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项目工程 > 神舟六号总工程师

神舟六号总工程师

发布时间:2021-08-14 14:41:48

1. 神舟六号发明人是谁

各分系统负责人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
飞船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逸东
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总设计师:张柏楠
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总设计师:刘竹生
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张育林,总设计师:陆晋荣
测控通信系统总指挥:董德义,总设计师:于志坚
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总设计师:侯鹰

2. 制造“神舟六号”的人有谁

50年后解密

3. 神舟五号,六号,七号的航天员分别是那些人

1.神舟五号载人航天员是:杨利伟;

2.神州六号载人航天员是:费俊龙和聂海胜;

3.神舟七号载人航天员是:翟志刚;刘伯明;翟志刚。

(3)神舟六号总工程师扩展阅读:

1.神舟五号

中国首位航天员进太空

2003年10月15日,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成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国访客。

“神舟五号”21小时23分钟的太空行程,标志着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第三个能够独立开展载人航天活动的国家。

2.神舟六号

实现“多人多天”飞行任务

2005年10月12日,中国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被顺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后,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

“神舟六号”是中国第二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也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多天”任务的载人飞船。这也是世界上人类的第243次太空飞行。飞船进行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飞行试验,完成了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3.神舟七号

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成功发射,三名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顺利升空。

“神舟七号”飞船载有三名宇航员分别为翟志刚(指令长)、刘伯明和景海鹏。“神舟七号”飞船候补梯队航天员分别为陈全(指令长)、费俊龙、聂海胜。主要任务是实施中国航天员首次空间出舱活动,同时开展卫星伴飞、卫星数据中继等空间科学和技术试验。

参考资料

网络-中国载人航天

4. 神舟六号所有工作人员名单

徐克俊,1943年出生,湖北武昌人,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高级工程师。从事运载火箭、卫星、导弹的测试发射工作,曾参加我国洲际运载火箭、人造卫星和导弹的发射,参与组织指挥我国洲际运载火箭、人造地球卫星、导弹的研制、定型飞行和“神舟”号飞船发射等国家级试验100余次,荣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6次,获部级科技成果奖10项。原中国酒泉 卫星发射中心副总工程师、中国载人航天发射场总设计师。

栾恩杰,1940年出生,辽宁人,1965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1968年我校精仪系研究生毕业。历任航天部第二研究院副院长,航空航天部总工程师,航天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兼国家航天局副局长,第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共候补中央委员。现任国防科工委副主任兼国家航天局局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周建平,1957年生,湖南望城人,1977年大学毕业,先后获大连理工学院硕士和国防科技大学博士学位,1993年留学美国,1995年回国。曾任国防科技大学航天技术系总工程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总体技术室主任。现任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总工程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场系统总设计师。
重要的就这几个!其他都是保密或无从考证

5. 神舟六号资料

神舟六号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发射的第六艘飞船。是中国的第二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人类世界上第243次太空飞行,也是中国“三步走”空间发展战略的第二阶段。

神舟六号于2005年10月12日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于2005年10月17日返回舱在内蒙古中部预定区域成功着陆,完成了“多人多天”航天飞行的任务。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标志着工程第二步任务实现顺利开局,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继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之后取得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

任务特点:

1、多人值乘。神舟六号为由费俊龙和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组成的乘组。

2、多天飞行。神舟六号要在轨运行多天,飞行圈数、距离与以往相比大大增加。

3、人工实验。神舟六号舱内实验是中国第一次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

4、多舱工作。神舟六号首次实现航天员前往轨道舱工作。

6. 神州六号的总设计师是谁

“神舟”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
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总设计师侯鹰
“神州六号”总设计师刘竹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

7. 神州六号主要的设计者是谁

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神六”飞船总指挥尚志和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
66岁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校友是唯一一位年过六旬的长者;而年仅42岁的“神六”飞船总指挥尚志校友,是掌控此次载人航天的统帅中年纪最轻的一位。哈工大校友“老将少帅”共同担纲“神六”飞天。

