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建筑工程 > 建筑工程名人

建筑工程名人

发布时间:2021-06-17 00:36:41

『壹』 在建筑施工领域中的名人的事迹

詹天佑 京张铁路总工程师 中国第一条国人建设铁路

『贰』 中国著名建筑师都有谁

吴良镛、张开济、杨廷宝这三位先生等很有名。

吴良镛,男,1922年生于南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中国建筑学家、城乡规划学家和教育家,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其先后获得"世界人居奖"、国际建筑师协会"屈米奖"、"亚洲建筑师协会金奖"、"陈嘉庚科学奖"、"何梁何利奖"以及美、法、俄等国授予的多个荣誉称号 。

张开济,张开济1912年出生于上海,浙江杭州人。我国第二代著名建筑师,第一批全国设计大师之一。曾任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我国建筑界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他曾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土建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政协常委兼城建组组长、北京市科协常委等职。

杨廷宝(1901.10-1982.12),字仁辉,国立中央大学建筑系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现代建筑设计开拓者之一,著名建筑学家,多次参加、主持国际交往活动,在推动建筑国际学术交流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国际建筑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被誉为"近现代中国建筑第一人"。

『叁』 中国有什么建筑业的名人除了贝聿铭,还有什么人呢

隋朝的李春,设计的赵州桥

『肆』 近代建筑名人有哪些

20世纪20年代,中国近代建筑:
早期中国建筑师当中,最早崛起的代表人物要数吕彦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和南京中山陵,至今可视作划时代的杰作,可惜他不幸早逝。
杨廷宝:成绩卓著,驰誉当世。50多年来,他的建筑创作逾百件,遍及东北、华北、华东、华南、西北、西南各地http://www.cdstm.cn/zhuanlue/persondetailsright.jsp?id=169192&isLast=false&zjid=169188&personid=169188

贝聿铭,茅以升 本世纪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

『伍』 中国著名建筑工程师是谁

何清华,同济大学博士,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英国特许注册建造师,国家级注册监理工程师,国家级注册造价工程师,ICU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及咨询首席专家。阮连法,男,1954年1月22日出生,管理工程硕士,2000年12月晋升为研究员。现任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党委书记,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管理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主任,硕士生导师。阮连法同志作为建工学院党委第一责任人,坚决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在新建工学院组建、融合和发展中发挥党的核心作用,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沈联民 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原站长(现任浙江省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总站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我省计价依据组编工作专家组组长、中国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协会理事、中国建筑经济学术委员会委员) 技术顾问徐学军,男,1954年9月生,汉族,安徽巢县人,高级工程师。东南大学建筑经济与管理专业硕士。1971年1月参加工作,198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江苏省建设厅副厅长、党组成员。1971年市建四公司;1975年南京工学院工民建专业学生;1978年南京市建四公司技术员、副科长、经理;1987年科威特中港公司499项目总工;1990年南京市建工局技术处副处长、处长;1996年南京市建委副总工兼基建处长;1998年南京市建委副主任;2003年12月省建设厅副厅长、党组成员。,

『陆』 我国建筑史上有哪些伟人他们的生平事迹有哪些

梁思成,1901年生。广东新会人。中国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清华大

学教授,中国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之子。1915年入清华学校学习,1924

年赴美留学,1927年获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学位,旋入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

习。1928年回国,任东北大学建筑系教授、系主任。1931年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

员。1941年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1946年以后一直担任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兼

主任。1947年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1948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名誉

博士学位。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和扬州鉴真和尚纪念

堂等建筑设计作出了贡献。著作有《清代营造则例》、《宋营造法式》、《中国

建筑史》等,受到中外学者的重视。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同时也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三十年代初,与夫婿梁思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从三十年代初至中日战争爆发,几年间他们走遍了全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实地勘察了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遗构。他们的工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并写下有关建筑方面的论文、序跋等二十几篇,另有部分篇什为其与梁思成等合著的建筑论文。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其中包括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作品,均属佳作,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此外,1949年以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曾做过三件大事:第一是参与国徽设计。第二是改造传统景泰蓝。第三是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为民族及国家作出莫大的贡献。只可惜她壮志为酬,在1955年4月1日清晨,经过长达15年与疾病的顽强斗争之后,与世长辞,年仅51岁。

