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程专业 > 灌江水利工程

灌江水利工程

发布时间:2021-06-17 07:02:27

Ⅰ 遵义湘江河

湘江,长江中游南岸重要支流。又称湘水。主源海洋河,源出广西临桂县海洋坪的龙门界,于全州附近,汇灌江和罗江,北流入湖南省,经17县市,在湘阴濠河口分为东西两支,至芦林潭又汇合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856千米,流域面积9.46万平方千米,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300多条,主要支流有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蒸水、涟水等。多年平均入湖水量713亿立方米。湘江支流众多,部分支流水土流失较重。零陵以上为上游,流经山区,谷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占25%左右。零陵至衡阳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红层盆地错落其间,河宽25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吨~200吨驳轮。衡阳以下进入下游,河宽50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吨~300吨驳轮,沿河泥沙淤积,多边滩、心滩、沙洲。长沙以下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吨~500吨驳轮,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河口冲积平原与资、沅、澧水的河口平原连成宽广的滨湖平原。湘江流域资源丰富,矿产以煤、铁、锰、铅、锌、铜、锑等为主,湘潭是中国著名的锰矿区。水利和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总蕴藏量470多万千瓦。流域内建有欧阳海、千金庙、双牌等大型水库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兴建的东江水电站(装机容量50万千瓦)。此外,还有大中型水利工程145处,设计灌溉面积64万公顷,其中韶山灌区7万公顷。农副产品以稻、薯、烟、茶、大豆为大宗。
打字不易,如满意,望采纳。

Ⅱ 求湘江水文资料,包括发源,长度,最大,小流量等等各种有用资料,越多越齐全为好

湘江,长江中游南岸重要支流。又称湘水。主源海洋河,源出广西临桂县海洋坪的龙门界,于全州附近,汇灌江和罗江,北流入湖南省,经17县市,在湘阴濠河口分为东西两支,至芦林潭又汇合注入洞庭湖。干流全长856千米,流域面积9.46万平方千米,沿途接纳大小支流1300多条,主要支流有潇水、舂陵水、耒水、洣水、蒸水、涟水等。多年平均入湖水量713亿立方米。湘江支流众多,部分支流水土流失较重。零陵以上为上游,流经山区,谷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补给占25%左右。零陵至衡阳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红层盆地错落其间,河宽25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吨~200吨驳轮。衡阳以下进入下游,河宽50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吨~300吨驳轮,沿河泥沙淤积,多边滩、心滩、沙洲。长沙以下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吨~500吨驳轮,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河口冲积平原与资、沅、澧水的河口平原连成宽广的滨湖平原。湘江流域资源丰富,矿产以煤、铁、锰、铅、锌、铜、锑等为主,湘潭是中国著名的锰矿区。水利和水能资源丰富,水能资源总蕴藏量470多万千瓦。流域内建有欧阳海、千金庙、双牌等大型水库和20世纪80年代初期兴建的东江水电站(装机容量50万千瓦)。此外,还有大中型水利工程145处,设计灌溉面积64万公顷,其中韶山灌区7万公顷。农副产品以稻、薯、烟、茶、大豆为大宗。

Ⅲ 通过重要经济鱼种研究进展的介绍,你对渔业生态学研究及其发展方向有哪些认识和好

渔业研究所于2001年4月按照水利部直属科研机构科技体制改革方案成建制并入长江委以来,在水利部、国科司的关心支持下,我所围绕水利部治水新思路,深入探讨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理清了思路,重点凝炼了科技发展目标,调整了学科研究方向,加强了科研支撑体系建设,改革了科研运行机制,强化内部管理,使科研、开发及管理工作得到较大发展。2002年和2003年,我所科研项目合同经费年均增长约50 %,职工收入年均增长约20%以上,被湖北省委企业工委授予2002~2003年度文明单位称号,并荣获长江委2003年度绩效考核先进单位。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深化改革,实事求是地确立发展目标

