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给三峡大坝配上解说词100字
三峡大坝景区解说词
金色三峡.银色大坝.绿色宜昌,欢迎大家来到美丽的水电名城——湖北宜昌。宜昌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可谓人杰地灵。而大家现在认识宜昌可能还是因为我国的实际工程也是世界瞩目的耀眼明珠——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今天我们要参观的也就是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主题,三峡大坝景区。三峡大坝景区主要包括西陵长江大桥,双向五级船闸,坛子岭景区,升船机,大坝主体及电站以及截流纪念园。因为西陵长江大桥,双向五级船闸,坛子岭景区,升船机,大坝主体及电站主要在长江南岸,所以我们先为参观。长江北岸的截流纪念园我们作为参观的最后一站。
在参观开始之前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简称三峡工程,是中国长江中上游段建设的大型水利工程项目。分布在中国重庆市到湖北省宜昌市的长江干流上,大坝位于三峡西陵峡内的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并和其下游不远的葛洲坝水电站形成梯级调度电站。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西陵长江大桥。西陵长江大桥为公路桥。位于三峡大坝中轴线下游 4.5公里 处,是长江上的第一座悬索桥,为单跨 900米 的钢箱梁悬索桥,刚建成时其跨度在同类型桥梁中居国内第一、世界第七,目前居国内第五(2006年12月)。大桥全长1118.66米,主跨 900米 ,全宽 21米 ,双向4车道。常水位最大通航净空30米。桥面结构采用钢箱梁。该桥于1993年12月开工,1996年8月竣工通车。该桥是三峡工程建设的两岸交通的主要通道,为三峡工程的成功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巨大的三峡船闸。三峡双线五级船闸,规模举世无双,是世界上最大的船闸。船闸的水位落差之大,堪称世界之最。三峡大坝坝前正常蓄水位为海拔175米高程,而坝下通航最低水位62米高程,这就是说,船闸上下落差达113米,船舶通过船闸要翻越40层楼房的高度。此前,世界水位落差最大的船闸也只有68米。
三峡船闸的旁边就是坛子岭景区了。坛子岭景区是三峡工地的制高点,是观赏三峡工程全景的最佳位置。坛子岭因外形象一个倒扣的坛子而得名。景区总面积约10万平方米整个景区包括观景台、浮雕群、钢铁大书、亿年江石模型室和绿化带等,综合展现了源远流长的三峡文化,表达了人水合一、化水为利、人定胜天的鲜明主题。
与船闸相互辉映的便是世界最大的升船机了。升船机是三峡工程设计中最后一个永久性建筑物,其主要作用是为客货轮提供快速过坝通道,并与三峡双线五级船闸联合运行,提高三峡水利枢纽的航运通过能力。三峡升船机为齿轮齿条爬升式垂直升船机,由上游引航道、上闸首、船厢室、下闸首和下游引航道组成。
大家所看到的位于大江之中的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三峡电站了。她就像一条巨龙一样截断了滚滚的长江水。三峡大坝为混凝土重力坝,它坝长2335米,底部宽115米,顶部宽40米,高程185米,正常蓄水位175米。大坝坝体可抵御万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下泄流量可达每秒钟10万立方米。三峡水电站的机组布置在大坝的后侧,共安装32台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其中左岸14台,右岸12台,地下6台,另外还有2台5万千瓦的电源机组,总装机容量2250万千瓦,远远超过位居世界第二的巴西伊泰普水电站。
经过在江南的参观我们对三峡工程已经有了一个比较详细的了解。那么它又是怎么建设的呢?让我们到江北的截流纪念园去看看三峡建设者的三峡建设历程。三峡截流纪念园是以三峡工程截流为主题,集游览、科普、表演、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内首家水利工程主题公园。景区位于三峡大坝右岸下游800米处。景区分入口区、演艺眺望区、遗址展示区和游乐休憩区等4个区域,由截流记事墙、演艺广场、亲水平台、幻影成像、大型机械展示场、攀爬四面体、平抛船等十几个景观组成。三峡截流纪念园反映了三峡人建设三峡的图景,力图体现人定胜天,天人合一的截流文化主题精神。
今天我们的参观就到这里了,谢谢大家。
㈡ 上了80年代........原创一篇《隋朝大运河》的解说词
我国的大江大河大都是从西往东横向流动的。在现代陆路交通工具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开辟一条纵贯南北的水路运输,是很必要的。特别是在结束南北朝分裂局面,隋朝实现了全国统一之后,更显得十分必要了。当时,隋朝的政治和军事中心在北方,而南方江淮地区的经济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北方城市所需要的物资,特别是粮食,有很大一部分要依靠江淮地区供应。怎样把这些粮食源源不断地运到北方地区,这是摆在统治阶级面前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大量的物资要从江淮运到长安,甚至运到北方边疆的军事重镇,采取什么运输方式好呢?当时陆上运输只有骡马大车和肩扛人挑,运输速度缓慢,运输量又小,费用和消耗却甚大,不能满足统治阶级的需求。只有利用水道运输,才能完成这项任务。所以,当时开凿运河是时代的需要和历史的必然,不能把隋炀帝杨广这个暴君穷奢极欲,爱好游玩,当成主要原因。
