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固沙造林
一、标准条款
1 固沙造林的规划设计
1.1 林带规划设计
设计内容包括林带走向、宽度、间距、结构、混交类型。
1.1.1 林带走向
1.1.1.1 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应设在农田林网外围的沙丘前沿地带及流沙边缘与农田绿洲交界处,林带走向应垂直于沙丘流动方向。
1.1.1.2 农田防护林网(包括护牧林网),有主风害地区应采取长方形网格,无主风害地区可采取正方形网格。主林带走向应垂直于主风方向,或不大于45°的偏角。副林带和主林带应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带可以有一定偏角。低洼地区可“林随水走”;平坦地区可“林随路走”;风蚀山丘地区,主林带可沿等高线布设,副林带可和上下坡的路边造林、河边沟岸造林互相连接,形成林网。
1.1.1.3 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垂直于主风害方向设置,也可按沙滩沿海岸线的自然分布走向设置。
1.1.2 林带宽度
1.1.2.1 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可分别采用单带或双带式。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可采用多带式。带宽一般为50~100m,大面积流沙入侵前沿地区带宽可为200~1000m,绿洲与沙丘接壤地区允许带宽30~50m。
1.1.2.2 农田防护林网,主带宽应为8~12m(3~4行树),副带宽可为4~6m(1~2行树),地少人多地区,可采取主带宽5~6m,副带宽3~4m。
1.1.2.3 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根据海风强劲程度和海滩情况确定,一般宽20~100m,最大可达100~200m。
1.1.3 林带间距
1.1.3.1 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可采用单带、双带或多带式,间距应为50~100m。
1.1.3.2 农田防护林网,林带的间距应按乔木主要树种壮龄时期平均高度的15~20倍计算。主林带和副林带交叉处只在一侧留出20m宽便于交通的缺口。林网的网格面积一般15~20hm2,最大不应超过30hm2,严重风沙区应控制在15hm2以下。
1.1.3.3 沿海岸线防风林带,依沙滩分布的宽度,可设近海前沿一道主干防风林带,或者在第一道近海防风主干林带之后,每隔100~300m,再设第二、三道防风林带。
1.1.4 林带结构(图6-1)
1.1.4.1 疏透型。林带间距10~15倍树高,适用于重度风蚀区农田防护林网、海岸防护林。
1.1.4.2 紧密型。林带间距8~10倍树高,适用于风口造林和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以及铁路、公路干线两侧林带。
1.1.4.3 通风型。林带间距15~20倍树高,适用于中、轻度风蚀区农田防护林网和沿海岸线防风林带。见图6-1。
图6-1 林带结构示意图
1.1.5 林带混交类型
1.1.5.1 乔灌混交林带:乔木、灌木树种按比例组成,构成紧密结构或疏透结构林带,适于干旱与风害严重的地区。
1.1.5.2 乔木混交林带:由两层乔木组成,上层为喜光树种,下层为耐荫的伴生树种。也可用两种喜光树种,分别配置于林带两侧,组成通风结构林带,适于农耕地或沿海沙带。
1.1.5.3 灌木混交林带:林带全由灌木组成,用作生物沙障。
1.1.5.4 综合型混交林带:乔灌混交和喜光、耐荫性、伴生树种混交的综合性林带。适于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和风口造林。
1.2 风口造林设计
设置与主害风向相垂直的带状沙障,其宽度1~2m,间距20~30m。在沙障内可营造紧密型乔灌混交林,株距0.5m,行距1.0m,交错排列;株间或行间混交或呈块状混交,乔灌比例1∶1,迎风面栽灌木,背面栽乔木。
1.3 片状造林设计
1.3.1 风蚀较轻的沙地或稳定的低沙丘、半流动沙丘,可直接成片造林,全面固沙。
1.3.2 对流动沙丘,应先设置沙障,减缓风速,固定流沙,然后成片造林。在背风坡丘间低地栽植乔木林带,阻挡流沙前移;在迎风坡脚下种植灌木,拉低沙丘。
1.3.3 片状造林的株行距,应根据树种和立地条件确定。植株一般均呈“品”字形排列。
2固沙造林的树种选择
2.1 树种选择原则
2.1.1 应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优良树种和乡土树种。
2.1.2 沿海、沿湖造林应选择耐水浸、盐碱和抗风的树种。
2.1.3 灌木应选择防风固沙效果好、抗旱性能强、不怕沙埋、枝条繁茂、萌蘖力强、条材(或薪柴)产量高、质量好的树种。
2.2 北方风沙区造林主要树种
2.2.1 乔木:杨、柳、白榆、樟子松等。
2.2.2 灌木:沙柳、沙米、沙棘、沙蒿、花棒、踏郎、柠条、紫穗槐、沙拐枣、红柳、枸杞等。
2.3 黄泛区古河道沙区造林主要树种
2.3.1 乔木:杨、柳、榆、臭椿、刺槐、侧柏、泡桐等。
2.3.2 灌木:紫穗槐、胡枝子、杞柳、荆条等。
2.4 东南沿海岸线沙区造林主要树种
2.4.1 乔木:木麻黄、相思、水杉、柳杉、火炬、松侧柏、杨、苦楝、麻栎、乌桕等。
2.4.2 灌木:杞柳、刺梨、白刺、黄槿、夹竹桃等。
3 固沙造林施工
3.1 造林整地
3.1.1 整地时间
3.1.1.1 营造乔木林,在北方的中度、轻度风蚀区和杂草丛生的草滩地、质地较硬的丘间地和固定沙丘等,应于前一年秋末冬初整地,次年春季造林。流动沙丘和半流动沙丘造林不宜整地,避免造成风蚀。重风蚀区可在春季随整地随造林。南方地区可在造林前整地。
3.1.1.2 营造纯灌木林时,可随整地随造林;营造乔灌混交林和乔木林整地时间相同。
3.1.2 一般整地方法
3.1.2.1 在大片完整和坡度较缓的沙荒地上造林,可用带状整地,带宽1.0~1.5m,带面耙平后,在其上再挖穴栽树,按设计的株行距呈“品”字形排列。有条件时可采用机械开沟作带。
3.1.2.2 在地形破碎、坡度较陡的沙荒地上造林,可采用鱼鳞坑整地,坑径1.0~1.5m,坑深0.6~0.8m,坑距3~5m,呈“品”字形排列。
3.1.2.3 营造灌木林可采用穴状整地,按设计的株行距,定点挖穴,穴径不小于0.6m,坑深0.3~0.6m,视苗木根系而定。
3.1.3 特殊的整地方法
3.1.3.1 翻淤压沙整地。黄泛区古河道沙地,沙层较浅(0.5~0.6m),下为淤土。造林前,可先用人工或机械将下层淤土翻起,压在沙上,厚0.3~0.4m,然后在淤土上造林。
3.1.3.2 客土整地:东南沿海岸滩,夏季地温高,应先按株行距挖坑,然后用低温客土种树。
