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阐述自然辩证法的主要科学研究方法
自然辩证法是自然科学与哲学之间的桥梁,它在完善知识结构方面有着不可替代和无可比拟的作用.无论是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的研究者,都需要以此来构建最完善的知识结构.
科学研究过程和方法
一、科学问题的提出
1、科学研究从问题开始
波普尔:观察始于问题
(1)从理论发展的总过程看,问题是旧理论的终点与新理论的起点。
(2)从科学研究的具体过程看,科学研究是以问题为框架有选择地去搜集事实资料。
(3)与认识来源于实践有关联:“问题说”着眼于科学研究的程序,“观察说”着眼于认识的来源,二者层次不同,实质统一。
2、科学问题的来源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3)从某一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4)不同学派理论之间的矛盾中产生
(5)社会需要与现有的生产技术手段的差距上发现问题
3、科研选题原则
科研选题是形成、选择和确定所要研究和解决的课题的过程。是科学研究的具体化。
(1)创新性原则:前人未解决或未完 全解决的问题
(2)科学性原则:科学理论与科学事实为依据
(3)可行性原则:主客观条件的考虑
(4)需要性原则:社会(实践)与学科 (理论)发展需要
二、科学事实的获取—观察与实验
1、科学观察:是指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利用自己的感官,认识与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知识的基本手段。
(1)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依赖感官与仪器(3)不改变研究对象,自然发生
2、科学实验:是指人们根据一定的科学研究目的,借助于科学仪器,在科学方法指导下,人为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获取科学事实的方法。
科学实验的特殊作用
(1)简化研究对象
(2)强化研究对象
(3)经济实用
(4)降低科学研究的风险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传统的看法:观察独立于理论
---波普尔等:观察渗透理论
---爱因斯坦:“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西。”
◎观察与观察者的理论知识背景有关;
◎观察与观察者的注意力有关;
观察的客观性的保证
◎标准方法、先进的观测仪器;
◎正确理论的指导、严谨的科学态度;
◎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的理解相一致;
◎与真理观相一致。
观察实验中的机遇
机遇是因意外事件导致的科学新发现。
*机遇产生的客观原因:
自然界中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如何利用机遇:
世界观上的认识;开放的思路;广博的知识背景;敏锐的洞察力
三、科学假说的形成
1、科学假说的构成:背景理论;对现象本质的猜测;推演出的预言与预见
2、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
(1)一致对应性;(2)可解释性;(3)可预测性;
3、假说的检验:
(1)逻辑分析;(2)实践检验;(3)判决性实验;
四、科学理论的创立
1、创立理论的思维过程
(1)准备阶段—问题的提出
(2)酝酿阶段—问题的求解
(3)豁朗阶段—问题的突破
(4)验证阶段—问题成果的证明和检验
2 、科学语言:(1)科学术语(2)科学命题(3)科学符号
3、科学思维方法—演绎方法:(1)演绎推理(2)公理化方法(3)理想实验
4、科学思维方法—非演绎方法
(1)分析与综合(2)归纳与概括(3)类比与联想(4)思想模型
B. 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自然辨证法在科学技术的具体学科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理之间,是处于一种中间的位置。正是由于自然辩证法自身特殊的位置,与其他哲学相比,它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更值得研究。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方法。
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法论,总体上划分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大部分。
(2)自然辩证法与土木工程技术创新方法扩展阅读: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1、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
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 ,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2、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
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
C. 怎样看科学技术辩证法与方法论这门学科
这个要由以下几个方面写。
一,自然辩证法:
1,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
2,研究对象:认识对象(自然界);认识成果:认识主题.
3,学科内容: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体看法,自然界存在无限发展的辨证图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论:对科学技术的总体看法,自然规律越来越变成历史的规律,自然科学在本质上是革命的;科学技术方法论:对科研方法的哲学概括.自然辩证法具有哲学的学科性质.
二,自然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1,科研课题的选择和确定;
2,科学观察与科学实验的设计与进行;
3,理论思维方法对科学事实的整理和加工;
4,科学假说的建立和验证;
5,科学理论的确立和深化.
三,科学问题的概念与一般结构:
科学问题是当时的科学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实践和认识过程中需要解决而尚未解决的矛盾,
科学问题的结构是由问题的指向,疑项和问题的解的应答域预设三要素构成的.
问题的指向就是问题所指的研究对象;
疑项是表明人们当前能力(当前状态)与求解理想(目标状态)的差距;
应答域指得是问题的提法中预先设置了该问题解的存在域限,并在主观上认定所提问题的解必定存在于这个领域中.
这三个要素围绕着问题的解发挥着各自的特殊功能,并有机的组成了科学问题的一般结构.
