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建筑工程 > 嘉峪关关城建筑工程

嘉峪关关城建筑工程

发布时间:2021-08-17 01:02:04

1. 嘉峪关经历了几次大规模的扩建

历史上,嘉峪关从建关到成为坚固的防御工程,经历了160多年的时间,共有4次大规模的扩建。

首先,在1372年第一次筑成土城,周长约733米,高约6.7米,就是后来的内城夯筑部分,当时只是有关无楼。

又过了11年,也就是1506年,李端澄又按照先年所建关的样式、规格修建了内城光化楼和柔远楼,同时,还修建了官厅、仓库等附属建筑物。

经过这次修建,嘉峪关的城楼虽然修好了,却依然是孤城一座,河西边境的番兵在而后的十几年里两度围困攻破嘉峪关,或是干脆绕过它去劫掠附近地区。这让嘉峪关附近的人们很是烦恼。

1539年,兵部尚书翟銮巡视西北,看到孤苦伶仃的嘉峪关,认为这里必须加强防务,便上书皇帝恳请加固嘉峪关的关城修缮边墙,于是,嘉峪关便有了明代时期的最后一次扩建。

之后,嘉庆帝命人大兴土木加固关城,在关城上增修敌楼、角楼等,并在关南关北修筑两翼长城和烽火台等。

至此,一座规模浩大,建筑宏伟的古雄关挺立在戈壁岩岗之上。这座古老的关隘一直保存到后来,整座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

2. 关城的介绍

长城的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系统。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 道关防。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3. 简要介绍嘉峪关关城的建筑形式

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

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地势最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和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1965年以关名建市。

嘉峪关的组成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长城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组成重叠并守之势,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百里一城的防御体系。

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

4. 嘉峪关关城是由什么组成的

嘉峪关关城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

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墙高9米,加垛墙1.7米,总高10.7米。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历经600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分仍然完整牢固。

在后来的嘉峪北段长城下出土的“长城工牌”,上面详细记载了当时修长城和修筑内城城墙的分工情况。

上面清楚的记载着,修筑工程结束后,人们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在距城墙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不进去,证明城墙坚固合格;如若箭头射入墙体,则证明工程不合格,要进行返工重建。如此严格的长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证了长城和内城城墙工程的质量。

内城西门也称柔远门,门额刻“柔远”两字,意思是明王朝对边陲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在内城东西二门外,还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布局森严。

关城内西面城垣凸出,中间开门。这里原有城楼,与东西二楼形制相同,三楼东西成一线,西有砖砌罗城,东、南、北三面土筑围墙,连接长城。由此形成城外有城,重关重城,成并守之势。

嘉峪关城楼

5. 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历经600年,为何保存的如此完整

嘉峪关有着天下第一关之称,那是过去的军事中心,据史书记载,内城原建有嘉峪公馆,巡检衙门,仓库等设施,不过保存至今的,也就只有官井和指挥作战的游击将军府了,嘉峪关作为一座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其设计极其缜密,坐东向西共有7道城门,由外城、瓮城、内城、罗城、城壕五部分组成,构成了一个城内有城、城外有墙、墙外有壕的层层设防,布局严密的可谓是水泄不通,这也是时至今日保护完好的原因之一吧!

嘉峪关的关城,由内城、外城、瓮城、罗城和城楼等建筑构成,面积超过三万三千平方米,平面布局呈梯形,作为关城的中心,内城占地面积最大,四边城墙大约160米左右,高度9米,关城正门刻着“嘉峪关”三字,关城外城墙用壕沟隔开,文昌阁、关帝庙、营房、官井、戏楼分布在内外城之间,长城像两只胳膊修建在关的南北两侧,高大雄伟的关城和长城、城壕、城台、烽隧等构成了严密实用的城防体系,因此而得名“天下第一雄关”之称,吐鲁番侵犯河西的时候都坚不可摧,当然也就会经得起时间与岁月的洗礼啦!

