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铁路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在竣工后应开展什么工作
铁路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在竣工后应开展风险后期评估工作。
铁路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工作应按照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施工图和工程实施四个阶段开展,各阶段均应编制风险管理报告。对于极高风险等级工点以及复杂技术工点应编制专项风险评估报告,各阶段风险管理报告在通过审查后作为后续阶段风险管理的依据;竣工后应按照规定编制风险后期评估报告。
② 铁路施工中一般存在哪些风险应该如何防范
既有线风险>新线
铁路行车事故、坍塌、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爆炸伤害、车辆伤害、火灾、机械伤害等。
1、对既有线影响的施工,必须首先探明施工范围的通讯、水电、信号等管线及其他设施情况,并与设备管理单位共同确定防护范围。
2、施工前,施工方案和防护措施必须经运营单位批准,且双方签订安全协议。
3、施工中要严格按运营单位批准的施工范围及施工内容进行施工。严禁黑施工。
4、在影响既有线范围内施工时,施工人员戴白色或黄色安全帽,在轨道上作业时必须穿黄色防护服背心。施工人员严禁在既有线范围内戴红色安全帽,穿红色衣服。
5、严禁施工机具、材料以及临时设施侵入界限(正线直线段距线路中心2.44米,正线曲线为2.9米)严禁施工人员上、下班时在线路及轨道上行走、横跨既有线或坐、卧轨道上休息。
6、对受地形影响限制,驻地与工地间跨越桥梁必须走既有线时,要求走人行通道(人行步板),严禁在线路、路肩等限界范围内行走。发现列车接近时,须及时避车。其他人员严禁进入既有线范围。
7、临近既有线施工时,场地严禁悬挂红色标语,彩旗尽量减少红色和绿色,以免影响司机了望。在施工过程中,必须由跟班防护员进行跟班防护。
8、严禁施工人员擅自挪移和破坏防护设施,严禁夜间在既有线附近生火。
9、在既有线旁测量放线时,严禁使用钢卷尺等金属测量工具测量既有线线路轨距,如需用时,可以使用皮尺。严禁用金属将两股轨道连接一体。穿越铁路的人员应遵守“一看、二慢、三通过”原则。
10、跨越既有线搬运工程材料时,应得到公务部门许可,在搬运地点两端不小于800m处设防护,由专人统一指挥,及时互传信息。确保搬运材料期间的行车、人员安全。
11、在既有线旁搭设防护排架时,应注意上方的接触网,应与其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
12、爆破器材应由装炮负责人按一次需用量提取,随用随取。放炮后的剩余材料,应由专人检查核对后及时交接入库。
13、装药后,装药人员应撤离装药地。装药点内禁止烟火,装药完毕,应检查并记录装炮个数、地点。
14、不得使用金属器材装药。
15、警戒区内周围必须设警戒人员,小药量爆破警戒范围,应距离放炮地点200m以外,用药量较多的爆破警戒距离应超过计算确定的安全范围。
16、作业未完成,人员未撤离施工地点,不得撤除防护
③ 铁路隧道风险管理监理工程师提出哪些对策 考试
针对工程项目风险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提出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如下。
(1)风险回避:是指考虑到风险存在和发生的可能性,主动放弃或拒绝实施可能导致风险损失的方案。风险回避具有简单易行,全面彻底的优点,能将风险的概率降低到零,使回避风险的同时也放弃了获得收益的机会。
(2)风险降低: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二是一旦风险事件发生尽量降低其损失。如项目管理者在进行项目采购时可预留部分项目保证金,如果材料出问题则可用此部分资金支付,这样就降低了自己所承担的风险。采用风险控制方法对项目管理是有利的,可使项目成功的概率大大加大。
(3)风险分散:是指增加承受风险的单位以减轻总体风险的压力,从而使项目管理者减少风险损失。如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中建筑公司使用商品混凝土,混装混凝土就可以将风险分散给材料供应商。但采取这种方法的同时,也有可能将利润同时分散。
(4)风险转移:是为了避免承担风险损失,有意识地将损失转嫁给另外的单位或个人承担。通常有控制型非保险转移、财务型非保险转移和保险转移三种形式。控制型非保险转移,转移的是损失的法律责任,它通过合同或协议消除或减少转让人对受让人的损失责任和对第三者的损失责任。财务型非保险转移,是转让人通过合同或协议寻求外来资金补偿其损失。加入保险是通过专门机构,根据有关法律,运用大数法则签订保险合同,当风险发生时就可以获得保险公司补偿。
(5)风险自留:是项目组织者自己承担风险损失的措施。有时主动自留,有时被动自留。对于承担风险所需资金,可以通过事先建立内部意外损失基金的方法得到解决。
