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建筑工程 > 中国建筑工程防灾举例

中国建筑工程防灾举例

发布时间:2021-08-15 21:36:54

⑴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的出版刊物

分会于1979年创办《地震工程动态》杂志,于1985年更名为《工程抗震》,已出版发行95期,是地震工程和工程抗震专业性期刊。其宗旨是宣传我国抗震防灾的方针政策;介绍有关工程抗震的标准、规范、规程及其相关背景材料;刊登最新工程抗震、减灾的科研成果;报道国内外地震工程动态和抗震设计、加固改造先进经验。《工程抗震》的发行对象为从事工程抗震和城镇抗震防灾工作的科研、设计、施工和管理人员以及有关大专院校的师生。该刊的特点是:经常发表有关抗震防灾方针政策性文章,同时配合全国性工程抗震方面重大活动和会议安排,积极组织一系列专题性报道;多年来注意介绍、学习和应用抗震规范方面的文章;经常有震害调查报告文章;着重推荐有一定经济效益的抗震设计、抗震加固经验方面的文章。该刊的栏目有:(1)抗震设计、研究与加固;(2)震害预测与城市防灾;(3)标准、规范、规程;(4)隔震、减震技术;(5)震害调查;(6)其他。

⑵ 中国古代建筑的小兽都代表了什么

中国古建的檐角屋脊上常常排列着一些数目不等的小动物作为装饰,这些美丽的装饰品是中国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
这些小动物一般叫做屋脊走兽、檐角走兽、仙人走兽、垂脊吻等,古建行内部也称为小跑或“走投无路”。它们已经“走”到了檐角的最前端,再向前一步就会掉下去,真的是走投无路的。
中国古建大都为土木结构,屋脊是由木材上覆盖瓦片构成的。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因处于最前沿的位置,要承受上端整条垂脊的瓦片向下的一个“推力”;同时,如毫无保护措施也易被大风吹落。因此,人们用瓦钉来固定住檐角最前端的瓦片,在对钉帽的美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各种动物形象,在实用功能之外进一步被赋予了装饰和标示等级的作用。
唐宋时,还只有一枚兽头,以后逐渐增加了数目不等的蹲兽,到了清代形成了今天常见的“仙人骑凤”领头的小动物队列形态。
一种传说他是姜子牙的小舅子,想利用姜子牙的关系往上爬。姜子牙看出小舅子的居心,但深知道他才能有限,因此对他说:“你的官已升到顶了,如果再往上爬就会摔下来。”古代的建筑师们根据这个传说,把他放在了檐角的最前端,如果再往上爬一步就会掉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另一种传说他是齐泯王,在位期间不务正业,昏庸无道,所以遭到群众的憎恨,珍禽异兽穷追猛打,把他追到走投无路的地步,再往前迈一步,就会掉下来摔得粉身碎骨。
在小仙人之后,坐姿排列着一队小动物,根据建筑规模和等级不同而数目有所不同,多为一、三、五、七、九等单数。北京故宫的太和殿用到了十个,除了象征着皇权的至高无上外,大概也意味着只有皇帝才配享受到“十全十美”的待遇。在不同的建筑物上小动物的数目不等,用九个来举例,它们依次是:鸱吻(龙的九子之一)、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押鱼、獬豸、斗牛。故宫太和殿在最后增加了一个行什。数目越多,表示级别越高。拿故宫来说,太和殿用了十个,天下无二;皇帝居住和处理日常政务的乾清宫,地位仅次于太和殿,用九个;坤宁宫原是皇后的寝宫,用七个;妃嫔居住的东西六宫,用五个;某些配殿,用三个甚至一个。这些小兽代表的意义分别为:
1.鸱吻,喜欢四处眺望,因此在檐角的前面。
2.凤,象征尊贵、有圣德之人。据《史记·日者列传》:“凤凰不与燕雀为群。”凤是吉瑞的象征,亦是皇后的代称。
3.狮子,代表勇猛、威严。《传灯录》记载:“狮子吼云:‘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狮子作吼,群兽慑伏。”
4.天马、海马,象征着威德通天入海,畅达四方。
5.狻猊,古书记载是与狮子同类的猛兽,也有说为龙的九子之一。传说能食虎豹,有率从百兽之意。
6.狎鱼,是海中异兽,传说和狻猊都是兴云作雨、灭火防灾的神。
7.獬豸,古代传说中的猛兽,与狮子类同。《异物志》中说“东北荒中有兽,名獬豸”。传说能辨别是非曲直,独角,又有神羊之称,是勇猛、公正的象征。
8.斗牛,传说中是一种虬龙,据《宸垣识略》载:“西内海子中有斗牛……遇阴雨作云雾,常蜿蜒道路旁及金鳌玉栋坊之上。”传说是一种兴云作雨、镇火防灾的吉祥物。
9.行什,一种带翅膀猴面孔的人像。
古代的宫殿多为木质结构,易燃,因此檐角上使用了传说能避火的小动物。这些美观实用的小兽端坐檐角,为古建筑增添了美感,使古建筑更加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充满艺术魅力。梁思成评价道:“使本来极无趣笨拙的实际部分,成为整个建筑物美丽的冠冕”。

