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系的歷任領導
第一任系主任 孟昭英
第二任系主任 李傳信
第三任系主任 吳佑壽
第四任系主任 張克潛
第五任系主任 董在望
第六任系主任 龔克
第七任系主任 馮正和
第八任系主任 王希勤
現任系主任 黃翊東
⑵ 92屆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名單
這個恐怕要學校內部才知道啊
⑶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的土木工程系歷任系主任
李慶海 1946-1948
陶葆楷
1940-1946年任昆明西南聯大教授兼土木系主任。
1946-1948年任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土木系主任並代理工學院院長。
1948年在美國哈佛大學進行訪問研究半年,任台灣大學土木系教授。
1949-1950年任廣州嶺南大學教授。
1950-1952年任北京大學工學院土木系教授,兼任衛生工程系主任。
1952-1954年任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給水排水教研室主任。
1954-1956年任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土木系副主任。
1957-1959年任清華大學土木系教授兼系主任
1960-1966年任清華大學土木建築系教授兼系主任
王國周 1980-1984
江見鯨 1996.07-1997.11
劉西拉 1997.02-1998.01
辛克貴
1998.01-1998.07
1992.04-1998.02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副系主任
1998.01-1998.12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系主任
1998.11-2003.06 清華大學熱電聯供工程項目建設辦公室,主任
2001.11-2002.01 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副院長
2003.06-2011.12 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常務副院長
袁 駟
宋二祥
1998.07-2012.01
⑷ 辛克貴的主要經歷
教育背景 ◎ 1973.09 – 1977.02 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工民建專業本科
◎ 1979.09 – 1983.06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結構工程專業 碩士,導師龍馭球院士
◎ 1990.06 – 1994.12 香港理工大學土木與結構系結構工程專業 博士研究經歷 ○ 1986.06 – 1990.06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講師
○ 1990.06 – 1994.12 香港理工大學土木與結構系,講師,副研究員
○ 1995.08 – 2001.08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
○ 2001.08 –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Professor,Doctoral Tutor)
○ 1992.04 – 2000.02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副系主任,系主任(Vice Head, Head)
○ 2000.01 – 2003.06 清華大學熱電聯供工程項目建設辦公室,主任(Director)
○ 2001.11 – 2002.01 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副院長(Vice Dean)
清華大學結構工程檢測中心,總工程師(Chief Engineer)
○ 2003.06 –2012.8.30 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常務副院長、院長(Acting Dean);
清華大學結構工程重點檢測中心,主任(Head)
⑸ 清華大學教師名單
1、仇軍,1955年出生,清華大學體育部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主任、清華大學學位評定委員會社會科學學科學位評定分委員會委員、中國體育科學學會體育社會科學分委員會常委、全國體育專業碩士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胡洪營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錢易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范欽珊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仇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張伯明
⑹ 辛克貴教授
辛克貴教授是我國著名的土木工程學者、力學家和教育家,現任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常務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四川成都人。
辛克貴教授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師從力學泰斗龍馭球先生,為「廣義協調元」的完善做出了獨到貢獻。辛克貴教授指導學生嚴謹,治學態度端正,在學術界和工業界都享有很高聲望。
辛克貴在招收學生方面,對清華本校和外校考生一視同仁,論才選人,擇優而論,是清華大學非常卓越的研究生導師。
先後開設的本科生課程有「結構力學」、「計算機程序設計」;研究生課程「能量原理」等課程,深受學生好評。接觸大量的工程實踐項目,為工程建設做出了較大貢獻。
學術兼職:
1、中國設備監理協會 常務理事