6. 那位能给详细介绍一下 嘉峪关 信息吗

一。嘉峪关长城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是明代长城沿线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是明朝及其后期各代,长城沿线的重要军事要塞,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
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中部偏西),距今已有631年的历史。它比山海关早建九年。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历时168年,于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正如史料《秦边纪略》所记:“初有水而后置关,有关而后建楼,有楼而后筑长城,长城筑而后可守也”。嘉峪关关城布局合理,建筑得法。关城有三重城郭,多道防线,城内有城,城外有壕,形成重城并守之势。它由:内城、瓮城、罗城、城壕及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高台楼阁建筑和城壕、长城峰台等组成。内城是关城的主体和中心,其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内城东西二门外,都有瓮城回护,面积各有500余平方米。瓮城门均向南开,西瓮城西面,筑有罗城,罗城城墙正中面西设关门,门楣上题“嘉峪关”三字。关城内现有的建筑主要有游击将军府、官井、关帝庙、戏台和文昌阁。
嘉峪关关城依山傍水,扼守南北宽约15公里的峡谷地带,该峡谷南部的讨赖河谷,又构成关防的天然屏障。嘉峪关附近烽燧、墩台纵横交错,关城东、西、南、北、东北各路共有墩台66座。嘉峪关地势天成,攻防兼备,与附近的长城、城台、城壕、烽燧等设施构成了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又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
[编辑本段]嘉峪关文化遗产
长城文化遗产“万里长城——嘉峪关”: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地名录》,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端起点,也是明代万里长城沿线保存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壮观的古代军事城堡,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美誉。“万里长城——嘉峪关”初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嘉峪关长城由西长城、东长城和北长城三部分组成,全长约60公里。长城内外城台、墩台、堡城星罗棋布,共同构成了嘉峪关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是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嘉峪关游击将军府陈列分为两个部分。前院以议事厅为中心,着重展示古代游击将军及文武官员指挥御敌、签发关文等情景。后院是游击将军及家眷生活的场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击将军及其眷属的生活场面。陈列形式既朴实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趣味性。※长城第一墩:古称讨赖河墩。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它是明代万里长城自西向东的第一座墩台,是明代长城的西端起点。墩台北距关城7.5公里,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边上,可谓:“天下第一险墩”。依托古墩台兴建的文物景区,东临酒泉,西连荒漠,北依嘉峪,南望祁连。景区包括讨赖河墩、地下谷、观景平台、滑索、吊桥、“醉卧沙场”雕塑群、“中华龙林”等功能区。景区以长城文化和丝绸之路文化为内涵,以戈壁风光和西北民俗风情为基础,是一处观光、探险、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悬壁长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此段长城从关城东闸门边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长7.5公里。山腰长城约750米,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臂,故有“西部八达岭”之称。二、古代岩画石关峡是嘉峪关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这里是中国古代丝绸古道兴亡更替的见证。石关峡内的黑山岩画是我国西北地区的摩崖浅石刻画,其时代为战国,它是我国北方地区时代最早、距离城市最近的岩画,是1989年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嘉峪关的一处重要的文物古迹。岩画主要分布在西北距嘉峪关市14公里处的黑山之中,共有岩画150余幅。岩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动物、狩猎、舞蹈、操练、庙宇、古文字等,黑山岩画对于研究西北地区远古社会的民族、宗教、生态、自然环境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是中国西部地区岩画的代表之一。三、古墓葬文化“果园——新城魏晋墓群”是200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五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嘉峪关魏晋砖壁画墓是“果园——新城魏晋墓群”的一部分,位于嘉峪关市区东约18公里的新城镇,在这里分布着魏晋时期的古墓葬千余座,素有“地下画廊”之称。古墓葬出土的660余幅彩绘砖壁画,真实描绘了中国魏晋时期河西走廊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诸方面的状况,其内容包括牧畜、农耕、兵屯、狩猎、营垒、出行、驿传、宴乐、舞蹈等。这些砖壁画是研究魏晋时期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民俗等的实物资料。绘画笔法简练,画技高超,其绘画内容在美术领域填补了我国魏晋时期绘画史上的空白。

