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学团组织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学生素质培养与提高等主题展开学习的心得体会",怎么写啊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倒碧霄。”在这个季节里,我们花儿飘香的校园,正以着一副“团结奋进,求实创新”的蓬勃姿态向党的十七大致敬。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把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作为党的执政基础放在突出位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大学作为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和谐与否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构建大学和谐校园应着力处理好的几个“和谐”
一、构建大学和谐校园,首先要做到学科发展的和谐。高校要保持各个学科之间的布局合理、互相支撑、协调发展,这是科学发展和学科发展本身的要求。高校对学科和学院布局的调整,包括建设新校区、成立新学院、申办新专业等,都是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加强学科协的重要举措。人事工作也要积极配合学校的学科调整,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在对不同学科人才的评价与管理方面多做工作,把不同学科的人事工作协调起来,促进各学科的协调发展。
二、 法制与法治的和谐。实行依法治校,就是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严格按照教育法律的原则与规定,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尊重师生人格,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学校依法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实行依法治校,就要不断完善学校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学校管理与运行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依法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学校依法自主办学、依法接受监督的格局。推进依法治校,有利于运用法律手段调整、规范和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化解矛盾,维护稳定,构建法制、文明、和谐的校园。广大师生要做依法治校的模范,要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完善校园法制教育,既要使全体师生懂得如何通过法律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更要懂得如何利用合法权益,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以达到我们建设“具有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培养特色的师范专科学校”的目标。
三、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绿色校园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本途径。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和繁荣是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促进和谐校园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先进的校园文化既包括浓厚的学术氛围、丰富的文化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文明的生活方式、良好的校园环境、共同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学校的校容校貌,校园建筑特色,校园绿化美化程度,教学科研设备水平等等。师生员工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客体,既是大学文化的创造者,又是大学文化的接受者。我们要建设和谐的韶师校园文化,就要坚持用大学文化所蕴含的人生信仰、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因素去引导和塑造师生员工,共同建设高尚、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这对于活跃校园文化,弘扬映山红精神,彰显我校文化特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校四面环水,绿树成阴,生态怡然,环境优美,是莘莘学子读书成才的理想场所。我们要教育广大师生爱护我们的校园,学会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培养现代生态人格和生态精神。创造人工和自然相和谐的绿色校园,编织科学与自然的空间,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环境。在生态化校园建设的物质层面,要树立“生态平衡”观念和“环境保护”、“资源节约”意识。以神圣的体悟敬畏自然,以诗性的智慧热爱自然,以“栖居意识”顺应自然。近年来,我校在环境教育和环保实践工作方面加大了力度,生态教育和环保活动开展得比过去更普遍,绿化、美化、净化工作呈现出新的进展态势,“绿色”思想逐步深入人心。学生环境意识,良好的环保习惯和行为正在形成。
和谐可以凝聚人心,和谐可以团结力量,和谐可以发展事业。校园奏响和谐的旋律,必将为学校、教职工和学生的发展注入活力。我们要倍加珍惜皖西学院已有的团结和谐的局面,始终用和谐的音符推动学校稳定持续的发展,以发展增和谐、以改革促和谐、以公平求和谐、以稳定保和谐,使构建皖西学院和谐校园成为光辉的现实。
从现在做起,从小处做起。让我们同心同德,共同努力,身体力行实践“共建和谐”; 让我们伴随十七大的脚步,共同沐浴那一缕春晖,共同追随十七大的神韵,共同打造我们校园美好的明天。
2. 大学团委组织部是干嘛的
一、熟悉掌握全院团组织基本情况了解基层团组织、组织、团总支委员情况。
二、严格做团员发展工作团员证注册管理工作做团员登记、团费收缴、团员组织关系转接等工作。
三、负责业余团校、干部培训班组织工作。
四、督促检查系部团总支、团支部组织展情况;协助团委做五四奖先工作团总支平 考核工作。
五、推荐优秀团员作党员发展象并协助做具体考查工作。
