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生态工程的影响
生态工程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
“环境”是一定空间与时间内?多种成分相互作用的多维结构?只有依靠多方面的有效的环境管理?方能造成比较健康的环境和科学地利用自然资源。
生态工程原理和技术?为缓解与恢复恶化的生态环境提供了有效的途径。我国举世瞩目的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环境自净工程、污染环境修复工程等均是例子。
生态工程与我国工业与城市发展
根据社会——经济——自然三系统的循环关系?“模拟自然生态系统长期维持链环结构的功能过程”的生态工程机理研究可望在缓解这些城市及工业发展矛盾中积极发挥“有效管理”及“化害为利?化废为宝”的重要作用。
例如城市污水处理生态工程?工业废水余热利用的温室农业生态工程?农牧产品加工业的副产品及废弃物的利用等等。
此外生态工程技术可用于城市的总体规划和生态经济小区规划中?如城市绿地、公园、林木的规划等。 ? 生态工程为工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加强生态工程研究将使21世纪的整个生物学科与农业产生重大突破。
❷ 什么是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
举例来说,如水利工程项目、环保工程项目、电子工程工厂等。
❸ 什么是生态建设项目
生态建设项目,就是非污染型项目,说是非污染,但是有一些污染,但是非工业型的,主要是生活污染,污染不严重,容易处理.
影响方面,主要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珍稀动植物的影响.不是环境质量,气,水,声,渣等为主的影响.
❹ 分析污染型和生态型工程分析的异同及侧重点
分析项目建设内容、性质、选址;工程组成以及总投资、环保投资;主要设备;主要原辅材料及其他物料消耗、原材料理化性质和毒理特征;能源消耗数量、来源及其储运方式;燃料类别、构成与成分,产品及中间体的性质、产品方案,物料平衡,水资源利用指标(总用水量、新鲜水用量、重复用水量、排水量等)、水平衡;工程占地类型及数量,土石方量、取弃土量等,交通运输等情况。核算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工程技术数据。
❺ 减少生态环境影响的工程措施有哪些
从工程项目自身的合理选址选线、合理的工程设计方案、合理的施工建设方式和有效的管理出发来减少生态环境影响,是最有效的方法,也最具有可行性。这些措施也是项目建设者应尽的环保责任。
1.合理选址选线
从环境保护出发,合理的选址和选线主要是指:
(1)选址选线避绕敏感的环境保护目标,不对敏感保护目标造成直接危害。这是“预防为主”的主要措施。
(2)选址选线符合地方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含生态功能)区划的要求,或者说能够与规划相协调,即不使规划区的主要功能受到影响。
(3)选址选线地区的环境特征和环境问题清楚,不存在“说不清”的科学问题和环境问题,即选址选线不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
(4)从区域角度或大空问长时间范围看,建设项目的选址选线不影响区域具有重要科学价值、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和潜在价值的地区或目标,即保障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不受到损害或威胁。
2.工程方案分析与优化
从以经济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经济领域的重大战略转变,也是环境保护战略和环评思想与方法的重大转变。许多工程建设方案是按照经济效益最大化进行设计的,这在以经济为中心的战略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符合总战略方针),但从科学发展观来看,就可能不完全合理,因为可持续发展就是追求经济-社会-环境整体效益的最佳化,或者说发展战略以单一经济目标转向经济-社会-环境综合目标。因此,一切建设项目都须按照新的科学发展观审视其合理性。环境影响评价中,亦必须进行工程方案环境合理性分析,并在环保措施中提出方案优化建议。从可持续发展出发,工程方案的优化措施主要是:
(1)选择减少资源消耗的方案。最主要的资源是土地资源、水资源。一切工程措施都需首先从减少土地占用尤其是减少永久占地进行分析。例如,公路的高填方段,采用收缩边坡或“以桥代填”的替代方案,需在每个项目环评中逐段分析用地合理性和采用替代方案的可行性。水电水利工程需从不同坝址、不同坝高等方面分析工程方案的占地类型、占地数量及占地造成的社会经济损失,给出土地资源损失最少、社会经济影响最小的替代方案建议。
(2)采用环境友好的方案。“环境友好”是指建设项目设计方案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较少,或者虽有影响也容易恢复。这包括从选址选线、工艺方案到施工建设方案的各个时期。例如,公路铁路建设以隧道方案代替深挖方案;建设项目施工中利用城市、村镇闲空房屋、场地,不建或少建施工营地,或施工营地优化选址,利用废弃土地,少占或不占耕地、园地等。环评中应对整体建设方案结合具体环境认真调查分析,从环境保护角度提出优化方案建议。
(3)采用循环经济理念,优化建设方案。目前,在建设项目工程方案设计中采用的一些方法,如公路铁路建设中的移挖作填(用挖方的土石作填方用料),港口建设中的航道开挖做成陆填料,水利项目中用洞采废石做混凝土填料,建设项目中弃渣造地复垦等,都是一种简单的符合循环经济理念的做法。循环经济包括“3R”(Rece减少,Recycle循环,Reuse再利用)概念,也包括生态工艺概念,还包括节约资源、减少环境影响等多种含义。利用循环经济理念优化建设方案,是环评中需要大力探索的问题,应结合建设项目及其环境特点等具体情况,创造性地发展环保措施。尤其需不断学习和了解新的技术与工艺进步,将其应用于环评实践中,推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进步与深化。
(4)发展环境保护工程设计方案。环境保护的需求使得工程建设方案不仅应考虑满足工程既定功能和经济目标的要求,而且应满足环境保护需求。这方面的技术发展十分薄弱,需要在建设项目环评和环保管理中逐步推进。例如,高速公路和铁路建设会对野生生物造成阻隔,有必要设计专门的生物通道;水坝阻隔了鱼类的洄游,需要设计专门的过鱼通道;古树名木受到建设项目选址选线的影响,不得不进行整体移植;文物的搬迁和易地重植、水生生物繁殖和放流等,都是新的问题,都需要发展专门的设计方案,而且都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其是否真有效果。因此,建设项目环评中不仅应提出专门的环境保护工程设计的要求,而且往往需要提出设计方案建议或指导性意见和一些保障性措施,才可能使这些措施真正落实。