我所并入长江委时汪部长曾批示:“水库所并入长江委不是简单的单位归并,而应是真正意义上的改革,要通过改革使水库渔业研究所获得新生,充满活力”。蔡主任也指示:“水库所要按照汪部长指示精神,加快科技产业化,加强科研工作,创造条件,力争重新跻身于公益性科研单位”。根据汪部长的批示精神和蔡主任的要求,我所围绕改革发展的主题,经认真讨论,形成了“科研、开发并重,科技目标创新,学科方向调整,参与市场竞争,立足发展,争取新生”的改革思路,重点开展了如下工作。

1、调整学科方向。即根据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和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将原来的以水库渔业为主的学科方向调整为开展水生态、水环境研究。

2、调整机构设置。根据调整后新的学科方向,精简了管理机构,增设了生态、环境类专业机构。设置有水生态研究室、水环境研究室、渔业生物技术研究室、水库资源研究室、水工程生态实验室、水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试验基地。

3、确立发展目标。我所制订的初步发展目标是:经过5—10年的努力,将我所建设成为学科优势明显、人员结构合理、以水工程生态和水环境治理公益研究为主,拥有较强科研开发能力的,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综合科研机构,并力争全所科研合同经费和职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4、改革运行机制。强调“体制创新、一所两制,主辅分离、分类管理”。对全所人员按科研、开发、后勤实行分类管理,独立核算。对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仍保留全民所有制,实行“开放、流动、联合、竞争”运行机制,对产业开发和后勤服务采取混合所有制,按公司形式运作,实现了主辅分离。

5、拟更改单位名称。按照调整后的学科方向申请将原“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库渔业研究所”更名为“水利部中国科学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

二、与时俱进,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要求调整学科方向

我所于1987年原水利电力部批准成立时,下达的主要任务是开展兴建大型水利工程及其它水利设施对渔业资源的影响、保护、增殖、开发利用研究。这个以水库渔业为主的学科方向在当时是符合国家需求的,我所也较好地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各项任务,起到了科技支撑的作用。后来几年我所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国家需求发生变化之后,我所未能与时俱进地将学科方向进行调整。体制改革并入长江委后,我所通过多次分析讨论,及时调整了学科方向,把水生态水环境研究作为我所科研的主攻方向,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关于调整学科方向的依据和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点。

在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层面上,由于近十几年来,全球人口增长和经济活动的加剧,水环境不断恶化和水质性缺水已成为威胁人类的世界性难题,成为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限制因子。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保护水环境已成为维护我国人民生存环境的头等大事,治理和保护水生态环境是国家的迫切需求。

在水利部治水新思路发展层面上,近几年汪部长在阐述治水新思路的重要讲话中多次强调要对水环境恶化进行治理。干旱缺水、洪涝灾害、水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影响。水污染已成为不亚于洪灾、旱灾甚至更为严重的灾害,已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水环境保护和治理问题已成为限制水利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水利部及时调整了治水思路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维系水生态环境安全、进行生物多样性保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水利行业必须完成的重要任务之一。我所理应调整科研方向,为国家水工程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在长江委治江事业层面上,我所归并长江委后,应对长江开发治理有所贡献。长江委是三峡工程、南水北调和长江口治理等一批重要水利工程的设计、科研、水行政管理的总成和牵头单位,这为我所提供了广阔的用武空间。长江流域有水库4万余座,占全国水库的50%。长江干支流及其浅水湖泊和水库群交织相连,形成巨大的江河湖库复合生态系统,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对水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科研活动顺应了地域和时代的需求,其研究成果对全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这种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特色为实现学科方向调整和发展目标奠定了重要基础。

在水库所发展层面上,丰厚的科研积累是实现学科方向调整的重要基础。建所以来,我所先后开展了包括三峡工程论证在内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对水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对我国1000多座水库进行了资源及生态性能调查评价;承担了国家和湖北省“七五”、“八五”、“九五”攻关项目;以保护水域环境为中心,开展了水库富营养化机理与水质保护、水库生态系统管理的研究;共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20余篇被SCI和EI收录),取得科技成果100多项(其中取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我所现有职工94人,科研人员74人,其中高级研究人员32人,中级研究人员33人,其他科研人员9人,形成了一支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水工程生态科研队伍,具有较丰厚的水生态环境方面科研储备。学科方向调整后,一定会对水生态环境研究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凝炼目标,确定学科研究领域

