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项目工程 > 天舟一号工程师

天舟一号工程师

发布时间:2021-08-13 20:03:14

A. 听说天宫 总工程 才26岁

天宫一号总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1957年1月出生,湖南望城人,中共党员。1989年10月获国防科技大学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

B. 天舟一号飞船即将进行零窗口发射难度极高是怎么回事

按照计划,天舟一号货运飞船将于本月20日至24日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择机发射,气象条件将是影响发射至关重要的因素。气象部门加大会商力度,由一天一次增加到一天四次,确保为发射提供准确气象预报。

2016年,文昌航天发射场相继成功完成了长征七号和长征五号新型运载火箭的发射任务,这也是对发射场各系统的工作检验。在进行天舟一号飞行任务之前,文昌航天发射场信息技术室的工作人员,对火箭发射的图像信息采集工作进行了优化。 文昌航天发射场信息技术室高级工程师司长哲介绍:“这次我们增加了摄像机,可以对火箭进行观测,对决策提供一些支持。”

据了解,此次发射是零窗口发射,难度非常高,面临着极大挑战。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发射场区指挥部指挥长张学宇介绍, 零窗口发射在文昌场区是属于首次,主要是货运飞船入轨以后要和天宫二号要准确地对接,这就要各系统协调配合精准操控精确决策及时果断地指挥确保飞船能够准时成功圆满地入轨,才能保证飞船和天宫二号及时交会对接, 发射场区经过全区合练, 目前各项装备的状态和参数正常, 具备发射条件。

C. 天宫一号总设计师

杨宏

14年10月8日,南校区图书馆报告厅座无虚席,“天宫一号”总设计师、校友杨宏研究员应邀为师生作了一场题为《空间站技术发展研究》的报告。

报告会上,杨宏向大家介绍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和国际空间站的发展历史。他告诉在座的同学和老师们,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有“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天宫一号首次交会对接任务具有四个方面的难点:

1、技术要求高。发射神舟飞船的运载火箭入轨精度指标比工程前期有大幅提高;载人飞行器在轨寿命要求大幅提高。

2、新技术采用多。首次使用了运载火箭高精度迭代制导技术,组合体控制和管理技术等。

3、验证难度大。由于受地面环境和试验条件限制,部分新研设备在空间环境下的功能性能指标无法得到全面真实的验证,尚需通过飞行试验考核。

4、组织实施复杂。由于任务持续时间长,发射次数多,整体性、时效性和关联性强,交会对接过程关键事件多、决策点多,对任务组织指挥、各系统协同工作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D. 天宫一号资料

天宫一号(英文名称:Tiangong-1)是中国第一个目标飞行器,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飞行器全长10.4米,最大直径3.35米,由实验舱和资源舱构成。它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2011年11月3日凌晨顺利实现与神舟八号飞船的对接任务。按照计划,神舟九号、神舟十号飞船将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依次与天宫一号完成无人或有人交会对接任务,并建立中国首个空间实验室。

