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誰有趙本山的來的都是客的電視劇,或者候車室的故事電視劇全集
加我 網路雲 得也 。我私發給你
Ⅱ 誰能具體介紹一下河北農業大學 「一村一個大學生」工程啊
「只要建設農村,國家遲早都會順著這條路走。不過對我們來說,只能盡人力,順天意。」講完這番話,劉大群便沉默了。
2005年11月12日,河北農業大學。前不久,新華社河北分社上報材料,使這個學校兩年前開始的「一村一個大學生工程」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所謂「一村一個大學生工程」,就是選拔農村中有農村職業背景、相當學歷的高考落榜生、復員軍人等,到高等院校通過高職教育的方式學習兩年,畢業後回到所在農村,成為「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這份材料說,這個工程今年的第一屆畢業生,大部分沒有按照設計者的初衷回到農村。
作為河北農業大學的校長,劉大群就是這項工程的最初設計者和推動者。
在劉大群的一系列設想中,兩年制的課程,主要學習的是農村實用技術。河北農業大學專門成立了農村發展學院,開設園藝、城鎮建設、動物養殖與疾病防治等7個專業,除了第一個學期選修課開設英語與思想道德修養外,課程完全以專業實用技術課為主。
按劉大群的說法,這樣學出來的學生,出國的可能性很小,因為他們根本不開英語課;而且按他們的學歷,在國內其他地方也不太具備競爭力,就是為回到農村培養人才,是要他們在畢業後回到所在村莊,成為所在村莊的村級農業技術員和科技致富帶頭人。
所以,按照最初的設計,這些學生入學前要簽合同,保證畢業後回到所在村三到五年不外出,畢業時也是不允許進入人才市場的。
然而,劉大群的想法從提出伊始,就受到了來自各方的批評。譏之者謂之農村教育的大躍進,疑之者擔心到底能否「用得上,留得住。」
而記者調查了解到的事實是,河北農業大學「一村一個大學生」的第一屆201名畢業生,畢業幾個月後,真正回到村裡的,不超過1/10。
回到村裡的大學生
李達是河北農業大學農村發展學院園藝專業「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培養的第一批大學生之一。他所在的大名縣共推送了12名學生,但據大名縣負責「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的農業局技術站站長王春峰介紹,至今回到農村的只有包括李達等三人,但其他兩人一個已經走了,另一個也只是暫時留在村裡。
這個26歲的年輕人帶著記者去看他將要承租的林地時,頭發在額前分開,敞開的夾克配著干凈而挺直的牛仔褲,渾身沒有一點泥。
趙振賓,是另一名回到村裡的大學生。但現年40歲的趙振賓在入學之前就已經是保定市安新縣銅口鎮王岳村的村黨支部書記,在電話中他告訴記者,他正在村裡組織村道路硬化,並且很熱情地邀請記者說,「歡迎領導前來指導工作。」類似於趙振賓這樣在上學前就已經是村裡領頭人的,在這批畢業生中總共有三個。
好女不回鄉,好漢不回村
今年10月底,新華社記者曾隨機采訪了「一村一個大學生工程」首屆畢業生中的100餘人,結果發現有70多個沒有按照協議回到當地找到跟專業有關的活兒干,其中50多人已到外地打工。
為什麼不回去?原因表述很簡單:「回去干嗎?」
像趙振賓這類「兩委」班子成員在畢業生中總共才有三位,他們回去再繼續老本行即可;但更多的人,尤其是在村裡沒有什麼基礎的人,回去之後即面臨著無事可做的窘境,做農業人多地少,干副業又無從著手。想創業,又受到種種限制,最為明顯的是資金短缺。
李達告訴記者,在仔細計算之後,他發現要想把自己很看好的山葯全部種到地里,總共得需要近10萬元,這對他無疑是太難了,而貸款更是沒門兒。李達甚至打過民間高利貸的主意,「問題是,我出更高的利息也沒人能夠拿出錢來。」
王春峰對記者算賬說,「出去打工,一個月好歹有個七八百,他們是大學生,一個月總也能夠有個千八百塊錢,呆在村裡呢?一分沒有,弄不好還要貼。而從事農業呢?風險大而效益又低。」
還有更多其他因素。農村發展學院大二學生、即將畢業的王博28歲,家裡承包有600畝地,日子過得已經很不錯了,「我回不回實際上都一樣,家裡的條件比在外面起碼不會差。」不過他還是打算畢業後「出去闖一闖」。他給記者講述的一個原因是,「同一個人,你呆在村裡,找老婆是你追別人。到外面去闖一闖,回到村裡就變成是別人追你了。」
還有很多人不願回村,按李達的說法,是「入學一開始就沒打算回去。」
李達之所以回村,除了他能拿到地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是一度在外面闖過的他感到有些疲倦,他與記者坐在林場管理辦公處的平房頂上,風輕輕地吹來,四野無人,安靜而愜意,「這種生活,在城市是很難有的。」他的家境也不錯,能在當地左右逢源,自在而開心。不過,他說,「我要是掙到足夠的錢了,我就到國外去。」