7. 传说建嘉峪关用了99999块砖,这样有什么说法吗

的确有建嘉峪关用了99999块砖这个说法,说是非常厉害的计算专家易占开当时根据精确计算需要99999块砖,最后多的一块放在嘉峪关的城楼上面,每块砖上都有准确的年月日和工人的名字。

关于嘉峪关有一位著名的人物易开占,说他能很精确地说明修建建筑物的用料,还非常的精确,修建嘉峪关的时候,易开占也是经过计算后给出“需要99999块砖”,但是修建嘉峪关的监工不信啊,就说多一块少一块就拿头是问。

完工后剩下了一块砖,这块砖被称为“定城砖”,易占开当时说这块砖是神仙放在那里的,谁要是动了它,那会塌的,于是这块砖就一直在嘉峪关的城楼上面放着。

8. 嘉峪关的城墙上放着一块砖,这块砖到底是什么来头,千年来无人敢动

这块砖是修建嘉峪关时候的定城砖,传说易开占说只要拿走了这块砖,那么就会导致整个嘉峪关倒塌了。从此之后就再也没有人敢去动这块砖了。

修建嘉峪关的原因

明朝政府越混越不行,根本就没有能力抵抗吐蕃,大臣想来想去,都建议帝王修建嘉峪关,要知道嘉峪关的地理位置非常独特,加上气候恶劣,想要把它建起来,难度系数有点高哦,因此政府就下令选取能干活的,可以把嘉峪关修建成天下第一雄关的工匠了。


定城砖的由来

在易开占的努力下,嘉峪关折腾好了,可是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会出现多一块砖了,检查嘉峪关的官员就觉得自己的机会来,就故意刁难易开占,你说不过不会浪费一块砖的,现在剩下一块,你要怎么解释呢?

易开占非常不开心,知道有人故意陷害他,他慢慢淡定下来说了一句话:"这块砖是定城砖来的,谁也不可以拿下了,不然整嘉峪关会瞬间倒塌了......”从此之后这块砖就一直存在了。

9. 嘉峪关关城

关城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从初建到筑成一座完整的关隘,经历了168年(1372-1539年)的时间,是明代长城沿线九镇所辖千余个关隘中最雄险的一座,至今保存完好。1961年3月,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而得有“天下雄关”、“连陲锁阴”之称。
嘉峪关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线成重叠并守之势,壁垒森严,与长城连为一体,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关城以内城为主,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筑而成,西侧以砖包墙,雄伟坚固。内城开东西两门,东为“光化门”,意为紫气东升,光华普照;西为“柔远门”,意为以怀柔而致远,安定西陲。门台上建有三层歇山顶式建筑。东西门各有一瓮城围护,西门外有一罗城 ,与外城南北墙相连,有“嘉峪关”门通往关外,上建嘉峪关楼。嘉峪关内城墙上还建有箭楼、敌楼、角楼、阁楼、闸门楼共十四座,关城内建有游击将军府、井亭、文昌阁,东门外建有关帝庙、牌楼、戏楼等。整个建筑布局精巧,气势雄浑,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陈运和诗才称“从山海关跋涉过来的著名史诗 向西,向西,直到这儿步履中止 万里长城的句号述说着过去 那高踞海拔1700多米的伟大功绩 并城北倚的马鬃山抖动古老记忆 都市南依的祁连山雪映亮崭新世纪 远行的驼铃敲响戈壁景观 历代的蹄迹回报边疆警惕 ”。
在嘉峪关流传一个歌颂古代工匠的传说。说是明朝修嘉峪关时,主管官员给工程主管人出难题,要求他预算用材必须准确无误。在工匠们的帮助下,工程主管人进行了精确的计算。结果工程竣工时,所备的砖瓦木石恰恰用完,只剩下一块城砖,称为“最后一块砖”。这块砖仍放在会极门(西瓮城门)门楼檐台上,旅游者慕名都要来看一看这“最后一块砖”,引起对古代工匠们的聪明、智慧的敬佩之情。