『柒』 那些名人学土木工程

刘克,湖南攸县人。1936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土木工程系。1938年入延安抗大学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八路军野政治部、总政治部干事,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二团政治处副主任,热辽军区宣传部部长、骑兵师政治部主任,东北野战军铁道纵队工程部部长、支队长。参加了辽沈、平津等战役。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任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师长、中朝联合前方铁道运输司令部抢修指挥所代司令员、铁道兵团技术副司令员。回国后,任铁道兵副司令员兼科学研究部部长。1961年晋为少将。曾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孙伟(女)(1935.11.16 -)土木工程材料专家。出生于山东省胶州市。1958年7月毕业于南京工学院。曾任教授、博导,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主任,《硅酸盐学报》副主编。现任东南大学纤维与纤维混凝土技术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硅酸盐学报》国际编辑顾问委员会副主任。

孙伟长期从事土木工程材料领域的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工作。主要从事高性能混凝土、高性能与超高性能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高效能防护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应用技术、结构形成与损伤劣化机理、工业废渣资源化、复合因素作用下结构混凝土耐久性评价和寿命预测新理论与新方法等方面开展了科学研究。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重大工程项目和国际或境外合作项目40多项。获国家发明三等奖“钢纤维混凝土路面性能设计与施工技术”一项、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高耐久混凝土的评价与失效机理及寿命预测”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钢纤维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规程”一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发表论文30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26篇次,SCI引用100多篇次。主编国际会议英文论文集《》一部,主要参编《钢纤维混凝土结构》专著一部。培养博士生30人,硕士生36人。

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尹衍梁,1950年出生于台北,祖籍山东省日照市。台湾政治大学博士,目前为北京大学兼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台湾大学土木研究所兼任教授,台湾润泰集团总裁,并兼任建筑事业体总工程师和工程师和研发长。自1995年从日本、芬兰引进预制技术到台湾建筑业,长期从事预制建筑结构工法技术研发和改进,以工业化、机械化方式,陆续开发各项自动化生产技术,大量生产各式预制混凝土构件。近年来,发展快速厂房建造技术,通过预制建筑工法提升高科技厂房建造效率,最快可于100天内完工,大幅提升建筑施工水准,以符合高科技产业快速周期循环的特性。尹衍梁先生多年致力于制工法的研究和工程实践,已发表论文12篇,专著3部,并拥有中国、日本、美国等地专利68项。2004年荣获中国台湾地区土木水利工程学会“会土”荣誉,润泰建筑企业承包项目获得台湾工程界“金质奖”最高荣誉。
1950年8月16日出生,原籍山东省日照市。台湾中国文化学院历史系、美国国际棉业学校毕业,台湾大学商学研究所硕士。 曾任润泰集团董事长,于1993年辞职。后任润泰集团总裁,并任润泰工业公司常务董事兼总经理、润泰租赁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润泰建设公司董事长,润泰染织厂公司、润泰广告公司、润泰营造公司常务监事。是台湾知名的青年企业家、润泰工业企业集团核心人物。主要事业为润泰集团,1995年财富净值分别是175亿新台币,在台湾100家大富豪排名榜上名列第20位。 1989年曾出资成立“光华教育基金”,并任总干事。与北京大学合办光华管理学院,任董事。

