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固镇县浍河五桥啥时候动工
一般来说
这种工程类的项目
尤其是县里的项目
什么时候动工可能会变动
最好跟负责人联系
⑵ 漴潼河的水利工程
漴潼河疏浚
漴潼河是建国后在皖北平原上新开挖的第一条底宽百米以上的人工河,也是“淮河中游五河以下干支流分流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1951年冬在漴潼上游北店子新挖两条引河:一条是新沱河,连接沱湖的出口,底宽40米,长2.5公里。一条是新开浍河,从西坝口至北店子与新沱河出口会合,底宽52米,长3.5公里。这两条河的设计流量各为500立方米/秒。在北店子会合后流入漴潼河。由北店子向东沿漴潼河故道至泗洪县候嘴,为漴潼河干流。长13.7公里,底宽128米,设计流量为1000立方米/秒(后修改为1630立方米/秒)。由怀远、五河、盱眙3个治淮总队施工。于1951年冬季开工,至1952年春季完成,共做土方1333万立方米。峰山切岭和护坡从泗洪县的候嘴至窑河进口为峰山切岭工程,全长6594米。上游段长2584米,与漴潼河相接,下游长1740米,与窑河相接,切岭地段长2270米,底宽100米,切岭最深挖23米。由泗县、灵璧、泗洪3县总队施工,于1952年底完成,共做土方354万立方米。五河总队在完成漴潼河疏浚工程后,冬季又参加了峰山切岭上游河道的疏浚。峰山原为深厚的冲积层所形成,岸坡受到风雨浸蚀,极易坍塌;河底受水流冲刷,更易淘深。而漴潼河的实际流量又比原来设计增大,因此,在切岭时又增做块石护坡和护底工程。此工程由五河、泗洪两县出工,怀远、宿县两县调石料,由漴潼河指挥所负责领导施工。于1952年备料,1953年开工,1954年汛前完成。
漴河又名洸河,源于五河县治南1.5公里 ,故道原与张家沟连接,经南山北过南湖入淮,全长约15公里。清乾隆年间,淮黄交涨,南山冲圯,河已淤平,水无所泄,漴河无迹迄今200余年。沱河 ,即古交水,发源于河南虬龙沟,经安徽宿州柴芦湖,东注灵璧,入五河沱湖,全长270公里。漴潼河流域面积原为1.6万平方公里,1969年开挖新汴河时截走沱河上游部分面积后为1.2万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前,五水相连,水患频繁。每当伏汛,淮水暴涨倒灌, 内水排泄受阻,顷刻泛滥,顿成泽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抗美援朝和治淮是国家的两件大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治淮掀起了第一次高潮。195年大水后,淮河水利委员会根据中央第二次治淮会议决定的五河以下淮河干支流分流原则,编制了五河内外水分流规划。要求自五河起疏浚漴潼河,切开峰山岭,开辟下草湾引河,利用峰山至下草湾段的窑河和淮河,建成漴潼新河,将浍、漴、潼、沱等支流的内水,全部改由新河直接排入洪泽湖溧河洼,以缩短洪水路径,杜绝淮水倒灌,降低内河水位,解除原皖北宿县地区的洪涝灾害。淮河则在浮山以下开辟泊岗引河,裁弯取直。另修建窑河、泊岗、下草湾等3座拦河坝,分隔内外水流,并相应进行浮山至泊岗段淮河切滩,加固大柳巷圈堤,新建小柳巷圈堤,使淮河洪水得以从泊岗引河安全排泄。内外水分流显著地改善了内水排泄条件,极大地减轻了洪涝灾害。
⑶ 汾河的水利概况
汾河的开发历史很早,西周、春秋时期,汾河上航运就开始了,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秦国用可载数万斤粮的木船从关中出发,沿渭水、黄河、汾河向晋国源源不断地输运了大批粮食。
战国、秦汉时期,汾河流域的水利灌溉事业和垦植业受到重视,汉武帝时,为了发展河东的农业生产来避免三门峡以东漕运的艰难,河东郡太守番系建议“穿渠引汾溉皮氏(今河津)汾阴下“,后来,按照番系的建议,发卒数万人作渠,渠成后有所收益。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一75年)曾计划在滹沱河之间修一条东西向的运河,以“转山东之漕,用实秦晋”,其路线据清代地理学家杨守敬考证“当自交城,太原北山,绝汾,经阳曲。忻州之北至定襄会滹沱。
隋唐两代,是汾河漕运和灌漉事业兴盛发达时期,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长安仓储空虚,诏漕汾晋之粟以给京师,“漕舟由渭(水〉入河,由河入汾,以漕汾晋”(《晋乘·略》卷十四),唐开元年间,裴耀卿“益漕晋,绛……之租输诸仓,转而入渭,凡三岁,溜七百万石,省陆运庸钱三十万缗”。(《新唐书·食货志》)、可见,汾河通航能力很高,漕运量极大。
宋元时代,由于都城的迁移和宋初多次引汾河与晋水灌太原,人为地破坏了汾河在太原段的堤防。因之,汾河航运较前急剧低落,长时期内没有漕运的记载,仅有少量的行船活动。