目录

简介
早期方案与命名
历程
发射背景
结构资源舱
实验舱
主要任务
后续计划简介
早期方案与命名
历程
发射背景
结构 资源舱
实验舱
主要任务
后续计划
展开编辑本段简介
天宫一号[1](Tiangong-1或Heavenly Palace 1)是中国首个目标飞行器和空间实验室[2],属载人航天器,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所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研制。高10.4米、重8.5吨[3]。于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3秒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4],由长征二号FT1火箭运载,火 2011年4月CAST会展中心展示的天宫一号模型
[5]箭全长52米,运载能力为8.6吨[6]。天宫一号设计在轨寿命两年[3]。 由于天宫一号是空间交会对接试验中的被动目标,所以叫“目标飞行器”(Target Spacecraft[2],天宫一号的主要任务之一即为实施空间交会对接试验提供目标飞行器)。而之后发射的神舟系列飞船,也称作“追踪飞行器”,入轨后主动接近目标飞行器[7]。 天宫一号的发射标志着中国迈入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第二阶段[8](即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及建立空间实验室);同时也是中国空间站的起点,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建立初步空间站,即短期无人照料的空间站的能力[9]。 2011年11月,天宫一号与神舟八号飞船成功对接[10],中国也由此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自主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8]。 据相关专家透露,天宫一号在寿命末期,将主动离轨,陨落南太平洋[11]。
编辑本段早期方案与命名
天宫一号的任务方案早在1992年国家制订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战略时就已确定。2002年,在进行了方案论证和审查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整个任务方案得到通过。但天宫一号还尚未定名,只是称为“目标飞行器”,缩写:MB。2006年,天宫一号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并命名为“天宫一号”,缩写:TG[12]。命名可能根据以下几点: 第一,希望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生活的地方能与宫殿一样舒适[13]。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工程师 王菡 第二,具有中国特色,与“神舟”、“嫦娥”相呼应,有一种真正的空间站雏形[14]的概念[12]。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空间实验室系统副总设计师 白明生
编辑本段历程
对外披露阶段(2008年9月28号—2011年7月23日)
2008年9月28日 中国首次披露“天宫一号”发射计划[15]。
2009年1月26日 天宫一号模型在2009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亮相[16]。
天宫一号模型亮相春晚
[17]
2009年2月27日 中央电视台军事报道中首次出现了中国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实体画面,此前天宫一号仅有电脑效果图和模型对外公开。
此时天宫一号初样产品的研制生产已基本完成[18]。
2010年8月中旬 天宫一号完成总装,转入电性能综合测试阶段[19]。
2011年3月3日 全国政协委员、空间技术专家戚发轫向新华社记者透露,中国将在2011年发射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20]。
2011年6月29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通过出厂评审,转运至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开展任务实施前最后阶段的测试工作[21]。
2011年7月23日 用于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23日上午运抵酒泉卫星发射中心。
至此,执行天宫一号飞行任务的各大系统参试人员和飞行产品,已集结载人航天发射场[22]。
发射调整及准备阶段(2011年8月—2011年9月28日)
2011年8月18日 实践十一号04星发射失利。由于发射天宫一号的运载火箭于发射失利的长征二号丙火箭属同一类型,后出于安全考虑,原定8月底发射天宫一号的原计划被取消[23]。
2011年9月10日 发射场区测试工作重新启动,进展顺利[23]。
2011年9月20日 天宫一号和运载火箭组合体运载至发射塔架[24]。
2011年9月25日 包括发射场地及飞行航区在内的全区测控通讯系统进行合练并取得成功[25]。
2011年9月26日 考虑到27日及28日发射场将出现的大风降温天气,原定于27日至30日之间的发射计划更正为在29或30日择机发射。
同日上午,天宫一号飞行任务进行了火箭推进剂加注前全系统质量评审。天宫一号具备执行发射任务的条件。
当日下午,发射场组织进行了火箭加注设备、加注软管和信号电缆连接等工作[25]。
2011年9月28日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宣布了天宫一号的发射时间——“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至21时31分在窗口前沿发射”。
当日上午进行了第二次全区测控通讯系统合练。并组织了火箭推进剂加注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包括加注量计算、加注系统信号联调等。
13时起,先后实施了燃烧剂和氧化剂加注。
至18时,约450吨的推进剂全部加注完毕[26]。
发射当天(2011年9月29日)
2011年9月29日 13时16分,发射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型火箭进入8小时倒计时发射程序,调度点名,收集8小时准备情况,进入临射前准备[27]。
14时16分,载人航天各系统功能检查,地面设备开机自检[28]。
约18时,火箭系统开始进行全箭状态检查[29]。
发射前半个小时,最后一批工作人员撤离[30]。
21时16分3秒,搭载着天宫一号的长征二号FT1运载火箭点火发射[4]。
21时19分,天宫一号火箭助推器分离[31](助推器残骸于10时25分在内蒙古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乌兰乌素嘎查的一块空地上找到[32])。
21时19分,火箭一二级分离成功,一级坠落[31]。
21时19分,整流罩分离[31]。
21时25分45秒,天宫一号准确进入预定轨道[4]。
21时29分,太阳能电池帆板展开[31]。
21时35分左右,入轨运行[31]。
21时38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常万全宣布,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发射圆满成功[4]。
运行阶段(2011年9月30日—)
2011年9月30日 1时58分,天宫一号飞行至第4圈时,实施了第一次轨道控制,将远地点高度由346公里抬高到355公里。
16时9分,天宫一号飞行至第13圈时,实施了第2次轨道控制,近地点高度由200公里抬升至约362公里,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为后续进入交会对接轨道奠定了基础[33]。
天宫一号的环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统也已启动,转入自主运行状态[34]。
2011年10月6日 18时,天宫一号已在轨飞行109圈,先后进行了遥控指令、控制开关、图像发音设备、舱内温度湿度、交会对接设备等在轨测试[11]。
2011年10月10日 首次公布了由天宫一号自带相机拍摄的太空图片。
此时,目标飞行器的在轨测试阶段已基本结束[35]。 天宫一号拍摄的首张外太空图片
[36]
2011年10月14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已进入交会对接的准备阶段[37]。
2011年11月3日 1时36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完成首次交会对接[10]。
2011年11月4日 11时37分,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的组合体第一次轨道维持[38]。
2011年11月14日 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第一次分离,约半小时后,进行了第二次对接[39]。
2011年11月15日 12时4分,组合体完成了第二次轨道维持,开始了神舟八号返回前的轨道精化调整[40]。
16时59分,组合体进行了姿态调整,从第二次对接的状态转体180度进入正常飞行姿态,为神舟八号返回做准备[41]。
2011年11月16日 18时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42]。神舟八号飞船返回舱17日19时30分左右在内蒙古预定区域着陆[43]。
目前运行中。神舟九号计划于2012年6月至8月择机发射,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载人交会对接。此次飞行将搭载三名航天员[44]。

