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是專科還是本科
請參考,希望採納!謝謝。省屬重點大學,學校也僅自稱是「四川省重點發展的省屬普通高校」,不知道是誰說成信是省屬重點大學(有同學提出異議,但是我確實沒有看到相關資料,所以這一項先保留,歡迎補充)。
省屬高校中排在西南石油、成都理工、川師大、西華大學甚至西華師大之後(隔壁的西南民族大學排名也在我們之前,國家民委直屬,很有錢,川內的同學其實可以考慮,主要根據高校排行榜來說,避免引戰)。至今(2020)年沒有推免資格,沒有一個博士點(2017繼續落選,西華師大獲得四川省唯一的一個推薦名額。然而就18年1月10號得到的消息,西華師大似乎申報的幾個博士點都沒通過)。優勢學科太小眾(大氣科學,開設高校有限,在17年全國學科評估中都沒排上號),其它學科,包括理工科實力也並未形成全國性的影響力(有同學提出異議,我主要針對師資和學科評估情況,最高為C+,不是針對學生就業和各種競賽來討論,不討論是因為提問是問「地位」,學術氛圍之類的。不得不說,學校信息類的各種比賽確實很不錯),目前(2020)有十一個一級學科碩士點(2018之前為八個,2018已經新增了三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另外還新增有幾個專業碩士點,會計和漢語國際教育之類的)。教師中博士佔比太少(18年一千多個老師,四百多個博士,這幾年博士佔比有所進步,19年的情況同學可以補充),與同等分數線學校存在差距(如西南科技大學,這個學校川內分數線還低一些)。科研經費超過一億(申報博士點材料上寫的),龍泉校區孤懸海外,校區小,周圍環境也不大好,與同等分數學校(類比西華師大)存在較大差距。
同等分數進入這所學校的同學覺得比較吃虧,因為一些專業的分數已經可以去成都理工和西南石油等更好一點的學校,「雙一流」的抬頭對於部分要升學(推免or考研)和要進好企業的同學來說至關重要,請務必仔細考慮!有人說二本學校都差不多(有新生說是「一本大學」,現在的一本線放水嚴重,現在「一本」只是成了一部分同學滿足內心虛榮感的幌子和遮羞布,畢業後,也沒人會承認的),生源結構入校時可能差不太多,但是在學校資源和學校氛圍的共同作用下,四年後還是有一些差距的。尤其是沒有推免權,很多很努力的學生到了大四才知道不能保研,學院對這些事又三緘其口,我有一個哥們兒平常成績很好,一直以為能保送,大四才知道學校沒有資格,後來考研考了兩次,比較遺憾(有同學提出異議。沒必要誇張,確實當時2016年成信的一些老師都不知道學校不能推免,在現在推免的大環境下,估計大部分老師也意識到了這個缺憾)。在好的學校推免比例比例越來越高的當下,學生考研會越來越難。近來有小道消息穿說即將有推免權,但就目前看,17年才開放過一次推免高校,全國已經有366所可推免高校(說實話已經很多了),五年內再次開放的可能性很低(有人說一定要碩士招夠15年才能拿到推免,這種說法其實缺乏現實根據,可參考17年新增的一批可推免高校)。
另外,學校部分老師對學校缺乏基本認識(注意是「部分」),普遍覺得在川內還可以,有的老師甚至不知道學校沒有推免資格,但是對比各方面數據,無論是硬體還是軟體都已經被人甩了幾條街(軟體可以理解為學生的學術資源人文關懷講座交流;硬體可以理解為相關基礎設施,實驗室條件,師生比,人均校園面積,資金投入等。龍泉校區軟硬體就都不行了,如果不是地理優勢,學校的分數應該不會超過西科大),現在甚至有被成都大學超越的危險。應該說,按照成都市現在的投資力度,超越成信可能是時間問題(注意我只是說有這種「可能性」,相關話題可以去網上找資料,我不想貼,也不想做無謂的爭辯)。
本校很多輔導員老師竟然是本校畢業的本科生(學生幹部留校,很無語的點)……好歹讀個研究生提高下門檻不是?19年根據學校官網的信息公開招聘輔導員的學歷條件提升,應該是在有意識地提高輔導員的門檻。
成信升大成功後就開始了擴招,也新增了一些專業,本科和碩士的擴招程度都比較大,2013年的時候成信航空港全是四人間,大概15開始四人間不夠住了開始改6人間,即便是這樣還不夠住,把網球場拆了修新宿舍樓20棟,現在21棟也快落成了,但是六人間似乎成了新生尤其是男生的常態。
學校擴招的厲害,卻不管自己的空間能不能容納那麼多學生,就學生的感受而言,航空港其實也不大,龍泉就更小了(像個中學)。就這樣的發展局限來說,四川省的支持也實在是有限,空間狹小,急需有更多的空間來容納學生。
天府校區快建成的時候又被出讓了——「天府信息職業技術學院」,至今不知原因(打著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天府校區招生的都是騙子,注意甄別)。
學校航空港的圖書館經常有老師吹噓僅次於川大圖書館,一些不明真相的同學信以為真,希望相關個人不要散布類似不實信息。學校藏書並不豐富,與交大、電子科大、成理在很大程度上也沒辦法比較(可查圖書館藏書數據,最好不包括電子數據,當然,學校電子資源也遠不如其它雙一流高校豐富)
——
看到有同學從就業和賺錢的角度來討論這個話題,或者說考研沒什麼用,似乎有點偏離提問者的初衷吧。這個話題也不是用來討論是否應該考研和就業率問題的。不過令我驚訝的是,為什麼都大學生了還有這么惡俗的思維方式,這跟「讀書無用論」的邏輯很相似。
我也很不能明白動輒用「誰誰誰NB」這樣的話能說明什麼問題。
——
我都是通過分析數據和評價學校的一些參考因素來評價的,對於航空港理工科學生,來了就來了,好好學東西,學得好看看能不能升學(其實就業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就業來說信息類應該還可以),西南地區川大、電子科大、重大和西南交大有很多畢業生去,統考生多,歧視少(至少專碩名額多啊);但是如果你要考省外知名985,比如C9還是做好被歧視的准備(一般來說都不知道這些學校的,這不是問題,雙非在它們眼中,都不知道,某些211它們也不知道)。