3.施工方案分析与合理化建议
施工建设期是许多建设项目对生态环境发生实质性影响的时期,因而施工方案、施工方式、施工期环境保护管理都是非常重要的。
施工期的生态环境影响因建设项目性质不同和项目所处环境特点的不同会有很大的差别。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提出有针对性的施工期环境保护工作建议。一般而言,下述方面都是重要的:
(1)建立规范化操作程序和制度。以一定程序和制度的方式规范建设期的行为,是减少生态环境影响的重要措施。例如,公路、铁路、管线施工中控制作业带宽度,可大大减少对周围地带的破坏和干扰,尤其在草原地带,控制机动车行道范围,防止机动车在草原上任意选路行驶,是减少对草原影响的根本性措施。
(2)合理安排施工次序、季节、时间。
合理安排施工次序,不仅是环境保护需要的,也是工程施工方案优化的重要内容。程序合理可以省工省时,保证质量。
合理安排施工季节,对野生生物保护具有特殊意义,尤其在生物产卵、孵化、育幼阶段,减少对其干扰,可达到有效保护的目的。
合理安排时间,也是一样,例如学生上课、居民夜眠时,都需要安静,不在这一时段安排高噪声设备的施工,就可大大减少影响。
(3)改变落后的施工组织方式,采用科学的施工组织方法。
建设项目的目标是明确的,并且一定可以实现,需要讲究的是项目实施过程的科学化、合理化,以收到省力省钱、高质高效的效果。要做到科学化、合理化,就必须精心研究、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把功夫下在前期准备上。与此相反的做法就是“三边”工程,即“边勘探、边设计、边施工”,这种“目标不明干劲大,心中无数点子多”的做法,曾一度盛行,至今仍不时可见。更有甚者至今仍有“会战”式的施工方式,拿打仗的做法来搞建设,混淆了两类不同事物的性质,没有不失败的。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了解施工组织的科学性、合理性,提出必要的合理化建议,是十分必要的。
4.加强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
加强工程的环境保护管理,包括认真做好选址选线论证,做好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做好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工作,做好“三同时”管理工作等。根据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性”特点,以及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渐进性、累积性、复杂性、综合性特点,有两项管理工作特别重要,那就是:
(1)施工期环境工程监理与施工队伍管理。
(2)营运期生态环境监测与动态管理。
❻ 污染型项目工程分析基本内容是什么
对于环境影响以污染因素为主的建设项目来说,工程分析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工程分析项目 工作内容
工程概况 工程一般特征简介
物料与能源消耗定额
项目组成
工艺流程及产污环节分析 工艺流程及污染物产生环节
污染物分析 污染源分布及污染物源强核算
物料平衡与水平衡
无组织排放源统计及分析
非正常排放源强统计及分析
污染物排放总量建议指标
清洁生产水平分析 清洁水平分析
环保措施方案分析 分析环保措施及所选工艺及设备的先进水平和可靠程度
分析与处理工艺有关技术经济参数的合理性
分析环保措施投资构成及其在总投资中占有的比例
总图布置方案分析 分析厂区与周围的保护目标之间所定防护距离的安全性
根据气象、水文等自然条件分析工厂和车间布置的合理性
分析环境敏感点处置措施的可行性
❼ 环境影响评价有哪些方法
有三种:
第一种是环境影响报告书,指的是对建设项目本身或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重大影响或污染的;
第二种是环境影响报告表,指的是对建设项目本身可能产生或是能周围环境造成较大污染和影响的;
第三种是环境影响登记表,指的是造成的污染或影响较轻。
常用术语:
(1)环境要素。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通常是指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大气、水、生物、岩石、土壤以及声、光、放射性、电磁辐射等。环境要素组成环境的结构单元,环境结构单元组成环境整体或称为环境系统。
(2)环境遥感。用遥感技术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环境以及环境各要素的现状、动态变化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的各种技术和方法的总称。具体地说,是利用光学的、电子学的仪器从高空(或远距离)接收所测物体的反射或辐射电磁波信息。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环境影响评价
❽ 环境影响评价大纲有哪些内容
1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1. 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概念及意义
特点:
(1)预测性
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前者是指预测和评价拟建项目可能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后者是指通过环境调查和监测,对一定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进行评定。
(2)客观性
进行必要的环境监测,然后作出科学的预测和评价。
(3)综合性
涉及到多种学科;需要由持有评价证书的单位互相协作,共同完成评价任务。
根据开发建设活动的不同,可以分为
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
区域开发建设的环境影响评价
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
概念:见第2题
意义:
⑴贯彻“预防为主”,实现经济、环境效益统一的重要手段
实践证明,单纯的末端治理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扭转环境质量下降局面的。
⑵为某一地区的发展方向和规模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环境影响评价, 可弄清该地区的环境现状,及开发建设活动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范围和程度。