嘉峪关自建造以来,屡有战事。明正德年间的1515-1522年,吐鲁番满速尔兵数犯河西。当时嘉峪关只是座孤城,以致满速尔兵两破关城,并屡掠附近请部民众牛羊。直到1539年嘉峪关建成为一座完整的军事防御工程后,关城锁阴边睡,又有明墙暗壁相合,才真正成为固若金汤的天下第一关。
今天,嘉峪关经过修葺,仍可见当年雄险的边关气势,登关楼远眺,长城似游龙浮动于浩翰沙海,若断若续,忽隐忽现。天晴之日,或海市蜃楼,或塞上风光,奇特景色,尽收眼底。
以上资料取自网络“嘉峪关关城”。

10. 历史上嘉峪关有过战斗吗如果有,都有过什么战斗它被称为天下第一

第一单元 “纵横万里 雄峙千年”的主题是中国长城的历史沿革。

中国历代长城分布示意图将中国历代长城的分布状况用光电方式进行了表现。通过图示可以了解到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长城是位于今河南省的楚方城。齐长城主要分布于山东半岛,它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东南至胶南市小珠山之东入海。秦始皇长城西起今甘肃岷县,经宁夏、内蒙、河北、辽宁等省区,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条万里长城。汉代河西长城从今甘肃省兰州市河口起,沿河西走廊达敦煌而止于新疆罗布泊,在甘肃境内有1200多公里。这条长城对于抵御匈奴侵扰,开拓西域疆土,保障丝路畅通,发展河西经济等产生过巨大的历史作用。明代长城西起甘肃嘉峪关,东到河北山海关而延伸至辽东半岛,全长12700华里,它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修筑规模最大的长城。其中重要的长城遗迹有天祝县乌鞘岭上的长城,山丹县绣花庙的长城,山丹县长城口的随墙墩,嘉峪关关城及嘉峪关西长城等。
长城是古代战争战略防御的产物,它从早期的城堡与墙垣组合,逐步发展为关、堡、墙、台、燧等多种功能的复杂结构。长城兴建的主要原则是因地制宜,根据地理形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修建方式,有黄土夯筑长城、砖石垒砌长城、红柳夹沙长城、木栅围栏长城、堑壕长城等。
长城的修建方式从历代长城的修筑情况看,呈现多样化的特点,主要的修建方式有夯筑、土坯垒砌、红柳夹筑、石砌、砖砌、木栅等。但其最主要的修建原则是“因地形,用险制塞”。
长城的修筑是历代长城历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长城兴建的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哙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如山海关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同时也出土过许多具有典型意义的长城文物。其中长城工牌是1975年出土于嘉峪关北长城,工牌石质双面刻字,正面上方刻“加(嘉)靖十九年七月初一日起初十日止”,中间刻“弟一工起”;背面上刻“蔡止梅起”,下刻“一工李清队起,二工梅喜队,三工王元队,四工侯勋队,五工位宗队,六工张昙队止”。工牌的内容说明当时长城修筑工程采用分工承包的方式,工牌是以后查验长城修筑质量责任问题的重要凭证。

