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建筑设计 > 建设工程物质流的方向描述

建设工程物质流的方向描述

发布时间:2021-08-14 09:24:15

『壹』 国家水平的物质流分析

(一)物质需求总量与直接物质输入

表4-5列出了2000~2005年我国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物质流核算结果。从表中可以看出,2000~2005年我国社会经济物质需求总量总体上呈增加趋势,由2001年的342.8亿t增长到2005年的383.8亿t。2000年由于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完成土石方98.8亿t,高于其他年份20亿t以上,使得2000年物质需求总量高于2001年。这种趋势说明,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开采和消耗了越来越多的地质资源。

在物质需求总量中,隐性物质流在290亿吨以上。虽然隐性物质流绝对数量也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是隐性物质流占物质需求总量的比例是逐年下降的,由2000年的87.6%下降到2005年的80.6%。由此可见,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地质环境的不断恶化为代价的,但是我国地质环境保护的努力使得恶化的速度有所减缓。

从物质需求总量的构成看,基础设施建设物质流高达203.7亿~257.7亿t,占物质需求总量的53.1%~67.2%。因此,在所有经济活动中,水利工程建设、公路铁路建设、房屋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对地质环境的影响最大。

表4-5 中国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物质流核算结果单位:104t

我国直接物质输入不断增长,从2000年的47.7亿t增长到2005年的74.4亿t。从图4-2可知,2003年以前直接物质输入增速平缓,2003年以后直接物质输入增速加快,社会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和金属非金属矿产需求猛增。2000~2005年,化石能源产量增长了1.6倍,金属矿石产量增长了1.8倍,工业矿物产量增长了1.4倍,建筑材料产量增长了1.4倍,进口矿产品数量增长了2.8倍。进口矿产占直接物质输入的比例由2000年的3.8%增加到2005年的7.0%。

图4-2 2000~2005年中国直接物质输入增长情况示意图

应当指出,地下水开采量高出其他物质总和1个数量级,我国每年地下水开采量在1000亿t以上。2000年以来,地下水开采规模基本保持稳定,说明我国水资源的需求由快速增长转变为平缓增长。由于地下水是部分可更新的矿产资源,且开采量巨大,与其他矿产加和易于掩盖其他地质环境变化驱动力,因此在物质需求总量中没有计入地下水而将其单列。

(二)物质消耗强度和物质生产力

与物质需求总量变化趋势一样,人均物质消耗强度从2001年的26.9t增加到2005年的29.4t。从地质环境输入社会经济的物质流有相当一部分转化为各种产品,如汽车、房屋、公路等,增加了全社会的物质财富。我国人均物质消耗强度的增长说明我国的物质财富在逐年增长。

从图4-3可以看出,我国物质生产力也在逐年增长,从2000年的258.6元/t增长到2005年的477.1元/t。每吨物质所创造的GDP在不断增加,说明我国经济发展地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在逐年提高。物质消耗强度平均年增长率为2.2%,物质生产力平均年增长率为10.6%,物质生产力增长率大于物质消耗强度增长率。由此可见,我国经济增长虽然依赖于资源的开发利用,但是资源开发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减少,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缓慢提高。

图4-3 2000~2005年中国物质生产力变化图

(三)与主要发达国家对比

图4-4对我国和主要发达国家直接物质输入进行了对比,国外数据主要为2000年的核算结果。可以看出,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直接物质输入是最大的。这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更加依赖于开发和消耗资源,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从资源消耗型向非物质化转变。在直接物质输入中,各个国家都有一部分是进口的。从图4-5可以知道,我国进口物质所占比例是最低的,仅为7.0%。主要发达国家中美国为10.0%,英国为23.5%,日本为33.3%,意大利为39.0%。在开采地质资源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隐性物质流,对地质环境具有巨大的负效应。主要发达国家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地质资源,实际上是把经济发展的地质环境代价转嫁到了其他国家,同时保护了本国的地质环境。所以,我国属于地质资源自给型经济,地质环境所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

