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游陈炉古镇,的作文,要自己写的。
纯手写,先采纳
② 我要从西安去铜川的陈炉古镇,在哪坐车,需要多少钱和多长时间
从西安火车站旁的汽车站或城北客运站乘发往铜川长途车,在铜川转乘去陈炉古镇的中巴车。
③ 陈炉古镇的景区
陈炉古镇景区
陈炉镇位于铜川市东南15公里处,因“陶炉陈列”而得名,又因陶瓷而兴盛1400余载,成为明代以来西北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有“东方古瓷镇”之美誉。
陈炉镇是北宋名窑耀州窑的直接承袭地,继承了它的生产工艺,创造了民间陶瓷产品的新天地,形成了包括周围立地坡,上店等村镇的又一庞大的瓷业基地,明代设镇,陶业发达,以“炉山不夜”美誉列古同官八景之一。尔后,烟火不绝,绵延至今。是国内和世界上难能一见的规模最大的古陶瓷窑场。在此可以看到明清以来原始的制陶场景。山中取料,手挖车推;泥池陈列,明亮如镜;手工作坯,转轮就制;马蹄窑烧成,几无改进。制陶场区瓷瓦堆积如山,满山遍野,俯拾皆是。展览馆藏品丰富充盈,收集了历代的陶瓷精品,集中展示。匠工居处,依山而建,层层叠叠,红砖砌就,宽敞清洁;盆罐垒墙,瓷片铺路,古朴别致。镇区四堡高耸,遗迹犹存。地高气爽,更是夏日纳凉的好去处。
陈炉三大窑场总规划规模合计近20平方公里,发现陶瓷烧造区34处,其中陈炉窑场12处。今陈炉镇区旅游景区规划范围近2.5平方公里,基本框架是以陈炉四堡山梁为界括进地域,包括了陈炉镇区和主要风貌区。景区总体地形似一口大盆,四堡及四周山梁为“盆沿”,沟谷底地为“盆底”,四周山地中部坡势稍平缓处居民区和生产活动密集区为“盆帮”。
在千年的瓷业发展历史过程中,陈炉古镇积淀了浓厚的陶瓷文化。古窑场遗迹遍布镇区,罐罐垒墙、瓷片铺路以及层层叠叠状如蜂房的民居构成了陈炉古镇独特的富有油画效果的古镇风貌,民食民膳和民俗风情也是自成体系,二十世纪陶瓷工业遗产与故窑场遗迹古今交织,瓷坊陶吧星罗棋布,古老耀瓷制作技艺仍在眼前展现。这些,都吸引着广大专家学者、文化艺术界人士和广大中外游客来此考察参观。这是一个能满足各个不同文化层次、雅俗共赏、各得其乐的理想休闲旅游目的地。
四大金字招牌
2006年,陈炉古窑址已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耀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陈炉古镇被命名为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陕西省目前唯一的一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年,陈炉古镇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这是陈炉古镇诸多荣誉称号中目前最为耀眼的四块金字招牌。
陈炉八景
明清之际,全国各地都有当地的八景,当时的“同官(即今铜川)八景”之一炉山不夜便是反映当年陈炉瓷业的兴盛状况。清代陈炉也有“陈炉八景”,一直流传至今。所反映景观有的已不存在。
陈炉八景(当地歌谣·清代)
炉山不夜第一景,
泥池水镜陶容生。
石罅玉柱丰年兆,
层洞错杂宛花城。
四堡撑天遥相望,
周陶宗古迤长兴。
古刹密集琼云护,
烟霞彩屏话丹青。