但是,开凿运河的艰巨工程对劳动人民却是一场灾难。隋炀帝强征几百万民工修筑运河,严重地破坏了生产,使成千上万的民工惨死在运河工地上。晚唐文人韩偓〔Wò卧〕写的《开河记》中描写了修河民工的悲惨生活。文中写道,隋炀帝派遣了酷吏麻叔谋主管修河,强制天下15岁以上的丁男都要服役,共征发了360万人。同时又从五家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子,担负供应民工的伙食炊事。隋炀帝还派出了五万名彪形大汉,各执刑杖,作为督促民工劳动的监工。因为劳动负担很重,监工督责太急,动不动就用棍棒毒打,所以不到一年,360万民工死者竟达250万人。
在我国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工程主要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东周春秋时期。位于东南吴国的国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向北扩张势力,在公元前486年引长江水经瓜洲(今江苏省邗江县南部)北入淮河。这条联系江、淮的运河,从瓜洲到末口(今淮安附近),当时称为邗沟,长约150公里。这条运河就是京杭大运河的起源,是大运河最早的一段河道。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又相继延伸了河道。
第二个时期是隋朝时期。公元六世纪末到七世纪初,大体在邗沟的基础上拓宽、裁直,形成大运河的中段,取名曰山阳渎。在长江以南,完成了江南运河,这是大运河的南段。实际上,江南运河的雏形已经存在,并且早就用于漕运。“漕”是利用水路运送漕米到集中地点的意思。漕运是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利用水道(河道或海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我国的封建王朝,向农户征收地租和田赋,在很长时期内,采取征收实物的办法。这些王朝又大都建都在西北和北方的城市,而附近地区所产的粮食,不能满足京城的需要。因此,把其他地区征收的粮食调运到京城,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措施,为封建统治者所重视。在这种情况下,漕运在我国历史上形成过一套较完整的制度,并有相应的一套管理系统。漕运用的船,叫做漕船。漕船载运的粮、米,叫做漕粮、漕米。驾驶漕船的军队和民工,叫做漕军、漕丁和漕夫。许多朝代都设专管漕运的官员。远在秦汉时代,我国史书就已经有了关于漕运的记载,到了隋朝,漕运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这时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黄河南岸的通济渠工程,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的水,行向东南,进入汴水(今已湮塞),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通济渠又叫御河,是黄河、汴水和淮河三条河流水路沟通的开始。隋朝的都城是长安,所以当时的主要漕运路线是: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黄河以北开凿的永济渠,是利用沁水、淇水、卫河等河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芦沟(永定河),直达涿郡(今北京)的运河。
下面我们具体介绍一下隋朝修筑大运河的几项重要工程:
一是开凿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朝开始修建的一条重要的运河是从长安东通黄河的广通渠。隋初以长安为都。从长安东到黄河,西汉时有两条水道,一条是自然河道渭水,另一条是汉朝修建的人工河道漕渠。渭水流浅沙深,河道弯曲,不便航行。由于东汉迁都洛阳,漕渠失修,早已湮废。隋朝只有从头开凿新渠。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即命大将郭衍为开漕渠大监,负责改善长安、黄河间的水运。但建成的富民渠仍难满足东粮西运的需要,三年后又不得不再一次动工改建。这次改建,要求将渠道凿得又深又宽,可以通航“方舟巨舫”。改建工作由杰出的工程专家宇文恺主持。在水工们的努力下,工程进展顺利,当年竣工。新渠仍以渭水为主要水源,自大兴城(今西安市)至潼关长达300余里,命名为广通渠。新渠的运输量大大超过旧渠,除能满足关中用粮外,还有很大富余。