第二单元 “铁马金戈 边塞烽烟”的主题是对中国古代长城战争的高度概括。

长城自始建以来,就是为了战争攻防的需要,从早期的弓矢剑矛到后期的火器,长城攻战的悲壮与惨烈共同演绎了长城内外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故事。
长城戍守是保证长城沿线社会经济、军事、交通稳定有序的重要活动。秦汉时,长城沿线都设边郡和诸部都尉,规定凡男子满23岁必须到边境当“卒”服役一年。明代则沿长城建“九边”,下辖各卫、所,常年拥兵驻守。
长城令牌是长城戍守的重要凭证。令牌,铜质,背刻“永昌卫指挥使司夜训牌”字,左侧铸刻编号为“肃州捌佰肆拾伍号”,它反映了明代长城严格的守卫制度。
腰牌,即守卫牌,正面篆刻“守卫”二字,左侧刻“勇字贰仟叁佰贰拾号”。背面刻“凡守卫官军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及借与者罪同”。
猪蹄是敦煌汉代长城沿线的采集品,是汉代守卫边疆的士卒们生活的遗存之物,历时已2000余年,是极为难得的长城文物。
防御是长城军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秦汉以来,长城防御就有一整套的防御技术和守备制度。守边士卒有战则战,无战则进行长城墙体的修葺,守备器械的维护和从事边防巡逻守望等活动。
转射是汉代城障女墙上嵌砌的一种装置,可自由转动,能观察到城外110度视角内的地面,即可以观察敌情,又可以封闭射孔,比防敌方箭矢。
虎落是防御敌骑而埋于地中的尖木桩,木桩用火烧烤后更加坚硬,桩尖高出地面,令人望而生畏。天田是汉代长城防御的重要形式。在边塞烽燧外侧平铺细沙,“沙布其表,日视其迹,以知匈奴来入”。
守望士卒每日定时巡视天田,称为“日迹”和“画天田”。
烽火制度产生于西周时期。秦汉时,烽火制度已发展得更加严密。一般的烽火制度是白天燃草叫“烽”,夜间点火叫“燧”。“烽”以积薪为主要燃烟材料,“燧”则以苣为点火材料。明代的烽火制度中还有放炮示警内容,采取举烽、鸣炮并举的报警方式,如来敌人数500人以上,就举二烽、鸣二炮。
汉代烽火制度表:汉代烽火制度根据昼夜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信号标志、器具和燃放地点,但主要的是白天以烽烟为主,夜间以点燃举火为主。
汉代烽火信号表:汉代烽火信号有严格的规定,根据敌情的多少,分昼夜制定不同的信号制度,一般情况下是白天以举烽为主,夜间以点燃举火或积薪为主。
明代烽火信号表:明代烽火信号在汉代烽火信号的基础上,还增加了以硫磺、硝氨、火药为助燃原料的号炮制度,根据不同的凄清,举烽和鸣炮次数有相应的规定。
塞上烽火品约:即边塞上的烽火制度,出土于内蒙古额济纳旗破城子。汉时中央政府颁布烽火制度,其中中央颁布的制度叫品,郡县颁布的制度叫品约。
长城攻战是中国历代民族政权巩固发展和兴亡更替的直接手段,每个朝代为了自己的政权稳定和扩展疆域经常性的都要参与到战争之中。长城攻战除军事实力的强弱外,重要的是军事武器的优劣对比。其中传统兵器主要有弓、驽、抛石、矛、刀、剑等。火器则开始于两宋时期,火药的运用使战争更加残酷壮烈。明代火器在军事防御中作用十分巨大,当时就有“河西火器雄甲天下”之誉。