详解:第一景,炉山不夜。指当年陈炉窑场瓷业兴盛,炉火昼夜不熄。陈炉瓷业烧造规模与当年不可同日而语,此景今已不存,古镇景区专管部门正在策划用现代科技再造恢复这一景观。“泥池水镜陶容生”,指当年为制瓷用泥量大,泥池多,总体规模宏伟。今古泥池遗迹犹在,保存完好,可看出当年盛况。“石罅玉柱丰年兆”,指陈炉方泉,常年流水不断,地势背阴,天寒结冰,似玉柱悬挂石罅。今方泉仍在,景观不减当年。“层洞错杂宛花城”,指陈炉民居特点。陈炉旧民居都是窑洞,皆依“盆帮”而建,上边一家的院落是下边一家的窑顶。群居成片,远看层层叠叠密如蜂房,又如花城。“四堡撑天遥相望”,指陈炉四周山梁上的四堡:北有北堡,西有崔家堡(又称西堡),南有南堡,南堡的西边永受村顶是永受堡。这四堡都是明代修建,形成遥相呼应之势,四堡遗址今犹在,基本可见当年景观风貌。“周陶宗古迤长兴”,反映当年陈炉制瓷技艺源远流长,从创烧之年一直流传不衰。今此景可用陈炉西社窑神庙代替,西社窑神庙相关记载最能反映陈炉制瓷年代之久。西社窑神庙虽毁坏严重,但旧址仍在,可恢复建设。“古刹密集琼云护”,指当年陈炉庙宇众多,今大多不存,最著名的清凉寺遗址还在。“烟霞彩屏话丹青”,指的是陈炉独特的罐罐垒墙民居风格,家家户户都用烧瓷废弃的装烧匣钵或瓷罐等垒成院墙,密集成片,远看好似一幅优美的丹青画卷。此景今日仍在,且是目前最为众多游客叹为观止的古镇景观,堪称陈炉一绝。
管理机构
陈炉古镇游客服务中心与耀州窑陈炉窑址文管所是一个机构,是目前陈炉古镇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服务管理的专门机构,热忱欢迎广大旅游爱好者前来古镇参观休闲。
为了加快陈炉古镇的旅游开发和建设步伐,2010年已经成立陈炉古镇景区管理委员会,属铜川市印台区政府派出机构,负责陈炉古镇的旅游开发和建设。同时成立了陈炉古镇景区旅游开发公司,加大项目策划包装、宣传营销及招商引资力度。
④ 铜川陈炉古镇37坐的大巴车能上去吗
从西安火车站旁的汽车站或城北客运站乘发往铜川长途车,到铜川汽车站下车后,背对汽车站往自己右手边走,一直沿着路走,大概不到2站路的距离,就能看到一个岔口,在岔口的右边有涵洞,那地方叫洞子口。
⑤ 陈炉古镇好玩吗
从铜川王益区火车南站过涵洞向山驱车十多公里,就到了中国陶瓷古镇---铜川陈炉镇。宋代,中国瓷业蓬勃兴起,北方形成了"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四大窑系。这四大窑系以其精湛的工艺、精美的产品而享誉华夏,畅销海外,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四大名窑。陈炉窑场是古耀州窑的继承和延续,是耀州窑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炉因"陶炉陈列"而得名。陈炉窑将耀州窑的炉火传承至今已有1300余年,是唯一连续烧造从未断烧的耀州窑系窑炉,是活着的耀州窑,是研究古陶瓷的活化石。
景点信息
地址:铜川印台区东南15公里的山巅上
门票:不收门票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交通:建议坐火车到西安,下车后在对面“西安汽车站”坐去往铜川的长途车。每天6:00至20:30,每隔15分钟一班,走“西铜高速”,约1个半小时到达,票价23.5元。也可以打车到铜川,约200—300元。
到达铜川后,在印台区(老市区)坐公交车前往陈炉镇,约有30公里路。当地交通不算发达,没有“线路”的概念,一定要瞅准公交车的目的地再上车。
联系电话:0919-3185751 3185750(铜川市文物旅游局)
投诉电话:0919-3185751
景区官方网站:无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镇上有卫生院;银行、医院、加油站在铜川市区有。
住宿:吃住最好在“陶家乐”(类似“农家乐”,当地人以制陶为生,不耕农,因此叫“陶家乐”),镇子里有十几家。也可以住在当地人家里,都是窑洞,地方宽敞,好招待人,别忘了吃当地最有特色的“饸”。 参考价位一天30元左右。
