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程大學 > 廣州南越邦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廣州南越邦裝飾工程有限公司

發布時間:2021-08-16 14:38:58

⑴ 廣州南越邦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怎麼樣

廣州南越邦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是2014-04-18在廣東省廣州市海珠區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自然人投資或控股),注冊地址位於廣州市海珠區寶崗大道268號1311房(僅限辦公用途)。

廣州南越邦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的統一社會信用代碼/注冊號是91440101304512662Y,企業法人鄧周源,目前企業處於開業狀態。

廣州南越邦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的經營范圍是:室內裝飾、設計;通信設施安裝工程服務;古建築工程服務;景觀和綠地設施工程施工;園林綠化工程服務;建築工程後期裝飾、裝修和清理;提供施工設備服務;工程環保設施施工;風景園林工程設計服務;景區開發、設計、管理;。在廣東省,相近經營范圍的公司總注冊資本為3990517萬元,主要資本集中在 1000-5000萬 和 100-1000萬 規模的企業中,共8508家。

通過工程資訊網查看廣州南越邦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資訊。

⑵ 從哪幾個方面介紹廣州的歷史

廣州自古以來是廣東乃至嶺南區域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建築、藝術、宗教、戲劇、音樂、文學、繪畫、工藝、飲食、園林、風俗等各個文化領域,處處表現出悠久的歷史淵源和鮮明的個性。

1、文學

東漢,廣州漢議郎學者楊孚寫出了我國第一部地區性的物產專著《異物志》,是廣東最早著書立說的學者。

宋代,珠三角成為嶺南文學中心,廣州的崔與之、李昴英是有全國影響的人物,崔與之更是開嶺南宋詞之始。

明代,廣州以南園前五子、南園後五子詩社為代表的文人社團盛行,代表人物有孫蕡、黃哲、歐大任、梁有譽、黎民表、吳旦、李時行、鄺露、陳子壯、黎遂球等。

清代,廣州出現了以「嶺南三大家」和「嶺南七子」為代表的一批詩人,包括屈大均、陳恭尹、梁佩蘭、程可則、王邦畿、方殿元、方還、方朝、張維屏、梁鼎芬等,使嶺南詩壇與中原、江浙詩壇三足鼎立。「嶺南三大家」的詩作在清代詩壇享有極高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居於重要地位。

2、繪畫

嶺南畫壇從明清起有較大發展,人才輩出,廣州有林良、顏宗、何浩、張譽、黎簡、謝蘭生、羅天池、居巢、居廉、蘇六朋、陳璞等。

20世紀初,在廣東產生了「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均為番禺人。他們在中國畫的基礎上融合東洋、西洋畫法,自創一格,著重寫生,章法、筆墨不落陳套,色彩鮮艷,學者甚眾,與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成為20世紀主宰中國畫壇的三大畫派之一。

代表人物有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關山月、趙少昂、黎雄才、楊善深、盧傳遠、何香凝、方人定、伍嘉陵、黃獨峰、司徒奇、何磊、黎葛民、黃幻吾、黃少強、陳凝丹等。另外通草畫是19世紀起源於廣州的一種繪畫藝術。

3、工藝

「三雕一彩一綉」是廣州傳統工藝美術的主要代表,即廣州象牙雕刻、廣州玉雕、廣州木雕、廣彩、廣綉。

廣雕還包括廣州欖雕、石雕、磚雕、骨雕、貝雕等。清代以來,廣州工匠根據西方客戶的要求,選擇各種名貴材料,精鏤細刻,形成了新穎、生動逼真、精巧細膩的廣雕藝術品,更成為朝廷貢品,故宮博物院均有收藏,代表人物有陳祖章、翁昭、翁榮標、李定寧等。

廣彩是廣州特有的釉上彩瓷工藝品,已有300多年歷史。作為外銷瓷,廣彩在清代享有崇高的國際聲譽,有「世界官窯」之稱,歐洲許多國家的皇室用瓷都是廣彩瓷品。

廣綉是中國四大名綉之一,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唐代成為朝廷貢品,到明代中期已揚名海外,18世紀風靡了英國皇家及上流社會,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有收藏,故宮博物院也收藏有不少廣綉的優秀作品。

4、園林

在18至19世紀初期,廣州海珠區、西關一帶曾涌現出由十三行商人興建的規模宏大、雍容華麗的私家園林,包括潘家花園、伍家花園、海山仙館在內的眾多名園,被稱為「行商庭園」。它們不僅是嶺南園林的巔峰之作,還引發了清代時期歐洲各國模仿「中國式」園林的盛況。

廣州現存的清代古典式嶺南園林有餘蔭山房,是嶺南四大園林之一。

5、民俗

廣州迎春花市在南漢時就已有之,到19世紀中葉,花市例定在除夕前幾天舉行,花木湧入城市,十里長街,市民結伴「行花街」,熱鬧非凡,越辦越旺,發展到珠江三角洲的許多城市都有此俗。

廣州民俗還有飄色、醒獅、龍獅、鰲魚舞、黃閣麒麟舞、市橋水色、魚燈、乞巧、鳳舞、八音鑼鼓、木魚書、龍舟、北帝誕、生菜會、波羅誕、鄭仙誕、金花誕、何仙姑誕等。

(2)廣州南越邦裝飾工程有限公司擴展閱讀:

廣州,簡稱「穗」,別稱羊城、花城,是廣東省省會、副省級市、國家中心城市、超大城市,國務院批復確定的中國重要的中心城市、國際商貿中心和綜合交通樞紐。

廣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從秦朝開始一直是郡治、州治、府治的所在地,華南地區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和科教中心。

廣州是廣府文化的輻射中心,從公元三世紀起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主港,唐宋時成為中國第一大港,是世界著名的東方港市,明清時是中國唯一的對外貿易大港,是世界唯一兩千多年長盛不衰的大港。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廣州市

⑶ 西漢南越王墓中有哪些文物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東省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

在秦末楚漢相爭之際,時任南海郡尉的趙佗吞並桂林、象郡,於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南越國疆域基本就是秦朝嶺南三郡的范圍,東抵福建西部,北至南嶺,西達廣西西部,南瀕南海。從趙佗最初稱王後,南越國共傳5代王,歷時93年。開國之君趙佗僭稱南越武帝,第二代王趙眜為趙佗次孫,在《史記》中被稱為趙胡,僭稱文帝,第三代王趙嬰齊為趙眜之子,死後稱明王,皆築有陵墓。趙眜的南越王墓劈山為陵,從象崗頂劈開石山20米,鑿出一個平面「凸」字形的豎穴,再從前端東、西側開橫洞成耳室,南面開辟斜坡墓道。墓室以紅砂岩石仿照前堂後寢的形制砌成地宮,墓頂用24塊大石覆蓋,再分層夯實而成。

墓室仿照生前宅居築成,墓室坐北朝南,前三後四共7室。墓主居後部中室,前廳後庫,前部東西為耳室,後部東西為側室。殉葬者共15人,其中姬妾4人,僕役7人。南越王墓的前部前室四壁和頂上均繪有朱、墨兩色雲緞圖案;東耳室是飲宴用器藏所,有青銅編鍾、石編鍾和提筒、鈁、錇等酒器以

及六博棋盤等。西耳室是兵器、車、馬、甲胄、弓箭、五色葯石和生活用品、珍寶藏所,尤其珍貴的是來自波斯的銀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爐和深藍色玻璃片。這證明南越國早期或更前年代廣州已與波斯和非洲東岸有海上貿易。後部主室居中,為墓主棺庫主室,墓主身穿絲縷玉衣,隨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為「文帝行璽」龍鈕金印,此外,還有螭虎鈕「帝印」、龜鈕「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趙眜」玉印等。東側室為姬妾藏室,殉葬姬妾4人均有夫人印一枚;西側室為廚役之所,殉葬7人,無棺木,室後置豬、牛、羊三牲。後藏室為儲藏食物庫房,有近百件大型銅、鐵、陶制炊具和容器。南越王墓共發現遺物千餘件套,其中金印是國內首次發現的漢代帝王金印。這對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土地開發、生產、文化、貿易、建築等狀況以及南越國歷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現就陵墓及部分珍貴文物作較詳細的介紹。南越王墓有一件物品被稱為「鎮墓之寶」,那就是「文帝行璽」金印,是我國發現的第一枚帝印。在傳世或發現的秦漢印章中,未見一枚皇帝印璽,只有文獻記載。據文獻所講,帝印都是白玉質印、螭虎鈕印,印文是「皇帝行璽」或「天子行璽」;而南越國趙眜這枚帝印卻是金質印、蟠龍鈕印,印文是「文帝行璽」。這是金印的獨特之處,是南越國自鑄、趙眜生前實用之印。

這枚「文帝行璽」金印是正方形,印台重148.5克,含金量非常高。印面呈田字格狀,陰刻「文帝行璽」4個小篆體的字,書體工整,刀法剛健有力。蟠龍鈕是一條龍蜷曲的樣子,龍的首尾和兩足分置在4個角上,似騰飛疾走,印面槽溝和印台四周壁面都有碰撞和劃傷的痕跡,而且還遺留著一些暗紅色的印泥。印台背上的龍,有些部位磨得十分光滑,說明這枚金印是墓主人生前日常行使王權的大印。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璽」金印外,還有「泰子」(即太子)金印和「右夫人璽」金印,但不是龍鈕,而是龜鈕。「泰子」金印也是首次發現,在傳世印璽中未曾見過。按秦漢禮制規定,只有皇帝、皇後的才能稱「璽」,其他臣屬的印是不能稱「璽」的。