1、科技目标凝炼

我所的科技目标是:根据国家需求及水利事业发展的要求,针对水生态退化、水环境恶化和水资源缺乏日益加剧这一严重影响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性难题,围绕水工程的生态环境、资源利用及工程管理,开展水工程生态、水环境、生物技术和水资源利用研究,并通过这些研究及其在基础、应用基础与应用三个研究层次上的有机结合,在不同层面上揭示水工程生态环境的变化规律,创造性地解决我国水工程环境保护模式和水工程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的关键性理论与实际问题,寻求水工程生态系统调控和水环境保护的生态对策,达到水工程生态环境、水库生态系统及人类社会活动之间的协调与和谐。同时立足长江流域,面向全国水利系统,承担国家和长江委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科技任务,为我国水工程生态环境建设做出贡献。

2、确定学科方向

科技目标凝炼后,我们确定了水生态、水环境、渔业生物技术和水库资源几个主要学科方向。

在水生态研究方向下设水库生态学、水工生态学、流域生态学3个学科组。重点是研究水库、河流、湖泊和湿地复合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研究水生生物多样性和进化生物学,探讨长时间和大空间尺度上重要生物类群的演替规律,水体生物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与信息传递的变化及其规律,建立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水体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理论及相应技术;结合水工程、水动力学研究水体主要生源要素的营养动力学及水体富营养化的过程、机理与防治对策,分析水生生物群落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探讨水库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功能与维持机制,水工程生态系统退化的关键因子及地域特点,建立退化水工程生态系统的恢复理论和应用技术,生态系统的健康管理;研究工程对环境要素和生物资源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生态敏感水域渔业资源动态监测、评价与长期生态学效应研究;探讨工程对生物资源不利影响的补偿途径,提出工程生态影响对策措施。

这方面的在研项目主要有:

1.大型水利工程对重要生物资源长期生态效应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课题)

2.南水北调对长江口水沙和生物的影响(科技部公益项目)

3.灌江纳苗对血吸虫病扩散的潜在影响与对策研究 (世界自然基金项目)

4.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汉江鱼类资源影响及其对策研究(南水北调办公室项目)

5.西藏狮泉河水电工程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研究(国家电力总公司成都勘测设计院项目)

6.白龙江紫蓝坝工程渔业资源监测与保护对策(国家电力总公司成都勘测设计院委托项目)

7.西藏拉萨河直孔电站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对策研究(国家电力总公司成都勘测设计院项目)

8.水库水动力对浮游生物群落演替的影响(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在水环境研究方向下设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净化与恢复生态学3个学科组,重点领域是,水环境和水生物监测与评价,研究水体污染物对水生态系统群落结构、功能的整体生态效应,水生态系统受损程度的判断,围绕水生物指标进行水环境评价,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预测模型,水环境容量与污染物总量控制,建立水质管理调控机制;水体富营养化生物控制技术研究水体氮、磷等营养盐类与蓝藻水华形成的规律,探讨污染水域氮、磷收支平衡及污染物的变化规律,动、植物的去污机理和效能;生物操纵技术治理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的理论与技术,通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网),重构水体水生动、植物的种群结构,提高水体生物净化能力;湿地生态恢复与维护技术,开展水域湿地净化机理与效能、湿地退化及逆转的过程与机理、退化湿地生态恢复技术的研究,开展人工湿地污水净化机理、效能及工艺的研究,并结合污水处理工程进行示范,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点源污染治理提供基本理论和技术支撑。

这方面的在研项目主要有:

1.巢湖微囊藻水华的生物控制技术研究(水利部“十五”科技创新项目)。

2.利用生物操纵技术治理茜坑水库水污染研究与示范(水利部科技创新重点项目)

3.水库水污染治理的生物操纵技术(水利部“948”项目)

4.退化水库湿地生态恢复与维护技术(水利部科技创新青年基金项目)

5.集约化水产养殖与废水处理技术(中科院知识创新项目)