陈炉古镇方位示意图
景区相关资料
陈炉是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交界的一个乡土小镇,也是中国北方最著名的民窑--耀州窑的延续者。陈炉的窑火从被点燃的那一刻开始,至今已绵延燃烧了1400余年,创造了在一个地方窑火相续不断,烧制陶瓷的最长纪录。时至今日,陈炉的陶工们还用着代代相袭的最原始的工艺做着手中的"玩意儿",可以称得上是考察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活标本。
据考证,陈炉早在唐代就已经炉火熊熊。宋元以后,更成了延续生产耀州窑的惟一窑场。千百年来,民窑蜂起,瓷业兴盛,炉火相延,传统的制瓷手艺代代相传,陈炉造就了中国陶瓷史话上的一个奇观。一些人更是将陈炉称为"东方古陶瓷生产的活化石"。
"穴居"的小镇
从"煤都"铜川市东南川口的"涵洞口",乘车爬坡,向着东南方向走上大约45分钟的工夫,再闪过一个山嘴,就到了小镇陈炉。
在这方圆几十里的黄土地上,陈炉算是人口最稠密的地方。群山围抱之内,山峁起伏之中,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窑洞和窑炉。红砖砌成的窑洞,在夕阳的照耀下,就像一座座红色的堡垒,衬着雪白的墙面、焦黄的土地,仿佛一幅色彩凝重的油画。
这里的人大多延续着祖先"穴居"的生活方式,就像《诗经》中所描述的那样--"陶覆陶穴"。其实早在六七千年前,在距离这里不远的半坡,猿人就已经开始了这种陶窑生活。如今你还能在半坡猿人遗址中找到6座中国最古老的陶窑。
站在几百米长的陈炉街道上,你能将整个小镇一网打尽。依坡而筑的窑洞,错落杂处着不同大小、不同款式的烟囱和瓷窑。陈炉也因为这种"陶炉陈列"的景观而得名。
走在弯曲的巷道中,更像是穿行在历史的时光隧道里。道路忽左忽右,忽上忽下,眼看着前面已经无路可走,但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绕过一户人家的院墙,宽宽的街巷又出现在眼前。有时候,看着明明是条大路,却一不留神摸到了人家的院子里。忙不迭地道歉、打问,你看到的却是一张了然于胸的笑脸。
走多了,就知道了。沿着一条道儿走下去,往上,通往山顶人家;往下,通向沟底的陶工小院儿。但无论你去哪,迎接你的永远是那淳淳的笑,朴实的招呼。一声"来了",就直接邀请你到他家的窑里做客,沏茶递水,忙个不停。全然没有城市人的戒备和生疏。
站在陶工的院里,脚下踩的往往是人家的屋顶。下面邻居家的一举一动,能让你一目了然。在陈炉最有意思的就是你能经常能看到,下面人家的媳妇和屋顶上的人家拉家常。
古老的手工陶艺
古镇人家世代制瓷,几乎人人都是制瓷的民间艺术家,家家都是制瓷世家。直到现在,这里仍然沿用着古老的制瓷工艺。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正在忙着拉坯的陶工很可能用的还是祖辈上传下来的手法和工艺,使的说不定还是他爷爷的陶车。惟一不同的是,如今手动的窑车已经改成电动的了。
陈炉最缺的是水,最不缺的就是那做瓷的坩子土。千百年来,祖祖辈辈都是向这块土地讨生活。一讨,就讨了上千年。那炎炎的窑火也就千年如一地照亮了陈炉的历史。
陈炉镇地处关中平原向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从地质上讲,属沉积岩地带,储藏有大量的瓷土原料及釉药原料,还有大量的煤、石灰岩等矿产资源。从一些坩土矿的堆积断层观测判断,坩土层厚度薄者数米,厚者多达数十米,有的就是一座坩土山,原料储藏量之大可见一般。丰富的资源为陈炉的瓷业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陶工们把山上的坩子石取回来,砸碎、筛细,和成泥,揉一揉,放在悠悠旋着的转盘上,随意拉成各种器物的雏形。一会儿,盆罐瓶壶各色家什的器物坯件,就会出现在你面前。
