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请问赤峰地区有做档案数字化的公司么
赤峰市互联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可以
做过相应的工程,有完善的施工方案及相应资质;
许可经营项目:第二类增值电信业务中的因特网接入业务;地理信息系统工程(范围以许可证为准)(在许可有效期内从事经营活动)。 一般经营项目:计算机系统集成、软件开发与销售、自动化控制系统开发与集成、建筑智能化工程设计与施工、互联网信息服务(不含许可项目)、通信系统开发集成;电子产品销售;广告制作、发布;室内外装饰装潢工程设计、施工;数字化档案处理;建材销售;互联网安全服务、互联网数据服务、数字内容服务。
『贰』 浅谈城建档案利用的数字化管理
城建档案管理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建档案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信息化建设和电子政务的不断推进,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逐步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方式,这一方面为城建档案工作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对城建档案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面对机遇与挑战,城建档案馆如何适应社会需求,开拓创新,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任务。
一、当前城建档案管理模式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城建档案馆为了适应发展,一直十分注重运用现代化技术进行档案管理,致力于将最新的计算机技术运用于档案工作,无论是早期只能对馆藏档案进行目录管理的单机运行档案管理系统,还是对城建档案馆内各项工作和档案资料进行全方位、多层面管理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档案管理上信息共享、自动化处理以及数字化档案的初步要求,但它仅仅是实现了一些新技术的运用,这些档案管理现代化的模式仍是计算机技术加上传统的档案管理模式,实质是传统档案管理模式运用新技术的改进,是对传统档案管理模式的数字模拟。并没从根本上真正改变管理方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中,管理仍是围绕纸质实体档案进行的,对知识的占有、信息的转化、利用与传输都停留在较为落后的基础上,不适应信息化建设的发展及社会对其新的需求。主要体现在:
1、电子文件这一新型载体的产生,给传统管理模式带来了的极大冲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的信息化浪潮,“数字地球”“数字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信息技术在行政机关办公活动中,在城市规划管理建设过程中广泛应用,出现了新型载体文件-电子文件,整个社会信息流通的基础结构发生了变化。“电子文件的产生,决不仅意味着一种新型载体档案的诞生,而且也标志着人类记录信息、传达信息、存留信息的方式发生了革命。这场革命是纸张产生以来,是近现代档案学理论诞生以来,文书、档案工作领域最剧烈的一次变革,他直接影响到档案工作的运作方式、基本理论乃至思维观念”。
2、电子政务的加快推行,对传统管理模式提出了挑战。
2002年初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决定把电子政务建设作为我国信息化工作的重点。随着各级政府机构信息化建设的迅速发展,电子政务系统逐步成为机关公文处理的平台,作为政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电子文件的归档问题受到广大档案理论专家、电子政务的建设者、以及实际工作者共同关注。
2002年8月,国务院在部署全国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建设工作时,明确提出了加强“电子公文的归档”的工作任务,同年国家档案局制定《全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纲要》强调档案部门要积极参与电子政务建设,把电子公文归档管理作为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环节纳入其总体设计框架。
档案理论也冲破传统的档案学的束缚,摆脱了传统的“档案实体”的狭小的实践范围,进入到信息与信息系统领域。针对传统档案管理的“一元理论”,提出了档案实体管理和档案信息处理并行的“二元理论”,以及将城市建设记录、文件与档案集成化和一体化管理的“集成化理论”,这些崭新的现代档案学理论,为我们实际工作提供了指导方向。
3、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现状,对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城建档案涉及行业众多,其信息技术手段应用水平参差不齐,而“存在了上千年的纸张已经作为一种传统,深深扎根与人类社会”②,以其载体的稳定、信息的可靠等优势,不会轻易退出历史舞台。同时电子文件的原始性、完整性、安全性、可读性等一系列棘手的问题还摆在我们面前。因此电子文件不会在一朝一夕替代纸质档案,二者的将长期共存。
