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程大學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竺可楨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竺可楨

發布時間:2021-08-14 08:57:51

『壹』 竺可楨爺爺是什麼

竺可楨

求是精神
「求是」是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的院名,也是竺可楨為浙大制定的校訓。早在1936年的9月18日,竺可楨在對學生講話時,就把浙大精神概括為「誠」和「勤」兩個字,「浙大的前身是求是書院和高等學堂,一脈相傳,都可以誠勤兩字代表它的學風」。1938年11月,在一次校務會議上,竺可楨正式提議將「求是」定為浙大校訓。在他的心目中,「求是」的精神應包括:(1)不盲從,不附和,一切以理智為依歸。如遇橫逆之境遇,則不屈不撓,不畏強御,只問是非,不計利害。(2)虛懷若谷,不武斷,不蠻橫。(3)專心一致,實事求是,不作無病呻吟,嚴謹整飭毫不苟且。他對科學精神的提倡、對學術自治的堅持、對大學生人格理想的闡釋以及與之相關的學校系科的調整,均源於此。
在這三條中,竺可楨又特別強調第一條,他說:「科學精神是什麼?科學精神就是『只問是非,不計利害』。這就是說只求真理,不管個人的利害。有了這種科學的精神,然後才能夠有科學的存在。」他常常舉布魯諾、伽利略等人為例:「當時義大利的布魯諾倡議地球繞太陽而被燒死於十字架;物理學家伽利略以將近古稀之年亦下獄,被迫改正學說。但教會與國會淫威雖能生殺予奪,而不能減損先知先覺的求是之心。結果開普勒、牛頓輩先後研究,憑自己之良心,甘冒不韙,而真理卒以大明。」
由此,竺可楨又進一步引申出他關於大學生人格理想的論述。他明確地提出大學教育的目標:「決不僅僅是造就多少專家如工程師醫生之類,而尤在乎養成公忠堅毅,能擔當大任,主持風尚,轉移國運的領導人才。」而「唯有求真理心切,才能成為大仁大勇,肯為真理而犧牲身家性命。」「凡是有真知灼見的人,無論社會如何腐化,政治如何不良,他必獨行其是。」國難當頭,匹夫有責,大學生應發揚先哲為真理而斗爭的精神,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他經常用孟子「天降大任於斯人」的名言來激勵學生擔當起民族復興的重任,去做各界的領袖。
1936年4月25日,竺可楨在全校學生大會上第一次發表講話,表明了他辦學思想的主旨。他指出:「辦中國的大學,當然須知道中國的歷史,洞察中國的現狀。我們應憑借中國的文化基礎,吸收世界文化的精華,才能養成有用的專門人才;同時也必須根據本國的現勢,審察世界的潮流,培養成的人才才能合乎今日需要。」他一再強調「大學教育的目的,決不僅是造就多少專家如工作師、醫生之類,而尤在乎養成公忠堅毅、能擔當大任、主持風氣、轉移國運的領導人才。」
他為「領導人才」提出了四項條件,即:
(1)肯犧牲自己,努力為國,以天下為已任的精神;
(2)清醒而富有理智的頭腦和深思熟慮,不肯盲從的習慣;
(3)明辯是非,而不恂利害的氣概;
(4)健全的體格。
為了培養這樣的人才,竺校長對學生要求嚴格,對新入學的學生注重人生觀教育。他在和新生談話時提醒大家:「諸位在校,有兩個問題應該自己問問,第一,到浙大來做什麼?第二,將來畢業後做什麼樣的人?」竺可楨為這兩個問題提出了答案。他說:「諸君到大學里來,萬勿存心只要懂了一點專門技術,以為日後謀生的地步,就算滿足,而是要為拯救中華做社會的砥柱。」在竺可楨看來,當時大學培養出來的人才應該是能「轉移國運的領導人才」,要能擔負起「拯救中華」的重任。竺可楨教育思想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於此。
浙大保姆
在任校長之前和之後,竺可楨一直是以氣象學者為人所知。因此,1936年受命擔任浙江大學校長,被視為他人生路上一次意外的拐彎,而且「一出手,就如此漂亮」。
這位校長,身材瘦削,舉止優雅,戴一副圓圓的眼鏡,看上去有點像苦行僧。但他留給人們的印象,卻是「溫厚光輝」的。
教授費鞏,極有才子氣,一度對竺可楨不滿,開教務會時,當面冷嘲熱諷:「我們的竺校長是學氣象的,只會看天,不會看人。」竺可楨卻微笑不語。後來,竺可楨不顧「只有黨員才能擔任訓導長」的規定,認定費鞏「資格極好,於學問、道德、才能為學生欽仰而能教課」,照樣請他做訓導處長。
物理學家束星北,很有俠氣,卻又脾氣暴躁。浙江大學因戰爭西遷,他對竺可楨不滿,於是一路跟在這位校長後面,數說其種種不是,竺可楨也總是一笑而過。後人回憶,竺可楨雖然並不欣賞束星北這種作風,與他私交不深,卻力排眾議,將他聘為教授,並經常為保護這位有才華的教授而費盡周折。
這名校長,曾在新年之夜,全家吃霉米,卻把自己的工資分給教員們。難怪當時的數學教授蘇步青,提到竺可楨時反復念叨:「他真是把教授當寶貝兒,當寶貝兒啊。」

