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谈谈中国制造业的机遇与挑战
不知道是不是符合你的问题,我们前几天刚上的:①实现共同富裕②工作中心:经济建设③“走出去”——对外开放④合作的重要性
2. "一带一路"战略所带来的挑战有哪些
其一,在西方衰落已成大的趋势的情况下,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大环境将极有可能陷入进一步动荡,“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从长远来说可以塑造一条以中国信念、中国价值为中心的“泛中华经济圈走廊”,而且对于中短期内的相关区域局势将起到稳定器、减震阀的作用。
其二,“一带一路”战略不仅将有助于中国突破美国的对华战略遏制,实现南北两个方向的战略突围,而且将有助于中国进一步解决大国崛起过程中的能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当然,任何伟大战略的实施都需要艰苦而细致的工作,我们也要正确评估“一带一路”战略在其推进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以便我们能不断完善应对策略和具体推进措施。
3. “一带一路”对我国工程机械企业的影响有多大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意味着我国对外开放实现战略转变。这一构想已经引起了国内和相关国家、地区乃至全世界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共鸣。之所以产生了如此巨大的效果,就在于这一宏伟构想有着极其深远的重要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顺应了我国对外开放区域结构转型的需要。众所周知,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1979年开始,我们先后建立了包括深圳等5个经济特区,开放和开发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和上海浦东新区,相继开放了13个沿边、6个沿江和18个内陆省会城市,建立了众多的特殊政策园区。但显然,前期的对外开放重点在东南沿海,广东、福建、江苏、浙江、上海等省市成为了“领头羊”和最先的受益者,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始终扮演着“追随者”的角色,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区域失衡。“一带一路”尤其是“一带”起始于西部,也主要经过西部通向西亚和欧洲,这必将使得我国对外开放的地理格局发生重大调整,由中西部地区作为新的牵动者承担着开发与振兴占国土面积三分之二广大区域的重任,与东部地区一起承担着中国走出去的重任。同时,东部地区正在通过连片式的“自由贸易区”建设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的水平,依然是我国全面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转型和国际产业转移的需要。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发展水平低下,我们亟需资本、技术和管理模式。因此,当初的对外开放主要是以引进外资、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为主。有数据显示,1979至2012年,中国共引进外商投资项目76327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达到12761.08亿美元。不可否认,这些外资企业和外国资本对于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和管理的现代化起到了很大作用。可以说,这是一次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性产业大转移。而今,尽管国内仍然需要大规模有效投资和技术改造升级,但我们已经具备了要素输出的能力。据统计,2014年末,中国对外投资已经突破了千亿美元,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一带一路”建设恰好顺应了中国要素流动新趋势。“一带一路”战略通过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尤其是优质的过剩产能输送出去,让沿“带”沿“路”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共享中国发展的成果。
第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中国与其他经济合作国家结构转变的需要。在中国对外开放的早期,以欧、美、日等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有着资本、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的中国就恰好成为他们最大的投资乐园。所以,中国早期的对外开放可以说主要针对的是发达国家和地区。而今,中国的经济面临着全面转型升级的重任。长期建设形成的一些产能需要出路,而世界上仍然有许多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却面临着当初中国同样的难题。因此,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帮助这些国家和地区进行比如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帮助他们发展一些产业比如纺织服装、家电、甚至汽车制造、钢铁、电力等,提高他们经济发展的水平和生产能力,就顺应了中国产业技术升级的需要。