图4-4 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直接物质输入的对比图

图4-5 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进口物质占直接物质输入比例的对比图

对比物质消耗强度,我国人均物质消耗量明显少于发达国家。从图4-6可以知道,人均物质消耗量美国为85t,英国为41t,德国为72t,意大利为40t,日本为45t。我国人口数量大约是美国的4.6倍,如果人均物质消耗量按照美国计算,所需要的资源量将是目前的2.5倍,而2.5倍于目前的资源开发量将大大超过我国的地质环境承载能力。因此,我国的地质资源基本国情决定我国只能走资源节约型的经济发展道路。

『贰』 对建设工程的物质流的方向描述正确的是a是单向的不能倒流

A、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主要存在于物质中,物质流动的特点则是反复循环的.
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除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生物部分外,还有非生物部分,主要指空气、光、水、温度等.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为自然界中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物质流动的特点则是反复循环.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传递的,该选项符合题意;
D、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造福人类,而不是使能量尽可能多地保留在生产者体内,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叁』 简述现代建筑材料的发展方向

调查研究表明,伴随着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城乡建筑快速增加,同时,随着我国各大发达城市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造型新颖、功能齐全的地标性建筑纷纷拔地而起,推动了我国建筑结构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当今社会,对建筑物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内的建筑材料和相关产业迎来了良好的发展期,由于目前国内的环境越来越恶化,建筑业已经和环保行业密切联系到一起了,因而,发展新型节能建筑材料已经成为了建筑材料的主要发展趋势,这样有利于我国构建资源节约型社会和落实科学发展观。
1、建筑材料的发展现状
1.1建筑材料的使用造成了能源的消耗及环境污染
由于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建筑领域所使用的资源以及能源越来越多,在消耗大量能源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问题,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化的进程,同时也促进了国内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建筑领域所消耗的建筑材料的数量非常可观,与此同时,也加大了原材料的消耗量,例如沙、石、铁矿石以及粘土类原材料等等,这些原材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木材的大量使用也加剧了土地的沙漠化,在材料的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也同时造成了环境的污染,另外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噪音、粉尘等等都是污染源。
1.2建筑材料对健康的影响
现在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对建筑材料释放的甲醛等有机物及放射性物质对健康的影响越来越关注,据研究发现,人们在装修房子时所使用的装饰装修材料对人体健康也有重要的危害,建筑材料释放的甲醛等有机物对健康造成的危害主要在一下三个方面比较突出:第一,刺激人体的皮肤,造成呼吸困难等问题;第二,危害人体的神经系统,造成记忆力下降等等;第三,通过对呼吸道造成炎症从而使人力的免疫力下降。而建筑材料中含有的放射性物质又会造成癌症及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高。
2、当前建筑材料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建材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可喜的成绩,但是和国际先进水平和现代化的目标相对比的话,我国建筑材料总体的面貌比较落后的现实依旧没有改变,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是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因此,改变过度依赖资源、能源和污染环境的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还是我国全行业发展所面临的严肃而重大的课题,我国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和其他的国家相比我们处于明显的劣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变得越来越不可调和,我国建筑材料的发展受到能源、资源以及环境的严重制约,传统的建材生产方式不仅能源的利用率低,并且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这与我国倡导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保型社会是不相适宜的。然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建筑材料市场的竞争都在不断的加剧,给建筑材料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开发可再生资源,必须不断的开发节能技术和推广节能设备,提高建筑材料的质量,不断的研究生态化建筑材料。
3、未来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3.1发展新型节能型绿色建筑材料
近几十年来,我国的建筑材料行业一直采用了粗放型的传统生产模式,在自然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往往只重视开发,而不注重对周围环境的保护,在利用生态环境进行生产时,往往不重视对环境的改善,从而造成了今天的这种局面,建筑材料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重视节能,节能建筑材料是发展节能建筑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建筑材料的使用不仅改善了使用者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又有利于我国建设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因此,大力促进节能型建筑材料的研发是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急切要求。
3.2提高材料的耐久性
为了提高建筑物的安全性和质量,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要求材料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如果材料的耐久性不够好的话就会使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受到影响,更严重的结果是:导致建筑物的破坏,因此,我国应该鼓励耐久性材料的研发工作,建筑物中使用耐久性比较强的建筑材料不仅可以延长使用寿命,降低维护保养费用,还会提高建筑物的整体水平。
3.3提高建筑材料的性能
第一,研发节约能源的墙体材料;我国过去的墙体材料所消耗的能源特别多,严重污染了环境,影响了身体健康,为了响应节约资源的号召,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使用节能环保型的墙体材料是研发节能型材料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样不仅可以解决浪费资源的问题,还可以使墙体更加美观,使整体的环境变得更优雅。第二,开发防水、防火等建筑功能的材料;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使建筑物变的越来越密集,而且还使建筑物的高度越来越高,电气化和燃气化的发展速度也特别快,这样建筑物内就存在了很多的火灾隐患,一旦发生火灾,其造成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发展能够防止火灾蔓延的建筑材料是一个非常迫切和至关重要的问题。第三,研发新型路面材料;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在不断的完善,城市道路、人行道、广场等的建设量也在不断的增加,由于城市中的建筑物十分的密集,导致了路面的透气性比较差,这样路面就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因此,开发具有透气性、透水性以及排水性的路面材料十分的重要,这种新型的材料可以调节土壤的湿度,将雨水导入低下,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同时延长路面材料的使用寿命。
4、结语
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性产业,它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为了适应建筑工程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以及响应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保型社会的号召,使用低能耗、多功能、少污染、可循环再生的材料将是我国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这样集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清洁生产、资源有效利用等综合效益与一体,符合时代的发展潮流和人类的发展需要。面对我国恶化的环境问题,促进绿色建材的研发和使用,转变过去的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未来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发展环保型建筑材料就是一项很好的举措。