6.生物净化剂对养殖水体水质及饵料生物影响的研究(上海巨科国际生物有限公司委托项目)。

7.水库渔业水体负载力评价导则(水利部行业标准项目)。

渔业生物技术研究方面下设鱼类保护生物学、渔业生态学和健康养殖学3个学科组。重点领域是研究珍稀、特有和重要水生经济动物的功能生物学、保护生物学及其增殖保护技术,并为其提供保护与利用理论基础和对策;研究鱼类种质资源库种质保护技术,人工驯养、人工繁殖和人工放流保护技术,人工放流效果评价技术等,包括名特优水产苗种选育与繁育,渔业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休闲渔业、网箱养殖、坝下流水和微流水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和渔业配套技术研究(病害生态防治、鱼类营养饲料、水产品保鲜加工等);开展渔业发展的功能区划、渔业资源保护和利用研究;水库环境容量、渔产潜力;水库鱼类引种移植的生态安全效应研究;水产品质量检测与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这方面的在研项目主要有:

1.大型多功能水库渔业利用优化模式研究(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2.生物控螺灭螺技术研究(长委血防办项目)

3.水库名优鱼类网箱健康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辽宁葫芦岛市项目)

4.水库渔业术语标准(水利部行业标准项目)

5.水库赶拦鱼技术规程(水利部行业标准项目)

调整科研方向后,近几年我所开展一系列水生态、水环境研究项目,占我所科研项目总数的80%以上,取得了良好的开端和较好的效果。

四、打造基础平台,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我所将试验基地和实验室建设作为科研创新基础平台的首要任务来抓。

实验室建设 2003年,在水利部和长江委规计局的支持下,我所实验室建设已经启动,首批经费200万元已到位,招标购置的 11台(套)仪器设备将于今年3月底陆续抵达。实验室将建成具有一定学科特色的全国水工程生态与生物资源实验研究中心和水利行业有影响力的水生态试验、检测机构。主要开展国家、省部级及有关部门委托的科研项目的微尺度生态学实验;研究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参与国家及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修订、试验验证工作;承担所科研项目的分析检测任务。除极少数指标外,这些仪器基本能满足水生物(从细菌、浮游生物、水草到鱼类的组成和功能等)、水化学(氮、磷、硫、镁等生命营养元素和有机物质)、水环境(镉、汞、铅等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等水工程生态相关研究(包括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渔业水质标准)的测试工作,将大大提高我所科研创新能力。

试验基地 项目建议书已通过专家评审,建设用地已获武汉经济开发区入区许可,初步设计报告基本编制完成,待报水利部审查。基地的建成将大幅度提升我所的综合实力,为我所承担国家水生态基础性研究项目,加快科技产业化发展,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

基地的总体目标 集科学试验、科技开发和科普教育于一体;拥有水库生态学和水环境研究相关的动态试验模型、监测分析实验室和1000余种水生生物的种质资源库;成为水利行业一流的水库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基地和科普教育基地。

基地的主要功能是围绕我国今后一段时间内水资源开发与水生态健康必须解决的水生态系统保护等重大问题,结合我所学科方向的调整与科技目标的凝练,应用现代生态学的基本原理和多学科结合的技术方法,重点开展水库生态学、水污染防治和生物资源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通过系列的理论研究、技术开发与工程示范,形成我国水库生态学研究的自主创新体系,以及水环境保护、水污染控制核心技术的研究基地。同时基地可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平台,提高研究所的经济实力。

根据基地的总体目标、主要功能和我所的学科方向,基地设计了4个功能区,即湿地生态模拟研究区,水质净化研究区,种质资源保护研究区及产品研发区,相应建设湿地生态模拟,水质净化,种质资源保护,科研配套,科教展示,产品研发6个系统。有些系统内又包括不同的子系统。

1.湿地生态模拟系统

基地内建设湿地生态模拟区,通过模拟湖泊、水库等典型淡水湿地生态系统,研究水库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开展退化水库湿地生态恢复与维护技术研究,为退化水库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维护积累基础性科学依据、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为实施生态环境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减轻水体污染提供湿地恢复的新思路和相关对策。该系统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水库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2)水库淹没和浸没对水生态的影响;

(3)不同水质水体的环境承载力研究;

(4)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关键技术;

(5)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

(6)环境规划与景观生态规划技术;