现实与理论都向我们表明现有的档案管理模式已很难适应新的需求,面对实体档案、电子档案并存,面对社会需求多样化的现状,城建档案馆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新的管理模式来面对的重大挑战和发展机遇。从传统的管理模式到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一场历史性的转变,是城建档案部门发展的必由之路。
『叁』 以地质资料清理为契机加快铀矿地质档案资料数字化建设
王月霞
(江西省核工业地质调查院,南昌330038)
摘要 文章分析了以地质资料清理为契机,加快推进铀矿地质资料的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并从数字化的前期准备阶段、数字化实施阶段、数字化成果的管理与应用阶段三方面提出了实施数字化工作中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核工业;铀矿地质;档案资料;数字化
2007年,为充分发挥现有铀矿地质档案资料的作用,促进更多地质档案资料开发利用和社会化服务,我局在江西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安排部署下,对馆藏地质成果档案资料进行了清理登记,对涉密资料的密级、涉密种类、涉密事项进行了认定,对破损档案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初步建立了成果地质资料目录数据库。通过此次资料清理,进一步规范了我局档案资料的管理,摸清了家底,为促进数字化的实施奠定了基础。为此,我局酝酿多年的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项目已于2008年年初拉开了帷幕,并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馆藏所有地质资料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建立全文数据库,完善目录数据库,让馆藏档案资料以最广泛、最快捷的方式提供利用服务,使可以公开的档案信息得到互联互通共享,以满足铀资源管理和地质调查与评价的需要,为我国国防与国民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发挥更加广泛地作用。
1 铀矿地质档案资料数字化建设的必要性
1.1 数字化是时代的要求和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及现代电子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与迅速发展,档案资料数字化加工与存储,计算机检索与阅读、网络化传输与流动是势在必行。我局铀矿地质科技档案按其专业划分为地质勘查、物化探、水文工程地质、测绘、实验测试、探矿工程、资源预测评价监督、科学技术研究、基本建设、民品生产等13个类目。面对如此海量的档案信息,其加工、整理、利用与传输如果还停留在手工管理阶段水平,必将被历史所淘汰。因此加快推进铀矿地质档案资料数字化建设,关系到我们铀矿地质档案资料馆在未来信息时代的地位和作用。
1.2 数字化有利于地质档案资料的科学保护
部分铀矿地质档案资料由于年代已久或使用频繁,一部分档案纸质较差,纸张发黄变脆、字迹洇化褪色、聚酯图件粘连、注记脱落,图件皱折、破损情况严重,有些已不能提供利用。我局在去年对馆藏地质资料进行清理登记的同时,对档案保管状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共登记破损档案八百多份,图件千余张。因此尽快抢救、修复或复制,并保护好这些档案也成为地勘单位另一个十分紧迫的任务。而实施数字化则是对破损档案最佳、最彻底的修复方案,能有效地保护档案原件。
1.3 数字化成果有利于铀矿地质资料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利用
为缓解我国铀资源紧缺的矛盾,核工业地质局提出我国南方近期找矿目标是扩大现有铀矿田的资源储量,重点普查扩大现有矿区深部500~1000m的“第二富集带”和外围的铀资源远景。要实现此目标必须利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对馆藏地、物、化、钻探等基础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综合研究,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归纳总结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以筛选出新的找矿靶区、靶位和勘查基地。而数字化成果更具有利于方便,快捷、高效、全面地获取、整合、优化、分析、处理档案信息数据的优势,进而大大提高地质勘查工作程度,节约投资,缩短工期,以减少找矿盲目性,实现地质找铀新的重大突破。
1.4 数字化能够解决传统档案管理本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和矛盾
由于地质行业的特殊性,长期野外作业基地分散,交通不便,纸质载体不便于远距离快速查询、调用,信息采集、存储、传输和资源共享,时效性越来越低,已远不能适应或满足野外地质工作需求。而且纸质报告、图件制作成本越来越高,占用库存空间越来越大。而数字化档案的最大特点是彻底改变纸质档案的利用方式,冲破档案利用的限制,资料借阅和管理不受时空,地理位置限制,能够通过网络远程异地查询、全文检索,资料传输、快捷方便,进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而且数字化成果载体是硬盘、光盘等,容量高、成本低、体积小,容易携带保存,有利于野外作业环境管理。
2 数字化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把握的几个问题
2.1 前期准备阶段