编辑本段发射背景
1992年9月21日,中央正式批准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即“921工程”,在“921工程”设计之初,便确定了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即第一步,实现天地往返,航天员上天并返回地面; 第二步,实现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和太空行走、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等多项任务,并发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实验室;第三步,建立空间站。 1999年11月20日,中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初步实现了第一步的航天器天地往返。此后,中国又先后发射神舟系列的4艘飞船,并在神舟五号发射、杨利伟成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后,完成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 2005年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相继发射,拉开了“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序幕,并完成了前半部分,而天宫一号则将完成第二步后半部分的任务——进行空间交会对接,建立空间实验室[45]。
编辑本段结构
分为实验舱和资源舱,舱体的最大直径达3.35米。与之前的载人航天器相比,天宫一号为航天员提供的可活动空间大大拓展,达15立方米,能够同时满足3名航天员工作和生活的需要。实验舱前端装有被动式对接结构,可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3]。
资源舱
(资源舱的主要任务是为天宫一号的飞行提供能源保障,并控制飞行姿态) 天宫一号的电源分系统的所有设备(太阳能电池翼)都在资源舱内,并包括了为飞行器提供能量的燃料。天宫一号的导航与制导系统中6个控制力矩陀螺也在资源舱内。导航与制导系统的用途是在天宫一号与追踪飞行器进行对接之际负责寻找目标,而控制力矩陀螺则会对天宫一号进行精确的姿态控制[46]。
实验舱
(实验舱主要负责航天员工作、训练及生活) 实验舱是全密封的环境,对接完成后航天员进舱进行工作、训练,一些必要的生活活动、睡眠等也都在这里进行。内设睡眠区(包括航天员睡眠所用的睡袋)以及使航天员保持骨骼强健的健身区[47]。