二是整治南通江淮的御河。隋炀帝即位后,政治中心由长安东移洛阳,很需要改善黄河、淮河、长江间的水上交通,以便南粮北运和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命宇文恺负责营建东京洛阳,每月役丁200万人。同时,又令尚书右丞皇甫议,“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通鉴·隋纪四》)。此外,还征调淮南民工10多万,扩建山阳渎。工程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前所未有的。通济渠可分东西两段。西段在东汉阳渠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西起洛阳西面,以洛水及其支流谷水为水源,穿过洛阳城南,到偃师东南,再循洛水入黄河。东段西起荥阳西北黄河边上的板渚〔zhǔ煮〕,以黄河水为水源,经今开封市及杞县、睢县、宁陵、商丘、夏邑、永城等县,再东南,穿过今安徽宿县、灵壁、泗县,以及江苏的泗洪县,至盱眙〔xū yī虚移〕县注入淮水。两段全长近 2000里。山阳渎北起淮水南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市),径直向南,到江都(今扬州市)西南接长江。两渠都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开凿的,并且两旁种植柳树,修筑御道,沿途还建离宫40多座。由于龙舟船体庞大,御河必须凿得很深,否则就无法通航。通济渠与山阳渎的修建与整治是齐头并进的,施工时虽然也充分利用了旧有的渠道和自然河道,但因为它们有统一的宽度和深度,因此,主要还要依靠人工开凿,工程浩大而艰巨。可是历时很短,从三月动工,到八月就全部完成了。隋炀帝立刻从洛阳登上龙舟,带着后妃、王公、百官,乘坐几千艘舳舻〔zhú lú竹炉〕,南巡江都。这是中外工程史上的奇迹。当然,代价是极其高昂的。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
三是修建北通涿郡的永济渠。在完成通济渠、山阳渎之后,隋炀帝决定在黄河以北再开一条运河,即永济渠。大业四年(公元608年),“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纪》上)。永济渠也可分为两段:南段自沁河口向北,经今新乡、汲县、滑县、内黄(以上属河南省)、魏县、大名、馆陶、临西、清河(以上属河北)、武城、德州(以上属山东)、吴桥、东光、南皮、沧县、青县(以上属河北),抵今天津市;北段自今天津折向西北,经天津的武清、河北的安次、到达涿郡(今北京市境)。南北两段都是当年完成。永济渠与通济渠一样,也是一条又宽又深的运河,据载全长1900多里。深度多少,虽不见文字,但大体上说,与通济渠相当,因为它也是一条可通龙舟的运河。大业七年(公元611年),炀帝自江都乘龙舟沿运河北上,带着船队和人马,水陆兼程,最后抵达涿郡。全程4000多里,仅用了50多天,足见其通航能力之大。
四是疏浚纵贯太湖平原的江南河。太湖平原修建运河的历史非常悠久。春秋时的吴国,即以都城吴(苏州市)为中心,凿了许多条运河,其中一条向北通向长江,一条向南通向钱塘江,这两条南北走向的人工水道,就是最早的江南河。这条河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进行过多次整治,到了隋炀帝时又下令作进一步疏浚。《资治通鉴》卷一八一记载:“大业六年冬十二月,敕穿江南河,自京口至余杭,八百余里,广十余丈,使可通龙舟,并置驿宫、草顿,欲东巡会稽。”会稽山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夏禹曾大会诸侯于会稽,秦始皇也曾登此山以望东海。隋炀帝好大喜功,大概也要到会稽山,效仿夏禹、秦皇的故事。
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隋炀帝把后两者合称御河)、永济渠和江南河等渠道,虽然不是同时开凿而成,可以算作各自独立的运输渠道。但是由于这些渠道都以政治中心长安、洛阳为枢纽,向东南和东北辐射,形成完整的体系,同时,它们的规格又基本一致,都要求可以通航方舟或龙舟,而且互相连接,所以又是一条大运河。这条从长安、洛阳向东南通到余杭、向东北通到涿郡的大运河,是古今中外最长的运河。由于它贯穿了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对加强国家的统一,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都是很有价值的。
在以上这些渠道中,通济渠和永济渠是这条南北大运河中最长最重要的两段,它们以洛阳为起点,成扇形向东南和东北张开。洛阳位于中原大平原的西缘,海拔较高,运河工程充分利用这一东低西高、自然河道自西向东流向的特点,开凿时既可以节省人力和物力,航行时又便于船只顺利通过。特别是这两段运河都能够充分利用丰富的黄河之水,使水源有了保证。这两条如此之长的渠道,能这样好地利用自然条件,证明当时水利科学技术已有很高的水平。开凿这两条最长的渠道,前后用了六年的时间。这样就完成了大运河的全部工程。隋朝的大运河,史称南北大运河。它贯穿河北、河南、江苏和浙江等省。运河水面宽30—70米,长约27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第三个时期是元朝时期。元朝定都大都(今北京)后,要从江浙一带运粮到大都。但隋朝的大运河,在海河和淮河中间的一段,是以洛阳为中心向东北和东南伸展的。为了避免绕道洛阳,裁弯取直,元朝就修建了济州、会通、通惠等河,明、清两代,又对大运河中的许多河段进行了改造。下面具体介绍一下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
一是开凿济州河和会通河。从元朝都城大都(今北京市)到东南产粮区,大部分地方都有水道可通,只有大都和通州之间、临清和济州之间没有便捷的水道相通,或者原有的河道被堵塞了,或者原来根本没有河道。因此,南北水道贯通的关键就是在这两个区间修建新的人工河道。在临清和济州之间的运河,元朝分两期修建,先开济州河,再开会通河。济州河南起济州(今济宁市)南面的鲁桥镇,北到须城(在今东平县)的安山,长150里。人们利用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以汶水和泗水为水源,修建闸坝,开凿渠道,以通漕运。会通河南起须城的安山,接济州河,凿渠向北,经聊城,到临清接卫河,长250里。它同济州河一样,在河上也建立了许多闸坝。这两段运河凿成后,南方的粮船可以经此取道卫河、白河,到达通州。