(7)典型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优化模式试验示范与推广。

湿地生态模拟区主要由全系列湿地系统、不同组合的半系列生态系统和浅水湿地系统组成。

2.水质净化系统

水质净化系统由网状人工河流模型和一个组合净化池组成。建设不同类型净化子系统,按照“各类基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菌藻协同净化,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通过细菌、藻类、水生高等植物的吸收利用,并随食物链(网)迁移、转换和循环,再辅以放养动物的滤食与利用,使水质获得净化”的水质净化思路,研究各类基质、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和微生物对水质净化的机理和功能,获得以生物操纵为主体的治理水污染的科学方法。该系统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不同干扰条件下水生态系统的受损过程及其响应机制;

(2)水污染、生境消失和栖息地片断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不同水质水体的环境承载力研究;

(4)水生生物对污染物的转化与降解机制。

(5)污水治理的生态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

(6)水资源重复利用技术;

(7)水污染治理中微生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8)水域生态修复中水生动植物的选择、种养和移植技术。

根据净化系统的组成结构可分为河流和池塘两个子系统。

3.种质资源保护系统

该系统主要用于保藏一些名特优水产动物亲本和原种,为放流、水产养殖提供新的养殖品种和优质种苗;同时,对物种进行驯化、苗种繁育、品种选育和提纯复壮。该系统拟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1)水生生物物种致危机制及其保护生物学;

(2)外来物种的引入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3)物种与生物多样性的恢复与维持技术;

(4)重要经济水生动物品种的选育与提纯复壮技术;

(5)珍稀水生经济动物人工繁育放流保护技术及效果评价;

(6)珍稀水生经济动物的营养需求和特色水产饲料的研制;

(7)水生经济动植物种质资源异地池塘保护技术;

(8)水生经济动植物种质资源开发。

4.科研配套系统

科研配套系统由实验室、办公室及相关仪器设备组成。

5.科教展示系统

建设集资源保护、研究、科普教育与观赏性于一体的生物多样性展示体系,包括水族、标本馆,含声、光、电系统的展示报告厅。

6.产品研发系统

基地内建设产品研发中心,根据自身的专业特点,开展水污染治理微生物制剂、特色饲料、名优水生物苗种与产品的研究、生产及开发。

五、改革和发展的其他新举措

以上介绍的是我所并入长江委后在学科调整、机构改革等方面的一些情况。与此同时,我所在观念上也发生了深刻变化,还采取了如下改革举措。

1、坚持“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工程

过去,由于论资排辈、干部终身制、平均主义等思想影响,既难以吸引和留住人才,又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为此,我们实施了人才工程:一是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采用公开、公平的全员竞争上岗制,选拔了一批政治素质好、学历高、业务强的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打破了论资排辈;干部任期目标制,通过业绩考核,能上能下,打破干部终身制;三元工资制,即以基本工资保障基本生活水平、以岗位工资体现责任、以绩效工资体现效益的分配方式,打破了平均主义。二是着力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人才。筛选有潜力的培养对象,有计划的选送参加深造和继续教育,攻读学位,两年来各类培训、深造人数达27人。三是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提升我所科研学术水平,为人才成长创造更多的机会,两年来参加学术交流人数达18人。四是创造条件吸收人才,目前我所尚不具备引进高水平学科带头人的条件,只能适度引进急需人才。下一步在不断提高我所资金、技术、科研整体实力的基础上,再引进国内外学科带头人一级的领衔人才。

2、坚持科研、开发并举,主业、辅业并重

汪部长2001年视察我所时提出“科研单位要两条腿走路,科研是立所之本,开发是强所之路”。过去我所重科研,轻开发。为了落实汪部长“科研与开发并举”的指示精神,我所在加强科研的同时,勇敢地迈出了开发的步子,组织辅业人员成立物业公司,实现主辅分离,将适合从事技术开发和科技推广的人员从研究群体中分离出来,组建技术开发公司,推进科技产业化,科学研究和科研开发双轮驱动,协调发展,既精干了科研队伍,又增强了我所的整体实力。

3、多渠道争取资金,为发展创造条件

由于我所是差额拨款单位,每年的资金缺口较大。因此,我所争取资金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寻求上级支持,二是面向市场。基础设施投资以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为主,日常运行资金和科研项目资金,以面向市场为主。目前我所的科技产业开发和后勤服务已纳入市场化轨道。

