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我国为治理黄河的泛滥与改道实施了那些重大建设工程
现代化黄河治理方法全面实施
黄河水利委员会关于“模型黄河”的工程规划日前已获水利部正式批准,至此,现代化治黄方略“原型黄河”、“数字黄河”、“模型黄河”规划已全部得到批复,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按照“三条黄河”的现代治河思路,今后黄河治理将先通过对原型黄河现状的分析,提出黄河治理决策的基本需求及物理参数,然后借助现代化信息手段进行数学模拟,提出方向性方案,最后通过黄河模型反复进行实验,为实际的黄河提供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安全有效的治理方案。
1黄河治理方略
黄河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是包括长江在内的其它河流无法比拟的,她流经中国腹地,诞生了中华民族,炎黄子孙既得益于黄河与黄土的哺育而生息繁荣,又受害于黄河与黄土相伴造成的黄河下游河道“善淤、善决、善徙”而治水不止。在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史中,有很大的篇幅都与黄河治理有关
2 减少入黄沙量的治本之策
众所周知,黄河难治的症结在于沙多,而沙多的原因是黄土高原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特殊的边界条件下,中游暴雨是黄土高原土壤强烈侵蚀以及水土严重流失的动力因素,“愈冲愈陡,愈陡愈冲”[4],使黄土高原被切割得支离破碎,沟壑纵横,每年来自黄土丘陵沟壑区的泥沙达10亿吨左右,土壤侵蚀模数可达20000t/(a·5km2),大量泥沙入黄,致使一些水库湮废失效,下游河道不断淤高,防洪压力日趋加重。不少人认为,黄土高原历史上曾经是植被良好的繁荣富庶之地,希望通过植树种草,改变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根治黄河的目的。但是也应认识到,黄河塑造出的华北大平原是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的中心地带,黄河早在远古时期就是一条多沙河流
3 与外流域调水结合的综合治理方略
相传我国上古之时,“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然而,历经沧桑,黄河近代水资源日趋贫乏,其水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的2%,大量资料表明,水少是黄河下游河床不断淤积升高的主要动力因素,也是黄河难治的另一症结。模型试验发现,洪水机遇减少是黄河下游近些年河床萎缩、过洪能力很低的主要原因[7]。从水资源角度讲,黄河是惟一流经干旱缺水的西北、华北地区的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流域内地域广阔,环境多样,土地与矿藏丰富,因水资源贫乏而制约着发展,因此黄河治理不仅要考虑防洪,而且还要考虑水资源问题。花园口以上多年平均径流深77mm,相对于全国平均径流深276mm的28%,黄河下游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属长期性、区域性、资源性缺水,因此,缓解黄河下游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根本措施是开源,即从外流域调水济黄,增补黄河有效水资源量,这是适应发展的长期战略措施。