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當代著名英雄`先進人物事跡
1、吳錦泉
吳錦泉,男,漢族,1929年12月生,中共黨員,江蘇省南通市港閘區天生港鎮街道五星村村民。南通市年齡最長的紅十字志願者。
2010年8月9日,吳錦泉收聽廣播時得知甘肅舟曲發生特大泥石流災害,將磨刀掙來的硬幣湊上1000元錢送給紅十字會捐給災區。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發生7.0級地震,吳錦泉得知此消息後,將兩年來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掙下的1966.2元辛苦錢,通過紅十字會捐給災區。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後,累計捐款37000多元錢。
吳錦泉,江蘇省南通市港閘區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過八旬,僅靠磨刀為生,生活並不富裕,老兩口還住在三間破舊的瓦房裡,但他關心社會,為村裡修橋補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兒,將自己的辛苦錢毫無保留地捐獻出來。
2、莫振高
莫振高(1957年--2015年),男,壯族,1972年8月參加工作。1975年到廣西民族學院(現廣西民族大學)中文系學習。廣西都安瑤族自治縣高級中學原校長,全國先進工作者,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感動廣西十大新聞人物。
都安是全國貧困縣,這個大山裡的瑤鄉,有著眾多因貧困上不起學的孩子。於是,莫振高將「讓瑤鄉兒女走向世界」作為自己的座右銘。
任教三十多年來跑遍每一位貧困生的家,將了解的情況一一記錄在冊,並用自己微薄的工資資助了近300名學生,圓了他們的大學夢。然而,自己的工資畢竟只是杯水車薪。
面對數量眾多的貧困學生,這位從未向別人伸手的「莫爸爸」走上了「化緣」之路。他利用休息時間,來到全國各地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做演講、做動員,只為通過社會力量,幫助更多的瑤鄉兒女走出大山。
就這樣,莫振高一共籌集了3000多萬元善款,讓1.8萬貧困學子圓了大學夢。因積勞成疾,莫振高於2015年3月9日突發心臟病去世。「莫爸爸」的「化緣」之路改變了數以萬計貧困孩子的命運,現在他已桃李滿天下,九泉之下也可含笑。
3、官東
官東,男,安徽宣城寧國人,1990年5月生,201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畢業於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海軍工程大學動力工程學院某中心助理教員。
2015年6月1日,「東方之星」號客輪在長江中游湖北監利水域翻沉。官東主動請纓加入海軍工程大學搶險救援分隊。
6月2日抵達救援現場後,他第一個跳入水中,面對水流湍急、能見度極低的雙重考驗,官東首先在船艙內發現朱紅美老人,他一邊耐心安撫老人的情緒,一邊幫她穿戴好裝具,最終成功將其救出,這是第一位被成功救出的生還者。
14時15分,官東再次下水,在機艙部位找到了船員陳書涵。面對體力嚴重透支,陷入絕望的陳書涵,官東毫不猶豫地將自己的裝備給了陳書涵,自己冒著生命危險僅靠輕潛裝具支撐。
撤退時,他身上的信號繩被纏住,危急之下,官東割斷信號繩,與水面徹底失聯。官東在黑漆漆的艙內摸索近20分鍾,終於找到出艙口,怎料,一個暗流瞬間將他捲入深水區,而此時,裝具里的氧氣即將耗盡,官東果斷丟掉所有裝具,憋著一口氣猛地往上游。
由於上升速度過快,剛出水的官東雙眼通紅、鼻孔流血。面對大家的贊許,這個帥氣的90後小伙兒,沒有多言。因為在他看來,這是軍人應有的擔當。
4、王鋒
王鋒,男,38歲,河南省南陽市方城縣廣陽鎮古城村人。2016年5月18日凌晨,南陽市卧龍區西華村一棟民宅突發大火,濃煙迅速吞沒了整棟樓房。
租住在一樓的王鋒發現火情後,義無反顧地三次沖入火場救人,20多位鄰居無一傷亡。第三次從火場出來時,王鋒已快被燒成了「炭人」,渾身都是黑的,神智已不清醒。
從住處到臨近的張衡路口,大約五六十米的距離,一路上都留下了他血染的腳印,王鋒的事跡報道後,全國各地愛心人士紛紛慷慨解囊捐款相助,至5月底捐款達250餘萬元。2016年10月1日下午,王鋒因多臟器衰竭離開了人世。
5、張超
張超,男,30歲,海軍某艦載航空兵部隊正營職中隊長,一級飛行員。2016年4月27日,張超在駕駛艦載戰斗機進行陸基模擬著艦接地時,突發電傳故障,危機關頭,他果斷處置,盡最大努力保住戰機,推桿無效、被迫跳傘,墜地受重傷,經搶救無效壯烈犧牲。
此前,張超是「海空衛士」王偉生前所在部隊優秀的三代機飛行員,全團6名「尖刀」隊員中最年輕的一員,曾數十次帶彈緊急起飛驅離外軍飛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吳錦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莫振高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官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王鋒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超
Ⅱ 2007感動中國人物簡歷
獲得2007年《感動中國》榮譽的人物是:中國航天事業奠基人錢學森;國家科學技術大獎獲得者閔恩澤;黨的理論傳播者方永剛;細心侍奉亡妻家人33年的河南工人謝延信;香港教育界的傳奇夫妻鍾期榮、胡鴻烈;用愛心喚醒英雄的妻子羅映珍;為保護群眾生命財產犧牲的空軍飛行員李劍英 ;被稱為湖南張海迪的殘疾人李麗;堅守醫德的醫生陳曉蘭;為救落水者犧牲的年輕軍人孟祥斌。此外,感動中國還向「嫦娥一號」衛星研製開發團隊表達了特別致敬。
1、錢學森
錢學森生於1911年12月11日。1939年他在美國獲博士學位後留美從事火箭研究,1955年沖破阻力回到祖國。此後,他受命組建我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新中國的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由此起步。迄今,錢學森已為祖國工作了逾半個世紀,1991年和1999年,他先後被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頒獎詞】
在他心裡,國為重,家為輕,科學最重,名利最輕。5年歸國路,10年兩彈成。開創祖國航天,他是先行人,劈荊斬棘,把智慧鍛造成階梯,留給後來的攀登者。他是知識的寶藏,是科學的旗幟,是中華民族知識分子的典範。
2、閔恩澤
將石油變成汽油、柴油需要催化劑,用石油制備各種塑料也需要催化劑,我們身上穿的衣服都可以在催化劑的作用下,通過提取各種纖維來製成。然而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我國在催化劑研製領域還是一片空白。當時剛回國的閔恩澤帶領同事們用不到十年的時間,研製成功一系列催化劑。此後幾十年,閔恩澤和他的同事們又使我國成為世界上能生產各種煉油催化劑的少數幾個國家之一。針對目前原油價格上漲,他又把研究重點放在如何充分利用原油加工高價值化工產品上。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兩院院士閔恩澤說:「現在原油很貴,所以一定要把原油充分利用好,除了生產汽油煤油、柴油之外,讓它生產一些高價值的三大合成材料,這樣才能贏利。」
如今84歲高齡的閔恩澤帶領大家建起了一套可年產5萬噸生物柴油裝置,它能把植物油和廢棄的地溝油轉化成柴油。
【頒獎詞】
在國家需要的時候,他站出來!燃燒自己,照亮能源產業。把創新當成快樂,讓混沌變得清澈,他為中國製造了催化劑。點石成金,引領變化,永不失活,他就是中國科學的催化劑!