随便走进一户人家,挨着门的一准是火炕,火炕的一端连着窑洞里仅有的一扇窗户,另一端连靠着灶台,屋里摆放着简单的家具。很多人家的窑炉就设在一进门的旁边。地方宽敞的,干脆将窑炉建在大门外的空场上。其实陈炉人家的这种居住样式,和早先陶工们的劳作是分不开的。早先,瓷坊基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的手工作坊,陶工们大都以窑炉为中心。在"炉山不夜"的时代,为了节省时间,方便制瓷、烧瓷,他们就吃住在窑炉边儿上建的坯房里。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陈炉人今天的居住形态。
与景德镇的行业细化不同,在陈炉,每个家庭都是一个独立的手工作坊。因此,陶工必须是十项全能,从头道工序的原料加工,到出窑烧出成品,要每道工序都能拿得起放得下。
陈炉的陶工一般分为三种。
一种是专门做碗的,当地称为碗窑。最典型的就是在关中常见的"耀州大老碗"或者叫"海碗"。最大"耀州大老碗"的直径有25厘米,能够盛2.5升的水。民间常用来盛面或者是待客用的碗都要比这小一号。现在,陕西一带,无论是卖羊肉泡馍、水盆羊肉、葫芦头等小吃的饭馆,还是农家场院,到了开饭的时候,使的都是这种小一号的大碗。那场景让初来乍到的人着实会吓上一跳!一种是专门做大缸、盆、罐的,当地称为瓮窑,烧制的主要是家里用的大件。还有一种是就是专门做茶壶、花瓶、尊钵等杂器的,也叫黑窑。在这三行里,做黑窑的难度最大,技术要求也最高。在陈炉,这三行互不相扰,各自传世后代,也就是当地人所说的"三行不乱"。
瓷器做好之后,就由富平来的"发客"买走。"发客"们到陈炉买瓷器,买谁家的瓷器就吃、住在谁家。挑选好瓷器,雇佣专门的脚户用骡子驮出山去,运到耀县,然后再转发往各地。 按照旧时的规矩,运走瓷器的当时并不用付钱,到了年终一起结账。陶工要是平时没有做瓷器的钱了,"发客"就会给上个三五百块,年终一起结算。买卖双方凭的全是信誉,根本不必签什么合同。
"罐罐垒墙墙不倒"
陈炉最金贵的是窑泥,最富余的是废弃的陶具。当地人就地取材,将那些废弃的"匣钵",用来砌窑、垒院墙、铺路、加固护坡……。因而在窑炉与窑炉之间、院落与院落之间、路与路之间竖起了一道道的"罐罐墙"。随便哪里都能看到将一页页"匣钵"碎片竖栽在地下铺就的小路。
匣钵其实是一种装瓷坯的东西,曾经是陶瓷装烧技术的一项重大革新。它的出现使烧制中的瓷器釉面避免受到烟尘的直接熏染,从而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匣钵最早出现在唐代,一直沿用至今。
匣钵使用到一定程度就必须更新,否则就会因为体酥而倒窑。所以被更换下来的匣钵,因为其坚硬、体轻的特点成了陈炉人眼中的宝贝。
陈炉地处山坡,三面环山,少平地,运输不便。加之山石体质,也增加了打窑洞的难度。于是当地人就把筛洗陶泥剩下的粗料,脱成砖坯,再经过煅烧,做成类似耐火砖的红砖,用来箍窑建舍,既耐用又实惠。但是红砖窑洞的抗压能力有限,上面的住户无法修葺院墙。这时废弃的匣钵和瓮、罐就成了垒墙的最佳材料。于是,陈炉的家家户户都有了这红黄相间的罐罐墙。讲究的人家,拉来白灰,厚厚的抹上一层雪白,在朗朗的晴天下,白得刺眼,亮得耀目。到了夕阳西下的时刻,放眼望去,满坡的红与白煞是醒目、养眼,整个陈炉的三面坡就是一幅暖色调的油画。
除此之外,家家户户的烟筒也是就地取材,或用粗瓷管,或是底儿上打了洞的水缸,或者干脆就用镂空的花瓶,顶不济也是用烧窑后报废的匣钵砌成。
青瓷国宝"倒流壶"的传奇