皇帝用璽並非只有一種,而有多種。例如用於賜諸侯王的「皇帝之璽」、用於封國的「皇帝行璽」、用於發兵的「皇帝信璽」、用於冊封外國的「天子之璽」等。「皇帝璽」被視為「傳國璽」,歷代統治者視為保國鎮疆之寶,正所謂「得寶者得天下,失寶者失天下」。而趙眜的「文帝行璽」是個人專用,不往下傳,因此死後用於陪葬。歷史上發現的印實屬較多,但是大多數是銅質、玉質或水晶質的,很少發現有金印,大概只有12枚,12枚金印中屬東漢的有8枚,屬西漢的4枚,僅南越國便佔了3枚。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還有金帶鉤、金花泡和杏形金葉,均是飾物。而金花泡普遍被認為是海外輸入的「洋貨」。南越王墓中有一件白色的銀盒特別引人注目,那閃閃發光的花瓣顯得尤為突出。在主棺室,盒內有10盒葯丸。從造型、紋飾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藝特點看,銀盒與我國傳統的器具風格迥異,但與古波斯帝國時期遺物相似。經化學分析、研究,認為是波斯產品,銀盒裡的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葯。因此,銀盒並非南越國製造,而是海外舶來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南越王墓的銀器除了銀盒外,還有銀洗、銀卮和銀帶鉤,都是越王室的專用器具。7件銀帶鉤工藝十分精美,有5種式樣、鉤首有雁頭形、龜頭形、龍頭形和蛇頭形等。銅器在南越王墓隨葬物中佔有重要地位,共有青銅器500多件,不但品種數量多,而且製作工藝技術精湛,極具地方特色。這批銅器中有廚具、飲食用具、酒器、樂器、生產工具及各種日用器具等。銅鼎共有36件,有漢式鼎、楚式鼎和越式鼎,其中有9件刻有「蕃禺」銘文,都是由南越國的都城工匠所造,是廣州建城歷史的重要物證。特別是越式大鼎。鼎內有「泰官」封泥一枚。南越國也像西漢一樣設有「泰官」一職,是掌管南越王日常飲食的職官。銅壺共9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個鎏金銅壺,細長頸,大腹,造型美觀大方,通體鎏金,光亮華麗,是一件藝術精品。銅提筒共9件,是南越王墓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特別是一個船紋銅提筒,除器身有幾組幾何飾紋帶外,最為突出的是4隻首尾相連的羽人船,每船有羽人5名,各飾羽冠,赤腳。船首倒掛一具人頭;船首尾各豎兩根羽旌。5個人形態各異,有的劃槳,有的擊鼓,有的持兵器,有的在殺俘虜祭海神。船與船之間還有海龜、海魚等作裝飾,形態生動,工藝精美,是精美的藝術品。南越王墓中的39件銅鏡大部分都是精品,例如連弧龍紋鏡、帶托鏡、十字龍鳳紋鏡、繪畫鏡、六山紋鏡等。其中繪畫鏡是彩繪人物大畫鏡,為國內最大的西漢繪畫圓鏡,是漢代銅鏡中的珍品。繪畫圓鏡仍保留白、青綠兩色的繪人物組畫,中央有兩人做跨步弓腰斗劍表演,兩側各有4人站立圍觀,生動逼真。周圍和中間還配以連弧紋和卷雲紋。還有一件六山紋鏡,有6個斜形山字,襯以浪花形羽狀紋和蓮葉形花瓣紋飾。

銅熏爐共有11件,有單件和四連體的,爐腹和頂蓋均鏤孔透氣,是用來焚香料的,香料被認為是舶來品,這是最能反映南越國地方特色的典型銅器,其復雜的工藝反映了當時的鑄造技術水平。宴樂之器是古代統治者炫耀其奢華生活和身份地位的標志。南越王墓內東耳室有一批樂器,旁邊還有一名殉葬的樂師。樂器可分銅、石、陶、絲四大類,青銅樂器有鈕鍾一套14件,甬鍾一套5件;句鑃一套8件。句鑃扁方形實柱體柄,弧形口,陰刻篆文「文帝九年樂府工造」,並刻有「第一」至「第八」的編碼,是我國唯一發現具有年代而又有序號的句鑃。南越王墓中的兵器種類多,數量大,除15把劍為鐵質外,其餘皆為銅造。最為難得的是一把「張儀」銅戈,銘文「王四年相邦張儀」等字,「王四年」應為秦惠王時,由張儀監造,說明是由秦帶入南越的。銅虎節是一件難得的珍品。姿態生動威猛,蹲虎欲躍,虎頭昂揚。張口,露齒,弓腰,卷尾,飾以錯金虎斑紋,是國內僅存的一件錯金虎節,尤為珍貴,有錯金銘文「王命:車徒」,屬於孤品,是一件重寶。節是外交和軍事上的信符,有虎節、龍節、人節之分,可以用來證調戰車和士兵。銅鈁是一個方形壺。腹呈橢圓形突出,飾以繁縟的浮紋,復雜多變。這種盛酒的銅器製作精良,具有透雕風格,更能襯托出主人酒的名貴與醇香。墓中的銅構件較多,有鎏金銅鋪首6件。有一個已朽的漆屏風的銅構件多種,例如,轉角鎏金銅托座、鎏金蟠龍托座、正間鎏金銅托座、鎏金朱雀銅頂飾、鎏金雙面獸形銅頂飾等。玉璧是正中有孔的圓形玉器。南越王墓有各種玉璧56件,僅主棺室就有47件,說明墓主對玉璧的喜愛。特別是主棺室的一件大玉璧,是墓中所有玉璧中最大的一件,雕刻精緻,紋飾古樸莊重,頗有帝王之氣,是我國已知玉璧中體形最大、龍紋飾最多的一塊,被稱為「璧中之王」。玉衣是漢代特有的喪葬殮服,東漢滅亡以後,未發現有玉衣。玉衣是有等級規定的,有金縷、銀縷、銅縷玉衣,諸侯王多用金縷,也有用銀縷的。而南越王墓的這件絲縷玉衣為首次發現,也是我國唯一的一件。

整件玉衣全長1.73米,共用玉片2291塊,用朱紅色絲帶粘貼,構成多重幾何形紋樣,色彩鮮艷。另外墓中有玉印共9枚,其中3枚有文字的玉印都是出在主棺室墓主身上,分別是「趙眜」、「泰子」、「帝印」的方形玉印。「趙眜」印和「帝印」都是墓主身份的物證。在人們生活中,陶器比其他器具的存在時間更長、作用更大、關系更密切。南越王墓共有陶器371件,計有儲容器、炊煮器、日用器,還有網墜、響器和模型明器等,眾多的陶器說明其在王宮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西室中還發現原支大象牙一捆,共5支、並排堆放。經鑒定,這5支大象牙的產地是非洲,可能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廣州的。另外還有刻畫象牙卮、象牙算籌等,可見這些大象牙是進口雕刻原料。