這正如竺可楨在就任聲明中所言。他認為,教授是大學的靈魂,「一個大學學風的優劣,全視教授人選為轉移。假使大學里有許多教授,以研究學問為畢生事業,以培育後進為無上職責,自然會養成良好的學風,不斷地培植出來博學敦行的學者。」結果,竺可楨手下,有一批「聽聽名字就令人神往」的教授:王季梁、胡剛復、梅光迪、張其昀、束星北、張蔭麟、蘇步青、貝時璋……這些人大多性格獨特,氣度不同,卻都對竺可楨服服帖帖。
有人認為,這是因為「他的人品一如他老家紹興的白牆黑瓦,一派日月山川般的磊落明靜」。也有人認為,這得益於他作為科學家所強調的「只問是非」的科學精神。
當時時局動盪,學校內有各種政治力量。竺可楨堅持學術獨立、教育獨立,總是力排政治干擾,維護學術和教育的尊嚴,「以自己的人格、理想和才幹為浙大營造了相對安定的學術、教育氛圍」。就任校長時,他曾提出約法三章,第二條就是「用人校長有全權,不受政黨之干涉」。
他告誡學生必須有「明辨是非、靜觀得失、縝密思慮、不肯盲從」的習慣,反對學生參加任何黨派之爭,也不主張各種政治派別在學校活動。他對左派學生組織的「學潮」十分反感,多次公開表示反對,認為學生的首要任務是讀書。
不過,有一次,學生不顧學校阻攔,沖上街頭遊行。面對軍警們荷槍實彈,竺可楨舉起小旗,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列。雖然他不贊成學生的行為,但「既然年輕人上了街,我就要保護他們的安全」。一旦有學生被捕,他總是極力營救,一定要到獄中看望他們;如果學生受審,他也一定要到庭旁聽。
到竺可楨60歲時,浙江大學的學生送來錦旗,上寫:「浙大保姆。」
書評家馬勇曾感嘆,在當時流亂的時局下,中國的大學教育並沒有就此垮台,相反卻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為民族復興保留了難得的讀書種子,毫無疑問是因為,那時的中國還有一批有見解、有能力的大學校長。
浙江大學遷址途中,每到一地,即結茅架竹,搭屋建棚,圖書儀器一箱箱開出來,按時開課。學生黎明即起,朝陽之下,漫山遍野,朗誦默讀。盡管當時物質條件極其貧苦,但這段時間,成為許多學生一生最難忘的時光。
而當時的竺可楨,總是以高尚的道德鼓舞學生。他的一名學生年邁時接受記者采訪,有些陶醉地回憶這位老校長的話,「好似杏花疏影里響起的笛聲,那樣嘹亮與悠揚,將日月星辰都打開了」。
人物交往
毛澤東
毛澤東讀了竺可楨的文章後很高興,邀他到中南海面談,幽默地說:「我們兩個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來了!」 竺可楨從青少年時代起,就確立了以「科學救國」的志向。留學回國後,他看到中國沒有自己的氣象站,氣象預報和資料竟由各列強控制,便著文疾呼:「夫制氣象圖,乃一國政府之事,而勞外國教會之代謀亦大可恥也。」在抗戰爆發前的十餘年間,他靠著水滴石穿的韌勁,不辭辛勞在全國各地建立了40多個氣象站和100多個雨量觀測站,初步奠定了中國自己的氣象觀測網。此間,國內新軍閥混戰不息,南京政府和各省當局沒有多少心思用於建設,竺可楨卻在兵荒馬亂中奔走。建立氣象站的艱難確非和平時期的人們所能想像。在此過程中,他又同帝國主義者的控制圖謀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竺可幀堅持全國所有氣象電報都由中央氣象台集中廣播,並改原先用英國殖民者規定的英制記錄為國際通用標准。1937年,竺可幀去香港出席遠東氣象會議,港督安排晚宴時竟然把中國代表排在末尾。竺可幀認為這是故意損害中國國格,絕不能容忍,便與另外兩名中國代表一起憤然離席以示抗議。全國解放後,竺可楨以很大精力關注中國的農業生產,想方設法利用氣象學知識增加糧食產量。
1964年,他寫了一篇重要論文《論我國氣候的特點及其與糧食生產的關系》,其中分析了光、溫度、降雨對糧食的影響,提出了發展農業生產的許多設想。毛澤東看到此文非常高興,專門請竺可楨到中南海面談,對他說:「你的文章寫得好啊!我們有個農業八字憲法(土、肥、水、種、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彌補了八字憲法的不足。」竺可楨回答:「天有不測風雲,不大好管呢!」毛澤東幽默地說:「我們兩個人分工合作,就把天地都管起來了!」 現存的竺可楨日記從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連續38年一天未斷,共計8O0多萬字。他去世前一天,還用顫抖的筆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等在科學研究中,竺可幀一絲不苟,喜歡事事躬親。抗戰期間,
浙江大學幾次遷移。雖條件極其艱苦,每到一地竺可幀總不忘收集資料,開展科研。學生們都知道,竺校長隨身總帶著四件寶:照相機、高度表、氣溫表和羅盤。他71歲時,還參加了南水北調考察隊,登上海拔4000多米的阿壩高原,下到險峻的雅礱江峽谷。他嚴謹的學風,深受廣大學者推崇。竺可楨自幼秉性溫和,做事勤勤懇懇,有一種常人難以想像的毅力和韌勁。他年輕時即掌握了英、法、德三種外語。解放後,年過六十的竺可楨根據工作需要又開始學習俄語,一直堅持到70歲,終於能閱讀俄文資料。從1917年在哈佛大學讀書時開始,竺可楨養成了記日記的習慣,其中又主要記錄了氣象研究的各種資料。由於戰亂,只保存1936年到1974年2月6日的日記,共計38年37天,其間竟然一天未斷!這些日記頁頁蠅頭小楷,一筆不苟,共計800多萬字,令人嘆為觀止。直到他去世前一天,還用顫抖的筆在日記本上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等數據。 1972年增補、修訂了《我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二十八宿起源之時代與地點》一文,基本上解決了國際上100多年的爭論,得到國內外學術界的高度評價。他的事例已被選入小學課本。促進氣象事業統一發展。獨立自主地發布國土上的天氣預報,被認為是國家的主權之一。但是在半殖民地的舊中國,中國的天氣預報卻操縱在帝國主義者手裡。