3.2 植苗造林
3.2.1 选好苗木
3.2.1.1 裸根苗应执行GB6000的规定;容器苗应执行LY1000—91的规定。
3.2.1.2 阔叶树种应选择1~2年生,株高1.5m以上,主根长30cm,地径2.0cm以上,乔木主根系长度25~30cm以上,生长健壮的苗木;针叶树种应选择2~3年生容器苗或植生苗,有完整的顶芽。灌木苗应选择1~2年生苗木。
3.2.1.3 应把好起苗质量关。起苗时应不伤根,不损苗,保持较完整的毛细根;针叶树苗起苗后,做到随起随栽。外地运苗,应做到当日起苗,当日运到造林地,最多不得超过2d。对不能及时栽植的苗木,应打浆并做好假植,并设挡光挡风措施,防止暴晒风干或堆放发热。
3.2.2 栽植技术
3.2.2.1 阔叶乔木宜在春秋二季挖坑栽植。
3.2.2.2 根系不大的灌木苗或针叶乔木苗,一般在春季或雨季采用窄缝栽植。
3.2.2.3 用容器苗或植生针叶苗造林,应事先整地,待春季墒情好时造林,或在立秋前的雨后栽植。干旱、半干旱地区的阔叶乔木苗,可截杆造林。
3.2.2.4 风口造林,栽植深度应超过当年最大风蚀深度,直达沙地的湿沙层,并在植穴周围培置沙埂,增加地面糙度,减轻风蚀。
3.2.2.5 营造海岸线防风林时,应采取客土和适时深栽。
3.3 插(压)条造林
3.3.1 选条
选择一年生新条、壮条,随剪随插(压),备用枝条应保湿。一般条长0.4~0.7m,地径粗1~2cm;高杆杆长2.5~4m,径粗3~6cm。
3.3.2 插条
插条应露出地面3~4cm,留有1~2个芽眼,并防止芽眼倒植;高秆造林应埋入地下0.8~1.2m,地面以上为1.5~3m;利用卧干栽植时,覆土厚度宜为10cm。
3.4 飞播造林
3.4.1 播前勘查、规划
3.4.1.1 应对飞播地区进行勘查、调查,掌握沙丘类型、走向、原有植被种类和覆盖度以及降水季节沙地土壤水分条件等。
3.4.1.2 应根据飞播造林可能取得的效率,确定具体的飞播范围,进行测量、规划接近于平行主风向的航播带,埋设入航出航的标桩,绘制飞播作业图(比例尺1/1万)和播区位置图(比例尺1/20万)。
3.4.2 播幅与航高设计
3.4.2.1 应根据播区情况,确定单程或复程的航带长度、播种宽度和飞行高度。大粒种子设计播幅宽为50m,航高为50~70m;沙蒿等小粒种子设计播幅宽度40m,飞行高度50~60m。
3.4.2.2 如播幅较宽,应在上述宽度基础上增加20%~30%的重叠率。
3.4.2.3 飞播作业时,侧风风速不应超过5.4m/s,侧风角度不应超过40℃(小粒种子不应超过20℃)。顺、逆风飞播风速:大粒种子,不应超过6~8m/s,小粒种子不应超过6m/s。
3.4.3 播前的准备工作
3.4.3.1 飞播固沙植物的选择。在流沙地区飞播应选择抗风蚀、耐沙埋、生长迅速、自然繁殖力强、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植物,如:沙蒿、踏郎、花棒等。每公顷播量:踏郎12~18kg,花棒15~23kg,沙蒿7.5~15kg。
3.4.3.2 种籽大粒化处理。为解决小粒种子和易飘移种子的位移,应在种子外面裹上黄土,制成比种子重2~3倍的大粒化种子丸,保证飞播种子分布均匀,提高飞播保苗的面积率。
3.4.3.3 种籽防害处理。播前应采用对人畜无害的药液浸种,防治鼠、兔、虫三害。
3.4.3.4 应根据规划设计飞播的范围与幅宽,在地面设置明显的标志。
3.4.3.5 播种期宜选在夏秋雨季,并在有效降雨前7~15d作好天气预报。
3.4.4 飞播后的管理
播区应设专人管护,禁止人畜进入播区放牧,以及割草、挖树根等破坏幼苗和树木的活动。
4 固沙造林的抚育管理
固沙造林后应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及时进行幼林补植、除草、中耕管理和幼林管护。各项管理工作应按GB/T16453.2第一篇有关规定执行。
二、理解与实施
固沙造林指的是在风沙地区营造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农田防护林网、沿海岸线防风林带、风口造林、片状固沙造林。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固沙造林的规划设计、树种选择、施工和管理。在固沙造林中必须结合水分条件考虑造林密度的问题,不能单一追求大密度。飞播造林是利用飞机进行播种的造林方法,适用于一些人烟稀少,或急需建立大面积植被而又缺乏劳力的地区,具有速度快、功效高、成本低的特点。
因为这一节是防止风蚀的重点,与原标准相比,改动较大:
(1)删除原标准5固沙造林的开头介绍“固沙造林包括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农田防护林网、沿海岸线防风林带,风口造林,片状固沙造林”。
(2)在原标准防风固沙的基础上,改为防风阻沙固沙。突出其阻沙和固沙的双重功能。
(3)将原标准5.1.1.1.2“农田防护林网(包括护牧林网),主林带走向应垂直于主风方向,或不大于30°~45°的偏角。副林带和主林带应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带可以有一定偏角。低洼地区可“林随水走”;平坦地区可“林随路走”;风蚀山丘地区,主林带可沿等高线布设,副林带可和上下坡的路边造林、河边沟岸造林互相连接,形成林网”改为“农田防护林网(包括护牧林网),有主风害地区应采取长方形网格,无主风害地区可采取正方形网格。主林带走向应垂直于主风方向,或不大于45°的偏角。副林带和主林带应垂直,如因地形地物限制,主副林带可以有一定偏角。低洼地区可“林随水走”;平坦地区可“林随路走”;风蚀山丘地区,主林带可沿等高线布设,副林带可和上下坡的路边造林、河边沟岸造林互相连接,形成林网。即:增加了“有主风害地区应采取长方形网格,无主风害地区可采取正方形网格”,对长方形网格和正方形网格的使用作了区分。将主林带走向与主风向偏角的度数由“不大于30°~45°”改为“不大于45°的偏角”,原因是风向是林带、林网或防护林体系设计的主要配置参数。当正方形林网与风向呈45°左右的交角时,具有防护效能的截面积最大,其原因是风向与林带斜交时,受相邻两条林带的共同作用,增大了风通过林网的截面积。一般林网都是方形的,但不一定都是正方形(多为矩形),当风向与林网斜交时,防护效率不次于风向与单条林带正交时的防护效率,且在相邻两条林带的长度相差不悬殊的情况下是不变的。因此可以认为,风向与林网垂直时,林网的防护效应是显著的,风向与林网斜交时,林网的防护效应也是显著的,使标准更精确。
(4)原标准5.1.1.1.3“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按沙滩沿海岸线的自然分布走向设置”改为“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垂直于主风害方向设置,也可按沙滩沿海岸线的自然分布走向设置”。增加了应垂直于主风害方向的防风林设计。