对于以上所述的风险管理控制方法,项目管理者可以联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如对于一些大型的工程项目,往往是多种风险控制方法并用,单独使用一种控制方法反而会加大项目风险,相反对于小型工程有时用一种控制方法即可。所以风险管理者要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盲目使用。
④ 如何保证铁路高风险工点控制措施的落实
1、实施安全风险管理,是在现有安全管理基础上安全意识的强化、安全理念的提升、工作思路的优化,必须尊重铁路安全生产客观规律,在坚持长期以来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用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现行的安全管理进行系统和规范,促使现有安全管理更加理性和科学。
2、安全风险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三点共识”,严格落实“三个重中之重”要求,以确保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为重点,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为载体,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保证,全面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构建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把风险管理与既有安全管理有机融合,切实强化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超前防范,严格落实“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最大程度地降低安全风险,使安全工作更具超前性、针对性和主动性,促进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3、安全风险识别要围绕“管理、人员、作业、设备、环境”等要素,突出客车、高风险环节、关键岗位等重点,以事故故障、监测检测、维修检查、日常安全检查等为基础信息,对安全问题和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全面查找安全风险源,科学确定安全风险点。
4、安全风险等级
分级控制
(1)、全段安全风险划定为4个等级。 可能导致发生一般D类及其以上事故的问题为I级风险; 可能导致发生机务系统事故苗子和段定严重事故苗子的问题为II级风险; 可能导致发生段定事故苗子的问题为III级风险; 可能导致发生段定事故苗子隐患的问题为IV级风险。
(2)、段安委会负责制定I、II 级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职能科室负责制定III级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各生产车间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段I、II 、III级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制定 IV级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并明确班组安全风险控制重点,建立完善班组安全风险控制制度。
(3)、段安全风险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对全段各部门开展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性指导,收集、整理各类安全风险信息,为段安委会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提供依据。制定全段统一的《安全风险控制表》,明确I、II 级安全风险主要控制措施、控制部门、控制岗位。各车间部门按要求完善、制定本车间部门管理的《安全风险控制表》。
(4)、各车间(科室)根据《安全风险控制表》和《岗位风险作业指导书》,编制各工种《岗位安全风险提示卡》,针对各作业环节的风险点制定细化预防控制措施。
(5)、各车间部门要把“标准化作业”作为安全风险控制的最重要环节,以《岗位风险作业指导书》和《岗位安全风险提示卡》)对岗位作业进行全过程指导、明示、卡控,使全员参与安全风险项点的控制,把安全风险消除在现场、化解在岗位。 分级分析 一是实行班组、车队、车间、段四级分析制度,利用班组会、队委会、车间例会及段安委会,对职工两纪、行车隐患、机车质量等典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问题多发的关键人(车)、关键班组、关键车队、关键车间,分析查找根源,进而有的放矢进行风险控制。二是定期实施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发现新的风险点和风险点发生变化、风险控制措施存在缺项或控制无效,以及风险点问题集中发生、隐患突出等风险信息,以《风险信息情况反馈、追踪表》逐级上报,对新的风险点及时纳入风险问题库。