⑶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重要内容
将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纳入建设项目管理的轨道。从而有效地防止新污染源的产生
2.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适用范围与分类管理
3. 环境影响评价机构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
15. 环境影响识别
基本概念和一般特征
环境影响识别的方法
16. 环评专题设置
17. 工程分析
基本概念和主要作用
概念:工程分析的主要任务是对工程的一般特征、污染特征、以及可能导致生态破坏的因素做全面分析。从宏观上掌握开发行动或建设项目与区域乃至国家环境保护全局的关系,从微观上为环境影响预测、评价和污染控制措施提供基础数据。
作用:
1. 项目决策的主要依据之一
2. 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基础资料
3. 为生产工艺和环保设计提供优化建议
分析方法:类比调查法、物料衡算法、资料复用法的概念
1、类比法:是用与拟建项目类型相同的现有项目的设计资料或实测数据进行工程分析的常用方法。
采用此法时,为提高类比数据的准确性,应充分注意分析对象与类比对象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如工程一般特征的相似性、污染物排放特征的相似性和环境特征的相似性等。
2、物料衡算法:
3、此法是利用已有的同类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资料或可行性研究报告等资料进行工程分析的方法。
18.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的判据及其确定
划分依据:
污染物排放量
地形复杂程度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
计算:
• 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中不同等级的范围确定
评价等级:
Pi≥2.5×109 2.5×109>Pi≥2.5×108 Pi< 2.5×108
复杂地形 一 二 三
平 原 二 三 三
复杂地形:山区、丘陵、沿海、大中城市的城区
评价级别的调整:
(1)根据项目的性质、总投资额和产值,周围地形的复杂程度、环境敏感区分布、当地大气污染程度,可适当调整,幅度上下不应超过一级(2)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有危害而又没有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的污染物,其评价工作等价不应低于二级。
评价范围:
级 别 一 二 三
范 围 16~20km 10~14km 4~6km
• 决定于评价等级
• 平原取上限,复杂地形取下限
• 少数等标排放量较大的一、二级项目,评价范围应适当扩大。
• 主要污染源为中心,主导风向为主轴,按正方形或矩形划定范围
• 无明显主导风向,可取东西向或者南北向为主轴
• 某些项目需要扩大时,各方位的界外区域的边长大致为评价区域边长的0.5倍
• 若界外区域包含环境敏感区,应将评价区扩大到界外区域;若包含荒山、沙漠等非敏感区,可适当缩小。
• 核设施的大气环评以核设施为中心,半径为80Km的圆形地区。
•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环境敏感区的概念
• 1、需特殊保护地区:指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确定、县以上人民政府划定的需特殊保护的地区,如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历史文化保护地(区),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
• 2、生态敏感与脆弱区:指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及重点监督区、天然湿地、珍稀动植物栖息地或特殊生境、天然林、热带雨林、红树林、珊瑚礁、产卵场、渔场等重要生态系统或自然资源。
• 3、社会关注区:指文教区、疗养地、医院等区域以及具有历史、科学、民族、文化意义的保护地。
• 4、环境质量已达不到环境功能区划要求的地区。
• 了解评价区环境空气监测制度
(1)监测因子:筛选因子
(2)监测布点:以功能区为主兼顾均匀性。
一级(10个),二级(不少于6个),三级(1-3,含例行监测点)
(3)监测制度:一级2期(冬、夏):二级(一期不利气象季节,必要时二期)三级:必要时作一期
(4)统计分析:浓度范围、一次最高值、日均范围、超标率、日变化及季变化等。
(5)同步污染气象调查:主要有风玫瑰、季(期)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
• 大气环境影响预测的主要内容
(1)代表性气象条件下的最大落地浓度及距源距离;
(2)不利气象条件下(逆温、静风、小风、熏烟)的评价区浓度分布;
(3)对保护目标或敏感点的影响;
(4)对评价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变化及影响;
(5)对国家实施总量控制因子、提出总量控制建议指标;
(6)进行无组织排放浓度影响预测,计算卫生防护距离。
19. 水环境影响评价
• 评价等级划分的判据
1.项目污水排放量
2.污染物分类
3.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4.受纳水域的规模
5.受纳水域的水质类别需求
• 水环境现状调查范围的确定原则
(1)包括受建设项目影响较显著的范围
(2)按照污染物排放后的达标范围,并考虑评价等级(等级高、范围大)
(3)下游附近有敏感区(水源地、自然保护区),应延长到敏感区上游边界。
• 水环境影响预测的内容
1.建设项目地面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期原则上一般划分为:建设期、运行期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
2.所有建设项目均应预测生产运行期对地面水环境的影响。个别项目需要预测服务期满后。
3.地面水环境预测考虑水体自净能力的不同时段。分为:自净能力最小、一般和最大。
• 完全混合河流水质模型的适用范围及计算
1.河流充分混合段;
2.持久性污染物
3.河流为恒定流动
4.废水连续排放
• C-污染物浓度,mg/L;
• C0-上游来水污染物浓度,mg/L;
• Q0-上游来水流量,m3/s;
• Cw-污水排放浓度,mg/L ;
• q-污水排放量,m3/s ;