(5)原标准5.1.1.2.1“防风固沙基干林带,可分别采用单带或双带式。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可采用多带式。带宽一般为50~100m”改为“防风阻沙、固沙基干林带,可分别采用单带或双带式。在风沙危害严重地区可采用多带式。带宽一般为50~100m,大面积流沙入侵前沿地区带宽可为200~1000m,绿洲与沙丘接壤地区允许带宽30~50m”。新标准大大增加了防风林带的宽度,增强阻沙固沙的效果。
(6)原标准5.1.1.2.2“农田防护林网,主带宽应为8~12m,副带宽可为4~6m,地少人多地区,可采取主带宽5~6m,副带宽3~4m”改为“农田防护林网,主带宽应为8~12m(3~4行树),副带宽可为4~6m(1~2行树),地少人多地区,可采取主带宽5~6m,副带宽3~4m”,对原标准进行了具体的细化说明。
(7)原标准5.1.1.2.3“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根据海风强劲程度和海滩情况确定,一般宽10~20m,最大可达100~200m”改为“沿海岸线防风林带,应根据海风强劲程度和海滩情况确定,一般宽20~100m,最大可达100~200m”,增加了沿海岸线防风林带的宽度,意在增强防风阻沙固沙的效果。
(8)在原标准5.1.1.3.2的基础上增加了“林网的网格面积一般15~20hm2,最大不应超过30hm2,严重风沙区应控制在15hm2以下”。
(9)原标准5.1.1.4.1在疏透型林带结构适用类型中增加了海岸防护林。
(10)删除原标准5.1.1.5林带混交类型中“混交类型有乔灌混交、乔木混交、灌木混交、综合型混交四种”,原因是在下文中分别对此作了介绍。
(11)删除原标准5.2.1.1中“有利于发展农、林、牧、副业生产”。
(12)删除原标准5.1.1.2“乔木树种应具有耐瘠薄、干旱、风蚀、沙割、沙埋,生长快,根系发达,分枝多,冠幅大,繁殖容易,抗病虫害,改良沙地见效快,经济价值高等优点。北方选择的树种须耐严寒,南方选择的树种须耐高温”改为“沿海、沿湖造林应选择耐水浸、盐碱和抗风的树种”,简化了新标准的语言。
(13)删除原标准5.2.2.1中杨树的几个种类,即:“(青杨、胡杨、小叶杨、新疆杨、河北杨、合作杨、大官杨)”。
(14)原标准5.3.2.1.1“要求选用一、二级苗,不能用等外苗木”改为“裸根苗应执行GB6000的规定;容器苗应执行LY1000—91的规定”。其中GB6000是指《主要造林树种苗木质量分级》,LY1000—91是指《容器育苗技术》。
(15)删除原标准5.3.3中插(压)造林技术的分类“包括插条、压条、高秆、卧秆等栽植方法”。
三、示例
农田防护林网是一项兼顾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生态系统工程,是农业和水利的生态屏障,也是实现田、林、沟、路、渠综合治理,维护平原生态平衡的根本措施。搞好农田林网是建立生态农业区的需要,也是农区粮棉稳、高产提供保障的基础工作。
示例鄂尔多斯市黄河南岸农田防护林建设理论与实践
1.自然条件
鄂尔多斯市区域内黄河南岸属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大陆度75%。年平均降水量300mm,降水多集中于6~9月份,约占全年降水量的70%,年蒸发量2160mm。年均日照时数3194h,年均气温6.5℃,极端气温最高40.2℃,最低为-32℃。年均风速达2.7m/s以上的大风天数180余天,沙尘暴出现日数27次之多,最多达38天,多集中于11月至翌年4月,主要为西北风。无霜期120~140天,昼夜温差大。沿河地区主要分布着草甸土、盐土、沼泽土以及风沙土。
2.固沙造林的规划设计
(1)农田防护林的结构选择。按透光孔隙的大小和分布以及防风特性,通常把林带的结构划分成疏透型、通风型和紧密型三种类型。
1)疏透结构类型:高大乔木加灌木,灌木多配置在林缘一侧或两侧。其纵断面上具有较均匀分布的透光孔隙。在没有适当灌木树种的地方,可采用边行乔木平茬的办法代替。疏透结构林带能减低风速缓慢,林带内和林缘附近不会产生风蚀现象,在风沙较严重的地区宜于营造。最小弱风区出现在背风面3-5H处,风速减弱53%~56%,相对有效防风距离为25H(H为林带宽度,单位m,下同)。
2)通风结构类型:单一高大乔木树种的纯林林带,林冠层紧密不透风,下部透光,风能顺利地通过下层树干间的大孔隙形成许多通风道。窄林带可采用株间或行间混交,宽林带可采用带状或行间混交方式。最小弱风区出现在背风面3-5H处,随着远离逐渐增加,相对有效防风距离为30H,风速平均减低24.7%。通风结构林带的防护范围最大,特别在主风不垂直(呈不大于30~45°的偏角)于林带时,非常适合农作物种植。
3)紧密结构类型:选择三种或两种乔灌木进行混交的林带,林带较宽,上中下紧密,不透光也不透风。可采用行间、带状、行带状混交,乔与灌木可采用株间、行间混交或在林带边行配置灌木。最小弱风区出现在背风面1~3H处,风速减弱59.6%~68.1%。相对有效防风距离为10H计算,在30H范围内风速平均减低30.16%。对于农田防护林来说,紧密结构不适合作物种植,防风距离最小,一般不采用。
经过以上比较并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实际,确定本区采用通风结构林带。
(2)农田防护林林带的配置模式选择。
1)黄河灌区农田防护林林带配置模式。黄河灌区农田防护林林带,采取林随路走、林随渠行的配置模式,尽量少占地。通常沿灌水渠、道路、地埂栽植树木。在机耕路和干、支渠两侧各栽植1~3行树,形成主林带,走向与主风方向垂直,或呈不大于30°~45°的偏角;在小毛渠和农田地埂边栽植1行树,株距1.5m,形成副林带。主林带与副林带垂直,防护林网格面积250~400亩。
2)纯井灌区农田防护林林带配置模式。
a.林—路—林配置。在机耕路两侧各栽1~2行乔木,主路宽6m,辅路宽4m,主林带间距300~400m,副林带间距500m,主林带与副林带垂直。
优点:施工方便,占地少,林木生长迅速,护路效果好。
缺点:一是林带胁地严重,林农矛盾大;二是林牧矛盾大,管护难;三是不利于机械化作业。这种配置模式保存率很低,一般不采用。
b.林—路配置。林带宽占地2.5~4m,主路宽6m,辅路宽4m;采取开沟造林,树沟深以地平线为基准60~70cm之间,底宽为2~3m,上口宽为2.5~4m。靠农田的一侧修地埂。主林带间距300~400m,副林带间距500m,主林带与副林带垂直。
优点:一是易抚育管理,特别是灌水方便,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二是可以减轻林带胁地;三是树沟还能起到排水的作用。
缺点:有林一侧,轻微影响机械耕作。