二是开凿坝河和通惠河。由于旧有的河道通航能力很小,元朝很需要在大都与通州之间修建一条运输能力较大的运河,以便把由海运、河运集中到通州的粮食,转运到大都。于是相继开凿了坝河和通惠河。首先兴建的坝河,西起大都光熙门(今北京东直门北面,当年这里是主要粮仓所在地),向东到通州城北,接温榆河。这条水道长约20多公里,地势西高东低,差距20米左右,河道的比降较大。为了便于保存河水,利于粮船通航,河道上建有七座闸坝,因而这条运河被称为坝河。后来因坝河水源不足,水道不畅,元朝又开凿了通惠河。负责水利的工程技术专家郭守敬,先千方百计开辟水源,并引水到积水潭集蓄起来,然后从积水潭向东开凿通航河段,经皇城东侧南流,东南去文明门(今北京崇文门北),东至通州接白河。这条新的人工河道,被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通惠河建成后,积水潭成了繁华的码头,“舳舻蔽水”,热闹非常。
元朝开凿运河的几项重大工程完成后,便形成了今天的京杭大运河,全长1700多公里。京杭大运河利用了隋朝的南北大运河不少河段,如果从北京到杭州走运河水道,前者比后者缩短了900多公里的航程。
目前国外著名的大运河有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前苏联土库曼运河等。这些运河的长度不但都比我国的大运河短得多,而且也都比隋朝开凿南北大运河的时间晚1000多年。
㈢ 大学运动会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要一段方阵解说词,方阵前有一个本院的
就写关于水利工作的的成就之类的
㈣ 介绍隋唐大运河的解说词
京杭人运河的开凿,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吴王阖闾为了向西扩张势力范围,下令开凿自太湖直达长江的胥溪。
早在2400多年前,吴国为北伐齐国争霸中原,在江苏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引长江水入淮的运河(称邗沟),以后在这基础上不断向北向南发展、延长尤其经隋朝和元朝二次大规模的扩展和整治,基本上完成了今日京杭运河的规模。京杭运河的许多河段是利用原来的天然河流和湖泊,部分河段是人工开挖的,运河水流主要从沟通的天然河道中得到补给。
到隋炀帝(杨广)时,据说炀帝为了到扬州看瑶花,也为了南粮北运,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阴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扬州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京杭运河一向为历代漕运要道,对南北经济和文化交流曾起到重大作用。十九世纪海运兴起,以后随着津浦铁路通车,京杭运河的作用逐渐减小。黄河迁徙后,山东境内河段水源不足,河道淤浅,南北断航,淤成平地。水量较大、通航条件较好的江苏省境内一段,也只能通行小木帆船。京杭运河的荒废、萧条,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制度的写照。解放后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古老的京杭运河将来还要成为南水北调的输水通道。
㈤ 长江三峡解说词作文500字
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西起重庆奉节,东至湖北宜昌,全长193公里。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瞿塘峡居西,在重庆所辖的奉节、巫山境内。峡口为夔门,两山壁立,有如门户,其江面最窄处不足百米,山高水急,极为壮观,人称“夔门天下雄”。峡内名胜众多,以摩崖石刻和绝壁栈道遗迹最为引人注目。峡口高处有白帝古城,内多三国遗迹,有的旅游船安排有白帝城观光项目。瞿塘峡下是大宁河宽谷,大宁河小三峡是三峡风光的重要组成部分。
巫峡居中,地处重庆巫山和湖北巴东两县之间,谷深峡长,幽静秀雅。著名的巫山十二峰恰似亭亭玉立的十二仙女,自古就有“朝为行云,暮为行雨”的浪漫传说,游客一定要依船上的提示注意观赏。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汉代美女王昭君的故乡都在巫峡附近。
西陵峡居东,在湖北境内,全长75公里,历来以水急滩多、行船艰险而令人望而生畏,后经整治,通盘条件已大为改善。西陵峡两岸石壁的形态、色泽都十分奇特,牛肝马肺峡、兵书宝剑峡和黄牛峡等区段都名有特色。西陵峡下口正在修建宏伟的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已形成以现代化建设为主要内容的新兴人文景观。
三峡之行到西陵峡外结束,游客可舍舟登岸,转道铁路、公路继续旅行,也可乘舟通过葛洲坝巨型船闸(轮船过闸时的感受也十分有趣,几乎可以看作三峡之外的第四峡),观赏三峡以下江宽流缓的壮丽景色。
㈥ 再说长江解说词
长河
㈦ 黄河的解说词
治水:从三门峡到小浪底
穿越了陕晋峡谷,切割了黄土高原的黄河,泥沙俱下,灾害频仍。黄河变清,黄河
安澜,成了中华民族的千年之梦。“万山不隔中秋月,百年复见黄河清”。千百年来,
人们祭祀、人们祈盼,人们铸起巨大的铜牛,一东一西,锁住黄河。然而,黄河依然是
黄河,灾害也依然是灾害。这两只锈迹斑斑的铜牛,在河床的泥沙中沉睡了上千年,它
们是黄河泛滥的历史见证
㈧ 急需黄河铁桥解说词!!!