3、方永剛
理論教學與研究的前沿地帶,方永剛是一顆星,一團火,20多年的教師生涯,他以生命燃燒的代價奮力耕耘三尺講台,真學、真信、真情傳播並真誠實踐黨的創新理論,成就之風令人驚訝,而不知疲倦、不顧生死的投入狀態,更讓人嘆為觀止。
作為一名普通的理論教員,方永剛的灼人熱情從哪裡來,黨的創新理論的巨大魅力是不竭之緣,遍閱中外歷史,政治興衰、國家興亡和民族續絕,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理論思維,理論新則方向明,人心順事業成,正反兩方面的例證,比比皆是。而在形勢多變,社會轉型的變革時期,指導理論的適時更新更具有決定性意義。
【頒獎詞】
一個真正的戰士,在和平年代也能找到自己的方向, 一個忠誠的戰士,在垂危的時候,不會忘記自己的使命,他是一位滿懷激情的理論家 ,更是敢於奉獻生命的實踐者。在信仰的戰場上,他把生命保持在沖鋒的姿態。
4、謝延信
30多年精心照顧亡妻的父母和傻弟弟,老謝沒有什麼豪言壯語,「做人要講良心」是他的信念。用簡單的道理過簡單的生活,今年54歲的老謝簡單的生活並不貧瘠。
【頒獎詞】
當命運的暴風雨襲來時,他橫豎不說一句話,生活的重擔壓在肩膀上,他的頭卻從沒有低下!用33年辛勞,延展愛心,信守承諾。他就像是一匹老馬,沒有馳騁千里,卻一步一步地到達了善良的峰頂。
5、鍾期榮 胡鴻烈
香港樹仁學院堅持四年制,經歷35載風雨,成為香港首間私立大學
12月19日,香港樹仁學院接獲香港教育統籌局通知,獲批准升格為大學,成為香港首間私立大學。教統局局長李國章表示,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通過,樹仁學院升格為大學,並考慮提供一筆過撥款資助樹仁。
對於樹仁學院歷經35年的漫漫長路,終升格為大學,學校上下都充滿喜悅。副校長胡懷中表示,樹仁學院獲升格,是對兩位創辦人———校監胡鴻烈及校長鍾期榮的肯定,也證明樹仁一直堅持四年制是正確的。
樹仁的創辦人胡鴻烈及鍾期榮夫婦,是民國時期的頂尖人物。他們在1971年自資創辦樹仁學院,犧牲了自己的青春和健康,為莘莘學子打拚35年,為香港社會培養數以萬計的人才。上世紀70年代港英政府曾以給予津貼為條件,要求其放棄四年制,改用「二二一制」(即二年預科、二年專科、最後一年學術性教育),但胡氏夫婦堅持辦學理想,結果不獲資助。經多年爭取,終於讓樹仁修成正果。
外交官狀元邂逅第一女法官,夫妻二人決定通過辦學來報國
「在過去的35年,我已把青春、生命、一切一切,都奉獻給了這個書院。」86歲的鍾期榮曾經中風,行動和說話都有困難。但說起自己的夢想成真,她異常激動。胡鴻烈為妻子溫柔地拭去不能控制的垂涎,他把一切榮譽歸於妻子:「樹仁今天的地位,正是她的遠見和毅力的結果。」
鍾期榮1920年7月出生於湖南長沙。抗日戰爭爆發不久,她考入國立武漢大學法律系。1944年,她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同一年,鍾期榮參加重慶全國高等文官考試,獲得司法組第一名,之後成為中國首位女法官。胡鴻烈則是當時外交官考試的第一名。
當時兩人要接受為期半年的訓練,外交官考第一的胡鴻烈四處打聽誰是司法界狀元,碰巧當時鍾期榮要為這批新外交官進行司法訓練,兩位狀元談起戀愛來。翌年11月12日,兩人在重慶結婚。外交官考試狀元配中國第一女法官,一時傳為佳話。兩人之後育有二子。
1945年,鍾期榮與胡鴻烈一起漂洋過海,留學於法國巴黎大學,專攻青少年犯罪學,1953年獲博士學位。1955年回香港定居。
在此後的16年中,鍾期榮先後在聯合、浸會、珠海、崇基、崇華等院校任教,她高超的授課藝術和豐富的學識,使她在香港教育界聲譽鵲起。
1971年,鍾期榮辭去教職。當時,她的丈夫胡鴻烈在跑馬地成和道買下了一幢花園洋樓。喜歡孩子的鍾期榮最初想利用這個場地辦一所幼稚園以怡情寄興,後在丈夫的支持下,經過反復的考慮和討論,決定「不為己,但為群;犧牲小我,達成博愛」,辦一所大專學校。多年以後,鍾期榮在回憶自己辦學的初衷時說道,她與丈夫「均深受中國文化熏陶,為典型的中國書生,一腔熱血,報國無門,慕古思賢,憂時憂國,咸信興絕學於當今,重振人文,乃大丈夫應有之壯志,故此不避萬難,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負起復興中國文化之重任,來推行仁者教授,己立立人,己達達人,培養出仁人君子,故創立樹仁學院」。
與港英政府鬥法堅持四年制,港英政府最後只好承認學校有選擇學制的自由
1978年,港英政府發布《高中及專上教育發展白皮書》,建議樹仁、浸會、嶺南三家政府認可的專上學院改行「二二一」制(即二年預科、二年專科、最後一年學術性教育),改行這種制度後,政府將提供經濟資助。
港英政府提出這一制度的目的是試圖讓這幾所學院的學制與英國學制相銜接。鍾期榮堅持自己的辦學理念,拒不改制,結果樹仁學院被港英政府排除出政府資助名單。由於鍾期榮的堅持,港英政府最後不得不承認學校有選擇學制的自由,並繼續承諾給予樹仁學院免息貸款。
1989年,港英政府宣布將所有大學學士學位課程統一為三年,將入學資格之預科統一為兩年,以與英國本土合軌。此令一下,全港嘩然,有5000多名學生憤而走上街頭,遊行請願。港英政府不顧輿論反對,一意孤行,強行改制。鍾期榮頂住壓力,孤軍奮戰,獨立堅持四年學制,再一次渡過了難關。
35年風風雨雨,樹仁學院從創辦初期的三層花園小樓校舍、200多名學生,不斷發展壯大,為香港培養了數以萬計的各類專業人才。現在,該校已發展成擁有一棟12層的校舍樓和一棟19層的綜合大樓,文、商、社會科學等3個學院和中文、法商、社會等13個系,200多教職員工及3000多名在校學生的初具規模的大專學院。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曾評價鍾期榮「是一位憑著一顆熾熱的中國心,赤手空拳興辦教育的創業者」。
為保中國國籍選擇當大律師,與何厚鏵同年當政協委員,放棄立法局議員身份
從1944年在重慶全國高等文官考試中邂逅,到60多年後的今天,夫妻二人始終相攜相隨,給對方最大的支持和理解。
胡鴻烈1920年出生在浙江紹興。他自幼家貧,至九歲才能讀小學。他只用了短短的兩年半時間,就完成了一般人要六年才能完成的小學課程。之後,胡鴻烈自行參加省升中試,在浙江省三萬多名考生中高中狀元。高中畢業後,胡鴻烈順利進入頂級學府之一「中央政治大學」,主修法律,並於1942年畢業。1949年他和妻子一起赴法國巴黎大學修讀法學博士,並於1952年畢業。之後只用了兩年多時間在英國考得大律師資格,於1955年回港當執業大律師。
胡鴻烈說,當時大部分修法律的學生都會選擇當事務律師,因市場需求大,錢亦比大律師賺得多。不過,當時要做事務律師就必須放棄中國國籍,胡博士為保留中國國籍而選擇了當大律師。
回港當執業大律師後,胡鴻烈一直平步青雲,及後更成為最早期的民選立法局議員。1979年,胡博士獲邀回大陸,出席中國國慶三十周年紀念,並獲鄧小平接見,成為第一位踏足內地的立法局議員。對於港英管治的那套什麼「事先必須申請批准,回來後還要寫報告」的規矩他統統不理,「愛國有理,大不了不做議員」。
結果,他真的在1983年從立法局退下來,不再擔任民選議員,並在1987年獲委任為第六屆的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特首何厚鏵也在同一年獲得委任。胡鴻烈說,當年他欣然接受了這項任命,「皆因早就盼望可以為國家做點事」。1993年第八屆開始,他連續兩屆獲委任為政協常委。
五億身家用完妻子積勞成疾,為給學校建大樓,大律師80多歲還在打官司賺錢
年屆86歲的樹仁大學校監胡鴻烈及校長鍾期榮攜手創立樹仁學院,奉上畢生積蓄估計至少4至5億元。胡鴻烈說起自己51歲時創立樹仁學院,只基於一個看似簡單的理由:「好多年輕人無辦法進大學嘛!」
胡氏夫婦事業有成,生活無憂,胡鴻烈深知太太有辦學之心,希望開辦幼兒園,他卻認為其時本港只有兩所大學(香港大學及中文大學),大專學額短缺,中學生缺乏出路,於是決心辦大專。他們在1971年以51歲之齡創立樹仁學院,後來更注冊成為本港第二所專上學院,一直堅持四年學制。人家50歲已經開始盤算退休,但他們兩人才剛剛在跑馬地起步,一個當起校監,一個當起校長來。
樹仁大學位於寶馬山的3幢校舍,是胡氏夫婦的畢生心血。由於一直以來堅持開辦四年制課程,所以當時港英政府沒有資助過樹仁一毛錢,多年來的開支除了依靠學生的學費,其餘都靠胡鴻烈打官司的收入來支出。為了建立學院大樓,他們賣掉在跑馬地的小洋房,花了7年才建成。
1978年獲政府撥出寶馬山斜坡,原本只能興建幾層校舍,胡鴻烈卻堅持打176條樁,最終建成12層大樓;為建成圖書館大樓,胡鴻烈又變賣灣仔峽道的校舍,籌募過億元;為令學生享有舍堂生活,2002年興建29層高的學生宿舍和文康大樓,胡鴻烈更不惜以遲暮之年,回律師樓工作,出入法庭打官司,為大樓掙工程費。大律師多生活富裕,胡氏夫婦卻為學校拼盡心力,生活非常節儉。
幾億元不是小數目,夫婦二人義無反顧把真金白銀投進在學校中,有為錢而爭吵過嗎?胡鴻烈還是答得一臉從容:「從來沒有試過。因為校長從來不管錢,她對錢沒有多大的概念,她只負責學校的事務,我負責去掙錢支持學校。」