c.路—林—路配置。路、林、路宽占地分别为4.5m、2.5~4m、4.5m,均采取开沟造林,树沟深以地平线为基准60~80cm之间,底宽为2~3m,上口宽为2.5~4m。树沟内栽2~3行乔木。林带间距500m。
优点:一是易抚育管理,能够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二是有效减轻林带胁地,树木与农作物争水、争肥、争光矛盾不突出;三是缓解了林牧矛盾;四是有效地避免农民耕作过程中损坏树木;五是便于机械耕作;六是生产资料及农产品拉运方便顺畅。
缺点:规划的路占地较多。
根据造林成效分析,农田防护林林带配置模式应采取第二和第三方案。
3.农田防护林的树种选择
(1)树种选择:通常选择高大、深根性以及经济价值较高的树种。如新疆杨、旱柳、樟子松、油松等。
(2)苗木规格:乔木苗规格,苗高3.5m以上(栽植时地上部分截为2.5m),胸径3~5cm,无冻害、病虫害、机械损伤等优质苗木。同一条树沟内要求苗木胸径一样粗。
(3)整地:黄河灌区结合农田土地平整、修渠、修路等工程同时进行,一般在秋季完成,第二年春季随挖坑随造林。井灌区秋季结合修路开挖树沟,并将沟底疏松土整平,边坡整齐。第二年春季(4月初造林)挖栽植坑,要挂线划行定点,按行点挖植树坑,规格一般为60cm×60cm×60cm,株行距2m×2m。随挖坑随造林。
(4)造林:起苗前将圃地浇灌一次,苗木拉运到项目区后,在水中浸泡3~5天。栽植时,在树苗上用油漆划栽植深度(60cm)线,然后将地上部分高度统一定为2.5m齐头,并用油漆涂好剪口,以防失水,随栽随取。
(5)补植:一条林带如果缺株断行,必将影响林带的预计结构,减低防护效果,必须及时进行补植。缺什么样规格苗,补什么样苗,缺多少,补多少。
4.农田防护林的抚育管理措施
(1)及时落实林权。农田防护林工程竣工后,坚持“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将农田防护林拍卖或承包给单位或个人。林木产权归购买者所有,由林业部门颁发林权证,保障防护林承包者的利益。在防护林更新利用时,防护林承包者(或购买者)与防护林旁的土地承包户按7∶3的比例分成林木收入,让农民也得到部分利益,但更新利用时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方可实施。
(2)加强幼林抚育管理。必须适时进行幼林抚育,确保林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抚育管理包括农田防护林栽植以后的浇水、松土锄草、修枝、抹芽、管护及病虫害防治等。每年l~3次,第1年3次,入冬封冻时浇水,第2~3年每年2次,第3年修枝时只剪掉畸形枝和并生枝。枝下高度为树高的1/3。
(3)强化管护措施。通过开沟造林,基本上解决了林农矛盾。但是随着农区畜牧业的发展,林牧矛盾比较突出,牲畜毁林事件时有发生,为此要强化管护措施。一是加强护林队伍建设,派责任心较强的护林员,勤于夜间看护;二是对毁林案件及时查处,加大处罚力度;三是对管护好的项目区实行重奖,充分调动项目区干部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四是利用沙柳枝条等材料围捆树干或涂白刷药,防止牲畜啃食。2004~2007年达拉特旗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用石棉网布围捆树干,成本低,防护效果非常好。
❷ 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项目成果
实验室围绕上述国内外相关学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国家重大需求,共承担科研究课题134项,其中主持的973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2项,它们分别是湖泊富营养化过程与蓝藻水华暴发机理研究(2002年启动,2800万元,首席科学家刘永定研究员)和重要养殖鱼类品种改良的遗传和发育基础研究 (2004年启动,2500万元,首席科学家桂建芳研究员),主持的863重大水专项2项,它们分别是受污染城市水体修复技术与工程示范( 2003年启动,2583万元,首席科学家吴振斌研究员)和受纳湖湾污染负荷有效削减和生态系统重建技术与工程示范(2005年底启动,2000万元,首席科学家宋立荣研究员),还主持973课题3个,863课题6个,杰出青年基金3项,重点基金6项和欧盟项目1项等。这些项目的承担体现了实验室在国内外相同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在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为实验室的学科发展和自主创新提供了必要条件。
实验室共发表SCI收录论文247篇,并有相当多的论文被本学科领域国际顶尖级杂志接受发表,如SCIENCE,PNAS,DEV. BIOL.,MOL. BIOL. EVOL.,J. VIROL.等都发表有水生所完成的论文;发表的论文被国际同行广为引用,据不完全查证,其中105篇SCI论文被SCI刊源论文引用353次。同时,还主持编写出版著作8本,获授权专利23项。通过研究实践和自主创新,一批在理论上有重大突破或在应用上有广阔前景的研究成果已经形成。如2005年已获得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重大成果长江中、下游湖泊群渔业资源调控及高效优质模式,采用生物操纵和生态对策原理,系统探讨了湖泊无公害渔业的可行途径及主要工艺,提出了湖泊小型鱼类、食鱼鱼类生产力动态估算方法,建立了湖泊鳜鱼规模化养殖、河蟹生态养殖和团头鲂增殖等技术,2000-2004年在长江中下游600多万亩湖泊推广,增加产值超过20.5亿元;2002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热带、亚热带区域水质改善、回用与水生态系重建生物工艺学对策研究,依据生态学原理,将垂直流构建的人工湿地用于中小城市污水的综合治理,在水环境污染治理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2003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银鲫两种生殖方式的遗传基础及其育种意义,首次以确凿的分子遗传证据证明银鲫存在雌核生殖和两性生殖两种不同的生殖方式,并阐明了其遗传基础,取得了一系列的新发现和新认识,发表的论文广为引用,并收入国际知名专著;2003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异育银鲫营养、饲料与投喂技术,根据鱼类能量学研究结果,研制出高效、无公害、无污染营养饲料