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是哪啊!
沟通江淮的邗[hán 含]沟
相传早在商朝末年,我国即已凿成一条规模可观的运河,它的名字叫泰
伯渎,是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将王位继承权让给其弟季历、避地到荆吴(太湖
流域)后穿凿的。它位于今无锡市东南。
春秋时期,开凿的运河渐多,有的为陈、蔡两国所开,在今淮水上游;
有的为楚国所开,在湖北、安徽境内;有些为吴国所开,在太湖流域和长江、
淮河、黄河之间。吴国凿的这批运河,无论对当时及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吴国首建于商末周初的泰伯,长期默默无闻。到春秋末年,阖闾、夫差
父子相继为王,由于当时的太湖流域有了初步开发,又有伍子胥、孙武等人
的襄助,国力逐渐强大。它首先对南方地区的两个邻国越国、楚国发动战争。
为了在战争中便于运兵和运粮,公元前6 世纪末至公元前5 世纪初,在太湖
流域,利用自然河道的基础,陆续凿成三条运河。一条叫胥浦,北起太湖东
面,南到杭州湾。这是一条从对越战争的需要出发而穿凿的运河。另一条叫
胥溪,位于太湖西面,是沟通太湖、长江间的运河,便于吴船向西进入楚地。
还有一条由吴(江苏省苏州市)北上,到今江阴西部与长江会合,便于吴船
经此骚扰长江下游的楚地。吴在大军代楚以前,对楚采用声东击西的“疲楚”
战术,这一战术就是利用后两条运河,或向西扰楚,或向北扰楚,使楚军防
不胜防,疲于奔命。“疲于奔命”的典故即源于此。这些运河的穿凿,不仅
促进了区域性的统一,而且还为后来的江南运河奠定了初步基础。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 年),吴军大败楚师于柏举(湖北麻城县东
北)。12 年后,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 年),它又败越师于夫椒(太
湖西洞庭山)。经此两战后,楚国一蹶不振,越国也臣服于吴。吴王夫差认
为自己在长江流域的霸主地位已确立,决定用兵北方,以便强迫晋、齐、鲁、
宋等黄河流域的诸侯俯首听命。筑邗城、穿邗沟,都从用兵北方的需要出发
而兴建的工程。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 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左
传·哀公九年》)邗,就是古扬州,在今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一带,遗址周长
约九公里。这是扬州建城的开始。吴国筑邗城,目的是在长江北岸建立进军
北方的基地。凿邗沟旨在便于运送军队和粮秣。据《水经注·淮水注》载,
这条邗沟从邗城西南引进江水,经过城东,再向北流,从陆阳、广武两湖(两
湖分别位于今高邮县东部和西部)中间穿过,北注樊梁湖(今高邮县北境),
又折向东北,连续穿过博芝、射阳两湖(两湖位于兴化、宝应间),再折向
西北,到末口(今淮安市东北)入淮。邗沟的线路比较曲折,所以如此,目
的在于利用当地的众多湖泊,以便减轻施工的负担。这是我国、也是世界有
确切穿凿纪年的第一条大型运河,长约150 公里。
⑵ 各朝代农业(技术,工具,水利及工具)手工业(三大行业,各朝代的成就)商业(市,都会)
农业一,农业生产工具:
1,木石器:夏商西周使用木制的耒耜,石刀,蚌镰等.
2,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西汉普遍使用,秦汉传到岭南,西域.
3,犁耕法:春秋出现牛耕,战国推广,西汉普遍使用耦犁,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唐发明曲辕犁.
4,灌溉排水工具:三国马钧发明翻车;唐朝出现筒车.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是手工业工具)
5,播种工具:西汉使用耧车
二,水利:
1,先秦:夏朝已经有原始水利;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战国有都江堰,郑国渠.2,汉:西汉六辅渠,白渠,文帝,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3,三国:魏在淮河流域兴修许多水利工程,蜀维护都江堰;
4,五代十国:吴越修筑钱塘江海塘;
5,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开灌渠.
▲(秦的灵渠;隋,元的大运河以航运为主)
三,农作物:
母系氏族:半坡种植粟,菜,麻;河姆渡种植水稻.