陈炉作为北方民用瓷的主产地,所所生产的瓷器多以日用瓷为主,举凡生活中需要的杯、盘、碗、盏几乎一应俱全。只有少量的私人瓷坊在仿制一些工艺要求较高的仿古瓷、工艺瓷。 在李家瓷坊,老陶工李升科让我们参观了他家这些年仿制的耀瓷精品。老李以前在耀州窑博物馆工作,专门从事瓷器的仿古复制。1998年退休后,自己开了瓷坊,专门进行瓷器的复制。按照陈炉人的说法,老李家应该是做黑窑的。而窑洞里,一件件造型"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耀州青瓷,确实让我们大饱了眼福。
一只杯中有个龙头的青瓷酒杯,却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公道杯"。据说它能检验出一个人是否贪杯。原来这个酒杯的奥妙之处在于杯中的龙身上有一暗洞。倒酒时,只要不超过此洞的水平线,那就是一杯美酒。倘若有贪杯者,将酒倒过这条线,酒就会从杯底儿漏出,一滴不剩,以示惩戒,故名"公道杯"。
坯房中,几名女工正在往壶身刻画图案。坯架上,整齐划一地摆满了制作完成的"倒流壶"的半成品。说起"倒流壶"的发现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传奇。 1968年陕西省彬县城关镇的一个农民无意中挖出了一个瓷壶。1982年,他的亲戚高立勋回乡探亲时,见到了这个古色古香、刻有精美花纹的瓷壶,觉得这个东西大有来历就送到了陕西省博物馆。后来经过专家鉴定,确认这是北宋时期的成品,并根据壶身所绘的罕见的凤凰纹饰,认定它是一件贡品。至今这件宋代刻花青瓷倒流壶是发现的惟一一件耀州青瓷绝品。至于它怎么会流落民间,埋藏地下,时至今日,还是个未解之谜,无人知晓其中的玄机。
倒流壶的壶身高19厘米,腹径14.3厘米,底径7.5厘米。通体施以橄榄青色釉,釉下刻有装饰效果强烈的刻花图案。壶盖与提梁、壶身连成一体。提梁造型为一卧状的凤凰,作展翅飞翔的姿势。让人称奇的是壶流(出水的壶嘴),其造型是一只侧身卧伏的母狮,四肢趴地,倒仰着头,狮口张开,被巧妙地用做壶嘴的出水口,构思十分奇巧。有趣的是这头母狮腹下还有一头幼狮,正在吸吮母乳。母子两狮的神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栩栩如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这件国宝不仅造型独特,装饰华美细致,更为独特和吸引人的是它壶内结构复杂,有着巧夺天工、出人意料的设计。
倒流壶的壶底有一个梅花形状的孔,需要往壶里灌水的时候就把壶倒过来,把水就从壶底的梅花孔注入,直到壶嘴儿往外流水了,就表示灌满了。最奇怪的是等灌满水把壶身正过来的时候,水却丝毫不会流出来。喝水的时候只需要把壶嘴稍稍下倾,水就从壶嘴中流出来了。其实倒流壶的奥秘在于壶中有一个长长的注水管,只要壶中水的高度不超过它,水就不会从梅花孔中流出来。所以虽然倒流壶底部有孔,但却能滴水不漏。
倒流壶在造型、艺术、科技方面均属一流的珍品,成为现存耀州窑出土古瓷中的代表性器物。到了上世纪90年代,铜川地区开始有作坊复制倒流壶。
独特的敬窑神与众神膜拜
在中国,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曲艺行里敬唐明皇,木匠行里拜鲁班,读书人祭孔子。手艺人吃饭穿衣、开工都不会忘记赐给他们饭碗的创始者。
陈炉的人也祭着他们的窑神。有意思的是,陈炉的窑神不只一个,而有三位。据康熙五十七年《重修窑神庙记》:"窑神庙肇自明崇祯",庙中祭祀的窑神分别"曰炎帝,曰老君,曰雷公"。
至于为什么会有三个窑神,没几人能说出道道来。据当地老陶工说,陈炉人对神的崇拜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只要能保佑我窑场兴旺发达,烧出好瓷器,来者不拒,陈炉人都给以应有的顶礼膜拜。陈炉人在对神明的崇拜,实际上就是众神崇拜。这就是为什么陈炉在历史上曾是古刹林立,庙宇众多了。