为此可利用黄河以南所处的优越地理位置,基本上沿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线路,自汉江丹江口水库始,沿途把汉江、淮河上游可引之水经河南南阳、平顶山、许昌等地,在郑州以西桃花峪上游(如孤柏嘴附近)自流引入黄河,并利用东平湖和拟建的桃花峪水利工程加以调节。尔后,通过现有的下游引黄工程,包括引黄济津、引黄入冀(现有的共产主义引黄工程和位山引黄入冀工程供水能力已经很大)、引黄济青工程,向河南、山东、河北相关地区供水,兼顾南水北调中线、东线方案的调水作用。从而减轻黄河水供需压力,达到解决下游断流、保证输沙用水量、改善下游河道淤积状况之目的。如果调水规模有保证,不但能缓解河北有关地区用水紧张局面,还可再通过河北水系的局部调整接济京津,满足原中线南水北调方案对京津的供水要求。在此前提下,黄河流域来水可主要考虑本流域中上游用水,相应缓解了黄河中上游水资源短缺的不利局面。并且小浪底水库可按照“高水高用”的原则,相机调水北上。
从丹江口水库调水入黄,沿途干渠应与淮河流域的河流和集水区域平交,与该流域的防洪体系相结合,形成“串联水库”,除发挥相应的供水作用外,特别是在淮河、汉江流域的暴雨期,还将产生其他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其一,通过优化调度,将淮河、汉江流域无法承受的洪量调入黄河,把黄河下游河道作为淮河上游各大支流的洪水入海通道,淮河、汉江的防洪压力遂大为减轻。其二,调洪水入黄,可冲刷黄河下游河道,扩大主槽断面面积,提高过洪能力,减少下游河道淤积。赵业安等专家的研究结果[8]及我们开展的模型试验资料[7]表明,黄河下游有“大水带大沙”及“大水出好河”的规律,水少沙多是黄河下游河道淤积的根本原因,且水沙搭配不相适应是造成黄河下游河道淤积抬高的又一主要原因。因此[9],只有调洪水入黄,使流量与含沙量相适应,“大水带大沙”时,才能取得最好的输沙减淤效果。其三,小浪底水库的库容,是发挥综合利用效益的保证[10],小浪底水库可借分洪调水之机集中排沙,利用大水排沙入海,相应增加了水库极为宝贵的库容。加大了水库调节能力,极大地提高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
B. 小浪底引黄工程闻喜段开工了没有
没有开工呢
C. (二)黄河对山西的影响
1.千年天堑变通途
(1)黄河隔断了邻省的交通
在封建社会,没有大工业的支持,在如此汹涌的黄河上面建永久性的桥梁是极难实现的。在铁器时代之前,只有渡船、皮筏、木排摆渡形式沟通两岸。一旦遭遇大风、洪汛,两岸将变成可望而不可即。只有严冬河封,人们才能通过冰面交通两岸。
山西省保德县的天桥就是著名的冰桥。寒冬时节,先有冰花淌流,随后碎冰结成大小的冰环,圈圈白环布满河道,旋转着流淌。每个冰环直径50~200厘米不等,它们由碎冰连接而成,但并未固结,由水力旋转保住环体相对稳定。环的宽度约为环的外径1/5~1/3,它们中心是空的。环环之间不时碰撞,一般不会碎开,相互擦身而过。稍后,岸边冰层形成,它冻住河中漂流的冰环,逐渐向核心扩展。原本流动旋转的冰环失去流动性,环自然解体成碎冰,由河边向河心流速变高的水体发展过去。岸边成碎冰堆积体,河中冰环结成冰笩,失去圆形,也成碎冰集合体,缓缓地流动着。冰笩刚开始是流动着的,天再冷时,晚上冻住,白天流动,最后终于固结,后面的冰笩不断冲压堆叠上来,于是形成冰坝。它会迅速向上游发展,终于在河道上形成冰盖,堵住了河水。但是水终究要往下流的,河水深区,水从冰下流,冰层向下发展,它因结冰而体积膨胀,但两边堤岸约束,冰盖会从中鼓起,成拱形高出堤岸,这就是冰桥,即天桥。
黄河的壶口瀑布,也会变成上拱的冰桥,瀑布在冰下下泄,瀑声被闷在冰下,瀑布上下游冰满河道。刚开始还能见冰瀑,后来冰瀑不断向前方(下游)堆积,终于冰瀑变成冰盖,最后和瀑布上游的冰冻成一体,十里龙槽变成白色冰龙一条,最后成十里冰拱,冰面高出两岸2~3米。此时没有了瀑布,看不到流水,只闻冰下轰鸣,表示河水仍在流淌。
在峡谷中,河水不会因层层冻结而漫溢开来,但在汾河平原,随着冰层冻结,河水要泛出河槽向两侧河堤漫延,甚至漫过河堤流向农地。此时,在河套地区,河水将漫向公路,淹向城镇居民区。为此就需投弹炸开冰堤,或用迫击炮轰开冰堤,让河水下泄,不致殃及人们生活、生产。