5、安全风险研判,是对阶段性安全生产风险隐患的排查识别,分为定期研判和不定期研判。路局、站段、车间、班组要按照“历史规律分析、现实问题分析、条件变化分析”三个基本要素进行,并将安全风险的研判作为各级安委会和安全分析例会的主要内容。
(1)、动态研判安全风险。对运输安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违章违纪等安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规章制度变化等动态信息和新设备、新技术、运输组织等运输生产条件变化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进行研判。
(2)、静态研判安全风险。根据已发生的事故故障教训、一定时期存在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设备设施源头质量缺陷和作业中发生的惯性问题进行研判。
(3)、车间定期研判。通过定期安全分析会,由车间主任对上一阶段确定的安全风险重点项目控制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查找不足,对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行安全风险研判,制定对策和措施,落实到具体岗位和责任人。
(4)、班组定期研判。通过班前会,结合作业项目、人员、设备、环境、气候、运输组织、规章变化等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风险研判,提出安全卡控要点及相应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责任到人。
(5)、不定期研判。安全风险的研判必须适应发展变化,针对季节更替、工程改造、设备更新等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和运输生产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关部门或单位适时进行专项的安全风险研判,组织有关人员及时分析研判安全风险的变化,并制定相应的卡控措施,逐层细化,落实到岗,定责到人。
6、安全风险处置 安全风险处置要坚持处置优先原则,优先采取危险消除和预防措施,继而采取后果控制和应急措施,并注重临时控制和长期控制相结合,实现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对突发性安全风险,发现危及行车和人身安全紧急情况,要果断采取“拦、停、扣”等措施,按照相关应急处置预案和程序,有效控制险情,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7、安全风险检查
(1)、突出安全风险关键检查,紧盯风险卡控措施落实。各部门、各单位要突出管理的职能作用和岗位的主体责任,突出对关键岗位、关键时段、关键人员、关键部位、关键环节等安全风险关键点的检查,重点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容易引发事故的安全风险,对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问题要立即解决,防范事故发生。
(2)、充分运用“十查”,提高安全风险检查质量。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安全生产过程特点,以“模拟查”、“假设查”、“突击查”、“专项查”、“集中查”、“异地查”、“跟踪查”、“夜查”、“交叉查”、“监控查”十种监督检查方法为基础,重点围绕安全风险等级和卡控措施,突出对安全风险关键点的监督检查,做到有计划、有侧重、有针对性。同时,要认真做好落地检查,通过实地查、实地测、实地看,真正查找安全风险的根源,查出实情,完善制度,补强措施,卡控安全风险关键。
8、安全风险控制
以安全标准化建设为核心,强化安全风险管理过程控制.
(1)、把“标准化作业、规范化管理”作为安全风险管理过程控制的核心,大力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创建标准化处室、标准化站段、标准化车间(车站)、标准化班组、标准化岗位等为载体,实现管理规范、设备达标、岗位达标、作业达标、质量达标。
(2)、把安全标准化建设作为实现安全风险过程控制的重要载体,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立标、学标、对标、达标活动,将安全风险控制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管理与作业岗位、每一个管理与作业环节,加强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安全风险控制,按标指挥,按标作业,减少或避免不安全的行为。 (3)、严格风险源头控制,规避安全风险