据文献记载,唐代中叶以后,秦岭、陇山一带的树木已砍伐殆尽,不能够满足建筑宫殿的需要“近山无巨木,求之岚胜间”,(《新唐书》卷137《裴延龄传》)。吕梁山又成了采伐术材的一个重点地区,因为它距离开封、洛阳、北京较近兼有黄河、汾河及陆运之便,在诸都城附近砍伐完后,必取诸山西“晋之北山有异材,梓匠工师为宫室求木者,天下皆归”(柳宗元《晋问》)。到北宋大中祥年间(公元1010-1016年)为修筑宫殿,在岚县、离石、汾阳一带采伐柏木,伐木工多达三四万人,砍伐的大量木材,“先沿支流漂入汾河,后束为木筏顺汾河而下,至河津入黄河,沿河东下至于开封”(史念海《历史时期黄河中游的森林》《河山集》二集三联书店1981年版〉。因此,当时就出现了万筏下河汾的情景。汾河流域历经唐宋金元各代垦殖、采伐,以前林草茂密的青山绿水变成了满目荒芜的光山秃岭,水量大减,水土流失加剧。灌溉航运便利的汾河逐渐变成了旱涝无定,水源日渐枯缩,赤足可涉的小川浊流。
到光绪三年大旱前,由于人口的压力,乱采滥伐森林,垦荒屯植的现象有增无减,水土流失日益剧烈,汾河水量大减。到明代,河上只能“秋夏置船,冬春以土桥为渡”,而到清代,虽曾有人设想“通舟于汾,制船如南式”,但汾河已无航运之可能了。 历代开发
汾河流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水利历史悠久,其业绩大多集中分布在汾河中下游两岸及其主要支流。引泉水兴灌溉之利,最早出现在战国初期引晋祠泉水。《水经注》记载:“难老、善利二泉,大旱不涸,隆冬不冻,灌田百余顷。”东汉安帝时,在翼城境内开凿滦池渠,引皋翔山泉灌田,在曲沃县境内引绛水(沸泉)灌田。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临汾县令梁轨在绛州“开鼓堆泉十二渠,溉田百余顷”。到唐代,汾河中下游,除晋祠泉、鼓堆泉之外,洪洞广胜寺霍泉、临汾龙子祠泉、龙门(今河津)三峪泉等都有灌溉之利。北宋,在介休县洪山泉也有开发。引汾河水灌溉农田的最早记载是公元前128年汉武帝时,河东太守番系建议在汾河下游修渠开河,灌溉河津、荣河一带滩地。自唐代开始,汾河中下游两岸以及浍河、文峪河、潇河、昌源河等支流已多处开渠引河灌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唐代贞元时(785年~805年),由绛州刺史韦武主持引汾水灌溉农田一万三千顷之多。金代兴宝二年(1218年),在洪洞、赵城县境汾河干流上兴修通利渠。据古籍记载,所开引汾渠道数以百计,汾河中下游是全国水利发达地区之一。
灌区建设
流域内现有灌溉面积在1万亩以上的大中型自流灌区29处。其中,灌溉面积30万亩以上的大型灌区4处,即汾河灌区、潇河灌区、文峪河灌区和汾西灌区。另有中型灌区25处。总计有效灌溉面积为278万亩。
汾河灌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太原盆地,面积分布在汾河两岸,北起太原市北郊上兰村、南至晋中地区介休县洪相村,长约140公里,东西宽约20公里,西以太(太原)汾(汾阳)公路和磁窑河为界,东以太(太原)三(三门峡)公路和南同蒲铁路为界。灌区跨太原、晋中、吕梁三市,12个县(市、区)共56个受益乡(镇)的488个村,全灌区控制土地面积205.55万亩,其中耕地面积156.84万亩。设计灌溉面积149.55万亩,受益面积约占全省水地面积的近十分之一,是山西省最大的自流灌区之一。除农业灌溉外,汾河灌区同时还担负着向太原第一、第二热电厂、太钢、清徐县东西湖、交城工业园区工业用水和太原汾河公园、森林公园等公益事业供水任务。
泵站
流域内有大中型机电泵站29处,总装机容量63351千瓦,控制的有效灌溉面积为53万公顷(80万亩)。灌溉面积在2万公顷(30万亩)以上的大型泵站有2处,即下游的汾南电灌站和西范电灌站。 1949年后,汾河作为山西省最重要河道,最先被纳入全省水利建设的规则与计划之中,并坚持不懈地对全流域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治理与开发。1954年编制完成《汾河流域规划报告》,1956年、1986年分别进行了补充修订。1972年编制出台了《山西省汾河流域治理规划》。随后于又陆续制定了中游、下游和上游河道治理的多项规划和相应的设计。
汾河干流河道治理以固堤、疏浚、通路、绿化、治污和综合开发为内容,包括旧堤拆除、加固、新堤建设、险工处理、控导护岸、中水槽治理、河道清障和河势顺导等措施。在提高河道行洪标准的同时,基本理顺和控制主河槽,保证行洪通畅和河势稳定。确保沿河城市、村镇、农田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经历次整治,汾河近700千米长的河道,防洪能力完全达到了国家水利部规定的设防标准。 水库工程
汾河全流域共建成大型水库3座,即汾河水库、汾河二库和文峪河水库。另有中型水库13座,小型水库50座。总控制流域面积为17665平方千米,占全流域面积的45%。总库容为15081亿立方米。