在當時政府支持下,經過竺可楨領導的氣象研究所和全國各方面共同努力,於1930年3月,取締了上海徐家匯發布氣象預報的顧家宅電台,開始了由中國人自主發布氣象預報的歷史,與此同時,逐步限制當時位於上海法租界內徐家匯觀象台的業務范圍。我國近代氣象事業發展初期,機構多元,體制紊亂,氣象研究所只是其中一個方面。1931年在竺可楨努力下,由當時內政部出面召集會議,經過充分協商,通過了由竺可楨及其助手擬訂的《全國氣象觀測實施規程》;氣象研究所又編印了《測候須知》《氣象學名詞中外對照表》《氣象電碼》等工具書。此外,氣象研究所定期出版的資料有《氣象月刊》《氣象年報》等,為互相交流情況起到重要作用。。《氣象月刊》所載氣象資料,幾乎包括了當時國內的重要台站。以後,在他親自主持下編印出版的《中國之雨量》和《中國之溫度》兩本豐富的資料,被認為是中國近代氣象事業發展的明證,是我國記錄年代最久,涉及台站數量最多,質量有保證,內容最完整的降水和氣溫資料。此外,竺可楨還通過中央研究院於1930年、1935年和1937年先後三次召開全國氣象會議,針對交通、軍事、航空等部門為發展氣象事業所關心的問題,進行充分商討,並作出相應決議,使全國氣象工作逐步納入統一規范. 領導浙江大學在困厄中崛起。
費鞏
1944年3月5日凌晨,費鞏前往復旦大學授課,在重慶碼頭失蹤。9天後,一位在國民黨中央組織部工作的浙大畢業生將此事告知此時正滯留重慶的竺可楨。竺甚為吃驚,立即去找侍從室的陳佈雷、教育部的朱家驊,監察院的程滄波以及救濟總署費鞏留英的同學高文伯,托他們打聽費的下落。竺還和復旦校長聯名,正式找重慶衛戍司令徹查費的下落。竺還帶頭浙大教授聯名給教育部和蔣介石,要求維護人權,主持正義。然而,國民黨的特務機關咬定未逮捕費,費的下落始終未明。1950年,竺曾上書周恩來,建議查清真相,但由於種種原因,直至竺臨終,此案仍未查清。文革之後,方才查證費已被害。
晚年生活
比較起來,竺可楨也許是幸運的,他是中科院惟一一個可以不參加中科院黨組活動的黨員副院長,由於周恩來的保護,他沒有直接受到暴力沖擊。整個「文革」期間,他既沒有受到正面批判斗爭,也沒有遭到抄家之禍。從表面上看,他只是離開了工作(作為一個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他的實驗室就是大自然,以前他每年都要多次外出,直接考察自然條件和自然資源的利用和變化情況。同時他也從各地科學家不斷的匯報資料和成果中,獲得大量的信息,作為他認識自然,理解自然的根據。)退守到家中。也許是為了減少一些心頭上的重負,他將自己的生活待遇一降再降。「文革」前夕,為了避免脫離群眾,不知不覺走上修正主義道路,經沈雁冰倡導,他和老舍等人聯名申請,降低工作標准。沒幾日,他又覺得光降低工資標准還不足以表現「繼續革命」的思想和參加「文化大革命」的決心,便和吳有訓商量,兩家一起採取一系列措施:
(1)減縮工作三分之一上交國家,只領原薪的三分之二;
(2)組織上安排的公務員,由院里另行安排工作,同時辭退家中僱用的保姆;
(3)縮小住房面積,騰出當時兒子和保姆的房間(1976年又騰出了原做卧室的正房和耳房各一間);
(4)不鋪地毯、不擺沙發、不掛畫飾,家中這些東西,全部交中科院有關部門;
(5)到院里上班或有公務時,和吳有訓合乘一輛汽車,到圖書館、情報所查資料時,改乘公共汽車;
(6)把個人私有鋼琴贈與科學院芳嘉幼兒園。
經過自我「改造」,到「文革」後期,身患肺氣腫的竺可楨所擁有的只是一個僅能維持生命的基本條件了,他和那些住在建國門或東大橋的居民已經沒有什麼區別了,甚至還要差。他經常要去一里外的糧店買15斤大米,路上要歇上好幾次。遇到自己做飯就更麻煩了,他60多歲的太太陳汲常常被街道辦事處攆到街上跳忠字舞或參加遊行、批判走資派等革命活動,他只好自己在家依著太太的說法,比葫蘆畫瓢地做家務。竺可楨將自己的待遇一降再降,以至最後像苦行僧一樣不斷地折磨自己,但這樣也絲毫不能減輕他心中的痛苦。
竺可楨無疑承受著另一種也許是更重的痛苦,這種痛苦發源於他的人格和仁愛之心。失去工作的竺可楨,盡管受到特別保護,卻也沒有閑著,因為他的特殊經歷讓很多人都瞄上了他,這使得他的家幾乎成了來訪接待站。每年都有天南海北大量的外調人員擁到他這里。
來找竺可楨調查的人,大體為兩類情況:一類是在「清理階級隊伍」前後,被清理出來的「特務」、「間諜」、「歷史反革命」等。這些人幾乎都是從另一個社會過來的舊知識分子。因竺可楨是浙江大學校長,因而他的學生或教師、教授,凡是被調查的,一律都是敵對勢力的受懷疑對象;另一類是在「三結合」中,兩派人員對某人持有不同意見,或想打倒對方,就各自出人員,根據自身的需要,有目的地進行調查。這使得竺可楨每每應接不暇。據統計,竺可楨在「文革」最初的幾年裡,接待外調人員(多為造反派)一共500多批,最繁忙的是1968年,這一年他就接待了183批外調人員。這種繁瑣忙亂的接待,讓竺可楨苦不堪言,他曾向朋友發牢騷說:「文革」期間,沒做什麼事,這事倒成丁主要工作了。可是從另一方面,他又為自己的這份獨特的工作而心存感念。他知道,每一次來訪,每調查一個人,都關繫到那個人的命運和生存。來訪的人幾乎都有一個同感,就是這個老人的繁瑣與謹慎。他總是仔細地翻閱自己幾十年來,幾乎一天不輟的日記,他要小心地做一些准備(因為他認為時間久遠有一些人與事已漫漶不清了)。有鑒於此,他還將歷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有關人物進行整理,編出供本人使用的索引。那些外調人員有個相同的感覺,一來到這個清癯乾瘦儒雅的老人這里,他們的熱情就會受阻。在這里,他們得不到什麼重大線索。那些經過風浪的造反派承認:這個老傢伙軟硬不吃。你要暗示他「配合」的話,他便一聲不吭,似不懂你的意思,你若施以暴力威脅的話,他也一聲不吭,就像堅守信仰的教徒一樣,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一副安然超度的樣子。