(a)严格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明晰管理岗位和生产岗位的安全职责,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划小安全责任单元,变车间(站)、班组负责为责任到人,通过强化岗位责任制源头控制,规避安全管理风险。
(b)严格规章制度管理。要把解决规章制度缺失、内容交叉、相互矛盾和不严谨等问题,作为规范安全基础管理的重要工作。重点解决制度、办法和措施中存在的内容繁杂、违背规章、不可操作等问题。严格规章制度目录管理,按规定程序起草、会签、审查和发布实施,及时更新技术规章信息。通过抓规章制度源头管理,规避安全规章制度风险。
(c)严格有效制度落实。抓落实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要按照“逐级负责、专业负责、分工负责、岗位负责”的要求,把风险责任和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有关层级、专业和岗位,要以专项督办、重点抽验制度为抓手,对有效制度做到布置工作有检查,推进情况有汇报,重点事项有复查,抽验结果有考核。通过抓制度落实,规避安全违章违规风险。
(d)严格重点岗位人员准入管理。通过抓重点岗位人员培训和准入制度的源头控制,规避安全素质风险。
⑤ 铁路 建设工程安全风险管理暂行办法还有效吗
1、长期以来,铁路高度重视安全基础工作,始终高喊坚持“安全第一”不动摇,但安全基础薄弱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以我所在的电检车间为例,突出表现在:安全管理和现场作业控制较为薄弱;临时性措施办法多,职工队伍两极分化严重,职工队伍素质能力还有欠缺等等。随着新技术装备大量投入使用,技术水平需要不断的提高,对职工素质的要求更加提升,安全基础薄弱所带来的安全风险将更加突出。切实解决安全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已是极为紧迫的工作。因此我认为想要破除铁路安全基础薄弱的“顽疾”,就必须增强安全风险防范意识。所以,引入安全风险管理方法,通过对风险因素的有效控制,进一步促进干部职工安全意识的提高,进一步促进各项措施的落实,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安全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⑥ 什么叫铁路项目风险包干费
风险包干费是指:
1、II类变更所必须增加的费用
2、受一般自然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或预防一般自然灾害的费用
3、II类更所引起的工程废弃或返工费用
4、变更施工工艺、方案、方法所增加的费用
5、施工图量差所引起的费用
6、大临和过渡方案变更所引起的费用
7、价格变化所引起的费用
8、临时用地费用
铁路基本建设变更设计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适应铁路基建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的需要,加强投资控制,严格变更设计管理,明确变更设计的分类、程序、分工及费用处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铁道部投资及铁道部与其它投资方合资的新建与改建铁路、增建第二线(含电气化及铁路枢纽)大中型基本建设项目。
第三条铁路基本建设工程设计文件一经鉴定批准成立,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随意改变。自设计单位交出施工图至工程竣工验收交接期间需变更原设计时,按本办法规定办理。
第四条变更设计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充分论证,本着精打细算、节约投资,不断优化设计和保证施工进度需要的原则进行。变更设计应充分考虑设备、材料的订货和供应情况,以及本工程和相关后序工程施工进展情况,尽量减少废弃工程,避免造成设备、材料的积压和延误工期。
第五条建设单位要加强变更设计管理,建立变更设计台账,按季度对各类变更设计项目、原因、工程数量、费用增减额进行统计、分析,严格控制投资。
第六条为及时、正确地处理变更设计,设计单位应派人常驻现常建设、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通力协作,及时处理变更设计的有关问题。
第二章 变更设计分类
第七条变更设计按其内容的重要性、技术复杂程度和增减投资额等因素分为Ⅰ、Ⅱ、Ⅲ类。
第八条Ⅰ类变更设计
凡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属Ⅰ类变更设计:
(1)变更批准的建设规模、基本原则、技术标准、重大方案等鉴定意见;
(2)虽未变更鉴定意见,而一次变更设计增减投资在300万元(含)以上者。
第九条Ⅱ类变更设计
凡变更已经批准的个别重点工程或个别地段工程的一般设计原则;技术比较复杂,影响工程主体结构、整体布置和使用性能;或虽不属于上述范围,而一次变更设计增减投资在20万元(含)至300万元者,属Ⅱ类变更设计(即不属于Ⅰ、Ⅲ两类者)。