『肆』 什么是物质流

物质流是生态系统中物质运动和转化的动态过程。它是构成生物体的各种物质,如氮、磷、水和各种微量营养元素,以及一切非生命体构成的必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经常传递、转化的动态过程中。生态系统中物质流有两种主要过程:一是地质大循环过程,在各种物理和化学的作用力影响下,物质由体系外引入、经过体系内循环转化和还原后流向体系外;另外一种是受生物力的作用,物质被生物选择吸收,并在生态系统内沿着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方向流动,称为生物学小循环。

物质流动过程定量分析是研究和评价一个生态系统状态和预测生态系统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方法,目前正在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中研究与应用。生态城市设计“生态”一词源于希腊文Oikos,原意为“家”和“住处”,是德国科学家恩斯特·海克尔于1869年提出的。这个词,作为一门研究有机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科学的名称。生态学的起源,尤其是其演变过程,同其他学科的起源和演变过程迥然不同。由于生态学是各门学科的大汇合,所以生态学能够应付日益复杂的环境问题,触及社会和自然界的许多方面。

20世纪20年代中期,由奥古斯特·蒂内曼和J.布朗?布朗凯和查尔斯·埃尔顿创立的群落生态学,即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物种的生态学,开始与人们的生活环境联系起来。影响到全世界所有国家的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包围这个星球的一层薄薄生物圈。“生物圈”这个术语是由俄国科学家V.I.维尔纳茨基在1926年首次提出来的,他是生态学的先驱。“生物圈”这个术语指出了生态学的最终目标。在生物圈里,人起着支配的作用,因此人对生物圈的演变所负的责任,是我们最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人与生物圈计划”,这个计划后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强调必须采取综合的学科间的研究方法来研究人与生物圈的问题,而不是多学科的方法。

(一)“人与生物圈计划”中的城市规划环节近年来“人与生物圈计划”的研究及其进展,促进了城市规划学科在以下诸方面的内涵延伸:

1.开创了对城市的跨学科研究,使人们有可能确定城市的经济、社会、生态等基础结构及其空间组织之间的主要联系;2.创造了符合生态学要求的城市整体规划方法;3.产生了预测城市生态系统“行为”的数学模式。