4、调整理财思路,鼓励创收,促进发展

由于计划经济时代传统理财观念的影响,对国家市场经济改革的总体形势认识过于低调,对本所发展信心不足,理财思路是 “节约导向型”和“积累导向型”,理财的目的只是为了吃饭、养老,理财成了守财。

针对这种情况,领导班子及时地调整理财思路,以发展和创收为导向,按照“发展导向型”的理财思路,我们制定了一系列具体的制度,鼓励发展,鼓励创收,同时,也规范了科研资金的使用。新思路运行两年来,我所的创收已达300多万元。

5、加强和中科院和委内单位的交流与合作

加强和中科院相关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学习他们创新工程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加强和委内相关单位的交流与合作,争取早日融入长江委的治江事业中去,为实现部的治水新思路多作贡献。

我所在水利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重大问题建议方面主要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希望部领导多多指导、大力支持。

1)水利工程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研究

2)长江流域重要水体防污减灾生态对策与水污染湿地生态治理技术

3)跨流域调水对输水沿线鱼类区系组成的影响与对策研究

4)长江上游生物多样性保护利用区域规划的研究

两年过去了,回顾汪部长的指示,对比我所改革前后的情况,还是在这片土地上,还是这些人员,我所已完成了由一个水利渔业研究所向水利工程生态研究所转变的基础工作,我所的研究方向,机构设置,运行机制,人员观念和竞争能力今非昔比,可以说是面目一新。

国家战略的发展需求,水利部治水新思路,长江委治江事业客观上对水工程生态领域的研究提出了迫切要求,请部领导放心,我所有信心有能力按照汪部长指示精神和长江委领导的要求,顺应国家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在水工程生态研究方面出成果、出人才,跻入国内先进行列,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日进入公益科研单位行列,进入部创新行列。恳请部领导一如既往地给予支持。

Ⅳ 四川都江堰历史上曾发生多少次洪水

自都江堰修建成功后没有发生过特大的洪水灾害,修建镇水神兽是古人的习惯,

他们把镇水神兽作为图腾来使用。望采纳!谢谢,不懂可以再问。

Ⅳ 都江堰实现水沙分离运用的具体原理是怎样的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Ⅵ 二郎神和李冰是什么关系

二郎神的原型之一是李冰,是战国时的水利家。秦昭王时担任蜀郡守,在当地兴办水利工程,其中最有名的是都江堰。当地人为他建庙,叫李冰庙。宋代的时候,附近出现了灌口二郎庙,有人管李冰庙叫二郎庙,于是李冰就成了二郎神。但李冰这个名字和二郎一点也不像。所以也有人认为二郎是李冰的二儿子。

李冰,战国时代秦国蜀郡的太守,著名的水利专家。秦昭襄王年间,太守李冰带领蜀地的百姓,在川西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建造了举世瞩目的都江堰。都江堰建成之后,川西平原的千里良田,有了水源灌溉的保障,渐渐地,整个川西平原也就变成了一方沃土。

所谓“民以食为天”,而粮食则以土地为根基,土地又以水源为保障,所以,李冰所修建的都江堰,简直就是百姓们的“救命大神”。李冰的功德如此之大,百姓们自然就会感恩戴德,进而立庙祭祀。

我们知道,中国民间所供奉的神仙,大多都来源于道教,而在道教的“神仙谱系”上,有许许多多的神灵,就是那些曾经为社会、为百姓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实实在在的历史人物,李冰当然就是一个。

从“大安王”,到“应圣灵王”,从“广济王”,再到“通佑显英王”,如此等等,无论是九五之尊的皇帝,还是普通的老百姓,对李冰这位由“人”而变成“神”的神,从来都是崇拜有加的。最终,李冰就被神化为了“二郎神”,二郎神属于“水神”,这正好与水利工程都江堰相合。

当然,也有不少人认为,二郎神其实并不是李冰,而是李冰的儿子,准确来说,是李冰的次子,这也正应了“二郎神”的这个“二”字。但不管怎么说,不管二郎神的原型是李冰,或者是跟随李冰一起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的儿子,只要你真正的能够为老百姓造福,老百姓都会将你捧为“神”的。