⑷ 西漢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

銀盒
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有一件白色的銀盒特別引人注目,那閃閃發光的花瓣顯得尤為突出。這個呈扁球形銀盒,通高12厘米,腹徑14.9厘米,重572.6克。出土時在主棺室,盒內有十盒葯丸。從造型、紋飾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藝特點看,與中國傳統的器具風格迥異,但與古波斯帝國時期(公元前550~330年)遺物相似。經化學分析和專家們研究,認為是波斯產品,銀盒裡的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葯。因此,銀盒並非南越國製造,而是海外舶來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南越王墓出土的銀器除了銀盒外,還有銀洗、銀卮和銀帶鉤,都是越王室的專用器具。7件銀帶鉤工藝十分精美,有5種式樣、鉤首有雁頭形、龜頭形、龍頭形和蛇頭形等。特別是主棺室出土的那件銀帶鉤,通長18.4厘米,呈弓狀,鑲嵌寶石並飾以凸浮雕。龍頭形的鉤首飾以卷雲紋和騰躍的飛虎。復雜的紋飾,發光的寶石,通體鎏金,顯得高貴華麗,是很好的工藝精品,反映了主人高超的製作工藝和審美觀點,從中我們也可看出當時人們的生活風尚。帶鉤的用途,主要用於扣接束腰的皮帶,還可以用於佩劍和鉤掛刀劍、錢袋、印章、鏡囊及各種飾品。 銅器在南越王墓的出土文物中佔有重要地泣,共有青銅器500多件,不但品種數量多,而且工藝技術精湛,極具地方特色。這批銅器中有廚具、飲食用具、酒器、樂器、車馬器、生產工具及各種日用器具,等等。銅鼎。共36件,數量超過了殷墟的商代婦好墓,有漢式鼎、楚式鼎和越式鼎,其中有9件刻有「蕃禺」銘文,都是由南越國的都城工匠所造,是廣州建城歷史的重要物證。特別是越式大鼎,通高54.5厘米。出土時鼎內有「泰官」封泥一枚。南越國也像西漢一樣設有「泰官」一職,是掌管南越王日常飲食的職官。
銅壺
共9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個鎏金銅壺,高37厘米,細長頸,大腹,造型美觀大方,通體鎏金,光亮華麗,是一件藝術精品。
銅提簡
共9件。銅提筒是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特別是一個船紋銅提筒,高40.7厘米。除器身有幾組幾何飾紋帶外,最為突出的是4隻首尾相連的羽人船,每船有羽人5名,各飾羽冠,赤腳。船首倒掛一具人頭。船首尾各豎兩根羽旌。5人形態各異,有的劃槳,有的擊鼓,有的持兵器,有的在殺人。有人分析,廣州臨海,多海患,畫面表現的應是殺俘虜祭海神的場面。船與船之間還有海龜、水鳥、海魚等作裝飾,形態生動,工藝精美,是精美的藝術品,是中國考古史上發現的規模最大、最為完備的海船圖形。
出土的39件銅鏡大部分是精品,例如連弧龍紋鏡、帶托鏡、十字龍鳳紋鏡、繪畫鏡、六山紋鏡等。其中繪畫鏡是彩繪人物大畫鏡,直徑達41厘米,為國內考古發掘出土最大的西漢繪畫圓鏡,是漢代銅鏡中的珍品。特別是出土時仍保留白、青綠兩色的繪人物組畫,中央有2人作跨步弓腰斗劍表演,兩側各有4人站立圍觀,生動逼真。周圍和中間還配以連弧紋和卷雲紋。還有六山紋鏡,有6個斜形山字,襯以浪花形羽狀紋和蓮葉形花瓣紋飾。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有一面六山字紋鏡是傳世品,但是南越王墓出土的這面鏡則是第一次由考古工作者親自發掘出來的,實為珍貴。銅鑒出於後藏寶,是深鼓腹大盆,可用來盛水或食物,出土時盆內有豬、牛、羊、雞骨和魚、龜等海產,說明這是當時的主要食品。
銅熏爐
共有11件,有單件和四連體的,爐腹和頂蓋均鏤孔透氣,是用來焚香料的,香料被認為是舶來品,這是最能反映南越國地方特色的典型銅器,其復雜的工藝反映了當時的鑄造技術水平。
銅鈁、印花銅凸版與構件
銅鈁是一個方形壺。腹呈橢圓形突出,飾以繁縟的浮紋,復雜多變。這種盛酒的銅器製作技術精良,具有透雕後味,更能襯托出主人酒的名貴與醇香。
印花銅凸版。是用來在絲織物上印染圖案的工具,是我國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印染工具,對研究古代紡織技術具有重要意義。墓中出土的銅構件較多。有鎏金銅鋪首6件。有一個出土時已朽的漆屏風的銅構件多種,例如,轉角鎏金銅托座、鎏金蟠龍托座、正間鎏金銅托座、鎏金朱雀銅頂飾、鎏金雙面獸形銅頂飾等。還有鎏金銅牌飾等。 鈕鍾
甬鍾、銅句鑃都是樂器。宴樂之器是古代統治者炫耀其奢華生活和身份地位的標志。墓內東耳室出土的一批樂器,旁邊還有一名殉葬的樂師。樂器可分銅、石、陶、絲四大類,這里只說青銅樂器,有鈕鍾一套14件,甬鍾一套5件;句鑃一套8件。還有銅鑄等。鈕鍾是南越國自造的樂器,大者通高24.2厘米,小者通高11.4厘米。
甬鍾
最大的通高49厘米,最小的通高38厘米,長圓筒呈橢圓形。
句鑃
最大的通高64厘米,扁方形實柱體柄,弧形口,陰刻篆文「文帝九年樂府工造」,並刻有「第一」至「第八」的編碼,是迄今我國唯一發現具有絕對年代,而又有序號的句鑃。「文帝九年」是公元前129年,由樂府工匠製造,趙昧自稱文帝,與歷史文獻記載相符。經測定,句鑃音質還好,仍可演奏,彌足珍貴。 墓中出土的兵器種類多,數量大,除15把劍為鐵質外,其餘皆為銅造。最為難得的是一把「張儀」銅戈,銘文「王四年相邦張義(儀)」等字,「王四年」應為秦惠王時。由張儀監造,說明是由秦帶入南越的。
銅劍
出自西耳室、是戰國楚式劍,為墓中唯一的一把青銅劍。
銅虎節
是一件難得的珍品,姿態生動威猛、蹲虎欲躍、虎頭昂揚。張口、露齒、弓腰、卷尾,飾以錯金虎斑紋,是國內僅存的一件錯金虎節,屬於孤品。節是外交和軍事上的信符,有虎節、龍節、人節之分.可以用來證調戰車和士兵,有錯金銘文「王命:車徒」,尤為珍貴,是一件重寶。
所謂「節」,是一種外交禮器,《禮記》中記載「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其他史料中也有「天下之六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以金為之。道路用族節,門關用符節,都鄙用管節,皆以竹為之」的記載。雖然「節」的種類繁多,銅虎節也曾經在其他地區有過發現,但唯有南越王墓出土的這件通體以錯金鑄造法製成。有人推測,此虎節極有可能是當年南越王趙佗攻佔了楚國舊地時所獲,隨後傳給後代,並最終成為南越王墓的隨葬品。
鐵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了國防力量。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鐵器始於春秋時代,戰國時期已普遍使用。漢代鐵器以農具、工具和兵器為主。南越王墓出土的鐵器有700多件,有農具、工具、兵器和日用器具等。
鎧甲
通高58厘米,屬輕型鐵甲。共有709片甲片,均呈四角抹圓的長方形。這種輕型鐵甲適合於氣溫較高的南方地區使用,代表了西漢時期南方鎧甲的基本形制,與北方中原地區出土的鐵鎧甲形制有較大差別。
鐵劍
共15件,其中一件出自墓主腰間左側,殘長164厘歐陽,劍鞘為竹胎,劍莖兩面夾以木板,外捆纏絲帶。還有4件是青黃色玉,雕刻最為精細,下面有高浮雕群獸,形態十分生動。
鐵矛
這個鐵矛間銅質、鎏金,錯間金銀的三角圖紋和流雲紋,如此華麗的鐵矛應為南越王自用,或用於儀仗。 玉壁
是正中有回孔的圓形玉器。南越王墓出土各種玉璧56件,僅主棺室就 有47件,說明墓主對玉壁的喜愛。這些玉壁中比較突出的有大玉璧、透雕重圈二龍銜環璧、透雕龍紋玉璧、透雕龍鳳渦紋玉璧、魯首玉璧、雙連玉璧等。特別是主棺室出土的一件大玉璧,直徑達33.4厘米,是墓中所出土玉璧中最大的一件,雕刻精緻,紋飾古樸莊重,頗有帝王之氣。大玉璧是我國已知考古發掘出土玉璧中體形最大、龍紋飾最多的一塊,被稱為「璧中之王」。
玉盒
主棺室出土,為青玉,呈青黃色,盒身鼓圓,高77厘米。玉盒刻有兩鳳鳥,飾以美麗浮雕紋,結構嚴謹,雕工精細,光潔奪目,被稱為「玉器絕品」。
絲縷玉衣
玉衣是漢代特有的喪葬殮服,東漢滅亡以後,未發現有玉衣。玉衣是有等級規定的,有金縷、銀縷、銅縷玉衣,諸侯王多用金縷,也有用銀縷的。南越王墓出土的絲縷玉衣為首次發現,也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件。
南越王墓出土的絲縷玉衣是中國考古歷史上所見的最早的一套保存完備的絲縷玉衣,且從未見於文獻和考古發現中,比名聞天下的河北中山靖王墓中劉勝所穿的金縷玉衣所屬時間還要早12年。這套玉衣由頭、上衣、左右袖筒、左右褲筒、手套和鞋10部分組成,全長1.73米,共用近2300塊玉片,其中頭部用玉片260餘枚,上衣530餘枚,左右袖筒各約210枚,左褲筒266枚,右褲筒388枚,左右手分別為113枚和21枚,左右鞋分別為108枚和109枚。每枚玉片四角打磨四孔,通身用朱紅色絲帶穿連而成,走線規整,圖案精緻。玉片材質不一,顏色各異,以黃褐色為主,質地溫潤,取材自珍貴的軟玉石料。根據鑽孔工藝和玉料質地來看,屬於南越地區所產。由於年代較早,因此它並不像其他墓葬中出土的玉衣一樣採用金縷或銅縷等金屬作為穿連材料。有學者將其與河北滿城漢墓中出土的中山靖王金縷玉衣進行了對比,認為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南越國是得到漢朝中央政府承認的王國,因此如果是皇室所賜,那麼應當至少是使用銀縷作為穿連材料,而此玉衣採用絲縷穿連,無疑表明是南越當地自行製作。也正是這種獨一無二的做法,才顯出了它獨有的歷史參考價值。
玉印
共9枚,其中3枚有文字的玉印 (有6枚無文字)都是出在主棺室墓主身上,分別是 「趙昧」、「泰子」、「帝印」的方形玉印。「趙昧」印和 「帝印」都是墓主身份的物證 。「帝印」是「皇帝之印」的意思,是趙昧生前僭越稱帝的物證。
玉佩
由於玉石具有優良的質地和美麗的色澤,又能迎合人們的求美天性和祈求健康、避邪的心理,從古至今是人們追求的時尚。在古代佩戴玉質裝飾品是達官貴人追求的時尚。南越王墓出土的玉飾品有130餘件。例如,犀形玉瑛,整體作透雕形的犀牛,呈蹲曲不想狀,全身肌肉隆起,充滿生機活力。雙龍紋玉瑛,對稱的雙龍頭,張口鼓目,飾以透雕雲紋,形象生動。透雕龍璃紋玉環,雙面透雕二龍二獸的優美造型,十分別致。透雕龍鳳紋重玉佩,透雕體態輕盈的龍鳳,飾以卷雲紋,造型飽滿有力,龍鳳均有呼之欲出之態,確是玉飾精品。連體雙龍玉佩,構思奇特的雙龍擁爪,形象生動。鳳紋牌形玉佩,獨特的不對稱設計,形象美觀。還有11套玉佩已復原了3套,墓主趙昧的組玉佩是最大、最豪華的一套。
玉角杯
出目主棺室 「頭箱」,為主人自用的酒具。長18.4厘米,口部橢圓,口徑5.8一6.7厘米。杯身作弧形優美流暢地回卷,尾端形似浪花飛揚,飾以陰刻、浮雕,構思奇妙,製作精美。這件獨一無二的玉器精品被譽為 「漢玉中的稀世之寶」。

⑸ 廣州市那裡好玩

廣州主要有鎮海樓、南越王墓、陳家祠、六榕寺、光孝寺等景點。

冬春時節廣州是一片花的海洋,屆時中科院華南植物園、蘭圃、西苑盆景之家、雲台花園和每年春秋兩季均舉辦菊展的越秀公園、文化公園,處處花團錦簇。

⑹ 廣州值得去的地方有哪些

1、廣州塔

在被花膠海味霸佔了整條街的一德路內,藏著一所擁有」遠東巴黎聖母院」之城的石室聖心大教堂。

這座百年教堂,所有的牆壁和柱子都是由花崗岩砌成的,非常的有特色,因此當地街坊給它取了個親切的名字,「石室」。高聳的塔尖、精緻的紋飾,還有紅黃藍綠七色的玻璃,整個教堂,從里到外,都是濃濃的復古氣息。