第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顺应了国际经贸合作与经贸机制转型的需要。2001年,中国加入了WTO,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国“入世”对我国经济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可以说,WTO这一被大多数成员国一致遵守国家经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少数国家对中国经济的封锁。但是,国际经贸机制又在发生深刻变化并有新的动向。“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紧密联系的。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在建自贸区,涉及32个国家和地区。在建的自由贸易区中,大部分是处于“一带一路”沿线上。因此,中国的自由贸易区战略必将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而得到落实和发展。
4. 一带一路战略下:中国企业的挑战与机遇有哪
1、“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带来的机遇
(1)“一带一路”的建设,为银行业在能源、交通运输、电网和旅游文化等行业领域带来更多的合作机会。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未来将向中国大量输送石油天然气,必然将增加石油天然气管道输送建设,银行业可为石油天然气管道输送建设的上下游,如石油管道制造企业、项目建设等提供融资服务。
(2)“一带一路”的建设,必将推动银行的业务转型,进一步提升银行的综合服务能力。
“一带一路”的建设,首先是基础设施的建设,而这些领域大多属于资本密集型领域,如果银行还以传统的融资方式对企业提供融资,一方面对资本消耗较大,在目前资本约束的前提下,银行可能是有心无力;另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平台和类平台业务,在“国发43号”文件下发的背景下,这类公司融资受限,银行传统融资无能无力。为解决此问题,将促使企业有间接融资向直接融资转化,利用发债、信托、理财等融资途径,银行角色也从融资转变为融智,有助于银行提升综合服务能力。
(3)“一带一路”的建设,必将推动中国与西亚、欧洲等国家间的贸易互惠往来,为银行业在国际贸易融资领域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将以国内外的港口为支点建设,推动各种规格的自贸协定谈判,在国内,特别是一旦上海自贸区试验成功后,就可以以上海(含宁波舟山)和泉州湄洲湾港的超级深水港为依托建设国际中转港,“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加大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银行业的国际贸易融资服务将会有大量需求,国际贸易融资的形式也将呈现多样化。
(4)“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促进金融体系互联互通的建设,有利于营造银行业的良性竞争氛围。“一带一路”的建设,先期主要完成我国与能源输出国的能源贸易合作,与之配套的是交通建设项目,体现为以大宗贸易和大项目为主,为分散风险,实现共赢,银行业间将加强银团合作模式。
(5)“一带一路”的建设,将不断带动银行业在产品创新和服务能力方面的提高,进一步提升银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秉承开放包容的丝路精神,不限国别范围,不是一个实体,不再另起炉灶,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控制他国经济命脉、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
2、“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带来的挑战: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带一路”建设在为银行业带来众多机遇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些许挑战。
(1)银行业能否快速捕捉这一市场机会,及时调整自己的业务产品和策略,以更快地适应“一带一路”建设所带来的各种业务机会。
(2)在面对巨大的市场机会的同时,银行业能否保持平稳心态,理性应对,相互间以合作共赢为目的,而不是形成恶性竞争。
(3)银行业在国际贸易融资方面,受对方国家风险影响较大。由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以西亚等国家为主,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低,国家政局不稳,需要谨慎对待。
5. 一带一路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论文题目范围会不会太大了
这个题目其实还是很不错的。有得一写,就是你需要数据来证明你的观点,并且要拿出措施,如何把握机遇,应该做些什么,如何面对挑战,应该怎么面对,要拿出具体的对策。
总之,这个题目是可以写的。
6. 一带一路有哪些挑战对策有哪些
挑战:“一带一路”延伸国内18个省,覆盖沿线60多个国家,穿越亚洲文明、伊斯兰文明、欧洲文明,沿线国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甚至相互敌对,不同文明之间也存在着碰撞。中国虽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发展质量不容乐观,而且过于重视“一带一路”的地缘效益,这会加剧国内地区发展的分裂和不同地区之间的不良竞争。
对策:“一带一路”坚持倡导不限国别范围,不搞封闭排外机制,不以改变他国政治制度为目的,有意愿的国家和经济体均可参与。近些年来,我国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合作共赢、开放包容”时代精神,积极与沿线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以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发展为先导,我国与沿线国家关系发展势头总体良好,现有的合作机制平台不断趋向成熟稳定,现有的合作基础也越来越稳固扎实。
7. 一带一路有哪些挑战对策有哪些