四,科学问题的基本类型:
1,基础研究课题:此类课题是以认识自然现象,探索自然规律为主要目的,从积累科学知识和认识自然的角度看,它对科技发展有着普遍的深远的影响,其成果可对广泛的科学领域产生影响,并对远期生产力的提高具有指导作用.
2,应用研究课题:此类课题是把基础研究成果用于专业技术,或是总结专业技术的实践经验推动基础研究.此类课题在科学,技术,生产体系中居承上启下的地位.其成果是以确定基础研究成果可能的应用途径的有关知识,一部分形成技术创新,并提出创新或改进的方法,路线,方案和说明,或在实验室范围内研制成功的原理性样品,流程或样机.应用研究课题有较强应用目的和综合性,计划管理较严密,方案途径一旦确定,一般不宜做大变动.
3,发展研究课题:此类课题是指具有明确,具体,实用目的的研究活动,运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直接解决生产中的实际科技问题的创造性活动,一般创造和研制新产品,新技术,新方法,新流程,新装置等,或对现有的样品,样机进行本质上,原理上的改进.此类课题的研究目的不在于探索新知识,而在于如何应用已知的技术原理开发新技术,实现新产品的生产.发展研究课题针对性强,研究周期较短,易于出成果,直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五,科学问题基本来源:
1,产生于社会生产实践;
2,产生于科学实践;
3,产生于科学理论自身的内在矛盾;
4,产生于社会政治等其他方面.
六,选择科研课题的原则:科研选题是自然科学研究首先的阶段,科研选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选择科研课题的基本原则有:
1,需要性原则;必须着眼于社会实践的需要和科学实践发展的需要,选择对经济发展和科学发展有实际推动作用的课题.
2,科学性原则;决定的课题必须有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为依据,课题的科学理论和科学事实越丰富,课题的科学性越强.
3,创造性原则;决定的课题必须是有创造性,要是别人没提出,没解决或没完全解决的课题.它是科研价值的体现.
4,可能性原则:必须根据现实的主,客观条件来选题,同时必须从实际出发,获取预期的科研成果.上述多原则对科研选题从不同角度加以制约,同时又相互制约,从而为正确的选择课题提供指导.
七,科学观察的定义及基本原则:科学观察是指在自然发生条件下(即无人为干预,改变自然现象的本来面目),而是按照事物,现象的固有运动,变化状态有选择的感知客观现象,从而获取科学事实的一种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的三要素是观察者,观察对象,观察工具.
科学观察的类型: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
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与实验状态下的观察;
定性结果的观察(观测)与定量结果的观察(测量);
D. 自然辩证法怎样为土木工程的发展指明方向
自然辩证法是联系自然科学与哲学的桥梁,处于自然科学与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中介地位,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是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不开的。它是人类对几千年来自然科学技术成就和哲学思想发展的优秀成果的进一步科学概括、合理继承和发展的结果。
现代土木工程适应各类工程建设高速发展的要求,重大工程项目将陆续兴建。人们需要建造大规模、大跨度、高耸、轻型、大型、精密、设备现代化的建筑物。既要求高质量和快速施工,又要求高经济效益。这就向土木工程提出新的课题,并推动土木工程这门学科前进。这以雄辩的科学事实,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的辩证发展的性质,各个学科之间是有联系的,自然界的一切都是有联系的,都有自己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历史。土木工程也是在不断变化和发展着的。
任何一个系统必须有两个以上的要素构成;“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系统要素与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从土木建筑的一个房屋建筑就可以看出,从地基到基础,从基础到地下结构,从地下结构到地上结构,再从柱子到梁,到板,到屋顶,每个要素之间,要素和整体之间都是有关系的不是分割的独立的,所以在土木建筑的工程中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的话有可能就不能进行竣工验收,所以我们应当遵循这个规律而不能违背,这样只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自然系统的辩证关系中的结构和功能的辩证关系在房屋建筑中的体现为:结构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要保证所建造的结构安全适用,能够在规定的期限内满足各种预期的功能要求,并且要经济合理。具体说来,应具有以下几项功能
E. 怎样培养科技创新意识 自然辩证法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F. 自然辩证法中创新的表现形式有哪些
马克思认为,技术是现实生产力,是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从起源上看,技术是
人类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劳动过程中所掌握的物质手段、
方法和知识等各种活动
方式的总和。
技术在发展过程中成为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之间进行物质、
能量和
信息变换的“媒介”,是变天然自然为人工自然,以及实现对社会调节、控制的
手段
而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上世纪中期开始
,
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意识到
,
综合国力的竞争已集中技术创新领域
,
以技术
创新成果的转化以为公认竞争的关键
.
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新的创新扶持政策
,
走上创新型发展
之路
.
目前我国在创新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相距甚远
.
技术创新
,
不仅需要开放的思想、
聪明的
智慧、还要有良好的环境
.
。我以一个在校大学生的视角从两个方面讨论中国缺乏技术创新
的原因
.