⑶ 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的经典工程

中央电视台新台址
本项目占地总面积19.7公顷,由中央电视台(CCTV)主楼、服务楼、电视文化中心(TVCC)及室外工程组成。其中主楼高234米,地上52层、地下3层,设10层裙楼,建筑面积49.49万平方米。主楼的两座塔楼双向内倾斜6度,在163米以上由“L”型悬臂结构联为一体,建筑外表面的玻璃幕墙(10万平方米,共27400余块)采用强烈的不规则几何图案组成。钢结构总用钢量高达12万吨,混凝土总用量达35.75万立方米。该工程造型独特、结构新颖、高新技术含量大,在国内外均属“高、难、精、尖”的特大型项目。
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
国家游泳中心工程位于北京市奥林匹克公园B区,建筑面积62828平方米,工程造价66060万元,是2008年奥运会游泳、跳水、花样游泳比赛用馆。奥运会期间,承担游泳、跳水、花样游泳等比赛,赛后将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大型水上运动中心,既可举办大型国际赛事,又能为公众提供水上娱乐、运动、休闲、健身等服务。
国家游泳中心工程采取多种技术方案和措施,解决了施工中的大量技术难题,工程施工质量满足了设计要求,实现了工程建设质量、安全和工期目标。其中,“新型多面体钢架结构”造型复杂、构件数量大,施工中构件的制作、安装、管理难度高,并实现了“三维空间快速测量定位”、“单杆+单球地面拼装高空组装”、“首次大量采用Q420C级国产高强钢材”、“群顶同步卸载”四个方面的自主创新,项目施工综合技术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并多次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等国家领导的高度称赞。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
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是一幢以办公为主,集商贸、宾馆、观光、展览及其他公共设施于一体的大型城市立体花园,该工程地块面积30,000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积14,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381,600平方米。该项目的投资总额为83亿人民币,建造总承包价约为52亿元人民币。该大厦地下3层,地上101层,净高492米,该大厦已经被国际高层建筑与城市人居委员会认定为:人可到达高度和屋顶高度两项世界第一。该大厦位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金融贸易中心区Z4-1街区,与金茂大厦相距仅40米。 该项目由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牵头,联合地方建筑公司实施的工程总承包。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已经于2008年中建成并投入运营。因该大厦采用了大量的新技术、新设备和新材料使得其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人性化等指标均占据了全球超高层建筑的首位,已被国际高层建筑与城市人居委员会评定为“2008年全球最佳高层建筑”已成为世界级的城市地标建筑。
上海浦东国际金融大厦
上海浦东国际金融大厦(上海中银大厦)座落于上海浦东陆家嘴银城中路200号,在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南侧,与上海的标志性建筑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和金茂大厦遥相呼应,成鼎立之势。
工程独特的造型设计,创意来自于水晶及中国古钱币的形状,象征财富、纯洁、坚毅的高贵形象,充满活力和欣欣向荣的立体动感,成为浦东乃至上海的又一跨世纪的标志性建筑。屋顶配自直升飞机停机坪。是一座超高层现代化的智能建筑。
首层大堂作为大厦的点睛部位,挑高26M,弧形玻璃慕墙跨越四个楼层的巨大室内空间,使整个大堂气度非凡。钢结构安装工程是一亮点。工程量9200t,焊缝总长度8.5千米, 高强螺栓26万棵。变截面、节点复杂。施工中采用了双机抬吊,先吊梁后吊柱的逆向作业法,一钩多吊法,移动式操作平台等施工技术。焊缝采用UT探伤检验100%合格,一级焊缝占98.2%;高强螺栓连接中,一个节点螺栓群达320棵螺栓,实现一次穿孔成功。幕墙安装是工程的另一亮点,幕墙总面积3.7万M2变形面多,包括斜截面、橄榄形、结构复杂。斜面与橄榄形曲线交接处采用球铰柔性连接,以适应直面与斜面在荷载作用下发生的各个方向的变形,很好地解决了复杂节点的防渗漏问题。