20. 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 环境噪声的概念
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产生、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 环境噪声评价等级的判据及主要内容
噪声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的依据包括:
(l)按投资额划分建设项目规模(大、中、小型建设项目);
(2)噪声源种类及数量;
(3)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的变化程度;
(4)建设项目噪声有影响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标准和人口分布。
一级评价:
对于大、中型建设项目,属于规划区内的建设工程,或受噪声影响的范围内有适用于GB3096-93规定的0类标准及以上的需要特别安静的地区,以及对噪声有限制的保护区等噪声敏感目标;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有显著增高(噪声级增高量达5~10dBA或以上)或受影响人口显著增多的情况,应按一级评价进行工作。
二级评价:
对于新建、扩建及改建的大、中型建设项目,若其所在功能区属于适用于GB 3096—93规定的1类、2类标准的地区,或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有较明显增高(噪声级增高量达3~5dBA)或受噪声影响人口增加较多的情况,应按二级评价进行工作。
三级评价:
对处在适用GB 3096~93规定的3类标准及以上的地区(指允许的噪声标准值为65dBA及以上的区域)的中型建设项目以及处在GB 3096-93规定的1、2类标准地区的小型建设项目,或者大、中型建设项目建设前后噪声级增加很小(噪声级增高量在3dBA以内)且受影响人口变化不大的情况,应按三级评价进行工作。
• 环境噪声衰减及计算
(1)声压级定义:
某声压p与基准声压po之比的常用对数乘以20称为该声音的声压级,以分贝计,计算式为:
Lp=20lg(P/P0)
(2)声级(分贝)的相加
分贝相加一定要按能量(声功率或声压平方)相加,求合成的声压级L1+2计算式为:
L1+2=10lg (10L1/10+10L2/10)
几个声压级相加的通用式为:
L总=10lg∑100.1Li
式中:L总为几个压级相加后的总声压级,dB;
Li为某一个声压级,dB。
若上式的几个声压级均相同,即可简化为:
L总=LP+10 lgN
式中: LP为单个声压级,dB;
N为相同声压级的个数。
(3)声级(分贝)的相减
两个声压级相减的计算式:
L1-2=10 lg(100.1L1-100.1L2)
式中:L为两个相减后的声压级,dB;
L1、L2为两个声压级(L1≥L2),dB。
噪声随距离的衰减
1、点声源随传播距离增加引起其衰减值
点声源的声音向外发散在自由场中遵循着球面发散规律:
ΔL1=10 lg1/4πr2
式中:ΔL1—距离增加产生衰减值,dB;
r——点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
在距离点声源r1~r2处的衰减值:
ΔL1=20 lg r1/r2
当r2=2r1时,△L1=−6(dB),即点声源声传播距离增加1 倍,衰减值是6dB。
2、线声源随传播距离增加引起其衰减值
线声源的声音向外发散遵循着圆柱体发散规律:
ΔL1=10 lg1/2πrl
式中:ΔL1—距离增加产生衰减值,dB;
r—线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
l—线声源的长度,m。
当r/l<1/3时,可视为无限长线声源。此时,在距离线声源r1~r2处的衰减值为:
ΔL1=10 lg r1/r2
当r2=2r1时,由上式可计算出ΔL1=−3(dB),即线声源声传播距离增加一倍,衰减值是3dB。
当r/l>1时,可视为点声源。
3、噪声从室内向室外传播的声级差计算
当声源位于室内,设靠近开口处(或窗户)室内和室外的声级分别为L1和L2
若声源所在室内声场近似扩散声场,则声级差为:
NR=L1-L2=TL+6
式中:TL为隔墙(或窗户)的传输损失。
其中L1可以是测量值或计算值,若为计算值时,按下式计算:
式中:
LW1—为某个室内声源在靠近围护结构处产生
的倍频带声功率级;
r1—某个室内声源在靠近围护结构处的距离;
R—房间常数;
Q—方向性因子;
L1—靠近围护结构处的倍频带声压级。
21.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
• 土壤环境质量的分类与分级
分类:
根据土壤应用功能和保护目标,划分为三类:
Ⅰ类主要适用于国家规定的自然保护区(原有背景重金属含量高的除外)、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源地、茶园、牧场和其他保护地区的土壤,土壤质量基本 保持自然背景水平。
Ⅱ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等土壤,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Ⅲ类主要适用于林地土壤及污染物容量较大的高背景值土壤和矿产附近等地的农田土壤(蔬菜地除外)。土壤质量基本上对植物和环境不造成危害和污染。
分级:
一级标准 为保护区域自然生态,维持自然背景的土壤环境质量的限制值。
二级标准 为保障农业生产,维护人体健康的土壤限制值。
三级标准 为保障农林业生产和植物正常生长的土壤临界值。
• 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1)土壤环境资料、植物生长及污染物含量、土壤标准和土地利用状况;
(2)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和累积规律
(3)土壤侵蚀和沉积预测
(4)土壤污染预防和治理措施
2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 生态环境影响的概念
通过定量揭示和预测人类活动对生态影响及其对对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作用分析确定一个地区的生态负荷或环境容量。
• 生态环境影响替代方案概念
替代方案指开发项目的规模、选址(线)的可以替代方案。也包括项目环保措施的多方案比较。
23.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
(1) 识别开发区的区域开发活动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影响以及可能制约开发区发展的环境因素。
(2) 分析确定开发区主要相关环境介质的环境容量,研究提出合理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方案。