為了保證畢業生們都能回到村裡,學生入學前不但要簽合同保證畢業後回到所在村,他們的畢業證,也應該被直接掌握在縣市農業部門。但在記者的調查中,很多市縣在入學前並未和這些學生簽合同,即使簽了合同,王春峰說,如果學生不履行合同,「政府難道還花精力去和一個學生打官司?都畢業了又哪裡去找他?」至於畢業證,實際上都被領走了。
對這種情況,王春峰說,「從道理上講,他們是完全應該回去的。但從切身利益的考慮,我從情感上又理解他們。」
實踐中的操作之艱
從「一村一個大學生工程」動議的提出,到它的實踐落實,存在許多具體問題。
比如學生的遴選。
按照規定,一村一個大學生工程的學生有兩種:具有高中(含職中)畢業或者具有同等學歷的農村青年、復員退伍回村軍人、農業科技示範戶、科技致富能手等,年齡要求在28周歲以下;或者年齡在35周歲以下的農村現任「兩委」班子成員。在具體的把握標准上,據劉大群介紹,為了保證公正性,也為了「便於教育更有效果」,考分仍是最重要的評價標准。
這對有農村職業背景的人來說並不利。邯鄲市農業局一位負責人向記者表示,開始也想按照當初設想,多往河北農業大學農村發展學院輸送一些村幹部、科技致富能手,但學校按考生成績擇優錄取,這些有職業背景的人往往年齡大、文化基礎差,在入學考試中就無法與高中剛畢業的年輕人競爭;而且,他們都有自己的事業,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負擔重,要脫產學習2年,也實在沒有精力了,所以報名者很少。
如果不以考分作為主要的衡量標准,問題恐怕更大。河北農業大學「一村一個大學生工程」雖然才三屆,但推薦上的不正之風就已經顯現。在采訪中記者發現,在那些公費生裡面,已不乏一些關系戶。看畢業學生的聯系地址,很容易發現家庭地址不在村裡而是在街道或者政府部門的情況。在第一屆畢業生裡面,有人即告訴記者,某人的父親為某縣某局副局長。
推薦的學生裡面也良莠不齊。第一屆205個學生畢業201人,除兩個學生不幸出事故逝去,另兩個在中途便被開除了。農村發展學院院長薛慶林向記者表示,該院的學生管理難度要大於統招生。
最為重要的也許還是費用。劉大群算賬說,一個學生大學階段的培養費大概是1萬多元,以河北農業大學為例,除去省財政的補貼,大專學生一年所要交的學費為5000元。河北省目前有5萬多個行政村,4所涉農院校。如果四所院校同時實施該項「工程」,每年可招生1萬人,五年即可以為河北省每一個村培養一個大學生。按此標准,如果在全國每個村都培養一個大學生,國家花費十多億元,而每個省也花費2000萬元,地市則拿出不到200萬元。
不過,這仍要依賴於地方政府的態度。河北農業大學農村發展學院開辦時,劉大群提出每個學生每年少收1000元,並希望這筆錢地方政府能夠有所表示。但只有邯鄲市包下了所推薦學生的全部學費,張家口懷來縣則負責學生學費的一半,更多的縣市不願負擔這些費用。
培養一隻帶領一群羊的獅子?
劉大群最開始產生「一村一個大學生」的想法還在1999年之前。曾經有過插隊經歷的劉,說他自己對中國的農民有著不同尋常的感情,即使到美國做了幾年博士後,也仍然對此顧念在懷。在當選為全國人大代表後,劉大群在人代會上提的提案,把這個話題推向了全國。「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對農村發展,最關鍵的是要保證它有自己的人才。現在的情況下,對農村人才的培養必須有所傾斜。」 劉大群說。
2002年,教育部高校學生司以教學司〔2002〕68號文件下發了《關於同意河北農業大學在部分高職專業招生中進行單獨考試試點的批復》,同意河北農業大學「在與農村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的部分高職專業招生中,開展『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單獨考試招生改革的試點」。2003年底,教育部將河北農業大學的經驗擴展至全國。以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為主要實施單位,2004年先期在全國選擇百縣開展試點,並與地方電大共同向西部100個縣投資2000萬元,計劃5年累計注冊學生達20萬以上,名稱與劉大群所提出的完全一樣,叫「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
11月12日,在接受本刊記者專訪時,劉大群再一次說出他曾經引用過的拿破崙的名言,「一隻獅子帶領的一群羊可以打敗一隻羊帶領的一群獅子。」解決中國「三農」問題的核心,在劉大群看來,關鍵是「人」的問題。「目前,城鄉之間不光存在人才的極大差異,而且城市還在不停地把農村的人才往外吸。這種局面持續下去,就只能是『三農』問題解決的進一步乏力。」「沒有對農村人才的大量支持與補充,所有的關於鄉村建設的設想都是不可思議的。」
