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程专业 > 水利工程冻害现象

水利工程冻害现象

发布时间:2021-08-13 22:59:25

A. 水利工程上,混凝土浇筑多少方做一组抗冻融检测

水利工程上,混凝土浇筑500方做一组抗冻融检测的。

B. 水利工程施工有哪些主要特点

1)水利工程多涉及水库、大坝、渠道衬砌、堤防、涵闸等施工项目,受汛期和季节影响较大,必须保证雨水和冻害等因素侵袭情况下的施工安全,而以上因素均与气象有关,很难预测并准确把握,属于不可抗力范围,对施工的安全生产管理存在较大隐患。
2)水利工程往往是施工战线较长,工地之间的距离较大,施工班组类型较多,相互之间联系很不方便,整个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难度大。
3)水利工程施工现场多为“露天式”作业,无法进行非常有效的封闭隔离,对生产人员、交通车辆、工地设备、施工对象、工地材料的安全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4)水利工程施工中,当前使用的施工材料及施工工艺较为落后,防护设施不够齐全。如模板受材料影响可靠性较低,搅拌机、振捣器、挖掘机等施工机械安全保险装置落后,容易造成机械伤害,这也对工程施工人员的安全问题提出了挑战。
5)水利工程工地招用的工人中,70%是农民工,普遍文化层次较低,他们的知识水平、安全意识等,还无法很快适应水利行业的工作条件和环境,不了解水利工程的建设规程,普遍未经过基本培训和安全教育,缺乏基本的安全知识和安全防范意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安全应变能力较弱,为自己和他人增加了安全隐患。
以上答案由问问我整理发布,望采纳

C. 什么样的水利工程能转变北方地区的干旱状况

近百年来我国中部、南部地区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导致的中南部地区土地地表含水量的大幅降低,而这些地区地表含水量的降低(这些中南部地区对过境空气补水能力的降低)就是导致了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和降雨量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希望我的这个观点及提出的应对措施将有助于改善我国北方地区干旱少雨的现状。一、北方地区干旱少雨的原因:


这样大面积的年复一年的耕作导致的结果就是,这些地区地表含水量比开垦前大幅降低,大片的土地裸露出来,中南部地区土地的整体保水能力大幅缩水(植被破坏,围湖造田,地表水面大面积消失),与开垦前相比,这些地区的地表对过境暖湿气流的补水能力出现大幅降低。这使得南方饱和湿度的暖湿气流由南方经过干燥的中部再到达北方时,含水量已经是大打折扣,含水量不足的南风再遇到北方冷空气时,已经挤不出来多少水分了。

D. 什么叫做水利分级现象

按目的或服务对象可分为:防止洪水灾害的防洪工程;防止旱、涝、渍灾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田水利工程,或称灌溉和排水工程;将水能转化为电能的水力发电工程;改善和创建航运条件的航道和港口工程;为工业和生活用水服务

E. 水利工程施工中爆雨是否属于不可抗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五十三条 本法所称的“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暴雨,事先也是可以预知的,或者应当有预防的意识,事先将防水措施做好。因此不属于不可抗力

F. 水利工程存在安全隐患的原因有哪些

水泵站(房)基础不稳固、岸坡不稳定 水泵站(房)未设置专门的值班工作房
水泵站(房)未配备防洪器材与救生衣等救生设备 水泵站(房)未配备可靠的通信设施
缆车式泵站的缆车轨道上端,未设置行程限位装置,下端未设置挡车装置,取水位置未设置明显的停车标志
浮船式泵站,未采取囤船锚固措施,船上未设置航标灯或信号灯 蓄水池地基不稳固、边坡不稳定、排水不畅通
蓄水池未设置指示灯、报警器等极限水位警示连锁装置 蓄水池水池和池间通道的边缘未设置钢防护栏杆
供水消毒设施场所,未设置紧急处理的中和水池,未配备防毒器具 给、排水管路采用柔性材料时,无防脱、防爆等措施 排水系统不具备足够的排水能力和备用能力 排水系统的设备未设置独立的动力电源供电
大流量排水管出口(如基坑排水等)的布设,未避开围堰坡脚及易受冲刷破坏的建筑物、岸坡等,或未设置可靠的防冲刷措施等等
以上答案由问问我整理发布,希望采纳