⑺ 誰能告訴我廣州有幾個區啊順德區有哪些風景名勝啊

廣州有十個區:荔灣區,越秀區,海珠區,天河區,白雲區,黃埔區,花都區,番禺區,羅崗區,南沙區, 順德區風景名勝 碧江金樓位於北滘碧江,屬明清時期建築,已有幾百年歷史。金樓古建築群由泥樓、職方第、金樓、南山祠、見龍門、亦漁遺塾、慕堂祠、磚雕大照壁和三興大宅等等多座建築組成。集中了宅第、祠堂、書齋、園林等功能,保留著干打壘、蚝殼牆、水磨磚、「鑊耳山牆」等等嶺南特色的古建築實物。珠江水鄉的古建藝術和官宦儒商的文化積淀,在這組緊湊的古建築群中體現無遺。古建築群的最亮點金樓,原名賦鶴樓,樓內裝飾著金碧輝煌的木雕,據說是因清末名臣戴鴻慈之女嫁入職方第,作為嫁妝與贈。而民間有「金屋藏嬌」的之傳說。巧奪天工的金木作,幾乎包羅了木雕藝術中的所有手法。尤為難得的是木雕全部採用中國傳統題材,滲入了外來的藝術風格,以實物印證了嶺南文化的發展史。院宅內還保存著當年劉塘、宋湘等清代名家為這個家族題寫的木、石匾額和戴鴻慈以及多位清代順德進士、舉人題贈的書畫翰墨真跡,加上大批原汁原味的清代傢具、珍稀的清代官轎、跋步床(千工床),遊客登臨,可親身鄰略昔日珠三角富庶人家的生活,認識嶺南文化在建築藝術上的建樹。 http://authorb.shunde.gov.cn/data/2005/04/07/1112858614.gif 西山廟在大良鳳山(別稱西山)東麓,本名關帝廟,始建於明嘉靖二十年(1541)。全廟依山構築,歷經重修擴建,現為清光緒年間重修格局,佔地4800平方米,建築面積3700平方米。前座為大門與前殿連體,正面成闕門式樣,三門並列,高大軒敞。闕門兩側為左右衢門,原有磴道通後山。後座為正殿,矗立在數十級寬闊的石階之上。廟里廟外多磚雕、灰塑、壁畫及彩陶塑像。該廟1985年由縣政府撥款重修。現為區文物保護單位。 寶林寺原址在大良鎮內的鳳山南麓,初名柳波庵。始建於公元10世紀的五代南漢末期,宋代重修時擴大規模。元代高僧德欽在此潛修至圓寂,僧眾在寺內建「肉身堂」安奉塗漆遺體。清康熙年間重修擴建後,易名「寶林寺」,取「凈土七寶樹林」之意。其後,縣衙在寺內增建「萬壽宮」,供吏員向帝、後祝壽及恭聽「聖諭」之用。至20世紀中期,此寺大部分拆卸擴路和興建文化公園。1995年,剩餘建築物全部拆除,另在太平山西麓重建新寺,依山構築,巍峨壯觀,成為順德旅遊一大景點。 清暉園位於大良鎮清暉路,與番禺餘蔭山房、佛山十二石齋、東莞可園並稱粵中四名園,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園址原為明末狀元黃士俊宅第, 清乾隆年間為進士龍應時購得。嘉慶十年(1805),龍應時長子、辭官歸里的監察御史龍廷槐動工興建清暉園。其後,廷槐子孫繼續營建,幾經修改加工,至民國初年,全園格局始趨定型。園內水木清華,構築精巧,兼備華南建築與江南園林的特色。主要建築有船廳、碧溪草堂、筆生花館、惜陰書屋、歸寄廬、澄漪亭、八角池、竹苑、斗洞、獅山等。1959年,縣政府重修擴建清暉園,與左右的楚香園、廣大園( 均為龍應時後裔所建)合並,面積由3000多平方米擴大到近萬平方米。90年代中期起再度興工擴建,增加了鳳來峰、讀雲軒、留芬閣、沐英澗、紅蕖書屋等多處建築景點,面積擴大至2.2萬平方米。 五代南漢時期(917~971),南海縣分為咸寧、常康兩縣。清末簡朝亮主修的《簡岸簡氏家譜》,稱北滘簡岸是咸寧縣治所在地,當地有咸寧社廟,至50年代中期以後才拆卸。80年代初,簡岸細海建豬舍,發現地層下埋藏一片瓦礫場,約三四十畝,厚度超過1米,經專家鑒證,內有大批唐代和南漢的碎瓦,斷為咸寧縣治遺跡之一。現該處已蓋了廠房。 都寧山在北滘鎮都寧村,高僅87.8米而山崖峻峭。故老相傳宋末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護駕抗元,曾駐蹕此山。崖山之役君臣死難後,殿前指揮使蘇劉義突圍至此,擁立民間一位姓趙名旦的人士,以繼趙宋統緒,登山立寨建都,命名「都寧」,取「都此可寧」之意,但不久即告失敗。所築牡礪寨牆,據舊志記載,清乾隆年間尚有殘留。 金紫峰在龍江鎮龍山片的旺村之北,高百餘公尺。明代中葉以前已建有觀音閣和捧日亭,文學家張溥南來順德時曾登臨賦詩。晚明至清代,增建一批亭台和廟宇,構成壯觀的建築群。清末以後,故跡湮廢。80年代以後重修後,每年農歷正月二十六登臨盛況不下於龍江觀音閣。 順德河網錯綜,自古橋梁眾多,其中歷史最長久的是跨大良河東西岸的伏波橋。舊志記載,公元前112年(漢元鼎五年),漢伏波將軍路博德追擊南越國相呂嘉,在此架浮橋渡兵,後人在舊址建木橋,取名「伏波」,至1491年(明弘治四年),築石為橋。石橋歷經重修,橋下八孔加上橋面月樓的圓拱門,合共九孔,俗稱「九眼橋」。1958年拆卸改建鋼筋混凝土的公路橋,易名「躍進橋」。 另一座有名的古石橋,是龍江鎮世埠村長路之西的貞女橋,建成於公元1215年(南宋嘉定八年)。原先此地河寬水急, 靠擺渡通行,某年新會李氏之子到龍江迎娶五經博士吳南金之女,在此翻船溺死,吳女哀極,終身不嫁,並捐出奩資在此建石橋。橋全長11丈,寬1丈,橋石厚達2尺。明嘉靖年間,廣東省督學張希舉在橋面建石牌坊,題匾「貞女遺芳」。工部尚書湛若水題柱「精忠義行無能並,古往今來第一人」。清代後期河道淤塞變窄,現今全橋僅殘存中段。 此外,尚有17座造型精美的古石橋列入市文物保護單位,分別為: 洛陽橋,在容桂鎮獅山東麓。始建於1072年(北宋熙寧五年)。現存為清代重修形貌。 巨濟橋,在杏壇鎮逢簡村。建於宋代,現存為清代重修形貌。 明遠橋,在杏壇鎮逢簡村。始建於宋代,現存為明代重修形貌。 愛日橋,在杏壇鎮羅水村。建於宋代,現存為明代重修形貌。 跨鰲橋,在杏壇鎮古朗村。建於明代,現存為晚清重修形貌。 引龍橋,在杏壇鎮古朗村。建於明代,現存為清末重修形貌。 起鳳橋,在杏壇鎮古朗村。始建於明代,現存為民國重修形貌。 躍龍橋,在杏壇鎮上地村。建於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 文明橋,在杏壇鎮東村。建於清乾隆年間。 凌雲橋,在勒流鎮扶閭村。始建於清乾隆初年,現存為1800年(嘉慶五年)重修形貌。 永安橋,在杏壇鎮北水村。建於1816年(清嘉慶二十一年)。 利濟橋,在杏壇鎮北水村。始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代重修形貌。 紫陽橋,在倫教鎮北海村。建於清代。 御波橋,在倫教鎮大洲圩。始建於清代中葉以前,現存為晚清重修形貌。 釀泉橋,在陳村鎮舊圩。始建年代不詳,現存為清末重修形貌。 垂虹橋,在陳村舊圩,建於晚清。 秀橋,在桂洲鎮四基村。建於清初,現為1919年重修形貌 瑞氣祥和----紫雲閣,又名觀音閣,在龍江鎮錦屏山金盤嶺極頂的龍岩下,明代以前已建造殿宇亭台十多座。觀音像塑在一個天然岩洞內,每年農歷正月二十六,四鄉群眾扶老攜幼登臨拜謁,萬頭攢動,盛極一時,清初嶺南三大詩家之一的陳恭尹有《登大士岩》詩描述此山形勝。清末以後,故跡逐漸湮廢。80年代以後,辟為紫雲閣公園。 明清兩代,順德不少鄉堡建文塔裝點景觀或補足「風水」。目前仍存留的有太平塔、青雲塔、龍江文塔、桂洲文塔四座,此外尚有五鄉文閣和近光閣兩座塔類亭閣建築。太平塔在德勝區太平山頂,1600年(明萬曆二十八年)建成,因地近舊寨村,俗稱「舊寨塔」,七層,高25.58米,造型樸拙堅固,1945年抗日游擊隊員據守此塔三晝夜,擊退日偽軍進攻。青雲塔在大良鎮南郊神步山,比太平塔晚兩年建成。兩塔400年來一直為縣城近郊的標志性建築。龍江文塔在龍江鎮集北村外,落成於1764年(清乾隆二十九年),七層,高36.2米。桂洲文塔在容桂鎮文塔路,落成於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七層,高34.2米。五鄉文閣在杏壇鎮龍潭村,建於清代,三層。近光閣在勒流鎮扶閭村,建於清代,兩層。 錦岩崗在大良鎮北區錦岩路,全山皆石,赭紅而微呈彩斑,略如織錦,故名。山高僅27米,而歷代人文景觀頗多:東庵為明末抗清英烈、「嶺南後三忠」之一的陳岩野(邦彥)讀書講學之所,山頂是清康熙「鳳城八景」中的「錦岩夜月」所在地,東麓的錦岩廟約建於南宋,此外還有陳岩野先生祠、水月宮(西庵)、金花古廟等。1982年,縣、鎮政府撥款重修,並將整個錦岩崗辟為公園。 鍾樓在大良鎮環城路南段。今鍾樓公園東南角。建於明嘉靖三年(1524)。1985年縣政府撥款重修。此樓兩層雙檐,基座以紅砂岩砌成,下開拱道,貫穿東西。樓上為十二檁四面出廊式結構,四畔有紅石欄桿,瓦木為頂。樓上大鍾為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重鑄。現為區文物保護單位。