認為抓住人才問題才是抓住了解決「三農」問題「牛鼻子」的劉大群,對自己培養的學生大部分不回村的事實也無可奈何。不過,他為此辯解說,「也不用強求要他們全回去,有3/10的人回去那就了不得了,農村就會有大變化。」這一點大名縣農業局的王春峰也很認同,「不要追求百分之百,1/10的回去就可以了。」他甚至舉出錢學森一人抵一個師的例子。
面對目前普遍不回去的現實,劉大群對記者強調,河北農業大學所能夠做到的,只是保證學生在校兩年所學到的東西,回村後「用得上」。至於是否「留得住」,他說,「那非單個學校的能力所能及,那要靠整個社會系統的支持。」(本文原標題為中國新聞周刊:「一村一個大學生」的理想與現實) ★
Ⅲ 來的都是客的劇情簡介
精明能幹、風趣幽默的肖望發在省城參觀出口產品展覽,發現竹編工藝品很受外商的歡迎。就回到竹林鄉辦起了竹編工藝社,產品很快打入國際市場。從此,取經采訪、旅遊訂貨、調查工作者絡繹不絕、吃喝不斷。忙得焦頭爛額的鄉長肖玉田決定調肖望發去當食堂管理員,專門接待來吃飯的領導們。聽說領導愛吃豬肝,肖望發便殺了活豬取豬肝;領導要吃宮廷菜餚蒸蜂蛹,肖望發不顧臉上被蜜蜂蜇得青一塊紫一塊,做出了這道菜。自從他上任,工作開展得井井有條。他區別不同情況制訂接待標准,由鄉長統一掌握;裝飾廚房、餐廳;培訓漂亮的女服務員。他成功地接待了難侍候的電業局長等客人,受到領導和群眾的稱贊。鄉長感謝他為竹林鄉立了大功。要發展他入黨。肖望發一再推辭,他覺得他做的有些事不是一個共產黨員應該做的——如弄虛作假、奉迎拍馬,為此他感到十分痛心和愧疚。
肖望發本想撒手不幹,但想到鄉親們這兩年確實得到了一些好處,覺得進退兩難。一天,縣委接到緊急通知,省委郭書記檢查工作要到鄉里吃午飯。在縣長和鄉長安排下,肖望發做好了一切准備。到了下午兩點。還不見郭書記的影子,為了不讓縣長餓肚子,鄉長和肖望發決定把好菜各留一半,先給縣領導開飯。過了一會,省農科院的專家從田裡考察回來,還沒吃飯。肖望發見已過了3點,首長也許早就在別處吃過飯了,就做主用留下的一半菜招待了專家們。正在吃飯,郭書記到了,鄉長發現留下的飯菜都被吃掉了,氣得訓斥肖望發,但不管怎麼發火,畢竟做不出豐盛的筵席了,只得把僅有的綠豆稀飯、饅頭、花生、松花蛋之類的家常便飯端給飢腸轆轆的郭書記,沒想到正符合他的要求。原來郭書記此行正是檢查不正之風的,竹林鄉的鄉親們從中看到了希望。
Ⅳ 有沒有類似來的都是客這種農村電影
咱們村的牛百歲
喜盈門
媳婦們的心事
男婦女主任
搗蛋部隊
不是鬧著玩的
Ⅳ 來的都是客里的田美琪原名是
金玫玫————-《鄉村愛情故事》的李秋格
Ⅵ 來的都是客下一句我該說什麼
夢里依稀人是客,回首兩鬢華發生
夢里依稀人是客,遙望中原(鄉梓)又一年
夢里依稀人是客,到鄉反似爛柯人
Ⅶ 誰知道哪個網站能來的都是客
調客,現在最火的一個客。
http://diaochala.weebly.com/
,
http://diaochala.com/
這兩個網站還不錯,有很多調客的資訊。呵呵,不懂的加我為好友哦
Ⅷ 大學生村官誰提的
大學生村官政策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95年江蘇省豐縣的「雛鷹工程」,1995年,為解決「三農」問題,江蘇省率先開始招聘大學生擔任農村基層幹部。1999年,海南省推出大學生「村官」計劃,定安、臨高、東方等市縣先後組織招聘大學生「村官」。同年,浙江省寧波市採用公開招考方式,成為全國第一個推行「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的地區。這一時期,大學生「村官」人數較少,但形式多樣,逐步打開了改革開放以來知識分子迴流到農村的正式渠道,為後來發展積累了重要的實踐基礎。
2005年7月,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下發《關於引導和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就業的意見》;2006年2月,中央組織部、人事部、教育部等八部委下發通知,聯合組織開展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支教、支農、支醫和扶貧工作。此後,大學生「村官」工作進入大范圍試驗階段。
希望可以幫到您。
Ⅸ 來的都是客 全憑嘴一張 這句話的來源 和涵義
這句出自樣板戲《沙家浜.智斗》的經典唱段,是阿慶嫂唱的:來的都是客,全憑嘴一張。相逢開口笑,過後不思量。人一走,茶就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