E. 天宫一号哪个工程师死了

清华校友陈天智:40岁探月工程专家工作中突发脑出血不幸辞世
陈天智,1971年出生,祖籍四川遂宁。1989年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2000年博士毕业后先后前往日本、新加坡攻读博士后和工作。2004年放弃国外工作回国,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为探月工程的一名副主任设计师。9月6日19时40分许,在办公室突发脑出血,9月15日19时50分,医治无效逝世,享年40岁。
9月19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探月工程副主任设计师陈天智的遗体告别仪式在八宝山举行。9月6日晚,陈天智在办公室突发脑出血,被同事送往医院抢救。9月15日晚,医治无效逝世,享年40岁。
抢救9天死亡
据陈天智的弟弟陈天勇转述,9月6日晚7时40分许,吃完晚饭的陈天智去办公室处理白天没做完的工作,突然呕吐、头疼,陈天智赶忙让同事拨打急救电话,在送往医院的途中,陈天智已昏迷不醒,虽经医务人员全力抢救,九天后,陈天智医治无效辞世。
19日上午10时,陈天智的遗体告别仪式已结束,陈天智的生前领导、同事、好友向陈天智的家人表示慰问后陆续离开。
陈天智的一名同事说,昨日上午有两百多人来送别陈天智,“才40岁就走了,太可惜了。”同事们不住叹惜。面对前来送别的朋友,父亲陈祖瑞不停嘱咐,“年轻人,再忙都要注意身体啊。”
骨灰将撒入大海
陈天智至今未婚。他的父亲、弟弟等四位家人为陈天智的骨灰送灵。
捧着骨灰盒,陈天智4岁的侄子开元不解地问爷爷,“盒子里是什么?”“这是你大大(伯父)的骨灰。”爷爷用颤抖的声音回答。“什么是骨灰?”“你大大走了,留下来的最后的东西……”
“我好久没见大大了,他什么时候来找我玩啊?”小家伙并没有理解这一切意味着什么,继续问爷爷。听到这番话,陈祖瑞沉默不语,眼泪滑落下来。
陈祖瑞说,过几天他会去海边,将儿子的骨灰撒向大海,“以后只要是有水的地方,我们都可以祭奠他。”

——■追忆——
家中天才 工作狂人
弟弟称每次打电话,哥哥都在加班
“那年我们市只有3个人被清华录取,其中就有我儿子。”回忆起20多年前的场景,父亲陈祖瑞挂满泪痕的脸上,仍然透着自豪。
在弟弟陈天勇看来,哥哥绝对是个天才。陈天勇说,初学编程时“我想半天都想不出来,他两三分钟就编完了。”
读书好,但并不是书呆子。陈天勇说,哥哥人缘一直很好,大学时当过辅导员、团支书、党代表,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如学校登山俱乐部,还有一次跟朋友骑自行车去天津。工作后,他热心公益事业,捐助了几名贫困生。
“他责任心很强,在工作上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陈天勇说,每次给哥哥打电话,他都在加班。

探月工程专家陈天智在办公室工作时突发脑溢血,9天以后,40岁的他英年早逝,走了;其父陈祖瑞不停嘱咐,“年轻人,再忙都要注意身体啊”,过几天他会去海边,将儿子的骨灰撒向大海,“以后只要是有水的地方,我们都可以祭奠他”;弟弟陈天勇说,哥哥读书好,但并不是书呆子;人缘一直很好,大学时当过辅导员、团支书、党代表,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工作后,他热心公益事业,捐助了几名贫困生;“他责任心很强,在工作上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每次给哥哥打电话,他都在加班。

谁是共和国的脊梁?陈天智用自己的生命做了最好的诠释!谁是真正的专家?陈天智用自己的行动做了最好的回答!中国航天--共和国的标杆,正是无数个像陈天智那样的人拼尽全力地托举着;共和国充满赘肉、庞大而又畸形的身躯,全仰仗那些默默无闻、凭天良、凭信仰的人所构成的瘦弱脊梁,在苦苦支撑;有些人,注定是为信仰而活着,这些人衣食基本无忧,却每每废寝忘食,为事业、为信仰而忘我工作,这样的人,越来越少了;有些人走了,但还活着---陈天智,请你一路走好,你会看见嫦娥的,会喝上一口吴刚捧出的桂花酒!如今的专家、学者、教授与权威,如陈天智者,可谓凤毛麟角,他们拿着国家给予的荣誉摆谱、拿着人民给予的知识炫耀,穿梭于各种名利场所,信仰早已不知为何物,事业早已杂草丛生一片荒芜,知识本身的乐趣早已换之为涩苦,武功全废之人,只剩下一副皮囊,却总是一有露脸之机,便跳将出来,冒充武林至尊,这种人其实是很悲哀的,可他们还浑然不觉,依然我行我素,在众人鄙视的目光里洋洋自得;各种“精英”人等,别不服,这个引号是你们给自己加上的,你们至少都是知识人,至少都解过数学难题,那种非数钞票可比的快感应该依稀可记,何况你们现在早已不差钱;如果你们能利用手里的资源,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其成就感远非那些追名逐利者所能想象,为什么非要与此等人为伍?如果你们业务真的衰退了,能不能降低自己有意抬高的门槛,让那些为职称而蛙跳者、让那些报国无门者、让那些被闲置的贤者挑起大梁?待遇不减,还坐享伯乐美誉,这个买卖可以做;如果做不到,能不能为自己减负?那么多的名头死扛在肩膀不累的慌?能不能吃肉时,也扔过去几根骨头,让脊梁们补补钙?如果还做不到,能不能珍惜自己手里的话语权?别动辄“11刀不多”、“判得过重”?至少站在人性的立场,替人民说说话,你们得到的尊重会比现在多得多,何乐而不为?何不为而乐乎?否则,只能哀叹,有些人活着,却早已不知所终。