一、“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带一路”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延伸国内18个省,覆盖沿线60多个国家,穿越亚洲文明、伊斯兰文明、欧洲文明,沿线国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甚至相互敌对,不同文明之间也存在着碰撞。中国虽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经济发展质量不容乐观,而且过于重视“一带一路”的地缘效益,这会加剧国内地区发展的分裂,引发不同地区之间的不良竞争。
1、从国内发展面临的挑战来看。
“一带一路”成功的关键在于“互联互通”,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必须实现“地区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的联通,不同地区之间需要寻找自己的优势,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将蛋糕做大、做好。然而,当前却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不同行政区域都有自己的地方利益,如果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色彩过于浓厚,或者是不同地区抢占“一带一路”红利,那么就会使“互联互通”的效果大打折扣。
此外,现有的官员绩效评价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一带一路”是大工程,需要长期的投资,一些项目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取效果,而官员的任期是有时间限制的,一些官员难免会出现“肥了他人田”的担忧。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规模宏大,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一些地区仍然处于“观望”阶段。因此,“一带一路”在国内实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互联互通”,这也是破局的关键。
2、与国内的挑战相比,“一带一路”在国际上面临的挑战则更加艰巨。
首先,一些国家政局本身就处在动荡之中,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比较弱,而“一带一路”主要是“高层政治”之间的合作,看重的是与政府间的合作,选举政治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政府发生权力交替,就会存在中止“一带一路”项目的风险。
其次,沿线国家国内复杂的利益集团问题也是决定“一带一路”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尤其是有着“火药桶”之称的中东地区教派林立,民族、种族矛盾尖锐,甚至演化为政治矛盾,形成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团。“一带一路”项目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好这些国家复杂的利益集团的利益,那么就会存在一些利益集团为利益争夺而对“一带一路”项目进行破坏的问题,从而增加“一带一路”实施的阻力。
最后,沿线国家国内的腐败问题也是“一带一路”不可回避的现实性问题。“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项目的重要支撑,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带一路”也是一个海外投资项目,“金钱容易滋生腐败”。
“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腐败问题比较严重,这不仅会增加“一带一路”项目的投资成本,严重的话还会造成不公平竞争行为,使“一带一路”项目在海外面临受阻困境。因此,如何确保一个自由、良性竞争、可持续的国际投资环境是“一带一路”项目在国际上取得成功的核心,也是国际项目合作的“点睛之笔”。
3、“一带一路”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明显,如何在差距如此明显的环境下做到“统一”,简化投资程序,降低投资成本,这也是“一带一路”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首先是“货币”的统一问题。“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基本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单位,然而每个国家货币的币值也处于变动之中。因此,如果能够在大家认可的足值货币上达成共识,将会大大提高“一带一路”的发展水平。
其次,交通工具的不统一也是“一带一路”项目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当前“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在铁轨轨道尺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货物在运输时候途径不同国家需要进行换轨,例如,中国与中亚国家采用不同的铁路轨道,这不但增加了运输成本,还会限制一些对保鲜条件要求比较高的商品的供应,不利于“贸易畅通”。
最后,沿线国家海关工作也缺乏统一标准。海关是确保对外贸易流通的关键部门,不同国家的海关工作标准存在着一些差异,如果不能得到统一,那么就会使“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效果大打折扣,这也是“一带一路”实施的基础。
为解决这一问题,2015年5月28日,以“互联互通,共建共赢”为主题的“一带一路”海关高层论坛在西安举行,期间提出要在上海建立“一带一路”海关能力培训基地。总之,“一带一路”是一个跨区域的大工程,如果能够做到尊重差异基础上的统一,那么就会打通“一带一路”项目的经络,疏通“一带一路”项目的血液。
4、“一带一路”项目的落实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人”这个主体上来,而无论是高层,还是当地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则直接影响“一带一路”的落实。