2001年某日,兩夫婦在學校飯堂吃飯,大家正在說笑時,鍾期榮突然倒下。胡鴻烈說:「當時還以為校長跟我開玩笑。」這刻雖說來得有點突然,但丈夫說太太中風,可能早有因由。「中風前,我已經很憂慮她的身體,因為她經常忙工作,胃口也不好,只是我未有提醒她多注意身體時,她已經出事了。」
【頒獎詞】
獅子山下的愚公,香江邊上的夫子。賢者伉儷,本可錦衣玉食,卻偏偏散盡家產,一生奔波。為了學生,甘為駱駝。與人有益,牛馬也做。我們相信教育能改變社會,而他們為教育做出楷模。
6、羅映珍
羅映珍,女,27歲,中共黨員,從1998年9月起在雲南省臨滄市永德縣小勐統鎮計生服務所工作。
羅映珍的丈夫羅金勇是雲南省永德縣公安局民警。作為一名警察的妻子,羅映珍模範遵守社會公德,積極弘揚家庭美德,不但熱心本職工作,而且熱愛公安事業、關心支持緝毒工作。多年來,她以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當代女性的奉獻之歌、正氣之歌、愛心之歌。
2005年10月1日,羅金勇與妻子羅映珍回家探望父母,途中羅金勇臨危不懼與3名毒販進行了殊死搏鬥,因寡不敵眾身受重傷,成了"植物人"。從那以後,羅映珍肩負起了照顧丈夫的責任,不離不棄,精心呵護,無怨無悔。羅金勇在醫院接受治療期間,羅映珍在醫院附近租了一套房子,省吃儉用,每天全身心地守候在丈夫身旁,和丈夫說話,並含淚寫下了600多篇愛的日記,用日記呼喚著丈夫意識深處的覺醒。
每天早上5點,羅映珍便准時起床,以打果汁、煮粥作為一天的開始,在晨曦中帶著做好的果汁和粥趕到醫院,為丈夫洗臉、刷牙、按摩、擦拭身體、餵食……每天晚上羅映珍回到住處,都已經是深夜一點多。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如今已有3個年頭,羅映珍依然在默默地堅守,默默地付出,用飽含著真情和熱淚的日記呼喚著丈夫的蘇醒。她寫道:"我相信只要你有堅強的信念,你就能挺過來,意念可以創造奇跡,我們只有兩條路可以選擇,要麼堅持,要麼放棄,我選擇繼續堅持。"正是這種堅定的信念,使羅映珍一次又一次地戰勝了心中的悲傷,點燃了內心的希望。現在,羅金勇已從深度昏迷的植物人狀態中蘇醒過來,能眨眼,能開口講"你好"、"是"、"累了"等幾個簡單的字,並在特殊的體位下能喝水。見證了這個奇跡的人們都說,是羅映珍的堅持和愛,喚醒了沉睡的丈夫。
2005年,羅映珍被推薦為全省人口和計劃生育先進工作者,被中共臨滄市委、永德縣委授予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被永德縣委、縣人民政府表彰為見義勇為先進個人。2006年,她被評選為感動雲南十大人物。2007年,全國婦聯、雲南省婦聯分別授予羅映珍三八紅旗手榮譽稱號,臨滄市公安局還授予羅映珍二級警司警銜。羅金勇及其妻子羅映珍的先進事跡經全國各大新聞媒體宣傳報道後,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社會各界紛紛伸出關愛和援助之手,積極支持好警嫂羅映珍。
【頒獎詞】
把愛人從沉睡中喚醒,是生命的奇跡,還是心靈的力量?她用一個傳統中國女人最樸素的方法詮釋了對愛人不離不棄的忠貞。甜蜜不是愛情的標尺,艱難才能映照愛情的珍貴。
7、李劍英
2006年11月14日,蘭州空軍某部河南籍飛行員李劍英駕駛某型殲擊機,在訓練結束下降途中,飛機撞鳥,當時飛機上還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餘發航空炮彈,1發火箭彈,還有易燃的氧氣瓶等物品,如果跳傘後的飛機失去控制,墜入村莊,給人民群眾帶來的後果,不堪設想。在生死攸關的16秒里,李劍英看到飛機下方的密集的村莊和人群,依然決定改跳傘為迫降,先後三次放棄跳傘求生機會,為了保護國家和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而不幸殉難。
【頒獎詞】
煙籠大地,聲震藍天。星隕大地,魂歸長天,他有22年飛行生涯,可命運只給他16秒!他是一名軍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傾斜。飛機無法轉彎,他只能讓自己的生命改變航向。
8、李麗
她是殘缺的,殘疾幾乎與生俱來,輪椅陪伴一生;她又是和諧的,這和諧寫在眼睛裡、面容上、手勢中,寫在她多年如一感動旁人的行動深處。這和諧保持著彌漫與穿透的力量,從冰冷的輪椅上升華出來,惠及周圍,感動著每一個與她接觸的人。
她叫李麗,45歲。
2003年度衡陽市十大新聞人物;
2004年度衡陽市十大傑出女性、全國僑聯先進個人;
2005年度感動湖南十大新聞人物;
2006年被評為「湖南省踐行八榮八恥先進個人」、「湖南省未成年人道德素質教育標兵」;「湖南省十大公益禁毒先進個人」。
2007年被評為「湖南省學雷鋒標兵」、「衡陽市文明標兵」,近日又被評為「湖南省『三八』紅旗手」,入圍感動中國人物2007年度候選人……
個人傳奇的背後,折射出她那痛楚悲壯的傳奇人生和對社會的傾情奉獻。
李麗說,她是一個用精神行走的人,想用自己所倡導的和諧家庭、和諧心靈理念,給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孩子送去健康、平安、幸福和快樂。
【頒獎詞】
殘疾打不垮、貧困磨不壞、災難撞不倒,堅強和她的生命一起成長。身體被命運拋棄,心靈卻唱出強者的歌。五年時間,溫暖八萬個冰冷的心靈,接受、回報、延伸,她用輪椅為愛心畫出最美的軌跡。
9、陳曉蘭
十年一人孤身舉報假劣醫療器械,屢遭報復,陷入困窘,依然堅持打假,促成9種假劣醫療器械被取締,推動主管部門出台多個法規性文件。
十年前,陳曉蘭是上海市虹口區廣中地段醫院理療科的醫生,同事尊敬她,病人愛戴她,一些病人坐車趕很遠的路來找她看病,因為「陳醫生醫術高不騙人」;
十年後,陳曉蘭雖然早已脫下了心愛的白大褂,但仍然艱難地前行在打假道路上——「因為我曾經是一名醫生,我要對得起醫生的良心。」
【頒獎詞】
雖千萬人,吾往矣!曾經艱難險阻,她十年不輟,既然身穿白衣,就要對生命負責,在這個神聖的崗位上,良心遠比技巧重要的多。她是一位醫生,治療疾病,也讓這個行業更純潔。
10、孟祥斌
2007年11月30日,星期5,是葉慶華到浙江金華駐軍某部探親的第二天,她的丈夫孟祥斌為了多抽出點時間和家人團聚,特意和同事調了班,帶著她和三歲的女兒到街上買東西。
葉慶華:那天比較冷,是入冬以來最冷的一天,並且他也感冒。沒衣服,因為他棉襖放在家裡嘛,我就說要不這樣吧,你也買件棉襖吧,所以我們在蘭溪門下車的時候,對面就有一個太平鳥,剛好斷碼的,挺便宜的,他就買了件兩百塊錢的。反正大家都是好像就是很久沒見,都是在一起特別地高興。
買完了衣服,夫妻倆陪女兒吃了一頓肯德基,之後,他們准備到江對面去逛逛,順便給女兒買雙紅皮鞋。11點十五分,就在他們剛要走過城南橋的時候,忽然身後傳來呼救聲。
目擊者:兩只腳鞋一脫,她就爬上去就跳下去了。
這位女青年是因為失戀而跳入婺江中的,正在水中掙扎,生命垂危。孟祥斌聞訊後立即調頭向女青年跳江的欄桿邊跑去。
【頒獎詞】
風蕭蕭,江水寒,壯士一去不復返。同樣是生命,同樣有親人,他用一次輝煌的隕落,挽回另外一個生命。別去問值還是不值,生命的價值從來不是用交換體現。他在冰冷的江水中睡去,給我們一個溫暖的啟示。
錢學森 —— 民族脊樑
李劍英 —— 天地英雄
鍾期榮&胡鴻烈 —— 樹仁立德
孟祥斌 —— 義無反顧
方永剛 —— 踐行信仰
李麗 —— 心靈強者
閔恩澤 —— 人生如炬
陳曉蘭 —— 大醫醫心
謝延信 —— 有信延信
羅映珍 —— 真愛無疆
Ⅲ 展開想像,假如你是一名當年參加開國大典的學生,把自己看到某一個動人的場面及感受寫下來。
此時此刻的天安門前已是人山人海,樂聲陣陣。在這喜慶的日子,祖國母
親的兒女把您團團圍住,歡慶著,問候著。有解放軍戰士、學生以及各省和各
族的人民,他們都掛著鮮花、紅旗。一萬多名學生持著紅色和黃色的鮮花,組
成了四個大字「祖國萬歲」。這四個大字的周圍是由黃色的鮮花圍成的,這紅
色和黃色不是象徵五星紅旗嗎?……此時的天安門是花的海洋,樂聲的海洋,
但是吸引我的還是解放軍叔叔的閱兵儀式。
「咚——咚——咚」這是解放軍前進的腳步聲,他們正踏著雄壯的步伐,
沿著長安街的天安門廣場前進。「咚——咚—— 咚」多麼有勁,多麼鏘鏘有
力的步伐聲啊!這不是普通的腳步聲,這是我們國家邁向世界民族之林的聲
音,是祖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成就的喜悅之聲,是中國人民揚眉吐氣的腳步聲
。是他們,是解放軍叔叔在戰場上與敵人頑強搏鬥,才換來今天的幸福生活;
是他們,是解放軍叔叔用他們的生命和熱血來保衛祖國的邊疆,無私地向自己
的崗位奉獻自己的青春,就是因為有這一群 「威武之師、文明之市、勝利之
師」為祖國做後盾,才有祖國今天的繁榮昌盛,社會的安定,民族的團結。
Ⅳ 在科學研究工作中受到驅逐和迫害的科學家的名字
學森(1911.12.11~今)中國著名物理學家,世界著名火箭專家。浙江杭州人,生於上海,漢族,1959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學位,被譽為「中國導彈之父」。