2、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會 常務理事
3、中國力學學會《工程力學》編委會 編委
4、中國金屬結構學會模板與腳手架委員會 專家組成員
5、普通高等院校教材編委會 副主任
6、北京市土木工程學會
7、中國土木工程學會
學歷:
1973.09 – 1977.02 清華大學建築工程系工民建專業 本科
1979.09 – 1983.06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結構工程專業 碩士,導師龍馭球院士
1990.06 – 1994.12 香港理工大學土木與結構系結構工程專業 博士
研究、工作經歷
1986.06 – 1990.06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講師
1990.06 – 1994.12 香港理工大學土木與結構系,副教授,研究員
1995.08 – 2001.08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教授
2001.08 – ……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1992.04 – 2000.02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系主任
2000.01 – 2003.06 清華大學熱電聯供工程項目建設辦公室,主任
2001.11 – 2002.01 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副院長
2003.06 – …… 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常務副院長
主要研究方向
(1) 高層建築與橋梁工程中薄壁結構的研究與應用
(2) 大跨度斜拉橋施工過程中的安全分析
(3) 膜結構的有限元分析及應用
(4) 結構工程和工程力學的數值分析及應用
(5) 廣義協調元等新型有限元方法
(6) 施工方法與施工控制及工程實踐
(7) 景觀橋梁設計、理論與實踐
(8) 腳手架規范與分析
曾主持、參與多項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目前共培養碩士生10多名(其中1人獲得清華大學優秀碩士論文獎),在培博士生2名,碩士生4名。在SCI、EI、國際期刊、國際會議和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參加編寫「結構力學」等教材三本。積累了較豐富的科研工作經驗。
已完成的主要研究項目
(1) 結構分析的新型離散法與半解析法研究
(2) 高層建築與橋梁薄壁結構分析的系列解法研究
(3) 三峽電站發電機廠房結構的分析與計算
(4) 香港青馬大橋的振動測試與分析
(5) 清華大學熱電聯供工程的項目可行性研究
發表的主要論著
(1) 結構分析實用程序 人民出版社 1985.6
(2) 結構矩陣分析和程序設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89.12
(3) 結構力學(上冊)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0.8
(4) 結構力學(下冊) 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2000.8
獲得的主要科研與教學獎勵有
1、論文「多邊形截面框筒結構的能量解法和修正有限元法」(以申請人碩士論文工作成果為內容),獲清華大學學術論文獎,排名第二,1986年。
2、論文「採用修正的高次平面應力單元分析多邊形截面框筒結構」,獲首屆北京市青年優秀科技論文三等獎(未設一等獎),排名第一,1987年。
3、科研項目「廣義協調元及含多個任意參數的廣義變分原理」,獲北京市學術成果獎,排名第二,1988年。
4、科研項目「廣義能量原理及新型有限元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甲類),排名第五,1992年。
5、科研項目「結構分析的新型離散法與半解析法研究」,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三等獎(甲類),排名第七,1995年。
6、教研項目「結構力學課程新體系的建設與實踐」獲北京市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三,2001年。
7、教研項目「結構力學課程新體系的建設與實踐」,獲國家級教育教學成果一等獎,排名第三,2002年。
8、清華大學首屆「教書育人」先進個人獎,2003 年。
9、清華大學第十屆研究生「良師益友」光榮稱號,2007年
⑺ 請問清華大學數學系歷任系主任都是誰
為了傳承祖國博大精深的數學思想,發揚現代數學的優秀文化,清華大學於1927年創建了數學系,聘請我國近代數學開拓者之一的熊慶來教授擔任系主任,熊先生畢生致力於復變函數分布理論的研究,建立了無窮級整函數與亞純函數的一般理論,是我國函數論研究的開山大師。熊慶來教授不僅是著名的數學家,而且還是一位偉大的數學教育家,他在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的九年間,參與創辦了我國最權威的數學期刊《數學學報》,代表中國數學家第一次出席國際數學大會,作一小時報告。
從1927年創立到1952年院系調整前的25年間,先後擔任過清華數學系主任的著名數學家有鄭之番、熊慶來、楊武之、江澤涵、 趙訪熊、段學復等。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華北之大,容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被迫南遷,於次年在昆明組成西南聯合大學。聯大數學系十三位教授中,來自清華的有六位,來自南開和北大的分別是四位和三位,系主任由楊武之教授擔任。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以原清華大學數學系為主力的西南聯大培養了以廖山濤院士為代表的一大批傑出人材,走出了更多的數學家,開出中國教育史上最絢麗的一朵奇葩。
戰勝利,當時系主任楊武之病休,於是趙訪熊從1946年起代理系主任.在復員期間,清華從昆明遷回北京,趙訪熊又一次為清華數學系支持困難的局面.西南聯大一分為三,清華數學系要建立自己的班子.1946年暑假搬遷完成,11月開學,這才穩定下來.
實在是找不到了!