盡管竺可楨小心謹慎地應付著一批又一批外調人員,用他獨特的方式保護著他當年的學生、教授和朋友。
文革浩劫過後,各種紀念他的活動從未間斷,學術界相繼編輯出版了《竺可楨文集》、《紀念科學家竺可楨論文集》、《竺可楨逝世十周年紀念會論文報告集》、《竺可楨科普創作選集》、五卷本的《竺可楨日記》和多種版本的竺可楨傳記。
中國科學院設立了「竺可楨野外科學工作獎」,浙江大學設有「竺可楨獎學金」和「中學竺可楨教書育人獎」。浙江上虞縣東關鎮辟有「竺可楨故居陳列館」,浙江紹興市氣象局在國家氣象局的支持下辟設了「竺可楨紀念館」,江蘇省氣象局在南京北極閣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舊址辟設了「藕舫堂」。浙江大學校園中和中國科學院917大樓前豎起了竺可楨銅像。中國人民郵政發行了包括竺可楨在內的當代中國科學家紀念郵票。學術界同人發起成立了「竺可楨研究會」。多年以來,由個人在各種學術刊物和報刊雜志上發表的紀念和回憶文章,就舉不勝舉了。
他是我國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值得我們尊敬和崇道.

『貳』 請問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好嗎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是一所具有國際影響的綜合性大學,座落在中國江蘇省南京市。起源於1923年竺可楨在國立東南大學創辦的氣象系,1960年建院時稱「南京大學氣象學院」,獨立後改名為「南京氣象學院」;1978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2000年學校由原隸屬中國氣象局管理劃轉為江蘇省管理,2004年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是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
全國重點大學、特色重點學科項目,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主要院系:大氣科學學院、應用氣象學院、大氣物理學院、水文氣象學院、海洋科學學院、地理與遙感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等。
學校擁有一批國家級重點學科、省部級重點學科、國家級特色專業以及江蘇省品牌專業和特色專業,50個本科專業覆蓋理、工、管、文、經、法、農、藝八大學科門類,碩博點基本涵蓋本科專業。大氣科學、環境科學與工程、感測網與現代氣象裝備等學科獲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項目立項。氣象學科綜合水平位居全國前列,在國際上有較大影響。近年來,學校形成以大氣科學為核心,以信息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為重點,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體系。

『叄』 [1] 竺可楨.物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3.1—3,M是什麼意思啊

來稿必須是創新性研究,科學,先進,論點鮮明,數據可靠,文字精煉,圖表清楚。每篇論文一般不超過4000字(包括圖表,摘要和參考文獻)。短限2000字,專著5000字以內的摘要。請註明基金會批准號的主題。
請提交一份電腦列印,一式兩份。通過捐款磁碟提交的審稿人。

3。演示結構,包括:標題,作者,作者,中英文摘要,關鍵詞(3-5個),中圖分類號,第一作者簡介(姓名,國籍,籍貫,一年的出生月份,性別,職稱,學位),文本,引用。