青铜峡黄河铁桥
风雨沧桑,历史见证
这是一座怎样的桥梁,它的建成有着怎样的时代背景?它又凭借什么优势入围了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呢?今天就让我带着大家去了解这座见证历史的铁桥。
50多年前,在大跃进的噪杂号子声中,宁夏第一座铁桥动工了。黄河流经青铜峡地区时,水势舒缓,因水而生的桥梁成了连接黄河两岸的纽带,形制不同的桥梁成了平原上划过水面的一道道景致。其中就有一座锈迹斑斑的铁桥,这就是出现在宁夏平原上的第一座桥梁——青铜峡黄河铁桥。
万物复苏的春季里,青铜峡大地上荡漾着拂面春风。在青铜峡镇,一座铁桥横卧在波光粼粼的黄河之上。那就是青铜峡黄河铁桥!它距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1.3公里,这个季节的河床比夏、秋季节更能衬托出铁桥的伟岸和高大,不时有骑摩托车或自行车的人,悠悠闲闲地从桥面穿行而过。
黄河在此呈南北向流动。在老一辈人的记忆中,1958年11月23日那天,天气已经转冷,当地人开始进入“冬养”季节。然而在冰冷的河滩上,却出现了一个个当地人此前从没见过的帐篷,闪现着一个个操着外地口音的身影,慢慢地,才知道,这些人就是承造宁夏平原上第一座铁桥的兰州铁路局桥梁工程队的工作人员。随后的日子里,70多名技工和近200个民工利用冬季黄河封冻期间,开始在冰上架梁,大胆地使用木桩桥墩来支撑重达150吨左右的大型钢梁。铁桥钢梁是在铁道部及兰州、西安铁路局的援助下,从渭南、临潼、峡东等地运到施工现场的。正是由于工人和技术人员的冲天干劲和集体智慧才使这座铁桥如期的诞生了。
为什么要建这样一座铁桥呢?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完成了黄河治理规划,国务院为此设立了黄河水利委员会。1954年出台的黄河流域规划技术经济报告中,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被列入黄河梯级开发的第一期大型水利工程。成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这样大的工程及所需的钢材物资,靠传统的羊皮筏子、木船等渡河工具根本无法完成,只能修建一座桥梁为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及黄河两岸来运输物资。
如今,铁桥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雨,钢梁看上去已锈迹斑斑,但细心看您会发现钢梁上还有英文及生产年份的标记。以及标注着1944至1947年不同制造年份的铭牌。这5组中跨采用英国制造的ESTB军用钢梁,这些钢梁所用的是英国东北部北约克郡的铁矿厂原料,二战前后由位于伦敦费利特的英国多门朗公司制造。每组长35米,自重110吨,仅钢梁的安装就使用了35000个铆钉。美国的、加拿大的、英国的,加上中国的钢梁,从钢材选用的角度看,这座桥完全是一座“四国桥”。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站在桥梁的上水处,能清楚地看到其独特的桥墩是一般桥梁很少用的筏型基础。所谓筏型基础就是沿着桥梁中轴线的水下底部抛置大量石块,形成一条连接河底的矮石埕做桥基,然后在上面建桥墩,这种建造方式在中国著名桥梁中只有位于泉州城东13公里处的洛阳桥采用。
1959年7月1日,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38周年,通车典礼选择在党的生日这一天举行。那天,建成的桥头上彩旗飘扬,巨幅标语悬挂两旁,左边为:连接黄河两岸,加速宁夏建设;右边是:欢呼大桥通车,向党生日献礼;横幅是:庆祝通车大会在黄河岸边举行。有近千人参加。那天下午1点,随着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吴生秀的剪彩,一列从河西段跨过唐徕渠铁桥的火车,在欢呼声中徐徐驶过长达292米的青铜峡铁桥,奔向青铜峡河东工地。火车通过后不久,就有汽车通过,村民们的自行车、毛驴车也通过这座桥来来往往,使这座桥成了当时那个历史时期很少见的“多车道桥梁”。铁桥的建成,不仅联通了黄河两岸的来往,更是为加速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当时宁夏回族自治区副主席吴生秀参加大会并发表讲话。他说:“青铜峡大桥的建成,是我区人民的一件极大的喜事。一方面,它将加速青铜峡工程的进展,另一方面,又将促进吴忠、金积等县区、市的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他代表全区人民向兰州铁路局桥梁队的同志们致以谢意。