一、
历史、文化与社会环境成因
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主导了中华
,
儒家文化“大一统”思想
影响了我们的创新思维
.
“大一统”强调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她的积极意义是强
调集体意识
,
但却抹杀了个人的主体意识和意志
.二教育传统及现状
.
“中庸”思想表现在教育层面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教师对乖巧听话、循
规蹈矩的学生偏爱有加
,
对言语出格、思维另类的学生极力打压
,
力求将他们改造成符合规范
的标准部件
.
这样的规范不知扼杀了多少天才少年,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往往异想天开
,
如美
国科学家都被鼓励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去思维
,
并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向各种假设提出挑
战
.
学生创新精神的缺乏也是由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所决定的
.
现行教育体制下衡量学校办学
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就是升学率
.
领导、教师和学生统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转动
,
学校的一切
工作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
,
对考试成绩的追求已经达到一种疯狂的境地
,
死记硬背成了夺取高
分的法宝。
.
中小学生创新精神的缺乏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科技的创新与发展
.
全球竞争愈加剧烈,
国际合作也更加广泛,
企业自主竞争也将成为推动全球技术竞争的主要
力量。
中国要加强前言研究,
致力于技术创新。
促进自主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和重大系统集成
创新,
大幅度提升技术创新的源头供给,
为在全球竞争合作中取得主动地位。
以科学发展观
指导技术创新,
坚持以人为本,
依靠人的创造力,
为了人的健康富裕幸福。
促进人的全面发
展。
G. 结合自然辩证法写一篇科技创新的论文!要求1500字!求大神写一下了!或者提点建议了!
20世纪中期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就已经意识到,综合国力的竞争已集中到创新领域,并以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公认竞争的关键。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新的创新扶持政策,走上创新型发展之路。 目前我国在创新方面与世界先进国家相距甚远。香港《经济导报》曾刊登学者寒山的文章指出,中国号称“世界工厂”,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但研发投入只占全球的0.3%在制造技术领域,中国的专利发明数只有美国、日本的三十分之一和韩国的四十分之一。在学术界我国的科学技术创新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诺贝尔奖由欧美科学家一统天下,至今没有一个中国科学家摘取桂冠。 创新,不仅需要开放的思想、聪明的智慧、还要有良好的环境。笔者试图以一个在校大学生的视角从两个方面讨论中国缺乏创新的原因。 一、 历史、文化与社会环境成因 1.历史、文化、政治影响。秦之专制自不必言,汉则开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始。自此,儒家文化主导了中华大地。首先,儒家文化“大一统”思想影响了我们的创新思维。“大一统”强调国家在政治和文化上的高度统一她的积极意义是强调集体意识,但却抹杀了个人的主体意识和意志的由。“大一统”思想对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教育界常常追求现成结论或知识成品,表现出一元化的价值取向同时,儒家文化倡导的“中庸之道”也约束了我们的创新思维。“中庸”以和谐统一为前提,讲究无论人还是事物的发展都要适度,并且在适当的限度内发展,没有“过”与“不及”的毛病。 2.学术传统。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个不注重创新的国家,古之学者即使有所创新也都是采取所谓 “六经注我”的方法,即把本人的创见通过绍述经典的方法表现出来,中国古代的学术著作有多半是采取这种形式,比如《论衡》、《文心雕龙》之类。在“六经注我”之外,更有一种叫“我注六经”的学术著作法,即把本人的见解完全放在对经典著作的注释上,典型的就是《水经注》。这种学术传统对文人学者和社会大众都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严复曾说过:“东学以博雅为主,西学以创新为高。大家对钱钟书先生的喜欢,出发点可能就是博雅,而不是他提出了多少重大的创见。”此种“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的著作法绵延不绝之下终于在上世纪下半叶和 80年代前发展到极致 ,那时期的中国学术著作和讨论文章,往往并不讨论理论本身的对错 ,也不阐述本人的思想,而比的是谁对马克思或列宁的思想理解得更准确,或讨论到底是马克思前期的观点还是后期的观点更符合马克思主义此种学风的延续是否多少影响到了中国的学术创新?是否导致了中国学人创造力缺乏、学术能力整体低下呢?我认为肯定是有其内在联系的。 3.教育传统及现状。“中庸”思想表现在教育层面最突出的现象就是教师对乖巧听话、循规蹈矩的学生偏爱有加,对言语出格、思维另类的学生极力打压,力求将他们改造成符合规范的标准部件。这样的规范不知扼杀了多少天才少年?具有创新思维的人才往往异想天开,如美国科学家都被鼓励以不同于常人的方式去思维,并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向各种假设提出挑战。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美国在世界上的排名仅在第 28位或 30位,但在诺贝尔奖的排名上美国是世界第一而且这个第一还将多年保持下去。学生创新精神的缺乏也是由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所决定的。现行教育体制下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的唯一指标就是升学率。领导、教师和学生统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转动,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提高升学率,对考试成绩的追求已经达到一种疯狂的境地,死记硬背成了夺取高分的法宝。虽然我国中学生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中频频获奖,但那也是预做了大量高难度的习题后的结果;事实上选手们的创新思维没有升华,没有形成真正的创新精神和创新型思维。中小学生创新精神的缺乏从根本上制约了中国科技的创新与发展。4.科研风气。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佑寿认为:“我们的科技环境中形成了一种‘不允许失败的原则。”科研人员害怕失败 ,失败意味着研究员评价、科研经费等诸多方面都会受影响,研究人员也会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创新精神是获得科学成果的重要前提,不敢创新、不敢尝试自然就没有新的想法、新的成果;同时,在科学界还充斥着一股急功近利的风气 ,不能吃苦、不甘寂寞,不能定下心来好好做学问。这方面与国家政策导向关系密切。 二、我国的创新及环境现状 1.科研创新水平不高。中国目前依然以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优惠政策拼得在世界中的竞争优势,而在原创能力和关键技术 自给等方面则相形见绌。有关资料显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49个主要国家中仅居于第 28位 。科研经费严重不足 。R&水平与先进国家尚有较大差距,实际投入占GDP的比重仅为 1.15%,分别是美国和德 国的三分之一 、韩 国的二分之一 ;在科研体制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 目前国内科研经费的请 ,必须要在三五年内就能取得成绩,这也是造成国内学术界急功近利之风的主要原 因之一 。 2.企