,建立了异育银鲫的合理投喂模式,具有明显的环境和经济效益;2004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重要水产动物病毒病原的鉴定及致病机理研究,在建立和筛选到一批用于病毒增殖的水产动物细胞的基础上,从患病的鳖、蛙、鳜鱼和牙鲆的组织中分别分离到相应的病毒病原,并对这些病毒的病原性质、理化特性、分子结构、致病机理及其免疫应答等多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2004年获总装备部全军武器装备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空间飞行环境的生物学效应研究,发现重复再搭载仍然会导致性状分离等新的空间生物学效应,发现质膜、钙离子、细胞储存产物(甘油)共同作用于重力感受、传导和响应的实验证据,设计并生产出进行空间生物学研究的通用生物培养箱;2005年获湖北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的中国土壤藻的研究,实现了荒漠藻人工大量培养,发明了干旱区微藻固沙技术,首次完成了利用荒漠藻固定野外流沙的试验研究,首创性地开辟了藻-草-灌-乔的荒漠化综合治理新途径;2005年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名特优淡水鱼养殖技术丛书,将名特优鱼类养殖品种和技术介绍给广大养殖户,促进了名特优淡水鱼类的健康养殖及其规模化养殖,带动了水产行业科普作品的创作和发展,是科研服务于农村和农民的桥梁和纽带。这些成果有的解决了我国面临的淡水养殖与水环境保护的矛盾问题,有的推动了鱼类发育遗传学和水生病毒学以及渔业生物技术的进步和发展,有的解决了我国城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技术难题。
此外,本实验室在世界上率先开展转基因鱼研究,并一直处于该研究领域的前列。培育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快速生长转基因鱼家系;首次系统完成了转基因鱼大规模养殖试验,建立了高效、安全的养殖模式。在科技部组织的现场鉴定会上,由包括三名院士组成的专家组一致认定:本项目的完成,使我国在转基因鱼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前景方面居国际领先水平,为转基因鱼的商品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国家科技部等主编出版的《中国生物技术发展报告》认为我国转基因鱼育种处于国际领先水平。针对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本实验室创造性的提出了通过构建人工模拟湖泊,在受控隔离的生态系统中进行转基因鱼生态安全评价的策略,自行设计并构建了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转基因鱼生态安全研究人工模拟试验湖泊,全面评价转基因鱼的生态安全。在转基因鱼的遗传生态安全控制策略方面,本实验室取得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采用反义转基因技术,研制获得性腺完全不发育的转基因鱼。迄今只有本实验室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成功控制鱼类性腺发育。相关研究结果被遴选为第5届国际鱼类内分泌学学术研讨会大会报告,并分别申请了中国和美国专利。与此同时,本实验室还首次提出组织特异性的两性互补外源基因剔除概念,并首次建立了鱼类转植基因定点整合技术,实现了鱼类性腺中的转植基因剔除。
在鱼类抗病毒基因细胞模型研究方面,应用差减技术克隆灭活病毒感染鱼类培养细胞诱导的差异表达基因,已鉴定出一批参与鱼类抗病毒和免疫反应的基因,尤其是干扰素系统基因。自2003年底以来,已相继发表论文10余篇,受到国际同行高度关注,如鲫鱼的类-PKR基因于2004年10月在《鱼类和贝类免疫学》发表后,很快被评为该刊的热点论文之一,并已被他引4次,如德、美三家实验室联合发表在《PNAS》上的论文在评价其研究目的时说:这里,我们对一个与哺乳类PKR最相近的来自于斑马鱼的基因进行鉴定和特征分析,该基因的预期产物在N-端含有Z-DNA结合结构域,而不含dsRNA结合结构域。一个类似的基因最近在鲫鱼中已被报道。这些发现支持Z-DNA结合结构域在鱼类抗病毒应答中起了重要作用。
在水生态毒理学和生物监测方面,已形成了一系列环境监测和评价技术的规范;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二恶英研究专用实验室,按照国际标准对二恶英进行灵敏、准确的检测;承担了国家和地方委托的数十个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多次举办环境生物学监测及水污染治理的国内国际培训班,培养了大批环境生物学监测与环境影响评价技术人员。在水污染控制技术与治理工程示范方面,开展了氧化塘与污水净化资源化生态工程及相关技术研究;在内污染防治生态工程技术和湖区生态优化对策等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研发的复合垂直流构建湿地系统为主的可持续利用水质管理工艺及对策,研究成果已在德国、奥地利和中国武汉、上海、深圳等地推广应用;围绕城市受污染水体的生境改善、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系统稳定等问题,研发和集成了水生植物定植、湖滨人工湿地、原位水质净化、藻类控制、基底修复、水力调度等一批水质改善技术,形成以水力调度和水生植物恢复与重建相结合的城市受污染水体修复技术方案,研究成果不仅在示范工程得到应用,而且在武汉新区的规划和建设、六湖连通工程的实施中得到广泛应用,同时为全国其他类似地区水体修复提供借鉴。
围绕直接威胁到人类健康和生存的蓝藻毒素,我们从基础和应用两方面开展了研究。在基础研究方面,系统地研究了微囊藻毒素对动物、植物和其他藻类的毒性效应,此项研究加深了对微囊藻毒素环境风险的认识,为制定饮用水和水产品中的毒素阈值提供了科学依据;开展了微囊藻毒素对于水生动植物和其他藻类的生态效应的研究,发现了一种能够吞噬微囊藻并降解其毒素的金藻,且这种金藻具有鉴别产毒和非产毒藻类的能力,此项研究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应用价值。在应用研究方面,建立并完善了蓝藻毒素及其分析技术体系,研制出的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微囊藻毒素标准品及微囊藻毒素ELISA检测试剂盒在国内占据了一席之地,打破了我国藻毒素纯品紧缺及检测方法不完善的尴尬局面。微囊藻毒素ELISA试剂盒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环境监测部门、自来水公司、科研院所,在创造了一定经济效益的同时,为我国尚缺的微囊藻毒素国家标准检测方法的制订奠定了基础,为建设部颁布的《城市供水水质标准》中对微囊藻毒素将于2006年6月起进行检验的要求提供方法学依据。