G.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一,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气候环境差异性扩大,气温升高
水利工程建设对于降雨量、气温、大气、风力、雾气等气候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主要原因是水库大坝等水利工程扩展建设,使得原本的水资源系统发生改变,河流水、地表水、地下水等水系统因为人为作用聚集或分散,造成局部水因子聚集量超标或骤减,产生水量失衡,破坏了原有的气候环境。
首先,例如在水库大坝灌溉工程分布密集的地区,因为水分子集中在水库上空,造成水库区域内湿度高,蒸发量也会有所增加,减少了库区降雨量,城市地区则会相对增加降雨量,并且由于降雨量的增加,再加上城市废气污染严重极易导致城市地区出现雾霾天气,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更加有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其次,由于水库等水利工程的建设是将大量水资源引入到人工开凿的地面区域内,这样的工程模式改变了水量平衡,让原本的陆地聚集了大量水源影响空气内部结构,造成气温年平均值呈上升趋势,加快温室效应程度,导致气温持续升高。
二,水利工程建设影响河流水位,破坏水文环境平衡
河流是陆地水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水利工程重点控制调节的关键内容,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河流的治理与规划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加强了城市建设,保证了人们的能源需求,其中水力发电这一重要措施大大满足了生产生活用电需求,使水利工程建设成为了解决民生问题的重大发展性课题,然而水利工程在供应人力所需的同时对于水文的影响也是最直接的。
主要表现在建造水库大坝灌溉发电等水利工程时打破了水势结构、河流流量、水资源分布等原有平衡格局,为了满足发电、灌溉等要求所使用的节流泄洪等手段导致水位出现不合理管控,上下游植被、水量、生态都受到严重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也造成了水质的大面积污染,最终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三,水利工程建设影响地壳承受力,引发地质灾害
水利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控制与利用地下水与陆地水,虽然针对的是水资源体系的治理,但其影响是多方面的,其中一项就是往往被人们所忽视的关于对陆地环境的影响。陆地因水利工程建设产生的影响不被人们所重视的原因是其影响过于深远,水利工程建设中水量大量聚集导致地壳压力过大,影响板块平衡,形成地震等地质灾害。除了对深层次地壳的影外,对于地表土壤也存在着一定的破坏,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节流蓄水改变水量等措施导致水库下游农田土地的土壤养分流失严重,大面积土壤活性降低成为盐碱渍地,不利于植被、农作物等生长,降低农业生产率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也有较大影响。

H. 高中地理 我国东南部长时间的雪灾与全球变暖有关的原因

2太阳系概况

l) 太阳系八大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

l )八大行星的运动有什么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4.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

普通的行星

l 球的运动特征和其它行星无多大的差别,质量、体积等物理特征和类地行星无多大差别,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l 球是太阳系中唯一适合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

特殊的行星

l 地球上生物生存必需的条件是适宜的温度条件、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氧)和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

l 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和原始地球重力收缩、地球内部的物质运动等,水结晶-汽化-逸出-降水形成生命活动必需的液态水。

l 地球距太阳的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条件;

l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氮、氧);

5. 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l 太阳辐射维持着地表的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运动的主要动力(地理环境改选的动力);

l 太阳直接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地球生物生长发育离不开太阳(生物生长发育的源泉);

l 煤、石油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积累的太阳能(矿物燃料形成的基础);

l 太阳辐射能是我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主要能量来源(生产生活的能量来源)。

6. 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响

1) 黑子、耀斑增多,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电离层,扰动地球电离层,影响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甚至中断。

2) 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扰乱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罗盘指针失灵不能正确指示方向,无线短波通讯中断。

3)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高层大气,与那里稀薄的大气碰撞,产生极光。

7. 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速度

l 按自西向东方向运动(N逆时针,S顺时针);

l 地球自转周期计算有恒星日和太阳日两种,23小时56分4秒为一个恒星日;24小时为一个太阳日。

l 地球自转的速度可用线速度和角速度两种描述,线速度自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两极为0。全球除南北两极外角速度相等。

8. 地球公转周期、速度
l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l 速度:近日点(较快30.3km/s)和远日点(较慢29.3km/s)
9. 黄赤交角的地理意义
l 地球公转有两个重要特点:一是地轴与公转轨道面(黄道面)保持66 34ˊ的交角;二是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延长线指向北极星。因此,地球自转形成的赤道平面和公转形成的黄道平面构成23 26ˊ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
l 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不同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发生有规律的变化。
10. 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l 自转的地理意义: 昼夜更替、地方时产生、地转偏向力对地表物体水平运动方向的影响
l 公转的地理意义: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角纬度变化、四季的形成
11. 地球的圈层结构及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l 目前对地球的内部研究主要依据是地震发生时岩石受到冲击产生的弹性波,其分为纵波(P波)和横波(S波),纵波传播速度快,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横波传播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l 地震波速度发生明显变化的面叫地球内部的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莫霍面(33千米)和古登堡面(2900千米)两个不连续面;在莫霍面P波、S波都明显加速,在古登堡面P波减速、S波消失。
l 以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地壳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厚薄不一,平均厚度为17千米(大陆为33千米);地幔平均厚度为2800千米,分成上、下地幔二层,上地幔的上部的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核平均厚度为3400千米,温度高、密度压力大,分内核外核二层。
12. 三大类岩石
l 岩浆岩是岩浆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却凝结而成。
l 沉积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结而形成。
l 变质岩是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变质而成。
13. 地球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

l 裸露在地表的岩石,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经河流、风的侵蚀、搬运和堆积后沉积起来,又经压紧固结成岩作用而形成沉积岩。如果这时候发生地壳隆起、抬升,又会出露地表。但沉积岩要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就形成了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从岩浆到形成各种岩石,又到新岩浆的产生,这一运动变化过程,就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

外力作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沉积岩 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

14. 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背斜、向斜
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成因:
背斜顶部:油、气
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
向斜槽部:水
断层
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
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
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
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
5.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
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
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
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16. 大气受热过程
l 地球大气受热要经过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等环节大气才增温。
l 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
l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以逆辐射的方式把能量返回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
17. 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l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将能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了地面。傍晚太阳西落后,保存下来的这部分能量使地表气温平稳地下降,起到了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8.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
①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南北移动。
②移动方向: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③移动范围:5~10个纬度。
④移动影响:使同一地区在不同季节出现完全不同的天气、气候状况;热带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及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均与此有关。