至於龍泉校區的同學,龍泉校區的一些文科專業真的不應該開,老師太少學生太多,培養質量跟其它同等分數學校存在巨大差距,而老師還喜歡把責任推卸給學生「不努力」。近來龍泉校區大門右側又被改建成自學考試的點「繼續教育學院」,與成信龍泉校區共享資源讓本就局促的教學環境更加拙荊見肘。相關宣傳每到高考就泛濫一次,搞的別人都以為這是個野雞學校,無法理解學校這種敗壞自身名聲的創收手段。
——
回復中有同學就收分等來作為參考依據回答實在是有悖提問者的初衷。另外我想說的是,成信在河北的收分比教育部和地方共建高校河北大學和河北師大都高,在南方某些省份比211川農大都高,這似乎也不能說明成信比他們強。
高中生報考學校有很多盲目的因素,應該避免一輩坑一輩,至於說「什麼分上什麼學校」,還是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這反倒證明了現在的考生不了解學校生態,或者是沒時間來不及了解生態,隨隨便便填志願。西南醫科大學不就是個很好的例子,改名後分數暴漲,研究生擴招的也厲害(當然,成信的熱門專業計算機、軟體、通信、電子等也不大可能分數低,畢竟都是就業導向)。
總是拿比賽說事,並不代表學生普遍水平更不能證明學校科研實力,看到有同學動輒腳踩川農、拳擊成理,對西南石油不屑一顧,對西南科大嗤之以鼻,對西華大學和西華師大更是彌漫著一股子優越感(竊以為這種對西南科大和西華師大的優越感來源是地理位置而非學科實力),不知是何處來的自信?人必自辱而後人辱之。我們要的是數據,是材料,而非情緒化的YY。
當然,每個人的回答都必然帶有情緒化的因素,絕對的客觀是做不到的,我並不否認有這種「情緒」。
至於說成信走小而精的發展路線,並不認同這句話,可以去查成信開設的專業所涉及的學科和專業性質,最近幾年已經到了什麼熱門上什麼專業的地步,反正是就業導向型,師生比例反倒是不怎麼在意了。如果真是小而精,龍泉校區估計也不用開那麼多專業吧?而且近幾年新增專業也較多(可以從13年開始做一個梳理,大概新開了7—8個專業),不然只可能是其它原因。至於說各大排行榜不靠譜的,不得不說,現在很多高校還是在採用這樣的榜單作為參考,客觀上確實能說明學校的綜合水平(畢竟成信一個ESI1%也沒有)。
——
我還是希望能心平氣和地描述一些事實,不要沒理據就進行人身攻擊,甚至是威脅,這些「同學」往往不願意相信這些實實在在的數據和現實狀況,用一種浪漫主義的情調進行自我欺騙。至於什麼「吃飯砸碗」之類的話,我交了學費來這兒,只能說一些自欺欺人的好話而不能指出問題了么?又如為啥要「匿名」,一是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煩,二是不想過多地陷入到無效交往中。畢竟喜歡攻擊別人的人,往往也無法擁有理性。
這個帖子斷斷續續更新過多次,文中希望同學補充的內容,這幾年攻擊我的人卻沒能提出反駁的證據,希望反對者能提出具體的東西,我也能貼在本帖。
但注意,我們要回答的是「本校在四川的地位」,而不是什麼「競賽戰績」,更不是什麼「你在哪兒工作」、「你工資多少」、「你又混的怎樣」。我記得學校以前有個答主就因為受不了壓力刪除了原答案。
攻擊這個帖子的往往是部分信息類學科的同學,請這極少數同學客觀地去看待這個學校的其它學科,不然怎麼回應學校簡介宣傳里的「理工文法藝管理多學科協調發展」?乾脆就只搞計算機軟體好了。你們的熱火也就是最近幾年起來的,沒有良好的基礎學科作為支撐,這種發展也是不持續的。不要把庸俗當接地氣,也不要把無知當做純潔,更不要把自負當做自信。
謙虛謹慎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
最後,祝成信越來越好,希望老師和同學在學校的發展中都更有獲得感,師資力量能有更大的提升,宿舍環境能進一步改善,龍泉孩子不再孤懸海外。
希望同學們都能找到理想的工作或者進入理想的學校深造。
❷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網路工程專業怎麼樣就業如何
馬上大三的學姐了,當初選擇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是因為他的氣象專業(當然我的分數不夠上氣象),氣象專業確實是學校的研究重點,畢竟前身就是氣象學院,也是我國最早的三個氣象學校之一,如果喜歡氣象而且分數不夠上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的話,報我們學校還是個非常不錯的選擇;除了王牌氣象專業外,還有挺多工科專業也很不錯,也有好幾個卓越工程師培養計劃專業:
❸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電子信息工程怎麼樣
我是成信院電子信息科學的,專業還不錯,雖然「每年參加全國范圍類的比賽都會取得非常好的名次」
但拿名次的都是進入創新科技實驗室的和3+1班的,要學的東西很多,你要報的話,要對電子感興趣。要是能在大一進入實驗室,前景比很多一本學校的電子類專業畢業生要好很多。
❹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怎麼樣
簡介: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是四川省和中國氣象局共建、四川省重點發展的省屬普通本科院校,是以信息學科和大氣學科為重點,以學科交叉為特色,工學、理學、管理學為主要學科門類,工學、理學、管理學、經濟學、文學、法學、藝術學等多學科協調融合發展的多科性大學,是四川信息產業、中國氣象事業、國家統計事業、國防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 