首先,沿线国家政治高层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使其会对“一带一路”本土化的大方针产生直接影响。当地政府高层无法准确把握“一带一路”内涵,难免会在制定政策以及落实政策中有失“一带一路”的战略高度。
其次,“一带一路”深入到当地基层建设,需要依靠当地民众之手支撑,如果当地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偏差,滋生“反华意识”,那么“一带一路”项目就会遭到当地民众的抵触,甚至是破坏,这对于“一带一路”战略来说,无异于灾难性的打击。因此,中国需要在“一带一路”项目落实之前构建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正确认识,破解“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以及“中国威胁论”谣言。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深度调研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一带一路”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安全问题。国内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新疆、西藏地区。新疆是“一带一路”战略的西部门户,而近年来,“疆独势力”却异常活跃,在社会上制造各种耸人听闻的打砸抢烧恶性暴力事件,如果不能对“疆独”势力进行有效控制,必然会对“一带一路”项目造成破坏,并引发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
从国际上来看,“一带一路”途径文明的冲突带,尤其是中东地区民族矛盾、教派冲突以及恐怖势力猖獗,不排除“一带一路”沿线项目成为他们进行敲诈勒索的目标。因此,“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财产安全、劳工安全”等也是一项重大挑战。
二、“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应对策略: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深度调研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
》中指出,“一带一路”虽然面临巨大挑战,但是也存在着良好机遇,中国要敢于迎难而上,脚踏实地下好“一带一路”大棋局。
1、践行“一带一路”战略首先需要明确实践主体。
政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倡导者,政府主要扮演着开疆拓土、牵线搭桥的角色。政府首先需要实现沿线国家之间的链接,打开沿线国家的国内市场,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一些方面的“必要统一”,在政策层面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
企业应该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最活跃的部分。商人以追求利益为目标,企业是“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直接承担者,应该成为“一带一路”项目中经济利益的捍卫者。在全球化的今日,跨国公司成为了“海外投资”的主要承担者,中国实施“一带一路”项目也需要有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目前中国的国有企业成为了我国进行海外投资的主体,例如中石油等。
然而,一些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国家背景存有偏见,认为国有企业的存在会导致不公平竞争行为,甚至有不可告人目的。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应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增加国有企业的透明度,做好释疑、解疑工作。当然,不是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可以参与到“一带一路”项目中去。“一带一路”不仅仅是经济战略,也是我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对于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企业,需要进行甄别,宁缺毋滥,这就需要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企业不仅具有强大的经济能力,还要具有过硬的国际公关能力。
2、要采取多种手段有效应对“一带一路”项目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首先,从国家角度来讲,国家应该倡导沿线国家共同建立“一带一路”联合反恐中心,在中心实现反恐情报共享,反恐行为相互配合的目标,共同应对恐怖势力威胁。
其次,中国应该与沿线国家在安全方面加强合作,以当地政府为主,同时依托于“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动乱地区设立一道对“一带一路”资产以及海外劳工进行保护的安全屏障。必要时也可以与当地政府协商后派出维护海外资产项目的安全人员,确保“一带一路”项目的安全。
最后,投资本身就意味着风险,为了规避风险,中国企业也可以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共同组成跨国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将“一带一路”蛋糕共同做大做好。
3、积极推动投资建设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本土化”。