汾河水库,是山西省最大的水库,位于汾河干流上游,地处娄烦县杜交曲镇下石家庄村北,上距汾河发源地管涔山122公里,下距省城太原市83公里,控制流域面积5268平方公里。水库1958年建设,1961年运行,设计总库容7.21亿立方米,最大回水长度18公里,最大回水面积32平方公里。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兼顾发电、养鱼的大(Ⅱ)型水利枢纽。设计标准为百年一遇洪水设计,两千年一遇洪水校核。
汾河二库,位于太原市西北30公里的汾河干流上,距太原市西北30公里汾河与柳林河的交汇处,是一座以防洪、供水为主,并有发电、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2348平方公里,总库容1.33亿立方米。
文峪河水库,位于文水县北峪口村西北,地处文峪河上游山区与中下游平川衔接处,为文峪河出谷口区,属山西省六大水库之一,库容1.13亿立方米,水面4平方公里左右。
跨流域引水工程
为解决汾河水源供水不足问题,在20世纪末先后在汾河上游和下游兴建了2处跨流域引水工程。即上游的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和下游的临汾马房沟引沁入汾工程。万家寨工程2003年已向太原市年供水量32亿立方米;马房沟引沁工程通过草峪岭隧洞引沁河水进入汾河,每年向临汾市供水2000万立方米。
⑷ 沱浍河复航工程大青沟船闸在哪个具体位置,
。。。。。。。船闸、、、、、妈的,,,活脱脱一个水上收费站啊。。。。。。。
⑸ 淮北浍河两岸村庄搬迁吗
有七个方面可以帮助楼主判断这个地区是否拆迁
一 首先要注意如果需要征收房屋,应当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要求。
如果有其他利益性的目的和不利因素掺假是违法的,但这个方面的整体判断具有一定的难度。
二 征收公告发布要求
要注意征收目的房屋征收决定做出的时候应当及时的向大家公告,公告应当附有房屋征收安置补偿方案,并且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是否有告知被征收人具有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等权利的内容。
三 安置补偿的制定要求
关于安置补偿方案来说,拟定的征收安置补偿方案需要进行论证并予以公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征求公众的意见(期限不得少于30日)。如果大家不认可的,政府就应当组织召开听证会,根据听证会情况修改方案。
四 征收标准规划的要求
在征收过程中,具体可以参考查看征收项目是否符合标准规划。例如说:
1.发展改革部门审查项目是否项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2.城乡规划部门审查项目是否符合城乡规划和专项规划;
3.国土资源部门审查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4.旧城改建、保障性安居工程需要征收的,因审查是否列入上一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这部分需要结合信息公开申请这一环节进行检验。
五 这房屋面积测量调查统计结果的要求
要注意征收方在对房屋的权属、区位、用途、建筑面积等情况组织调查登记后,是应当向征收范围内的被征收人公布相关情况的。
六 无证房的区别对待
如果是没有经过登记的建筑不能以违法建筑一概而论。作出房屋征收决定前,应当对征收范围内未经登记的建筑进行调查、认定和处理。如果认定为合法建筑或者是未超过批准期限的临时建筑,就应当给予补偿。
七 选择房屋评估机构条件
对于房屋评估机构的选择也要注意是被征收人协商选定的,如果协商不成可以通过多数决定、随机选定等方式来确定。
⑹ 沱浍河航道的工程概要
工程全长229公里,自商丘105国道桥至安徽蕲县闸,沱河张板桥以下至省界航道,中间通过白洋沟与浍河沟通。,航道工程总投资30亿元,工程内容主要有疏浚整治航道,沿线兴建7座船闸及数十座桥梁改造等。规划建设7个港区,其中位于商丘境内的有永城、夏邑、新桥、四里庙4个港区12个泊位,这4个港区的年吞吐量预计可达360万吨。
沱浍河航运开发建设工程(河南段一期)初步设计获省交通厅批复(豫交计〔2007〕351号)。批复包括主要工程建设内容、主要工程技术标准、主要工程数量投资总概算等方面。该项目航道自202省道桥至豫皖省界李口集,全长85.5公里,包括航道工程、船闸工程、港口工程、桥梁工程和航道管理维护、交通、通讯、导航设施。航道工程按四级线形、五级断面设计;船闸工程采用四级船闸标准,船闸有效尺度为120米×12米×3米(长×宽×门槛水深),设计年通过能力420万吨;港口工程建设商丘港永城、新桥、四里庙、夏邑4个港区,共13个300吨级(兼顾500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340万吨;桥梁工程采用四级航道跨河建筑物标准。工程数量为航道疏浚土方1607.3万立方米、陆上挖方1989.1万立方米、填方223.8万立方米,船闸4座、航标80座、港口4个、改建桥梁28座、建设航道管理基地1处。项目总概算核定为17.85亿元