提到陈天智,自然想起清华;这些年清华北大的学生,都到哪里去了?航天与航空,大量的人才是由北航与西大等准一流大学输送,而清华北大等超一流大学的大量人才又是往哪里输送?像陈天智那样,报效国家的人才有几个?又有多少人在帮洋人做事,报销中国的企业?不应该啊!但如果把此种现象,简单地归为学生不爱国,则有失偏颇;为什么建国初期,有那么多的海外学子放弃优厚的待遇,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国家建设?相比于当时国内外硬件的巨大悬殊,现在的差距要小很多,吸引力要大很多,为什么反而留不住人?以前是海水倒灌,为何现在水土流失?只能解释为,我们的软件倒退得实在太多!信仰可以流失,道德可以流失,天良可以流失...既然稀土都流失了,水土岂能不流失?没有信仰的教育,没有唯才是举、唯贤是举的科研环境,又如何能留住人?但还是要说,虽然很无力;清华北大的学子们,你们纵有一千个另攀高枝的理由,但有一个理由必须首先考虑,那就是--报效国家;相比于其他部门与单位,航天或航空等国家重地,软硬环境要好得多,如果专业对口,那里绝对是你们的首选,向陈天智学习!没错的。每一次航天发射,每一次J20试飞,那种感动,相信你们也有,请你们快快热血激荡,让你们的梦想快快展翅翱翔。

天宫一号发射在即,万望我们的科研人员保重身体,重压之下必伤身;也希望我们的领导,越是关键时刻,越要给他们减压,我们需要更多的陈天智,但我们首先要做到---绝不能再失去陈天智!我们的领导,假设要你们做一个残酷的二选一,在天宫一号与陈天智之间做选择,你们会选什么?我们已经选好了,并为此做好了心理准备,希望你们也如此;自重8吨的天宫一号,还是轻装上阵为好!

F. 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 对中国来说有何重要意义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对于空间站工程后续任务顺利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天舟一号任务的圆满成功,突破和检验了空间站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胜利完成,也正式宣告中国航天迈进“空间站时代”。

天舟一号填补了我国空间货物运输系统空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25年来,先后建立了载人天地往返、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等核心系统。天舟一号任务的完成将使中国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的基本前提。空间货物运输系统,是空间站建造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基础之一。

天舟一号开创了载人航天任务天基测控体制为主的飞行控制先河。在过往的载人航天任务中,对航天器的跟踪、测控以及在轨异常的及时监测处置,主要依赖陆基测控站和海基测量船。