郑国忠于1935年1月21日出生在潮阳县成田镇上盐汀村一个农民家庭。1954年考上北京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郑国忠教授从教40多年来,为土木、水利、环境、建筑等系学生及进修班学员讲授《测量学》、《GPS卫星测量》、《电磁波测距仪》、《误差理论与应用》、《摄影测量在古建筑中应用》、《遥感技术与城乡规划》、《地籍测量》、《测量仪器学》等课程;为研究生开设《精密工程测量》、《城市导线测量》等课程。在教学的同时,郑国忠教授曾结合科研工作需要进修了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无线电专业的主干课程。上世纪50年代他研制成功的环路和节点平差电学仪器由我国代表团携带出国参加国际会议展览。60年代,他作为光速测距仪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在我国首次研制成功第一代和第二代光速测距仪,通过部级鉴定并上报国家科委,其中第二代光速测距仪移交工厂生产,前后共生产数十台投入作业,成为我国首批生产的光速测距仪,对当时此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70年代他在精密工程测量方面的工作分别有:率先将蒙特卡洛法在测绘上的应用介绍进我国,并取得若干有新意的研究成果;在精密工程测量仪器和方法上的介绍、分析和归纳,以及有关问题的总结;对我国北京电子对撞机建设中的精密工程测量提供咨询和建议,由此为基础在清华大学工程测量研究生培养上增设《精密工程测量》方向。80年代在卫星大地测量方面的工作获得进展,在人员少、无设备、缺少经费条件下他积极开拓新路,通过办培训班、承接或参加GPS工程、技术咨询、硬软件应用与开发等等途径开展工作;倡议的“’92中国GPS会战”获得有关部委局的支持,实测成功,建立了我国民用的GPS骨干控制网。
郑国忠教授曾先后主持和领导测量队实施了10多个测量工程项目,其中包括GPS测量工程,城市及工程控制测量,地形测量,道路、输电线、水源、渠道测量等等。
在著述方面,郑国忠教授也颇有成就。他亲自参加六个版次的《测量学》(该书曾获校性优秀教材一等奖)教材及四本教学参考书的编写工作;他还先后在《清华大学学报》、《工程建设》、《测绘通报》、《自然杂志》、《建筑史论文集》、《测绘科技通讯》等15种期刊及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发表著(译)作100篇(册),约120万字。另外,他还初、复审教材三部,约170万字。目前,他兼任全国陆地、海洋卫星定位网协调委员会顾问,特种精密工程测量研究中心理事,以及被委任为国家标准《精密工程测量规范》审查委员会主任等。

丁大钧 男,1923年4月出生,安徽无为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毕业于安徽大学。曾是纽约科学院会员。现仍担任美高层建筑与都市居住小区理事会第26专业委员会主席等职。兼职于国内外近20个学术组织。1993年在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退休。1981年被国务院首批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培养博士31名,硕士70多名。完成一系列砼和砌体试验及10批共连续23年长期荷载试验,时间最长6年,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提出的受弯构件刚度裂缝计算被1974年国家设计规范(TJ10-74)采纳;合作研究用钢筋砼井管代替铸铁井管,打井深度达830m,建厂生产几遍全国,节约特多;改进砌体局部受压围箍理论,提出与扩散相结合理论,批判国外横配筋砌体三向受压理论,创横筋拉结为竖向裂缝分开的小砖柱免过早失稳而提高强度新理论并提出新盘旋钢筋,节约钢材一半以上;研究结构机理创“有限基本构件法”(FFMM)计算板壳等结构;提出多种简化计算和近似统一地基模式;1967年在国内首次提出考虑压拉和预应力影响受剪新计算;1967年和1983年在国际上分别首次提出偏心受压构件侧移连续公式和沿保护层裂缝宽度计算;指导研究生完成高层建筑抗震自控体系和其它减震研究,3项经限实用;主持4次国际会议,访问26国和2个地区,被邀担任10余国国际会议顾问和学委会委员30次以上;在国外31所大学、4所国家研究院等讲课40次,国内30多所大学及多个学会和设计院讲课,共计100次近2000小时。出版教材、参考书和专著38本,及一本诗集。在40多种刊物上发表中文论文280多篇;在国际会议论文集中发表英文论文总报告和邀请报告60篇,发表10语种外文论文94篇刊在20国36种国际刊物上,其中近70篇刊在24种国际权威刊物上。

木工程工学博士-冯 鹏 分类:冯姓名人2007.5.17 14:48 作者:worldfengshiweb | 评论:0 | 阅读:750
讲师,土木工程工学博士
出生地:陕西省耀县
地 址: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100084
Email:[email protected] or [email protected]

主要经历
1983.9-1993.1 陕西省耀县水泥厂职工子弟学校
1993.1-1995.7 陕西省铜川市第一中学
1995.9-2000.7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结51班 建筑结构工程专业 获学士学位
2000.7-2005.1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工程结构研究所 土木工程专业 获博士学位
2005.2-2005.8 美国里海大学(Lehigh University)复合材料实验室 博士后
2005.3- 清华大学 土木工程系 讲师

『捌』 土木工程专业的名人有哪些

1、惠灵顿 A.M.Wellington(1847-1895)