⑻ 西漢南越王墓的發掘過程

廣州城古稱番禺,城外越秀山最西邊的象崗是一座並不高大的小山坡,形如卧象,一直是古城附近的風景勝地。最早時它與越秀山連為一體,樹木參天,溪流淙淙,可謂山明水秀。明洪武年間,番禺古城三城合一,將北城向北繼續擴大延伸2600多米,象崗被鑿穿,脫離相連的越秀山,開出一條大道,成為新城的北門。到了清代順治年間,這里成為南方守防要地,為了抵禦外辱,軍方將此處與北邊的保極、永寧、耆定三處炮台互為接應,崗上山林被砍伐一空,修建了鞏極炮台,以此保護廣州北城。到了新中國建立之後,憑借戰略位置的優勢,解放軍入駐這里,開挖掩體,將此處作為軍事禁區。
1983年6月,一支工程隊在象崗山進行基建施工,這個小山坡將被轟轟作響的挖掘機削平,取而代之的是一座拔地而起的公寓大樓。幾十名施工人員日夜奮戰,已經將海拔不到50米的山頭從頂部挖掉了17米,工程進展順利,期間還挖出了幾座古墓,從漢代、晉代一直到明代都有,可見此地確實是塊風水寶地。廣州的文物工作人員對此非常重視,每次都派工作組前來勘察,但是這些墓地規模都很小,而且基本都在早年被盜墓者光顧過,只余空空墓室。隨著挖掘工程的深入,考古人員認為已經不可能在如此深的土層中還存有墓葬,工程於是進入正常施工階段。
但是就在其後的某天中午時分,挖掘機進行一輪粗挖後,工人們開始移走土石方,平整作業面,突然發現砂石和土層已經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塊塊碩大無比、形狀規則的石板,板間縫隙狹小。若說是人工修建所為,真是有些不可思議,工人們沒有考慮太多,用丁字鎬順著其中一條石板縫隙向兩邊撬動。縫隙漸漸加大,一個幽深的無底黑洞露了出來。觀者議論紛紛,有人說這是當年林彪部隊所挖的防空工事,有人說這是地質運動偶然的巧合,甚至有人認為這是外星文明留下的痕跡。此時負責工地現場的基建科長鄧欽友剛好路過,看到人頭攢動,便上前察看。一看不要緊,憑借前幾次工地挖出古墓的經歷,以及從文物工作人員身上學得的考古常識,他感到此事非同小可,於是迅速上報廣東省政府辦公廳,同時聯繫到了廣東省文物局的值班人員黃淼章。當時鄧欽友並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舉動,為工地下方埋藏的天大秘密起到了多好的保護作用。
黃淼章接到電話後,火速與同事一起從文物局趕來,憑借一隻手電筒,他俯身向內探看,只見洞內空間巨大,石壁造型粗獷,可見的一角還擺放著一尊巨大的銅鼎。他的心頭一下子緊了起來,可以初步斷定這里絕不是普通的晉代或明代古墓,而是漢代以前的貴族墓葬。要知道,整個廣州地區還從未發現過漢代以前的墓葬,如此巨大的墓室更是前所未有。事關重大,黃淼章緊急聯系了廣州文物管理委員會主任麥英豪。此人是經驗豐富的考古學家,身兼廣州博物館館長之職,當他接到電話後,一個念頭閃電般穿過他的大腦:難道從古至今眾說紛紜的越王墓現身了?
南越國是西漢時期割據嶺南廣闊疆域的一個封建政權,開國國君趙佗為了開創南越國偉業奮斗70餘年,威震南國,享年百歲有餘。他在世的最後幾十年裡,一直在周密安排死後之事,為防死後墳墓遭盜,派重臣於都城番禺城外廣闊的山嶺之中開鑿疑冢幾十座。趙佗之孫趙胡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情便是為他舉辦了一場充滿隱秘而聲勢浩大的國葬。首先派人駐守番禺四圍山嶺,然後由完全相同的4支送葬隊伍高舉幡旗,護送著一模一樣的四方靈柩從番禺城四門出發,到達不同的安葬地點。這種空前絕後的送葬方式果然迷惑了眾人之眼,再加上趙佗生前的幾十處疑冢,沒有人知道偉大的國君到底葬在何處,更不知道那些豐厚的陪葬珍寶藏在何方,從此留下了中國歷史上最為傳奇的墓葬之謎。
在隨後2000多年的時間里,南越王墓一直是民間盜墓者關注的焦點之一,甚至還經歷了在某些朝代被舉國尋覓的不堪往事。三國時期的吳王孫權為了謀求傳說中的巨額殉葬財寶,曾命令大將軍呂瑜率軍5000人,在嶺南地區遍地搜尋,目標直指南越王墓。但是歷經半年卻毫無結果,呂瑜帶領精兵在山野之中挖地三尺,僅僅找到了南越王趙佗的曾孫趙嬰齊的墓葬。雖然隨葬品並不足以讓世人震驚,但以此呈給孫權,掘墓鬧劇才得以草草收場。隨後嶺南各地盜墓者蜂擁而起,搜盡各種線索,最終皆無功而返。
1916年,嶺南農民在廣州城外的龜崗施工建房時,於無意之間發現了一座南越古冢。雖然發掘出的葬品豐富,但專家認定這不過是一座普通的貴族墓葬而已,真正的南越王族墓葬,依然隱藏在廣闊的山嶺之中。不過通過這座貴族墓葬,考古人員認定南越王墓並非無中生有,且確在嶺南無疑。由此到了1931年廣州黃花學院成立,1950年廣州文物管理委員會成立,期間所有的考古人員一直把南越王族之墓作為重點探尋對象。
如今麥英豪心中唏噓不已,他努力使自己冷靜下來,因為電話里所說的只是一座規模稍大、可能歸屬漢代的墓葬,具體情況得等到親眼看到了才能知曉。麥英豪趕到工地現場後,透過石板縫隙,利用手電筒觀察一番,確定是漢代巨型墓葬無疑,但墓主人是誰,墓葬是否被盜,都還無從知曉。為了安全起見,他安排人員駐守,遣散施工工人,並封鎖了發現墓地的消息。入夜時分,麥英豪讓身材瘦小的黃淼章進墓勘察。從石板縫隙進入陰森冰冷的地下宮殿後,黃淼章頓時沉浸在眼前景象帶來的驚嘆之中,原本的恐懼感盪然無存。數不清的青銅器物和古玉飾品在手電筒光照耀下發出璀璨的光芒,尤其是保存完好的青銅編鍾讓人為之一震,很明顯,這里不但未曾被盜墓者光顧,而且毫無疑問是保存完好的漢代王族之墓。
勘察結果讓麥英豪心中有了底,這極可能就是南越王室之墓,幾十年來苦苦尋找的考古聖地就要在眼前呈現了。他抑制住內心的激動,向廣東省政府領導匯報了相關發現。領導高度重視,一則非同小可的電報火速傳至中國國家文物局:「廣州象崗發現一石室彩繪大墓,墓葬完好,隨葬品極為豐富,初步推斷,墓主人很可能是南越王或南越王家族成員。」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夏鼐先生急召廣州市文化局副局長和廣州博物館館長一起進京匯報。聽完詳情,他也非常興奮,認為墓葬已經發現,從保護其不被盜竊的安全形度出發,這件事必須盡快妥善解決。隨後,國務院批准了發掘請求,一段塵封2000餘年的秘密就在這樣一個偶然的機遇中解開了。
1983年8月25日上午9時,一場與眾不同的剪綵活動在象崗工地上如期舉行,雖然當地省市政府領導悉數到場,但並沒有圍觀人員和各路記者采訪,象崗考古工作隊副隊長黃展岳一聲令下,古墓發掘工作正式開始。
考古隊員在發掘點上方搭建了巨大的棚子,以免古墓開掘時受到烈日暴曬或遭遇雨水侵襲。同時又在相當大的范圍內開展了網格狀鑽孔調查取樣,以免主墓挖掘不當而損壞到可能存在的陪葬墓坑。但是調查結果使人震驚,整座象崗山頭全部為一個單獨墓葬所有,也就是說,這個墓葬是將象崗挖空,以山為陵而建,如此宏大的規模,其主人必是皇室無疑。
清理墓道的過程中,隊員們發現此處的防盜措施做到了極致,整個墓道中堆滿巨石,最重者達2噸,只有動用大型起重機才能繼續開展清理工作。經初步測量,墓道呈長方形斜坡狀,長約10.5米,寬約2.5米,深度為3.2米,至墓室前方4米左右,墓道開始變為豎坑,豎坑中堆積著大量青銅器、陶器等隨葬品,並且發現了「長樂宮器」字樣的印戳。長樂宮是西漢時期太後居住之所,若非僭號稱帝的南越國國王,其他人是根本不可能也沒有這個膽量使用這一字眼的。同時隊員們還發現了2個殉葬人。一切跡象都明確指出墓主人有著無比高貴的出身。
墓道盡頭是2扇巨大無比的石門,歷經2000多年時間的啃蝕,門軸已經斷裂,隨時都有塌倒的危險。考古隊又藉助起重機,將巨大的石門和門額石吊離墓室。打開墓門之後,布滿精美絕倫畫像的墓室終於展現在人們面前,四壁黑紅相間的雲紋圖案氣勢磅礴,飄逸奔放,彷彿在訴說著墓主人叱吒風雲的一生。同時,在地宮前室里,考古隊員發現了巨大的銅鼎、玉佩、玉璧、2把鐵刀以及一方「景巷令印」等珍貴文物。但是這些文物與隨後在墓室東側耳室發現的器物相比,又顯得數量平平了。
東側耳室長約.2米,寬約1.7米,高約1.8米,完全憑借象崗內部的岩石結構掏挖而成,室內除了琳琅滿目的金、銀、玉、石、象牙、漆木、陶器等精美製品之外,最為珍貴的當屬數量巨大、品種繁多的青銅和石質樂器。其中鑄造的編鍾有2套,分別為甬鍾和鈕鍾。甬鍾一套5件,鈕鍾一套14件,做工精細,音律精準,樂聲悠揚。編鍾附近還列放著石質編磬2套,由大到小排列,共計18件。另外還有銅瑟、銅琴若干,漆木琴2件。如此龐大的樂器群,如此完備的樂隊編制,就是放在今天也是編配非常齊整的。實際上早在西周時期,帝王為了加強統治,施行「封諸侯,建同姓」政策,王室貴族分封各地,周公旦又在「分邦建國」的基礎上,系統地建立了一套「禮樂」制度。按照「樂」從屬「禮」的思想,以「禮」區別宗法遠近,同時又以「樂」來融合「禮」的等級秩序,兩者相輔相成,通過「禮樂」來顯示權力等級。舞隊行列中八人為一行,稱作一佾,按照《禮記》記載,天子的舞隊用八佾,諸公六佾,諸侯四佾,士二佾。這樣,階層不同,舞隊人數也不同,從而大大促進了封建等級思想的普及與牢固。