(1)中文標題一般不超過20個字元,如果有必要,字幕英文標題中文標題是一致的。

(2)300字左右的摘要,論文應該有相同數量的信息,包括研究目標,實驗方法,結果和結論。摘要英文摘要應是一致的。 />(3)外文字母區分語言?,小寫,上部和下部的角部的水平的相關位置,應顯著出類拔萃。混淆的外文字母,單位和符號,請用鉛筆標記第一次出現時,使用量,單位和符號應是人民共和國的中國國家法律標准。

(4)應特色,形式,不重復的文字。插圖應標明順序和標題,大小要適中,初級和二級線條分明,均勻,線條清晰。形成設計成一個三線表,示意表序列表的標題。 />(5)參考序列編碼系統。在文本中的順序號,並在文末的參考文獻的序號。只限於作者親自閱讀,最重要的,在官方刊物公布的文獻中列出。未發表的作品,而不是參考。文件格式如下:

期刊文獻:作者(姓前的名字)。第二十名。期刊名,年,卷(期):開始和結束頁碼

例:高景德,王恆交流電機多迴路理論清華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87,27(1): 1至8

專著類:作者(姓前名)標題版(1版不標注)。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開始和結束頁

例:竺可楨,物理學,北京:科學出版社,1973.1文章

論文:作者標題(英文):編輯總編輯。訴訟刊物名稱: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

例:張全福在綠色王。 「花」的編輯工作的科學和工程。看的王正福守編輯器。雜志編輯論壇。第2集。南京:河海大學出版社,1991.14

專利類:專利申請標題的國家,類型的專利文獻,專利號出版日期

例如:江西周。種溫暖的外用制劑的方法。中國專利,881056073.1989-07-26

技術標准:索引條目序號,那些負責起草。標准代號標准順序號 - 發布年標准名稱。 

例:第六小組委員會標准化技術委員會,全國文學出版社,出版年份。摘要寫作規則GB6447-86北京:中國標准出版社,1986

論文索引條目序號標題:[學位論文]保存地點:保存單位,年份
例:張渚勝差半動力系統不變集:[學位論文],北京:北京大學數學系,1983

『肆』 中國氣象局的親兒子是哪個大學

中國氣象局成立的時候,沒有下屬高校,全國缺少氣象人才,首任氣象局長塗長望、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等向國家建議設立氣象專門學校,然後依託南京大學成立南京大學氣象學院,後獨立成為南京氣象學院,這個真的是氣象局的親生兒子,從出生到成長都是氣象局一手拉扯大的,後來進入全國重點大學行列,北京氣象學院並入南京氣象學院,後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劃歸江蘇省了。

『伍』 南信大的具體位置(最好附地圖)拜託各位大神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是一所具有國際影響的多科性大學,坐落在中國江蘇省會南京市。學校始建於1923年竺可楨在國立東南大學創辦的氣象系,1960年獨立建院時稱「南京大學氣象學院」,後改名為「南京氣象學院」;1978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2000年學校由原隸屬中國氣象局管理劃轉為江蘇省管理,2004年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是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具有本科、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設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學校校園佔地2038畝,各類校舍總建築面積42萬平方米。現有在校生1.8萬人,教職員工1300多人。現有大氣科學學院、應用氣象學院等14個學院,12個科研機構和1個國際培訓中心。擁有氣象災害省級重點實驗室、南京中美合作遙感實驗室等基礎和專業實驗室42個。圖書館館藏紙質文獻117萬冊,是國內圖書館中大氣科學類文獻最齊全的圖書館之一。 學校長期參與國家氣象領域重大項目研究工作,是我國氣象科學基礎研究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學校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631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22項,省部級項目107項;學校獲得省部級以上科技獎24項,其中國家級一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同時還獲得了世界氣象組織NORBERT GERBIER-MUMM獎、國際光學工程學會科學成就獎等國際性大獎。 http://www.8684.com/station/1/%C4%CF%BE%A9%D0%C5%CF%A2%B9%A4%B3%CC%B4%F3%D1%A7 南京市寧六路219號