G. 中国载人航天死过人吗

“神舟五号”:中国首位航天员进太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神舟六号”: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任务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舟六号”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飞船进行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神舟七号”: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神舟七号”飞船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神舟七号”飞船候补梯队航天员分别为陈全(指令长)、费俊龙、聂海胜。主要任务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27日,翟志刚身着中国研制的“飞天”舱外航天服,在身着俄罗斯“海鹰”舱外航天服的刘伯明的辅助下,进行了19分35秒的出舱活动。中国随之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空间出舱活动技术的国家。 “神舟八号”: 与 “天宫一号”进行空间交会对接 2011年11月1日,中国“神舟”系列飞船的第八艘飞船“神舟八号”由改进型“长征二号”F遥八火箭顺利发射升空。 升空后2天,“神舟八号” 飞船与此前发射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进行了空间交会对接。组合体运行12天后,“神舟八号”飞船脱离天宫一号并再次与之进行交会对接试验,这标志着中国已经成功突破了空间交会对接及组合体运行等一系列关键技术。 11月16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许返回地面。 “神舟九号”: 执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11月16日,“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返回舱于11月17日许返回地面。 “神舟九号”: 执行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任务 “神舟九号”飞船执行此次任务的飞行乘组由3名航天员组成,三名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首次出现女航天员,打破中国从未有女航天员进入太空的纪录。此外,这也是载人飞船第一次与“天宫一号”交会对接;航天员第一次进入到“天宫一号”。 虽然去年发射的“神舟八号”飞船没有载人,但却是按照载人飞船设计的,与“神舟九号”飞船基本相同。不同点在于,此次“神舟九号”由航天员来控制。据专家介绍,中国此次载人交会对接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掌握航天员手控对接技术。 据工程师介绍,“神舟九号”飞船在轨时间为13天左右,是目前中国载人航天在轨时间最长的一次,3名航天员所带的生活用品和物资比以往更加丰富。就发射而言,神九与神八的基本状态十分类似。 “神舟九号”与“天宫一号”对接形成组合体后,航天员将通过对接通道,进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实验舱工作和生活。完成第二次组合体飞行后,航天员手动控制神舟九号飞船撤离,飞船返回着陆场,目标飞行器转至自主飞行轨道。

H. 天宫一号的有关资料

我国在神八、神九、神十任务中,将突破无人与有人飞船对接技术,并建设首个名为“天宫一号”的空间实验室。这是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七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张建启在接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专访时透露的。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建启今天上午在接受本台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将于2010年— 2011年底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的重量有8吨,类似于一个小型空间实验站,在发射天宫一号之后的两年中,我国将相继发射神舟8、9、10号飞船,分别与天宫一号实现对接。
我国在神八、神九、神十任务中,将突破无人与有人飞船对接技术,并建设首个名为“天宫一号”的空间实验室。这是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神七任务总指挥部副总指挥长张建启在接受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专访时透露的。
针对女性何时能加入中国航天员的队伍,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新闻发言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王兆耀在昨晚举行的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暂时没有选拔女航天员的时间表,但相关课题正在研究。
载人航天工程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日前透露,中国新一代航天员的选拔准备工作已完成,预计在神七任务结束后,选拔将正式启动。 新一代航天员仍计划从空军飞行员中挑选,数量不会超过第一批即14人。
编辑本段了解天宫一号
“神七”升空,举国振奋。在神七实现“太空行走”后,中国的空间站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根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的消息,中国未来的空间站的名称叫“天宫”。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了华人无限憧憬的名字。
根据规划,中国将在2010年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实际上是空间实验室的实验版,采用两舱构型,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之后,再发射“神舟八号”。“神八”是一艘无人的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进行无人自动对接试验。2015 年前,再陆续发射“天宫”二号、“天宫”三号两个空间实验室。 “天宫”二号将主要开展地球观测和空间地球系统科学、空间应用新技术、空间技术和航天医学等领域的应用和试验。“天宫”三号将主要完成验证再生生保关键技术试验、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货运飞船在轨试验等,还将开展部分空间科学和航天医学试验。
我国目前在研的空间实验室采用两舱结构,分别为实验舱和资源舱。实验舱可保证舱压、温湿度、气体成分等航天员生存条件,可用于航天员驻留期间在轨工作和生活,密封的后锥段安装再生生保等设备。实验舱前端安装一个对接机构,以及交会对接测量和通信设备,用于支持与飞船实现交会对接。资源舱为轨道机动提供动力,为飞行提供能源。
建设实现空间站的关键技术是“空间交会对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航天器通过轨道参数的协调,在同一时间到达太空同一位置的过程称为交会。对接是在交会的基础上,通过专门的对接机构将两个航天器连接成一个整体。实现两个航天器在太空交会对接的系统,称为交会对接系统。
空间交会对接技术难度很大,因为空间实验室体积都比较大,发射空间实验室的时候是不装人的,人是后来通过航天飞机或者飞船送上去的。人要进入到空间实验室,航天飞机或飞船就必须和空间实验室对接起来。这个难度很大,在太空中的空间实验室和航天飞机都是高速运行的,时速到达28000公里以上,在对接过程中,如果计算不准,就可能发生飞船相撞事故。
空间交会对接控制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人工控制、另一种是自动控制。用人工控制来完成太空交会对接可以提高交会对接的成功率。自动控制交会对接可靠性高,不需考虑人员的安全和救生问题。在航天器的交会对接技术方面,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人工控制和自动控制相结合,以提高交会对接的灵活性、可靠性和成功率。
目前我国的火箭最大运载能力只有10吨,不仅无法将体积更大、重量更重的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也满足不了空间实验室在运行期间所需大量物资的运输要求。在后续的发射中,将采用新一代大推力长征5号火箭。长征5号火箭的运载能力可达25吨,基本与国际上的顶级水平相当,可以满足在低轨道发射空间实验室的需要。
人类目前载人航天活动的终极目的,是将实验室搬上太空,利用太空微重力高真空的独特环境,开展地面无法进行的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实验,从而为人类造福。
太空生命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进行植物育种、发明新的药物,而且在半导体、特种材料、天文学、对地观测等方面的好处更是不一而足。因此,以神七为起点的空间站建设,将为科学研究带来更大的舞台。