第十条Ⅲ类变更设计
凡变更技术简单,不影响工程主体结构或整体布置,不降低技术条件、使用条件和效能,一次变更设计增减投资在20万元以下者,属Ⅲ类变更设计。主要有:
(1)区间线路平面、纵断面局部变更,不牵涉车站、桥梁、隧道、复杂路基个别设计,且不降低原设计的线路标准者;
(2)桥涵明挖基础尺寸或深度变更;
(3)大、中桥导流建筑物、防护工程的局部变更,但不变更类型者;小桥涵防、排、附属工程变更;
(4)小桥式样、跨度、孔数及基础类型变更;
(5)涵洞的增加或减少;涵洞式样、孔数、孔径、长度及流水面高程变更;
(6)小桥、涵洞位置,桥涵圬工种类变更;
(7)隧道洞口位置改移在5.0m(含)以内,而不变更洞门式样者;隧道洞门增减台阶不改变受力条件者;
(8)隧道同类型衬砌断面连续变更在10m(含)以内;隧道局部边墙基础深度,避人、避车洞位置,水沟坡度或位置,电缆槽位置变更;
(9)一般路基边坡坡率变更,能保证路基稳定者;
(10)一般边坡加固防护工程增减;及式样、断面、基础深度、长度变更;
(11)一般改河、改沟工程(包括天沟、侧沟、排水沟、截水沟、吊沟、灌溉渠)变更;
(12)站内联络线、走行线等平面、纵断面的局部变更,但不影响技术标准及站场总体布置者;
(13)车站生产、生活区的排水、道路、环境布置变更;
(14)机务、车辆段的个别股道位置或长度较小变更,不影响标准、整体布置者;
(15)机械设备局部安装布置变更;
(16)给排水支管变更,不影响使用寿命、维修和水力条件者;
(17)给排水管路配件及一般的附属设备变更,不降低使用效果及原设计标准者;
(18)较小生产、生活房屋位置和配套工程变更,不影响整体布置者;
(19)房屋结构的材料规格变更,不降低结构强度者;
(20)房屋非特殊土的条形明挖基础埋置深度变更;
(21)消烟除尘设备类型、形式变更;
(22)分岐电缆的局部变更,气压告警器位置局部移动,非干线电缆敷设方式,无人增音站内电缆固定方式,干线电缆一般地线位置变更;
(23)通信设备安装的细部结构,一般设备的布置、排列,长机室中间配线架端子板的用途及试验架盘向变更;
(24)地区及站场通信线路径路的局部变更,短段非主干地区电缆的芯线对数,电缆引入口位置,段级以下室内布线,旅客广播扬声器位置,音频选号电话分机编号的调整及通话柱位置的变更;
(25)信号设备的位置、电线路径路、器材规格变更,而不降低设备效能者;结配线变更而不影响主要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者;
(26)高低压线路经路小于2km的局部变更,一般房屋照明图变更,变、配电所内二次配线方式的变更而不影响主要性能者;
(27)牵引变电所设备联结与安装的有关材料变更;
(28)接触网平面布置的局部变更,个别支柱类型及装配、横卧板数量变更;
(29)机务、车辆、工务、电务、建筑、供电段增减个别设备配件及规格变更;
(30)暖通空调设备变更,不影响布置及设计能力者;暖通及其他生产管路系统个别走向、管径变更,但不变更系统型式者;
(31)拆迁建筑、改移道路、迁移通信线路和电力线路等工程数量变更。
第十一条变更设计项目划分的原则
(1)同一工点或同一病害引起的其内容不可分割的一次性变更,为一项变更设计;
(2)同一工点中的不同变更内容、同一病害类型的不同工点、同一变更内容的不同段落应分别划分为不同的变更设计项目。
第十二条变更设计类别、项目的划分如有不同意见时,Ⅰ类由批准单位确定,Ⅱ、Ⅲ类由建设单位确定。
第三章 变更设计的程序、分工
第十三条Ⅰ类变更设计由提议单位提出变更理由和技术经济比较资料,经其主管部门(局级)审查同意后提交原设计单位研究。原设计单位在征求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及有关方面意见后,负责变更设计。变更设计文件经院总工程师审查后报原批准单位审定(如有不同意见应一并附送),以正式文件批复。变更设计文件由建设单位分发有关单位。
第十四条Ⅱ类变更设计由提议单位提出变更理由和技术经济比较资料,经其主管部门(处级)审查同意后提交原设计单位研究。原设计单位在征求建设、施工、监理单位及有关方面意见后,负责变更设计。变更设计文件经处一级的总工程师或总体设计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审查后报建设单位审定(如有不同意见应一并附送)。建设单位以变更设计通知单(附必要的图表,格式见附件)通知有关单位。
第十五条Ⅲ类变更设计由提议单位提出变更理由及必要的资料,由建设单位组织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研究后决定。变更设计由原设计单位负责,建设单位审定。建设单位以变更设计通知单(附必要的图表)通知有关单位。
第十六条路外单位提议的变更设计,由建设单位组织原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共同研究,按变更设计的程序和分工办理。
第十七条变更设计应充分考虑对后序专业的影响,凡影响后序专业者,应及时向后序专业提供变更设计资料,后序专业应将变更的有关内容纳入施工图。
第十八条变更设计必须按规定的程序和分工进行,严格遵守“先批准,后变更;先变更,后施工”的纪律。未经批准自行变更和施工的要承担技术责任,并不予验工计价。