⑺ 沱浍河航道的河流简介
沱河、浍河是两条流经豫、皖两省的省际河流,上游均发源于商丘市。两河相距13公里,基本呈平行状态,两河间有白洋沟连接,历史上均为通航河流。两河腹地矿产资源丰富,特别是煤炭储量较大,仅河南永城市境内储量就达37亿吨;安徽境内淮北和宿州两市的煤炭储量也很丰富,每年产量达300万吨以上;大部分矿井分布在沱、浍河两岸的永夏煤田是全国六大无烟煤生产基地之一,煤质好,可直接用于炼钢。
沱河、浍河是淮河的两条支流,历史上都曾是通航河流,为两岸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20世纪60年代由于人为原因造成断航。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豫东和淮北已成了我国的主要粮棉产区,沱河、浍河两岸丰富资源也已被广泛开发,已查明的煤炭储量就达200多亿吨。沱河、浍河的航运开发,将形成一条经济的水上运输通道,有利于完善两省水运网布局,优化运输结构,并将有力促进豫、皖两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早在1990年,豫、皖两省交通航运部门就已联合完成了沱河复航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了两省计委联合组织的评审和批复,完成了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并经过了环保部门的审查。只是由于当时沱河水质较差,为五类水,国家环保局建议待其水质达到三类标准后再复航。经过近几年国家对淮河水污染的治理,沱河水质已大为改善,经过去年全年的监测,其水质已达到三类标准,说明沱河已具备复航工程实施的条件。商丘市委、市政府也希望能尽快开发沱浍河航运,以促进商丘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豫、皖两省交通航运部门已列入“十一五”规划,并已得到交通部的支持。
2005年10月19日,时任交通部长的张春贤对河南交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时指出,淮河水系直接沟通长江和京杭运河,可以发展成为河南通江达海以及连通长三角地区的便捷方式。“十一五”期间,交通部将河南水运建设的重点列入全国水运建设的重点,支持实施沙颍河复航工程,支持涡河、沱浍河等航道建设,尽快形成通过沙颍河和涡河直接通达长三角地区的两条水上通道。
⑻ 自战国至明清修建了哪些重要的水利工程
中原水运枢纽鸿沟
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战国初,魏国最早进行变法,魏文侯在位时(公元前 445—前396年)在李悝[kuī亏]、吴起、西门豹等人协助下,对经济和政治进行改革,军事力量曾盛极一时。战国中期,魏惠王仍然雄心勃勃,力图称霸中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先在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年),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东迁大梁(今河南开封市)。继而又以大梁为中心,在黄、淮之间,大兴水利,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水运枢纽。
鸿沟是沟通黄、淮两大水系的水运枢纽。这一工程经过两次大规模施工,才告完成。它开工于公元前360年,即迁都大梁的第二年。当时主要的工程是从黄河的汊道济水引黄河水南下,注于大梁西面的圃田泽(已淤),再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当时圃田泽是一个很大的湖泊,周围300里,它既可作为计划中鸿沟航道的水柜,以调剂鸿沟的水量;又可使水中的大量泥沙沉淀于此,以减轻下游运道的淤塞。
又过了20多年,即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 339年),魏国对它又作大规模的扩展,将原来的大沟向东延伸,经大梁北郭到城东,再折而南下,至今河南沈丘东北,与淮水重要支流颍水会合。这条人工河道,史称鸿沟。鸿沟从大梁南下时,一路上又沟通了淮河的另一批支流,如丹水(汴河上游)、睢水(已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