城市规划生态学理论框架是在1975~1977年间建立起来的,其任务是把生态的社会和其他方面的知识变为城市设计语言。

(二)城市的生态问题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城市化一直是一个世界范围的现象。种种迹象表明,世界对于如何对付这一爆炸性的冲击尚未准备就绪,因此尚无能力全面地认识和解决城市化问题。“人和生物圈计划”提倡采用综合的多科性“生态系办法”来研究城市问题,特别注意城市的粮食、能源、原料、人、情报资料和其他方面的“流量”,并提出了一个从生态角度来研究城市居住区的方法。

在生态学家看来,城市可能是一种人工色彩很浓的系统。随着每一次新技术的发展,城市居民逐渐离开其“自然”环境,他们的物质和生活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已经难以通过自然界本身的自动调节来实现。受现代人干预影响最大的环境——城市生态系统,直到目前为止,注意力经常过分集中在组成生活进程的亚生态系统或更小的生态系统方面。与此同时,宏观结构仍然被人们忽视,而这些宏观结构恰恰是人们能恰当认识城市生态问题的唯一基础。

城市能源的各种动向,是一个重要的尺度,能帮助我国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研究一个社会的能源形式就会涉及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并引起人们关注生态方面正在发生的重要变化。城市的生态问题已经达到了某种“临界量”,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就得要求人类住区——城市的未来前景体现生态的发展标准,这就需要对“科学—城市设计—城市环境”这一整个系统作更深入的分析,从而提出“生态城市”的概念。