第四章 变更设计的费用处理
第十九条变更设计的工程费用
各类变更设计均应附工程数量和费用增减对照表。Ⅰ类变更设计批准后,费用纳入总概算。Ⅱ、Ⅲ类变更设计的工程数量及费用由建设单位逐项审定,其费用在预备费中解决。
变更设计费用增减的计算,按原批准概算的编制原则、定额、计费标准、工料价格和有关规定进行。
第二十条变更设计的勘测设计费用
因设计单位责任造成的Ⅰ类变更设计不另计勘测设计费,其它原因造成的Ⅰ类变更设计,勘测设计费列入变更设计文件,报批准单位审定。造成Ⅰ类变更设计的原因,由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研究后,由设计单位在上报变更设计文件时说明,如有不同意见一并报送,由批准单位确定。
Ⅱ、Ⅲ类变更设计不另计勘测设计费。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一条本办法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原发《铁路基本建设变更设计办法(试行)》(铁建〔1991〕134号)同时废止。
第二十二条本办法由铁道部建设司负责解释。
⑦ 铁路线路工安全风险管理重点有哪些
铁路安全风险管理知识
1、实施安全风险管理,是在现有安全管理基础上安全意识的强化、安全理念的提升、工作思路的优化,必须尊重铁路安全生产客观规律,在坚持长期以来行之有效做法的基础上,用安全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对现行的安全管理进行系统和规范,促使现有安全管理更加理性和科学。
2、安全风险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牢固树立“三点共识”,严格落实“三个重中之重”要求,以确保高铁和旅客列车安全为重点,以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为载体,以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为保证,全面引入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构建安全风险控制体系,把风险管理与既有安全管理有机融合,切实强化安全生产过程控制和超前防范,严格落实“作业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最大程度地降低安全风险,使安全工作更具超前性、针对性和主动性,促进安全管理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科学化。
3、安全风险识别要围绕“管理、人员、作业、设备、环境”等要素,突出客车、高风险环节、关键岗位等重点,以事故故障、监测检测、维修检查、日常安全检查等为基础信息,对安全问题和风险隐患进行全面排查,全面查找安全风险源,科学确定安全风险点。
4、安全风险等级
分级控制
(1)、全段安全风险划定为4个等级。 可能导致发生一般D类及其以上事故的问题为I级风险; 可能导致发生机务系统事故苗子和段定严重事故苗子的问题为II级风险; 可能导致发生段定事故苗子的问题为III级风险; 可能导致发生段定事故苗子隐患的问题为IV级风险。
(2)、段安委会负责制定I、II 级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职能科室负责制定III级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各生产车间结合实际,进一步细化段I、II 、III级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制定 IV级安全风险控制措施,并明确班组安全风险控制重点,建立完善班组安全风险控制制度。
(3)、段安全风险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对全段各部门开展风险管理提供技术性指导,收集、整理各类安全风险信息,为段安委会制定风险管控措施提供依据。制定全段统一的《安全风险控制表》,明确I、II 级安全风险主要控制措施、控制部门、控制岗位。各车间部门按要求完善、制定本车间部门管理的《安全风险控制表》。
(4)、各车间(科室)根据《安全风险控制表》和《岗位风险作业指导书》,编制各工种《岗位安全风险提示卡》,针对各作业环节的风险点制定细化预防控制措施。
(5)、各车间部门要把“标准化作业”作为安全风险控制的最重要环节,以《岗位风险作业指导书》和《岗位安全风险提示卡》)对岗位作业进行全过程指导、明示、卡控,使全员参与安全风险项点的控制,把安全风险消除在现场、化解在岗位。 分级分析 一是实行班组、车队、车间、段四级分析制度,利用班组会、队委会、车间例会及段安委会,对职工两纪、行车隐患、机车质量等典型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对问题多发的关键人(车)、关键班组、关键车队、关键车间,分析查找根源,进而有的放矢进行风险控制。二是定期实施风险的识别、分析、评价,发现新的风险点和风险点发生变化、风险控制措施存在缺项或控制无效,以及风险点问题集中发生、隐患突出等风险信息,以《风险信息情况反馈、追踪表》逐级上报,对新的风险点及时纳入风险问题库。