一是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好数字化前地质资料的价值鉴定,落实数字化的范围和实施方案。馆藏档案全部数字化,是理论上最彻底的数字化方案没有必要将庞杂纷繁的馆藏档案全部数字化,而应选择重要铀矿区、矿床矿点档案资料先行数字化。二是加强学习培训与考察调研。由于数字化对核地勘单位而言是一项全新的任务,缺乏实践经验,因此数字化前的学习培训、考察调研极为重要。通过学习培训强化提高对数字化的质量要求和技术标准规范;通过考察调研可借鉴其他行业开展数字化工作的成熟方法和先进经验,以少走弯路。三是规范、统一全局性档案数字化、信息化的技术系统、技术标准与规范。使电子文件在通用标准、环境下能被正常浏览、使用和转换,以期达到互通兼容、统一维护、统一升级、信息共享的目标。四是地质局档案馆要加强对下属地勘单位数字化工作的指导、监督,对已汇交的成果地质资料的数字化要统筹规划,具体分工与合作,避免重复工作造成浪费。
2.2 数字化具体实施阶段
由于铀矿地质档案资料涉及核工业国家秘密,而数字化又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资金投入多,任务重、工作量大,因此在数字化实施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档案实体、档案信息、数据的安全、保密和质量管理。一是强化所有参与数字化工作人员的安全保密意识,从思想上筑牢安全防线;制定数字化安全保密工作制度,从源头上堵塞安全漏洞;采取数字化加工网络与外网物理隔绝、安装干扰器和防火墙、加装密码设备等安全措施,从硬件设备上切断泄密途径。二是要建立责任机制,落实岗位职责,严格操作规范。对档案实体在整理、扫描、录入、识别、校对、图像处理、目录建库、数据验收、数据备份等各个作业环节和流程中要进行详细的交接登记,实施全过程的有效监控,确保档案资料原件与信息数据的绝对安全。三是保证质量。数字化过程中任何一个工作环节质量直接影响着档案信息资源建设的质量。比如前处理要数据准确、标识清楚;扫描要维护档案原貌,所记载的信息内容要与纸质档案原件保一致,齐全完整,图件清晰真实有效符合质量标准;光盘刻录要格式正确、内容完整,能够独立浏览和检索,以保证数字化成果真实性、可用性、完整性,对折卷扫描的案卷要及时装订,恢复原貌。
2.3 数字化后电子档案的保管与应用阶段
地质资料数字化后,面对新型存储载体电子档案如何规范整理、安全保管及有效利用是档案人员面临急需解决的一大问题。首先应做好数字化成果的入库检查验收。对每一件电子文档都要进行全面检查,看其能否正常打开读取、浏览和使用;文本部分与附图类的编排顺序、编制格式、文件命名及组织方式、目录文件的制作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光盘表面是否有物理变形,有无划痕、斑点、霉变或携带病毒,发现不合格应重新制作,确保光盘所存数据的有效读取。二是认真研究实践、不断提高数字化成果的保管与利用水平。电子档案的保管、利用需要依据其特性和软硬件平台在一定的技术环境和采取一系列技术保障措施下进行,涉及许多方法、技术、标准的建立,因此除建立铀矿地质本行业、本系统、本单位电子档案的管理制度外,还应进一步加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在规范整理,安全保管、定期检测维护、安全有效提供利用上做好做足文章。三是尽快改善档案管理队伍人才、知识结构,提高档案人员综合素质。地质资料数字化后,对数字化成果电子档案的保管、查询检索、计算机及其相关管理软件的操作应用以及数据库建设的维护更新,都对现有档案人员的思想观念、专业技能等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地勘单位档案员队伍中极少有既会档案管理、又懂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急需培养档案信息化管理人才及有计划地加强对现有人员相关基准的强化培训,迅速提高他们掌握电子档案管理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做好传统档案管理向数字化管理的转型工作,为核工业新一轮地质找矿提供坚实的地质数据信息资源服务与保障。
『肆』 如何建设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
近年来,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数字档案馆建设的蓬勃开展,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这个问题便提上了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的议事日程。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就是指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综合运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等技术,对室藏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信息化管理和网络化运用的工作工程。基层档案是同级国家档案馆的“基石”,基层档案的数字化又是同级国家档案馆数字化的“基础”。通过基层数字档案室的建设实践证明 ,这项工作既能有效保护纸质档案原件,又能为利用者提供快速准确便捷的查档服务,实现档案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一、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的硬件、软件要求