在“一带一路”项目落户沿线国家之前,我国需要建立“一带一路”专门研究机构,做足前期准备工作,并且实现与企业的合作,组织有能力的专门研究人员赴沿线国家进行长期、实地考察,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地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一带一路”企业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投资战略”,促使“一带一路”项目“扎根本土”。此外,智库除了担任研究、考察工作外,还应该发挥桥梁的作用,开启不同国家之间智库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智库层的互信,构建沿线国家决策层对“一带一路”的科学认知。
4、要加强“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传工作。
“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中国走出去的“经济工程”,还是一项巨大的“形象工程”。因此,对“一带一路”的宣传工作需要采取“入乡随俗”的策略,讲求“互利共赢”的原则,使当地人能够真正感受到“一带一路”给他们带去的福利,以及给他们的生活带去的积极改变。中国政府以及企业在开展“一带一路”战略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对当地的公益投入,使“一带一路”走过的地方能够印下友好的脚印。
5、设立专门机构对“一带一路”进行科学管理。
对于“一带一路”的实施,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国际政治、国家与国民安全账、大国责任账、全球与地区发展账、民族信心账等等,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专门机构对“一带一路”进行科学管理,难免会使“一带一路”项目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一带一路”是一项巨大工程,不仅涉及到工程项目建设,还需要与沿线国家进行沟通、协调。
“一带一路”管理机构在设立时应该以项目需要为出发点,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相关机构。其次,“一带一路”管理机构在设立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边机制”,实现与当地政府以及其他国家共同管理,一方面可以实现风险共担,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不同参与者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
6、通过制度化机制将“一带一路”项目在当地固定下来。
当前中国“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时主要采取的是政府间合作,“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再加上选举政治的影响,“一带一路”存在着被中止的风险。任何政府间的合作都存在着风险,唯有通过规则与制度将合作机制化,才能够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能够通过制度化机制将“一带一路”项目在当地固定下来,那么就会确保“一带一路”的连贯性与稳定性,促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依旧处于对规则的适应阶段,并没有主导制定新国际规则的实力。
当前世界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差距比较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对现有国际规则的适应阶段,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无法适应TPP的高度自由化要求,中国应该抓住这一点,将“一带一路”总体保持在现有国际规则的框架内,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去主导制定符合我国利益的新规则,并对一些不合理的规则进行修订,使之能更加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现实发展需要。
8. 一带一路将会面临哪些重大机遇和挑战
1、“一带一路”战略
“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一带一路”作为中国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屹立于世界的领导地位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契合沿线国家的共同需求,为沿线国家优势互补、开放发展开启了新的机遇之窗,是国际合作的新平台。“一带一路”战略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是国家的战略性决策,体现的是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精神。
2、“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新机遇
“一带一路”是一个宏伟的战略构想,它的建设过程不仅涉及众多国家和地区,涉及众多产业和巨量的要素调动,这其间产生的各种机遇不可估量。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产业创新带来的机遇。产业创新涉及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等带来的红利。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国的一些优质过剩产业将会转移到其他一些国家和地区。在国内,因为市场供求变化,一些过剩的产业,也许在其他国家能恰好被合理估值;在国内,因为要素成本的上升而使一些产业、产品失去了价格竞争力,也许在其他国家,较低的要素成本会使这些产业重现生机。在国内,因为产品出口一些发达国家受限而影响整个产业的发展,也许在其他国家就能绕开这些壁垒,等等。此外,由于产业转移引致的产业转型升级更是机遇无限,比如技术改造、研发投入、品牌树造等等都会给投资者带来无限机遇。