蒲州铁牛
我国直到唐朝才在黄河上加设第一座浮桥,那就是永济的蒲州古桥,两岸各用七座铁桩和巨大的四头铁牛拉住八条巨型铁链,串起上百艘木船,横跨黄河,造成巨大浮桥。那次工程,动用全国四分之一生铁,共消耗292.2吨铁,用成百座小化铁炉不断熔铁浇铸,历时一年才造成大桥。铁质浮桥造成后,因经历多次战争,不断炸毁、重建。后河流改道,使铁桥丧失功能,最终被河沙淹没,直到1989年4月,桥的东头四牛四人七星柱才被发掘出来,那时牛身上埋土已深达4米。今天,这一古代雄伟工程已被保护起来,而当时位于黄河西岸的铁牛,据说已在今天的黄河中找到,但出于保护出发,暂不作挖掘。由此可见,昔日的黄河河道已西去。
吉县的壶口瀑布之下300米处,元朝曾建造铁索桥,后因兵灾时通时断,最后在1948年,为保卫延安而炸断此桥。原本壶口瀑布成为著名景区后,应修通此桥,但两省旅游部门为了各自私利不肯修复景区的铁索桥。从两个方向观看天下奇瀑,就得绕道七郎窝大桥,再到对岸去买门票。两岸都怕沟通两岸而收入削减,所以“声闻可达”而“老死不相往来”。
直到改革开放前,山西省在黄河上只有三座大桥:同浦风陵渡大桥、河津禹门口大桥以及吉县七郎窝大桥,此外,在三门峡大坝下,保德天桥水电站有两处公路大桥。
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山西已在黄河上建起20多座大桥。最北偏关,有万家寨水库下,偏关到东胜(内蒙古)黄河第一、二两座桥,河曲城北通准格尔的高速第三座桥(公路、铁路各一座),保德城到对岸府谷(陕西)第四座桥,保德县南通榆林(陕西)的高速第五座桥,兴县通神木(陕西)的第六座桥,临县克虎寨通到对岸佳县的第七座桥(高速低速各一座),下游青(岛)宁(夏)高速第八、第九座桥,永和到宜川(陕西)第十座桥,吉县的七郎窝及青(岛)兰(州)高速为黄河第十、十一座桥,大宁到宜川,乡宁到黄龙为第十二、十三两座桥,河津的禹门口为第十四座桥(铁路、公路各一桥),河津城南通韩城为第十五座桥(称龙门大桥),芮城的风陵渡(铁路、公路各一桥)及运风高速为第十六、十七座桥,芮城东到灵宝(河南)为第十八座桥(在建),平陆到三门峡,三门峡大坝下为第十九、二十座桥,垣曲到渑池为第二十一座桥(赵家岭大桥)。
有20多座大桥横跨黄河,如今全省沿黄河各县只有永济和石楼两个县没有跨河大桥。山西境内黄河全长981千米,平均每47千米就有一座大桥,如果算上公路相邻的铁路桥四座,及单独三座路桥加上高速与低速并列的(分别独立)七座,则山西黄河大桥共有35座,平均每25千米就有一座大桥,滔滔黄河再也阻挡不了交通。桥的密度有如引水渠上的石板路,两岸相通花不了半个小时的路程。
山西省20世纪90年代提出要修沿黄公路,今天这一目标已实现,紧贴黄河左岸,近的沿河边陡崖而建,远的也不过距河几千米到一二十千米路程。这条傍河公路的修通,不但在全省建起一条贯通公路,而且更重要的是把沿河风景名胜区全部串连起来。南部晋豫界河上既有著名的小浪底水库、三门峡大坝,又有永乐宫、大禹渡、风陵渡。晋陕沿线,从南向北有杨贵妃故居、黄河湿地、唐蒲津铁桥、莺莺塔、龙门激浪、壶口瀑布、柿子滩壁画(石器时代)、永和乾坤湾、临县碛口水蚀浮雕、佳县白云寺(陕西)、兴县边区政府旧址、河曲走西口古渡、娘娘滩、太子岛及石径禅院、偏关万家寨引黄工程、赵古长城,这是一条高密度优质旅游路线。
今天黄河南段与河南合作,小浪底—三门峡的河中游船已开通,壶口—龙门的气垫船也经过试航,临县克虎寨—碛口的木船水上漂,看沿岸百里水蚀浮雕也将启动。这一水陆并举的旅游资源如能扩大起来,将给沿岸百姓带来可观的旅游收入。
2.河水的利弊
山西是个高原,黄河水再涨,也淹不到山西,冬春的冰水泛滥也与山西无关,因此河水再厉害也害不了山西。但几千年里,山西人眼看河水在家门口流过,却没有能力提水灌溉,因为河水和山西农田高差太大,没有电力支持是浇灌不到山西的庄稼的。