19. 全球气候
地中海气候:
南北纬30-40之间大陆西岸;冬受西风控制,暖湿;夏受副高控制,干热

热带草原气候:
南北纬10-20度之间;全年高温,雨季受赤道低压控制,干季受信风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南北纬40-60之间大陆西岸;全年受西风控制,气候暖湿

热带雨林气候:赤道附近;全年湿热,终年受赤道低压控制

20. 季风环流
季风的成因:海陆热力差(可解释东亚的冬夏季风;南亚的冬季风)
南亚夏季风的成因--南半球东南信风北移过赤道右偏成西南风(或概括说: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影响:季风的共性特点:雨热同期;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易有旱涝灾
21. 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
1)冷锋
过境前天气
过境时天气
降水位置
2)暖锋
过境前
过境后
降水位置
3)气旋

北逆南顺
向上
阴雨
亚洲低压
沿槽线形成锋面
4)反气旋

南顺北逆
向下

亚洲高压
22. 自然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⑴使各种水体处在不断更新状态 ⑵维持了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⑶促使自然界的物质运动 ⑷是海陆联系的纽带 ⑸塑造地表形态。
23. 洋流及其分布规律
l 暖流是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从低纬流向高纬)
l 寒流是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从高纬流向低纬)
分布规律:
l 以副热带为中心北半球:顺时针环流
l 以副热带为中心南半球:逆时针环流
l 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逆时针环流
l 北印度洋的洋流:夏季顺时针,冬季逆时针
24.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暖流:增温增湿,如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高,西欧地区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就直接得意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气候 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英国和挪威的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冰期,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海港终年不冻与北大西洋暖流有关
寒流:降温减湿,如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盐度和温度比较低,沿岸寒流对澳大利亚西海岸、秘鲁太平洋沿岸的荒漠环境的形成,起了一定的作用
寒暖流交汇处渔场的形成:日本的北海道渔场、加拿大的纽芬兰渔场、英国的北海渔场
上升流的影响:秘鲁渔场的形成、东南大西洋渔场
海洋环境污染:加快净化的速度,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但是别的海域也可能受到污染,所以也扩大了污染的范围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例如,北半球的冬季,从波斯湾到红海的油轮经过阿拉伯海时是顺风顺流,从大西洋到地中海经过直布罗陀海峡时是顺风顺流
25. 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
l 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等要素组成的。
l 这些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地理环境整体性。
26.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
生物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作用,归根结底是由于绿色植物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及无机盐合成贮藏能量的有机物(主要是糖类),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植物和动物的有机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又以无机物的形式归还到周围环境中,这种有机质的合成与分解过程,称为生物循环。生物循环促使自然界物质和化学元素不断地迁移运动,能量不断地流动、转化,从而把自然地理环境中的有机界和无机界联系起来。
27. 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表现
各要素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
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
28.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
l 某一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及整个地理环境状态的改变。
l 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由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它们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作为一个整体,在景观上它们总是力求保持协调一致,与环境的总体特征相统一。还表现在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状态的改变。所以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环境中应充分重视这一因素。
陆地表面的森林植被,特别是热带雨林具有平衡大气成分的作用,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引起全球气候的变化,并导致整个生态环境的功能失调。
l工湖修建水库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⑴形成人泊,导致土壤草甸化或盐渍化、地下水增加、陆地生物减少和水生生物增加、诱发地震、调节地方气候。
⑵改变下游河流流速流量,可以调控水资源时空分布、导致泥沙沉积增多、洪水灾害减少。
29. 地域分异规律
l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差异沿着纬度方向变化由赤道到两极的更替。在低纬的热带雨林带、高纬的苔原带和针叶林带横穿整个大陆地带,在中纬的一定范围内的各自然带形成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的地带
l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是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分异。形成基础是水分变化。这种变化在中纬谋区表现较为明显,自然景观呈现出温带森林带、温带草原带和温带荒漠带的有规律变化。
l 山地垂直地域分布规律的形成原因是海拨差异从山麓到山顶的水热递变,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分异。分异的基础是水热状况。
l 分异规律与纬度、高度等因素有关。纬度越低垂直分异明显,高度越高垂直分异明显
30.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对人类活动的意义:由于各地气温和降水量多少不一样,便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植被、土壤,从而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景观和自然带。不同的区域有着明显的地域差异。
31.
高原
深切河谷两岸狭窄的河漫滩平原上
狭长的带状
河谷地势低、气候温暖河漫滩平原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
山区
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上
明显的条带状
分布地地势平坦、地下水或地表水资源丰富有肥沃的土壤
平原
沿河聚落带、沿海聚落带
分布密集
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内河海运便捷
32.山岳对交通运输的方式选择、线路分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山区因修建成本和难度原因一般以公路为主;沿地势和缓的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分布;为减小坡度,向居民点迂回前进。
33. 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聚落分布及交通线路选线应考虑地形、气候、水源等自然因素。
34. 全球气候变暖的趋势及其影响
l 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是: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的周期长短不一。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出现过三次大冰期;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我国出现过4次温暖期和4次寒冷期;近代气候变化——全球气温呈波动上升现象。
l 由于冰川的融化、海水的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后果是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凶险;
l 农业变化有利方面是气候变暖,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提高产量,不利方面是温度升高、干旱加重、供水不足、作物减产,低纬度国家作物减产(发展中国家问题严重),高纬度国家有可能增产;
l 降水异常: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水旱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径流量减少、水资源紧缺。
35. 自然灾害的含义自然灾害是指由于纯自然的原因而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或严重人员伤亡的一类自然现象。
36. 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台风
强风、特大暴雨、风暴潮,给沿海地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是减灾的重要措施;主要利用气象卫星进行探测
暴雨洪涝
暴雨会造成严重的洪涝灾害
利用气象卫星对暴雨、洪水进行监测和预报,可以有效减灾,防洪需工程措施(筑堤、整治河道、修水库等)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警系统、居民应急撤离对策、防洪保险等)相结合进行
干旱
粮食减产、人畜饮水困难,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因地制宜进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农业生态环境;选种耐旱作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护林建设等
寒潮
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危害农作物;大风能翻船、倒屋、破坏牧场;雪灾冻雨造成通信输电线路中断、交通受阻其影响范围大,并多灾并发。
无有效的防御手段,提前发布准确的寒潮警报可减少一定损失
37. 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
原始型:高-高-低
传统型:高-低-高
现代型:低-低-低
38. 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l 一是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战争、宗教、社会变革、国家政策)的变化,大多为被迫性迁移。
l 二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改善物质条件、就业、增加收入等),大多为自发性迁移。
39. 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
l 环境对人口的容量可用环境承载力来表示,指标的具体含义是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的数量。