第二,金融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首先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流,巨量的资金需求只能通过金融创新来解决。我们已经发起设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但这也只能解决部分资金问题,沿“带”沿“路”国家和地区一定会进行各种金融创新,包括发行各种类型的证券、设立各种类型的基金和创新金融机制等等,这其间的红利和机遇之多甚至是不可想象的。
第三,区域创新带来的机遇。“一带一路”本质上是一个国际性区域经济的范畴,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必将引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区域创新,这包括区域发展模式、区域产业战略选择、区域经济的技术路径、区域间的合作方式等等,这其间的每个创新都蕴涵着无限的机遇。
3、“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不仅有机遇也充满了挑战,需要我们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并未雨绸缪。
首先,自1999年以来,中国政府就一直鼓励企业“走出去”。最初的投资大多集中于一些全球贫穷国家的资源开采项目上。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对外投资首次超过了外资流入,对外投资也被引导到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中的更为引人瞩目的项目上。五六年前,中国“走出去”模式基本上围绕着大宗商品,现在开始在一些实行竞标机制的国家承建基础设施项目。我们知道沿“带”沿“路”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还是比较愿意接受我们的投资,但由于其中一些国家政局并不是十分稳定,不同党派之间的理念差别很大,一旦一个党派下台,就会改变过去的对外政策,这必将给我国在这些国家的投资带来巨大风险。因此,我们在具体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时必须对这些国家的政治格局、法律环境等进行仔细研究,在投资之前做好风险应对的预案,将投资的风险降到最低。
其次,“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的任何创新其实都会有潜在的风险,尤其以金融为主的虚拟经济创新蕴含的乘数式风险,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高度警觉。
最后,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必须得与国内经济状况相适应。我们要看到,中国的产能过剩是相对的;实际上,国内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仍有很大空间,大有可为。如果我们不顾及国内的这些实际需求而一味向国外投资和转移产业,有可能会产生对国内投资的挤出效应和产业的“空洞化”。对此我们要提高警惕。
9. 一带一路建设面临哪些挑战
一带一路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领域更为广阔。它不仅给参与各方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合作红利,也为世界贡献了应对挑战、创造机遇、强化信心的智慧与力量。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的路径与方向。当今世界,挑战频发、风险日益增多。经济增长乏力,动能不足,金融危机的影响仍在发酵,发展鸿沟日益突出,“黑天鹅”事件频出,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抬头,“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地区动荡持续,恐怖主义蔓延肆虐。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的严峻挑战正摆在全人类面前。这充分说明现有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了结构性问题,亟须找到新的破题之策与应对方略。作为一个新兴大国,中国有能力、有意愿同时也有责任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贡献智慧与力量。面对新挑战新问题新情况,中国给出的全球治理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而“一带一路”正是朝着这个目标努力的具体实践。“一带一路”强调各国的平等参与、包容普惠,主张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共同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正是本着这样的原则与理念,“一带一路”针对各国发展的现实问题和治理体系的短板,创立了亚投行、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新型国际机制,构建了多形式、多渠道的交流合作平台,这既能缓解当今全球治理机制代表性、有效性、及时性难以适应现实需求的困境,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公共产品供应不足的局面,提振国际社会参与全球治理的士气与信心,同时又能满足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变革全球治理机制的现实要求,大大增强了新兴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是推进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重大突破。
温馨提示:以上信息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02-01,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10. 一带一路面临哪些挑战
“一带一路”战略面临的主要挑战
