅行的有關管理工作;組織指導邊防治安管理工作。 6、指導監督消防工作。 7、指導監督全省公安機關維護道路交通安全、交通秩序以及機動車輛、駕駛員管理工作;維護高速公路交通、治安秩序。 8、指導監督全省公安機關對國家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重點建設工程的治安保衛工作以及群體性治安保衛組織的治安防範工作。 9、指導監督全省公安機關對公共信息網路的安全監督工作。 10、指導監督全省公安機關依法承擔的執行刑罰和監督、考察工作;指導、監督全省公安機關對看守所、拘役所、治安拘留所、強制戒毒所、收容教育所等管理工作。管理省看守所。 11、指導監督全省收容教養審批工作及公安機關承辦地方人民政府勞動教養委員會的日常工作。 12、組織實施對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重要外賓的安全警衛工作。 13、組織實施全省公安科學技術工作;規劃公安信息技術、刑事技術和行動技術建設。 14、擬定全省公安機關裝備、被裝配備和經費等警務保障標准、制度。 15、統一領導全省公安邊防、消防、警衛部隊建設,對武警總隊執行公安任務及相關業務建設實施領導。 16、擬定全省公安機關人員培訓、教育的規劃。 17、擬定全省公安隊伍監督管理工作規章,分析隊伍狀況,組織、指導公安機關監督工作;按規定許可權實施對幹部的監督;協助各級紀檢、監察部門查處或督辦公安機關重大違紀案件。 18、指導濟南鐵路公安局、民航山東省管理局公安處、山東省林業公安局的公安業務工作。 19、承辦省委、省政府交辦的其他事項。
編輯本段機構設置
裝備財務處 治安警察總隊 指揮中心 直屬機關黨委 政治部 宣傳處 刑事偵查局信息通信處 信訪處 消防局 省看守所 山東省公安廳的內設處室、直屬單位和派出單位 人事處 離退休幹部處 科技處 警務督察處 經偵總隊 交通管理局 監所管理處
編輯本段歷史進程
1941年3月24日,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公安處正式設立,標志著山東省公安廳成立。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第一個省級公安機關。
編輯本段首任廳長
劉居英,男,1917年生,吉林省長春人,原鐵道兵副司令員(大區職)。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參加了「一二.九」運動。1936 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中共豫西特派員,中共東北特委組織委員。抗日戰爭時期,任山東抗日游擊隊第四支隊一團政治委員,山東省戰時工作推行委員會公安處處長,中共中央山東分局社會部部長,山東省政府秘書長兼公安總局局長。解放戰爭時期,任長春市市長兼衛戍區司令部政治委員,吉林省政府秘書長,軍委鐵道部哈爾濱、沈陽鐵路局局長,東北鐵路總局第一副局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長春鐵路局局長,東北軍區運輸司令部司令員,中國人民志願軍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司令員兼政治委員,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副院長、院長,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政治部主任,鐵道兵副司令員。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是第四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編輯本段光輝歲月
山東省公安廳1941年3月24 日成立以來走過了光輝歷程,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共和國成立初期、改革開放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新時期,山東省各級公安機關緊緊圍繞黨的中心工作,堅持嚴打整治,強化治安防控,全力服務民生,為全省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做出的突出貢獻,展現了廣大公安民警和武警官兵對黨、 對祖國、對人民、對法律的無限忠誠。 70年來,全省廣大公安民警為了社會和諧穩定和人民平安幸福,前赴後繼、頑強拼搏,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用汗水、鮮血乃至生命譜寫了一曲曲人民公安為人民的光輝樂章。70年的斗爭實踐證明,山東公安隊伍是一支政治堅定、忠於職守、勇於奉獻的隊伍,是一支經得起任何風浪考驗、黨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賴、有堅強戰鬥力的隊伍,不愧為黨和人民的忠誠衛士。 70年來,山東省公安廳歷屆領導班子和全體民警始終保持忠於黨、忠於祖國、忠於人民、忠於法律的政治本色,用勤勞和智慧鑄就了山東公安的輝煌,用鮮血和生命捍衛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捍衛了法律的尊嚴。1980以來,全省共有548名民警英勇犧牲,4890名民警光榮負傷,72個集體和479名民警榮立一等功。實踐充分證明,山東省公安隊伍是一支黨委政府放心、人民群眾滿意的忠誠衛士,是一支能夠駕馭復雜社會局面的鋼鐵隊伍,是一支有能力維護全省社會治安穩定的堅強力量。 山東公安機關以公安廳成立70周年為契機,准確把握維護重要戰略機遇期社會穩定的總目標,緊緊圍繞增強人民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的總要求,牢牢抓住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的總任務,努力建設強大的公安隊伍和強有力的公安工作,不斷開創山東公安事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