商朝:黍,稷,麦,稻,桑,麻;西周包括了后世大部分作物.
秦汉:西域传入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
南朝:小麦种植开始推广,水稻栽培技术提高.
唐朝:吐蕃种植青稞,小麦,荞麦,豌豆,蔬菜种子传入西藏.
北宋:粟,麦,黍,豆从淮北传到江南,两广;越南传入占城稻从福建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茶树在福建和长江中下游广植
南宋:太湖流域盛产稻米;棉花种植从闽粤扩展到江淮.
明朝:江南双季稻,岭南三季稻;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传入我国;桑 ,麻,棉广泛种植,棉布成为人民主要衣料.
四,畜牧业:
母系氏族:半坡:猪,狗,牛,羊,鸡;河姆渡:猪,狗,水牛.
商朝:猪,狗,牛,羊,马
北魏:《齐民要术》介绍禽,畜和鱼类饲养.
唐朝:吐蕃饲养牦牛,马,猪,独峰驼;靺鞨放牧猪群
五,耕地,粮食,人口
隋唐:大量垦荒,粮食布帛增多,人口增长,唐玄宗时是太宗时的近3倍.
清初100多年里,耕地增40%以上,人口高速增手工业:①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江浙一带和四川丝织业生产发达;②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兴起,浙江出土一条南宋时棉毯,细密厚软,工艺水平相当高。③制瓷业:定窑、钧窑、歌窑等久负盛名。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直到现在我们还喜欢用景德镇的瓷器。④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这一时期,我国的造船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规模宏大,广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⑶ 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西汉、东汉、隋朝、唐朝 、北宋、南宋、明朝、周 如:夏朝:出现青铜器
商朝:甲骨文发展的高峰期;
西周:礼乐文化确立(传说由周公制定,作品有“三礼”);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作品《道德经》、《庄子》、儒家孔子、孟子,作品《孟子》、《春秋》等,墨家代表人物墨子,作品《墨子》);
西汉:儒家获得独尊(标志性人物董仲舒,著作《春秋繁露》);
东汉:谶纬神学盛行(作品是与经书相对的纬书);
魏晋南北朝:玄学勃兴(何晏、王弼、郭象等代表人物,作品有《庄子注》、《道德经注》);
隋朝:开创科举制。(隋文帝、隋炀帝隋文帝时期开始用考试来选拔官员,是中国科举制的最早雏形,隋炀帝时期设进士科标志科举正式诞生。)
唐朝:诗歌大繁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宋代:理学萌芽并盛行(代表人物有周敦颐、二程、朱熹等人,理学著作有《通书》、《二程全书》、《四书集注》、《伊洛渊源录》);
明代:心学大行其道(王阳明,著作《传习录》,小说风行(三国、西游、水浒);
清代:朴学兴起(代表人物戴震、惠栋、王念孙、阎若璩、颜元等人,著作有《孟子字义疏证》、《广雅疏证》、《尚书古文疏证》等)。
⑷ 商朝官职
商朝的国家政体是以商王为核心的家族制度,辅之以其他联盟部族、臣服部族首领等。这个政体的中坚分子是商王的亲族。在这个时期,国家事务与商王的私人事务是难以严格区分的。商朝的官僚体系大致可以分为所谓的内廷官和外廷官,而这些官员都是中央官员(当然,处理商王私人领地事务的宰也可以视为地方官员)。商朝施行分封制度,地方由诸侯统治,诸侯内部的官吏设置等,目前发现的甲骨文中还没有这方面的记录。
商王的内廷官,主要有宰、臣两类。这些官员主要处理商王的私人事务,包括其私人领地、以及王官内部的管理等。宰的地位非常高,特定的情况下作为商王的代表直接处理政务。《史记·殷本纪》记载,殷高宗武丁,「三年不言,政事决於冢宰」。臣的种类很多,有负责农耕的、有负责内廷供奉的、有负责祭祀的、有负责警卫的、也有管理商王私人军队的。臣的级别也很不相同,有些是商王的亲族、有些是来自臣服的部族、甚至有些属于奴隶的身份。不过,作为臣的奴隶很多成为显赫的大臣,如商汤时的伊尹,武丁时的傅说,都从奴隶晋升为宰相。
外廷官即处理国家事务的官员,以尹为长,另有卜,作册,亚服等各种名目。尹相当于后世的宰相,其中最著名的是伊尹。伊尹,姓伊名挚,尹是官名。伊挚曾「为有莘氏媵臣(陪嫁的奴隶)」,得到商汤的赏识,「汤举任以国政」。《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汤死后,继承王位的外丙、仲壬相继死去。伊尹立汤的嫡长孙太甲为王。太甲即位后,违背商汤所立的法度,暴虐无道,于是伊尹把他放逐于桐(河南虞城东北),由伊尹代王施政。三年以后,太甲认识了自己的过错并有所悔改,伊尹才把他迎接回来并「授之政」。伊尹的儿子伊陟,也身居高官,「帝太戊立伊陟为相」。
卜、作册都是宗教官员,相当於罗马时代的祭司,但是地位远不如罗马祭司来得高。其中卜作为大祭司,权力比较大,作册的职务与后世的史相当,是负责记录的官吏。亚服是武官,统帅军队,有亚,多亚,大亚之分,但是具体职务与等级区别不详。商朝的武官还有射(统帅弓箭手)、犬(负责商王的田猎)、戍(要地驻屯军长官)等其他称号。
商朝的地方诸侯有侯、伯、男、甸不同的称号。侯、伯是较大的诸侯,男、甸较小或较远。与后世不同的是,商朝保留了前代母系社会的一些特点,女性也可以被封为诸侯并统帅军队。甲骨文中就有「辛巳卜,贞登妇好三千,登旅万,呼伐□」说在辛巳这一天卜问,以命令妇好这个人统帅一万多人的军队去讨伐某某地方。这里的妇好,就是商王武丁的妻子。
夏商时期
夏商时期国家规模比较小,机构也简单,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君主称为“后”或“王”。在王以下权力最大的是“史”,也称为“巫”。他们是上帝与人间的沟通者,上帝的旨意由他们传达给君主,再由君主来执行。甲骨文中很多都是进行这种行为的纪录。
夏朝的职官如羲和(主管历法)、大理(主管诉讼)等都是由巫史担任的。巫史的职务一般是世袭的。此外,王的亲属子女也经常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但是大都没有明确的职务名称。
商朝开始有成型的朝廷和百官,与王一起构成完整的国家政权。商朝的官职大致以宗教官员为主。周启商制,形成了完整的官职制度。从《周礼》可知有辅佐周王进行统治的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以及位于三公下的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六卿。在周朝,宗教官员的权力和地位受到了很大的削弱。在六卿之外,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官来分理庶务。
商朝和周朝都施行世卿世禄制度(又称世卿制度),就是说从王开始,诸侯以及各级官吏都是世袭的,这与西方中世纪的情形是一样的。
这一时期的国君还有一些管理家务的奴仆,称为臣、宰等。他们本来是一些奴隶,由于得到君主的宠信,有时也参与一些政事。
⑸ 夏朝到清朝的历史,包括每个皇帝的上位历史。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的分封制中,统治者把新征服的土地和居民分封给功臣、王族和一些旧贵族的后代,建立封国,封国的国君称为诸侯,国王自称天子。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四、秦汉时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灭亡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秦,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割据局面。