(3) 从环境保护角度论证开发区环境保护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治理设施的规模、工艺和布局的合理性,优化污染物排放口及排放方式。
(4) 对拟议的开发区各规划方案(包括开发区选址、功能区划、产业结构与布局、发展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环保设施等)进行环境影响分析比较和综合论证,提出完善开发区规划的建议和对策。
• (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识别的内容
(1) 按照开发区的性质、规模、建设内容、发展规划、阶段目标和环境保护规划,结合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和环境功能区划等,调查主要敏感环境保护目标、环境资源、环境质量现状,分析现有环境问题和发展趋势,识别开发区规划可能导致的主要环境影响,初步判定主要环境问题、影响程度以及主要环境制约因素,确定主要评价因子。
(2) 主要从宏观角度进行自然环境、社会经济两方面的环境影响识别。
(3) 一般或小规模开发区主要考虑对区外环境的影响,重污染或大规模(大于10平方公里)的开发区还应识别区外经济活动对区内的环境影响。
(4) 突出与土地开发、能源和水资源利用相关的主要环境影响的识别分析,说明各类环境影响因子、环境影响属性(如可逆影响、不可逆影响),判断影响程度、影响范围和影响时间等。
(5) 影响识别方法一般有矩阵法、网络法、GIS支持下的叠加图法等。
• 了解(开发区)区域环境影响识别的专题设置
a.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b.规划方案分析与污染源分析
c.环境空气影响分析与评价
d.水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e.固体废物管理与处置
f.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
g.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h.开发区总体规划的综合论证与环境保护措施
i.公众参与
j.环境监测和管理计划
24.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 规划环评的适用范围
适用于国务院有关部门、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组织编制的“一地三域”和“十种专项规划” 的环境影响评价。
“一地三域”规划指:土地利用的有关规划,区域、流域、海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
“十种专项规划”指: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
• 规划环评的基本概念
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并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
• 介入规划环评的四种方式
1.目标型:在规划的制定之初介入,通过评价以明确规划的环境目标及环境保护原则与要求。
2.融合型:评价成为规划的编制过程的一个环节,可充分的评价与分析规划的各替代方案的环境影响,以规范规划的环境目标和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3.反映型:在规划的草案形成之后、正式报批之前介入,此类尤其适用于由第三方承担的评价。
4.部分切入型:在规划制定过程的一个或多个时间段,以及规划的一个或多个方面介入开展专题性环境影响评价。
• 规划环评的基本内容
1、规划分析
2、环境现状与分析
3、环境影响识别与确定环境目标和评价指标
4、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
5、针对各个规划方案(包括替代方案),拟定环境保护对策和措施,确定环境可行的推荐规划方案。
6、开展公众参与
7、拟定监测、跟踪评价计划
8、编写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告书、篇章或说明)
❾ 哪些是生态建设工程
生态建设目标:
到下个世纪中叶,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分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进行规划。各阶段的奋斗目标是:
(一)近期目标。从现在起到2010年,用大约12年的时间,坚决控制住人为因素产生新的水土流失,努力遏制荒漠化的发展。生态环境特别恶劣的黄河长江上中游水土流失重点地区以及严重荒漠化地区的治理初见成效。主要奋斗目标是:到2010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万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220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39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十九以上(按郁闭度大于0.2计算,下同);改造坡耕地670万公顷,退耕还林500万公顷,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1300万公顷;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5000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地3300万公顷;建设一批节水农业、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工程;改善野生动植物栖息环境,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到百分之八。在生态环境重点区域建立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