l 人口的合理容量: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即一个国家或地区适宜的人口数量
40. 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成原因
l 同心圆模式:平原地形,城市各功能区经过不断侵入和迁移,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而成。
l 扇形模式:交通(各功能区沿交通线延伸)
l 多核心模式:随着城市不断向外扩展,原有市中心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原因,在远离市中心的郊区出现新核心,同时也受河流、地形等因素影响。
41. 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差异
l 等级高、数量少、距离远;等级低、数量多、距离近。
l 高等级城市周围分布多个低等级城市,高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包含多个低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
42. 城市化的特点
l 城市化
43.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区域,也是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城市环境污染,使城市环境质量日趋下降;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增加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44. 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广泛性,地域文化(佛教)影响到其城市建筑、居民心理、交通工具、饮食等各个方面。
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1)建筑布局(2)建筑结构(3)建筑风格(4)地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的长期性。
45. 影响农业区位的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交通运输、市场、劳动力、机械、政策等。
46.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
一、水稻种植农业
l 形成条件:季风水田农业主要分布亚洲季风区,其主要区位因素有:气候(热带、亚热带、温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地形(平原地形,地势平坦、适宜水稻种植)、劳动力(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粮食需求量大)
特点:
(1) 小农经营:家庭经营,人均耕地少,生产规模小。
(2) 单位面积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精耕细作,产量高;规模小,总产量不高,受传统观念及经济水平制约,商品率低。
(3)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从事手工劳动,在逐步提高:电力灌溉、脱粒、化肥、农药。
(4) 水利工程量大:灌溉是基础,季风区的自然灾害大,小农经营无力建设水利,主要是政府投入。
二、商品谷物农业
l 商品谷物农业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
l 形成条件:自然条件优越(气候温和、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运输便利、市场广阔、地广人稀、机械化程度高、农业科技先进
特点是:面向市场、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三、大牧场放牧业:
l 大牧场放牧业主要分布在美国、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
l 形成条件:气候温暖,草类茂盛、地广人稀,地价低、距离海港近,交通便利
l 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面积市场、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四、乳畜业
l 形成条件:气候温凉、潮湿,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城市化水平高,生活习惯影响,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
l 特点是:面向城市市场的商品化、集约化畜牧业;种类是奶牛;分布特征是紧邻消费市场(市郊);典型地区是北美五大湖周围、西欧、中欧、澳大利亚、新西兰。
l 西欧乳畜业形成的因素。自然因素是:西欧属温带海洋性气候,广阔平坦的平原,多汁牧草生长。市场因素是:西欧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
47.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l 主要因素:原料、动力(燃料)、劳动力、市场、交通运输、土地、水源、政府
l 主导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选择
原料导向型工业
运输原料成本较高(原料到产品重量大大减轻)原料不便于长距离运动(易变质等)
甜菜、甘蔗制糖等水果、水产品加工
市场导向型工业
运输产品成本较高(体积减少不多或有增加)产品不便于长距离运输(易变质、破碎等)
家具、印刷、啤酒部分食品
动力导向型工业
消耗大量电能的工业炼铝厂、冶金及化工等重工业
廉价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鞋等
技术导向型工业
技术要求高,应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
48. 工业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
l 从成因看有自发工业地域和规划工业地域,以生产工序联系为基础、以降低生产成本为目的形成自发工业地域,规划工业用地建成基础设施吸引投资建厂,形成规划工业地域。
l 从发展程度看有高级工业地域和低级工业地域两种类型,钢铁石化汽车地域大企业多规模大,形成高级工业地域;食品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形成低级工业地域。
49.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
人类已进入21世纪,随着交通运输、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的交往非常方便,对外面的世界也了解得非常及时、清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不断发展,各地区的开放性和对外依赖性增强,货物交流或商品交流增加,地域联系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大。并呈现出①网络化②高速化③专业化大型化的特点。
50.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主要方式 方 式
铁路运输
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影响较小、连续性较好
造价高、占地大、短途运输成高
公路运输
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
水路运输
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自然条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漏、损耗小、连续性强、运量大、安全
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51.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1)交通干线对聚落空间形态影响
(2)交通运输布局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的影响
浙江嘉兴城市沿水路和陆路运输的发展而变化,说明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聚落空间形态的变化。京杭运河沿河城市(因运河淤塞、海运、铁路运输的发展而发展缓慢),说明交通线的衰落会影响聚落空间形态的演变。
52.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分布密度和分布位置。山区的商业网点密度小,平原的商业网点密度大。商业网点要求便捷的交通即交通优先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高速公路沿线形成商业区。
53. 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和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加重。
54. 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l 第一、由于人类向环境索取过度,目前人类面临的是资源短缺(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能源)和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物种减少)。
l 第二、环境污染加重: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过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主要有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
55.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l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生态持续发展,发展的基础;经济持续发展,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发展目的。
l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公平性原则——代内、代际、人与物、国家与地区之间;
持续性原则——经济活动保持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
共同性原则——地球是一个整体。
56.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57.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
庞大的人口基数: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士22%,人口素质总体不高。人均资源不足:我国主要资源的人均量不到世界的1/3,利用率不高。
环境污染严重:城市环境污染严重(大气、水体、固体、噪声);农村生态破坏加剧(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草原破坏、生物减少)。
58. 区域的含义
l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l 一般性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区位特征:不同的区域,自然环境有差异,人类活动也有差异。同一区域,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如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都在800毫米以上。(2)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和边界:①有的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如行政区;②有的区域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如干湿地区。(3)既是上一级区域的组成部分,又可进一步划分为下一级区域。
59. 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差异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共性①都是平原地区,②都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雨热同期 i四w唬zコjナaμ∏ti四kh铡o2011-8-6 20:37:15
看了之后,感慨万千i四w唬zコjナaμ∏ti四kh铡o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ctⅶh、、郸n〃n〃pfh、、郸bι迁z8247025702