⑼ 集所有中國景點於一身的地方有哪些,在廣州

要是中國景點集一身,不好找,不過到廣州不能放過的八大景點是必須去的

西漢南越王墓

西漢南越王墓是1983年發現的南越國第二代國王趙眜之墓,是嶺南地區所發現的規模最大的唯一漢代彩繪石室墓。墓中出土文物一萬余件,其中「文帝行璽」金印、玉角杯、錯金銘文虎節、印花銅板模、平板玻璃銅牌飾等文物具有重大歷史、科學、藝術價值,集中反映了兩千年前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南越王墓是中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重大考古發現之一,199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8年正式對外開放的的西漢南越王博物館,建築面積17400多平方米,主要展示南越王墓原址及其出土文物。博物館以古墓為中心,依山而建,將綜合陳列大樓、古墓保護區、主體陳列大樓幾個不同序列的空間有機地聯系在一起,突出了遺址博物館的群體氣派,是嶺南現代建築的一個輝煌代表,曾獲得六項國內外建築大獎。博物館還設有楊永德伉儷捐贈的陶瓷枕專題陳列和不定期的臨時展覽。博物館現藏陶瓷枕多達400餘件,製作年代由唐代至民國,以宋、金為主,數量之多、品質之精、窯口之廣在國內同類收藏品中均屬罕見。

鎮海樓

鎮海樓坐落在越秀山小蟠龍岡上。該樓又名「望海樓」,因樓高5層,故又俗稱「五層樓」。樓前碑廊有歷代碑刻,右側陳列有12門古炮。

鎮海樓是廣州標志性建築之一,廣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全樓高25米,呈長方形,寬31米,深16米。下面兩層圍牆用紅砂岩條石砌造,三層以上為磚牆,外牆逐層收減,有復檐5層,綠琉璃瓦覆蓋,飾有石灣彩釉鰲魚花脊,朱紅牆綠瓦砌成,巍峨壯觀,被譽為「嶺南第一勝覽」。

鎮海樓頂層正面高懸「 鎮海樓」橫匾。 鎮海樓兩側對聯:「千萬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

鎮海樓氣宇非凡,古今曾以「鎮海層樓」、「越秀遠眺」和「越秀層樓」先後列為「羊城八景」之一。

鎮海樓被譽為「嶺南第一勝」,先後以「鎮海層樓」和「越秀層樓」列為清代和現代的羊城八景之一。清末的楹聯(有兩副不同版本):「萬千劫危樓尚存,問誰摘斗摩星(霄),目空今古;五百年故侯安在,使我憑(倚)欄看劍,淚灑英雄」(作者一說彭玉麟,一說彭玉麟幕僚李棣華),至今仍懸掛於頂層。

另外,數百年來,詩人政客每登其上,皆感慨萬端,有關 鎮海樓的名人詩作甚為豐富,教人嘆為觀止,主要有詠跡懷古、抒懷詠志兩個題材。其中以佛山人陳恭尹及廖覓竹的《 鎮海樓》影響最廣。

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籌資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由我國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先生設計,1929年動工,1931完成。

廣州最老的木棉樹(至今已有300多年歷史)就在 中山紀念堂!這株老樹親眼目睹了滿清王朝的腐朽墮落;親眼目睹了廣州起義的慘酷壯烈;親眼目睹了孫中山的百折不撓;親眼目睹了陳炯明的叛亂;親眼目睹了身旁的總統府被夷為平地後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紀念堂;親身經歷了叛軍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旁投下的炸彈。風走雲飛,星流人逝,老樹還依舊靜靜站立,夜深人靜時細細品味著數百年的風霜。

中山紀念堂不僅有廣州最老的木棉王,它還有廣州最大的兩棵白蘭樹。它們是紀念堂奠基、竣工時栽下的,它們與紀念堂一起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坎坷歲月,終年常綠、亭亭如蓋的碧綠樹冠可蔭地數百平方,如同兩個高大忠勇的衛士守衛著紀念堂。每年的初夏(6月)和深秋(10月),濃香四溢、潔白無瑕的小花桂滿枝頭,香飄數里,象徵著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萬古流芳。

六榕寺

六榕寺位於六榕路。它始建於梁大同三年(537年),後北宋初毀於火災,宋端拱二年(989年)重建,改名為凈慧寺。後蘇東坡來寺游覽,見寺內有老榕六株,欣然題書「六榕」二字,後人遂稱為「 六榕寺」。

寺內有名塔為千佛,因其塔身斑斕,又稱「花塔」。花塔高57米,11角形,外9層,內17層,是廣州有名的古代高層建築。塔東為山門、彌勒殿、天王殿和韋馱殿。塔西為庄嚴華麗的大雄寶殿,供奉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黃銅精鑄的三尊大佛像。佛像高6米,重10噸,是廣東省現存最大的古代銅像。

寺內還有榕蔭園。其內有六祖堂,觀音殿、僧舍齋堂、功德堂等。六祖堂內還供有禪宗第六代祖師慧能的銅像,高1.8米,重約1噸,法貌庄嚴,垂目坐禪,栩栩如生。

雲台花園

雲台花園是一個高格調,以欣賞四季珍貴花木造景為主的全國最大的園林式花園。它坐落在白雲山三台嶺內,佔地12萬平方米,是以世界著名花園———加拿大的布查特花園為藍本,由廣州園林建築設計院設計,廣州市政府投資5000多萬元建成,是目前全國最大的中西合璧園林式花園。這里聚東西方園林建築精華於一體、匯國內外四時花卉於一園、納國際友邦情誼於一圃,成為廣州市旅遊窗口之一。

雲台花園的構造頗具藝術特色,集東西方建築藝術於一身,融古今文化於一體,顯現出別具一格的園林風格。園內建有新穎雅緻、各具特色的景點10多處,有誼園、玻璃溫室、醉華苑、岩石園、太陽廣場、飛瀑流彩、玫瑰園、露天交誼舞場等等,歐陸風情與東方園林景緻相交融。

花園的整體布局是以正對著大門的寬大台階為軸心展開的,台階分為三部分,左右兩邊是對稱的大理石階梯,中間則是特製玻璃鋪砌而成的。玻璃底下安裝著各色彩燈,玻璃台階上端是一泊小湖,取名灧湖,湖底又有環形燈飾。到了夜晚,灧湖中被燈光染得五彩繽紛的湖水,沿著玻璃台階緩緩流下,被燈光置換成七彩的河,流光溢彩,如夢似幻。

灧湖的水沿中軸線下瀉,使得灧湖成為中軸線的源頭,為了突出這一源頭,園林設計者和建造者又在灧湖的岸邊,建一羅馬柱廊,既突出了軸心線上的景點在 雲台花園的作用,又與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花園大門相對應。更為有趣的是,建造者借鑒了蘇州園林中花牆的效果,在羅馬柱廊的後面又安放了一群圖騰石柱。在軸心線的兩側,雲台大花園分別排列出不同的功能區,200多種中外名貴四時花卉就被巧妙地種植在不同的功能區里。東側在種植各種花卉的同時,還依地勢起伏培植了大面積的草坪,遠遠望去,酷似一條綠色的瀑布。西側是誼園和茶室。誼園中心是一巨大地球石雕,以地球石雕為圓心,在一個巨大的圓周內,分布著已與廣州結為友好城市的市花和友好城市所在國的國花。

華南植物園

位於廣州市天河區龍洞的中國科學院 華南植物園,前身是國立中山大學農林植物研究所,由著名植物學家陳煥鏞院士創建於1929年。1954年改隸中國科學院後為華南植物研究所,2003年10月更名為中國科學院 華南植物園,是我國歷史最久、種類最多、面積最大的南亞熱帶植物園。被譽為永不落幕的「萬國奇樹博覽會」,有「中國南方綠寶石」之稱。

龍洞琪林是 華南植物園最具有代表性景點之一,1986年入選為「羊城八景」,它由棕櫚園和孑遺園兩個半島及人工湖組成,整個景觀自然和諧,最佳觀賞點是水榭。棕櫚園內棕櫚植物四季碧綠,椰風葵林一片熱帶風情,孑遺園內落羽杉四季分明,春來嫩綠、入夏青蔥、秋時棕紅、冬來飄落,一片溫帶景象,宛如一幅會變的風景圖。

余蔭山房

余蔭山房,又名余蔭園,位於廣州市番禺區南村鎮東南角北大街,距廣州17公里。 余蔭山房為清代舉人鄔彬的私家花園,始建於清代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一說為同治六年),距今已有130多年歷史。園佔地面積1598平方米,以小巧玲瓏、布局精細的藝術特色著稱。