1991年9月,距离青铜峡黄河铁桥下游几公里的河面上迎来青铜峡黄河公路大桥建成通车,青铜峡铁桥逐渐退出了历史视野,走进工业遗产保护行列。当年,为了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承载的重货列车、货车频繁通车,又由于维护和保养工作跟不上,无法解决,导致铁桥桥墩有不同程度的沉陷下移,桥面出现不同程度的裂缝,钢架结构腐蚀情况严重,已不适合车辆通行。目前,桥面上多是骑着摩托车或自行车的当地人,穿行于河东、河西间。缓缓的河水通过筏型桥基时激起的激流,彷佛卷走了这里昔日的繁忙。这座桥却承载了几十年间积淀的无形的文化信息,无声的向人们诉说着遥远而沧桑的历史,伫立在桥头的文物保护碑,标志着铁桥是宁夏第一处被正式纳入文物保护管理体系的近现代工业遗产。
2010年12月,青铜峡黄河铁桥被自治区政府公布为第四批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因其具有历史、社会、科技、经济和审美价值,对维护文化的多样性和创造性,体现了世界钢桥建造领域科学技术的发展轨迹,也见证了国家为促进宁夏经济社会发展和关心解决回汉人民生活方面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因此被列入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
如今,有不少新人都会来铁桥旁拍摄婚纱照。铁桥用它那厚重的历史来见证着每对新人甜蜜的爱情!
走过半个世纪的青铜峡铁桥,有望重新焕发它新的生机,体现出它新的的价值。
至此,铁桥虽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有着50多年历史的铁桥却成了一个时代的记忆符号。
如果有机会的话,您可以到铁桥上去走一遭。铁桥当年的英姿依在!
青铜峡黄河铁桥会用它那敦厚的臂弯迎接您的到来!
㈨ 都江堰导游词 完整的
欢迎各位来到都江堰市游览。现在汽车正经过宽敞平直的幸福大道转上玉垒山公路,去参观闻名中外的都江堰景区。
大家从成都来,都看到沿途纵横交错的河渠,奔涌着盈盈清水,流淌进远近碧绿的田畴,那就是都江古堰的灌渠。两千多年以来,古堰把滔滔东泻的岷江水引到广袤的成都平原,造就出“天府之国”的富饶和美丽。
在此以前,由于成都平原的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从高山连绵的松茂峡谷中汹涌而下的浩荡岷江,一到涨水季节,总是顺地势四下漫流,常常给平原生息的远古生灵带来可怕的洪涝灾难。后来经过距今大约三千年前的鳖灵治水,才使这片土地初步得到平安。鳖灵的巨大功绩,使蜀王杜宇把王位让给鳖灵,成为开明王朝的第一位蜀王。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是由齐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265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都江堰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鱼嘴、飞沙堰和宝瓶口。
嘴分水堤又称鱼嘴,因其形状像一张鳄鱼的嘴巴而得名,鱼嘴主要起到两个作用:四六分水,二八分沙。
沙堰具有泄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主要在洪水期将宝瓶口多余的内江水排到外江,如果遇到特大洪水,还会自行溃堤,让江水流入泄洪道,使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以保证成都百姓不受洪水灾害。
宝瓶口因形像花瓶而得名,起"节制闸"作用,能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湔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是人工凿成控制内江进水的咽喉。宝瓶口的水会被一分为二,二分为四,四分为八……以此来灌溉平原,送到每一家每一户去。
㈩ 《再说长江》解说词有哪些
再说长江解说词
第一集大江巨变
这是20多年前,一部史诗般的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中的影像。拍摄者将镜头对准中国最长的河流---长江,纪录下与它有关的神奇自然、厚重人文和长江流域人们的生存状态。20世纪80年代,一个将改变中国人生活的时代正在到来,时代变迁的急促脚步成为《话说长江》中最具历史张力的影像。1983年《话说长江》播出,产生了一个万人空巷的收视奇迹。当年的报道这样描述:每到星期天的晚上,数百万中国人便坐到电视机前,收看由中央电视台播放的电视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对于当年的人们来说,这是一次影像的盛宴。更为重要的是,这条巨大的河流带给他们澎湃的激情和民族自豪感。一个个难忘的画面成为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时代印记。通过电视荧屏,中国人第一次完整地看到了流淌了亿万年,养育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母亲河的真实容颜。这部长达25集的系列节目来自4000多分钟的电影胶片素材,鲜活画面的背后是历时整整一年的艰辛拍摄。1981年,一代电视人开始了这次盛况空前的拍摄,他们的足迹遍及大江两岸。之后,一部在中国电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脱颖而出。
