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冰和水利工程
李冰(生卒年、出生地不详),号称陆海,战国时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51年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期间,李冰治水,创建了奇功,其建堰的指导思想,就是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征发民工在岷江流域兴办许多水利工程,其中以他和其子一同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为著名。几千年来,该工程为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后世为纪念李冰父子,在都江堰修有二王庙。都江堰也成为著名的风景名胜。历史治水名人。[1]
他在修完都江堰后,在四川什邡洛水镇修建水利工程,后病逝于此,葬于洛水镇旁边的章山之上。被后人尊为川主。[2]在洛水旁边的高景关和洛水之间的地段关口两侧后人修建有大王庙、二王庙纪念李冰父子。
2. 图二人物李冰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什么
李冰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都江堰大型水利工程。
蜀郡守李冰,为了变水害为水利,根据川西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带领劳动人民凿开玉垒山,引水灌良田.在岷江江心筑堤分水,把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是岷江正流,经都江堰、乐山至宜宾入长江,全长700多公里.内江是人工渠道,经“宝瓶口”的节制,流入成都平原.为了不使更多的洪水及泥沙流入内江,在分水堤中段修建了“飞沙堰”,让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有效地控制了内江的流量,这样便保证了灌溉,又避免了水患。
3. 李冰父子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什么
都江堰(Dujiang yàn),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是中国古代建设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四川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西[1][2]。都江堰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中国古代水利工程,也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都江堰附近景色秀丽,文物古迹众多,主要有伏龙观、二王庙、安澜索桥、玉垒关、离堆公园、玉垒山公园、玉女峰代表参加本次大家巴拿马南桥、灵岩寺、翠月湖、都江堰水利等工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第一步。 2、分水鱼嘴的修建过程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3、飞沙堰的修建过程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时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1]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3]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4. 李冰父子与水利工程有什么关系
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的水利工程,使那里的农作物不在被打谁灌溉等……
望采纳!
5. 李冰修建的是什么水利工程
是都江堰。
蜀郡守李冰,为了变水害为水利,根据川西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带领劳动人民凿开玉垒山,引水灌良田.在岷江江心筑堤分水,堤的前端是“分水鱼嘴”,把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是岷江正流,经都江堰、乐山至宜宾入长江,全长700多公里.内江是人工渠道,经“宝瓶口”的节制,流入成都平原.为了不使更多的洪水及泥沙流入内江,在分水堤中段修建了“飞沙堰”,让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有效地控制了内江的流量,这样便保证了灌溉,又避免了水患.
历代劳动人民通过对都江堰的治理,总结了一套科学的治水经验.如“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都江堰工程的特点.古代人民采用竹、木、卵石作成“杩槎”、“竹笼”、“石埂”等办法,用来分水、护岸、灌溉、排洪,既省费用,又保障了都江堰工程长期不废,当地人民历代受益.
希望可以帮到你,望采纳,谢谢
6. 李冰修建的水利工程起到了什麼历史作用
李太守修建的水利工程起到了什么样的历史地位?
作为当今世界惟一仅存,年代久远且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无坝引水工程,都江堰水利工程巧妙利用山形水势,以最小的投入科学实现防洪、灌溉、排沙、分流等水利学上的诸多难题,其工程的科学性、艺术性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思想辉映古今。在全世界大部分城市都面临水危机和人类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今天,传承了两千多年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仍持续不断带给我们以启发和教益 。
中国经济正从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性经济过渡,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普及程度成为决定发展成败的关键。都江堰水利文化,既蕴含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智慧,更加饱含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精髓。
7. 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什么
(1)这个水利工程的名称是都江堰。 (2)它是由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 (3)江中修建“分水鱼嘴”,使江水从两边分流。东边的内江用于灌溉,西边的外江用于分洪。“飞沙堰”是都江堰泄洪排沙设施,夏季雨水大时,内江的水可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保障内江灌溉渠免受水灾。内江的水通过“宝瓶口”引入支流,用来灌溉农田。 (4)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可灌溉土地上千万亩,成为我国古代规模最大、效益最好、历时最久的水利工程。代表了我国当时水利工程的先进水平,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所以都江堰会在2000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8. 李冰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何特点
蜀郡守李冰,为了变水害为水利,根据川西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带领劳动人民凿开玉垒山,引水灌良田。在岷江江心筑堤分水,堤的前端是“分水鱼嘴”,把岷江分为内外二江,外江是岷江正流,经都江堰、乐山至宜宾入长江,全长700多公里。内江是人工渠道,经“宝瓶口”的节制,流入成都平原。为了不使更多的洪水及泥沙流入内江,在分水堤中段修建了“飞沙堰”,让洪水、泥沙自动泄归外江,有效地控制了内江的流量,这样便保证了灌溉,又避免了水患。
历代劳动人民通过对都江堰的治理,总结了一套科学的治水经验。如“深淘滩,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是都江堰工程的特点。古代人民采用竹、木、卵石作成“杩槎”、“竹笼”、“石埂”等办法,用来分水、护岸、灌溉、排洪,既省费用,又保障了都江堰工程长期不废,当地人民历代受益。
9. 李冰父子的水利工程或治水人物名称
都江堰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楗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楗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第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为什么称都江堰,都江是哪条江呢?《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