1934年畢業於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今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學院前身的一部分),1934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利福尼亞理工大學學習。1935年赴美國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1938年獲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博士學位,後留在美國任講師、副教授、教授以及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並從事火箭研究。
1950年開始爭取回歸祖國,當時一位美國海軍的一位高級將領金布爾說:「錢學森無論走到哪裡,都抵得上5個師的兵力,我寧可把他擊斃在美國也不能讓他離開。」因此錢學森受到美國政府迫害,失去自由,歷經5年於1955年才回到祖國。
1955年10月沖破種種阻力回國後,在195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國防科工委副主任等職。現任中國科技協會名譽主席等職業。
錢學森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展提出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1958年4月起,他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航天器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對中國火箭導彈和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錢學森曾是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科學院數理化學部委員、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中國科技協會主席。1991年10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錢學森「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
[編輯本段]生平
1、早年
錢學森1911年12月11日出生於上海,早年曾在北京師大附中和交通大學讀書。1934年暑假,他從交大畢業,考取了清華大學公費留學。
1935年8月的一天,錢學森從上海乘坐美國郵船公司的船隻離開祖國。黃浦江濁浪翻滾,望著漸漸模糊的上海城,錢學森在心中默默地說:「再見了,祖國。你現在豺狼當道,混亂不堪,我要到美國去學習技術,他日歸來為你的復興效勞。」
錢學森到美國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學工程要到工廠去實踐,可當時美國航空工廠歧視中國人,所以一年後他開始轉向航空工程理論,即應用力學的學習。1936年10月他轉學到加州理工學院。
錢學森是慕名而來的。因為,坐落在洛杉磯市郊帕薩迪納的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有一位大名鼎鼎的空氣動力學教授馮·卡門,是匈牙利人。可後來的事,錢老自己可能都沒想到,自己能成為馮·卡門教授的修生,並且成為其中的佼佼者,提升至了他的最得力助手。
20世紀30年代初,航空科學還處於襁褓之中。馮·卡門當時是這一領域的頂尖人物,後來被譽為「超音速飛行之父」。1970年,月亮上的某一隕石坑被冠以他的名字。
馮·卡門抬頭仔細打量著這位儀表莊重、個子不高的年輕人,他提出幾個問題讓錢學森回答,錢學森稍加思索便異常准確地回答了他的所有提問。馮·卡門暗自贊許:這個中國人的思維敏捷而又富於智慧。他高興地收下了這位學生。1945年初,錢學森成為以馮·卡門為團長的空軍科學咨詢團的成員。德國投降後,他隨該團的考察小組到歐洲考察航空和火箭技術。1947年初,36歲的錢學森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正教授。在受監控期間,除教學外他仍未放棄學術研究,1953年發表了《從地球衛星軌道上起飛》,為低推力飛行力學奠定了基礎,並於1954年出版了《工程式控制制論》一書。1955年回國前他向馮·卡門告別時,馮·卡門激動地說:「你現在在學術上已超過了我!」
錢學森成為 馮·卡門領導的古根罕姆航空實驗室的一名研究生。這個實驗室後來成為美國火箭技術的搖籃,錢學森就是在這里進行火箭技術研究最早的三名成員之一。1929年至1934年在交通大學機械工程系學習,畢業後報考清華大學留美公費生,錄取後在杭州筧橋飛機場實習。1935年至1939年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工程系學習,獲碩士學位。1936年至1939年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與數學系學習,獲博士學位。1939年至1943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研究員。1943年至194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助理教授(其間:1940年至1945年為四川成都航空研究所通信研究員)。1945年至1946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1946年至1949年任美國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副教授、空氣動力學教授。1949年至1955年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教授。 1947年與蔣英結婚。
1955年回國。1955年至1964年任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所長、研究員,國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長。1965年至1970年任第七機械工業部副部長。1970年至1982年任國防科工委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協副主席。還歷任中國自動化學會第一、二屆理事長,中國宇航學會、中國力學學會、中國系統工程學會名譽會長,中科院主席團執行主任、數學物理學部委員。1986年至1991年5月任中國科協第三屆全委會主席。1991年5月在中國科協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科協名譽主席。1992年4月被聘為中科院學部主席團名譽主席。1994年6月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錢學森是中共第九至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
錢學森是中國航天科技事業的先驅和傑出代表,被譽為「中國航天之父」、「中國導彈之父」和「火箭之王」。在美學習研究期間,與他人合作完成的《遠程火箭的評論與初步分析》,奠定了地地導彈和探空火箭的理論基礎;與他人一起提出的高超音速流動理論,為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1956年初,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根據他的建議,成立了導彈、航空科學研究的領導機構——航空工業委員會,並被任命為委員。1956年,受命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並擔任首任院長。他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製,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式控制制論和系統學等。在空氣動力學、航空工程、噴氣推進、工程式控制制論、物理力學等技術科學領域作出了開創性貢獻。是中國近代力學和系統工程理論與應用研究的奠基人和倡導人。