与世界上从事藻类学和藻类生物技术研究的机构相比较,本实验室具有全面、系统而且相互衔接的特征。我们的研究覆盖了系统分类、生理生化、分子遗传和环境生物学4个层次。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关微囊藻毒素对动物、植物和其他藻类的生态效应的研究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是较为突出的;有关蓝藻适应力的遗传学研究在选题和研究方法上能够与国外生物学主流相接轨,发现了一些蓝藻生存适应或细胞分化必需的新基因;鞘藻目的系统学依然是我所藻类学研究的特色之一。在应用研究方面,对于荒漠藻类在生物结皮中作用的研究和人工结皮技术的开发达到国外同类研究水平;发展了葛仙米优良藻种筛选和培养技术,在我国率先实现规模化养殖。
底栖动物生态研究旨在定量阐明底栖群落的结构和功能,从而为底层系统调控提供操作依据。在经济底栖动物方面,首次建立了以实现河蟹最大持续产量为目的的放养量模型,2005年底,鉴定专家认为该项成果在河蟹增殖领域居国际领先水平;区域湖沼学的研究致力于运用比较湖沼学的方法和预测生态学的理论探讨泛滥平原生态系统的宏观规律。开展长江中下游富营养湖泊的比较湖沼学研究,旨在定量揭示大尺度上富营养化机理。同时,开展长江江湖复合系统的生境破碎过程与对策研究,以期提出整体保护长江水系生物多样性的战略对策。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水产品的需求量在增加,水产养殖也迅速发展。同时,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加强,水产发展越来越面临食物安全、食品安全和环境安全的挑战。但是由于对水产养殖尤其是集约化养殖中水产动物的营养学、饲料技术和养殖技术等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导致水产养殖出现效益低、饲料浪费、环境污染、产品质量差等问题,而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就是对其营养需求、营养素利用、饲料配方等有关水产动物对环境因子的反应不清楚造成的。针对这些问题,从基础入手,研究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需求、蛋白源利用、投喂技术、能量学利用模式等,为无公害水产养殖提供理论基础。有关鱼类的营养学研究基本上达到国际同类水平,在鱼类能量学模型、补偿生长等方面居国际前沿。本实验室对国家对水产健康发展的根本需求,研究结果不仅可以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而且对指导饲料配方、水产养殖均有重要的意义。部分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饲料配方和投喂技术改进,可以明显地节约饲料,降低对环境的氮磷排放,降低养殖成本,减少渔业污染。
水环境工程示范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如滇池蓝藻水华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课题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课题通过验收后,路甬祥院长发来贺信;武汉新区水专项示范工程已得到科技部和地方政府的肯定,科技部李学勇副部长在视察时说,搞水污染治理只有在蓝藻水华最严重的地方做才最有意义,你们有一支队伍在这里,做出了效果,国家要继续支持,你们要继续做下去。
针对水环境和水生生物安全提出的重大建议也引起了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如为《2001高技术发展报告》第五章生物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撰写的开篇文章《转基因安全与对策研究》,提出了转基因安全问题的三条对策建议;2004年,为中共中央党校撰写了理论学习材料转基因及其安全性,阐述了转基因研究的起源及发展,分析了转基因安全争论的实质,提出了如何正确认识转基因及其安全性的思路。培育的鱼类品种支持地方政府组建了国家良种场,形成了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实验室的国际合作渠道不断拓宽,已成功主办了水环境保护与水污染治理国际培训班 等8次国际和多边学术会议,有10多人次在国际学术组织中任职,与德国、日本、英国、法国、欧盟等研究机构保持着长期友好的合作关系,组织承担并完成了1项欧盟项目。国际合作形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由我室研究人员出国接受培训、攻读学位或作博士后研究到外国人来我室接受培训、攻读学位或作博士后研究。
总之,实验室全体研究人员坚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和国际科学前沿,辛勤探索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前沿领域的难点和热点问题,努力寻求保护健康水环境和发展可持续渔业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与此同时,实验室也全面完成了更新改造,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投资1400多万元,已基本建成了生态学技术研究平台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平台;并通过研究人员的不断引进和更新,实验室已有50岁以下研究员15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者5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6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3人,通过课题开放等措施,有40多位高级访问学者来室合作研究,进室博士后20多人,一支年龄结构合理、知识结构优化、业务水平较强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已经形成。实验室在国内外相同学科领域的地位和在国家科技发展和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得到了明显增强。