學校創建於1951年,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空軍氣象幹部訓練大隊,1956年改制為成都氣象學校,1978年升格為成都氣象學院;2000年由直屬中國氣象局劃轉為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2001年整體合並原隸屬於國家統計局的四川統計學校;2003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成為第一所為第二炮兵部隊培養國防生的一般普通本科院校;2007年獲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2010年成為四川省人民政府與中國氣象局簽約共建高校、國家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院校;2011年成為全國CDIO工程教育模式試點工作組副組長單位和國際CDIO組織正式成員;2013年入選中西部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2015年4月,學校正式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學校現有航空港、龍泉、天府三個校區,佔地面積2000餘畝,固定資產12.6億元,各類藏書253萬余冊;學校現有大氣科學學院、資源環境學院、電子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學院、控制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軟體工程學院、信息安全工程學院、管理學院、應用數學學院、光電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政治學院、文化藝術學院、統計學院、商學院、物流學院等17個學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近20000人,研究生1600餘人。 學校現有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2個獨立設置的碩士學位授權二級學科、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共覆蓋38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已畢業8屆碩士研究生。現有53個本科專業,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和12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和8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學校是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參與學校,有8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參與專業和9個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參與專業。學校現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省級重點學科5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8個(含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哲社重點研究基地1個、協同創新中心1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和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7個。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約1200人,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約900人,其中博士近300人;高級職稱500餘人,其中正高級職稱168人,有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等50餘名。學校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省級教學團隊、6名省級教學名師,聘有100餘名院士、專家為學校兼職教授。 學校大力實施以人為本、融合開放、服務行業、服務地方的發展戰略,科技創新和產學研合作能力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近5年,學校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973」子項目、國家社科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09項,年均科研經費達6529.67萬元。學校科研成果獲省部級及以上獎勵52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近5年,教師在核心以上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469篇,其中,855篇次論文被SCI等重要檢索系統收錄,百餘篇論文在《Journal of Climate》(《氣候雜志》)、《Optics Express》(《光學快報》)等國內外高影響因子期刊上發表;2010年取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單位二級保密資格。 學校借鑒麻省理工學院等美歐大學倡導並實施的CDIO工程教育理念和模式,在全校深入推進以專業建設為主線的教育教學一體化改革,成為全國CDIO工程教育模式試點工作組副組長單位和電氣組召集單位、四川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院校。