从现在起到2003年是实现近期目标的关键时期。要力求起好步,开好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土地治理步伐,有效遏制黄河上中游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有计划地停止天然林的采伐和湿地开发,坚决禁止毁林毁草开垦和围湖造地,对过度开垦、围垦的土地,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还林还草还湖,逐步将25度以上的陡坡地退耕还林还草,25度以下的坡地实现梯田化。改善农业基础条件,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农田,推广先进农业技术,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稳定解决贫困地区的脱贫问题,减轻经济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压力。到2003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0万平方公里,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96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2500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十七点六以上,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800万公顷;改造坡耕地300万公顷,退耕还林300万公顷,建设高标准、林网化农田面积600万公顷;新建人工草地、改良草地2000万公顷,治理“三化”草地1500万公顷。在重点区域建设一批水土保持、节水灌溉、旱作农业和生态农业示范工程。建立全国生态环境预防监测体系。
(二)中期目标。从2011—2030年,在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之后,大约用20年的时间,力争使全国生态环境明显改观。这一时期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国百分之六十以上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得到不同程度整治,黄河长江上中游等重点水土流失区治理大见成效;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积4000万公顷;新增森林面积4600万公顷,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二十四以上,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占国土面积达到百分之十二;旱作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技术得到普遍运用,新增人工草地、改良草地8000万公顷,力争一半左右的“三化”草地得到恢复。重点治理区的生态环境开始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三)远期目标。从2031—2050年,再奋斗20年,全国建立起基本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系统。主要奋斗目标是:全国适宜治理的水土流失地区基本得到整治,宜林地全部绿化,林种、树种结构合理,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百分之二十六以上;坡耕地基本实现梯田化,“三化”草地得到全面恢复。全国生态环境有很大改观,大部分地区基本实现山川秀美。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总体布局: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差异大,生态系统类型多样。东部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湿润,雨热同季,经济比较发达,生态环境相对较好。西部地区,降雨稀少,干旱高寒,交通不便,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恶劣,林草植被一旦遭受破坏,极难恢复。中部地区,处于东部平原和西部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长期以来由于资源过度利用,自然生产力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问题最为严重,是生态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域。针对上述特点,参照全国土地、农业、林业、水土保持、自然保护区等规划和区划,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划分为八个类型区域。
(一)黄河上中游地区。本区域包括晋、陕、蒙、甘、宁、青、豫的大部或部分地区。生态环境问题最为严峻的是黄土高原地区,总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黄土覆盖地区,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水土流失面积约占总面积的百分之七十,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地。这一地区土地和光热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缺乏,农业生产结构单一,广种薄收,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群众生活困难,贫困人口量多面广。加快这一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不仅可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改善生存和发展环境,而且对治理黄河至关重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小流域为治理单元,以县为基本单位,以修建水平梯田和沟坝地等基本农田为突破口,综合运用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尽可能做到泥不出沟。陡坡地退耕还草还林,实行草、灌木、乔木结合,恢复和增加植被。在对黄河危害最大的砒砂岩地区大力营造沙棘水土保持林,减少粗沙流失危害。大力发展雨水集流节水灌溉,推广普及旱作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产量,稳定解决温饱问题。积极发展林果业、畜牧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
