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为什么李冰要修筑都江堰
我们成都平原能够如此富饶,被人们称为“天府”乐土,从根 本上说,是李冰创建都江堰的结果。所以《史记》说:“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懂,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太史公司马迁在他《史记·河渠书》中记下这位创建都江堰 丰功伟迹的水利专家和地方官,但他只写了“蜀守冰”,没有写他 姓什么。这位水利专家的姓,是后来班固的《汉书》才补上的。班 固写上李冰的名字不错,因为我们在1974年在外江出土的东汉石刻李冰,衣襟上清晰刻有李冰的名字。
史书记载的李冰创建都江堰,“凿离堆”就是在前山脚开一 个口子,就是宝瓶口和它下面那条内江河道。“壅江作栅”就是修 筑金刚堤分水,开凿那条引水河道。“穿二江于成都江之中”,就是开今天蒲柏桥靠太平街那条柏条河和走马河。鱼嘴引水经宝 瓶口,流入二江,以利漂送木竹、灌溉航运。这就是《史记》说的“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食其利。”此外,李冰还在岷江右岸。都江堰渠首附近,又开了一条人工河道羊摩江,灌溉岷江河西广大地区。此河经今玉堂镇、中兴镇、民兴乡、徐渡乡境内 进入崇庆县,全长约60公里,故道大体在今天的沙黑河。
古书上没有记载李冰生平,那是因为秦始皇搞坑儒焚书和 秦汉时战争的毁坏,档案文书损坏太多的缘故。关于都江堰建造 时间古今历史上虽有许多争论,但大多数学者一致认为是在公元 前256年。
李冰是—个爱民的地方官,也是一个杰出的科技专家。他在四川任职期中,不仅创建了造福万世的都江堰,还建了许多有益于民的工程。除了修建都江堰外,他还在成都市建了七座桥,修石犀溪,在祟庆县修建文井江,在广部凿盐井,在乐山三江江流处治理河道,在宜宾治理水道,在什邡县疏通洛水河道,引水灌溉。他的功绩,可以说是“泽被千秋”,万古不朽,其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经济效益,在人类史上至今仍是屈指可数的。
当然李冰治水功不只在他一人。除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外,还有他的儿子李二郎。关于李二郎的历史记载甚少,并 且众说纷云,有的讲确有其人,有的讲属子虚乌有。《灌县志》说“李二郎史佚其事,名字无证,性喜猎”,是认为确有其人其事的。宋代很有名的理学家朱熹在《朱子语》中说“溜口二郎乃是李冰 第二个儿子”,因此,宋贞宗“御刺李二郎神碑”。这样一来他也 就正式成了李冰家族中的一员,成为辅佐其父成就大业的元勋 之一,干百年来也受到广大人民的推祟、敬仰和顶礼膜拜。
中国有句名言:创业难,守业更难。创建都江堰的伟绩丰功当属李冰,但要永远保持也确非一件易事。历史上连降暴雨,发生特大洪灾,决堤泛滥,淹没农田,白浪滔天,沃野平原汪洋一片 的事常有发生。因此,历代都把维修都江堰作为当时的一件大 事。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汉文帝时蜀郡守文翁,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唐贞观年间孟州长史高俭,武则天时彭州长史刘易从,唐玄宗时章仇兼琼,唐末四川节度使高骈,宋代赵不白,元朝的李秉彝、吉当普,明代的卢立羽、施千祥,清朝的王来通、强望泰、丁宝祯,民国时期的张沅等都为都江堰修固完善作出了巨大的努力,成为都江堰的有功之臣而载入史册名垂千古。
Ⅱ 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
为了防洪灌溉。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方法,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
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
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Ⅲ 李冰为什么要修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中部、岷江中游,在今天的四川省灌县附近,是一个把灌溉与防洪结合起来的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坐落在美丽富饶的成都平原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这一古老工程的设计者和兴建的组织者,是我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水利工程家李冰。
岷江发源于成都平原北部的岷山,沿江两岸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到灌县附近,岷江进入一马平川,水势浩大,往往冲决堤岸,泛滥成灾。从上游挟带来的大量泥沙也容易淤积在这里,抬高河床,加剧水患。特别是在灌县城西南面,有一座玉垒山阻碍江水东流,每年夏秋洪水季节,西边往往江水泛滥,东边却常常发生旱灾。因此,征服岷江,变水害为水利,便成为当时人们的迫切愿望。
李冰大约在秦昭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被任命为蜀守,他亲眼看到水旱灾害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听到人民的强烈呼声,感到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解决人民的苦难,发展生产。为此,李冰决定治理岷江。到任不久,他就开始着手进行大规模的治水工作。
首先,李冰带着他的儿子二郎,还请了几位有经验的老农,沿岷江两岸考察,摸清了水情、地质等情况,听取了群众意见,制订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吸收了前人治理岷江的经验,决定在玉垒山开个大口子,引一股江水到东边去,这样可以西边分洪、东边浇地。然后采取中流筑堰的办法,在宝瓶口上游的岷江中心筑一道分水堰,使江水流到这里便分成两股,达到分洪的目的。
Ⅳ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何意义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具体地说,利用鱼嘴分水堤从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眠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都江堰建于眠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都江堰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建堰时,李冰还在江中埋石马作淘滩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历代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逐步完善了管理机构,建立了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积累和总结了"六字诀"、"三字经"、"八字格言"等宝贵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其工程结构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属工程和灌渠系统工程组成。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附属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内江总干渠、沙黑总干渠、金马河干渠等组成。