❸ 沙漠化治理都有哪些新技术
有效治理荒漠化一直是世界性难题。有鉴于沙的流动性,应对风害成为难中之难。在目前主要的固沙技术中,工程固沙采用人工设置沙障等工程手段,如草方格、石方格来阻止沙子移动;化学固沙通过喷洒化学固沙剂,如乳化沥青、聚合物树脂等;植物固沙则是透过种植沙生植物的手段来稳定和阻绝沙体,以达到固沙目的。下面我们来盘点这三种固沙技术中的最热门的新科技:立体固沙车、藻类治沙固沙技术,植物性纤维黏合剂,这三种技术中前两项已被证明行之有效,第三种还存在争议,效果有待验证。
立体固沙车--速度是人工的约180倍
经施工改造后的沙体当即固定,并表现出持久的抗风蚀能力。试验地种植了70多种植物,长势旺盛。为了检验治理成果,研究团队在改造后的沙漠中种植了70多种植物,其长势都非常好。为了检验安全性,团队还请来了第三方机构对粘合剂及“沙变土”土壤进行检测。易志坚拿出了西安国联质量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对粘合剂的检测报告,上面多项指标远远低于国家标准。
对于这项科研成果,该成果专家评审组的中国林业科学院荒漠化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的秘书长杨文斌认为,其研究还处于非常初级的阶段。对于一项研究来说,需要有实验室的结果,还要有基础性成果,还需要实地的实验结果,也就是大面积的区域实验,区域实验完成之后才能开始推广,即使区域实验有了初步成果,也不能说这是一项可以推广的技术。易教授团队所做的4000亩实验在普通人看来面积广阔,但是对于荒漠化研究来说,4000亩的面积太小了,根本不算什么。这项所谓的成果也到不了大面积推广的阶段。
而且,沙漠如果有水的话,根本不用治理就会变成农田。杨文斌说:“沙漠是最好的土壤,就是缺水,只要有水就是好土壤。如果沙漠有水,就不用做任何工作,就可以直接种植了。在沙漠上安装上灌溉设备并保持植被一定密度生长,是现在科学家在着力解决的问题。”
我国目前的沙漠形成有的是自然条件,而有的是人为因素,特别在靠近河套地区的一些沙漠地带确实是人类破坏植被造成的,所以可以分门别类地对沙丘和沙地进行改造,对于人类过度开采造成的荒漠化地区可以优先修复,这些地区曾经也有绿植生长的基础。所以,沙漠的改造的关键在于应该分类分区,而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原生沙漠是地质时期形成的,是荒漠生态系统,是一种一种生态系统,它和湿地生态系统,和森林一样都是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治沙不是消灭所有沙地,不能把全部沙漠都变绿洲,否则,地表下垫面均匀一致,反而无法形成气压差,不利于形成空气流动,进而影响水分的运移。从另一面可能恶化了区域气候,利弊需要权衡。
❹ 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苏州中材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是中国非金属矿行业唯一的甲级设计研究单位。设有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中国非金属矿发展中心”、科技部“国家非金属矿深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在深圳上市。
公司以非矿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提高非矿资源的功能化材料化水平为方向,围绕超细、纯化、改性、复合及工业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材料化的成套技术与装备的研究为重点,加强环境矿物材料、节能密封材料等新型矿物材料的研究开发,引导行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推动行业技术进步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公司主营业务:非金属矿及深加工、防水材料、新型矿物材料研究开发、咨询、设计、装备制造、工程总承包。设有地质、采矿、选矿、设备、窑炉、制品、建筑、结构、概预算、技术经济评价、智能化等26个专业;拥有各类国家注册工程师65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及高级工程师70人;建有3个中试基地、9条中试线、6个实验室、1个国家级理化检测中心、1个大学科研教学基地、1个产业化基地,1个国家重点刊物编辑部,配有试验研究、分析检测仪器设备300余台套。承担了包括国家“八五”至“十一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863”计划项目在内的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及企业委托的重大研发项目,国内外大型非矿工程设计承包项目;获国家、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优秀工程奖三十余项。
主要技术、装备创新成果:
1)高岭土(含煤系高岭土)、膨润土、石墨、碳酸钙、滑石等规模化高效开发利用成套技术及装备;
2)固沙植被用新材料与低成本制备技术;
3)新型药物制剂辅料制备技术;
4)脉石英制备超细高纯石英新材料技术;
5)矿物干法提纯、复杂矿物除杂提纯技术及装备;
6)超细高纯石墨制备技术;
7)粘土矿物制备新型防水材料加工技术;
8)工业废水处理用粘土矿物材料加工技术;
9)新型农药载体材料加工技术;
10)绿色墙体材料制备技术及装备;
11)晶型保护湿法超细粉碎分级技术及装备;
12)表面改性及修复技术;
13)改型复合技术;
14)专用原料复配技术。
联系地址:苏州市三香路999号 邮编:215004
电话:0512-68274788 邮箱: [email protected]
网址:www.sz-sinoma.cn 董事长、总经理:唐靖炎
联系人:张翊
❺ 广饶县科达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怎么样