余蔭山房的布局十分巧妙。園中亭台樓閣、堂殿軒榭、橋廊堤欄、山山水水盡納於方圓三百步之中。園中之磚雕、木雕、灰雕、石雕等四大雕刻作品豐富多彩,盡顯名園古雅之風。更有古樹參天,奇花奪目,頓使滿園生輝。而園中「夾牆竹翠」、「虹橋印月」、「深柳藏珍」、「雙翠迎春」等四大奇觀,使遊人大開眼界,樂而忘返。

余蔭山房園地雖不足2000平方米,但亭橋樓榭,曲徑回欄,荷池石山,名花異卉等一應俱全。園內亭、台、池、館與游廊、拱橋、假山、花徑、圍牆交錯穿插,構成了幽深曲折、若隱若現的庭苑結構。園中浮雕和建築裝飾皆由名工巧匠精雕細琢,配以詩、書、畫,使全園更添恬靜、典雅情趣。進入寫有「 余蔭山房」的正門後,過廳堂,穿竹徑,便到山房的花園門。門旁有對聯一付:「餘地三弓紅雨足,蔭天一角綠雲深」,正是此園點題之句。

園景可分為東、西兩半部,以游廊式拱橋為界。這座拱橋是橋、廊、亭「三合一」的傑作,表現了設計者的獨到構思和造園者的高超技藝,這一美景稱為「虹橋印月」。在月朗風清之夜,月影、橋影、人影在荷花池中相映成趣,構成動人心弦的畫卷。

西半部以長方形石砌荷池為中心,池南有造型簡潔的臨池別館,建築細部裝飾玲瓏精緻,兼有蘇杭建築的雅素與閩粵建築的曼麗。這是園主的書齋,環境清靜素雅。池北為主廳深柳堂。堂前庭院兩側有兩棵蒼勁的炮仗花古藤,花兒怒放時宛若一片紅雨,十分絢麗。深柳堂是園中主題建築,是裝飾藝術與文物精華所在,堂前兩壁滿洲窗古色古香,廳上兩幅花鳥通花花罩栩栩如生,側廂三十二幅桃木扇格畫櫥,碧紗櫥的幾扇紫檀屏風,皆為著名的木雕珍品,珍藏著當時名人詩畫書法。堂中木刻精品琳琅滿目,名士墨寶閃耀清華。其中,引人注目的首先是清乾隆時期大學士劉墉的書法手跡:「韓持國在洛中作詩雲:"閉門讀易程夫子,宴坐焚香范使君。顧我未能忘世樂,綠樽紅芰對斜曛"。」為通花木雕。隔蓮池相望,有「臨池別館」呼應,夏日憑欄,風送荷香,令人慾醉。在深柳堂左側有一間廬舍,名為「卧瓢廬」,專為賓友休憩而設。

東半部的中央為一八角形水池,池中有八角亭一座,名「玲瓏水榭」,八面全是窗戶,可以八面觀景,是全園最佳觀景處。該處原是賦詩把酒、吟風弄月之所,有丹桂迎旭日、楊柳樓台青、臘梅花盛開、石林咫尺形、虹橋清暉映、卧瓢聽琴聲、果壇蘭幽徑、孔雀盡開屏之八角玲瓏。水榭東南沿園牆布置了假山;水榭東北點綴著挺秀的孔雀亭和半邊亭(來薰亭)。周圍還有許多株大樹菠蘿、臘梅花樹、南洋水杉等珍貴古樹。「來薰亭」半身倚牆而築,「卧瓢廬」幽辟北隅,「楊柳樓台」溝通內外,近觀南山第一峰,遠接蓮花古塔影。東西兩半部的景物,通過名叫「浣紅跨綠」的拱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寶墨園

寶墨園位於廣東省廣州市番禺區沙灣鎮紫坭村,建於清末,佔地五畝,毀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後在原番禺市委書記梁偉蘇的大力推動下,於一九九五年重建,歷時六載,擴至130多畝,集清官文化、嶺南古建築、嶺南園林藝術、珠三角水鄉特色於一體,建築、園林、山水、石橋等布局合理,和諧自然,構成一幅幅美麗壯觀的景色。

寶墨園內的建築及景觀主要有:治本堂、寶墨堂、清心亭、仰廉橋、紫洞舫、龍圖館、千象迴廊和風味食街等。園內種植的植物主要有千年羅漢老松、九里香、兩面針樹、銀杏樹、玉堂春、大葉榕樹、紫薇樹等,還栽植有大量的嶺南盆景。 寶墨園更是一座頗具特色的園藝精品公園,除了樹木花卉和建築之外,園內周邊還有龜池、放生池、錦鯉池、蓮池,給遊人美的享受。

其實在廣州,值得去的景點還有好多,這里也不便一一列舉,你可以去驢行天下-驢友網里有個景點大全,你查閱一下廣州的景點。

⑽ 西漢南越王墓的相關介紹是什麼

西漢南越王墓位於廣東省廣州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西漢初年南越王國第二代王趙眜的陵墓。

在秦末楚漢相爭之際,時任南海郡尉的趙佗吞並桂林、象郡,於公元前203年建立南越國,定都番禺。南越國疆域基本就是秦朝嶺南三郡的范圍,東抵福建西部,北至南嶺,西達廣西西部,南瀕南海。

從趙佗最初稱王以後,南越國共傳5代王,歷時93年。開國之君趙佗僭稱南越武帝,第二代王趙眜為趙佗次孫,在《史記》中被稱為趙胡,僭稱文帝,第三代王趙嬰齊為趙眜之子,死後稱明王,皆築有陵墓。

趙眜的南越王墓劈山為陵,從象崗頂劈開石山20米,鑿出一個平面「凸」字形的豎穴,再從前端東、西側開橫洞成耳室,南面開辟斜坡墓道。墓室以紅砂岩石仿照前堂後寢的形制砌成地宮,墓頂用24塊大石覆蓋,再分層夯實而成。

墓室仿照生前宅居築成,墓室坐北朝南,前三後四共7室。墓主居後部中室,前廳後庫,前部東西為耳室,後部東西為側室。殉葬者共15人,其中姬妾4人,僕役7人。

南越王墓的前部前室四壁和頂上均繪有朱、墨兩色雲緞圖案;東耳室是飲宴用器,有青銅編鍾、石編鍾和提筒、鈁、錇等酒器以及六博棋盤等。

西耳室是兵器、車、馬、甲胄、弓箭、五色葯石和生活用品、珍寶藏所,尤其珍貴的是來自波斯的銀盒、非洲大象牙、漆盒、熏爐和深藍色玻璃片。這證明南越國早期或更前年代廣州已與波斯和非洲東岸有海上貿易。

後部主室居中,為墓主棺庫主室,墓主身穿絲縷玉衣,隨身印章9枚,最大一枚為「文帝行璽」龍鈕金印,此外,還有螭虎鈕「帝印」。龜鈕「泰子」金印以及墓主「趙眜」玉印等。

東側室為姬妾藏室,殉葬姬妾4人均有夫人印一枚;西側室為廚役之所,殉葬7人,無棺木,室後置豬、牛、羊三牲。後藏室為儲藏食物庫房,有近百件大型銅、鐵、陶制炊具和容器。

南越王墓共發現遺物千餘件套,其中金印是國內首次發現的漢代帝王金印。這對研究秦漢時期嶺南土地開發、生產、文化、貿易、建築等狀況以及南越國歷史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價值。現就陵墓及部分珍貴文物作較詳細的介紹。

南越王墓有一件物品被稱為「鎮墓之寶」,那就是「文帝行璽」金印,是我國發現的第一枚帝印。在傳世或發現的秦漢印章中,未見一枚皇帝印璽,只有文獻記載。

據文獻所講,帝印都是白玉質印、螭虎鈕印,印文是「皇帝行璽」或「天子行璽」;而南越國趙眜這枚帝印卻是金質印、蟠龍鈕印,印文是「文帝行璽」。這是金印的獨特之處,是南越國自鑄、生前實用之印。

這枚「文帝行璽」金印是正方形,印台重148.5克,含金量非常高。印面呈田字格狀,陰刻「文帝行璽」4個小篆體的字,書體工整,刀法剛健有力。

蟠龍鈕是一條龍蜷曲的樣子,龍的首尾和兩足分置在4個角上,似騰飛疾走,印面槽溝和印台四周壁面都有碰撞和劃傷的痕跡,而且還遺留著一些暗紅色的印泥。

印台背上的龍,有些部位磨得十分光滑,說明這枚金印是墓主人生前日常行使王權的大印。

南越王墓除了「文帝行璽」金印外,還有「泰子」,即太子金印和「右夫人璽」金印,但不是龍鈕,而是龜鈕。「泰子」金印也是首次發現,在傳世印璽中未曾見過。

按秦漢禮制規定,只有皇帝、皇後的才能稱「璽」,其他臣屬的印是不能稱「璽」的。皇帝用璽並非只有一種,而有多種。

例如用於賜諸侯王的「皇帝之璽」、用於封國的「皇帝行璽」、用於發兵的「皇帝信璽」、用於冊封外國的「天子之璽」等。

「皇帝璽」被視為「傳國璽」,歷代統治者視為保國鎮疆之寶,正所謂「得寶者得天下,失寶者失天下」。而趙眜的「文帝行璽」是個人專用,不往下傳,因此死後用於陪葬。

歷史上發現的印不少,但大多是銅質、玉質或水晶質的,很少發現有金印,大概只有12枚,12枚金印中屬東漢的有8枚,屬西漢的4枚,僅南越國便佔了3枚。

南越王墓的金器除金印外,還有金帶鉤、金花泡和杏形金葉,均是飾物。而金花泡普遍被認為是海外輸入的「洋貨」。

南越王墓中有一件白色的銀盒特別引人注目,那閃閃發光的花瓣顯得尤為突出。在主棺室,盒內有10盒葯丸。

從造型、紋飾和口沿的鎏金圈套等工藝特點看,銀盒與我國傳統的器具風格迥異,但與古波斯帝國時期遺物相似。經化學分析、研究,認為是波斯產品,銀盒裡的葯丸很可能是阿拉伯葯。因此,銀盒並非南越國製造,而是海外舶來品,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南越王墓的銀器除了銀盒外,還有銀洗、銀卮和銀帶鉤,都是越王室的專用器具。7件銀帶鉤工藝十分精美,有5種式樣、鉤首有雁頭形、龜頭形、龍頭形和蛇頭形等。