本文原题: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一架天梯 代代人梯--老将少帅共担纲的“神六”指挥员们

在目睹神舟六号飞船安全返航的瞬间,作为神舟一号到五号飞船的设计者,戚发轫目光澹定。
两年前,在神舟五号的庆功会上,已过七旬的戚发轫就曾表示,神舟五号圆满完成任务,不仅是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也是中国航天人才培养的成功。今天,戚老当年的断言得到了完美的诠释:两年前,坐镇指挥神舟五号七大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平均年龄53.6岁,而两年过去了,神舟六号的领军人物的年龄降为48.7岁。其中,44岁的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张伟庆已是身经百战,“长二F”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43岁,“神六”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张柏楠43岁,“神六”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42岁……“少帅”担纲“神六”飞天,证明中国航天的“接力棒”正在平稳交接。老将宝刀不老、新秀层出不穷,神舟飞船见证了整整30岁年龄跨度的两代中国航天人的共同追求。

戚发轫:“我是第三个馒头”

从中国第一代航天人钱学森算起,戚发轫已经是第三代,戚发轫习惯将自己这一代航天人称作“第三个馒头”。正是这第三代航天人实现了中国载人航天的梦想,但戚老却无意贪功,他总是说,假设一个人在吃馒头,吃到第三个吃饱了,但如果没有前两个垫底,仅第三个又怎么能行?作为“第三个馒头”,戚老对钱学森先生、留学苏联的第二代航天人充满了敬意。

有人将航天工程比作建造“天梯”,而这“天梯”的建造者们又何尝不是一队“人梯”,站在前辈的肩膀上,每一代航天人从事的都必然是开创性的工作。正如戚老的名字“发轫”所代表的含义,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颗通讯卫星、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戚发轫亲历了中国航天的一次次新的出发。

在戚发轫领导“神舟”飞船的研发中,有两个时刻是不能忽略的。

一个是1999年神舟一号的初次太空之旅。这原本是一次用来测试运载飞船的新型火箭的试验,有关人员却提出了借机搭载试验性飞船的想法。在戚发轫和众多科技人员的努力下,竟然要将一艘仅用于地面电性能测试的试验飞船经过改装送上太空!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一次冒险,但作为总设计师的戚发轫却将它视为一次必须抓住的机会。事实证明,正是这次“冒险”,拉开了中国飞天壮举的序幕。

另一次是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安全归来,杨利伟在欢迎的人群中见到戚发轫后说的那句话:“谢谢您,戚总。你们设计的飞船太好了。”只是一句简短的感谢,但是所有航天人都清楚,一切尽在不言中。在“神舟”不断传来喜讯的同时,戚老的夫人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戚发轫用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成功告慰远在天国的亲人。“做航天人不是件容易的事儿”,戚发轫常常这样说。做航天人,不仅需要智慧和毅力,更是选择了奉献和坚强。

刘竹生:“三个支撑我的梦想”

在“神六”发射的“船”、“箭”两大系统的4位总指挥、总设计师中,66岁的火箭系统总设计师刘竹生是唯一一位年过六旬的长者。在他看来,“神六”或许是自己作为火箭总设计师打的最后一仗。

时光荏苒,刘竹生跨入中国航天之门已有40年。不知不觉间,当年的青年才俊如今已霜染青丝。但他无怨无悔:“支撑我一辈子要干航天事业的动力是我的‘三个梦’:小时候听嫦娥奔月幻化的‘飞天之梦’;工作后探索宇宙奥秘而欲罢不能的‘航天之梦’;上岁数后,我心中越来越强烈的‘强国之梦’”。

刘竹生是我国运载火箭捆绑分离技术的开拓者,他攻克的助推捆绑分离技术,填补了我国运载火箭捆绑技术的空白,使我国进入了世界捆绑运载火箭的先进行列。他曾经创造了在18个月内拿出全新的“长二捆”的“奇迹”。