美国土木工程师、铁路选线经济理论的奠基人。生于麻省沃尔瑟姆。1867~1887年历任布鲁克林园林局测量员、布法罗—纽约—费城铁路首席副工程师、密歇根中央铁路定线工程师、多伦多—南加拿大—底特律铁路主任工程师、纽约—费城—俄亥俄铁路首席副工程师、墨西哥国家铁路主任选线勘测工程师、副总经理、韦拉克鲁斯—墨西哥铁路总工程师。1887年以后,他担任《工程新闻》杂志编辑、尼加拉瓜运河工程师和波士顿城市铁路顾问。
惠灵顿的著作有《铁路土石方初步与最后估算图解中计算方法》和《铁路选线经济理论》。后者是19世纪20年代蒸汽机车牵引铁路诞生以来最早提出的、系统的铁路选线技术经济理论著作。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该书对于美国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铁路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2、詹天佑(1861-1919)

中国近代杰出的土木工程师,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
号眷诚,广东南海人。1872年考取清政府第一批幼童出洋
预备班赴美,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
工程系。1888年起参加修建或踏勘铁路和路线,有:京奉
铁路、江苏铁路、京张铁路、张绥铁路、津浦铁路、洛潼
铁路、川汉铁路、粤汉铁路和汉粤川铁路等,担任工程师、总工程师、督办和交通部技监等职。
詹天佑一生在工程技术上有很多重要贡献。在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采用竖井法修建当时中国最长的八达岭隧道(1091米),使之成为中国自建山区铁路的先驱和典范,闻名于世。在津榆铁路滦河大桥工程中,使用气压沉箱法建筑基础。他研究并建议在全国推广使用自动车钩,坚持采用标准轨距,为中国铁路运输的统一、通畅创造了条件。
3、弗雷西内 Eugene Freyssinet(1879-1962 )
法国早期的预应力混凝土专家,生于奥布雅。1905年毕业于国立桥路学校后,任穆兰的桥梁道路工程师。他早年从事钢筋混凝土桥的设计和施工,1930年修建了当时跨度最大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普卢加斯泰勒桥(3跨、净跨各171.7米)。他首次在拱顶采用扁千斤顶落架并预加应力,在拱趾处采用混凝土铰。用振捣获得高强度混凝土也是从他开始。
弗雷西内的最大贡献是对混凝土收缩和蠕变的定量估算,并认识到只有采用高强度钢筋才能在混凝土中获得足够的永久预应力。1933年,他在勒阿弗尔港口火车站的加固工程中成功地应用了预加应力的方法。1938年,在他发明了一整套张拉和锚固钢丝的工具以后,该法在全世界得到普遍采用。弗雷西内的主要著作有:《混凝土应用技术的革命》、《预应力混凝土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弗雷西内生平和著作集》等。
4、安曼 O. H. Ammann(1879-1965)

美国桥梁工程师。生于瑞士沙夫豪森,1904年移居美国,1927年任美国纽约港务局(PNYA)总工程师。
曾设计建造过多座世界著名的大跨度悬索桥及钢拱桥,如纽约乔治 · 华盛顿桥,建成于1931年,主跨1066.80米,首次破千米桥梁跨度记录;旧金山金门大桥建成于1937年,为公路桥,主跨1280.16米,保持世界记录近30年之久,钢桥塔高出水面227.38米,当时也居世界首位;纽约韦拉扎诺海峡悬索桥建成于1964年,主跨1298.45米,为双层公路桥,全桥用钢量多达14.4万吨;纽约贝永桥1931年建成,为一公路钢桁架拱桥,主跨503.53米,是世界著名大跨度拱桥之一。
5、太沙基 Karl Terzaghi(1883-1963)
近代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的创始人,生于布拉格。1904年毕业于奥地利格拉茨高等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继又选修地质学。早期在欧洲从事钢筋混凝土工作,1912年在母校获得博士学位。
1921-1923年,他发表了饱和粘性土的一维固结理论,以及土中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的概念。1925年发表了最早的土力学专著。1925-1929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期间,发表了关于土力学原理的系列论述,被公认为近代土力学的创始人。1929-1938年,他重返欧洲,任维也纳技术大学教授。1938年后,又赴美国任哈佛大学教授,并长期定居于波士顿附近。他一生论著200多篇,代表性的著作有《理论土力学》和《土力学的工程实践》。
1936年他发起成立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并任主席至1957年。有6个国家的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6、茅以升(1896-1989 )