首先,从国内发展面临的挑战来看,“一带一路”成功的关键在于“互联互通”,要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必须实现“地区之间”以及“中央与地方”的联通,不同地区之间需要寻找自己的优势,相互配合,才能共同将蛋糕做大、做好。然而,当前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不同行政区域都有自己的地方利益,如果一些地区地方保护主义色彩过于浓厚,或者是不同地区抢占“一带一路”红利,那么就会使“互联互通”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现有的官员绩效评价体系存在不合理之处,“一带一路”是大工程,需要长期的投资,一些项目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取效果,而官员的任期是有时间限制的,一些官员难免会出现“肥了他人田”的担忧。其次,“一带一路”战略规模宏大,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一些地区仍然处于“观望”阶段。因此,“一带一路”在国内实施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互联互通”,这也是破局的关键。
与国内的挑战相比,“一带一路”在国际上面临的挑战则更加艰巨。首先,一些国家政局本身就处在动荡之中,政府对社会的控制能力比较弱,而“一带一路”主要是“高层政治”之间的合作,看重的是与政府间的合作,选举政治本身就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一旦政府发生权力交替,就会存在中止“一带一路”项目的风险。其次,沿线国家国内复杂的利益集团问题也是决定“一带一路”项目实施效果的重要影响因素。“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尤其是有着“火药桶”之称的中东地区教派林立,民族、种族矛盾尖锐,甚至演化为政治矛盾,形成不同的政治利益集团。“一带一路”项目如果不能很好地协调好这些国家复杂的利益集团的利益,那么就会存在一些利益集团为利益争夺而对“一带一路”项目进行破坏的问题,从而增加“一带一路”实施的阻力。最后,沿线国家国内的腐败问题也是“一带一路”不可回避的现实性问题。“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项目的重要支撑,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带一路”也是一个海外投资项目,“金钱容易滋生腐败”。“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腐败问题比较严重,这不仅会增加“一带一路”项目的投资成本,严重的话还会造成不公平竞争行为,使“一带一路”项目在海外面临受阻困境。因此,如何确保一个自由、良性竞争、可持续的国际投资环境是“一带一路”项目在国际上取得成功的核心,也是国际项目合作的“点睛之笔”。
“一带一路”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差距较明显,如何在差距如此明显的环境下做到“统一”,简化投资程序,降低投资成本,这也是“一带一路”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不得不考虑的问题。首先是“货币”的统一问题。“一带一路”沿线有60多个国家,基本上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货币单位,然而每个国家货币的币值也处于变动之中。因此,如果能够在大家认可的足值货币上达成共识,将会大大提高“一带一路”的发展水平。其次,交通工具的不统一也是“一带一路”项目实施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历史原因,当前“一带一路”沿线不同国家在铁轨轨道尺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货物在运输时候途径不同国家需要进行换轨,例如,中国与中亚国家采用不同的铁路轨道,这不但增加了运输成本,还会限制一些对保鲜条件要求比较高的商品的供应,不利于“贸易畅通”。最后,沿线国家海关工作也缺乏统一标准。海关是确保对外贸易流通的关键部门,不同国家的海关工作标准存在着一些差异,如果不能得到统一,那么就会使“一带一路”的“互联互通”效果大打折扣,这也是“一带一路”实施的基础。为解决这一问题,2015年5月28日,以“互联互通,共建共赢”为主题的“一带一路”海关高层论坛在西安举行,期间提出要在上海建立“一带一路”海关能力培训基地。总之,“一带一路”是一个跨区域的大工程,如果能够做到尊重差异基础上的统一,那么就会打通“一带一路”项目的经络,疏通“一带一路”项目的血液。
“一带一路”项目的落实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人”这个主体上来,而无论是高层,还是当地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则直接影响“一带一路”的落实。首先,沿线国家政治高层对“一带一路”的认识使其会对“一带一路”本土化的大方针产生直接影响。当地政府高层无法准确把握“一带一路”内涵,难免会在制定政策以及落实政策中有失“一带一路”的战略高度。其次,“一带一路”深入到当地基层建设,需要依靠当地民众之手支撑,如果当地民众对中国的认识存在偏差,滋生“反华意识”,那么“一带一路”项目就会遭到当地民众的抵触,甚至是破坏,这对于“一带一路”战略来说,无异于灾难性的打击。因此,中国需要在“一带一路”项目落实之前构建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的正确认识,破解“中国版马歇尔计划”以及“中国威胁论”谣言。
中投顾问在《2016-2020年中国“一带一路”战略深度调研及投资机会研究报告》中指出,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一带一路”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安全问题。国内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新疆、西藏地区。新疆是“一带一路”战略的西部门户,而近年来,“疆独势力”却异常活跃,在社会上制造各种耸人听闻的打砸抢烧恶性暴力事件,如果不能对“疆独”势力进行有效控制,必然会对“一带一路”项目造成破坏,并引发严重的社会不良影响。从国际上来看,“一带一路”途径文明的冲突带,尤其是中东地区民族矛盾、教派冲突以及恐怖势力猖獗,不排除“一带一路”沿线项目成为他们进行敲诈勒索的目标。因此,“一带一路”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财产安全、劳工安全”等也是一项重大挑战。