陈炉还有一种用铁链拴窑神的风俗。
据说陈炉原来有座窑神庙,里面供着舜帝爷。因为舜帝爷曾教人制陶,给了陶工一个吃饭的行当,所以当地人将舜帝爷奉为窑神。与全国其他地方不同的是,陈炉人称为"爷"的这位神,竟被本地人用铁链拴了起来。据说是这位舜帝爷脾气不好,陈炉人怕爷跑了。而且舜帝爷是帝王,拴住了他,也就拴住了诸神,他们会鼎力相助,以保窑场兴旺。
陈炉的民间传说,正月二十是窑神的生日。届时,为了取悦窑神以及众位神灵,各社都会杀猪宰羊,置办丰盛的祭品,让这些"爷们"吃饱喝足,稳下心来,保佑窑场的兴旺。
此外,陈炉的东三社、西八社等各社,还在大街小道举办丰富多样的社火表演,娱乐众神仙,让窑神高高兴兴地过生日。这一天是陈炉的重大节日,各社准备的旱船、芯子、秧歌等节目红红火火,既娱了神又乐了人。
耀瓷王国--陈炉的前生、今世
陈炉作为耀州窑一脉单传的制造基地,至今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陈炉的制瓷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400年前的唐代。那时候就已经有了"炉火膛里翻火焰"的记载。
元代后期,陈炉窑的烧造规模及制瓷水平就已经赶上并超过了同时期的耀州窑黄堡窑场,耀州窑的生产中心逐渐向陈炉地区转移。此后陈炉窑逐渐发展成为黄堡耀州窑的继承和替代者,继而成为元、明、清时期陕西乃至西北地区最大的制瓷窑场和瓷业生产基地。产品曾畅销陕、甘、青、宁及河南、山西等省区。
经考古学家确认,陈炉的耀州古窑共分14个陶瓷烧造区,并以陈炉镇为中心,东西长约3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呈带状分布。
在人们的印象中,西北地区只有耀州窑,而至今炉火不灭的只有陈炉镇。
耀州名瓷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之一。以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中心,包括周边的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玉华宫、耀县等窑场。因为铜川旧称同官,宋时属于耀州,所以后人将这一窑系,统称为耀州窑。
耀州窑,唐代创于同官县黄堡镇(今铜川市郊)。早期烧瓷品种多样,后经多方探索,中晚唐时青瓷产品日增。进入五代和北宋,跃为国内名窑名瓷,成为我国北方青瓷的代表。
宋代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窑场在制瓷工艺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创造。所烧制的青瓷器,造型"巧如范金"优美精致,瓷釉"温温如也"、"精比琢玉",再配有犀利洒脱中兼有圆活多变的刻花,以及丰富多样化且生动感人的纹样图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产品,是在晶莹碧绿的釉下显现出一幅幅多层次、多色调的优美画面,在清新典雅中透出洒脱豪放的艺术格调。由于质地及纹饰的精美,耀州瓷成为地方向朝廷常年例贡的贡器。
耀州瓷的釉色品种有青釉、姜黄釉、黑釉、酱釉、茶末釉、青白双色釉、香黄釉、黑釉青花、白地黑花、铁锈花、红绿彩瓷等。器件以碗、盘、盆、罐、瓶、盒、灯、炉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另有一些陈设器、供器、瓷雕等。器件造型多变,装饰手法多样,堪称一绝。