I. 冻害的症状、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怎样

冻害是指气温降至0℃以下出现的生理性病害。
【症状】
叶片受害,轻则表皮细胞受伤,蒸腾作用加快,局部叶肉坏死凹陷,影响光合作用。重则叶片干枯脱落;枝梢受害,顶端新枝梢轻则萎蔫,重则干枯,老熟枝条受害,轻则裂皮,重则干枯;树干受害轻则出现裂缝,重则干枯,易出现流胶,重度冻害整株枯死;花朵受害容易脱落;果实受害轻则水渍状不耐贮藏。重则水渍状后脱落,就是留在树上也失去食用价值。受害程度可分为5级:
1级:25%以下叶片因受冻害脱落,个别晚秋梢受轻微冻害,主干完好,迟熟柑橘果实不伤害,对树势有轻微影响。
2级:25%~50%叶片因受冻害脱落,少数秋梢被冻而干枯,主干完好,迟熟柑橘果实轻度受害,对树势有一定影响。
3级:50%~75%叶片因受冻害枯死脱落或缩卷,秋梢枝条冻后基本干枯,少数夏梢受害,迟熟柑橘果实受害,失去商品价值,主干无冻害现象,对树势伤害较严重。
4级:叶片全部枯死,秋梢、夏梢冻后干枯,主干部分流胶或裂皮,迟熟柑橘果实受害,失去商品价值,对树势影响严重。
5级:地上部主干枝条全部冻死,植株死亡。只有砧木部分存活,果实受害,果实果皮、果肉变质,丧失商品价值。
【发生规律】
气温缓慢下降,细胞水分向外渗透,在细胞间隙结冰,如果不是迅速解冻,不会使细胞受伤。若是解冻太快,水分尚未流入细胞壁内而蒸发,可造成生理脱水,使植株出现萎蔫或枯死;气温下降迅速,水分来不及透过细胞,而在原生质和细胞壁间结冰,造成枝、叶、果萎蔫,严重时使细胞壁破坏,造成枯枝落叶、落花落果;温度突然降到0℃以下,细胞水分还来不及从原生质内渗出就结冰,使原生质结构破坏,细胞受伤、死亡,造成枯枝落叶、落果,果实不脱落也失去食用价值。
【预防措施】
①选择柑橘适栽区域和在该区适宜栽植的柑橘品种。避免在不适宜生态区域栽培柑橘。
②园地选择应选无霜冻地区,假如有轻中度霜冻地区栽培应选地势较高的向阳坡地,空气流通快的坡向,要避免在低畦地、冷空气容易沉积的地方建园。
③建园时要把配套设施建设好,如水利、防风林,有条件的喷灌设施建设好。名贵柑橘果实要越冬可搞大棚栽培。
④加强果园管理,有霜冻地区要保证秋梢老熟不抽冬梢过冬。加强有机肥的施用,适当增施磷钾肥,促进枝梢、叶片老熟,防治螨类为害秋梢,结合树干涂白、覆盖、保持土壤适当湿润等,或喷矮壮素、多效唑可延续新梢生长,促进新梢老熟和木质化,提高细胞液中溶质的浓度,可提高柑橘树体的抗寒能力。
⑤寒流袭击前可在中午前后灌水,以提高土温和促进树体水分的平衡,各类柑橘挂果过冬的可搭棚遮盖防冻,或用不织布(无纺布)覆盖。小树可用稻草覆盖。下半夜熏烟造雾均可起到防冻效果。
⑥受冻后早晨喷水洗去粘附在枝叶或果上的霜(喷水不宜过早停止,以免枝、叶、果结冰受冻),如树上有雪要及时轻轻摇落。受冻后要及时修剪,一般掌握在春芽抽吐前,死活界线已分明时进行。修剪后树枝干裸露,易遭日灼,应采取涂白、束草、扎薄膜等措施保护。受害轻或中等要勤施薄肥,受害重的可松土、除草,一般春季不施肥,待有隐芽萌发前施薄肥。