滚滚怒涛,蕴含着丰富的水力资源,过去只能当风景欣赏。新中国成立后,沿黄河的电灌工程一处处开展,水力发电厂一座座兴建,我们不能叫黄河水白白流过。
(1)电灌引水浇良田
山西省最大的电灌站是永济蒲州电灌站,它位于蒲州古镇之北,分10组,总提水高度150米,引水46.5立方米/秒,可浇灌永济、临猗、运城、夏县、闻喜五县42个乡农田166万亩。从黄河引水上运城盆地北部,耗电6.74万千瓦,农田灌溉总渠长860千米。
其次为临猗夹马口电灌站,提水高度70米,引水9.5立方米/秒,可浇田40万亩,耗电9700瓦,干渠长53千米。
芮城大禹渡电灌站
第三位是大禹渡电灌站,建于芮城东大禹渡,七级提水,扬高355米,浇灌芮城11万亩农田,用38台总装机2.5万千瓦,单级最大提高193米。建成后的1974年被评为世界十大提水工程之一。这一电灌站工程十分雄伟,一米直径六根钢管,直上近200米高的塬顶,需上1113个台阶才能登顶。此地名之所以叫大禹渡,是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到此地勘查。谷中有“舟于此,出水深”6个岸崖石刻。河边有大禹雕像及禹王庙。相传崖顶还有大禹休息的古柏,树围近4米,称为神柏。现新建碑廊、小动物园、观河楼、望岳亭,加上河底沉水池配套成优质旅游点。
此外,永济小攀引黄电灌站也可灌溉农田20万亩。
自从晋南峨眉台地隆起后,汾河被屏障在运城盆地之北,紧靠运城盆地小小的涑水河,全长195千米,平均流量不足1立方米/秒,根本不够农田所需,若不引来上亿立方米的黄河水,运城盆地哪来年年丰收,哪能成为粮仓?何况运城盐化工厂多,为提取盐湖中盐及芒硝,每年尚需一千多万立方米的黄河水。
(2)万家寨的引黄工程
为解决山西省大同、太原、朔州三市的水资源贫乏,国家批准的偏关县万家寨引黄工程1993年开工,提水48立方米/秒,年引水14亿立方米,2亿立方米供内蒙古,南干渠6.4亿立方米供太原,北干渠3亿立方米供朔州,2.6亿立方米供大同。
万家寨水利枢纽
这一巨大引黄工程,跨桑干河、汾河两大流域,输水线全长451.9千米,其中穿越云中山的大隧道长43.5千米,载重卡车可在洞中自由运行,其工程壮观远胜过法英之英吉利海底隧道。它穿过云中山后即流入汾河,经过汾河河道防渗处理后,进入娄烦的汾河水库,由此再经古交的汾河二库,进入太原。北干渠从平鲁的陶村乡上游出口,出洪涛山,沿洪涛山东麓修明渠,向北引水入大同,向南进入朔州。
如今太原早已从黄河得水,解决汾河水源不足之困,但要充分满足太原盆地用水还是不够的,尚需从兴县、临县引黄。临汾盆地也需借黄河之水。
为万家寨引黄修建了库容为9亿立方米的大型水库,它既可作为引水的沉淀池,又可发电,现已装机108万千瓦(相当长江葛洲坝水电站容量的一半)发电量,可满足多级提水之需。
3.黄河的水力发电
我国第一座黄河发电站就建在山西平陆三门峡,它由苏联(专家)援助建成,1958年开始发电。它与武汉长江大桥,成为那个年代举国瞩目的伟大工程。
三门峡大坝高93米,为给上游腾出库容,平陆、芮城、潼关上迁。蓄水回流上逆几乎到达风陵渡。但好景不长,水库淤积严重,1970年,笔者到过大坝,黄土淤高已超过40米,几乎为大坝高度一半。不得已炸开坝底泄沙钢门(苏联专家撤退时,已焊死底门),通过函孔开门冲砂方法,才泄出泥沙沉积。如此一来,大坝常年蓄不了多少水,因在洪汛时必须放水冲砂,所以如今参观三门峡,蓄水仅有坝高三分之一。大坝的河水刚过平陆。库容的剧减当然影响水力发电。现常年发电量不足5万千瓦,仅为设计的五分之一。而且黄河泥沙量大,一般水力发电机都是用清水,三门峡发电还要另外加工浊流发电机,否则用不了几年就磨损坏了。苏联专家没经验,我国人民买教训,但也造成“人定胜天”的气概,为1958年的“大跃进”增加了精神基础。
三门峡水电站进行排沙作业
天桥水电站是山西省黄河上第二座水电站,装机容量12.8万千瓦。它属于过水式水电站,即不以大库容蓄水蓄能发电,而直接利用河水经过电站发电。当年横河而过的电站大坝,并不高高耸立,只是平二级阶地,高出下游水面10余米,今天右岸泥沙已上坝肩,与大坝同高。