學校現有4個省級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2個省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26門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在近兩屆教學成果獎評選中,學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0項、二等獎7項、三等獎10項;近五年來,學生在全國重大科技競賽中獲得全國性獎勵168項,其中,參加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連續五屆獲獎總數位列全國高校前七位、一般高校第一。據麥可思人力資源信息管理咨詢有限公司對高校畢業生的跟蹤調研,我校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連續多年位居全省高校前列。 學校堅持開放辦學,大力加強國內外交流與合作。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法國第五大學、日本立命館大學、加拿大謝爾頓學院、泰國藍實大學等70餘所大學開展教師進修訪問、科學研究、學生留學等合作與交流;同汕頭大學、北方交通大學等40多所高校共同推進CDIO改革;同中科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等單位聯合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以及開展科研合作;同中國氣象局、國家統計局等部委,四川省保密局、四川省經信委等部門,同成都飛機工業集團公司、中國華雲公司、Wipro等企業,成都、攀枝花等市(州)開展產學研合作。通過這些交流與合作,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科學研究水平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為服務社會搭建了更加良好的平台。 學校將繼續秉承「成於大氣、信達天下」的大學精神,堅持「以人為本,追求卓越」的辦學理念,致力於為國家培養具有健康心智體魄、良好人文素質、系統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以科學研究為支撐,以服務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為己任,創新求發展,開放促提升,努力為四川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戰略做出更大貢獻。
❺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的學風怎麼樣
我是成信院的,大四了,即將離校,對你這個問題我深有體會。對於學風的話,我覺得我們學校還不錯。平時每晚教室里都會有同學自習,大部分人都跑去圖書館學習看書了。圖書館里很多人,期末考試前更多,幾乎座無虛席。三教教室幾乎從不關門,主要是為考研的同學提供的,裡面的學習氛圍最好了,很像高考的那種情況。每年考上電子科大,中科院光電所,川大,南京信息工程大學,華中科大的學生不在少數。
另外,我們學校屬於理工科院校,專業性很強,比如在大氣科學(原來我們學校叫成都氣象學院,氣象是王牌專業),電子工程,通信工程,控制工程,光電技術,資源環境,衛星遙感,計算機軟體等方面實力還是挺強悍的,在四川省內電子信息方面僅次於電子科大和川大,二本中第一。今年下半年(好像是10月份)正式改名: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改名後的發展潛力會更大。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成為名副其實的兄弟院校。另外,學校還為中國人民解放軍二炮部隊培養國防生,這在二本學校中很少見。所以經常看到有軍隊的領導來視察,這就不奇怪了。另外,也經常有中國氣象局的領導來視察。
學校外面有個常樂小區,有很多小吃店,冷飲店,水吧,超市等,對於同學們的生活還是提供了不少方便。
另外中科院光電所,川大江安校區,西南民大新校區,川師航空港校區,成都體育學院新校區等都在學校附近,教育資源非常豐富。離學校3公里處就是著名的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現在正在建設T2航站樓,規模宏大,器宇軒昂。有空可以去看看。
總之,成信院是個不錯的學校,我感覺比四川師范大學,西華大學,西南民大更好,至少從就業這方面來說。
❻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是什麼時候建校的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源於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軍區空軍司令部在成都建立的氣象幹部訓練大隊,1954年改制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幹部學校,1956年改建為全日制中等專業學校,更名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學校。1978年成都氣象學校升格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學校,定名為成都氣象學院。1981年學院成為首批學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00年學院劃轉到四川省,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的管理體制,並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2001年原隸屬國家統計局的四川統計學校整體並入。2003年學院成為碩士學位授予權單位。2007年獲得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