(二)长江上中游地区。本区域包括川、黔、滇、渝、鄂、湘、赣、青、甘、陕、豫的大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17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55万平方公里。该区域山多山高平坝少,生态环境复杂多样,水资源充沛,但保水保土能力差,土地分布零星,人均耕地较少,且旱地坡耕地多。长期以来,上游地区由于受不合理的耕作、草地过度放牧和森林大量采伐等影响,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土层日趋瘠薄;滇、黔等石质山区降雨量和降雨强度大,滑坡、泥石流灾害频繁,不少地区因土地“石化”而贫困,甚至丧失基本生存条件。中游地区因毁林毁草开垦种地,水土流失严重,造成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加上不合理的围湖造田,加剧洪涝灾害的发生。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改造坡耕地为中心,开展小流域和山系综合治理,恢复
和扩大林草植被,控制水土流失。保护天然林资源,支持重点林区调整结构,停止天然林砍伐,林业工人转向营林管护。营造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和人工草地。有计划有步骤地使25度以上的陡坡耕地退耕还林(果)还草,25度以下的坡地改修梯田。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草地资源、农村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禁止滥垦乱伐,过度利用,坚决控制人为的水土流失。
(三)“三北”风沙综合防治区。本区域包括东北西部、华北北部、西北大部干旱地区。这一地区风沙面积大,多为沙漠和戈壁,适宜治理的荒漠化面积为31万平方公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干旱多风,植被稀少,草地“三化”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农村燃料、饲料、肥料、木料缺乏,严重影响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在沙漠边缘地区,采取综合措施,大力增加沙区林草植被,控制荒漠化扩大趋势。以“三北”风沙线为主干,以大中城市、厂矿、工程项目周围为重点,因地制宜兴修各种水利设施,推广旱作节水技术,禁止毁林毁草开荒,采取植物固沙、沙障固沙、引水拉沙造田、建立农田保护网、改良风沙农田、改造沙漠滩地、人工垫土、绿肥改土、普及节能技术和开发可再生能源等各种有效措施,减轻风沙危害。因地制宜,积极发展沙产业。
(四)南方丘陵红壤区。本区域包括闽、赣、桂、粤、琼、湘、鄂、皖、苏、浙、沪的全部或部分地区,总面积约12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土壤类型中红壤占一半以上,广泛分布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丘陵岗地,以湘赣红壤盆地最为典型。由于森林过度砍伐,毁林毁草开垦,植被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泥沙下泄淤积江河湖库,影响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区域内的沿海地区处于海陆交替、气候突变地带,极易遭受台风、海啸、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并举,加大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力度,大力改造坡耕地,恢复林草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山丘顶部通过封育治理或人工种植,发展水源涵养林、用材林和经济林,减少地表径流,防止土壤侵蚀。坡耕地实现梯田化,配置坡面截水沟、蓄水沟等小型排蓄工程。发展经济林果和人工草地。解决农村能源问题。沿海地区大力造林绿化,建设农田林网,减轻台风等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
(五)北方土石山区。本区域包括京、津、冀、鲁、豫、晋的部分地区及苏、皖的淮北地区,总面积约44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部分地区山高坡陡,土层浅薄,水源涵养能力低,暴雨后经常出现突发性山洪,冲毁村庄道路,埋压农田,淤塞河道;黄泛区风沙土较多,极易受风蚀、水蚀危害;东部滨海地带土壤盐碱化、沙化明显。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加快石质山地造林绿化步伐,积极开展缓坡整修梯田,建设基本农田,发展旱作节水农业,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多林种配置开发荒山荒坡,合理利用沟滩造田。陡坡地退耕造林种草,支毛沟修建拦沙坝等,积极发展经济林果和多种经营。
(六)东北黑土漫岗区。本区域包括黑、吉、辽大部及内蒙古东部地区,总面积近10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这一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和木材生产基地。区内天然林与湿地资源分布集中,土地以黑土、黑钙土、暗草甸土为主,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由于地面坡度缓而长,表土疏松,极易造成水土流失,损坏耕地,降低地力;加之本区森林资源严重过伐,湿地遭到破坏,干旱、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对农业的稳产高产造成危害,甚至对一些重工业基地和城市安全构成威胁。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停止天然林砍伐。保护天然草地和湿地资源。完善三江平原和松辽平原农田林网。综合治理水土流失,减少缓坡面和耕地冲刷。改进耕作技术,提高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
(七)青藏高原冻融区。本区域面积约176万平方公里,其中水力、风力侵蚀面积22万平方公里,冻融侵蚀面积104万平方公里。该区域绝大部分是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带,土壤侵蚀以冻融侵蚀为主。人口稀少,牧场广阔,东部及东南部有大片林区,自然生态系统保存较为完整,但天然植被一旦破坏将难以恢复。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以保护现有的自然生态系统为主,加强天然草场、长江黄河源头水源涵养林和原始森林的保护,防止不合理开发。