銅器在南越王墓隨葬物中佔有重要地位,共有青銅器500多件,不但品種數量多,而且工藝技術精湛,極具地方特色。這批銅器中有廚具、飲食用具、酒器、樂器、車馬器、生產工具及各種日用器具等。

銅鼎共有36件,有漢式鼎、楚式鼎和越式鼎,其中有9件刻有「蕃禺」銘文,都是由南越國的都城工匠所造,是廣州建城歷史的重要物證。

特別是越式大鼎。鼎內有「泰官」封泥一枚。南越國也像西漢一樣設有「泰官」一職,是掌管南越王日常飲食的職官。

銅壺共9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一個鎏金銅壺,細長頸,大腹,造型美觀大方,通體鎏金,光亮華麗,是一件藝術精品。

銅提筒共9件,是南越王墓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器物之一。特別是一個船紋銅提筒,除器身有幾組幾何飾紋帶外,最為突出的是4隻首尾相連的羽人船,每船有羽人5名,各飾羽冠,赤腳。船首倒掛一具人頭;船首尾各豎兩根羽旌。

5個人形態各異,有的劃槳,有的擊鼓,有的持兵器,有的在殺俘虜祭海神。船與船之間還有海龜、水鳥、海魚等作裝飾,形態生動,工藝精美,是精美的藝術品。

南越王墓中的39件銅鏡大部分都是精品,例如連弧龍紋鏡、帶托鏡、十字龍鳳紋鏡、繪畫鏡、六山紋鏡等。其中繪畫鏡是彩繪人物大畫鏡,直徑達41厘米,為國內最大的西漢繪畫圓鏡,是漢代銅鏡中的珍品。

繪畫圓鏡仍保留白、青綠兩色的繪人物組畫,中央有兩人做跨步弓腰斗劍表演,兩側各有4人站立圍觀,生動逼真。周圍和中間還配以連弧紋和卷雲紋。

還有一件六山紋鏡,有6個斜形山字,襯以浪花形羽狀紋和蓮葉形花瓣紋飾。

銅鑒位於後藏室,是深鼓腹大盆,可用來盛水或食物,盆內有豬、牛、羊、雞骨和魚、龜等海產,說明這是當時的主要食品。

銅熏爐共有11件,有單件和四連體的,爐腹和頂蓋均鏤孔透氣,是用來焚香料的,香料被認為是舶來品,這是最能反映南越國地方特色的典型銅器,其復雜的工藝反映了當時的鑄造技術水平。

宴樂之器是古代統治者炫耀其奢華生活和身份地位的標志。南越王墓內東耳室有一批樂器,旁邊還有一名殉葬的樂師。

樂器可分銅、石、陶、絲四大類,青銅樂器有鈕鍾一套14件,甬鍾一套5件;句鑃一套8件。還有銅鑄等。

句鑃扁方形實柱體柄,弧形口,陰刻篆文「文帝九年樂府工造」,並刻有「第一」至「第八」的編碼,是我國唯一發現具有絕對年代而又有序號的句鑃。

南越王墓中的兵器種類多,數量大,除15把劍為鐵質外,其餘皆為銅造。最為難得的是一把「張儀」銅戈,銘文「王四年相邦張儀」等字,「王四年」應為秦惠王時。由張儀監造,說明是由秦帶入南越的。

銅虎節是一件難得的珍品。姿態生動威猛,蹲虎欲躍,虎頭昂揚。張口,露齒,弓腰.卷尾,飾以錯金虎斑紋,是國內僅存的一件錯金虎節尤為珍貴,有錯金銘文「王命:車徒」,屬於孤品,是一件重寶。節是外交和軍事上的信符,有虎節、龍節、人節之分,可以用來證調戰車和士兵

銅鈁是一個方形壺。腹呈橢圓形突出,飾以繁縟的浮紋,復雜多變。這種盛酒的銅器製作技術精良,具有透雕風格,更能襯托出主人酒的名貴與醇香。

印花銅凸版是用來在絲織物上印染圖案的工具,是我國發現年代最早的印染工具,對研究古代紡織技術具有重要意義。

墓中的銅構件較多,有鎏金銅鋪首6件。有一個已朽的漆屏風的銅構件多種,例如,轉角鎏金銅托座、鎏金蟠龍托座、正間鎏金銅托座、鎏金朱雀銅頂飾、鎏金雙面獸形銅頂飾等。

鐵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增強了國防力量。南越王墓的鐵器有700多件,有農具、工具、兵器和日用器具等。

其中輕型鐵鎧甲共有709片甲片,均呈四角抹圓的長方形。這種輕型鐵甲適合於氣溫較高的南方地區使用,代表了西漢時期南方鎧甲的基本形制,與北方中原地區的鐵鎧甲形制有較大差別。

鐵劍共15件,其中一件出自墓主腰間左側,劍鞘為竹胎,劍莖兩面夾以木板,外捆纏絲帶。還有4件是青黃色玉莖,雕刻最為精細,下面有高浮雕群獸,形態十分生動。

其中有一桿鐵矛間銅質、鎏金,錯間金銀的三角圖紋和流雲紋,如此華麗的鐵矛應為南越王自用,或用於儀仗。

玉璧是正中有孔的圓形玉器。南越王墓有各種玉璧56件,僅主棺室就有47件,說明墓主對玉璧的喜愛。這些玉璧中比較突出的有大玉璧、透雕重圈二龍銜環璧、透雕龍紋玉璧、透雕龍鳳渦紋玉璧、雙連玉璧等。

特別是主棺室的一件大玉璧,是墓中所有玉璧中最大的一件,雕刻精緻,紋飾古樸莊重,頗有帝王之氣,是我國已知玉璧中體形最大、龍紋飾最多的一塊,被稱為「璧中之王」。

主棺室的玉盒為青玉,呈青黃色,盒身鼓圓。玉盒刻有兩鳳鳥,飾以美麗浮雕紋,結構嚴謹,雕工精細,光潔奪目,被稱為「玉器絕品」。

玉衣是漢代特有的喪葬殮服,東漢滅亡以後,未發現有玉衣。玉衣是有等級規定的,有金縷、銀縷、銅縷玉衣,諸侯王多用金縷,也有用銀縷的。

而南越王墓的這件絲縷玉衣為首次發現,也是我國唯一的一件。整件玉衣全長1.73米,共用玉片2291塊,用朱紅色絲帶粘貼,構成多重幾何形紋樣,色彩鮮艷奪目。

另外墓中有玉印共9枚,其中3枚有文字的玉印都是出在主棺室墓主身上,分別是「趙眜」、「泰子」、「帝印」的方形玉印。「趙眜」印和「帝印」都是墓主身份的物證。

由於玉石具有優良的質地和美麗的色澤,又能迎合人們的求美天性和祈求健康、避邪的心理,在古代佩戴玉質裝飾品是達官貴人追求的時尚。

南越王墓的玉飾品有130餘件。例如,犀形玉瑛,整體作透雕形的犀牛,呈蹲曲狀,全身肌肉隆起,充滿生機活力。雙龍紋玉瑛,對稱的雙龍頭,張口鼓目,飾以透雕雲紋,形象生動。透雕龍璃紋玉環,雙面透雕二龍二獸的優美造型,十分別致。

另外還有透雕龍鳳紋重玉佩,透雕體態輕盈的龍鳳,飾以卷雲紋,造型飽滿有力,龍鳳均有呼之欲出之態,確是玉飾精品。連體雙龍玉佩,構思奇特的雙龍擁爪,形象生動。

在人們生活中,陶器比其他器具的存在時間更長、作用更大、關系更密切。南越王墓共有陶器371件,計有儲容器、炊煮器、日用器,還有網墜、響器和模型明器等,眾多的陶器說明其在王宮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嶺南地區絲綢生產的歷史悠久。南越王墓中絲綢的隨葬品不但品種多,而且數量很大。特別是西耳室西部,在約2.8平方米的范圍內,絲織品多層疊放,整匹隨葬的有絹、綉絹、朱羅、朱絹、綉「紗』、超細絹、砑光絹等品種。

在西室中還發現原支大象牙一捆,共5支、並排堆放。。經鑒定,這5支大象牙的產地是非洲,可能是通過海上絲綢之路來到廣州的。另外還有刻畫象牙卮、象牙算籌和殘牙雕器等,可見這些原支大象牙是進口作為雕刻原料的。

在墓主玉衣頭套下的絲囊內,裝有470顆珍珠,是未經加工的天然珍珠,這應該是一個絲囊珍珠枕頭。據說珍珠具有鎮靜、美容和辟邪的作用,而用珍珠做成枕頭,尚屬首次發現。

與廣州南越邦裝飾工程有限公司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蘇州假山景觀設計工程 瀏覽:862
哈爾濱工程造價招聘 瀏覽:937
建築工程土建勞務分包 瀏覽:632
道路監理工程師 瀏覽:476
安徽工程大學機電學院在本校嗎 瀏覽:370
河北工程大學保研率多少 瀏覽:287
有學質量工程師的書嗎 瀏覽:479
康樂縣建築工程公司 瀏覽:569
助理工程師二級 瀏覽:872
注冊安全工程師初級考試時間 瀏覽:901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課題研究 瀏覽:881
工程造價圖紙建模 瀏覽:888
遼寧恆潤建設工程有限公司 瀏覽:93
實行施工總承包的工程項目 瀏覽:737
道路橋梁工程技術興趣愛好 瀏覽:316
密歇根理工大學電氣工程專業 瀏覽:388
廣西交通工程質量監督站 瀏覽:31
四川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考研參考書目 瀏覽:858
有線電視工程建設管理條例 瀏覽:270
雲南工程監理公司排名 瀏覽: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