學校舉辦本科教育30年來,積極適應我國氣象事業發展和地方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已經建設成為一所特色鮮明、優勢明顯、以工為主的多學科應用型高等學校。
學校現有航空港、龍泉、人南、青羊四個校區,佔地1800畝,校舍面積58.46萬平方米,固定資產總值8.84億元,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值11065.09萬元,圖書164.59萬冊(含電子圖書44.47萬冊),校園網設備先進建設水平高,運動場及體育設施完備功能齊全。
學校現有教職工1247人,專任教師960人,博士生導師5人,碩士生導師106人。現有教授、副教授287人,占師資總數的40.25%。具有博士、碩士學位的教師493人,占師資總數的69.14%。
學校擁有全國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1人,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9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4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8人,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8人;有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和「全國職工職業道德建設十佳標兵」稱號獲得者1人,四川省首屆教學名師獎獲得者1人。
學校現有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另有6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有46個本科專業,覆蓋工、理、管、經、文、法等學科門類。學校下設17個學院,1個二級學院,1個獨立學院,1個繼續教育學院,現有各類在校生30000多人。學校現有2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有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有3個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省級特色專業,有16門省級精品課程;有1個四川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個四川省高校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近幾年學校承擔了27項教育部和四川省教改項目,近兩屆獲13項四川省教學成果獎。
學校是信息產業部確定的「國家軟體產業基地(成都)人才培訓中心」,是「四川省信息工程本科人才培養基地」,是中國氣象局的氣象幹部培訓單位和國家統計局統計幹部培訓基地。2004年,學校成為全國第一所為二炮培養軍隊幹部的一般普通高等學校。
學校注重科學研究,建立了23個科研機構,在新型氣象雷達系統、中國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大氣輻射與衛星遙感、天氣動力學與東亞季風、環境系統分析和環境監測與評價等研究方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近年來,科研經費逐年提高,2006年達到2504萬元。2004-2006年期間,共承擔科研項目425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9項、國家「973」項目(子項目)2項、其它國家級科技項目2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4項、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項目1項;獲國家專利2項;獲省(部)級科研獎勵11項;發表學術論文1733篇,其中核心及以上期刊769篇,被SCI、EI、ISTP檢索97篇,出版教材、著作116部,3部(套)教材列為國家級規劃教材。
學校一貫重視學生課外科技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2004年以來,學生在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競賽、英語競賽等各類學科競賽中榮獲國家級獎勵102項,省(部)級獎勵145項。尤其在2005年全國大學生電子設計競賽中,獲全國一等獎4項、二等獎6項,獲一等獎數並列全國參賽高校第六名,位居一般高校第一名。
1978年以來,學校為國家培養了近2萬名本科畢業生。他們主要分布在全國氣象、IT、國防、民航、統計等部門和行業,許多已經成為骨幹力量。據統計,目前全國省級以上氣象台站的通信中心、防雷中心、雷達台站和衛星地面站等業務單位的技術骨幹有70%是我校培養的。