2、秦朝规定全国规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圆形方孔钱。秦万里长城西起临洮,东到辽宁。
3、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领导的秦末农民起义在大泽乡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
4、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西汉,定都长安。
5、西汉初年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与景帝两代,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重视发展农业,轻徭薄赋,减轻刑罚,提倡节俭,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发展迅速,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休养生息的政策实行,促进了西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西汉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6、汉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措施,促成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7、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著名学者是西汉时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刘秀(光武帝)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刘秀在位时,政局渐趋稳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国力日益强盛,史称为“光武中兴”。
9、西汉时的播种工具是耧车;东汉时出现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车;杜诗发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内冶铁,比欧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领冒顿单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统一的奴隶制军事政权,第一次实现了对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统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汉时期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
12、西汉时期汉元帝把王嫱(王昭君)出塞嫁给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从而密切了汉匈关系。
13、西汉武帝时期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标志,成为当今新疆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经营了30年,帮助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奴役,恢复和加强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14、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是从长安出发往西,经甘肃的河西走廊及当今的新疆地区,远达中亚,南亚,西亚,以至地中海东岸各国和南欧、北非等地。开辟丝绸之路功劳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张骞。
15、成书于西汉的《周髀算经》和东汉的《九章算术》是著名的数学著作,对世界古代数学的发展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16、东汉时期著名的医学家有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写的医学名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代奉为医学经典,张仲景被尊称为“医圣”。华佗创制麻醉剂“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术的医生,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还编成锻炼身体的“五禽戏”。
17、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张衡发明了能测量地震的地动仪。
18、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道教是东汉时期兴起于我国本土的宗教。
19、西汉杰出的史学家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是一部不朽的史学名著,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3000多年历史,《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20、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画,是我国古代艺术珍品。秦始皇陵兵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艺术宝库,是秦汉时期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
五、三国两晋南北朝
1、曹操以少胜多为其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是官渡之战。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同孙权、刘备的联军在赤壁决战,大败而归,史称赤壁之战,而此战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220年,曹丕建立魏国,定都在洛阳;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史称蜀汉;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熟记三国鼎立形势图中魏、蜀、吴三国的位置和都城)
3、三国时,蜀国丞相诸葛亮是著名的政治家。
5、230年,孙权派卫温率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夷洲和大陆的联系。
6、265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280年,西晋统一全国,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的分裂局面;316年,匈奴首领刘渊率兵攻入洛阳,西晋灭亡。