J. 结合自己的认识谈谈目前水利工程的建设对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1 对局部气候和大气的影响
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会使库区微气候环境条件有所改变,包括气温、风速、湿度 、降水等。有关研究表明,水面上空比成片的房屋群上空空气的透明度高 8 %~ 10 %;水面上空与陆地上空相比较 , 紫外线辐射高出 30 %, 气温降低 4 ~ 5 ℃, 相对湿度提高 10 % ~ 15 %。一般情况下, 地区性气候状况受大气环 流控制,但大中型水库和灌溉工程的修建,使原先的陆地变成了水体或湿地, 对局部小气候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降雨 、气温、风和雾等气象因子的影响。
1.1 对降雨量的影响
a .降雨量有所增加。
这是由于修建水库形成了大面积蓄水,在阳光辐射下,蒸发量增加,引起降雨。
b .降雨地区分布发生改变 。
水库低温效应的影响可使降雨地区分布发生改变:库区和邻近地区的降雨量有所减少, 而一定距离的外围区降雨则有所增加 ;地势高的迎风面降雨增加,而背风面降雨则减少。
c .降雨时间分布发生改变 。
夏季水面温度低于气温 ,气层稳定 ,大气对流减弱 ,降雨量减少;但冬季水面较暖 ,大气对流作用增强 ,因而降雨量增加。
1.2 对气温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 ,库区与空间的接触由陆面变为水面 ,与空气间的能量交换方式和强度均发生变化 ,从而导致气温发生变化, 库区年平均气温略有升高 。
1.3 对大气的影响
在谈到大坝与生态问题时, 首先谈到的最重要问题就是大坝建设对大气的影响。从世界范围看, 这个问题十分突出 ,因此,国际上把对大气的影响看做是建坝对生态影响的首要问题。但是 , 这个问题在中国并不严重, 原因有 2 个 :①中国的电站虽然很大 ,但多属高山峡谷型水库, 与国外的水库相比, 库水面面积并不大;②我国有大面积森林的库区不多。
2 对水文情势和水温的影响
2.1 对水文情势的影响
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改变了流域水文循环情势 ,对整个流域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 其影响有利有弊。水库蓄水后 ,原先的河流变为湖泊 ,水位抬高且水面面积增大,这一方面加大了水面的蒸发量,引起水分循环变化;另一方面由于岩层具有一定的透水性, 水库会发生渗漏,使地下水水位升高 。水库水位的变化与天然情况下水位的变化大不相同。调蓄能力较大的水库 ,其水位变幅较大;而径流式水库的水位变幅不大, 不会出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与天然河道相比, 水库的流速变化也很明显。在水库的不同库段, 流速的变化不一样, 一般越靠近库尾 ,流速越接近天然河道, 越近坝前, 流速越小,在某些条件特殊的库湾,流速甚至接近于零。拦河筑坝使水文情势发生突变, 影响原河流的生态过程和功能。水文情势的主要变化包括:流量的稳定化与流速频率的变化 ;季节性高峰流量的丧失 ,流速变缓 ,急流状态消失 ;水位落差变化平缓 ,来水时间 、来水时期改变;水量向上蒸发和向下渗漏改变水分循环等。
2.2 对水温的影响
水温变化指水库的特殊水温结构使入流和出流产生温差的现象。水库工程引起水温变化, 是水库建设中不可避免的现象。水库流速从上游到坝址处逐渐减小,水体性质也发生了改变,长期滞留在库内的水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产生变化引起水温和流态产生变化 。
3 对泥沙的影响
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将改变库区和上下游河道泥沙的输移及沉降模式, 对上下游及工程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 ,上游流速减小,水库来水携带的泥沙将会在库区内淤积, 而水库泥沙淤积会减小库容 , 从而降低水库的运行效益 。泥沙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在河流上建坝, 阻断了天然河道,导致河道的流态发生变化,改变了河流的泥沙运动规律,进而引发整条河流上下游和河口的水文特征发生改变, 这是建坝带来的最大生态问题之一 , 也是最令人担忧的问题, 应该特别慎重对待。水库蓄水后 , 流速降 低,河水挟沙能力减弱,水体中的悬浮物质或多或少地沉积下来,不仅影响到航道的运用,而且减少了水库的库容, 影响水库的使用年限 。水库的回水沉积作用对河道形态也有影响 。河流被大坝拦截后 , 泥沙在水库底部沉积, 形成一个回水三角洲,这个三角洲朝水坝方向渐渐递升, 泥沙颗粒变细 。
4 对水质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建设会对水质产生一定影响 。一方面 ,水体经过长距离的输送或一段时间的储存, 会使复氧过程充分形成, 从而丰富了水体潜在的环境容量资源 ;另一方面 ,库区水体抬高 ,水流缓慢,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