學校圍繞建設部分學科國內先進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的奮斗目標,確立了「育人為本、崇尚應用」的教育思想觀念和「質量立校、人才強校、特色興校」的辦學思路,提出了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基礎扎實、實踐能力強、具有創新精神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形成了「以普通本科教育為主,積極發展研究生教育,適度發展繼續教育」的辦學格局。當前,學校正抓住高等教育新一輪發展的歷史性機遇,貫徹落實學校第七次黨代會精神,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堅持科學發展,為建設特色鮮明的教學研究型信息工程大學而努力奮斗!
地址:成都市西南航空港經濟開發區學府路一段24號
我是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的學生,我們學校準備更名,不久應該是叫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所以還是很不錯的哦!
❼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王牌專業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的王牌專業為大氣科學、信息技術、管理經濟專業,其中信息與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軟體工程、統計學、管理科學與工程等均位列四川省省屬高校前列。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現有2個省級「一流學科建設」學科,5個省級重點學科,11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8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8個專業獲批國家級、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其中國家級8個,有8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和9個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
(7)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實驗室介紹擴展閱讀: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是四川省和中國氣象局共建、四川省重點發展的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學校創建於1951年,1956年改制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學校;1978年升格為本科院校——成都氣象學院;2000年學校由中國氣象局劃轉四川省,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
2001年原隸屬國家統計局的四川統計學校整體並入;2015年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學校是國家中西部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國家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院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四川省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建設高校。
❽ 成都信息工程學院電子工程學院的實驗室教學
雷電電子工程實驗室介
大氣電子工程實驗室
信號處理實驗室
生物電子實驗室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實驗
雷電電子工程實驗室 科技創性實驗室簡介
電子工程學院科技創新實驗室成立於2006年10月19日,原名開放實驗室。
實驗室成立以來,在院部支持下,實驗室管理老師和幾屆實驗室管理委員會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實驗室已建設成為我學院學生課外科技實踐的重要基地。
科技創新實驗室成立的目的在於為提高我院科技實踐水平,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到實驗室開展發明製作和創新活動,支持學生參與如四川省電子設計競賽,全國電子設計大賽,挑戰杯、ADI創新設計大賽等等大學生課外科技大賽活動,有效的利用和挖掘實驗室的教學資源。
實驗室由學生和老師共同管理,並且有明確的規章制度。科技創新實驗室是由技術部,秘書處,材料部,宣傳部,管理部以及電子小組幾個部門組成。實驗室在成立以來,管委會成員不斷的總結和積累管理經驗,實驗室的管理制度也不斷的完善。每個進入實驗室的成員都必須嚴格遵守實驗室的一切制度。
進入科技創新實驗室的學生,都能夠到實驗室提供的一些電子元器件以及得到老師和高年級同學的輔導。6601實驗室是一個對全電子工程學院學生開放的實驗室:在物資方面實驗室有學生製作的基本常用元器件;在學習方面,實驗室的同學每天都能夠為能力稍微低點的同學提供技術上的幫助,也為他們指導學習電子製作的方向。對於電子小組的同學每隔一兩個星期, 實驗室管委會就會安排相關人員對他們進行定期的培訓。在每年的寒假與暑假,實驗室都會組織一些能力比較強的成員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這種培訓不僅能充分的利用學生的大學時間,它更能夠幫助學生提高專業知識和自身的動手學習能力。 「周立功3+1」創新實驗班十大特色