早年在應用力學和火箭、導彈技術的許多領域都做過開創性的工作。獨立研究以及和馮.卡門合作研究提出的許多理論,為應用力學、航空工程和火箭導彈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回國後長期擔任火箭、導彈和衛星研製的技術領導職務,為創建和發展我國的導彈、航天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在工程式控制制論、系統工程和系統科學、思維科學和人體科學以及馬克思主義哲學等許多理論領域都進行過創造性研究,作出了重大貢獻。1956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1991年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模獎章。中國科學院院士
195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79年獲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傑出校友獎。1985年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989年獲「小羅克韋爾獎章」、「世界級科技與工程名人」獎和國際理工研究所名譽成員稱號。1991年10月獲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的「國家傑出貢獻科學家」榮譽稱號和一級英雄模範獎章。1995年1月獲「1994年度何梁何利基金優秀獎」。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決定,授予他「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2006年10月獲「中國航天事業50最高榮譽獎 兩彈一星」 。
著有《工程式控制制論》、《論系統工程》、《星際航行概論》等。
學習和研究工作是非常緊張的,錢學森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半天時間看書,半天時間討論,晚上繼續苦戰。3年後,他以優異成績獲博士學位並留校任教,成為馮·卡門的得力助手。這期間,他不僅掌握了空氣動力學的根本知識,而且已經站到了這門科學的最前沿。1939年,他研究航空結構,只用了一年時間,就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
到加州理工學院的第二年,錢學森認識了研究火箭技術的同學F·J·馬林納。經馬林納介紹,錢學森參加了當時加州理工學院的馬列主義學習小組,得識該小組的書記、化學物理助理研究員威因鮑姆。在小組里,錢學森同大家一起學習過恩格斯的《反杜林論》;每星期例會經常討論時事。1938年冬,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這個小組解散。
鑒於錢學森研究工作的出色成績和美國戰時軍事科學研究的需要,他得以參加機密性工作。1944年,美國軍方委託馮·卡門教授為首,馬林納為副,大力研究遠程火箭。錢學森負責理論組,把林家翹、錢偉長也請了來,進行彈道分析、燃燒室熱傳導、燃燒理論研究等工作。與此同時,錢學森還擔任了航空噴氣公司的技術顧問。1945年初,他還被美國空軍聘為科學咨詢團團員。這一時期,他取得了在近代力學和噴氣推進的科學研究方面的寶貴經驗,成為當時有名望的優秀科學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美國空軍高度贊揚錢學森為戰爭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美國專欄作家密爾頓·維奧斯特認為,錢學森已是「制定使美國空軍從螺旋槳式向噴氣式飛機過渡,並最後向遨遊太空無人航天器過渡的長遠規劃的關鍵人物」,「是幫助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流軍事強國的科學家銀河中一顆明亮的星。」
1946年暑期,錢學森離開加州理工學院,再到麻省理工學院任副教授,專教空氣動力學專業的研究生。1947年初,36歲的錢學森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同年夏季,錢學森請假回國探親,9月中和蔣英(現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結婚。蔣英是中國早期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里的三女兒,是在維也納和柏林受過良好的音樂教育的女高音聲樂家。
從1935年到1955年,錢學森在美國整整居住了20年。這期間,他在學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生活上享有豐厚的待遇,工作上擁有便利的條件。然而,他始終眷戀著生他養他的祖國。他在寫給父親的信中,不止一次地發出「旅客生涯作到何時」的感嘆。
2、回國
「我一直相信,我一定能夠回到祖國的,今天,我終於回來了!」這是我國著名科學家和火箭專家錢學森於1955年9月17日在周恩來總理的關懷下踏上回國航程,於1955年10月1日到達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達廣州時,對接待他的中國科學院科學家代表朱兆祥同志所說的一句萬分感慨的話。同他一起回國的還有他的夫人和兩位幼兒。
錢學森於1935年8月,作為一名公費留學生赴美國學習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氣動力學的。回國前,曾擔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主任。錢學森1935年赴美國留學。10年後,他成為當時一流火箭專家。由於發表了「時速為一萬公里的火箭已成為可能」的驚人火箭理論而譽滿全球。這位加州理工學院的教授在「二戰」期間,跟其導師馮·卡門參與了當時美國絕密的「曼哈頓工程」—————導彈核武器的研製開發工作,在美國是一個屈指可數的稀世之才。
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誕生的消息傳到美國後,錢學森和夫人蔣英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商量著早日趕回祖國,為自己的國家效力。此時的美國,以麥卡錫為首對共產黨人實行全面追查,並在全美國掀起了一股驅使雇員效忠美國政府的歇斯底里狂熱。錢學森因被懷疑為共產黨人和拒絕揭發朋友,被美國軍事部門突然吊銷了參加機密研究的證書。這使他非常氣憤。錢學森以此作為要求回國的理由。然而,錢學森萬萬沒想到,他的回國夙願竟釀成了一場劫難!美國海軍部次長惡狠狠地說:「他知道所有美國導彈工程的核心機密,一個錢學森抵得上5個海軍陸戰師,我寧可把這個傢伙槍斃了,也不能放他回紅色中國去!」
從此,美國對他的政治迫害接踵而至。移民局抄了他的家,在特米那島上將他拘留14天,直到收到加州理工學院送去的1.5萬美金巨額保釋金後才釋放了他。後來,海關又沒收了他的行李,包括800公斤書籍和筆記本。他們硬說裡面有機密材料。其實,在打包之前,錢學森已交他們檢查過。美國檢察官再次審查了他的所有材料後,證明他是光明磊落的。
錢學森在美國受迫害的消息很快傳到國內,新中國震驚了!國內科技界的朋友通過各種途徑聲援錢學森。黨中央對錢學森在美國的處境極為關心,中國政府公開發表聲明,譴責美國政府在違背本人意願的情況下監禁了錢學森。
周恩來抓住時機啟動中美談判
當錢學森要求回國被美國無理阻攔時,中國也扣留著一批美國人,其中有違反中國法律而被中國政府依法拘禁的美國僑民,也有侵犯中國領空而被中國政府拘禁的美國軍事人員。美國政府急於要回這些被我扣押的美國人,但又不願意與中國直接接觸。
Ⅳ 海軍軍事院校
海軍指揮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培養中、高級指揮軍官和高層次教學、研究人員的中級任職教育院校。編制等級為正軍級,隸屬海軍。校址位於江蘇省南京市。
學院前身為1952年5月建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海軍系,1957年10月8日,以海軍系為基礎成立海軍軍事學院。1960年10月改稱海軍學院。1969年12月撤銷。1974年12月,在原海軍學院基礎上建立海軍軍政幹部學校。1978年1月,恢復海軍學院名稱。1986年6月,改稱海軍指揮學院。
方強、劉道生、謝立全、朱軍、張序三、田震環、李鼎文、於正江、蘇士亮、黃江、劉卓明先後任院(校)長,雷永通、康志強、李東海、左愛、李改、高振家、康富泉、周紹勛、郭錫純、張仁忠、周曉林、閻紅志先後任政治委員;王昕曾任第二政治委員。
學院機關設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和科研部,下轄戰役指揮、合同戰術指揮、政工指揮、後勤和裝備指揮、信息戰研究、外訓6個系和1個研究生管理大隊、1個戰役訓練班;共有14個教研室、9個研究室、12個學員隊和6個中心(館)。學院擁有全軍重點建設實驗室——海軍戰役戰術中心實驗室和海軍戰役學、海軍合同戰術學等重點建設學科。