“在我心中,火箭最美。”刘竹生如是说。2000年12月31日,在神舟二号发射前十天,长征二号F火箭意外被撞。专家“会诊”后,决定原地修复。为了确定火箭的碰撞过程和变形,刘竹生不分昼夜出现在现场,在各层工作平台间跑上跑下,对火箭与平台反复测量、计算,同相关人员反复研究技术问题。短短几天后,重现英姿的长征火箭按时耸立在了发射塔架旁。当这枚长征火箭成功地完成发射使命时,一句“你们看看,什么叫金牌火箭!”尽显豪情。

神舟六号不是神舟五号的翻版,同样,此次的长征二号F火箭也不是两年前发射的那枚火箭的简单重复。在发射当天的现场直播中,数以亿计的观众都通过火箭新装的图像测量系统,目睹了火箭的助推器分离、芯级火箭的分离等等精彩时刻。而还有一些类似在逃逸系统加“锁”这样的“密技”,并不为多数人所知。“我们这一代人用长征火箭把卫星送到了36000公里的地球同步轨道,我相信新一代航天人在不远的将来,一定能够把航天器送到380000公里的月球轨道上。”刘竹生的话,正是所有中国人的期待。

尚志:“解决难题的人”

年仅42岁的“神六”飞船总指挥尚志,是掌控此次载人航天的统帅中年纪最轻的一位,但却拥有“飞船每遇难题都缺不了的人”这样一个美誉。在“神六”遨游天宇的日子里,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指控大厅里,尚志指挥若定。

“功夫到家,规格严谨”,多少年来,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尚志总是将这条校训铭记在心。

从容,来自于自信。

早在神舟一号发射时,时任总调度的尚志便一改以往在卫星发射前一天张贴工作安排的老办法,编制出《神舟一号发射场-8小时工作程序》,使每个人、每辆车、每项工作内容及保障条件,在每个时间的位置、要求都一目了然。这份流程成为此后卫星、飞船发射现场组织的基础和范本。此次“神六”进入发射场后,他编制出包括324份技术文件的《神舟六号出厂评审文件体系表》和《神舟六号项目管理计划》,并逐一审查,只要有一处差错、有一段漏项,马上推倒重来。在工作中,对他而言,“基本符合要求”、“基本可行”这类用语是绝对不符合要求、绝对不可行的。

在初任飞船总指挥伊始,尚志处理难题的方式,便令人叹服。

飞船返回舱大底上的数据总线电缆,由于厂家在应该镀金的地方镀了锡,导致电缆氧化“生”出绿斑。经过调研,尚志急令有关人员在全世界范围内搜集能满足需要的电缆线。

几乎同时,技术人员发现,飞船用的导线上,有些隔一段就有一处原因不明的压痕,有的用放大镜才能看出来。重新订购导线将导致发射推迟,尚志决定,将库存的30公里长的导线像拉网捕鱼一样,全部筛查一遍,挑没有压痕的先用。

尚志深知,一艘飞船有8万个电缆网节点,十万余支元器件,几十万条计算机软件语句。一个焊点、一根导线、一支元件、一行语句出了错,就会酿成大祸。

为了稳定军心,确保产品质量,今年春节前夕,他严令所有“神六”科研人员必须退掉返乡车票!而2月6日当工作完成,总指挥已为回家探亲人员买好机票,并为他们的父母捎上一份节日礼物。这让人们感受到这位“冷酷”总指挥内心的一片柔肠。

张柏楠:“不能只看眼前成功”

飞行时间由1天增加到5天(实际具备飞行7天的能力);航天员由1名增加到两名;“神五”上航天员只是在返回舱的固定位置进行操作,而“神六”在飞行过程中的各种工作都要由航天员亲自动手去做,航天员将首次进入轨道舱生活并开展科学试验活动……“神六”与“神五”的差别一目了然。2004年1月,张柏楠从戚发轫手中接过神舟六号飞船系统总设计师的帅印时,“神六”要在不到两年内完成实现“多人多天”的担子着实不轻。