(八)草原区。我国草原分布广阔,总面积约4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百分之四十以上,主要分布在蒙、新、青、川、甘、藏等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的重要屏障。长期以来,受人口增长、气候干旱和鼠虫灾害的影响,特别是超载过牧和滥垦乱挖,使江河水系源头和上中游地区的草地“三化”加剧,有些地方已无草可用、无牧可放。生态环境建设的主攻方向是:保护好现有林草植被,大力开展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种),配套建设水利设施和草地防护林网,加强草原鼠虫灾防治,提高草场的载畜能力。禁止草原开荒种地。实行围栏、封育和轮牧,建设“草库仑”,搞好草畜产品加工配套。
规划优先实施的重点地区和重点工程: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需要把持久的奋斗和阶段性攻坚结合起来,把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结合起来。继续抓好目前正在实施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等各类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广泛发动群众持久地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荒漠化,建设生态农业。今后5年和到2010年,国家把目前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最具影响,对实现近期奋斗目标最为重要的黄河长江上中游地区、风沙区和草原区作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地区,集中力量予以支持,力争在短时期内有所突破。
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坡耕地改造和沟道治理为基础,坚持草灌(木)先行,扩大林草植被,遏制水土流失面积扩大,减少输入黄河的泥沙量。以黄土高原地区为重点,优先建设天然林保护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重点水土流失区林业与草地治理工程、节水灌溉工程、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等。主要建设任务是:到2003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万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积350万公顷,改造坡耕地30万公顷,建设一批节水灌溉、旱作农业、生态农业、农村能源和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到2010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万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积970万公顷。
长江上中游地区。把对减少泥沙流失,保障长江安全至关重要的嘉陵江流域、云南金沙江流域、洞庭湖区、鄱阳湖区、川西地区和三峡库区等重点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在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以小型水利设施为主的水利建设以及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优先建设一批林果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加快天然林区森工企业转产,停止天然林砍伐,大力开展营林造林,建设生态农业工程,推广水土保持耕作技术。主要建设任务是:到2003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万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积300万公顷,改造坡耕地70万公顷,建设一批旱作农业、生态农业、农村能源、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工程以及沃土示范工程。到2010年,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万平方公里,完成造林面积1500万公顷。
风沙区。把重点放在土地荒漠化最为严重的半干旱农牧交错地带,遏制荒漠化扩大的势头。生态环境建设要与提高农牧业生产水平结合起来,以增加沙区林草植被为主,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艺措施综合配套,优先建设“三北”防护林工程、防治荒漠化工程、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等。主要建设任务是:到2003年,综合治理风沙面积4万平方公里,治沙造田45万公顷,建设农田防护林75万公顷,建设一批旱作农业、生态农业、农村能源工程。到2010年,综合治理风沙面积9万平方公里,建设农田防护林160万公顷。
草原区。采取人工种草、飞播种草、围栏封育等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的办法,变草地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牧业生产水平,实现草场永续利用,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优先建设内蒙古呼伦贝尔、锡林郭勒、鄂尔多斯,青海环湖、青南,甘肃甘南,四川甘孜、阿坝,新疆天山等重点地区的“三化”草地治理工程、草地鼠虫害防治工程等。主要建设任务是:到2003年,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面积累计1000万公顷,建设高标准围栏草场300万公顷,治虫灭鼠2500万公顷。到2010年,人工种草和改良草场面积累计2670万公顷,建设高标准围栏草场800万公顷。
通过重点工程的建设,把这些关系全局发展的重点地区的基本农田、优质草地、水源涵养林和防风固沙林建设起来,形成带网片结合、纵横交错、相互联结、结构合理的林草植被体系和水土流失防治体系,使这些区域的生态环境有较大改观,为全国生态环境的改善奠定基础。此外,国家还要按照区域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选建一批生态环境建设综合示范区,建立和完善预防监测保护体系。
❿ 生态影响型项目工程分析的基本内容有什么呢
堕彍槈湉s泻能殖A、工程概况 B、施工规范 C、生态环境影响源强分析 D、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E、替代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