7、公元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定都建康;383年,前秦苻坚率大军南下进攻东晋,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军队以少胜多,击败前秦军队。
8、南朝的四个政权依次是宋、齐、梁、东,都城均在建康。
9、南朝时,扬州、荆州是江南生产丝织品最多的地方,涌现了建康、江陵等重要商业城市,番禺(今广州)成为海外贸易中心,
10、东汉、魏、晋时期,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吴国境内绝大多数山越人从山区迁到平原,和汉族人民一道开发江南。农业有所发展,但仍然比不上北方。主要的少数民族有匈奴、鲜卑、羯、氐、羌(5个)
11、北朝的五个政权是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
12、东汉、曹魏、西晋、北魏等王朝均建都于洛阳。
13、南朝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是世界上最先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七位数的科学家,比欧洲早1100年。他的著作是《缀术》
14、南北朝时期,我国古代著名的农学家贾思勰,他著有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内容最完整的农书。
15、北魏时期,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的郦道元,他的综合性地理著作是《水经注》。
16、汉字书法从东汉起逐渐成为一种专门艺术:曹魏时钟繇创立了楷书;东晋的王羲之,被尊为“书圣”,他的代表作是《兰亭序》,此书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
17、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名人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18、石窟艺术是雕塑艺术的杰出代表。南北朝时期石窟艺术中成就最高的是云岗石窟和龙门石窟。
一、隋唐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陈,统一全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割据局面。隋文帝实行了改革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制。
2、隋朝开凿的大运河分为三点四段即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到余杭,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南北起点都相同,南起今杭州,北到今北京,都以洛阳为中心,元朝南粮北运比隋朝更有优势的理由:新开了两段运河,运河从杭州直达北京(大都),还开辟了畅通的海道。
3、618年,李渊(唐高祖)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隋朝时李春主持修赵州桥,它是我国最古老的石拱桥。
4、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5、唐朝初期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时出现“贞观之治”(23年);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统治时,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29年)。
6、曲辕犁和筒车的出现,表明唐朝农业生产工具有了很大改进。史书记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下倾于岸上”“以灌稻田,日夜不息,绝胜人力”这种提水灌溉工具最早出现于唐朝。
7、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咸海,东北至外兴安岭以北和库页岛,南及南海。
8、唐太宗实行较开明的民族政策,受到北方民族的拥护被北方各族称为“天可汗”。
9、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六诏人是彝、白族的祖先,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10、唐太宗派大臣护送文成公主入藏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拉萨大昭寺有她的塑像。唐中宗时,把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进一步密切了唐蕃的友好关系。
11、中日交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时就有往来。唐朝时,中日往来频繁,日本先后13次派遣唐使。日本到唐朝的留学生中最有名的是阿倍仲麻吕;唐朝时期东渡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鉴真和尚(他6次东渡日本,最后一次才成功)。
12、唐朝初年著名僧人玄奘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3、755年,唐朝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后来,其部将史思明继续进行叛乱,直到763年,唐朝才平定叛乱,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危害:使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14、隋唐时期,最杰出的医药学家是孙思邈,其名著《千金方》对我国的医药学发展影响巨大。后人尊称孙思邈为“药王”。
15、唐朝最著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李白被称为“诗仙”,他的不朽名作有《蜀道难》和《望庐山瀑布》等;杜甫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名作有《三吏》、《三别》等作品;白居易的著名作品有《长恨歌》和《琵琶行》。
16、隋唐时期,著名的书法家有柳公权、颜真卿;著名的画家有隋朝的展子虔和唐朝的阎立本、吴道子,其中的吴道子被后人尊为“画圣”,代表作为《天王送子图》
17、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是《金刚经》;在隋唐时期开凿的敦煌莫高窟,是石窟艺术的典型代表。
二、五代、辽、宋、夏、金等政权
1、唐朝灭亡后的50多年里,中原地区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总称五代。
2、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开封。
3、916年,契丹国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后,契丹改国号为辽;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我国西北地区由党项族建立并定都兴庆的政权);
4、1115,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金国,定都会宁。1127年,金灭亡北宋;1127年,赵构建立南宋,定都临安。
5、订立“澶渊之盟”的双方是辽与宋