Ⅶ 湘江为什么叫湘江!湘字是什么含义1

湖南素有“湘”之称,“湘”之说有三种:

一说,因湘水发源于广西桂林的兴安县,有灵渠与漓水连接,称之“漓湘”;湘水东北流至永州北苹口在潇水汇合,称“潇湘”;再东北流经衡阳北,又与蒸水汇合,称“蒸湘”。因而合称“三湘”。由于桂林的人文地理、语言风俗与永州相同,古代属零陵郡,习惯上被归入三湘范畴。

一说,是潇湘、资湘、沅湘的合称。因漓水南流入珠江,不属湘江水系;蒸水则太短小,所以去掉漓、蒸二名。而湘水北流至湘阴北之临资口汇入资水,叫资湘;北流至岳阳县西中洲,汇入沅江主洪道称沅湘。资水、沅水为湖南四大水系,流经地域占全省的2/3,故用“三湘”泛指湖南全境。

也有以湘乡、湘潭、湘阴为三湘者,原因是在清代同(治)光(绪)年间,三县曾有曾国藩、左宗棠等为首的众多湘军名将名宦。但这些近代人物的历史并不可与湖南历史同俾,更何况也不能代表湖南的全境之概念。

尽管“三湘”之说不尽相通相同,但都是以湖南为主而言。但湖南又为什么简称“湘”,其意义又何在?专家告诉我们,“湘”并不是由“三湘”而来。

据宋代柳开《湘漓二水说》:“二水本一水也,……盖者人以二水相离故名之曰相、曰离,后人又加水云。”这就是说,湘水和漓水因同一发源的水,南北分流,就被命名相、离,后在相、离两字旁加上水,就成为今天的湘、漓。湘江流域是湖南省影响最广泛、人烟最稠密、开发最早的地区,因而湘成为湖南省的代称,湖南省由此也简称“湘”。

然而,经过许多的历史、地理专家的实地考察发现证实,湘、漓二水并非同源。湘水发源于广西灵川县东海洋乡的岐岭南,漓水古名桂江,发源于兴安县西北与资源县接界的苗儿山。因而,“以二水相离故名之曰相、曰离”之说无真实考据,不可从。

其实,湘水地名的来源十分古老。“湘”字最早出现在《楚辞》中,《史记》里更是有“食湘波之鱼”、“浩浩沅湘兮”的语句。湘字最初是从相字发展而来,是较有考有据的。相即看管帮助之意,各种训诂学和辞义学多作此解释。商代武丁有子封于相,北魏于此建相州,即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周时战乱,相人一部分南逃至河南、湖南等地,所以在河南上蔡、湖南都出现了湘水,从而也为湖南带来了湘学的地名——湘君和湖山——周代追称的名号。相人后来融入土家族,并转称为姓向了。

正因为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于今长沙市设湘县,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改临湘县,因濒临湘水故名。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八月,又设湘州于此。从此,成省相当于一级的道府,一直到今日,湘州所在地的长沙,仍是湖南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且濒临的湘江,是全省第一条大河,流域面积占列全省的1/3。所以,湖南历来被简称为“湘”了。