I. 天舟1号与天宫2号完成分离了吗

9月17日16时15分,经过近5个月的飞行后,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按计划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完成分离,继续开展离轨前的拓展应用和相关试验。




天舟货运飞船是中国正在研制的一款货运飞船,主要用于对中国未来空间站在轨运行期间,提供补给支持。

预计在2015年底以前,中国将先后发射天宫二号、和天舟货运飞船,位于海南的第四个发射场也将崭新启用,担纲重任。中国载人航天总工程师周建平2013年两会时透露,神舟十号任务之后,中国将发射天宫二号,再发射货运飞船,二者发射或间隔半年。如果说载人飞船是天地往返的载人工具,那么货运飞船就是天地间运货的工具。周建平介绍,中国的天舟货运飞船基于神舟飞船和天宫一号的技术研发,只运货不运人,在功能、性能上都处于国际先进水平。

J. 中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成功发射 对中国来说有何重要意义

意义如下:

天舟一号飞行任务,是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的收官之战,对于空间站工程后续任务顺利实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天舟一号任务的圆满成功,突破和检验了空间站货物运输、推进剂在轨补加等关键技术。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胜利完成,也正式宣告中国航天迈进“空间站时代”。[7]

天舟一号任务突破和掌握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填补了我国航天领域的空白,实现了空间推进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跨越,为我国空间站组装建造和长期运营扫清了能源供给上的障碍,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这一关键技术的国家。[7]

天舟一号填补了我国空间货物运输系统空白。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实施25年来,先后建立了载人天地往返、交会对接、空间实验室等核心系统。天舟一号任务的完成将使中国具备向在轨运行航天器补给物资、补加推进剂的能力。这一能力,是确保未来中国空间站在轨长期载人飞行的基本前提。空间货物运输系统,是空间站建造的关键要素和重要基础之一。

天舟一号填补了我国载人航天器型谱化设计空白。天舟系列货运飞船作为空间货物运输的航天器,按照模块化思路搭建平台型谱,不同的货物舱模块与推进舱模块组合,构成“全密封”“半开放”和“全开放”货运飞船,有利于今后的货运飞船区别不同类型的货物运输需求进行针对性生产。

天舟一号开创了载人航天任务天基测控体制为主的飞行控制先河。在过往的载人航天任务中,对航天器的跟踪、测控以及在轨异常的及时监测处置,主要依赖陆基测控站和海基测量船。[53]

与天舟一号工程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苏州假山景观设计工程 浏览:862
哈尔滨工程造价招聘 浏览:937
建筑工程土建劳务分包 浏览:632
道路监理工程师 浏览:476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在本校吗 浏览:370
河北工程大学保研率多少 浏览:287
有学质量工程师的书吗 浏览:479
康乐县建筑工程公司 浏览:569
助理工程师二级 浏览:872
注册安全工程师初级考试时间 浏览:90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题研究 浏览:881
工程造价图纸建模 浏览:888
辽宁恒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浏览:93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工程项目 浏览:737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兴趣爱好 浏览:316
密歇根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浏览:388
广西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 浏览:31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浏览:858
有线电视工程建设管理条例 浏览:270
云南工程监理公司排名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