六、做团组织、团员档案建立管理工作做组织工作各种数据统计材料收集工作。
七、完交办其任务。
(2)高校团组织建设提升工程扩展阅读
基本任务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在现阶段的基本任务是:
1、坚定不移地贯彻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3、坚持改革开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接班人。
4、努力为党输送新鲜血液,为国家培养青年建设人才。
5、团结带领广大青年,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6、积极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7、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3. 怎样更好的进行大学团组织建设
随着高校改革的进行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团学工作面临着新的形势,呈现出许多与以往不同的特点,同时团建工作的开展也面临着诸多的新问题。
一、高校基层团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一)团员意识淡薄。共青团是先进青年的群
众组织,团员是青年中的优秀分子,而进入高校的学生也绝大多数拥有团员身份,
彼此差别不大,和入党的层层考察不同,许多同学入团时都未经历过严格的层层考察,从而淡化了身份意识。许多同学只有在交团费时才想起来自己还是个团员,这种现状使不少团员有一种消极的平衡感,缺乏应有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政治上进心不强,组织观念淡薄,团员意识渐渐淡化,大家都感受不到先进性的存在,因此先锋队作用也就难以体现。
(二)团支部的凝聚力呈弱化趋势。现在高校基层团组织多以班级为单位,而高校里
班级的织管理相对松散,
致使团组织工作开展时缺乏执行力和效率。
实践中往往是校团委热情高、点子多,精品活动影响大,二级系团委在落实校团委精神时效率就会相对较低,而最后落实到基层的团支部时效果会再打一次折扣。其次,团支部的基础工作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被忽视的情况,导致基层团支部工作不系统,组织建设没有规律,团组织活动目的不明确,文娱、体育等以娱乐为主的活动较多,活动层次不高,而真正的思想教育、政治理论教育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等方面的活动比较少,弱化了团组织活动对青年的教育功能和吸引力。再次,团支部的组织生活不健全。当前,高校基层团组织,经常而规范地开展团组织生活较困难。团员无定期的民主生活会,有的团支部把民主生活会简单理解为政治学习,而忽视了团员间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教育;主题团组织生活会水平也不高,多流于形式,缺少创造性。
(三)基层团支部缺乏活力。实践中许多基层团干部开展工作会比较难(而且越是高
年级越明显),同学们参与热情比较低,对班级的关心程度相对较低,与社团相比会更加明显。作为一个组织,其成员的归属感不强、对集体关心程度不高,同时又缺少维系成员感情的精神纽带(如有意义的文娱活动和定期的组织生活),那这样的组织只能行尸走肉、形同虚设,是没有活力和生命力的。
(四)团组织在广大团员同学中的形象和影响力下降。作为团组织的基础,基层团支
部的职能和作用如果不能有效发挥,无法给予广大青年学生更多的锻炼平台和展示机会,它在团员青年中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就必然会打折扣,也就无法树立团组织在广大团员中的形象,无法赢得广大团员的信任和支持,那么上级团组织的工作也会受到影响,它的形象和影响力也就无从谈起。
4. 学校团组织建设报刊有些什么
团的基层组织是团的所有战斗力的基础,要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学校团的建设的重中之重,放到重要日程上来。
一是加强普通中学和高校团的建设。进一步突出中学共青团组织的基础性地位,探索做好团队衔接工作,切实抓好团员发展、团员管理工作,奠定良好的组织基础。不断巩固和活跃班级团支部,因地制宜、灵活设置团组织,探索新的建团模式,依托大学生业余党校,创新培养模式,加大推优入党力度,为党组织源源不断输送新鲜血液。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指导基层团学组织依法有序开展直选活动。
二是开展学校线团组织有形化建设。学校团组织以创新团的有形化建设为手段,从全面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切实增强团组织吸引力、影响力、凝聚力的角度出发,把团的有形化建设和团组织阵地建设结合起来,通过有形的标识和牌板的宣传,来影响和带动团员青年,开展团的办公场所有形化、团的工作制度有形化、团的干部形象有形化、团的活动阵地有形化、团的事务用品管理有形化建设,确实实现制度上墙,打起团旗,戴上团徽,唱响团歌,展示基层团组织良好形象,提高基层团组织凝聚力。
三是深入推进团支部(团员)六诺制活动。结合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推进,建立团支部(团员)践行先进、争当先锋的活动机制,把团支部(团员)活动做为新时期学校团组织加强组织建设重点工作来抓,不断增强团干部责任感,深化团员主体意识,进一步增强团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推动青年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先进性,展示先锋形象。
四是加强市学联、学生会自身建设。学联主席团联席会议制度,形成推进工作的强大合力。进一步健全和优化学联执行主席的选拔制度,提升市学联的工作能力和水平,不断加强学生会规范化工作建设,积极推进学生会工作手册,加强优秀学生会、学生会干部的评选力度,不断强化社会资源整合机制,坚持公益为主,不断加强与社会各方面的协作,实现学联工作良好运转。(团市委 赵心源)
5. 大学里面团委是做什么的
高校基层团支部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基础,是团的工作和活动的基本单位。
多年来,东北大学不断探索总结基层团支部工作的职能与定位,不断创新基层团支部工作的途径与载体,围绕学校育人中心任务和人才培养目标,以思想引领和成长服务为工作切入点,面向基层团支部深入实施以“主题团日”教育活动和“大学生能力拓展工程”(以下简称“主题团日”和“能力拓展”)为主体的“基层团支部活力提升计划”。
(5)高校团组织建设提升工程扩展阅读:
依托“主题团日”和“能力拓展”活动载体,科学开展思想引领和素质拓展活动,组织团员青年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习科学文化和业务技术技能,培养综合能力素质,进一步探索明确了基层团支部的工作职能,良好地履行了基层团组织的基础职能和教育职能。