山西境内,晋陕峡谷中河水落差400米,可开发水电站六座,总装机580万千瓦,如今仅三处已建成,装机120万千瓦,还余下460万千瓦还在等待下一步开发。不过那时再建水电站要充分考虑黄河的泥沙危害。
D. 小浪底工程是失败了么,原因是什么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是黄河治理未来二十年的主要工程措施。洪水期,利用小浪底至花园口区间的中常洪水,加上小浪底及时排洪叠加洪峰,使流量与含沙量相适应,“大水带大沙”,就可能取得最好的输沙减淤效果。小浪底水库借分洪调水之机集中排沙,利用大水排沙入海,延长小浪底水库淤积泥沙的时间,相应增加了水库极为宝贵的库容,研究其科学的调度运行方式,千方百计延长其淤积库容使用年限,更多的利用小浪底有效库容冲沙与防洪,又避免对下游河道淤积。
枯水年份水库或特枯水年份蓄水较少时,可以考虑暂缓调水调沙,水量用于发电与利用,同时水量不充沛调水调沙也很难达到其预期效果。
1997年10月28日,小浪底工程顺利实现大河截流。2000年11月30日,历时6年,大坝主体全部完工,比合同工期提前了13个月。2000年1月9日,首台机组投产。2001年12月31日,工程全部竣工,总工期11年。2009年4月6日至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水利部在郑州主持召开工程竣工验收会议,通过了小浪底工程竣工验收。
建成后的小浪底工程由拦河大坝、泄洪建筑物和引水发电系统组成,由此成为黄河干流上的一座集减淤、防洪、防凌、供水、灌溉、发电等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数据显示,小浪底坝址控制流域面积69.4万平方公里,占黄河流域面积的87.3%;水库总库容126.5亿立方米,长期有效库容51亿立方米;总装机容量为156万千瓦,年平均发电量为51亿千瓦时;每年可增加40亿立方米的供水量。
1999年10月25日,小浪底工程开始下闸蓄水,至今已安全运行10个年头。有效缓解了下游洪水威胁,基本解除了下游凌汛威胁,黄河下游防洪标准由不足60年一遇提高到千年一遇。
自2002年至2009年,黄河先后通过小浪底水库进行了3次调水调沙实验和6次生产运行。9次调水调沙均实现了下游河道主槽的全线冲刷,合计入海沙量为5亿多吨,河道主槽最小过洪能力由2002年以前的18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目前的3880立方米每秒,“二级悬河”形势开始缓解。
此外,在水资源的统一调度下,黄河再没有发生过断流现象。截至2008年底,小浪底工程累计向下游供水1873亿立方米,并多次向青岛、天津、白洋淀供水,有效改善了下游供水条件和生态环境。
不久前,中国建筑业协会联合11家行业建设协会评选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项经典暨精品工程,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和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密云水库等工程一起,荣获新中国成立60周年经典工程
E. 为缓解我国北方严重缺水的现状,正在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是()A.引黄济青B.引滦入津C.南水北调D.
由于我国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为了合理利用水资源,有必要兴建跨流域的调水工程.如引黄济青工程,将黄河水调进青岛市,以解决青岛市供水不足的问题.目前规划上马的南水北调工程,将把长江流域的水调入缺水的华北、西北地区.
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