1.實踐與理論並重
班級主要理論課程有:ARM嵌入式系統基礎教程、微小內核分析與程序設計、射頻電路、Linux操作系統、硬體電路、計算機操作系統、電子綜合設計等與嵌入式相關的系統。
班級主要實踐內容有:LPC2103實驗板的焊制、以及基於實驗板的實驗內容:UART、I2C 、RTC、 cos-II操作系統等。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上午是理論課程學習,下午是實驗操作。在實踐中檢驗真理是我們學習的宗旨,在實驗中細化並解決問題是我們學習的原則。我們將通過實驗深化對理論的理解。
2.專用教室和專用設備
學校為「3+1」 班提供專用教室,以此實現小班化教學,同時為每位學生提供一台電腦、一套由周立功公司指定的開發套件LPC2103,LA1024邏輯分析儀、100MHZ泰克數字示波器、DDS信號發生器,以此提高學生教學資源佔有率。以及耳麥、攝像頭、投影儀、音響等教學設備可用於多媒體教學和網路遠程教學,電扇、空調、飲水機等常用電器,用於改善專用教室環境。
3.講座、小組討論
眾人拾柴火焰高,班級定期為全班同學開展講座,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主講人,講座內容涉及平時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或者自己平時在學習中總結的好的學習方法和好的學習資源。講座以一種互動形式開展,有疑問大家共同探討。我們的學習的形式是多樣的,組內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通過組間的討論直至問題得以解決。
4.培養團隊合作精神
現在社會需要的不單是個能的能力,更需要的是團隊合作精神。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採取由人轉變到團隊,三十個人分為五個小組,不論是平時的理論學習還是實踐設計中,我們強調的是訓練團隊協作精神,提高團隊意識,共同討論問題,解決學習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互相取長補短。班級里定期組織組間小型競賽,如板子競賽、編程競賽、各種文體競賽等,因此每個小組的六個成員就像緊緊的相連在一起的鏈條,每一環的強度就決定了整個鎖鏈的強度。
5.學校與企業接軌
校企「無縫連接」聯合培養嵌入式學生
「3+1」高校聯盟,打造嵌入式領域的「黃埔軍校」
為了有效提高高等教育的教學質量,為了破解兩難問題,具有多年企業人才培養經驗和 嵌入式系統應用技術研究經歷的著名企業家周立功先生決心整合企業和社會的各種優勢資源 與高校無償合作,共同推進高校教育改革,努力探索能夠大批量培養高素質專門人才和拔尖 創新人才的教材、教法和教學模式,最終形成一種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向全國推廣,同時信息更新與社會同步,讓你及時了解社會需求及動態,為面向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6.來自不同專業
我們三十個人分別來自全院不同的專業,猶如來自不同方向的支流,帶著各自的夢想相匯於3+1創新實驗班這個嵌入式的主流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大家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不同的學習經歷、不同的實踐經驗,不同的思想碰撞讓我們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7.豐富的業餘生活
學習任務是繁重的,但是絲毫不能減退我們的熱情。學習之餘我們3+1班定期每周六下午開展了豐富的集體活動,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在有限的時間里我們揮灑著我們無限的激情,勞逸結合。
8.自主管理 自主學習
全體同學自主投票產生班長、文體委員、生活委員、學習委員、宣傳委員、各小組組長等班級幹部,班級幹部也為採用民主形式管理班級,使班級有條不絮。班級同學自主安排作息時間:上午八點到教室,八點半開始上課至中午十二點,下午兩點至傍晚五點半以及晚上七點至九點半是班級同學的自主學習時間。班級每天安排一位同學當紀律委員監督同學們的考勤情況並於每天課前向全班匯報前天情況,每天安排一組同學負責班級衛生、投影儀等管理。全班同學秉著對自己負責對班級負責的心積極投入平時的管理學習生活中。
9.復合型人才
現今專才已經遠遠不能滿足社會飛速發展的需求了,因此3+1班致力於培養適應社會的復合型人才,不同於傳統的課堂教學,「3+1」 教學模式具有啟發式、互動式、小班化、網路化、案例 式等特點,其通過開設嵌入式系統系列課程,培養了學生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論證、資料搜 集、系統設計、電路調試、系統測試、報告撰寫等工程設計技術能力。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 和解決問題及解決未知事件的創新能力,用事實證明學習成果,用汗水澆灌復合型人才。
10.資源共享
一葉孤帆難以遠航,千帆競發才是大海的壯觀。班級建立網路共享資源,學習課件、問題整理、實驗要求、經典例子、工具軟體、娛樂分享資源都在裡面得到共享,充分發揮了班級網路資源。