第三单元 长城落日 丝路花雨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的巨大载体,直接见证了几千年中华民族的发展史。河西长城与丝绸之 路相伴而生,共同开通了中西文明直接对话的渠道,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河西长城兴建的目的是为了保障西域道路的畅通,在河西长城的护卫下,丝绸之路的民族交流,商旅往来也日益频繁,进而使河西地区呈现出丰富独特的社会形态。河西长城通过汉、明时期的有效管理,才得以保障丝绸之路长期呈现繁荣景象。河西长城与丝绸之路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中国西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超写实雕塑场景——西出阳关 春风玉门出自唐诗“西出阳关无故人”“春风不度玉门关”之句。场景通过河西长城的阳关和玉门关为背景,以表现盛唐时期丝绸之路中西文化交流为主题,运用现代高分子材料以超写实雕塑为表现手法,生动的展现了中原商人“西出阳关”时的依依惜别和满怀惆怅之情;同时又展现了“春风玉门”胡商牵驼,情绪高昂,春风满面的入关之景,正所谓大唐盛世引得西方商贾名流直奔中原,恰似“春风已度玉门关”。
汉唐丝绸之路路线图:
汉:长安—敦煌——南道:若羌—叶城—喀什—阿富汗;
北道:吐鲁番—库尔勒—喀什—安息—大秦。
唐:长安—安西——南道:同汉南道;
中道:吐鲁番—喀什—中亚;
北道:哈密—乌鲁木齐—伊宁—喀什—中亚。
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打通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交通,标志着中原与西域间“丝绸之路”的正式开通。《张骞出使西域图》是敦煌壁画第323窟的作品,画面生动地反映了张骞西行时拜辞汉武帝时的情景。
玄奘取经图表现了盛唐时僧人玄奘经丝绸之路到古印度取经的形象。玄奘取经回来撰写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记》,详细地记述了西域诸国的社会情况和风土人情,是研究河西地区和中亚、南亚的历史地理及社会状况的重要资料。
铜车马仪仗队是武威雷台汉墓出土,它包括铜车14辆,铜马39匹,铜牛一头,铜俑45人,共由99件组成,阵势庞大,气势宏伟。其中领头的一匹马造型精美,极具神韵,它就是著名的被确定为我国的旅游标志的铜奔马。依次排在前面的是17匹手持矛、戟兵器的武士乘骑。后为5匹马队,中间一匹,体型高大,为墓主乘骑。另外4骑,是从骑。队伍中间是由斧车1辆,轺车4辆组成的车马俑。最后3辆大车为辎车,属后勤车辆。仪仗俑充分展示了古时候车辚辚、马萧萧,“车如流水马如龙”的封建官僚出行场面。
河西长城管理机构掌管着中国的西北大门,历代派兵驻守管理,通过有效行政保障长城沿线与丝绸之路的畅通,从而维持社会的长期安定和繁荣。
木觚是汉简的一种。此觚是1977年8月采集于嘉峪关西北花海汉长城,为七棱八面,长37厘米,墨书汉隶,有212个文字。觚文为汉武帝重病临危时对太子的遣诏,内容涉及朝代兴亡的诸事,并明确提到“明察烽火”之国事。

第四单元 北漠尘清 山河形胜的展览主题是古今嘉峪关

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嘉峪关关城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65年以关名建市。
嘉峪关自古是“番人入贡之要路,河西保障之咽喉。”古为西戎地,秦属乌孙,汉初为匈奴所占,南北朝为前凉、西凉、北凉、西魏所据,唐属酒泉县,宋被吐蕃、回鹘、西夏占领,元属肃州路,明归肃州卫,设嘉峪关所。
“登嘉峪关并序”碑是公元1886年陕西提督周达武登上嘉峪关时写的感言诗,碑文由太原太守黄自元书写,李祺镌刻。碑共三块,其中第三块是郭嵩焘继刻部分。碑文记叙了作者登上雄伟壮观的嘉峪关时的思想与感怀之情。
“嘉峪关碣记”碑是公元1507年嘉峪关内城修建竣工后,负责工程的肃州卫嘉峪关校尉王镇所立。碑文记载了重修关帝庙、重建关城的详细情况。
“嘉峪关漫记”碑是明万历四十年(公元1612年),巡按御史徐养量巡视嘉峪关时写的五言诗,刻于石碑之上。“漫记”共242字,草书流畅自如,笔墨功深。
“长城主宰”匾是光绪八年壬午秋八月吉日钦加提督衔甘肃(陕西)督华武威新从营士(署嘉峪关营游击)勇巴图鲁—邹冠群(李正书)敬献。
林则徐楹联:公元1842年10月林则徐被流放新疆,路过肃州时遇故友而题写,联文为“桐荫睡鹤观调息,雪夜图蕉得画禅”。
正吻:即鸱吻,鸱相传是大海中的鲸,是雨神的坐骑,属镇灭火灾之物。一般放在建筑的正脊之上,相对而立。
垂兽:是古代建筑垂脊上的构件,相外张望。
嘉峪关长城主要分为嘉峪关西长城、东长城和北长城三部分。其中西长城指讨赖河墩到关城达悬壁长城的一段,全长约15公里。东长城从石关峡起经野麻湾向东北延伸至新城堡,全长约25公里。北长城从嘉峪关新城堡往东,到酒泉下古城与通往山海关的长城相接,全长2000米。
嘉峪关关城是明代长城的一座重要关隘,素有“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关城雄伟壮观,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组成。内城是关城的心脏,设军事指挥部门。
外城修筑于明嘉靖年间,外城墙长1263米,门在城东北,称东闸门。
内城周长640米,面积2.5万平方米,有嘉峪关楼、柔远楼、光化楼三座三层三檐歇山顶式木结构楼阁。
罗城为西侧外城,墙长190米,高10米,中间为嘉峪关之正门。
游击将军府是明代的守备衙门署,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为两院三厅布局。
关帝庙属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507年)重修之建筑,庙内有大殿一座,配殿两座,另有牌楼一座。
嘉峪关除雄伟的关城之外,还有丰富的文物旅游景点和奇丽的自然风光。名胜古迹有悬壁长城、讨赖河墩 、魏晋古墓、黑山岩画等。自然风光有雄浑宽广的戈壁大漠,神奇美丽的冰川雪峰,碧波荡漾的湖泊水乡,奇妙独特的雅丹地貌等。