一年多以后,当神舟六号出现在人们面前时,“新意迭出”令人们眼前一亮。

其一,改进缓冲杆,航天员在落地时的反作用力被轻松化解;其二,改进舱门,在失重状态下的航天员在飞船轨道舱和返回舱间往返,在开关自如舱门的同时确保了舱门密封;其三:“装修”内舱,既防止航天员在运动中碰坏仪器设备,也避免航天员受伤;其四:增强抗扰性,减少航天员在舱内运动对飞船飞行的影响,做到了航天员“你动你的”,飞船“我飞我的”……

“一切为载人,全力保成功”,这是在飞船队伍中叫得最响的一句话。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科技的创新。中国第四代航天人用聪明才智正在书写属于他们的新的一页。

在“神六”又一次如愿取得成功的时候,作为新一代飞船总设计师,张柏楠看得更远:“我的工作不仅要求确保神舟六号成功,还要保证在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只看眼前的成功而冷落未来的型号,到时候要受惩罚的。”43岁的张柏楠心静如水。在他看来,将基础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打造一支能打硬仗的精英团队,关乎神舟飞船的未来。“很难说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因为昨天的梦想,可以是今天的希望,而且还可以成为明天的现实。”“美国火箭之父”罗伯特·戈达德道出的是全人类的心声。今天,在中国航天飞船、火箭试验队伍中,80%是35岁以下的年轻人,他们正在把中国人的梦想变为明天的现实。

不用谢~~~~~~~~~~~~~~~~~~~~~~~~~~~~~~~~~~~~~~~~~~

8. 神舟六号的完整资料

神舟六号飞船为中国第二艘搭载航天员的飞船,是中国第一艘执行“多人飞天”任务的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2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搭载着费俊龙,聂海胜两名航天员绕地飞行了115小时32分钟。并于北京时间2005年10月17日4:33成功降落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主降落场。

飞船构成:

轨道舱:"神舟"飞船的轨道舱是一个圆柱体,总长度为2.8米,最大直径2.25米,一端与返回舱相通,另一端与空间对接机构连接。"神六"的轨道舱之所以被称为"多功能厅",是因为2名航天员除了升空和返回时要进入返回舱以外,其他时间都在轨道舱里。轨道舱集工作、吃饭、睡觉、盥洗和方便等诸多功能于一体。

轨道舱也叫工作舱。其外形为两端带有锥角的圆柱体,它是航天员的"太空卧室"兼"工作间"。它还兼有航天员生活舱和留轨实验舱两种功能,所以也称留轨舱。

轨道舱里面装有多种试验设备和实验仪器,可进行对地观测,其两侧装有可收放的大型太阳能电池帆翼、太阳敏感器和各种天线以及各种对接结构,用来把太阳能转换为飞船的能源、与地面进行通讯等。作为航天员的"太空卧室",轨道舱的环境很舒适,舱内温度一般在17至25摄氏度之间。

逃逸救生塔:位于飞船的最前部,高8米。它本身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火箭发动机组成的小型运载火箭。在运载飞船的火箭起飞前900秒到起飞后160秒期间火箭运行距离在0至100公里,一旦发生紧急情况,这个救生塔将紧急启动,拽着"神舟六号"飞船的返回舱和轨道舱与火箭分离,迅速逃离险地,并利用降落伞降落到安全地带。

返回舱:又称座舱,它是航天员的"驾驶室"。是航天员往返太空时乘坐的舱段,为密闭结构,前端有舱门。"神舟六号"完成绕地飞行任务后,两名航天员也将乘坐返回舱回归地球。

推进舱:又叫仪器舱。通常安装推进系统、电源、轨道制动,并为航天员提供氧气和水。推进舱的两侧还装有面积达20多平方米的主太阳能电池帆翼。

(8)神舟六号总工程师扩展阅读:

神舟五号飞船已经实现了炎黄子孙千年飞天梦,神舟六号上天也许不再具有轰动效应,但神舟六号飞船载人毕竟与神舟五号飞船载人有着较大的区别,意义和风险程度均大不一样。

据有关航天专家透露,这次神舟六号载人飞行与2003年发射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行最大不同之处就在于:一是航天员由一人变成了两人;二是由在轨运行一天变成了多天;三是两位航天员届时将打开返回舱与轨道舱连接处的舱门,首次进入轨道舱进行一些科学实验活动。

根据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运行特点,在飞船升空之前,有几个方面将有针对性地重点加强。如针对“两人”和“多天”,在对航天员进行培训时,必须加强两人之间的磨合和适应训练,如工作、生活习惯方面的协调以及脾气性格上的搭配等等。

神舟五号升空时最后选定由杨利伟担任首飞任务,而他的候补人选有2位。根据航天员选拔有关规定,选拔一人升空时,通过前期严格考核和挑选,飞行前的结果必须由一组三人组成的第一梯队,最后人选只能在这三人中产生。

而现在是两人升空,那就必须由六人三组组成第一梯队,再加上选拔须有备份,届时就将由12个人组成六组梯队,进行强化训练,使得挑选余地更大。经过严格的选拔和考核,飞行前必须从第一梯队中的六人中最后确定两人,由这两位最优秀的航天员进入太空。

9. 神舟六号的故事

两名航天员在太空遨游期间,中国航天员中心的领导给记者讲了一段故事——
当年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遨游太空,全程严格保密。他从太空归来,降落在伏尔加河畔一个部队的营地。着陆后,他听到的第一句话是一位哨兵警惕的询问:“您的证件!”
如今,中国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的飞天之旅向世界全程直播。这是一次全程几乎“透明”的飞行。传到地面的不仅有舱内固定摄像头拍摄的画面,还有两名航天员用手持DV拍摄的画面。记者在航天员中心的监视室,还听到了两名航天员互拍时的对话:当时,费俊龙正在喝水。聂海胜一边拍摄一边问他:“好喝不好喝?”费俊龙俏皮地拖了一个长音——“好喝!”
这些音像素材也是航天员中心的“独家宝贝”。航天员还在天上飞,他们就在编辑一本世界上第一本以《航天员》命名的杂志,里面的很多插图都是两名航天员在天上的“互拍”,摄影署名是“费俊龙”、“聂海胜”。
同时,一张名为《太空掠影》的DVD光碟也在编辑中。封面上,费俊龙和聂海胜身穿航天服,微笑着注视前方。背景是他们拍摄的蓝色地球。一行黄字格外醒目——“本片由神舟六号飞行任务航天员拍摄,版权所有,违者必究。”

10. 神舟六号飞船的参与人员

执行任务宇航员:费俊龙,指挥长;聂海胜,操作手
这是两位太空人第一次进行太空任务飞行。聂海胜2005年10月13日在太空庆祝他的41岁农历生日。
后备宇航员:第一梯队:刘伯明、景海鹏;第二梯队:翟志刚、吴杰
各分系统负责人:
航天员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陈善广
飞船应用系统总指挥、总设计师:顾逸东
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总设计师:张柏楠
火箭系统总指挥:刘宇,总设计师:刘竹生
发射场系统总指挥:张育林,总设计师:陆晋荣
测控通信系统总指挥:董德义,总设计师:于志坚
着陆场系统总指挥:隋起胜,总设计师:侯鹰

与神舟六号总工程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苏州假山景观设计工程 浏览:862
哈尔滨工程造价招聘 浏览:937
建筑工程土建劳务分包 浏览:632
道路监理工程师 浏览:476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在本校吗 浏览:370
河北工程大学保研率多少 浏览:287
有学质量工程师的书吗 浏览:479
康乐县建筑工程公司 浏览:569
助理工程师二级 浏览:872
注册安全工程师初级考试时间 浏览:90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题研究 浏览:881
工程造价图纸建模 浏览:888
辽宁恒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浏览:93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工程项目 浏览:737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兴趣爱好 浏览:316
密歇根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浏览:388
广西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 浏览:31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浏览:858
有线电视工程建设管理条例 浏览:270
云南工程监理公司排名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