6、南宋的抗金名将有岳飞和韩世忠等,岳飞于1140年在郾城之战中大败金兵。
7、北宋时发明了插秧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政府把从越南引进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北方一些地方。南宋时,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太湖流域一带的水稻产量很高,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8、北宋的开封和南宋的临安都有夜市、晓市,还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瓦子)”;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三、元期
1、1206年,蒙古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尊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政权。1271年,忽必烈(元世祖)建立元朝,定都大都(为政治中心、闻名世界的商业中心);
2、我国古代史上,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封建王朝是元朝,第二个是清朝。
3、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建立了行省制度;元朝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地区),使西藏正式成为我国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图)
4、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这是最早将台湾纳入其行政管辖范围,表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5、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了十多年,并经常巡视各省或出使外国,元朝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是泉州。
6、火药用于制造武器,始于唐朝末年;司南制成于战国时期,指南针制成于唐朝,开始用于航海事业。
7、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了我国古代的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8、词是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兴起了晚唐。宋朝时,词的创作达到高峰,出现了许多著名词人和词作。北宋著名词人苏轼的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著名的女词人是李清照,南宋词人辛弃疾,他的代表作是《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9、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我国美术史上的杰作;元朝著名的书画家是赵孟頫,其名画有《秋郊饮马图》等。
四、明朝和清朝
1、1368年,朱元璋(明太祖)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1421年,明成祖把都城从应天府迁到北京。
2、明朝建立后,明太祖变更统治机构,加强君权,设立了最具特色的厂卫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和西厂。另外,明朝科举考试内容限于四书五经,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
4、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明朝中后期的商品经济有较大的发展。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流通的货币。
6、1405—1433年,郑和率船队先后7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意义:郑和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比欧洲航海家哥伦布远航美洲、达•伽马远航印度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
7、16世纪中期,倭寇入侵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朝的戚继光抗倭功勋卓著;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他们都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民族英雄。
8、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祖国。(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
9、1684年,清朝设立台湾府,属福建省管辖。
10、1636年,皇太极(清太宗)在盛京称帝,把女真族改为满洲,改国号为清,清军加紧对明朝的进攻,大军直抵山海关,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投降清军,引清军入关;1644年,清军入关,占领北京,顺治帝迁都北京,京师(今北京)成为清朝的都城,不久,实现了对全国的统治。
11、康熙帝两次命令清军围攻雅克萨,沉重打击了沙俄侵略者,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我国领土,《尼布楚条约》是中俄第一个边界条约。
12、顺治帝封达赖五世为“达赖喇嘛”,后来康熙帝封班禅五世为“班禅额尔德尼”,雍正帝设立驻藏大臣;“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驻藏大臣三者地位平等;乾隆时建立金瓶掣签,加强了对西藏的管辖。
14、清朝前期,我国的疆域西抵葱岭和巴尔喀什湖北岸,西北包括唐努鸟梁海地区,北至漠北和西伯利亚,东到太平洋(包括库页鸟),南达南沙群岛,是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
14、清朝雍正皇帝时,设立军机处,直接听命于皇帝,负责处理军国大事,严厉压制反清思想,严密控制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统治。
15、乾隆年间,大、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平叛。
16、清明初年对外贸易政策是采取闭关政策。“康乾盛世”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时期。
17、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西到嘉峪关。
18、李时珍是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用毕生精力,写成了药物学巨著《本草纲目》,该著作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