宋代耀州窑的娴熟而独特的刻花与印花工艺,影响了耀州、陕西省以及全国的一批窑场的制瓷工艺,更使其成为一个自成瓷窑体系的北方名窑,与著名的五大窑系定窑、汝窑、官窑、钧窑、哥窑齐名。
⑥ 铜川市陈炉古镇有啥好玩的
从铜川王益区火车南站过涵洞向山驱车十多公里,就到了中国陶瓷古镇---铜川陈炉镇。宋代,中国瓷业蓬勃兴起,北方形成了"定窑、钧窑、耀州窑、磁州窑"四大窑系。这四大窑系以其精湛的工艺、精美的产品而享誉华夏,畅销海外,被誉为中国北方的四大名窑。陈炉窑场是古耀州窑的继承和延续,是耀州窑的重要组成部分。陈炉因"陶炉陈列"而得名。陈炉窑将耀州窑的炉火传承至今已有1300余年,是唯一连续烧造从未断烧的耀州窑系窑炉,是活着的耀州窑,是研究古陶瓷的活化石。
景点信息
地址:铜川印台区东南15公里的山巅上
门票:不收门票
开放时间:全天开放
交通:建议坐火车到西安,下车后在对面“西安汽车站”坐去往铜川的长途车。每天6:00至20:30,每隔15分钟一班,走“西铜高速”,约1个半小时到达,票价23.5元。也可以打车到铜川,约200—300元。
到达铜川后,在印台区(老市区)坐公交车前往陈炉镇,约有30公里路。当地交通不算发达,没有“线路”的概念,一定要瞅准公交车的目的地再上车。
联系电话:0919-3185751 3185750(铜川市文物旅游局)
投诉电话:0919-3185751
景区官方网站:无
景区相关服务设施:镇上有卫生院;银行、医院、加油站在铜川市区有。
住宿:吃住最好在“陶家乐”(类似“农家乐”,当地人以制陶为生,不耕农,因此叫“陶家乐”),镇子里有十几家。也可以住在当地人家里,都是窑洞,地方宽敞,好招待人,别忘了吃当地最有特色的“饸”。 参考价位一天30元左右。
陈炉古镇方位示意图
耀州名瓷
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之一。以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为中心,包括周边的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玉华宫、耀县等窑场。因为铜川旧称同官,宋时属于耀州,所以后人将这一窑系,统称为耀州窑。
耀州窑,唐代创于同官县黄堡镇(今铜川市郊)。早期烧瓷品种多样,后经多方探索,中晚唐时青瓷产品日增。进入五代和北宋,跃为国内名窑名瓷,成为我国北方青瓷的代表。
宋代是耀州窑的鼎盛时期。窑场在制瓷工艺上有了很大的革新和创造。所烧制的青瓷器,造型"巧如范金"优美精致,瓷釉"温温如也"、"精比琢玉",再配有犀利洒脱中兼有圆活多变的刻花,以及丰富多样化且生动感人的纹样图案。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产品,是在晶莹碧绿的釉下显现出一幅幅多层次、多色调的优美画面,在清新典雅中透出洒脱豪放的艺术格调。由于质地及纹饰的精美,耀州瓷成为地方向朝廷常年例贡的贡器。
耀州瓷的釉色品种有青釉、姜黄釉、黑釉、酱釉、茶末釉、青白双色釉、香黄釉、黑釉青花、白地黑花、铁锈花、红绿彩瓷等。器件以碗、盘、盆、罐、瓶、盒、灯、炉等日常生活用具为主,另有一些陈设器、供器、瓷雕等。器件造型多变,装饰手法多样,堪称一绝。
宋代耀州窑的娴熟而独特的刻花与印花工艺,影响了耀州、陕西省以及全国的一批窑场的制瓷工艺,更使其成为一个自成瓷窑体系的北方名窑,与著名的五大窑系定窑、汝窑、官窑、钧窑、哥窑齐名。
⑦ 谁有电视剧陈炉古镇百度云
我在外面等你们了、一定可以做到最简单也最
⑧ 求电视剧(陈炉古镇)(股份农民)(爱情筑梦师)全集资源谁有吗
http://so.youku.com/search_top/id_74.html打开这个网址在电视剧里面找找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