『陸』 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有哪些

竺可楨竺可楨(1890.3.7—1974.2.7),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 學的奠基人。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1949年以後,他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開辟了自然資源綜合考察事業。他從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對每天的天氣與物候均有記載,共300餘萬字。論文有《遠東台風的新分類》、《台風的源地和轉向》、《東南季風與中國雨量》、《中國氣侯區域論》、《一年內生物物侯推移的原動力》以及《中國近五千年來氣侯變遷的初步研究》等。
符淙斌符淙斌,氣候學家,作為最早參與開拓全球變化科學領域的中國學者之一,為我國全球變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塗長望塗長望 (已故) 氣象學家。湖北武漢人。
吳國雄吳國雄,大氣動力學和氣候動力學家。廣東潮陽人。1966年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1983年獲英國倫敦大學理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既具有很高的數理和動力學造詣,又具有豐富的實際天氣經驗的學者之一。提出濕傾斜渦度發展理論(SVD)和全型垂直渦度方程。運用上述理論,成功地揭示青藏高原西南渦和夏季江淮流域的暴雨發展機理,揭示副熱帶高壓形態變異的成因。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學者關於青藏高原對大氣環流和天氣氣候影響的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把亞洲季風爆發分為三個階段。證明由於中高緯度的強地轉性和斜壓性使其海氣相互作用的特徵與熱帶顯著不同。首次用數值模式提出厄爾尼諾影響台風的機制,得到國際上的高度評價。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葉篤正葉篤正(1916年2月——)男,出生於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現任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會員;芬蘭科學院外籍院士;曾在許多國際國內學術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是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丑紀范丑紀范,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崇銀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1940年4月15日出生於四川達州,長期從事氣象研究工作,在熱帶氣象學、大氣低頻振盪動力學以及ENSO循環動力學等大氣科學前沿領域內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現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教授,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WCRP中國委員會)主席。
秦大河秦大河,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原中國氣象局局長。
陶詩言陶詩言,氣象學家、大氣物理學家。他在東亞大氣環流、季風天氣氣候、寒潮和暴雨預報、衛星氣象應用等方面卓越的研究成果,在中國外氣象界享有崇高的威望。20世紀50年代初,他和顧震潮共同主持中國第一個天氣分析預報中心,建立了各種天氣預報方法,是新中國氣象預報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多次在重大天氣事件的預報和國防科學試驗的氣象保障預報中,出色地完成任務。1977年後,在他的努力下,許多國際合作計劃和項目得以形成和順利進行。他培養造就了一批大氣科學的專門人才。發表的《中國冬季寒潮前後天氣型式轉變過程的研究》、《長江中上游暴雨分析和預報》等專著堪稱經典。
伍榮生伍榮生,中國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專於大氣波動與動力學研究。撰有論文《大地形與擾動不穩定》等。
周秀驥周秀驥,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我國現代大氣物理學創建人之一。
曾慶存曾慶存,氣象學家,廣東陽江人。從事大氣動力學、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理論和計算地球流體力學、氣候數值模擬、衛星氣象學方法和大氣遙感測量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地轉適應過程理論和關於大氣擾動演變過程的波包動力學理論,在國內外廣為引用。在數值天氣預報中設計的半隱式差分格式,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的方法之一,至今仍在使用。
陳聯壽陳聯壽,氣象學專家,曾任中央氣象台台長、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
丁一匯丁一匯,出生於上海,中國工程院院士,參與和主持編寫IPCC第一、二、三、四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是國際上氣候變化研究領域中有影響、有貢獻的科學家之一。
李澤椿李澤椿,天氣動力和數值預報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1965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任北京氣象學會理事長、北京市科協常務理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與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江西信息應用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
許健民許健民,衛星氣象專家。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總工程師。
張德二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古氣候研究室主任、氣候變化研究首席專家張德二,江蘇鎮江人。長期從事氣候變化研究在歷史氣候變遷規律、特徵,高分辨歷史氣候序列和氣候圖復原、古環境演變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第四紀古環境研究方面有一定國際聲譽。
顧震潮顧震潮(1920-1976),大學物理學家。上海市人。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院。1947年留學瑞典。1950年回國。歷會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建國初期,與陶詩言共同領導了中國聯合大學分析預報中心的工作,多次准確預報了洪水的暴發。開創了中國數值天氣預報工作。六十年代為原子彈和導彈試驗的氣象保證作出貢獻,曾立一等功。開創了中國大氣物理學的研究領域。先後建立了雲物理學、雷達氣象、大氣探測。實驗氣象和大氣湍流等分支學科。著有《雲物理學》。
黃榮輝著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兼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2002年-2010年任中國氣象學會副理事長。
林之光林之光,男,1936年1月生,江蘇太倉市人。中國氣象研究院研究員。
雷雨順雷雨順,1965年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研究生畢業。曾主持將能量天氣學理論應用於暴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研究,形成一套較有成效的天氣分析預測方法。該項研究1982年獲國家科委、國家農委頒發的成果推廣獎。
孫照渤孫照渤教授,博士生導師,1967年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天氣動力學專業。1972年至今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原南京氣象學院)工作,先後任氣象系副主任、主任,南京氣象學院副院長、院長,原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校長。現任世界氣象組織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大氣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象學會常務理事、國家氣候委員會委員、中科院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
朱抱真朱抱真,天氣動力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得出了北半球的熱源分布,並提出大地形和熱源共同形成定常槽脊的理論。
朱炳海朱炳海,江蘇江陰人。1932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理系。建國後,歷任南京大學教授、氣象系主任。撰有論文《中國鋒之消長與氣候》,編著有《氣象學》、《中國氣候》、《天氣諺語》。