學院主要擔負海軍中、高級指揮與參謀軍官和軍事學碩士、博士研究生培養,以及軍種、兵種知識交叉培訓任務,是海軍中、高層次指揮人才的培訓基地和海軍軍事理論的研究基地。學院現設9個培訓專業、11個輪訓專業;培訓專業班學制1年或1年半,設海軍戰役指揮、海軍合同戰術指揮、航空兵中級指揮、後勤和裝備中級指揮以及部隊政治工作等專業,招生對象為海軍師、團、營職軍官;輪訓專業班學制一般不超過半年,設海軍戰略戰役研究、海軍合同戰術研究、海軍航空兵戰術研究、海軍戰術後勤指揮研究、外國海軍研究和政治理論與政治工作、教育理論與教育管理等專業,主要招收海軍師、團職軍官,進行在職專題集訓或研究。研究生班學制3年,設有軍事思想、軍事歷史、軍事戰略學、軍種戰役學、合同戰術學、作戰指揮學、海軍軍種、兵種戰術學和軍事後勤學等學科,招收具有大學本科文化程度並有2年以上部隊工作實踐的現役軍官(團職指揮軍官學制2年半),畢業後授予軍事學碩士或博士學位。從2000年開始,還承擔外國留學生培訓任務。
海軍工程大學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培養海軍專業技術和指揮人才的綜合性學歷教育院校。編制等級為正軍級,隸屬海軍。校本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學校於1999年4月26日由原海軍工程學院與原海軍電子工程學院合並組建而成,朱軍、邵震、張肇圻、姚樹人、蔣華棠、邵子鈞、關恆慎、郭立峰先後任院(校)長,賀大增、左愛、朱坡、鄧培、黎壽仁、陸紹庭、馬連山、戰景泰、辛華文、高學敏、余獻義先後任院(校)政治委員。原海軍工程學院前身是1949年11月創建於大連的海軍學校機械工程系,1961年10月擴編為海軍工程學院,1969年8月,遷址武漢。原海軍電子工程學院前身是成立於1950年12月的華東海軍學校通信分校,1957年9月擴建為海軍通信學校,1986年6月改稱海軍電子工程學院。
2003年,海軍後勤學院撤銷。將保留的海軍後勤特色專業調整為海軍工程大學後勤指揮與工程系,組建海軍工程大學天津校區。
學校機關設訓練部、政治部、校務部、科研部,下轄理學院、船舶與動力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和電氣工程系、兵器工程系、管理工程系、後勤指揮與工程系及外訓系等直屬系。設有船舶與海洋工程、電氣工程、兵器工程、管理工程、熱能動力工程、核能科學與工程、通信工程、電子工程、信息工程、信息安全10個系和3個研究生管理大隊。
海軍航空工程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培養航空航天工程領域技術和指揮、管理人才的學歷教育院校。編制等級為副軍級,隸屬海軍。校本部位於山東省煙台市。學院前身是1950年8月在山東省青島市成立的海軍海岸炮兵學校。1951年3月,改稱為海軍炮兵學校,並於1952年9月遷至山東省煙台市。1959年7月與海軍訓練基地訓練團和空軍15航校海軍系合並組建特種技術學校。1960年12月改稱海軍高級專科學校,1970年1月將校址遷往南京,3月改稱第三海軍學校; 1974年9月遷往錦西縣。1975年6月改稱海軍第二炮兵學校,1978年1月改稱海軍第二炮兵學院。1986年6月與海軍第一、第二航空機務學校調整合並,改建為海軍航空工程學院和航空技術專科學校。1999年5月海軍航空技術學院並入海軍航空工程學院,改建為青島分院。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培養指揮生長軍官、軍政初級指揮軍官以及海洋測繪、海洋水文工程技術軍官的學歷教育院校。編制等級為副軍級,隸屬海軍。校址位於遼寧省大連市。學院前身為1949年11月22日建立的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學校。1952年9月改稱第一海軍學校,1957年9月改稱海軍指揮學校,大連艦艇學院1970年3月復稱第一海軍學校,1975年4月改稱海軍水面艦艇學校,1978年改稱第一水面艦艇學校,1983.7改稱水面艦艇學院,1986.6改稱大連艦艇學院。1999.6海軍政治學院並入改建為政治系學院機關設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科研部,下轄基礎部、政治系、裝備系統與自動化系、信息與通信工程系、航海系、艦載武器系、作戰指揮系、海洋與測繪科學系、接改裝訓練大隊、外訓系、研究生管理大隊、學員旅和海上實習中心13個教學實體。設有4個博土學位授權點,1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學院建有航海中心實驗室等12個實驗中心、148個實驗室,編制有2艘遠洋綜合訓練艦、4艘護衛艇及護衛艦、1艘中型登陸艦、1艘600馬力拖船。
海軍兵種指揮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培養海軍諸兵種軍事、政治、後勤、裝備指揮軍官和海軍各級旅團機關參謀的中級任職教育院校。編制等級為副軍級。隸屬海軍。校址位於廣東省廣州市。學院前身為1977年12月成立的海軍第二水面艦艇學校,1986年6月改稱海軍廣州艦艇學院,2004年5月改稱海軍兵種指揮學院,掛牌儀式2004年6月18日在廣州舉行。學院機關設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科研部.
海軍潛艇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培養潛艇和防險救生部隊初、中級指揮軍官、各類技術軍官和士官的中級任職教育院校。編制等級為副軍級,隸屬海軍。校址位於山東省青島市。學院前身是成立於1953年8月的第四海軍學校。1957年9月,改稱海軍潛水艇學校。1969年2月撤銷。1973年12月恢復重建潛艇學校,並將原潛水艇士兵學校並入。1983年6月改稱海軍潛艇學院。學院機關設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和科研部,下轄作戰指揮系、航海觀通系、戰略導彈水中兵器系、防險救生系、潛艇專業土官與技術兵培訓系、外訓系6個系和1個接改裝訓練大隊。
海軍飛行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飛行學院,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培養指揮軍官的初級任職教育院校。編制等級為正師級,隸屬海軍。校址位於遼寧省葫蘆島市。學院前身為1950年11月1日在山東省青島市成立的海軍第一航空學校,1951年1月與海軍第二航空學校合並,改稱海軍航空學校。海軍飛行學院辦公樓1952年1月,遷至山東省濰縣(今濰坊市),並於7月改稱海軍第一航空學校。1954年6月遷至遼寧省錦西縣(後改稱錦西市、葫蘆島市)。1970年1月迂至山西省長治市,1975年5月改稱海軍航空學校,1986年改稱海軍飛行學院。1990年7月院本部遷回遼寧省錦西市。
學院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後勤部、裝備部,下轄教研部、學員大隊,第一訓練團、第二訓練團、第三訓練團、第四訓練團、訓練大隊、興城場站、濟源場站、飛機修理廠,橫跨四省五市。學院承擔生長幹部任職培訓和現職幹部輪訓及任職培訓教育任務。培訓專業有:航空飛行與指揮專業,主要培養海軍殲擊機、轟炸機、直升機、運輸機、殲轟機飛行員和空中領航員,航空反潛聲吶員專業。
海軍蚌埠士官學校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培養中、高級士官人才的任職教育學校。編制等級為正師級,隸屬海軍。校址位於安徽省蚌埠市。
學校前身是1977年11月創建的海軍第二航空機務學校。1986年6月,改稱海軍蚌埠士官學校。學校機關設訓練部、政治部和校務部,下設基礎部,航海、機電、信息技術、兵器、機械5個系和5個學員大隊、1個輪訓隊。
Ⅵ 新中國成立後,哪位科學家帶領他的研究團隊為人類文明作出了什麼貢獻