H. 研究生学习自然辨证法科学技术工程有什么启迪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 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 思主义关于科学, 技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的已用成果的概括和总结。它既是辩证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学方法论。 我所学的专业是工程管理, “工程项目管理”就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 法,通过一个临时的、专门的柔性组织,对项目进行高效率的计划、组织、指导 和控制,以对项目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管理,实现项目的目标。项目本身就是一个 非常复杂的系统,它由许多子项、分项和工程活动构成,项目管理必须包括整个 系统的管理。 自然辩证法中的系统方法就是从系统整体的观点出发,全面地把握 和控制对象,综合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 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 以达到最佳的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运用系统方法进 行工程项目管理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 系统方法在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着广泛 的应用空间。并将给工程项目管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辩证法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比例、事物发展的过程.都是有‘度’的,事 物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它能保持事物的稳定状态,维系事物特定的 质。此时,事物总体上处于协调、稳定、有序的和谐状态。”协调可以使矛盾的 各个方面居于统一体中,解决它们的界面问题,解决它们之间的不一致和矛盾, 使系统结构均衡,使项目实施和运行过程顺利。在整个项目的目标设计、项目定 义、设计和计划、实施控制中有着各式各样的协调工作。工程项目由于诸如市场 条件越来越苛刻,项目变得越来越大,行业变化速度加快等原因,越来越需要更 专业、更高级、更系统地进行管理,自然辩证法对项目提供了重要的管理理论基 础。 运用自然辩证法的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我们工程项目管理及其他学科的学习 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认真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有助于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提高对有 关的哲学和社会思潮的辩别能力;有助于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唯物辩证法,解放思 想,启迪思维,促进自然研究工作。 (2)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学说中与科学技术联系最直接的部分。它为探索 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性, 为在此基础上制定和完善正确的科学技术方针政策提供 了理论依据,对我国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具有指导作用。 (3)自然辩证法是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一座桥梁,具有特殊的文化或智 识( intellectual )意义。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可以促进对自然科学的人文 理解,有肋于人文文化和科学文化之间的沟通。 作为当代的我们,学习自然辩证法有着重要的意义:(1)提高哲学修养,进 一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是提供给我们关于自然,自然科学总的看法,总 的观点,是任何科学无法代替的;(2)能够使我们获得科学认识论和科学方法 论的知识;(3)学习自然辩证法可以使我们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拓展思路, 增强科学创新力;(4)有利于理解,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5)也是坚持 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
I.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研究方法
自然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F.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所开创的研究领域。自然界本身的辩证法是通过自然科学和技术的发展日益被揭示出来的,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一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
①自然观。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 ,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②自然科学观。自然辩证法主要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方法论方面研究自然科学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自然科学认识发展的规律。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方面研究作为社会现象之一的自然科学在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
自然辩证法不但把科学看作是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探讨其在一定社会中发展和发挥作用的规律,而且也把与科学紧密相关的技术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现象来研究。自然辩证法关于技术论的研究,就是从总体上探讨技术的性质和特点、技术发展的条件和规律以及技术和其他各种社会现象的关系等等。这一研究和自然科学论的研究共同为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划、科学技术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供理论基础,其重要性日益显得突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