⑷ 中国减灾工程有哪些

1、防洪抗旱工程(长江三峡、淮河太湖治理工程、黄河小浪底工程等)
2、防震抗震(加固震区中的铁路和公路、加固水库等工程都是)
3、滑坡泥石流及地裂缝防治工程(目前正在对长江三峡链子崖危岩体5处滑坡进行处理)
4、防沙治沙、森林火灾和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三北”防护林、种植人工林)
5、农牧林业病虫害防治工程(全国已经建立了县级以上的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机构2400多个)

⑸ 急...求一篇有关土木工程防灾的论文5000字左右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地域辽阔,天气变化万千,洪水、飓风、龙卷风、地震等不可抗性灾难频发,此次汶川特大地震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伤害。近50年来,我国每年由地震、地质、旱涝、海洋、疫病等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自然灾害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全的重要因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我国防灾减灾的综合能力已成为当务之急。
一、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的现状

我国目前已建立起了较为完善、广为覆盖的气象、海洋、地震、水文、森林火灾和病虫害等地面监测和观测网,建立了气象卫星、海洋卫星、陆地卫星系列,并正在建设减灾小卫星星座系统。在气象监测预报方面,建成了较先进的由地面气象观测站、太空站、各类天气雷达及气象卫星组成的大气探测系统,建立了气象卫星资料接收处理系统、现代化的气象通信系统和中期数值预报业务系统。全国已形成了由国家、区域、省、地、县五级分工合理、有机结合、逐级指导的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测体系。为了监测江河洪水,国家组建了由数目众多的水文站、水位站、雨量站等组成的水文监测网,建立了七大江河地区洪涝灾害易发区警戒水域遥感数据库,将遥感技术在“八五”期间应用于洪灾监测。大江大河防汛抗旱工程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有些领域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另外,利用现代科技积极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如农区人工增雨、人工防雹、滴灌工程等,这些技术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对防灾减灾发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在地震监测和抗震方面,组建了400多个地震观测台站,“十五”期间进行了数字化改造,由48个国家级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国家数字测震台网和由300多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站组成的20个区域数字测震台网以及若干个流动数字测震台网、数字强震台网构成了中国数字测震系统,建立了大震警报系统和地震前兆观测系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监测预报系统,编制了全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震害预测图,确定了52个城市作为国家重点防震城市,对全国地震烈度6度以上地区的工程建筑,实施综合性震害防御,对城市和大中型工矿企业的新建工程进行了抗震设防,完成了多条铁路干线、主要输油管线和多座骨干电厂、大型炼油厂,一批重点骨干钢铁企业和超大型乙烯工程以及大型水库的抗震加固。在地质灾害防治方面,加强了对滑坡、泥石流、崩塌以及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裂等地质灾害的勘查防治工作,采取了包括工程防御体系、生物水保防御体系、管理防护体系,社会管理体系和预测及报警体系在内的综合防御体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把生态建设与防灾减灾相结合,实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退田还湖、退田还草和修建水利工程等一系列措施,极大地防止和减轻了地质灾害的危害和损失。全国已建立了25片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治理区,实施了七大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在一万多条水土流失严重的小流域,开展了山水田林综合治理。先后确立了包括“三北”防护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沿海防护林、平原农田防护林、淮河太湖流域防护林、珠江流域防护林、辽河流域防护林、黄河中游防护林和太行山绿化工程、防治沙漠化工程的十大林业生态工程。此外,还发射了“资源一号”、“资源二号”卫星,广泛应用于资源勘查、防灾减灾、地质灾害监测和科学试验等领域。