❾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怎麼樣好不好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是四川省和中國氣象局共建、四川省重點發展的省屬普通本科院校。學校創建於1951年,前身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南空軍氣象幹部訓練大隊;1954年轉為地方建制,更名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幹部學校;1956年改建為三年制中專學校,更名為中央氣象局成都氣象學校;1978年升格為本科學校,更名為成都氣象學院;2000年由直屬中國氣象局劃轉為四川省人民政府管理,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學院;2001年整體合並原隸屬國家統計局的四川統計學校;2003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2007年獲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優秀」;2010年成為四川省人民政府與中國氣象局簽約共建高校;2013年入選中西部基礎能力建設工程高校;2015年更名為成都信息工程大學。
經過66年的建設,學校已發展成為以信息學科和大氣學科為重點,以學科交叉為特色,以工學、理學、管理學為主要學科門類,工、理、管、經、文、法、藝多學科協調融合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學校現有航空港、龍泉兩個校區,佔地面積2100餘畝,固定資產13億元,紙質圖書178餘萬冊;學校現有大氣科學學院、資源環境學院、電子工程學院、通信工程學院、控制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軟體工程學院、網路空間安全學院、管理學院、應用數學學院、光電技術學院、外國語學院、政治學院、文化藝術學院、統計學院、商學院、物流學院等17個學院,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0000餘人、研究生近2000人。
學校現有省級重點學科5個,8個碩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類別,4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現有53個本科專業,7個國家級特色專業建設點和12個省級特色專業建設點,2個國家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和7個省級綜合改革試點專業。學校現有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1個(含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哲社重點研究基地2個、協同創新中心2個)、省高校重點實驗室和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11個,是四川省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建設高校,四川省首批「一流學科建設」高校。
學校現有專任教師1200餘人,其中博士424人,高級職稱540人,有全國「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四川省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四川省有突出貢獻的優秀專家、四川省「千人計劃」專家等80餘人次。我校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5個省級教學團隊、7名省級優秀教師、6名省級教學名師,近兩屆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2項,省級教學成果獎27項,聘有100餘名院士、長江、傑青等高層次專家為我校兼職教授。有本校教師擔任校外兼職博士生導師20人,比較有影響力的主要學術兼職46項,其中CDIO國際組織委員會委員1人(全球6位)。
學校大力實施「以人為本、融合開放、服務行業、服務地方」的發展戰略,科技創新和產學研合作能力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2010年以來,學校承擔了國家科技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等國家級項目140項;獲省部級及以上科研獎61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4項。
學校借鑒國際CDIO工程教育理念,以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為突破口,在全校實施了以專業建設為主線的教育教學一體化改革,是全國CDIO工程教育模式試點工作組副組長單位和中國西部高校唯一的國際CDIO組織正式成員。2010年,學校入選國家首批61所「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院校,有8個教育部「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和9個省級「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專業,近兩屆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省級教學成果一等獎10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