建国后,为解决都江堰工程维修期间的城市供水问题,又特别设计增建了工业引水暗渠。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勤劳智慧的川西人民,在发展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事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分水泄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运行维修等各种矛盾关系,紧紧依托自然条件、充分运用工程技术解决了各种问题,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治水经验。“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新、旧两个版本的“三字经”,留下了系统、完整而又非常具体的治水经验。认真学习研究和推广都江堰经验,对治理黄河、解决山东的水问题,加快水利网络化建设,发挥我省乃至全国自然地理优势,优化生态环境仍然意义重大。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具体讲,以三维空间巧妙构筑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渠首“三大工程”,优化岷江特定区段的硬约束,形成不同流量条件下的主流走势、环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内、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势,优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关系,发展水利网络化,使其最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其三维空间的关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础、是前提;立面结构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历经千载,反复优化逐步形成的。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 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Ⅳ 都江堰水利工程有何意义
都江堰的水利工程走过两千年的历史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人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具体地说,利用鱼嘴分水堤从眠江引水灌溉,枯水期,自动将眠江60%的水引入内江,40%的水排入外江;洪水时,又自动将60%的水排入外江,40%的水引入内江。都江堰建于眠江弯道处,江水至都江堰,含沙量少的表层水流向凹岸,含沙量大的底层水流向凸岸,将洪水冲下来的沙石大部分从外江排走。进入内江的小部分沙石,利用伸向江心的虎头岩的支引、宝瓶口的节制和"离堆"的顶托,将大部分沙石从飞沙堰、人字堤排入外江,使宝瓶口引水口和灌区干流免遭泥沙淤塞;利用宝瓶口引水口控制进水量,既保证了灌溉用水,又防止了过量洪水涌入内江灌区,造成灾害。都江堰能自动调节进入灌区的水量,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成为天府粮仓。都江堰是成功运用自然弯道形成的流体引力,自动引水、泄洪、排沙的典范。建堰时,李冰还在江中埋石马作淘滩标志,立"三石人"观察水情消长,开创了中国古代水情测量的先例。历代对都江堰水利工程都非常重视,逐步完善了管理机构,建立了岁修、防洪等维护制度,积累和总结了"六字诀"、"三字经"、"八字格言"等宝贵的治水经验,使古堰持续发展,相沿不废。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网络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其工程结构主要由渠首工程、附属工程和灌渠系统工程组成。渠首工程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组成;附属工程由百丈堤、人字溢洪堰组成;渠系工程主要由内江总干渠、沙黑总干渠、金马河干渠等组成。建国后,为解决都江堰工程维修期间的城市供水问题,又特别设计增建了工业引水暗渠。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限量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勤劳智慧的川西人民,在发展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事业的过程中,正确处理分水泄洪、引水灌溉、低堰排沙、运行维修等各种矛盾关系,紧紧依托自然条件、充分运用工程技术解决了各种问题,积累了极为丰富的治水经验。“深淘滩、低作堰”六字诀,新、旧两个版本的“三字经”,留下了系统、完整而又非常具体的治水经验。认真学习研究和推广都江堰经验,对治理黄河、解决山东的水问题,加快水利网络化建设,发挥我省乃至全国自然地理优势,优化生态环境仍然意义重大。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具体讲,以三维空间巧妙构筑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渠首“三大工程”,优化岷江特定区段的硬约束,形成不同流量条件下的主流走势、环流力度,造成岷江不同流量条件下的内、外江不同的水沙分配比,克服川西自然地理劣势,优化岷江和成都平原的关系,发展水利网络化,使其最有利于当地经济的稳定持续发展。其三维空间的关系是:平面布局是基础、是前提;立面结构是在平面布局的基础上历经千载,反复优化逐步形成的。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最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方法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 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最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Ⅵ 都江堰闻名于世是因为都江堰水利工程,为什么它的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你好楼主,我乐意为解答此题:因为:沙堰溢洪道又称“泄洪道\”,具有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显著功能,故又叫它“飞沙堰\”。 飞沙堰是都江堰三大件之一,看上去十分平凡,其实它的功用非常之大,可以说是确保成都平原不受水灾的关键要害。飞沙堰的作用主要是当内江的水量超过宝瓶口流量上限时,多余的水便从飞沙堰自行溢出;如遇特大洪水的非常情况,它还会自行溃堤,让大量江水回归岷江正流。飞沙堰的另一作用是“飞沙\”,岷江从万山丛中急驰而来,挟着大量泥沙、石块,如果让它们顺内江而下,就会淤塞宝瓶口和灌区。 古时飞沙堰,是用竹笼卵石堆砌的临时工程;如今已改用混凝土浇铸,以保一劳永逸的功效。
Ⅶ 为什么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
四川都江堰古称"湔堋"、"湔堰"、"金堤"、"都安大堰",到宋代才称都江堰。
都江堰位于岷江中游灌县境内,岷江从上游高山峡谷进入平原,流速减慢,携带的大量沙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时常泛滥成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