二、我国防灾减灾科技应用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管理缺乏综合协调

长期以来,我国的灾害管理体制基本是以单一灾种为主、分部门管理的模式,各涉灾管理部门自成系统,各自为战。由于没有常设的综合管理机构,各灾种之间缺乏统一协调,部门之间缺乏沟通、联动,造成了许多弊端,如缺乏综合系统的法规、技术体系政策与全局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规划;缺少系统的、连续的防灾减灾思想指导,不利于部门之间协调;缺少综合性的防灾减灾应急处置技术系统;缺少专门为灾害救援的综合型救援专家、技术型队伍;没有形成相对完善的防灾减灾科学技术体系;信息公开和交流渠道不顺畅;资源、信息不能共享;科学决策评估支持系统与财政金融保障制度尚未建立等等,直接影响防灾减灾实效。

2.投入不足 资金渠道单一

全国每年投入到防灾减灾科技研发和应用的经费十分有限,在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科研设备购置、防灾工程建设、防灾减灾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推广应用等多方面投入不足。主要是因为我国防灾减灾科研基本依赖于财政拨款,资金来源渠道单一。由于防灾减灾科研具有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近期经济效益,很难吸引企业资金和社会资金主动投入,造成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技术推广滞后。另外,缺少科研成果推广的中间环节与适合防灾减灾工作规律的运行机制,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转化率低,一些防灾减灾科研成果的推广应用率不足10%,严重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深入进行,影响了全国防灾减灾工作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3. 科技资源尚待优化配置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气象、地震、地质、环保等领域,由于缺乏宏观协调管理及传统的条块分割现状,一方面各领域主要关注本领域的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研发工作主要局限于解决本领域存在的技术问题,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资源没有得到合理配置,科技开发与应用水平发展很不平衡,在基础地理信息、救灾设备和队伍建设方面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另一方面,仪器、设备、资料、数据等都由部门、单位甚至个人所有,不能实现资源共享共用,资源条件不能系统整合形成高效、共享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法形成合力和整体创新优势。

4.防灾减灾科技发展缓慢

一是在不同灾种以及防灾减灾的不同环节中,科技发展与应用水平很不平衡;二是各灾种的应急研究和操作水平差别较大,低水平重复研究较多;三是技术手段和装备落后,监测能力不强,短期预测预报能力还较低;四是缺乏各类灾害的科学评估模型和方法,灾害信息共享应用和评估的技术急需完善;五是对一些重大灾害的认识与防治技术,长期徘徊不前;六是现有科研结合国情实际不够密切,科技整体支撑能力有待提高等。

5. 防灾减灾高水平科技人才匮乏

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主要集中在专业管理部门和科研机构中,基层防灾减灾机构普遍缺少技术应用人才,与我国防灾减灾工作重点结合不密切,特别缺乏防灾减灾领域的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工程技术应用人才。另外,研究经费、待遇等方面条件较差,影响我国防灾减灾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与发展。

6. 科普宣教力度不够

缺乏统一的防灾减灾科普规划,没有固定的防灾减灾科普教育基地,也缺乏经常性的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使防灾减灾科普缺乏系统性、连续性,致使我国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知识、防灾减灾意识的科普教育水平较低,全社会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较差,最终影响我三、我国防灾减灾科技支撑的对策建议

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

设置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全国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

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

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

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

3. 多渠道增加对防灾减灾的科技投入

将防灾减灾发展所需投入纳入每年科技经费预算,按照一定的使用比例,支持研究开发工作、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技术装备、参加国际交流等。并使防灾减灾科技投入的增长幅度不低于科技经费增长的总体水平。