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921年
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
分校、东南大学、北洋工学院等校教授、主任、校长、院长,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
校长、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技术科学部副主任。
茅以升长期从事桥梁工程、结构力学和土力学方面的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他曾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该桥是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跨度较大的现代桥梁。茅以升倡导土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发起成立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
茅以升于1921年因研究桥梁结构次应力,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福蒂士研究奖章,1979年因在土木工程上的贡献,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卓越校友”奖章。1982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玖』 土木工程毕业的名人有哪些

1、惠灵顿 A.M.Wellington(1847-1895)

美国土木工程师、铁路选线经济理论的奠基人。生于麻省沃尔瑟姆。1867~1887年历任布鲁克林园林局测量员、布法罗—纽约—费城铁路首席副工程师、密歇根中央铁路定线工程师、多伦多—南加拿大—底特律铁路主任工程师、纽约—费城—俄亥俄铁路首席副工程师、墨西哥国家铁路主任选线勘测工程师、副总经理、韦拉克鲁斯—墨西哥铁路总工程师。1887年以后,他担任《工程新闻》杂志编辑、尼加拉瓜运河工程师和波士顿城市铁路顾问。
惠灵顿的著作有《铁路土石方初步与最后估算图解中计算方法》和《铁路选线经济理论》。后者是19世纪20年代蒸汽机车牵引铁路诞生以来最早提出的、系统的铁路选线技术经济理论著作。在以后的几十年中,该书对于美国以及许多其他国家的铁路建设产生了重大影响。
2、詹天佑(1861-1919)

中国近代杰出的土木工程师,中国铁路工程的先驱。
号眷诚,广东南海人。1872年考取清政府第一批幼童出洋
预备班赴美,18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土木
工程系。1888年起参加修建或踏勘铁路和路线,有:京奉
铁路、江苏铁路、京张铁路、张绥铁路、津浦铁路、洛潼
铁路、川汉铁路、粤汉铁路和汉粤川铁路等,担任工程师、总工程师、督办和交通部技监等职。
詹天佑一生在工程技术上有很多重要贡献。在主持修建京张铁路时,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采用竖井法修建当时中国最长的八达岭隧道(1091米),使之成为中国自建山区铁路的先驱和典范,闻名于世。在津榆铁路滦河大桥工程中,使用气压沉箱法建筑基础。他研究并建议在全国推广使用自动车钩,坚持采用标准轨距,为中国铁路运输的统一、通畅创造了条件。
3、弗雷西内 Eugene Freyssinet(1879-1962 )
法国早期的预应力混凝土专家,生于奥布雅。1905年毕业于国立桥路学校后,任穆兰的桥梁道路工程师。他早年从事钢筋混凝土桥的设计和施工,1930年修建了当时跨度最大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普卢加斯泰勒桥(3跨、净跨各171.7米)。他首次在拱顶采用扁千斤顶落架并预加应力,在拱趾处采用混凝土铰。用振捣获得高强度混凝土也是从他开始。
弗雷西内的最大贡献是对混凝土收缩和蠕变的定量估算,并认识到只有采用高强度钢筋才能在混凝土中获得足够的永久预应力。1933年,他在勒阿弗尔港口火车站的加固工程中成功地应用了预加应力的方法。1938年,在他发明了一整套张拉和锚固钢丝的工具以后,该法在全世界得到普遍采用。弗雷西内的主要著作有:《混凝土应用技术的革命》、《预应力混凝土的原理和应用》以及《弗雷西内生平和著作集》等。
4、安曼 O. H. Ammann(1879-1965)

美国桥梁工程师。生于瑞士沙夫豪森,1904年移居美国,1927年任美国纽约港务局(PNYA)总工程师。
曾设计建造过多座世界著名的大跨度悬索桥及钢拱桥,如纽约乔治 · 华盛顿桥,建成于1931年,主跨1066.80米,首次破千米桥梁跨度记录;旧金山金门大桥建成于1937年,为公路桥,主跨1280.16米,保持世界记录近30年之久,钢桥塔高出水面227.38米,当时也居世界首位;纽约韦拉扎诺海峡悬索桥建成于1964年,主跨1298.45米,为双层公路桥,全桥用钢量多达14.4万吨;纽约贝永桥1931年建成,为一公路钢桁架拱桥,主跨503.53米,是世界著名大跨度拱桥之一。
5、太沙基 Karl Terzaghi(1883-1963)
近代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的创始人,生于布拉格。1904年毕业于奥地利格拉茨高等工业学院机械工程系,继又选修地质学。早期在欧洲从事钢筋混凝土工作,1912年在母校获得博士学位。
1921-1923年,他发表了饱和粘性土的一维固结理论,以及土中孔隙水压力和有效应力的概念。1925年发表了最早的土力学专著。1925-1929年,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期间,发表了关于土力学原理的系列论述,被公认为近代土力学的创始人。1929-1938年,他重返欧洲,任维也纳技术大学教授。1938年后,又赴美国任哈佛大学教授,并长期定居于波士顿附近。他一生论著200多篇,代表性的著作有《理论土力学》和《土力学的工程实践》。
1936年他发起成立国际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协会,并任主席至1957年。有6个国家的大学授予他荣誉博士学位。
6、茅以升(1896-1989 )