戏台

戏台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嘉峪关游击将军袋什衣主持修建,系当时守城官兵、城内居民及过往商旅的娱乐场所。其形制为典型的中国传统古典戏台。由木制屏风把前后台分隔开,屏风正中央绘制八幅人物图,是人们熟知的“八仙”内容。顶部为中国传统图案“八卦图”,“八卦图”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与科学的综合反映。两侧是一组风情壁画,内容是寺庙的和尚及尼姑庵的尼姑及尼姑豢养的尤物。这些绘画内容在其它戏台上是非常少见的。戏台两侧书写有对联:“离合悲欢演往事,愚贤忠佞认当场”。对联高度概括了古往今来人间世事的演义变化及戏曲演出场所的功能作用。

文昌阁

文昌阁,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道光二年(公元1822年)。楼阁为两层两檐歇山顶式建筑, 底层两边为单间铺房,四周立红漆明柱18根,形成回廊。内为面宽三间、进深二间的官厅。四面装有花格门窗,上部绘制山水人物彩画80余幅。此阁在明清时为文人墨客会友、吟诗作画、读书的场所。到了清代末年成为文官办公的地方。

“天下雄关”碑

关西门外百余米处,有清代刊立的“天下雄关”石碑。清嘉庆十四年(1809)肃镇总兵李廷臣视察嘉峪关防务时,见这里南有祁连雪山,北有黑山,关势雄伟,便写下“天下雄关”四字并勒石为碑。给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纪念。

柔远门

内城西门,门额刻“柔远”二字 ,意思是明王朝对边陲(关外)各游牧民族实行“怀柔”政策,安抚边远地区,以实现长治久安的治国方略。

内城

内城墙高9米,加垛墙1.7米,总高10.7米。6米以下为黄土夯筑,6米以上用土坯加筑。历经六百多年,墙体虽有剥落,但大部份仍然完整牢固。相传,修筑城墙用的黄土,都是经过认真筛选和加工制作的,首先将选好的黄土放在青石板上,让烈日烤晒,将草籽晒死。嘉峪北段长城下出土的“长城工牌”,上面详细记载了当时修长城的分工情况。“长城工牌”现陈列在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内,“工牌”为石质,正面刻:“弟(第)一工起”,背面刻有“蔡止梅起”,下面刻有修长城各工程队队长的名字。修筑工程结束后,要进行严格的验收:在距城墙一定距离内,用箭射墙,如果箭头射不进去,证明城墙坚固合格;如若箭头射入墙体,则证明工程不合格,要进行返工重建。如此严格的长城工程管理制度,保证了长城工程的质量。

罗城和箭楼

罗城初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肃州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罗城”是应敌的正面,“凸”字形城墙全部用砖包砌,非常坚固。“罗城”南北两端建有“箭楼”,是观望关西、关南、关北烽火的设施。两端与外城墙相接,外城墙又与关城南北的长城相联。