5、安全风险研判,是对阶段性安全生产风险隐患的排查识别,分为定期研判和不定期研判。路局、站段、车间、班组要按照“历史规律分析、现实问题分析、条件变化分析”三个基本要素进行,并将安全风险的研判作为各级安委会和安全分析例会的主要内容。
(1)、动态研判安全风险。对运输安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违章违纪等安全信息、安全风险管理过程中规章制度变化等动态信息和新设备、新技术、运输组织等运输生产条件变化可能产生的安全风险进行研判。
(2)、静态研判安全风险。根据已发生的事故故障教训、一定时期存在的安全管理薄弱环节、设备设施源头质量缺陷和作业中发生的惯性问题进行研判。
(3)、车间定期研判。通过定期安全分析会,由车间主任对上一阶段确定的安全风险重点项目控制情况进行总结分析,查找不足,对下一阶段重点工作进行安全风险研判,制定对策和措施,落实到具体岗位和责任人。
(4)、班组定期研判。通过班前会,结合作业项目、人员、设备、环境、气候、运输组织、规章变化等情况有针对性的开展安全风险研判,提出安全卡控要点及相应的安全风险控制措施,责任到人。
(5)、不定期研判。安全风险的研判必须适应发展变化,针对季节更替、工程改造、设备更新等内外部条件的变化和运输生产的新情况、新问题,相关部门或单位适时进行专项的安全风险研判,组织有关人员及时分析研判安全风险的变化,并制定相应的卡控措施,逐层细化,落实到岗,定责到人。
6、安全风险处置 安全风险处置要坚持处置优先原则,优先采取危险消除和预防措施,继而采取后果控制和应急措施,并注重临时控制和长期控制相结合,实现关口前移、超前防范。对突发性安全风险,发现危及行车和人身安全紧急情况,要果断采取“拦、停、扣”等措施,按照相关应急处置预案和程序,有效控制险情,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7、安全风险检查
(1)、突出安全风险关键检查,紧盯风险卡控措施落实。各部门、各单位要突出管理的职能作用和岗位的主体责任,突出对关键岗位、关键时段、关键人员、关键部位、关键环节等安全风险关键点的检查,重点发现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容易引发事故的安全风险,对严重危及安全生产的问题要立即解决,防范事故发生。
(2)、充分运用“十查”,提高安全风险检查质量。各部门、各单位结合安全生产过程特点,以“模拟查”、“假设查”、“突击查”、“专项查”、“集中查”、“异地查”、“跟踪查”、“夜查”、“交叉查”、“监控查”十种监督检查方法为基础,重点围绕安全风险等级和卡控措施,突出对安全风险关键点的监督检查,做到有计划、有侧重、有针对性。同时,要认真做好落地检查,通过实地查、实地测、实地看,真正查找安全风险的根源,查出实情,完善制度,补强措施,卡控安全风险关键。
8、安全风险控制
以安全标准化建设为核心,强化安全风险管理过程控制.
(1)、把“标准化作业、规范化管理”作为安全风险管理过程控制的核心,大力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各部门、各单位要以创建标准化处室、标准化站段、标准化车间(车站)、标准化班组、标准化岗位等为载体,实现管理规范、设备达标、岗位达标、作业达标、质量达标。
(2)、把安全标准化建设作为实现安全风险过程控制的重要载体,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立标、学标、对标、达标活动,将安全风险控制的责任落实到每一个管理与作业岗位、每一个管理与作业环节,加强全面、全员、全过程的安全风险控制,按标指挥,按标作业,减少或避免不安全的行为。 (3)、严格风险源头控制,规避安全风险
(a)严格履行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各部门、各单位要进一步明晰管理岗位和生产岗位的安全职责,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划小安全责任单元,变车间(站)、班组负责为责任到人,通过强化岗位责任制源头控制,规避安全管理风险。
(b)严格规章制度管理。要把解决规章制度缺失、内容交叉、相互矛盾和不严谨等问题,作为规范安全基础管理的重要工作。重点解决制度、办法和措施中存在的内容繁杂、违背规章、不可操作等问题。严格规章制度目录管理,按规定程序起草、会签、审查和发布实施,及时更新技术规章信息。通过抓规章制度源头管理,规避安全规章制度风险。
(c)严格有效制度落实。抓落实是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要按照“逐级负责、专业负责、分工负责、岗位负责”的要求,把风险责任和风险控制措施落实到有关层级、专业和岗位,要以专项督办、重点抽验制度为抓手,对有效制度做到布置工作有检查,推进情况有汇报,重点事项有复查,抽验结果有考核。通过抓制度落实,规避安全违章违规风险。
(d)严格重点岗位人员准入管理。通过抓重点岗位人员培训和准入制度的源头控制,规避安全素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