中国桥梁学家、教育家。字唐臣,江苏镇江人。1921年
获美国卡内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交通大学唐山
分校、东南大学、北洋工学院等校教授、主任、校长、院长,
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后历任中国交通大学
校长、铁道研究所所长、铁道科学研究院院长。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技术科学部副主任。
茅以升长期从事桥梁工程、结构力学和土力学方面的工程实践、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他曾主持修建了钱塘江公路铁路两用桥。该桥是中国自己建造的第一座跨度较大的现代桥梁。茅以升倡导土力学的研究和教学,发起成立中国土力学及基础工程学会。
茅以升于1921年因研究桥梁结构次应力,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福蒂士研究奖章,1979年因在土木工程上的贡献,获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卓越校友”奖章。1982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7、纽马克 N. M. Newmark(1910-1981)

美国力学和结构专家。生于美国新泽西州普兰菲尔
德,1930年毕业于拉特格斯大学。毕业后在伊利诺大学
任教,1932年和1934年相继获该校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
1943年起任该校教授,兼任计算机实验室主任、结构实
验室主任,后任该校土木工程系主任。
纽马克在学术上和工程技术上的主要贡献,是对于承受地震、风力、海浪、爆炸冲击等的结构,提出了设计方法和设计标准。他研究并提出了适合于工程设计应力分析的简化方法。对承受特殊荷载的复杂结构,也提出了计算其应力和位移的有效方法。在结构抗震方面,他对地震的反应谱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参与了一些工程的设计工作,其中如墨西哥城拉蒂诺美洲大厦,出色地经受了地震考验。
纽马克得到过许多荣誉和奖励。1968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勋章,1980年获大不列颠结构工程师协会的金质奖章。去世后,伊利诺大学以纽马克命名其结构实验室。
8、林同炎 Lin T’ung-yen(1911-2002 )

美籍华裔科学家。福建省福州人。1931年毕业于交通
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1933年获美国加利福尼亚
大学硕士学位1933-1946年,在中国成渝铁路、滇缅铁路
任工程司兼桥梁课、设计课课长。1946年定居美国,1946
-1976年任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副教授、教授
以及该校结构工程部门主席和结构试验室主任。1953年创建林同炎设计事物所,1967年当选为美国工程科学院院士。
林同炎在美国有“预应力混凝土先生”之称。他在预应力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在于首次系统而完整地提出了荷载平衡法,用以求解预应力超静定结构。
林同炎以他在结构工程,特别是预应力混凝土方面的卓越贡献而获得各种荣誉。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1956年授予他惠灵顿奖状,1966年授予他贺瓦德金质奖章,并于1970年将该学会的预应力混凝土奖状改称“林同炎奖状”。国际预应力协会1974年授予他弗雷西内奖。美国科学院和美国工程科学院1977年授予他“四分之一世纪贡献奖”。

与建筑工程名人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苏州假山景观设计工程 浏览:862
哈尔滨工程造价招聘 浏览:937
建筑工程土建劳务分包 浏览:632
道路监理工程师 浏览:476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在本校吗 浏览:370
河北工程大学保研率多少 浏览:287
有学质量工程师的书吗 浏览:479
康乐县建筑工程公司 浏览:569
助理工程师二级 浏览:872
注册安全工程师初级考试时间 浏览:90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题研究 浏览:881
工程造价图纸建模 浏览:888
辽宁恒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浏览:93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工程项目 浏览:737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兴趣爱好 浏览:316
密歇根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浏览:388
广西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 浏览:31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浏览:858
有线电视工程建设管理条例 浏览:270
云南工程监理公司排名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