『伍』 未来的建筑物会向怎样的方向发展呢请你写一写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建设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度,各地城市建筑面貌呈现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倾向。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当代中国建筑在继承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的同时,也需要在世界建筑文化之中独树一帜,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关键词】中国当代建筑;建筑文化;格局特点
1 当今中国建筑文化倾向
中国城市建筑今天出现了“地方化”和“现代化”两种建筑文化倾向
1.1 “现代建筑”的地方化
回顾西方现代建筑运动,会觉得它除了为人类建筑史增添了非常辉煌的一页之外,其中也有让人颇感遗憾的地方,表现在它的一统天下的审美观造成千篇一律的外观形式和被异化了的人类情感和行为。如果说在早些时候现代建筑还是那样的被人们津津乐道和欣赏,但到了今天,随着人们个性意识的增强和审美取向的变化,它再也无法抗拒人们追求心目中的地方建筑所营造出的地方性情怀。
1.2 地方建筑的“现代化”
地方建筑虽走过了漫长的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时代变迁,社会经济结构、科学技术水平、人们的生活需要、价值判断、审美观念等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致使无论是历史城市还是传统建筑等都有不适应新生活需要的方面。无疑只有站在当代的高度,重新从生活中了解地区特色,创造新的地区建筑文化,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才能使地方建筑文化获得新生。
2 当今中国建筑文化的几个特点
2.1 多源——多向
现在, 全国城乡到处都有建筑工地, 到处都有新房屋。大城市盖大高楼, 小城市盖小高楼。用上海话中的“闹忙”两字来形容最为合适。如此规模巨大、闹忙繁杂的建筑活动场景不仅中国历史上没有, 在全世界也属罕见。中国先前的建筑文化格局单纯有序。20 世纪前期开始混杂, 但范围有限。50、60 年代, 人们吃等量的粮食, 穿相同的衣服, 也就造相似的房屋, 这些事都有领导规定。然后, 从80 年代起,吃粮放开了, 布票取消了, 盖房子的事也松动了,情况渐渐改变以至于大变。房屋各式各样, 形象多种多样。变异性发展取代先前的近似性发展。除一次建成的住宅小区楼房相同而外, 其余地方, 房屋是一幢一个样, 五花八门地、反差甚大地挨在一起
2.2 综合流行
中国历史上向来强调集中统一。“今皇帝并有天下, 别黑白而定一尊。”(《史记·秦始皇本纪》) 自那时起学术文化都强调“定于一尊”。中国幅员如此扩大, 建筑方面实际存在差异, 但观念上还是崇尚“定一”。至少在官方的和正统的建筑上是这样。这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上世纪中期我们有了“双百”方针, 不过没有见到实行。在计划经济的中央集中管理体制下, 建筑方面离“双百”实在遥远。现在不同了, 市场经济带来平等竞争的精神和主体意识的觉醒, 天然地冲击着定于一尊的封建观念。多样性取代单一性。社会文化有官方主导文化、学界精英文化和社会大众文化之别。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 大众文化崛起。社会文化格局改变, 当然要反映到建筑领域中来。人民群众要求更加丰富多样的建筑品类, 可是大众文化带有通俗性和流行性的特点, 近时流行“欧陆风情”建筑, 便是一例。不管怎样, 建筑艺术空间扩大, 品类繁多而常变, 形成广谱多样, 综合流行的态势。
2.3 超越传统
一百年来, 中国建筑方面发生的最大的事情是建筑业的转轨与转型。凡是经济水平提高的地方, 一般就不采用旧的建筑方式盖房屋。我们珍视传统建筑文化,尽一切可能保护好文物建筑, 并且还要努力发掘传统建筑和建筑传统中有继承活性的成分和因素, 激活之, 吸纳到今天的建筑创作中来。但总的看来, 梁思成先生在上世纪前期讲的“旧建筑之势力日弱”, 既是不可逆转的事实, 也是无法更改的结论。其实, 传统本身就非一成不变, 传统是活的东西。在历史进程中, 传统与新的或外来的事物相遇而生碰撞, 碰撞中吸纳, 新成分的加入引起传统的重组、更新和变异, 于是进步。一百年来,中国人超越自己的传统建筑和建筑传统, 意味着扬弃自己,发展自己, 正是变则通。
2.4 日日新, 又日新
传统建筑, 无论中外, 都曾形成比较固定的型制, 具有模式性, 稳定性和排它性。现代建筑文化与此不同。世界发展变化加速, 不同文化圈之间交流频繁, 因而表现出很快的流变性, 很强的开放性以及非模式化的倾向。今天世界建筑的情形, 和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对现代社会所做的描述一样: 新东西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中国现代建筑文化不可避免地也带有这些特征。有一段时间, 中国建筑的发展变化由政府指引。建筑师在工作中, 要领会中央文件的精神, 学习“两报一刊”的社论。在具体的设计创作中, 要贯彻部长、省长、市长、各种长的指示。更要紧的是“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小心不要被抓成“阶级斗争的新动向”。现今年事稍长的中国建筑师就是这样过来的。绝对的自由是没有的, 建设计者不可能天马行空。但在那种过份的箝制下, 建筑设计者的才能和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 建筑创作就难以繁荣。文学艺术界和国外建筑界的情形是: 个别作家、艺术家和建筑师的创新活动和杰出作品, 先在小范围内产生影响, 然后逐步扩大, 引出整体的更新提升。如此良性循环, 生生不息, 这是文化艺术发展的基本模式。中国建筑师已经开始走上类似的道路。汤盘的铭文是: “苟日新, 日日新, 又日新。”中国现代建筑也要日日新, 又日新, 生生不息。
2.5 初级阶段
中国现代建筑文化处于什么阶段呢? 我想也只能说是初级阶段。首先是因为历史短。西方现代建筑也是20 世纪出现的。但它们并非突然蹦出来的。这之前, 西方近代建筑已有二、三百年的发展历史, 这是西方现代建筑的基础。中国不然, 现代建筑在中国没有根。在刚过去的一百年里, 中国现代建筑边长根边长果。这里所谓的“根”, 包括建筑活动的物质基础(社会财富, 建筑材料工业、建筑科学技术, 等等。) 也包括人的主体方面的基础(建筑师队伍,他们的素质和经验, 社会的理解与认同, 等等)。像植物一样,根系不发达, 怎能结出优良的实呢? 因此, 中国现代建筑这棵树显得稚弱而尚未茁壮。另一方面, 建筑的繁荣发达与财力物力的关系极大。建筑创作与写小说、画画不一样, 作家和画家在物质方面只要有了纸、笔、画布、颜料, 就可能生产出伟大的作品。而如果没有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 房子就盖不起来, 这时, 建筑师只能停留在纸上画画, 墙上挂挂, 做个模型看看的阶段。有人说钱少也能出建筑精品, 是的, 有此可能。不过大多数情况下, 是钱多房子好。正像服装一样, 钱少的人买不到精品。