19、宋应星是明末清初杰出的科学家,他编写了《天工开物》,该书被译成多国文字,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网络全书”。
20、明代三部最优秀的小说是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施耐庵写的《水浒传》,吴承恩写的《西游记》。
21、清代著名小说有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 1840年至1949年)
1840年至1919年为旧民主主义时期;1919年至1949年新民主主义时期
1、派林则徐到广州禁烟的清朝皇帝是道光帝。1839年6月,林则徐下令在虎门销毁鸦片,这次运动的意义是:虎门销烟是中国禁烟斗争的重大胜利,它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气焰,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
2、鸦片战争爆发于1840年,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鸦片战争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
3、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1856-1860),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年);割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俄国;太平军抗击了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
4、1878年,左宗棠收复新疆。清政府设置伊犁将军,统辖整个新疆的军政事务,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1884年,清政府设立新疆行省,任命刘锦棠为第一任巡抚。
5、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5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战争中在黄海战役中牺牲的致远舰管带是邓世昌。使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
6、1900年,八国联军英、俄、日、法、德、美、意、奥侵略中国,于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危害性)
7、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以自强(前期)为目标,创办军事企业,著名的有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70年代又以求富(后期)为目标创办民用企业,著名的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还有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是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这些企业具有资产阶级性质。
8、洋务派的代表人物:奕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9、1898年6月,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称戊戌变法,在变法中只有湖南督抚陈宝箴支持变法,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代表人物有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即戊戌政变),囚禁了光绪帝,这次变法只维持了103天,史称百日维新。
10、1894年,孙中山成立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振兴中华口号,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形成。1905年在孙中山、黄兴的推动下,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它的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孙中山领导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中国同盟会的性质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1912年宋教仁把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11、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一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为辛亥革命,领导者孙中山。
12、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春,又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1912年4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正式解职,临时政府迁到北京;1915年,在护国运动中,孙中山在日本发表《讨袁宣言》;1917年,孙中山在广州举起护法运动的旗帜,反对段祺瑞。
13、1905年,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自己设计的第一条铁路干线。魏源是鸦片战争时期的思想家,他编成《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严复是中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他译述的《天演论》,提出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京师大学堂是中国近代兴办的最早国立大学,是今北京大学的前身,1905年,清政府制订新学制,普遍兴办学校,宣布废除科举制。
14、1915年,陈独秀、李大钊等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起了一场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李大钊是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
15、由于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于1919年爆发五四运动,地点首先在北京,主力是学生;6月3日,运动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运动的主力是无产阶级。五四运动要求惩办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中方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16、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专制,实现共产主义的纲领,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组织原则是民主集中制,大会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是组织工会领导工人运动。