Ⅷ 坎儿井与都江堰两种水利工程是如何因地制宜发挥作用的

坎儿,意 井穴,为荒漠地区一特殊灌溉系统;普遍于中国新疆吐鲁番地区。吐鲁番盆地的地下水资源是比较丰富的。加上地面坡度特大等情况,从而构成了开挖坎儿井在自然条件上的可能性。坎儿井由竖井、地下渠道、地面渠道和涝坝四部份组成。首先在地面由高至底打下井口,将地下水汇聚。然后,在井底修通暗渠,将地下水引到目的地,才把水引到地面。这样保证了地下水不会因炎热及狂风而被蒸发或污染。涝坝将水蓄起以供人使用。整个都江堰枢纽可分为堰首和灌溉水网两大系统,其中堰首包括鱼嘴(分水工程)、飞沙堰(溢洪排沙工程)、宝瓶口(引水工程)三大主体工程,此外还有内外金刚堤、人字堤及其他附属建筑。都江堰工程以引水灌溉为主,兼有防洪排沙、水运、城市供水等综合效用。“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位于江心,把岷江分成内外二江。外江位在西,又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行洪;内江位在东,是人工引水总干渠,主要用于灌溉,又称“灌江”。鱼嘴决定了内外江的分流比例,是整个都江堰工程的关键。内江取水口宽150米,外江取水口宽130米,利用地形、地势使江水在鱼嘴处按比例分流。春季水量小时,四成流入外江,六成流入内江以保证春耕用水;春夏洪水季节时,水位抬高漫过鱼嘴,六成水流直奔外江,四成流入内江,使灌区免受水淹。这就是所谓“分四六,平潦旱”。此外,在古代还使用杩槎来人工改变内外两江的分流比例。杩槎是一种以数根圆木为骨架,外覆竹席,内灌泥沙的截流物体。当需要时,只要在一侧的江面放置若干座杩槎,便能减少该侧的水量。一般在春季来水较少时使用这种方法截流外江,增大内江的水流供给,待春耕结束水位上涨后,再砍去杩槎,使水流恢复正常。1974年以后,在外江口建造了永久性水闸,从而取代了杩槎来实现围堰和泄洪。宝瓶口同飞沙堰配合具有节制水流大小的功用,是控制内江进水量的关键。内江水流经过宝瓶口流入,灌溉成都平原的大片农田;在洪水期间,内江水位提升高过飞沙堰,洪水就进入外江流走,再加上宝瓶口对水流的约束,达到了防洪的作用。内江水流进宝瓶口后,顺应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沿大小各支引水渠不断分流,形成自流灌溉渠系,灌溉成都平原上一千余万亩农田。飞沙堰起到溢洪排沙的作用,原名“侍郎堰”,唐高宗龙朔年间(661年—663年)筑成,是内江的溢洪排沙通道,故名。飞沙堰是金刚堤下段710米处的一个缺口,位于虎头岩对岸,宽240米,堰顶高过河床2米。飞沙堰将超过灌区需要的江水自行排到外江,使成都平原免受洪涝;又能将水中裹挟的大量砂石利用离心力从这里湃到外江,避免淤塞内江、宝瓶口和灌区。飞沙堰遵循“低作堰”的原则,即堤顶低作与对岸标准台顶等高,使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的内江水漫过堰顶流入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堰体会自行溃堤,让江水回归岷江正流。内江水位达到水则十四划时,流量为385立方米每秒,即够灌区春耕用水。若飞沙堰堰顶高度与此水位相齐,则内江水超出十四则时,多余的江水即可从飞沙堰溢去外江。此外,飞沙堰下游不远的宝瓶口有很好的控水作用,即便内江的流量高达3000 立方米每秒,宝瓶口的进水量也在700立方米每秒左右。沿金刚堤而下的急流受宝瓶口限流所阻,在口外形成一个洄水沱,即伏龙潭。加上飞沙堰对面突入内江的虎头岩对水流,砂石的导引作用,洪水便连同大量泥沙翻过飞沙堰,排往外江。据当代实测,岷江内江流量超过1000立方米每秒时,便有40%的洪水和98%泥沙从飞沙堰排出。飞沙堰顶高的调节,加上宝瓶口的限流、虎头岩的导引,即可保证引水区既有足量清水,又无洪涝威胁。

与灌江水利工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苏州假山景观设计工程 浏览:862
哈尔滨工程造价招聘 浏览:937
建筑工程土建劳务分包 浏览:632
道路监理工程师 浏览:476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在本校吗 浏览:370
河北工程大学保研率多少 浏览:287
有学质量工程师的书吗 浏览:479
康乐县建筑工程公司 浏览:569
助理工程师二级 浏览:872
注册安全工程师初级考试时间 浏览:90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题研究 浏览:881
工程造价图纸建模 浏览:888
辽宁恒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浏览:93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工程项目 浏览:737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兴趣爱好 浏览:316
密歇根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浏览:388
广西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 浏览:31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浏览:858
有线电视工程建设管理条例 浏览:270
云南工程监理公司排名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