1、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1946年應聘到美國講學,很受學術界器重。當時,美國的伊利諾大學以一萬美元的年薪,與他訂立了終身教授的聘約。華羅庚的生活一下子舒適起來了,不僅有了小洋樓,大學方面還特地給他配備了四名助手和一名打字員。新中國成立後,一些人總以為華羅庚在美國已功成名就,生活優裕,是不會回來的了。然而,物質、金錢、地位並沒有能羈絆住他的愛國之心。1950年2月,華羅庚毅然放棄了在美國「闊教授」的待遇,沖破重重封鎖回到祖國。途經香港時,他寫了一封《告留美同學的公開信》,抒發了他獻身祖國的熱情。他滿腔熱忱地呼籲:「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錦城雖樂,不如回故鄉;梁園雖好,非久留之地。」2、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早年在英國伯明翰大學苦讀六年,取得了地質學碩士學位。他的老師鮑爾敦教授勸他留下深造,獲得博士學位後再回國。李四光謝絕了老師的好意,他回答說:「不,我想把我學到的知識,盡快貢獻給我的祖國。」1920年回國工作,直到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為止。後來,一度出國,在國外仍堅持地質學的研究工作。到1950年,他放棄國外優厚條件,在新中國百廢待興之際,毅然從英國繞道回國,作為新中國的地質部長為我國石油事業立下卓越功勛。3、我國「兩彈」元勛鄧稼先,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美國要給他很好的條件和優厚的待遇,希望他能長期在美國工作。但是,鄧稼先並未因高官厚祿而動搖他回祖國工作的決心。1950年,他胸懷報國之志,回到了祖國,為「兩彈」的研製成功作出了卓越的貢獻。4、中國當代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在1945年受邀參加美國戰時科學研究與發展局的研究工作。伴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美國海軍部成立了海軍軍工試驗站,並希望周培源到該站工作,待遇甚優。但海軍部是美國的政府部門,在海軍部所屬單位任職便成為美國政府的公務員,外籍人員須加入美國籍才能參加。周培源當即向美方提出三條件:第一,不加入美國籍;第二,只承擔臨時性的研究任務;第三,可以隨時離去。1947年2月,周培源毅然帶著妻兒離開美國回到了自己祖國的懷抱。5、我國原子能科學事業創始人錢三強,1937年赴法國留學研究原子理論,被小居里夫婦認為他是最優秀的科研人員。1948年,錢三強和夫人何澤慧提出回國,導師和同事們都再三勸說、挽留。國民黨政府駐法大使惡狠狠地威脅說:「看他能上得了大陸的岸,那才怪呢!」這意思很明白。如果錢三強堅持要回祖國,國民黨特務就會在半路上下毒手。錢三強不顧個人安危,置生死於不顧,與夫人抱著剛剛半歲的女兒,果斷而機智地回到祖國懷抱,為發展我國原子能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被譽為中國「核彈之父」。6、被譽為「中國現代火箭之父」的錢學森,是著名的航天工程和空氣動力專家。他早年留學美國,在馮•卡門教授的指導下,在火箭研究中取得了重大進展,為反法西斯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1947年,剛剛36歲的錢學森被聘請為美國麻省工學院的終身教授。新中國成立的喜訊傳到錢學森那裡,他想:「我是一個中國人,我可以放棄這里的一切,但不能放棄祖國。我應早日回到祖國去,為建設新中國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為了報效新生而落後的祖國,錢學森從1950年起在美國向其當局正式提出回國申請。但是,美國當局卻百般阻撓並加以迫害,沒收了錢學森的各種資料和書籍,並誣蔑陷害他為「間諜」,對他進行審訊和監禁,將他關押在一個孤島上,僅半個月,就使他的體重減輕了14公斤。當時美國當局聲稱,只要錢學森放棄了回國念頭,就照常給他提供實驗室和儀器設備。可是,錢學森寧死也要回國,始終沒有屈服。通過五年的艱苦鬥爭,在周恩來總理的親切關懷下,錢學森於1955年9月17日踏上了歸國的路程。回國後,錢學森為新中國的航天事業躍入世界前列立下了不朽的功勛。7、著名數學家蘇步青早年留學日本,1931年獲得博士學位。日本不少名牌大學以高薪聘請他,但他想到出國留學是為了掌握科學、報效祖國,就一一辭謝,毅然回國。回國後,他在浙江大學執教,竟一連四個月領不到工資,窮得連飯都難以吃飽,而當時日本帝國大學還答應保留他半年的工資。貧賤難移愛國心,蘇步青毫無再去日本之意。抗日戰爭爆發後,日本帝國大學又發來電報,請他前往任教。出於民族大義,他一口回絕道:「我要留在自己的祖國。祖國再窮,我也要為她奮斗,為她服務!」8、中國核物理學家王淦昌早年為了支持抗日戰爭,把日本侵略者早日趕出去,他就將自己家中積蓄的白銀、首飾全都獻給了祖國。1961年,當國內出現了嚴重的自然災害,錢財十分短缺時,身在蘇聯的王淦昌就將自己省吃儉用節約下來的十四萬盧布(約合人民幣2至3萬元)交給中國駐蘇大使館轉贈給祖國和人民。1982年,王淦昌又將自己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的獎金三千元全部都捐贈給了小學。
Ⅶ 沉船最後的救援方案是怎麼敲定的
近70多個小時的救援中,目前已經執行的方案分三個部分:第一、潛水員水下探摸搜尋;第二、切割船體;第三、沿江搜尋。
在沿江搜尋方面,搜救范圍擴大至距沉船位置下游220公里的武漢新灘水域。湘鄂兩地武警部隊數千名官兵在交通艇、沖鋒舟的配合下展開了水陸搜尋,空降兵某直升機團第一時間飛抵傾覆水域上空,擔任偵查和倖存人員搜尋工作。湖北、湖南兩省大批漁民自帶裝備,在江面上搜救倖存者。廣興洲鎮里12個村每天有上百位村民自發沿著江邊搜查,希望能發現更多的人。
與此同時,沉船區域的救援更牽動人心。所有人都在關注著救援進展,期待救援進度能夠更快一些。哪些救援方案要實施?為什麼方案實施要有先後?
1
潛水員搜尋
首先,沉船事故中人員受傷,且人員狀況不明的情況下,制定救援措施的前提,就是探明船體情況。潛水員作為這次搜救的主力軍,肩負了重要的使命,也是第一時間就開始執行的最優救援方案。
船身結構復雜且船體倒置,潛水員比任何救援機械都要靈活和高效,安徽籍海軍工程大學潛水員官東先後救起65歲的老人朱紅美和21歲的船員陳書涵就是最好的例子,而搬運遇難者遺體也是由潛水員來完成的,與高效和靈活相伴隨的是,潛水員面臨著無盡的危險。
天氣與環境
「救援現場情況非常復雜。潛水作業難度很大。」負責現場水下救援指揮的中國海軍工程大學專家李其修說,水下救援困難重重。長江水比較渾濁,再加上連日暴雨,加重了水的渾濁度,潛水員在水下的能見度低,視距短。一次下水要呆1個小時左右,目前,潛水員基本靠手來探查,雖然有強光手電筒,但在渾濁的水下什麼也看不見,給摸排帶來很大難度。
不僅水下看不清,水溫和水速對潛水員來說也是影響。正常情況下,流速超過1.5米/秒,按照潛水規定就不能實施潛水。但現場實測顯示,沉船區域部分位置水流速度高達1.8米/秒,但為了救人,潛水工作並未因此取消。而潛水員長時間在水中停留,寒冷感增加,將直接影響救援效率。
自然因素之外,船身的形變也給救援帶來困難和危險:
船體翻沉,靠近江底的那一側變形非常嚴重,一些潛水員提到有意想不到的特殊困難,比如船艙摸排之後發現,床鋪還有桌椅都是混亂無序的,而有的地方的艙門還被反鎖,這些都會增加水下救援難度。
船體附近的暗流充滿危險:潛水員官東在救助船員陳書涵時,自己被急流捲入30米的深水區,危險時刻他丟掉器具迅速潛出水面,此時已雙眼通紅、鼻孔流血,耳朵、鼻孔全是機油。
待救人員狀態
潛水員官東回憶救人細節
被倒扣在水中的恐懼,是常人難以想像的。這種情況下,人很容易接近崩潰,更不要說聽從潛水員的指令,學習使用潛水設備了。所以潛水員所遇到的困難,不僅限於天氣和游輪,還有待救者的身心狀態。
還是拿被救船員陳書涵舉例:陳書涵在船艙里被發現後,因為疲憊和緊張,帶不上輕潛裝具,潛水員官東把自己的潛水重裝具讓給了他,並對他說:「你就當我是你的兄弟!」而潛水員自己只留下簡易氧氣瓶,引導陳書涵走出來。之後,就發生了剛剛提到的潛水員身處險境的一幕。
就在這樣的危險和困難下,潛水員的工作從未停止過。截至昨晚21時,海軍和運輸系統共202名潛水員共下潛165次,最深處15米,下潛時長累計4250分鍾。
不少潛水員整整30個小時沒有休息,身體極度疲憊,但仍然一次又一次的下潛,能打開的房間都要打開排查,確保沒有遺漏。
Ⅷ 哪些著名將領畢業於黃埔軍校
徐向前,俞濟時,張靈甫,邱清泉,黃百韜,孫元良,胡璉,謝晉元,高志航,林彪,郝柏村,劉志丹等。
一、徐向前
原名徐象謙,字子敬,中國山西五台縣人,20世紀中國軍事家、戰略家、革命家、政治家,曾經擔任中國共產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中唯一的北方人。
1924年1月,徐向前聽說廣州國民政府籌辦軍校,並在上海招生。次月,徐與幾位山西同鄉一同赴滬參加黃埔軍校考試。同年4月,徐向前經過兩輪筆試,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
五、關麟征
關麟征(1905年3月19日-1980年8月1日),原名志道,字雨東,中國陝西鄠縣人,國民革命軍二級上將,曾任中華民國陸軍總司令,青天白日勛章獲得者。
1924年受於右任舉薦,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次年畢業後,關隨軍參加了對陳炯明的東征,在作戰中膝蓋受重傷,在廖仲愷的親自關心下方得免於截肢。其後,關任黃埔軍校學生總隊隊長副官,參加孫文主義學會。