通常河流水的矿化度和总硬度均较低, pH 值适中 ,溶解氧丰富。但对河流无论采取哪种开发方式, 对水质都将产生影响 , 尤其是水库工程对水质的影响较明显。水库形成后 ,库区流速减小,水库的沉清作用显著,有利于削减溶解矿物质,减少浑浊度和生化需氧量,增加营养物质浓度。水库建成后,入库支流河水的稀释自净能力降低 ,导致入库支流河道污 染加重。库内水温一旦出现分层, 库水会形成一种密度屏蔽,使底层冷水层变成厌氧微生物层,库内不 溶解的固体物质沉降在库底就会产生营养富集现象 。总的来说 ,水库对水质可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
①正面影响:库内大体积水体流速慢 ,滞留时间长 ,有利于悬浮物的沉降, 可使水体的浊度 、色度降低 ;同时由于库内流速慢, 藻类活动频繁 , 呼吸作用产生的 CO2 与水中钙、镁离子结合产生 CaCO3 和 MgCO3 并沉淀下来 ,降低了水体硬度 ,减少了因碱性增加(pH 值上升)而导致水体毒性加大的可能性。
②负面影响 :库内水流流速小, 降低了水 、气界面交换的速率和污染物的迁移扩散能力, 因此复氧能力减弱,使得水库水体自净能力比河流弱;库内水流流速小,透明度增大 ,利于藻类光合作用, 坝前储存数月甚至几年的水 , 因藻类大量生长而导致富营养化;被淹没的植被和腐烂的有机物会大量消耗水中的氧气,并释放沼气和大量二氧化碳,同样导致温室效应 ;悬移物质沉积于库底,长期累积, 不易迁移, 其中含有的有毒物质或难降解的重金属会形成次生 污染源。另外由于减少了河流基流生态水量 ,可能会加剧河道断面萎缩 ,增加污水排放总量,改变农 业灌排系统 , 提高面源入河比例, 加快面源入河速度 ,恶化下游河流 、湖泊的水环境质量。
5 对土壤和环境地质的影响
5.1 对土壤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 将导致沿岸地下水状态发生变化, 通常在水库的近坝部分出现地下水升高 , 而库周地下水位升高, 会浸没土地, 并使土地沼泽化、盐碱化。
a .浸没 。在浸没区 ,因土壤中的通气条件差, 会造成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减少 、肥力下降,从而影 响作物生长 。
b .沼泽化 。过分湿润致使植物根系衰败 、呼吸困难 ,当潜水层达到耕作层时, 造成土壤湿度过大, 以至大多数包气带被破坏 。
c.盐碱化。由库岸渗漏补给地下水 ,经毛细管 作用升至地表, 在强烈蒸发作用下 ,使水中盐分浓集于地表,形成盐碱化 。土壤溶液渗透压过高, 可引起植物生理干旱。当然, 盐碱化不是水利工程建设必然带来的 ,也有设计 、运行不当造成的。
5.2 对环境地质的影响
修建大坝后可能会触发地震、滑坡 、塌岸 、水库渗漏等不良地质灾害。
a .大型水库蓄水后可诱发地震 。水库诱发地震主要是因为巨大体积的蓄水增加的水压,以及在这种水压力下岩石裂隙和断裂面产生润滑, 使岩层和地壳内原有的地应力平衡被改变。值得注意的是,水库蓄水可以在天然地震较少和地震强度较弱的地区,诱发较强烈的地震。
b .库岸产生滑塌。水库蓄水后 , 由于水位升高,岸坡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 ,故易发生塌方、山体滑坡及危险岩体失稳 。
c.水库渗漏。水库渗漏造成周围的水文条件发生变化 ,若水库为污水库或尾矿水库 ,则将造成水库周围地区和地下水体的污染。
6 对河道的影响
河道整治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组成部分。河道是水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 护岸工程是河道生态治理的一项重要措施 ,对保护堤防免受冲刷 、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 水利工程建设对河道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①河道顺直化工程改变了自然水系 ,使生态结构单一化 ,生物群落减少, 河水净污能力削弱, 从而降低了环境质量 , 引起生态退化;
②河道横断面几何规则化 ,往往会把自然河流的复杂形状变成若干种几何规则断面, 改变了河流横断面深潭浅滩交错的自然格局 ;
③构筑堤防会引起河流侧向的非连续化。 因为堤防妨碍汛期主流与岔流之间的沟通, 阻止了 水流的横向扩展, 形成另一种侧向的水流非连续性 ;
④河口整治工程可能造成岸线 、河床高程变化,由此可能会影响到该地区的潮水位 ,从而影响排涝总水量 ;
⑤人工裁弯改直工程会造成河床演变,引发河道冲刷,导致河道水位下降。
7 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内所有生物物种及其变异的生态系统 。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主要是由于人类各种经济和社会发展活动造成的 。水利工程建设的大发展, 淹没了成片的森林草地, 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原因。水利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通常可分为对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产生的影 响。
7.1 对陆生生物的影响
对陆生生物的影响总的来说有 2 个方面, 一个是永久性及直接的影响 , 指库区淹没和永久性的工程建筑物对陆生植物和动物造成的直接破坏 ;另一个是间接的影响, 指局部气候变化 、土壤沼泽化、盐碱化等所造成的对动植物的种类、结构及生活环境的影响。