(一)硬件要求。主要包括:用于对室藏纸质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的专门办公场地;用于信息系统数据存储、管理和应用系统运行的服务器;用于各类用户访问的终端设备、身份证读取器、打印机、复印机等输入、输出设备;用于纸质、照片等传统载体档案数字化加工的扫描仪、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用于数据备份和归档移交的光盘刻录机、磁带机等,确保数字档案的大量储存、查询、利用。
(二)软件要求。选购或根据自身情况开发与硬件配套的安全性高、稳定性好的主流操作系统;选择与单位档案信息管理实际标准相符的数据库管理系统;选择配套的扫描软件、图像处理软件等,实现档案资料管理系统与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无缝衔接。
(三)数字化标准要求。依据国家档案局DA/T 46 -2009《文书类电子文件元数据方案》、DA/T47 -2009 《版式电子文件长期保存格式需求》和DA/T48 -2009 《基于XML的电子文件封装规范》等相关标准进行科学化的整理加工和管理。
二、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笔者所在部门的做法和对同级单位的了解,目前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主要是采取业务外包的形式来进行的,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认识不到位。基层单位建设数字档案室,毕竟不是一件小事情,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内部机构之间的协作、经费的保障、数字信息技术的采用、相关专业人才的配备、安全保密保管等具体问题。因而,基层单位在建设数字档案室这个问题上,多数单位尤其是领导认为建设数字档案室不重要,是多此一举,只要保管保护好纸质档案就行了,没有必要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同时相当多的基层档案工作人员,因为自身年龄较大、对现代信息技术不甚了解等原因,积极性不高,认为是多余的,满足于传统的做法。
(二)经费成为拦路虎。基层单位在建设数字档案室的过程中面临最大的问题是经费有限,更愿意把有限的财力资源投向更重要的方面,导致档案数字化建设硬件投入的资金不足,致使基层档案数字化工作起步艰难。
(三)相关人才缺乏。在基层档案部门, 面对相对有限的档案室藏、相对固定的服务对象,传统的管理模式仍然管用、好用,这种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使得很多基层的档案工作人员不愿主动放弃传统的工作模式去探索数字化的工作方式,知识结构的更新速度也远赶不上数字档案室的建设速度。已开展数字化的基层档案室的档案工作也还停留在摸索阶段,掌握使用的只是简单的查询、登记、统计等技能,档案数字化的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四)安全、质量有隐患。目前,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的普遍做法是业务委托外包,这种方式简便省事。在实际工作中,却存在着较大的安全和质量隐患,尤其是安全隐患应引起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的高度重视。以外包为例,基层单位通过政府购买或招标形式与数字化加工企业签订档案数字化加工合同,虽然在委托加工的过程中会签订严格的安全、保密、质量协议,但在具体实际操作过程中,隐患并未就此消失,主要表现在一是数字化加工企业从业人员素质高低不同、流动性大带来的隐忧;二是基层业主单位对数字化加工监管不到位的隐忧;三是数字化工作企业和从业人员首先考虑的是经济利益,存在着重数量,数字化质量不高的隐忧。
(五)软件配套不完善。目前,在数字化加工工作中,基层部门感到比较困惑的是没有一套统一的软件,存在着选择性的纠结,担心将来数字化成果无法和同级国家档案馆对接的问题。希望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能及时提供统一可行的软件。
三、基层数字档案室建设的对策
(一)从管理体制入手,建立协同机制。一是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加大档案信息化工作的宣传力度,提高基层单位对档案数字化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二是基层单位要建立档案机构、信息技术中心、业务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以部门协作来弥补档案机构人才的不足。三是加大人才建设力度,对相应人员进行定期培训,鼓励他们更新知识结构,与新形势下的数字化档案工作相适应,或引进人才为数字档案室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二)明确职责,规范制度,加强外包过程的监督和控制。建立并完善档案出入库、档案交接、外包人员出入等数字化加工现场管理制度,建立档案出入库表单、工作量表单等,强化工作职责,优化工作环境。在与委托外包单位签订保密协议之外还应建立严格的监督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如在数字化加工场所安装摄像头、不定期进行安全巡查等,排除可能的安全隐患。
(三)积极争取加大经费投入。档案工作人员要大力宣传档案对民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争取领导的重视、政策的倾斜和经费的投入。同时优先开展利用率高、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档案的数字化,从小规模到大规模,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数字化档案室建设。