2004年,距离《话说长江》播出整整20年后,中央电视台《再说长江》摄制组,沿着长江开始了又一次大规模的拍摄,这是对20年前脚步的追寻。某种意义上,这是跨越不同时空的同一次纪录。20年,历史中的短暂一瞬,而对于世纪之交的长江,却充满沧海桑田的意味。它的背后,是一个巨变的中国。20多年前留下的画面中,长江上这些险峻的峡谷,令人想到了古诗中关于蜀道的描述。峡谷居民搏命般的水上生活,带着远古的血性和豪气。而在流域的另一些河段中,富于现代色彩的水利工程已初露端倪。20世纪80年代,长江边的城市中已出现这些规模巨大的楼群。时尚,开始成为大多数人的新鲜话题。这些情景,仍然深深地映在许多人的脑海中。甚至,每一个细节都会令人感动。来自20多年前的面孔、表情和动态,让我们找到自己生活的影子。同时,也更加清晰地看到,今天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于生活在今天的我们,这是属于每一个人的20年。从2004年起没,《再说长江》摄制组开始多方寻找当年镜头中的人物,他们的人生凝聚着20年长江流域,甚至整个中国变迁的历史。1982年,在长江上游的重庆,一座横跨长江的大桥竣工了,人们用罕见的隆重庆祝桥梁的落成。这一年,重庆孩子李曦11岁,居住在新大桥旁边的他成为桥上的第一个晨跑者。23年后,李曦和家人仍然居住在长江边,在桥上晨跑的习惯也一直保持下来。不同的是,这已是重庆无数新大桥中的一座。今天,重庆的跨江桥梁的数量,已超过长江流域几个大城市桥梁数量的总和。它们纵横南北、依山就水连接出一个巨大的都市。23年后,这个长江上游的城市已是中国最新的直辖市。如同当地的传统戏剧中的绝技一样,它在令人不可思议的高速中变脸。今天的重庆是另外三个中国直辖市总面积的2.4倍,重庆版图的翻新已缩短到每3个月一版。影像展示出这个城市魔幻般脱胎换骨的历史,这是一个充满想象空间的城市,布满时间创痕、饱含生长能量。20年间的突变,已超出了重庆人想象力的极限。
20年,在整个长江流域,对于居住在不同城市和乡村的许多人来说,生活的奇迹都已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上海,长江入海口的国际大都市。100多年前留下的西式建筑和欧陆情调背后,城市的脊梁和肢体飞速延伸血脉贲张。上海人对时尚的追求在今天呈现出更丰富的形式。速度,刺激了上海人的灵感。现在,这仍是他们遵从的法则。20年,速度带来一座城市沧海桑田的诗意。上溯到六、七千年前,今天上海所在的地域还是茫茫大海。数千年间,长江水带来的泥沙不断堆积形成长江流域这个巨大的冲积平原,这是上海最初的历史。现在,历史仍在长江与大海的交合中衍生。崇明岛这个由长江的泥沙堆积孕育的中国第三大岛屿,仍在以每年新增2万亩土地的速度增长。这些伸向大海的湿地,仿佛是长江生生不息的象征。
在距离大海6000多公里外的地方,长江以另一种形式表达它的个性。仿佛从天而坠,狂野的水流带着初生的血性和莽撞,劈开山脉和峡谷一路浩荡东去。今天,以我们短暂的生命仍可观照这条亿万年的大河。长江流域,这些亘古造化的自然奇观,有着长江脱胎临界过程中所有的生命迹象。许多证据表明,200多万年前,人类的身影开始出现在这里,在孕育万物和人类的过程中,长江仍以各种方式呈现它最新的生命状态。周而复始、昼夜朝夕,如同我们每个个体生命的降临。20世纪80年代,在长江两岸许多人正在经历他们不同的人生阶段,而作为新中国历史中一个特定的时代,80年代却充满最原生的活力和状态。有着和这些孩子一般的天真和生动。此时,不论对于孩子还是他们的时代,一个富于能量的生活正在来临。那时,在长江两岸的许多地方,人们的身边发生着不同的事。一些重大事件成为长江历史中的重要标志。1983年,在长江三峡的西陵峡外,一场盛大的庆典活动被纪录下来。这一年,人们在长江上建成了第一个巨大的水利工程----葛洲坝。