Ⅸ 哪些著名將領畢業於這所黃埔軍校
我軍重要軍事將領
黃埔軍校畢業生按期別:
黃埔軍校第一期:
徐向前——元帥;陳庚——大將; 周士第——上將;
陳明仁——上將;閻揆要——中將;彭明治——中將;
黃埔軍校第三期:
常乾坤——中將;唐天際——中將;曾澤生——中將;
黃埔軍校第四期:
林彪——元帥;倪志亮——中將;郭化若——中將;
黃埔軍校第五期:
許光達——大將;陳奇涵——上將;楊至成——上將;
宋時輪——上將;張宗遜——上將;陳伯鈞——上將;
黃埔軍校第六期:
羅瑞卿——大將;郭天民——上將;譚希林——中將;王諍——中將;
黃埔軍校幹部系:
周恩來,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兼總參謀長。
葉劍英,黃埔軍校教授部副主任,中央軍委副主席、國防部長、總參謀長。
聶榮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中央軍委副主席。
陳毅,黃埔軍校武漢分校政治部文書,中央軍委副主席。
陳奇涵,黃埔政治大隊長,解放軍軍事法院院長。
彭明治,黃埔軍士教導隊,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
袁也烈,黃埔軍校政治部幹事,海軍副參謀長。
熊雄,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代理主任。
魯易,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紅3軍政治部主任。
惲代英,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教官,南昌起義軍總指揮部政治部代理主任。
雷經天,黃埔軍校政治部宣傳科長,三野兩廣縱隊政委。
徐成章,黃埔特別官佐,瓊崖工農革命軍東路軍總指揮。
楊林,黃埔學生隊長,紅1方面軍參謀長。
胡公冕,黃埔衛兵長,紅13軍軍長。
按1955年授銜:
元帥(3人)
徐向前,黃埔第1期,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
林彪,黃埔第4期,中央軍委副主席兼國防部長。
聶榮臻,黃埔軍校政治部秘書兼政治教官,中央軍委副主席。
大將(3人)
陳賡,黃埔第1期,「黃埔三傑之一」,國防部副部長。
羅瑞卿,武漢分校,中央軍委秘書長。
許光達,黃埔第5期,國防部副部長。
上將(8人)
陳奇涵,黃埔政治大隊長,解放軍軍事法院院長。
陳明仁,黃埔第1期,四野第21兵團司令員。
周士第,黃埔第1期,防空軍司令員。
宋時輪,黃埔第5期,軍事科學院院長。
楊至成,黃埔第5期,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張宗遜,黃埔第5期,總參軍訓部長,總後勤部部長。
郭天民,黃埔第6期,訓練總監部副部長。
陳伯鈞,武漢分校,高等軍事學院院長。
中將(9人)
閻揆要,黃埔第1期,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常乾坤,黃埔第3期,空軍副司令員。
倪志亮,黃埔第4期,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
唐天際,黃埔第4期,總後勤部副部長。
郭化若,黃埔第4期,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王諍,黃埔第6期,副總參謀長。
譚希林,黃埔第6期,北京軍區副司令員。
曾澤生,黃埔軍校高級班,第50軍軍長。
彭明治,黃埔軍士教導隊,武裝力量監察部副部長。
少將(11人)
袁也烈,黃埔軍校政治部幹事,海軍副參謀長。
徐介藩,黃埔第3期,裝甲兵工程學院副院長。
方之中,黃埔第4期,天津警備區司令員。
洪水,黃埔第4期,訓練總監部條令局副局長。
李逸民,黃埔第4期,總政治部文化部長。
曹廣化,黃埔第4期,軍事檢察院檢察長。
白天(魏巍),黃埔第4期,炮兵技術學校校長。
廖運周,黃埔第5期,高級炮兵學校校長。
周文在,黃埔第5期,福州軍區副政委。
張開荊,黃埔第5期,沈陽軍區副參謀長。
朱家璧,黃埔軍校第8期,雲南省軍區副司令員。
犧牲較早的我黨早期黃埔系領導人:
李之龍,黃埔第1期,海軍局代局長兼中山艦艦長。
蔣先雲,黃埔一期,「黃埔三傑」之一,犧牲於北伐。
李漢藩,黃埔第1期,湖南省委軍委書記。
許繼慎,黃埔第1期,紅1軍軍長。
黃敖,黃埔第1期,紅4軍參謀長。
董朗,黃埔第1期,紅4軍參謀長。
彭干臣,黃埔第1期,紅10軍參謀長。
蔡升熙,黃埔第1期,紅25軍軍長
馮達飛,黃埔第1期,湘贛軍區參謀長。
孫德清,黃埔第1期,紅2軍團參謀長。
劉疇西,黃埔第1期,紅10軍團軍團長。
左權,黃埔第1期,八路軍副參謀長。
宣俠父,黃埔第1期,八路軍高級參議。
袁仲賢,黃埔第1期,三野第8兵團政委。
周逸群,黃埔第2期,紅2軍團政委。
熊受暄,黃埔第3期,紅1軍政治部主任。
肖人鵠,黃埔第3期,紅5軍軍長。
吳光浩,黃埔第3期,紅11軍軍長。
朱雲卿,黃埔第3期,紅1方面軍參謀長。
段德昌,黃埔第4期,紅6軍軍長。
李天柱,黃埔第4期,紅8軍軍長。
伍中豪,黃埔第4期,紅12軍軍長。
何昆,黃埔第4期,紅14軍軍長。
李鳴珂,黃埔第4期,四川省委軍委書記。
劉志丹,黃埔第4期,紅15軍團副軍團長兼參謀長。
曾中生,黃埔第4期,紅4方面軍參謀長。
王世英,黃埔第4期,中央軍委敵工部部長。
袁國平,黃埔第4期,新四軍政治部主任。
李運昌,黃埔第4期,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副司令員。
趙尚志,黃埔第4期,東北抗日聯軍第3軍軍長。
潘中汝,黃埔第5期,工農革命軍鄂東軍總指揮。
陶鑄,黃埔第5期,廣州軍區政委。
黃公略,黃埔高級班,紅3軍軍長。
李青雲,武漢分校軍事教官,紅15軍軍長。
項英,武漢分校政治教官,新四軍副軍長。
張國燾,武漢分校政治教官,中革軍委副主席兼紅軍總政委。
李富春,武漢分校政治教官,四野副政委。
王良,武漢分校,紅4軍軍長。
李超時,武漢分校,紅14軍政委。
徐彥剛,武漢分校,紅1軍團參謀長。
鄧萍,武漢分校,紅3軍團參謀長。
劉型,武漢分校,東北軍政大學政治部主任。
張友清,武漢分校,八路軍總部秘書長。
程子華,武漢分校,四野第13兵團司令員。
夏曦,長沙分校政治部主任,紅6軍團政治部主任。
20世紀80年代,經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有36位軍事家是中國革命戰爭最終取得輝煌勝利的組織者和領導者。在這個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方誌敏、劉志丹等組成的英名方陣里,可看到有16人曾經在黃埔軍校留下過青春的足跡,他們是:毛澤東、周恩來、陳毅、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林彪、陳賡、羅瑞卿、許光達、許繼慎、蔡升熙、段德昌、左權、黃公略、劉志丹。
國民黨方面
幹部系:
蔣介石:校長
廖仲愷:黨代表
李濟深:教練部主任
鄧演達:教練部副主任兼總隊長;教育長(4期);武漢分校代校長
王柏齡:教授部主任 教育長(2期)
戴季陶:政治部主任(1期)
邵元沖:政治部主任(2期)
林振雄:管理部主任
周駿彥:軍需部主任
俞飛鵬:軍需部副主任
宋榮昌:軍醫部主任(1期)
李其芳:軍醫部副主任
杜景祺:軍醫部主任(2期)
何應欽:戰術總教官(1期);教育長(3期);潮汕分校校長兼教育長
胡謙:教育長(1)
錢大鈞:參謀處處長
石醉六:長沙分校分校校長
顧孟余、徐謙:武漢分校校務委員
方鼎英:黃埔軍校教育長、代理校長
另外還有:顧祝同、陳繼承、陳誠、劉 峙、嚴重、蔣鼎文、張治中、繆斌、邵力子
黃埔學畢業生:
一期:
呂夢熊(學員1隊隊長)
李偉章(學員4隊隊長)
陳復(國民黨黃埔軍校特別支部第一屆執行委員)
冷欣(孫文主義學會骨幹)
曾擴情(孫文主義學會骨幹)
賀衷寒(孫文主義學會骨幹,黃埔三傑之一)
宋希濂、石醉六、陳明仁、彭明治、黃傑
姚中英、鄭作民、胡宗南、杜聿明、鄭洞國
范漢傑、王耀武、李默庵、李仙洲、關麟征
黃維、王敬久、孫元良、張鎮
三期:曾澤生、戴安瀾、王竣、胡義賓、周復
四期:張靈甫、胡璉、潘裕昆、高吉人、劉玉章、李彌、覃道善、邱維達、賴傳湘、彭士量
五期:王劍岳、梁希賢、陳文杞、呂旃蒙、鄭庭笈
六期:戴 笠、王 諍、孫明瑾
另外還有:蔡炳炎、鄧文儀、豊阝悌、桂永清、劉 戡、唐 澍、張耀明、邱清泉、廖 昂、覃異之、鄭介民、陳修和、姜鏡堂、康 澤、毛人鳳、李雲爾、唐生明、吳起舞、謝晉元、邱行湘、郭汝瑰、廖耀湘、孫明瑾、廖運澤
http://qzone.qq.com/blog/993610675-1217153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