简介:科达集团成立于1984年,以山东科达集团有限公司为主体,拥有科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证券代码:600986)、东营大桥有限责任公司、青岛科达置业有限公司、烟台科达置业有限公司、东营科英置业有限公司、滨州市科达置业有限公司、广饶县金桥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首信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科达半导体有限公司、东营科英进出口有限公司、东营科创生物化工有限公司等18家成员企业,在上海、深圳、海南、香港、阿联酋迪拜等地设有下属机构,在全国12个省市设有工程项目部。
科达集团主要从事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管理运营,工程设计、咨询,房地产开发,功率半导体器件和生物技术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销售,以及金融服务等业务。具有市政公用工程、公路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资质,水利工程、铁路工程施工总承包贰级资质,桥梁、公路路基、路面工程专业承包壹级资质,市政工程、风景园林、公路工程设计乙级资质,交通安全设施专业承包资质和出国施工经营权,房地产开发壹级资质,物业服务贰级资质。2006年以来,获国家专利18项,主编国家标准1项,获国家级工法3项,获省部级工法36项。
科达集团在基础设施领域,构筑了从投资开发、设计咨询、建设施工、建材物流、工程检测到管理运营一体化的、完整的产业链,是全国基础设施行业综合能力最强、规模最大的民营企业;在房地产开发领域,推进住宅产业化,倡导低碳智能地产,打造全国地产品牌;在高科技产业领域,掌握了世界先进的功率半导体核心技术和国内先进的生物法生产丙烯酰胺技术;在金融服务领域,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与金融服务。
科达集团拥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和山东省功率半导体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建筑业企业500强、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全国优秀施工企业”、“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全国工程建设科技创新示范单位”等多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科达集团实施“一基、一房、一金融”发展战略,履行“筑就文明、奉献社会”企业使命,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敬业报国、追求卓越”企业精神,践行“视企业为生命、建绿色润人民”核心价值观,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一流的信誉,创造一流的业绩,回报股东、回报社会。
法定代表人:赵振学
成立日期:1996-12-28
注册资本:9497.8万元人民币
所属地区:山东省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91370500725422219H
经营状态:迁出
所属行业:制造业
公司类型:有限责任公司
人员规模:100-500人
企业地址:东营市广饶县大王镇
经营范围:橡胶制品、混凝土外加剂、OCP系列粘土稳定剂、GS-1高温固沙剂、道路路面材料、电子产品生产销售及新技术研究开发;广告发布(不含固定式)。(以上各项国家限制和禁止的除外及涉及法律法规规定需经审批的凭许可证经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❻ 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措施设计有几种形式分别是怎么设计的
大体分成两种形式,一种是植物措施,另一种是工程措施。
植物措施比如栽植油松,沙棘,播撒草籽等等。
工程措施比如修筑挡土墙,护地堤,谷坊坝,鱼鳞坑,梯田等等。
怎么设计根据水土保持工程设计规范,“水土保持水土”有一些水保工程技术参考资料可以关注一下。
❼ 甘肃绿野上品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怎么样
甘肃绿野上品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2016-12-02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万新南路高新什字16号(科技产业孵化园综合楼3层306室)。
甘肃绿野上品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20105MA71A5ET5X,企业法人姜明基,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甘肃绿野上品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农业科技技术领域内的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研发;农业基础设施、日光温室大棚的开发、建设;土地整理;节水灌溉工程;节水灌溉设备、园林绿化设备的制造、销售;水果、蔬菜、初级农产品、花卉种子种苗、蔬菜种子种苗、牧草种子、苗木种子、苗木、花卉、草坪、盆栽植物的种植、销售及新品种研发;植物雕塑、五色草造型、立体花坛、花卉造型、仿真造型、彩灯造型、立体绿化、花境景观的设计、制作、安装、销售;园林绿化工程、园林景观工程的设计、施工、养护;花箱、花钵、花盆、造型花架、玻璃钢制品的加工、销售、安装;化肥、中低毒化学农药及生物农药的批发、零售;有机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料、水溶性肥料、栽培基质的生产、销售;市政公用工程;城市亮化工程;生态治理工程;植树造林工程;防风固沙工程;荒漠化治理工程;边坡治理工程;网围栏安装工程;环保设备的研发、销售;保洁服务;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分捡、运输、处理服务;建筑工程施工劳务作业(以上项目依法须经批准的,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工程资讯网查看甘肃绿野上品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