20多年后,在距离葛洲坝不远的长江三峡中,人们开始告别即将被淹没的家园,一个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正在这里进行。多达百余万的移民们将要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家园。今天,世界水利史上又增添了一个新的名词----三峡大坝。这座大坝给长江带来的不仅是山河巨变,更是一个民族的百年梦想变成了现实。这个长江历史上最为宏大的文明壮举,带来中国人对长江文明源流的进一步探寻。14年前,随着大坝的动工,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也出现在三峡库区600多公里长的河段中。这是中国考古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行动。层出不穷的出土文物与长江流域的众多考古发现默默呼应,成为古老长江神秘拼图中的重要环节。我们可以像飞鸟一样俯瞰长江和它怀抱中的神奇山脉、广袤大地时,脚下的许多时空密码仍是陌生而未知的。我们为何生活在这里?很久以来即使是这样的问题,也充满层层疑惑。一些来自地下的偶然发现使我们对长江的过去,满怀好奇和虔诚之心。一个世纪以来,好奇心和敬意带来考古学家对长江流域的一次次考古发掘。依据近20多年来石破天惊的发现,我们已经可以把大河上的人类生息故事回溯到2000年、3000年直至遥远的7000年前。相对于黄河而言,长江的先民也创造了令人难以想象的辉煌文明。在另一些时间里,他们曾这样生活,这些男人和女人曾经种植和收获过中国乃至亚洲最早的稻谷。最简单的原始材料被用于修造无以伦比的水利工程。青铜器和彩陶美玉来自它们主人对宗教的狂热和对精密工艺技术的掌握。山川日月、鱼蛇走兽使这些人的疑问充满想象力,信仰变得空灵而富于艺术精神。在河流的另一些地方,匠师们醉心于一种仪式般的体验,用清水和粮食酿出可以燃烧的液体。宗教、哲学、艺术、生活、战争、生存,这一切链接出长江先民曾被埋在土地下的一个个记忆片断。不少古老奇迹和生活仍然停留和流动在我们身边,它们同来自黑暗中的祖先秘密连缀着长江流域惊天动地的文明史。追溯使人相信,这条哺育自然万物的大江,也曾作为古老中国的文明之源而存在。
汹涌狂暴或静流入歌,多少年来,长江有着它截然不同的状态和表情,但在它的种种表象背后,却是无限的生机。和世界上的许多文明大河一样,长江在带来洪水和泥沙的同时,也带来肥沃的土地。此后,田野上的牧歌年复一年。我们追寻长江孕育万物和文明之谜,这来自它那天造地设般的生命系统,像人体的经脉与脏器。对于长江,它们是纵横交错的支流和星罗棋布的湖泊。与长江连接的湖泊包括中国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巢湖、太湖和洪泽湖,湖泊像肺叶一样通过经脉般的河流自如吞吐、存储、消涨着长江的水。这是多达700余条的支流、江湖相通和支流汇集的地方,产生出最早的鱼米之乡和人类居住所。居所日渐扩大,如同长江繁复的水系。不同的种族开始聚集,形成集镇、城市和国家,戏剧般的历史开始演绎。在已经过去的漫长的时光中,长江两岸平畴绿野、男耕女织、渔歌帆影北往南来。1982年,《话说长江》摄制组在长江下游拍摄下这条古老的运河----京杭大运河。运河中繁忙的景象使人依稀看到被长江水浸润的那些古老故事。20多年后,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调工程”正在进行。工程的东路干渠将沿用运河的故道修建,古运河再获新生。“南水北调工程”三条线路的水源来自长江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这是人类水利史上的壮举。从此,长江开始浸润着中国南北。然而,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长江从未泄露天机。人们膜拜的这些仿佛来自天外的水,渗透于他们周而复始的生存历史。而它的来源,却一直被蒙上浓重的神秘色彩。为了寻找长江的来龙去脉,中国人在长江沿线默默探索了2000多年。1983年,亿万中国人从《话说长江》的影像中看到了悬念千古的长江源头。在此之前的1976年,中国科学家首次到达各拉丹冬雪山的巨大冰川中,一条大江的身世方才水落石出。1976年的发现,使长江的长度第一次得到确认。数年后,通过《话说长江》,人们第一次感受到这条长达6380公里的大河带来的心灵震撼。横贯中国的长江成为世界上第三大河。20多年前,曾创造中国电视收视奇迹的系列节目《话说长江》,将拍摄的脚步停留在长江的最后一条支流----黄埔江边。这是《话说长江》中的部分影像,除了真实的感叹,主持人还在20年前的时空中想象着长江的将来。20年前的那次纪录同时成为长江和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标志。运用当时先进的胶片摄像机,拍摄者第一次为这条大河留下了有史以来最为翔实和完善的珍贵影像。这是历史中的瞬间,却是唯一的瞬间。数字成为这个瞬间最有力的表达方式。海拔5800米,行程半个中国,历时730余天,纪录影像55000分钟。2004年8月1日,这是最初的数字,这一天,中央电视台开始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长江探源拍摄活动。这只是为长江举行的最初仪式,此后,万里行程成为心灵的膜拜。运用今天世界上最先进的高清影像设备,我们的视线穿越时间和大地,掠过城市和乡村随浩荡江水惊涛裂岸、水滴石穿。这是从一滴水开始的朝圣,正是这一滴水,开始了一条大江和我们的生命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