『陆』 物质流分析

(一)基本理论

社会经济通过物质流与地质环境发生联系。一方面,社会经济通过开发能源矿产、非能源矿产、地下水等地质资源从地质环境输入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把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废弃物输出到地质环境中。社会经济从地质环境输入物质,必然要开发和扰动地质环境,不合理的开采开发活动会产生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引起地质环境退化;社会经济向地质环境输出物质,各种废弃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地质环境中,处理或排泄不当会造成地质环境污染。物质流分析从物质的质量出发,通过跟踪社会经济对地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遗弃过程,揭示特定区域内的物质流动特征,找出地质环境压力的直接来源,进而提出地质环境管理的对策,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按照上述分析,得出区域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物质流概念模型图(图4-1)。图4-1的左端代表从地质环境进入到社会经济的物质流,右端代表从社会经济排放到地质环境中的物质流,中部代表从地质环境进入、以各种产品形式储存于社会经济、尚未排放到地质环境的物质流。地质环境物质从进入社会经济到再次排放到地质环境的过程中,物质在形式上可能会发生多种变化。但是,按照质量守恒定律,在一定时期内某个区域社会经济从地质环境的物质输入量等于物质输出量与净储存量之和,即

物质输入总量=物质输出总量+净储存量

物质输入总量为从地质环境进入社会经济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物质输出总量为从社会经济输出到地质环境的各种物质的质量综合,净储存量为从地质环境输入、以各种产品形式储存于社会经济的物质质量总和。

图4-1 区域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物质流示意图

在社会经济中储存的物质以各种产品形式供给生产或消费,迟早也会成为废弃物而离开社会经济系统。这就意味着社会经济所需的物质输入量越大,则废弃物输出量也越大,社会经济发展所施加的地质环境压力也越大。

(二)物质流分类

图4-1表明,按照社会经济物质流流动方向,物质流分为输入物质流和输出物质流。对于特定区域,输入和输出的物质既可在区域内又可在区域外,故物质流又可分为区域内物质流和区域外物质流。具体物质流分类见表4-1。

表4-1 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物质流分类

输入物质流包括直接物质输入和隐性物质流。直接物质输入是指取自地质环境并进入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包括化石能源、金属矿产、工业矿物、建筑材料等。地下水也属于直接物质输入,但由于其是可更新资源,输入量一般高于其他物质一个数量级,所以一般将地下水单列。隐性物质流(通常简称隐流)是指社会经济在获取地质资源时所需移动的、本身不进入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包括开采地质资源需要剥离或开挖的岩石、经济活动造成的土壤流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挪移的地质物质等。隐性物质流没有实际经济效用,但是加重了环境负担,所以有人又称其为“生态包袱”[27]

输出物质流包括区域内物质输出、区域外物质输出(出口)和隐性物质流。区域内物质输出是指社会经济在加工、制造、利用、遗弃等生产—消费过程中排放到地质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包括工业垃圾、生活垃圾、污水中的污染质和消散流。消散流是经济活动有意或无意施加到地质环境中的物质,包括化肥、农药、农家肥等。区域外物质输出是以产品的形式出口到区域外的矿产品、半成品或成品。

由于区域外的物质流对本区域内的地质环境没有直接影响,在仅考虑对区域内的地质环境影响时,所统计的物质流一般不包括区域外隐性物质流和区域外物质输出流。

(三)物质流分析评价综合指标

为了对物质流进行分析评价,引入以下综合指标:

(1)直接物质输入量(DMI),为社会经济发展取自地质环境的直接物质投入,包括进口的矿产物质。

(2)物质需求总量(TMR),为直接物质输入量和隐性物质流的总和,不包括区域外隐性物质流和地下水输入量。

(3)物质输出总量(TDO),为区域内物质输出量和隐性物质流的总和。

(4)物质消耗强度(IMC),为物质需求总量与人口数的比值,用来衡量社会经济一定时期内人均资源消耗量的大小。

(5)物质生产力(MP),为国内生产总值与物质需求总量的比值,用来衡量社会经济一定时期内资源利用效率。

『柒』 对建设工程的物质流的方向描述正确的是a是单向的不能倒流b是单向的可以倒流c

A、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能量主要存在于物质中,物质流动的特点则是反复循环的. 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B、生态系统除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组成的生物部分外,还有非生物部分,主要指空气、光、水、温度等.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C、绿色植物为自然界中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能量在食物链中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物质流动的特点则是反复循环.能量是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来传递的,该选项符合题意; D、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使能量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地方,造福人类,而不是使能量尽可能多地保留在生产者体内,故该选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C

『捌』 高尔基体的物质流的方向

一般认为高尔基体的物质流方向有两个,两个方向都是属于膜泡运输的,一个是来自于内质网的蛋白进入高尔基体,随后形成网格蛋白有被小泡发生外排现象,这个一般是COPⅡ介导的。另外一个是在高尔基体内部沿着相反方向运输,这个是COPⅠ介导的。详细的机制你可以参照细胞生物学。建议你在查阅一下关于高尔基体的综述文献。

『玖』 物质流分析与核算

(一)理论基础

与生态系统相似,社会经济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不断地新陈代谢来推动自身的发展与增长。一方面,社会经济通过开发化石能源、金属矿石、工业矿物、建筑材料、地下水等地质资源从地质环境输入所需要的物质资料;另一方面,社会经济把生产和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水、生活垃圾、工业垃圾等废弃物输出到地质环境中。由此可以看出,社会经济通过输入、输出物质流而与地质环境相互联系。对于一个地区,社会经济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动可概化为图4–1。图的左端代表从地质环境进入到社会经济的物质流,右端代表从社会经济排放到地质环境中的物质流,中部代表从地质环境进入、以各种产品形式贮存于社会经济、尚未排放到地质环境的物质流。地质环境物质从进入社会经济到再次排放到地质环境的过程中,物质在形式上可能会发生多种变化。但是,按照质量守恒定律,在一定时期内该地区社会经济从地质环境的物质输入量等于物质输出量与净贮存量之和,即:

mi=me+∆s

式中:mi为物质输入总量,是从地质环境进入社会经济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me为物质输出总量,是从社会经济输出到地质环境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s为净贮存量,是从地质环境输入、以各种产品形式贮存于社会经济的物质质量总和。

图4-1 区域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物质流示意图

按照图4–1,对地质环境产生影响的物质流包括输入物质流和输出物质流。从长远来看,在社会经济中贮存的物质以各种产品形式供给生产或消费,或早或晚也会成为废弃物而离开社会经济系统。这就意味着社会经济所需的物质输入量越大,则废弃物输出量也越大,社会经济发展所施加的地质环境压力也越大。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对本区域地质环境发生影响的物质流包括本区域内地质资源输入、本区域内物质输出。虽然本区域外输入物质流和输出物质流对本区域外地质环境具有影响,但不对本区域地质环境产生直接影响,为简化计算在核算本区域地质环境压力时可不予考虑。在本区域内资源开发、废弃物排放的压力下,地质环境遭到扰动、破坏和污染,地质环境质量降低或恶化反过来又作用于社会经济,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与持续发展。为了解决社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资源环境问题,经济社会需要从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物质流出发,对资源开发与废弃物排放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提出加强地质环境管理的对策措施。