通过基层团支部活动的常态化开展,使长期从事一线工作的各级团学干部、辅导员和基层团支部骨干较为系统地学习了党团理论知识,接受了开展大学生能力拓展训练的专业培训,掌握了创新性开展教育活动的技能本领,强化了统筹规划、上传下达、组织动员等综合能力素质,培养锻炼了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团学干部队伍,为学校育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人力智力支撑。
6. 哪有关于高校共青团建设的资料
近日,团中央、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共青团建设提出要求。
通知说,加强高校团的思想建设,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始终把思想建设作为高校团的建设的首要任务,把自己锻造成团结和凝聚大学生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强核心。
加强高校团的组织建设,要以活跃基层组织为重点,一是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活跃团的基层工作;二是要加强团员队伍建设,强化团员意识,通过重温入团誓词、组织团支部集体活动等多种形式,不断增强团员的荣誉感,保持团员的先进性;三是要加强团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团干部综合素质。
通知强调,各级党委要高度重视高校团的建设,切实加强对团的建设的领导,把高校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的总体格局,把团建工作开展情况作为检查、评估、考核校、院系党建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高校党委要有一名副书记分管共青团工作,高校行政也应有一名副校长联系共青团工作。高校党委每学年应召开一至二次专题会议,研究团的工作。校团委书记可以列席校务会议,党员校团委书记可以列席校党委、常委的有关会议。高校党政领导要支持共青团按照团章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不得把团的组织机构撤销、合并或归属于其他工作部门,已经合并或归属其他部门的,应尽快采取措施予以纠正。
通知对高校团委领导职数和高校专职团干部的人数作出明确规定。在校学生数在10000人以下的学校,校团委专职团干部的编制不得少于5人;10000人至25000人的学校,不得少于9人;25000人以上的学校,不得少于12人,分校区较多的学校,还应酌情增加。院系团委(团总支、教工团总支)必须配备至少1名专职团干部。校级团委正、副书记按学校部、处级干部配备、管理,并享受相应待遇;校团委各部部长和院系团总支书记应按科级干部配备、管理,并享受相应待遇。要积极为团组织开展工作创造条件,提供必要的活动场所、设备,保证必要的活动时间,要按照在校生人均不低于20元的标准划拨校级团委日常工作经费。
摘自:《中国教育报》
7. 如何提升高校研究生团学组织执行力研究
执行力是源于企业管理的理念,并在企业界得到广泛推崇。随着形势的发展,执行的理念日益向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渗透,并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尽管对执行力从理论上有不同的阐释,但其核心是把思路、战略、决策、规划与部署付诸实施的能力,是认识的第二次飞跃。
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执政能力与基层执行力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执政能力是抽象的,执行力是具体的。作为领导当代青年的党的后备军组织,如何提高基层团组织的活力与创造力,特别是对党的决策的执行力,是当前形势下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新课题。
1.高校基层团组织执行力建设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的具体要求
总体上看,虽然我们高校基层团组织已经认识到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形式的重要意义,以及实现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加强学习的重要性,但对如何转变意识,如何强化学习,如何增强团员意识,还存在认识上的偏颇、执行上的偏差、措施上的缺乏。具体地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是观念上认识模糊。大学生在进入高校时,绝大多数已经是共青团员。这种组织上的普及化本来应该有利于团开展工作,但实际上,这种普及化又客观上造成了一种团员意识的模糊化,认为自己就是一名普通群众,而不觉得自己是优秀青年的代表。因此在日常的言行上为一个平台,是全体团员完成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平台或学习发生的场所。因此,我们认为,构成学习型团组织的要素是团员、知识、学习、技术和支部,每一要素都构成了学习型团组织大系统的子系统。在这五大要素构成的学习型组织的系统模型中,学习是核心,知识和技术是提高学习质量的保证,团组织和团员是扩大和强化学习影响的基础。这五个子系统相互作用和相互支持,任何一个子系统空缺或比较薄弱,其他子系统的有效性都将大大降低。
2.2学习型团组织的特征。
第一,学习型团组织具有更加强烈的求知欲望。
从系统论理论来看,一个组织系统只有不停地保持与外界进行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才能够保持自身良性循环。随着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特别是人类步入信息爆炸时代,一个组织系统与外界的能量知识信息交换量大大增加,交换的频率显著加快。如果一个组织系统与外界交换的能量知识信息过少过慢,那么该组织系统必将发生衰竭乃至为时代所淘汰。从这个意义上看,和原有团组织相比,学习型团组织应是能适应这种环境变化的团组织,它从外界摄取并消化、创新知识信息的内在要求和冲动将更为强烈,从而源源不断地获得自身发展壮大的动力。
第二,学习型团组织具有更加完备的学习功能。
共青团作为优秀青年的组织,无论在组织发展的哪个时期,都曾经代表着先进的文化、艺术、知识和思想,为党培养和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干部和骨干。但是必须看到,随着党的执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为了给党继续输送优秀的人才,团组织原来的一些学习方法、机制已不完全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创新各级团组织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载体和学习机制等,赋予各级团组织更加完备的学习功能,从而大力提升团组织的学习力,才能继续保持团组织的先进性。