(四)加强档案数字化加工安全和质量的监控。一是做好案卷质量的检查工作,如案卷题名的拟写是否规范,记录案卷详细信息的档号、起止日期、页码、卷内文件的件数是否准确,发现错误要及时修正,为后期的录入做好周密细致的准备工作。二是把好档案信息著录的质量关,一方面要保证标准化作业,避免录入的随意性,另一方面要落实专人对照原始文件对录入的档案目录数据进行检查和不定期抽查,保证录入数据与原始档案的一致性和准确性。(作者单位朱妍霖:四川省武都水利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王琳:绵阳市档案局)
『伍』 如何进行档案馆数字化建设财务核算
1、加强企业财务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建设
软硬件基础设施是档案信息化建设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是档案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而其核心是档案信息网络。它是档案信息传输、交换和资源共享的必要手段。在工程规划初期,应该由财务部门和档案部门人员共同协商,分别从财务管理角度和档案管理角度提出设计思路,考虑各方面的需要,从而避免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空缺或重叠,提高效率。在财务软件方面,应采用一定的安全保密措施,实行电子签单制度,建立和健全财务档案管理责任制、电子文件签入、签出制、安全日志制,从而保障财务档案不被篡改或便于追溯使用过文件的人员。此外,为便于财务软件升级,保证不同开发商提供的软件能够相互兼容,必须提高财务数据存贮形式的标准性、一致性和可续性。
2、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
所谓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收集是指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如一个会计年度),把计算机系统中的所有会计数据拷贝(备份)存储到磁性介质或光盘上,从而形成脱离于原计算机系统的会计档案。财务部门应把财务数据的备份文件保存好,以防计算机硬件系统损坏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在最小的损失下恢复原有的会计电算化系统。除了备份之外,还应收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型号、存储空间的大小、外部设备的配套类型等;计算机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以及汉字操作系统;财务软件的编程语言、数据库系统类型;财务软件的系统名称、版本号;财务软件的销售与维护公司的名称、地址、电话与联系人以及与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相配套的各种说明书及使用手册。
3、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的管理与保存
由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是存储在磁性介质或光盘上的,根据这些信息载体的物理特性,在形成这些档案时应准备双份即采用“AB备份法”进行数据的备份,并且每份上要注明形成档案的时间与操作员姓名,贴上保护字样,存放在两个不同的地点,以防止地震或火灾等意外情况引起的整个会计电算化系统的毁灭与系统的不可恢复性。在保存这些档案时应远离磁场,注意防潮、防尘等。对采用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还应定期进行检查,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由于磁性介质的损坏,而使会计档案丢失,造成无法挽救的损失。
此外,还应注意电算化会计档案与对应的财务软件版本的一致性。因为在不同版本软件下形成的会计档案其会计数据的结构有可能不同,这就有可能产生会计档案不能被调阅或者产生某些预料外的错误。因此,本文建议会计电算化档案除保存各版本的备份财务数据外还应保存对应版本的会计电算化软件系统版本,二者的一致性是非常必要的。显然,其收集与管理工作也是比较艰巨的。
4、做好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整理和利用
电算化会计档案通过整理有着与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档案所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整理可以利用历年的数据对本单位、本部门进行历史会计数据的比较与分析,从而为企业或部门的决策者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另外还可以得出本单位、本部门,甚至某一地区过去、现在与将来的发展情况与发展趋势,使决策者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下,制定出适合自身发展的行为规范,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我们还可以利用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数据设计出一些有利于管理与决策的数据模型,建立一整套比较完善的决策支持系统,以实现会计电算化会计档案的再利用。在长期开展会计电算化的过程中,随着软件系统的不断升级,我们所调阅的会计档案会有下述两种情况:(1)所调阅的会计档案的版本号与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版本号一致,此时只需将您所需调阅的档案通过电算化软件系统中的档案调阅(或数据恢复)功能进行调阅即可;(2)所调阅的会计档案的版本号与当前会计电算化系统版本号不一致,此时您只需在另外一台电脑上安装与此档案相对应版本的电算化系统,然后再进行调阅。