角楼和敌楼

内城四角有角楼,也叫“戍楼”,形如碉堡,是守城士兵值勤放哨的地方。南北城墙建有敌楼,是放置兵器的地方。站在这里回望, “光化楼”、“柔远楼”及“嘉峪关楼”三座高大建筑,同在一条中轴线上。这种“过洞式城门”及高台楼阁建筑形式,是中国几千年建筑历史及建筑形式的延续发展。

光化门

内城东门,门额上刻“光化门”三字,面向东方,表示旭日东升,瑞气普照大地。门洞由自黑山开采的石条铺成。

光化楼

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由时任肃州兵备副宪李端澄主持修建。“光化楼”为三层三檐歇山顶式结构,楼高17米。精雕细刻,五彩装成。楼阁第一层为砖木结构,第二、三层是木结构榫卯咬合而成。虽然经历了近五百年的风风雨雨及地震等自然灾害,但它仍巍然屹立于关城之上,尽显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高超和精妙。

关帝庙

明末清初从内城迁到现处。庙内原有大殿一座,陪殿两座,另有刀房、过厅、马房和牌楼。总面积720平方米。
关帝庙曾多次扩建,最后一次重修是嘉峪关游击将军熊敏谦主持的。1998年由嘉峪关关城文管所自筹资金70万元对关帝庙进行了重新修复,对牌楼进行了彩绘,使关帝庙恢复了明清时的风采。

东瓮城和西瓮城

嘉峪关东西两瓮城布局森严,东瓮城门楼眉额刻“朝宗”两字,表示过往朝庭官员虽远行“极边”,但仍不忘朝庭和君王。与此相对的“西瓮城”, 门额刻“会极”二字。意即从西域来的诸侯,仕官,商旅,亲善友好地在这里相会,从这里经过,向中原王朝朝贡。西瓮城也劈门南向,不与内城门直通,使关城更加肃穆幽深,成为内城的一道防线 。

游击将军府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也称游击衙门,初建于明隆庆年间,后来成为明清两代镇守嘉峪关的游击将军处理军机政务的场所。现在的建筑是1987年在原建筑的基础上恢复修建的,为两院三厅四合院式,占地面积为1755平方米,建筑面积808平方米。
在嘉峪关古代军事史上,游击将军府不但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的指挥中心,而且是朝廷统治地方、检查商旅使者往来、联系西域和中亚及各少数民族的枢纽机关。
游击将军府复原陈列以历史史料为依据,以现有建筑为框架,以超级写实主义雕塑(高分子仿真雕塑)为主要形式,深入细致地展现了嘉峪关游击将军的生活史迹。
嘉峪关游击将军府陈列分为两个部分。前院以议事厅为中心,着重展示古代游击将军及文武官员指挥御敌、签发关文等情景。后院是游击将军及家眷生活的场所,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游击将军及其家眷的生活场面。陈列从人物生活入手,内容严谨、科学、准确,高分子仿真人物栩栩如生,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陈列形式既朴实又具有一定的观赏性、趣味性,使其成为参观、游览嘉峪关的一处亮点。

与嘉峪关关城建筑工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苏州假山景观设计工程 浏览:862
哈尔滨工程造价招聘 浏览:937
建筑工程土建劳务分包 浏览:632
道路监理工程师 浏览:476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在本校吗 浏览:370
河北工程大学保研率多少 浏览:287
有学质量工程师的书吗 浏览:479
康乐县建筑工程公司 浏览:569
助理工程师二级 浏览:872
注册安全工程师初级考试时间 浏览:90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题研究 浏览:881
工程造价图纸建模 浏览:888
辽宁恒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浏览:93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工程项目 浏览:737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兴趣爱好 浏览:316
密歇根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浏览:388
广西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 浏览:31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浏览:858
有线电视工程建设管理条例 浏览:270
云南工程监理公司排名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