第三,学习型团组织具有更加持久的创新功能。
学习是创新的源泉,学习是创新的资本,学习推动创新,创新呼唤学习。以学习推动创新,把学习作为创新的源动力,是我们团各级组织的一大特征。党的十六大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紧紧抓住21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应对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局面,全面建设高水平小康社会对党的各级组织的学习和创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高要求,而团组织对自身的要求毋庸置疑地应当与党和国家的需要保持一致。共青团汇聚了我们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青年,团结并领导了站在时代潮头的广大青年,这是最具创造性和开拓能力的队伍。在新世纪的征途中,团的各级组织必须锻铸自身开发加工学习资源的能力和本领,使自己拥有更高、更强、更持久的创新功能。
第四,学习型团组织具有更强的自我完善功能。
团的组织建设是团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包含组织自身发展、团员教育管理、干部使用任免等许多层面。随着团的队伍不断壮大,特别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以及各种西方思想的涌入,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当代青年造成巨大的影响,使得团组织的发展及自我完善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面对新情况,抓住新机遇,迎接新挑战,实现新突破,没有现成的模式,只有在干中学、在学中干。通过建设学习型团组织,吸纳新营养,来激活组织中各个要素和环节,达到吐故纳新、建立良性的自我更新能力的目的,从而自觉地校正和修补发展中的缺失,做到与党同步、与时俱进。
3.构建高校基层学习型团组织的必要性
3.1创建学习型团组织是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增强团员意识重要精神的应有之义
十六大报告中明确要求,中国共产党要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保证我党始终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自2005年1月以来广泛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更是由于基层党组织与团组织的紧密联系而在基层团员中形成广泛的影响,随之开展的增强团员意识活动可谓恰逢其时。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培养共青团员意识,必须不断研究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高校通过创建学习型团组织努力在学习中增强凝聚力,提高斗力,才能牢固树立团员的先锋意识和责任意识,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3.2创建学习型团组织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界掀起了新一轮改革浪潮。此次高校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大规模的高校合并及合作办学。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学分制改革等新情况的出现,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团的建设也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比如:随着组织的扩充和团员人数的增多,整个学校团组织规模迅速扩大,以前在较小规模上建立起来的组织管理体制和机制将难以适应新的要求;高校基层学生团组织人员的流动高,团组织如何应对这一新问题,学分制改革后班级的概念淡化,如何构建新的组织体系等,这些都是高等教育改革给高校团建工作带来的新问题和提出的新要求,高校团组织必须深入研究这些问题和要求,研究如何适应高校改革发展的需要,以有效推进新时期高校团建工作。
3.3建设学习型团组织是增强高校基层组织生机与活力的需要。
新世纪新阶段对高校基层组织的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目前,一些高校基层团组织的成员,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不同程度存在与“三个代表”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作为共青团员的先锋模范意识比较淡薄。建设学习型团组织,有利于提高基层团组织的领导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广大团员的大局意识,起好团在广大青年中的带动作用。
4.构建高校学习型基层团组织的途径
从学习型团组织所具备的基本特征来看,建设学习型团组织的过程,实际上就是通过一定渠道,开展一系列工作,逐步赋予原有团组织以新的机能的过程。具体来看,所要做的工作应包括:
4.1确立建设学习型团组织的新理念。
一是确立学习是个人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团的事业进步和发展需要的理念。二是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每一个团员干部,要适应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环境的变化,就必须不断进行知识更新,终身学习。三是确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理念。把学习融入团员自身的工作和各级团组织的工作中,使学习成为重新塑造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成为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不竭动力。四是确立创新、发展的理念。建设学习型团组织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没有现成的模式,需要我们结合团组织建设的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不断学习借鉴先进的理念来创新、发展,推进学习型团组织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