5、提高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
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不断完善、优化的过程,始终要依赖于档案人员素质的提高。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务档案干部队伍,是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财务部门要补充具有计算机、通信、微电子等学历背景的技术人员,逐步改变现有业务人员队伍专业结构单一的情况,满足信息化建设工作的需要;加强财务档案人员的继续教育,以分层次、分阶段和根据业务需要进行培训为原则,着重加强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技术培训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的培训,提高其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手段的意识和技能。建立合理的财务档案管理人员的效绩考核评价规定,对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能力强、成绩好的单位和个人要及时进行表彰,激励大家学信息化、用信息化。此外,还要对计算机信息化技术人员进行一定的档案工作、财务管理工作知识和技能的介绍,使其了解财务档案工作的客观规律,更好地为财务档案管理信息化提供技术支持。
『陆』 浅谈数字化成果地质资料服务系统建设工作实践
陆 浩1余运坤2
(1. 浙江省地质资料档案馆;2. 杭州瑞利声电技术公司)
摘 要 主要介绍了浙江省地质资料档案馆开展数字化成果地质资料服务系统建设工作中建设背景、建设目标、系统框架、关键技术、系统功能和应用效果等方面的建设实践。
关键词 数字化 成果地质资料 服务系统 建设
0 引言
浙江省地质资料档案馆作为省级地质资料馆藏机构,近年来从地质资料管理、图文地质资料数据库建设、社会多元化服务等多方面下工夫,在认真贯彻和加强地质资料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地质资料的现代化管理与服务能力、强化地质资料提供全社会一站式服务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对数字化成果地质资料服务建设工作开展了一些有益的实践。
1 背景
浙江省从 2001 年起开展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工作以来,馆藏成果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工作进展迅速,截至 2011 年年底,馆藏的 8429 种成果地质资料中,共有数字地质资料 8079 种,其中数字化地质资料4896 种,汇交有电子文档的地质资料 3183 种,馆藏地质资料的数字化率已达 95.8%;馆藏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意图基本成型,到 2012 年底,将实现全库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届时,馆藏的成果地质资料中,图文数字化地质资料将有 5500 余种,为数字化成果地质资料服务系统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数据基础,也为开展此项工作提供了可能。
数字化成果地质资料服务系统建设,从管理角度看,实现了资料和档案信息的一体化管理,为地质资料管理提供了先进的技术手段,减少了工作人员繁重、重复性处理的工作量,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地质资料公共服务体系的信息管理水平。从利用角度看,可以直接利用网络方便查询和在线图文浏览,节约了时间和费用,大大提高了效率。从社会效益方面看,积极采用信息技术促进提升资料档案管理理念和改进资料管理手段,更有效地提高了信息资源的利用,促进了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作用。
2 建设目标
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和国土资源部《关于建立健全地质资料网络服务体系的通知》精神,坚持“科学、高效、务实”的工作方针,遵循“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步实施”的指导原则,以“资料管理法制化、馆藏管理标准化、地质资料数字化、管理现代化、服务社会化”为建设目标,以网络为基础、以内容为重点、以数据为核心、以系统为手段,建立数字化成果地质资料服务系统,实现按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规范形成和符合汇交地质资料要求的电子文本内容全文检索与定位,极大方便用户查询所需资料,解决地质资料查询不便的根本性问题,提高检索能力和服务能力,为建设“浙江省数字地质资料馆”的宏伟目标开展有益的探索和实践,逐步实现覆盖我馆业务管理、资料管理、资料利用和资源服务,实现资料汇交、整理、验收、保管、利用、销毁全过程档案生命周期管理,尤其是提高地质资料数字化、网络化、流程化一站式服务水平。