(二)物质流分类

图4–1表明,按照社会经济与地质环境之间的物质流动方向,物质流分为输入物质流和输出物质流。对于特定区域,输入和输出的物质既可在区域内又可在区域外,故物质流又可分为区域内物质流和区域外物质流。

输入物质流包括直接物质输入和隐性物质流。直接物质输入是指取自地质环境并进入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包括化石能源、金属矿产、工业矿物、建筑材料等。水资源也属于直接物质输入,但由于其是可更新资源,输入量一般高于其他物质一个数量级,所以一般将水资源单列。隐性物质流(通常简称隐流)是指社会经济在获取地质资源时所需移动的、本身不进入社会经济系统的物质,包括开采地质资源需要剥离或开挖的岩石、经济活动造成的土壤流失、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挪移的地质物质等。隐性物质流没有实际经济效用,但是加重了环境负担,所以有人又称其为“生态包袱”[50]

输出物质流包括区域内物质输出、区域外物质输出(出口)和隐性物质流。区域内物质输出是指社会经济在加工、制造、利用、遗弃等生产-消费过程中排放到地质环境中的各种物质,包括工业垃圾、生活垃圾、污水中的污染质和消散流。消散流是经济活动有意或无意施加到地质环境中的物质,包括化肥、农药、农家肥等。区域外物质输出是以产品的形式出口到区域外的矿产品、半成品或成品。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与社会经济之间的物质流分类如表4–2所示。

表4-2 地质环境与社会经济的物质流分类

由于区域外的物质流对本区域内的地质环境没有直接影响,在核算本区域内的地质环境影响时,所统计的物质流一般不包括区域外物质输入流和区域外物质输出流。

(三)物质流分析评价综合指标

为了利用物质流对社会经济发展进行分析与评价,物质流分析方法引入了以下综合指标:

直接物质输入量(DMI),为社会经济发展取自地质环境的直接物质投入,包括进口的矿产物质。

物质需求总量(TMR),为直接物质输入量和隐性物质流的总和,不包括区域外隐性物质流和地下水输入量。

物质输出总量(TDO),为区域内物质输出量和隐性物质流的总和。

物质消耗强度(IMC),为物质需求总量与人口数的比值,用来衡量社会经济一定时期内人均资源消耗量的大小。

物质生产力(MP),为国内生产总值与物质需求总量的比值,用来衡量社会经济一定时期内资源利用效率。

『拾』 物质流的特点是什么

物质流是生态系统中物质运动和转化的动态过程,构成生物体的各种物质,如氮、磷、钾、碳、硫、水和各种微量营养元素,以及一切并非生命体构成的必要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处于经常传递、转化的动态过程中。
生态系统中物质流有两种主要过程,一是地质大循环过程,或地球化学循环过程,在各种物理和化学的作用力影响下,物质由体系外引入、经过体系内循环转化和还原后流向体系外;另外一种流动过程主要是受生物力的作用,物质被生物选择吸收、并在生态系统内沿着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方向流动,称为生物学小循环。
物质流动过程定量分析是研究和评价一个生态系统状态和预测生态系统发展变化趋势的重要方法,正在环境保护和自然保护中研究和应用。
物质流不同于能流的是,物质在流动过程中既不会产生也不会消失,流动呈可循环状态,因此,在生态学上物质循环的提法比物质流的提法更普遍。

与建设工程物质流的方向描述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苏州假山景观设计工程 浏览:862
哈尔滨工程造价招聘 浏览:937
建筑工程土建劳务分包 浏览:632
道路监理工程师 浏览:476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在本校吗 浏览:370
河北工程大学保研率多少 浏览:287
有学质量工程师的书吗 浏览:479
康乐县建筑工程公司 浏览:569
助理工程师二级 浏览:872
注册安全工程师初级考试时间 浏览:90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题研究 浏览:881
工程造价图纸建模 浏览:888
辽宁恒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浏览:93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工程项目 浏览:737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兴趣爱好 浏览:316
密歇根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浏览:388
广西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 浏览:31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浏览:858
有线电视工程建设管理条例 浏览:270
云南工程监理公司排名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