『柒』 南京氣象學院的歷史沿革

創立前身 1921年,竺可楨在國立東南大學創建地學系,設立氣象組(專業)。
1930年,國立中央大學設立地理學系氣象專業。(備註:1927年,國立東南大學與其他8所公學合並,並易名「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此後於1928年2月改名為「國立江蘇大學」;5月16日,國民政府行政院作出決議,「國立江蘇大學」改稱「國立中央大學」)
1944年,設立氣象學系。
1949年,國立南京大學設立氣象學系。(備註:1949年8月8日,國立中央大學更名為國立南京大學) 肩負使命 1953年9月3日,塗長望局長在病中召開局長辦公會,專題討論、研究依託南京大學氣象系籌辦水文氣象學院問題,並作出建院決定。1954年8月25日,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的竺可楨先生在「中國氣象學會第二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總結」發言中,最先向教育部門呼籲建立水文氣象學院。
1956年7月,塗長望在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三次會議的發言中提出:「高級技術幹部極端缺乏,全國氣象業務系統中只有104個大學畢業生,…希望高教部門擴大氣象系的招生名額或成立氣象學院」。
1959年7月31日,國務院下發的《關於加強氣象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氣象系統急需大量既有較系統理論知識,又具有較強實際動手能力的中高級技術人員。只有創辦一所培養高級氣象專業人才的高校,才能滿足這種迫切的社會需求。
1959年12月8日,中央氣象局向國務院提交建立南京大學氣象學院的報告。報告陳述了全國氣象系統在職技術幹部中大專畢業生數量、目前和未來氣象事業發展對中高級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現有高校氣象專業人才培養情況,以及為籌建氣象高等學校與教育部、江蘇省委、南京大學等單位的商討、溝通過程。
1960年1月12日,教育部正式批復中央氣象局「同意義南京大學氣象系為基礎成立南京大學氣象學院」。1960年1月14日,中央氣象局轉發教育部同意成立南京大學氣象學院的文件,同時江蘇省人民委員會也下發了關於成立南京大學氣象學院籌建委員會的通知。至此,中央氣象局直屬、江蘇省代管的南京大學氣象學院正式進入籌建階段。
1960年1月18日,中央氣象局給南京大學氣象學院籌建機構的指示。
1960年1月31日,正式啟用由江蘇省高教廳頒發的「南京大學氣象學院籌建委員會」印信,學院籌建委員會正式對外辦公。為便於開展工作,籌委會下設三個組:行政組、基建組、教育組。
在南京大學的直接幫助下,1960年7月,天氣與動力氣象學、大氣物理學和氣候學三個專業招收首屆新生169人,生源主要來自江蘇、浙江、四川和上海,少數來自氣象部門的調干學生。1960級學生由南京大學負責前三年的培養,完成公共課、基礎課和部分專業基礎課的教學,教學與南京大學氣象系學生合班上課,由學院負責教學輔導和學生管理工作。
1963年5月14日,教育部和中央氣象局聯合發文,同意南京大學氣象學院改名為南京氣象學院。
1963年11月25-27日,南京氣象學院首屆黨員大會召開。
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學校各項工作都受到干擾和破壞,正常教學秩序被摧毀,停止招生和上課長達六年之久。 1978年2月17日,國務院轉發教育部《關於恢復和辦好全國重點高等學校的報告》,南京氣象學院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
1978年4月,中央氣象局下發了學校《關於一九七八-一九八一年基本建設任務書的批復》,對被列為全國重點大學之後學校的辦學規模、專業、基建任務做出了新的安排。
1992年10月,氣象院校改革研討會在學校召開。
1992年10月,氣象院校改革研討會在學院召開,學校被中國氣象局批准為全國氣象部門綜合改革試點單位,制訂了《南京氣象學院綜合改革方案》,方案包括加強課程建設方案、青年教師培養工作暫行規定、各類人員定編切塊方案、獎酬金發放辦法實施方案等9個配套方案及考核評估指標體系。
2000年2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教育部等部門《關於調整國務院部門(單位)所屬學校管理體制和布局結構實施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0]11號),決定南京氣象學院由原隸屬於中國氣象局管理劃轉為以江蘇省管理為主的模式,學校管理體制發生改變。體制劃轉後,江蘇省委省政府及江蘇省教育廳領導多次來校視察指導。
2002年3月15日,江蘇省教育廳批准該校舉辦共有民辦濱江學院。
2004年5月,升格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11月18日,學校舉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揭牌慶典。

『捌』 我國著名的氣象學家有哪些

竺可楨竺可楨(1890.3.7—1974.2.7),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家,中國近代地理 學的奠基人。他先後創建了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系和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擔任13年浙江大學校長,被尊為中國高校四大校長之一;1949年以後,他出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開辟了自然資源綜合考察事業。他從1936年1月1日至逝世,對每天的天氣與物候均有記載,共300餘萬字。論文有《遠東台風的新分類》、《台風的源地和轉向》、《東南季風與中國雨量》、《中國氣侯區域論》、《一年內生物物侯推移的原動力》以及《中國近五千年來氣侯變遷的初步研究》等。

符淙斌符淙斌,氣候學家,作為最早參與開拓全球變化科學領域的中國學者之一,為我國全球變化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塗長望塗長望 (已故) 氣象學家。湖北武漢人。

吳國雄吳國雄,大氣動力學和氣候動力學家。廣東潮陽人。1966年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1983年獲英國倫敦大學理學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乃至世界上少有的既具有很高的數理和動力學造詣,又具有豐富的實際天氣經驗的學者之一。提出濕傾斜渦度發展理論(SVD)和全型垂直渦度方程。運用上述理論,成功地揭示青藏高原西南渦和夏季江淮流域的暴雨發展機理,揭示副熱帶高壓形態變異的成因。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學者關於青藏高原對大氣環流和天氣氣候影響的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把亞洲季風爆發分為三個階段。證明由於中高緯度的強地轉性和斜壓性使其海氣相互作用的特徵與熱帶顯著不同。首次用數值模式提出厄爾尼諾影響台風的機制,得到國際上的高度評價。1997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葉篤正葉篤正(1916年2月——)男,出生於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國芝加哥大學獲博士學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室主任,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職;現任中國科學院特邀顧問,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名譽所長;美國氣象學會榮譽會員;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會員;芬蘭科學院外籍院士;曾在許多國際國內學術組織中擔任重要職務。是2007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

丑紀范丑紀范,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大氣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崇銀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人民解放軍少將。1940年4月15日出生於四川達州,長期從事氣象研究工作,在熱帶氣象學、大氣低頻振盪動力學以及ENSO循環動力學等大氣科學前沿領域內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成果。現任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學院教授,中國氣候研究委員會(WCRP中國委員會)主席。

秦大河秦大河,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現任中國氣象學會理事長,原中國氣象局局長。