⑻ 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名人
土木工程包括建築工程、地下工程、橋梁工程、道路工程、交通工程、市政工程等,是國家建設的基礎,它需要大量高級技術人才。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秉承清華大學的優良傳統,面向未來不斷進取,培養本領域具有創新能力的領袖人才,促進本領域的技術進步。
⑼ 施嘉煬的人物生平
1902年9月16日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15年考取清華留美預備學校。1923—1928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機械工程學士、碩士,電機工程學士,美國康奈爾大學土木工程碩士。1928—1930年任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副教授。1930—1934年任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1934—1935年在德國柏林皇家水工研究所及卡爾斯魯厄大學進修並進行考察。1935—1937年任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兼系主任。1937—1946年任清華大學及西南聯合大學教授兼工學院院長。1948—1952年任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兼工學院院長。1952—1955年任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教授兼水能利用教研組主任。1955—1957年在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及列寧格勒水電設計院進修。1957—1985年任清華大學水利工程系教授兼水資源規劃教研組主任。1986年迄今任清華大學水利水電工程系教授。
求學
施嘉煬,1902年9月16日,出生於福州一個知識分子的家庭。幼年曾入私塾讀書,辛亥革命後,入福州師范附屬小學學習,成績優良。曾參加福建省運動會的小學組比賽,獲障礙物竟走第一名,為他一生堅持體育鍛煉開創了良好的開端。1915年夏,小學畢業後考取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是年秋,由福州到北京上學,途經上海見到租界內外國巡捕隨意毆打中國苦力,甚為氣憤,從此產生了「科學救國」、「教育救國」的思想。
留學
1923年,施嘉煬從清華學校畢業後即赴美留學。先入美國麻省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兩年後即獲得機械工程學士。此時施嘉煬又想學習電機工程,由於電機系的頭兩年課程與機械繫的相似,因此在1925年夏,參加了暑期班補習了電機系三年級的部分課程後,終於在1926年夏,獲得了電機工程學士。在電機系學習期間,他曾參觀美國北部的幾座水力發電廠,從中得到啟發,知道修建水電站除涉及機械與電機工程外,還須掌握土木工程專業知識,於是於1926年秋,又到康奈爾大學土木系攻讀研究生,1927年夏,獲土木工程碩士學位。根據當時清華學校的規定,可以在美國留學5年,因而他又回到麻省理工大學攻讀機械工程碩士。1927年,為了能多了解航空工程,施嘉場參加了麻省波士頓機場所開設的飛機駕駛員訓練班,1928年夏,他完成了研究生的學業,獲得了麻省理工大學機械工程的碩士學位。施嘉煬在留美學習的5年時間內,一共獲得三個專業的四個學位,為他以後獻身工程教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28年夏,學成歸國,在清華大學擔任教學工作。
執教
1928年起,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改為國立清華大學,當時設置文、理、法3個學院,16個系,其中有一個工程系。1928年,羅家倫任校長後竟欲撤消工程系,遭到師生的普遍反對。施嘉煬受大多數教師的委託,專程到南京上訪當時新成立的清華董事會,最後董事會同意辦工程系,並按多數專家的意見先辦土木工程系,暫屬於理學院。1930年,學校任命施嘉場為土木工程系教授兼該系系主任。
培養水利工程師
1931—1934年,施嘉煬還兼任清華大學工務委員會主任,負責監修化學館、生物館、機械館以及圖書館的中部和西部的擴建工程。按照當時學校的規定,清華教師服務期滿6年後可以申請出國進修1年。1933年8月,黃河決口,為此中國委託德國德累斯登大學恩格斯教授進行治理黃河的模型試驗。經學院批准,施嘉煬於1934年到德國參加治黃模型試驗,後到柏林皇家水工試驗所進修,最後到德國南部的卡爾斯魯厄大學的水工實驗室考察,1935年,返回清華。為了培養水利工程師,施嘉煬設計並主持修建了水力實驗館,除可進行模型試驗外,還設置了水輪機試驗台,還在戶外另建80米長的試驗槽,以供船舶模型試驗和流速儀校正之用。
輾轉
1937年七七事變,日寇侵佔北平和天津,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及南開大學受命在湖南長沙成立長沙臨時大學。不到半年,又遷往雲南昆明,成立西南聯合大學,施嘉煬被聘任為清華大學工學院院長,兼任西南聯合大學工學院院長。西南聯大工學院設有土木、機械、電機、化工及航空共五個系和一個電訊專修科,遷校一年後各系陸續建成實驗室及實習工廠,使教學實驗和實習很快得到恢復。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同年10月施嘉煬等人隨同當時的梅貽琦校長由昆明回到北平接收清華大學。清華經過8年蹂躪,滿目瘡痍。經過一年的修復、整頓,1946年秋,正式開學。施嘉場利用學校準許休假一年的機會,於1947年到美國考察新建的大型水電站、田納西河流域的綜合利用規劃、哥倫比亞河流上的梯級水電站、密西西比河流的治河經驗。1948年冬,回到北平迎接清華大學的解放。
施嘉場的前半生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舊中國度過的,為清華大學尤其工學院的建設付出了巨大的勞動。1952年,中國高等學校院系大調整,從此清華大學由一座綜合性大學變成多科性的工業大學。接著全校掀起一場全面學習蘇聯的熱潮,無論教育制度、教學方法、課程設置等均進行了徹底的改革。1955年,學校派遣施嘉煬等人到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進修,學習蘇聯的教育制度以及有關的新專業,並到列寧格勒水電設計院學習蘇聯的水能規劃與設計,1957年,回到清華大學。
奉獻
根據中國水資源多半是綜合利用的特點,1958年施嘉煬提出在修建水庫同時要為防洪、發電、灌溉、航運等部門服務,所以應把「水能學」這門課程改造為「水資源綜合利用」,這樣才能更好地為中國的水利建設服務。60年代一開始,他即著手編寫這門課程的講義,直到文化大革命前夕基本完成。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政策,施嘉煬倍受鼓舞,一如既往,積極培養研究生,為高等院校及科研單位輸送師資及科研人才。施嘉煬為祖國工科大學的教育事業與教材編著奮鬥了一生,創造了豐富的精神和物質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