建立社会防灾减灾基金,吸收企业、社会团体、公民及海外人士对防灾减灾的捐赠,按比例将部分基金用于科技投入。

用给予引导资金的方式,促进地方政府增加防灾减灾科技投入,引导技术开发机构与企业投资防灾减灾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4. 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全国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全天候运转监测网;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国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5.加强防灾减灾科技能力与科技队伍建设

通过科研体制改革和现代院所制度建设,进行课题制、首席专家负责制和科研经费预算等防灾减灾科技机构科研管理制度建设;鼓励科研与地方防灾减灾需要紧密结合,开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和治理;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防灾减灾技术和装备,实现产业化;与管理部门合作,尝试推广先进的防灾减灾技术和管理方法,探索区域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模式;参与重点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试验示范区建设。

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在我国高校中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6. 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⑹ 举例说明中国防灾减灾的主要成就

汶川地震,四川地震,

⑺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的介绍

中国建筑学会抗震防灾分会成立于1978年5月,当时名为地震工程学术委员会,后改名为抗震防灾分会。主要是举行了多次学术交流活动、出版相关刊物,为中国的抗震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⑻ 中国的结构大师都有那些

1、容柏生(1930.8.27--)建筑结构专家。广东省珠海市人。1953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总工程师。建筑结构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

1983年在国内首创出新型的“超级构架”结构体系。1985年成功地在花岗岩残积土层上用天然地基建成18层高建筑。

1989年采用多项新技术及措施设计并建成63层高大厦,为当时国内最高的钢筋混凝土高层房屋,其中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楼盖的应用属国际先进水平,设计和施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2、江欢成,1938年1月生于广东梅州市。工程结构专家,中国勘察设计大师。1957年梅州中学毕业,1963年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

主要业绩有:上海东方明珠塔的设计总负责人,该塔以其完美的造型,独特的结构,赢得国内外高度赞誉,成为上海市公认的城市标志;印尼雅加达塔(558米高)设计总负责人,在和世界一流建筑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上海金茂大厦业主的设计顾问组组长;作为主要设计者,第一次将30米直径天线卫星地面站成功地设计在软土地基上,获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奖。

3、沈祖炎,曾任同济大学副校长、上海防灾救灾研究所所长、国家土木工程防灾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主任及评估委员会主任、美国结构稳定研究委员会委员、国际桥梁与结构协会钢木结构委员会委员等。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沈世钊,沈世钊教授致力于大跨空间结构新兴领域的开拓,在“悬索结构体系及其解析理论”、“网壳结构非线性稳定”、“大跨柔性屋盖风振动力响应”和“网壳结构在强震下的失效机理和动力稳定性”等前沿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他密切联系工程实践,结合重大工程创造性地设计了多项具有典型意义的大型空间结构。1990年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5、张维岳,中国著名工程结构专家,长期从事板壳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大跨度悬索及斜拉索空间结构,地下与防暴结构及抗震防灾等方面的研究,成就和贡献突出。曾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结构研究所副所长、副院长,,现为中国建筑科学院顾问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

⑼ 我国历史上最成功的防灾减灾工程有哪些

都江堰之类的吧~~
如果是作文的话就写中国长江防洪体系嘛、主写三峡大坝~~再歌颂一下我党的丰功伟业就ok了

与中国建筑工程防灾举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苏州假山景观设计工程 浏览:862
哈尔滨工程造价招聘 浏览:937
建筑工程土建劳务分包 浏览:632
道路监理工程师 浏览:476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在本校吗 浏览:370
河北工程大学保研率多少 浏览:287
有学质量工程师的书吗 浏览:479
康乐县建筑工程公司 浏览:569
助理工程师二级 浏览:872
注册安全工程师初级考试时间 浏览:90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题研究 浏览:881
工程造价图纸建模 浏览:888
辽宁恒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浏览:93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工程项目 浏览:737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兴趣爱好 浏览:316
密歇根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浏览:388
广西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 浏览:31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浏览:858
有线电视工程建设管理条例 浏览:270
云南工程监理公司排名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