水库兴建、蓄水将会淹没大片陆地,这对陆生生物的生长栖息地、觅食地产生危险,所以水利工程对陆生生物带来的影响大多是不利的。具体表现为河滨植被、河流植物面积的减少 , 微生物多样性的降低 ,鸟类 、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地的改变或避难所的消失 ,造成物种数量的减少和某些物种的消亡。 但水利工程淹没的土地主要是流域或沿岸的一些农田 、平原 、坡地等海拔较低地区, 主要以农作物为主, 动物很少 , 因此, 水库兴建淹没土地对农业影响较大 ,对动物影响不大 。水利工程运行后, 水库水 体的存在使空气相对湿度有所提高, 将减少森林火灾发生的概率,降低库周防火等级,对库周陆生植物 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和植物的生长有利。另外, 水利工程的兴建将会增加流域沿岸湿地、沼泽的面积, 而对这一带两栖生物以及水禽会带来有利影响, 使它们的种类 、密度相应增加 。
7.2 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由于水利工程作用的对象主要是水体, 所以水生生态系统受工程影响较直接、明显 。水库的兴建 抬高了水位 ,改变了河流水生生态系统,破坏了水生生物的生长、产卵所必需的水文条件和生长环境。 此外 ,水库淹没区和浸没区原有植被的死亡以及土 壤可溶盐都会增加水体中氮磷的含量, 加上库区周围农田、森林和草原的营养物质随降雨径流进入水体 ,从而形成富营养化的有利条件 。 兴建水利工程对水生生物的影响重点体现在对鱼类资源的影响上:
①阻隔了鱼类洄游通道。水库 大坝截断江河 ,使洄游性鱼类不能顺利完成其生活 周期 ,河流的梯级开发会加重这一影响 。
②改变鱼类区系组成 。水库形成后 ,水体的水文条件发生较大变化 ,从而改变了鱼类的栖息环境 。不同的鱼类栖息环境不同, 因此 ,库区的鱼类组成常发生明显的变化。
③影响鱼类繁殖。水库的存在和运行 影响鱼类的产卵场和鱼类的产卵活动, 水库蓄水后水流减缓、水深加大和泥沙沉积则对喜在急流河底产卵的鱼类不利;水库运行时,库水位的变动不利于在草上产卵的鱼类繁殖, 因为水库水位的消落常将 它们的卵暴露在库岸上致其死亡。
8 对人口迁移和土地利用的影响
水利工程的兴建必然带来移民问题 。由于水库建设打破了移民原有的生产体系、生活方式及地缘、血缘和亲属网络 , 使他们长期赖以生存的政治、经济、文化体系解体;与此同时 ,移民安置还造成安置地人口增加 ,以及资源、基础设施承载力增加等一系列问题 。但对于不同的水利工程, 移民问题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如都江堰是古代水利工程, 从现 有可查阅的资料看, 移民问题不是其突出问题 ;万家寨水利枢纽及引黄工程妥善安置了库区移民, 改善 了其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 ,提高了供水保证率 ,对人口迁移和土地利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塔河下游生态调水工程由于塔河下游人烟稀少 ,因而没有人口迁移问题。总的来看, 水利工程建设或多或少都会产生一定的人口迁移现象, 并且由于水库淹没 占用一部分土地 ,使得人地矛盾更加紧张。另外, 水利工程的兴建必然会使诸多环境因子发生变化 , 如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 、固体废弃物等 , 将影响施工区的环境卫生和当地居民及施工人员的健康 。

与水利工程冻害现象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苏州假山景观设计工程 浏览:862
哈尔滨工程造价招聘 浏览:937
建筑工程土建劳务分包 浏览:632
道路监理工程师 浏览:476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在本校吗 浏览:370
河北工程大学保研率多少 浏览:287
有学质量工程师的书吗 浏览:479
康乐县建筑工程公司 浏览:569
助理工程师二级 浏览:872
注册安全工程师初级考试时间 浏览:90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题研究 浏览:881
工程造价图纸建模 浏览:888
辽宁恒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浏览:93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工程项目 浏览:737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兴趣爱好 浏览:316
密歇根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浏览:388
广西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 浏览:31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浏览:858
有线电视工程建设管理条例 浏览:270
云南工程监理公司排名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