“一带一路”未来发展的应对策略
第一,践行“一带一路”战略首先需要明确实践主体。政府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倡导者,政府主要扮演着开疆拓土、牵线搭桥的角色。政府首先需要实现沿线国家之间的链接,打开沿线国家的国内市场,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一些方面的“必要统一”,在政策层面为“一带一路”保驾护航。其次,企业应该成为“一带一路”战略中最活跃的部分。商人以追求利益为目标,企业是“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直接承担者,应该成为“一带一路”项目中经济利益的捍卫者。在全球化的今日,跨国公司成为了“海外投资”的主要承担者,中国实施“一带一路”项目也需要有一批实力强大的跨国公司。目前中国的国有企业成为了我国进行海外投资的主体,例如中石油等。然而,一些国家对国有企业的国家背景存有偏见,认为国有企业的存在会导致不公平竞争行为,甚至有不可告人目的。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应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增加国有企业的透明度,做好释疑、解疑工作。当然,不是所有的国有企业都可以参与到“一带一路”项目中去。“一带一路”不仅仅是经济战略,也是我国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对于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企业,需要进行甄别,宁缺毋滥,这就需要参与“一带一路”项目的企业不仅具有强大的经济能力,还要具有过硬的国际公关能力。
第二,要采取多种手段有效应对“一带一路”项目中存在的安全问题。首先,从国家角度来讲,国家应该倡导沿线国家共同建立“一带一路”联合反恐中心,在中心实现反恐情报共享,反恐行为相互配合的目标,共同应对恐怖势力威胁。其次,中国应该与沿线国家在安全方面加强合作,以当地政府为主,同时依托于“联合国维和部队”,在动乱地区设立一道对“一带一路”资产以及海外劳工进行保护的安全屏障。必要时也可以与当地政府协商后派出维护海外资产项目的安全人员,确保“一带一路”项目的安全。最后,投资本身就意味着风险,为了规避风险,中国企业也可以与其他国家的企业共同组成跨国公司,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将“一带一路”蛋糕共同做大做好。
第三,积极推动投资建设项目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本土化”。在“一带一路”项目落户沿线国家之前,我国需要建立“一带一路”专门研究机构,做足前期准备工作,并且实现与企业的合作,组织有能力的专门研究人员赴沿线国家进行长期、实地考察,分析当地的实际情况,针对当地发展的具体情况以及“一带一路”企业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的“投资战略”,促使“一带一路”项目“扎根本土”。此外,智库除了担任研究、考察工作外,还应该发挥桥梁的作用,开启不同国家之间智库的沟通与交流,增强智库层的互信,构建沿线国家决策层对“一带一路”的科学认知。
第四,要加强“一带一路”的对外宣传工作。“一带一路”不仅仅是中国走出去的“经济工程”,还是一项巨大的“形象工程”。因此,对“一带一路”的宣传工作需要采取“入乡随俗”的策略,讲求“互利共赢”的原则,使当地人能够真正感受到“一带一路”给他们带去的福利,以及给他们的生活带去的积极改变。中国政府以及企业在开展“一带一路”战略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对当地的公益投入,使“一带一路”走过的地方能够印下友好的脚印。
第五,设立专门机构对“一带一路”进行科学管理。对于“一带一路”的实施,不能只算经济账,还要算国际政治、国家与国民安全账、大国责任账、全球与地区发展账、民族信心账等等,如果没有一套完善的专门机构对“一带一路”进行科学管理,难免会使“一带一路”项目顾此失彼,达不到预期的目的。“一带一路”是一项巨大工程,不仅涉及到工程项目建设,还需要与沿线国家进行沟通、协调。“一带一路”管理机构在设立时应该以项目需要为出发点,根据实际需要设立相关机构。其次,“一带一路”管理机构在设立的过程中可以采取“多边机制”,实现与当地政府以及其他国家共同管理,一方面可以实现风险共担,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不同参与者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
第六,通过制度化机制将“一带一路”项目在当地固定下来。当前中国“一带一路”与沿线国家发展战略对接时主要采取的是政府间合作,“一带一路”沿线一些国家政局不稳,再加上选举政治的影响,“一带一路”存在着被中止的风险。任何政府间的合作都存在着风险,唯有通过规则与制度将合作机制化,才能够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如果能够通过制度化机制将“一带一路”项目在当地固定下来,那么就会确保“一带一路”的连贯性与稳定性,促进“一带一路”可持续发展。当前中国虽然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中国依旧处于对规则的适应阶段,并没有主导制定新国际规则的实力。当前世界不同地区发展水平差距比较大,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还处于对现有国际规则的适应阶段,大部分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还无法适应TPP的高度自由化要求,中国应该抓住这一点,将“一带一路”总体保持在现有国际规则的框架内,在力所能及的基础上,去主导制定符合我国利益的新规则,并对一些不合理的规则进行修订,使之能更加符合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现实发展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