3 系统框架
数字化成果地质资料服务系统建设,采用 .net 开发平台 B/S(Brower/Server)架构,实现省厅、地质馆各部门业务信息化处理和无纸化办公,集地质资料汇交、接收、验收、入库、目录著录、检索、借阅、加工处理,以及三维虚拟库房展示体验于一体,根据需要能够形成相应的业务统计分析报表。
第八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
具体各功能模块说明,请见第 5 节描述。
4 关键技术
4.1 流程自定义
为适应业务管理和服务需求,系统提供强大的流程管理模块,采用完全符合 WFMC 工作流标准的工作流引擎,实现用户自定义各种流程表单、自定义流程步骤、流程动态干预、作业监控、流程审批。实现串行流、并行流、协作流三类复杂流程定义。
4.2 表单自定义
系统提供智能表单管理,采用 .net2.0+HTML 开发,实现“零编码”功能,轻松完成业务数据定义(表单:提供创建和管理智能表单的功能,包含表单权限、表单验证表达式、绑定流程等;表单字段:管理表单字段信息,包括字段的类型、验证信息、计算表达式、数据信息、控件类型等),满足复杂变化要求。
4.3 双层 PDF 文件技术
为了更好地利用地质资料资源,提高数据利用率,采用双层PDF技术(PDF文件的每一页都包含两层,上层是从纸质文件扫描的原始图像,下层是用 OCR 软件对扫描图像进行识别后产生的文字结果),保留资料原始版面效果(包括公章、签名),实现对下层的文字信息选择、复制、检索等功能。与普通 PDF文件相比,双层 PDF 同时兼顾视觉效果和检索方便性,极大地方便了电子资料的管理和利用。
4.4 全文检索技术
全文搜索引擎,是通过索引服务器全文管理并建立多种格式的文档(纯文本、htm 格式、office 系列文档格式,以及隐藏于文档中的不可见的属性等)和扫描文档检索机制,用户只要提供关键词或其组合,采用图文全文搜索引擎进行全文搜索,可快速查找到所需的扫描文档。
4.5 大容量文件传输技术
基于地质资料图件容量大的特点,基于 .net2.0 采用 HTTP 协议进行加密传输,无需任何客户端配置,可上传小于 1G 的文件,提供进度条显示实时上传进度。
4.6 三维虚拟现实技术(Web 3D)
Web 3D 技术是虚拟现实技术的一种实现形式,是基于 internet 的、依靠 VGS(一种基于浏览器的三维网页实现方法)实现的桌面级虚拟现实技术。它主要包括建模技术、显示技术、三维场景中的交互技术三大部分。
5 系统功能
数字化成果地质资料服务系统功能模块,包括业务管理、采集管理、资料管理、资料利用、三维库房、信息发布、运行维护等。
第八届全国地质档案资料学术研讨会文集
5.1 业务管理
接收管理,详细记录各单位汇交的地质资料明细,包括移交日期、移交内容、补交内容、移交人员、通讯方式,备注;生成资料汇交表,允许多次移交。
验收管理,安排人员对各汇交资料核对,检查汇交内容、质量、数量,对不符合要求的资料予以退回完善。
分类管理,提供馆藏资料分类,可以按工作程度、报告类别等多种分类形式管理。
收费管理,对提供各单位或个人的服务,按章收取适当的费用。系统记录每次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数量,以及费用。支持多项组合统计,生成收费项目汇总表。
手机短信,对汇交资料审核后的结果(修改通知、补交通知、通过通知)第一时间告知单位移交人员,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单位维护,完成资料汇交单位信息管理,具体包括单位名称、法人、通讯地址、邮编、资料员、联系电话、传真、E-mail。
5.2 数据采集
数据著录,应提供表格式操作界面,有添加、删除、修改、复制、移动和设定数据格式等功能,自动生成资料编码(允许修改),能有效地减少著录的工作量,提高录入效率。
资料审核,对用户自行录入、批量导入的临时库中的资料数据进行审核,修补。
临时库管理,用于暂存多种方式采集的各类数据,资料员逐一校对,对符合要求的数据审核入预归档库管理。
批量导入导出,提供多种方式导入导出功能,方便与其他系统交互,满足使用。
5.3 资料管理
预归档库管理,建立资料三审工作机制,临时库数据经校对后进入二审预归档库管理阶段,设定资料的密级、保管期限等信息。
资料库管理,通过审核无误的地质报告、资料等重要档案数据集中,对每份资料的封面、正文、审批、附图、附件、附表及其他资料等七大类系统的全面管理。支持关键字检索、分类检索、高级检索、全文检索、递进检索等多种查询方式,生成数据汇总报表,并以柱状图、饼状图等显示。
全文管理,由系统自动建立文件内容索引库,对汇交的电子资料(.doc、.exl、.ppt、.pdf 等格式)和按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规范制作的已经数字化地质资料文件(双层 PDF 格式)实现全文内容管理,通过全文全息搜索引擎,高速检索文件。
特殊介质管理,对光盘、软盘、磁盘、录音带、录像带等磁介质资料实施统一管理,包括名称、摘要、数量、内容、移交单位、移交时间、备注等。
授权管理,对资料库档案严格操作权限管理,按密级要求对资料的目录、封面、正文、审批、附图、附件、附表、全文等开放,内网系统各部门用户权限设定后,归档的资料自动符合工作权限查询和利用,无需逐一授权。要求系统提供缺省授权、标准授权、密审授权、临时授权四类授权管理方式。
流程监控,对用印管理,资料的工作权限申请,借阅、复印、打印办理等程序动态监控,必要时管理员可以进行干预、调整。管理员可以清楚了解每一流程的状态、当前流程步骤、操作人员、流程周期、发起人、审批人等。
关联管理,要求对有必然关系的两个或多个文件建立人工关联,查询时自动罗列所需文件的关联文件,方便用户了解有关内容。
借阅管理,为管理员提供资料的借阅申请、办理、催还、续借、归还等过程管理,记录申请人、审批人、经办人、办理时间、催还通知、续借次数、归还等总体情况,便于备查。