陶詩言陶詩言,氣象學家、大氣物理學家。他在東亞大氣環流、季風天氣氣候、寒潮和暴雨預報、衛星氣象應用等方面卓越的研究成果,在中國外氣象界享有崇高的威望。20世紀50年代初,他和顧震潮共同主持中國第一個天氣分析預報中心,建立了各種天氣預報方法,是新中國氣象預報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多次在重大天氣事件的預報和國防科學試驗的氣象保障預報中,出色地完成任務。1977年後,在他的努力下,許多國際合作計劃和項目得以形成和順利進行。他培養造就了一批大氣科學的專門人才。發表的《中國冬季寒潮前後天氣型式轉變過程的研究》、《長江中上游暴雨分析和預報》等專著堪稱經典。

伍榮生伍榮生,中國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1956年畢業於南京大學氣象系。專於大氣波動與動力學研究。撰有論文《大地形與擾動不穩定》等。

周秀驥周秀驥,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我國現代大氣物理學創建人之一。

曾慶存曾慶存,氣象學家,廣東陽江人。從事大氣動力學、數值天氣預報理論、理論和計算地球流體力學、氣候數值模擬、衛星氣象學方法和大氣遙感測量理論等方面的研究。地轉適應過程理論和關於大氣擾動演變過程的波包動力學理論,在國內外廣為引用。在數值天氣預報中設計的半隱式差分格式,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的方法之一,至今仍在使用。

陳聯壽陳聯壽,氣象學專家,曾任中央氣象台台長、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院長。

丁一匯丁一匯,出生於上海,中國工程院院士,參與和主持編寫IPCC第一、二、三、四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是國際上氣候變化研究領域中有影響、有貢獻的科學家之一。

李澤椿李澤椿,天氣動力和數值預報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1965年北京大學研究生畢業。現任北京氣象學會理事長、北京市科協常務理事、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與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江西信息應用職業技術學院名譽院長。

許健民許健民,衛星氣象專家。國家衛星氣象中心主任、總工程師。

張德二中國氣象局國家氣候中心古氣候研究室主任、氣候變化研究首席專家張德二,江蘇鎮江人。長期從事氣候變化研究在歷史氣候變遷規律、特徵,高分辨歷史氣候序列和氣候圖復原、古環境演變等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在第四紀古環境研究方面有一定國際聲譽。

顧震潮顧震潮(1920-1976),大學物理學家。上海市人。1945年畢業於西南聯合大學研究生院。1947年留學瑞典。1950年回國。歷會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所長。建國初期,與陶詩言共同領導了中國聯合大學分析預報中心的工作,多次准確預報了洪水的暴發。開創了中國數值天氣預報工作。六十年代為原子彈和導彈試驗的氣象保證作出貢獻,曾立一等功。開創了中國大氣物理學的研究領域。先後建立了雲物理學、雷達氣象、大氣探測。實驗氣象和大氣湍流等分支學科。著有《雲物理學》。

黃榮輝著名氣象學家。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全國政協委員兼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學位評定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2002年-2010年任中國氣象學會副理事長。

林之光林之光,男,1936年1月生,江蘇太倉市人。中國氣象研究院研究員。

雷雨順雷雨順,1965年北京大學地球物理系研究生畢業。曾主持將能量天氣學理論應用於暴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的研究,形成一套較有成效的天氣分析預測方法。該項研究1982年獲國家科委、國家農委頒發的成果推廣獎。

孫照渤孫照渤教授,博士生導師,1967年畢業於南京氣象學院天氣動力學專業。1972年至今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原南京氣象學院)工作,先後任氣象系副主任、主任,南京氣象學院副院長、院長,原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校長。現任世界氣象組織教育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大氣科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氣象學會常務理事、國家氣候委員會委員、中科院國家重點實驗室(LASG)學術委員會委員等職。

朱抱真朱抱真,天氣動力學家。在世界上首次得出了北半球的熱源分布,並提出大地形和熱源共同形成定常槽脊的理論。

朱炳海朱炳海,江蘇江陰人。1932年畢業於中央大學地理系。建國後,歷任南京大學教授、氣象系主任。撰有論文《中國鋒之消長與氣候》,編著有《氣象學》、《中國氣候》、《天氣諺語》。

『玖』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原來是什麼學校

起源於1923年竺可楨在國立東南大學創辦的氣象系,1960年建院時稱「南京大學氣象學院」, 獨立後改名為「南京氣象學院」; 1978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2000年學校由原隸屬中國氣象局管理劃轉為江蘇省管理,2004年更名為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是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學校。

與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竺可楨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假山景觀設計工程 瀏覽:862
哈爾濱工程造價招聘 瀏覽:937
建築工程土建勞務分包 瀏覽:632
道路監理工程師 瀏覽:476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在本校嗎 瀏覽:370
河北工程大學保研率多少 瀏覽:287
有學質量工程師的書嗎 瀏覽:479
康樂縣建築工程公司 瀏覽:569
助理工程師二級 瀏覽:872
注冊安全工程師初級考試時間 瀏覽:90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題研究 瀏覽:881
工程造價圖紙建模 瀏覽:888
遼寧恆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瀏覽:93
實行施工總承包的工程項目 瀏覽:737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興趣愛好 瀏覽:316
密歇根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專業 瀏覽:388
廣西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 瀏覽:31
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考研參考書目 瀏覽:858
有線電視工程建設管理條例 瀏覽:270
雲南工程監理公司排名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