库房管理,主要是针对库房内硬件的资源管理,做到系统数据和库房内实物信息内容一致,记录设备的采购时间、供应单位、供应商评价、设备使用年限、责任人、年检信息、报废到期预警等重要内容。
销毁管理,对符合销毁条件的资料文件启动工作流程,经领导审批后销毁处理。系统保留销毁历史记录。
5.4 资料利用(内网)
目录检索,提供用户馆藏资料目录级检索,了解资料的基本信息,知晓有无电子原文件和扫描文件等。有权限的用户可以直接在网上全文浏览,没有操作权限者可依据工作需要提出申请。
全文检索,为用户提供资料内容全文检索,录入关键字可以找到具体的文件,快速列出符合查询要求的文件,并显示具体文件的文件编码、文件标题、责任单位、移交人、经办人、库位号、借阅信息等数据。
递进检索,对符合查询条件的结果,进行二次检索,方便用户更快获取所需文件资料信息。
借阅申请,用户因工作需要对资料启动借阅流程,支持单份资料、多个资料一次性借阅申请。系统保留包括公开的和涉密的借阅申请详细记录,对于涉密地质资料需求,要求用户递交介绍信、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涉密地质资料借阅复制证书》等材料扫描进入系统记录,审核通过后为用户提供服务,建立涉密地质资料利用台账。
复制管理(含电子文档复制和纸质资料复印),系统登记用户资料的复制服务,录入每次复制时间、复制内容、数量、费用、经办人、备注,对于涉密地质资料,自动建立所复制涉密地质资料的详细表单并打印后由利用人签字确认。可以查询某一时间段、某一用户、某一份资料的复制情况。
打印管理,系统登记用户资料的打印服务,录入每次打印时间、内容、数量、费用、经办人、备注。可以查询某一时间段、某一用户、某一份资料的打印情况。
订单服务,由系统登记用户单位通过电话、传真、邮件、邮寄等多种方式订购的地质资料订单信息、服务费用。对于公开的地质资料采取复制方式,采用邮寄送交用户。
专题服务,用户通过内网平台、外网向我馆提出特殊要求的地质资料利用服务需求,递交必要的材料审核后,安排与用户协商并签订服务协议。
信息统计,要求系统提供数据著录统计、分类统计、年度归档统计、历年统计、借阅统计、复制统计、打印统计、订单服务和专题服务统计等,并以图形化界面展示利用情况。
5.5 三维虚拟库房展示
采用 WEB 3D 技术将资料馆库房 1∶1 建模,提供馆内人员网上虚拟漫游,可对来访单位生动形象地介绍馆藏设备和资料库结构,其具备多感知性、沉浸感、交互性、真实性等特点,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与此同时,库房的温湿度数据和门禁数据直观在线显示,极大地提高了了解库房在用条件效率,避免意外发生。
5.6 信息发布
资料管理员结合工作实际,将符合社会化查询要求的资料(资料目录、资料全文)对外发布,供网络化查询、浏览。
5.7 运行维护
为保障系统运行,灵活设置系统的部门机构、用户、角色、权限,提供用户自定义资料档案的编码和工作流程,保留系统登陆和数据操作的详细日志。功能包括:部门管理、用户管理、功能设定、权限管理、流程管理、编码设置、数据备份、日志管理和系统接口。
6 应用效果
地质资料服务系统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依托信息网络技术开发软件系统,为我们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带来便捷。通过近两年时间的摸索和实践,我们已初步实现成果地质资料汇交、接收、验收、入库、保管、利用、销毁等的一体化、一站式、全景化管理。特别是在借阅利用服务方面,为社会企事业单位或个人直接进行自助查询和浏览资料提供了快速通道,减少了办手续等候时间,提高了服务效率,得到了借阅单位和人员的一致好评。
6.1 目录查询检索效果
在如今资料借阅服务的过程中,外单位用户进入系统,根据需求输入关键词即可轻松找到相应资料;可以通过“递进检索”缩小查询范围,快捷获取资料信息 ,资料目录显示一目了然。通过较长时间的使用体验,用户普遍反映系统能够方便、简捷地查找资料,不会出现繁琐或重复查找、不方便查询检索等现象。
6.2 资料借阅利用效果
用户普遍认为,从完成目录检索,到提出“申请借阅”,用户可批量选择待借资料目录,审批通过后进入独立的浏览界面,报告和大图互动查看方便。系统人机界面协调,符合通用的电脑使用习惯,即使一开始不熟悉如何使用,略加熟悉,自然会用,查阅方便。按照资料管理规定,公开性资料系统提供在线浏览,并能集中提供多份资料,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查阅效率,对用户的工作具有很大的帮助及意义。
经过近两年的应用,用户对系统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系统运用方便,特别对刚到一个新的工作区域,需要大范围多种类查阅资料时显得尤为便利,系统较好地解决了同时查询大量资料的需求,资料目录和内容全文阅读方便,图件数据清晰,参照对比资料实用,快速查阅有效信息。
6.3 下载复制效果反馈
用户认为系统下载功能实用,对所需资料只要打勾和点击“下载”,不需要麻烦工作人员找出电子光盘,导出数据再刻盘的步骤操作,避免浪费时间,下载后导出数据即可刻盘,极大地方便了用户复制需求。
7 几点结论
(1)通过引进系统管理新手段,提高了浙江省馆的地质资料管理服务的现代化水平,工作质量提升明显。
(2)通过系统的开发利用,使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的成果得到充分利用,体现了地质资料图文数字化工作对提升地质资料服务现代化、重要且深远的意义。
(3)通过系统的开发利用,使地质资料实现优质高效的服务有了一个坚实的落脚点和平台,为国土资源部提出的地质资料要作为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效载体提供高效服务进行了有益的实践,为今后继续推进地质资料现代化建设积累了经验,探索了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