17、1924年,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确立了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改组后的国民党成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联盟。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实现。中共三大制订了国共合作的方针。
18、1924年,中国国民党在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建立了黄埔军校,周恩来任军校政治部主任。
19、为打倒帝国主义侵华势力,推翻封建军阀的统治,把国民革命推向全国。1926年,开始北伐,北伐的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北伐的主要战场是湖南、湖北,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
问答
1、中英《南京条约》签定的时间及其附件的内容和对中国社会的危害?时间:1842年;内容: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应交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附件的内容: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租地建房,永久居住的特权。危害: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鸦片战争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变为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的矛盾。中国人民开始了既反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又反对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时期,鸦片战争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3、洋务运动的历史意义: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创办了近代企业,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对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启动了中国社会的近代化,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但它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制度,成效不大,没有使中国富起来。
4、中日《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危害。时间:1895年。内容: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4个通商口岸;日本人可在通商岸设立工厂。危害:给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
5、戊戌变法的时间、领导者、性质、意义。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戊戌变法,既是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变革,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它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它的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行不通。
6、《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内容、危害。1901年签订;内容:中国向各国赔白银4.5亿两,拆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由各国派兵保护,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危害:使清政府置于列强的控制之下,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7、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辛亥革命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朝的统治,也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旗帜在中国上空飘扬,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⑹ 水利工程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试着总结一下,从原始社会末期到两汉以来的水利工程,并标明时间。
周、秦、两汉运河
我国地势西高东低,黄河、淮水、长江、珠江等主要大河,都是西东流
向,东西水上交通比较便利。但南北水运困难,这就要求人们穿凿一些南北
走向的运河。
上述主要江河的干流,虽然都是西东走向,不过它们也有不少南北流向
的支流。而且不同大河的支流往往相距不远,如黄河支流与淮水支流,淮水
支流与长江支流,长江支流与珠江支流等。再加上这些大河流的中下游,土
地平坦,湖泊众多,稍作改造和连缀,便可形成人工河道。因而我国的运河
多以南北走向为主,并且很早便已出现。
1 沟通江淮的邪[读 含]沟
相传早在商朝末年,我国即已凿成一条规模可观的运河,它的名字叫泰
伯渎,是周太王的长子泰伯将王位继承权让给其弟季历、避地到荆吴(太湖
流域)后穿凿的。它位于今无锡市东南。
春秋时期,开凿的运河渐多,有的为陈、蔡两国所开,在今淮水上游;
有的为楚国所开,在湖北、安徽境内;有些为吴国所开,在太湖流域和长江、
淮河、黄河之间。吴国凿的这批运河,无论对当时及后代,都有深远的影响。
吴国首建于商末周初的泰伯,长期默默无闻。到春秋末年,阖闾、夫差
父子相继为王,由于当时的太湖流域有了初步开发,又有伍子胥、孙武等人
的襄助,国力逐渐强大。它首先对南方地区的两个邻国越国、楚国发动战争。
为了在战争中便于运兵和运粮,公元前6 世纪末至公元前5 世纪初,在太湖
流域,利用自然河道的基础,陆续凿成三条运河。一条叫胥浦,北起太湖东
面,南到杭州湾。这是一条从对越战争的需要出发而穿凿的运河。另一条叫
胥溪,位于太湖西面,是沟通太湖、长江间的运河,便于吴船向西进入楚地。
还有一条由吴(江苏省苏州市)北上,到今江阴西部与长江会合,便于吴船
经此骚扰长江下游的楚地。吴在大军代楚以前,对楚采用声东击西的“疲楚”
战术,这一战术就是利用后两条运河,或向西扰楚,或向北扰楚,使楚军防
不胜防,疲于奔命。“疲于奔命”的典故即源于此。这些运河的穿凿,不仅
促进了区域性的统一,而且还为后来的江南运河奠定了初步基础。
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 年),吴军大败楚师于柏举(湖北麻城县东
北)。12 年后,即周敬王二十六年(公元前494 年),它又败越师于夫椒(太
湖西洞庭山)。经此两战后,楚国一蹶不振,越国也臣服于吴。吴王夫差认
为自己在长江流域的霸主地位已确立,决定用兵北方,以便强迫晋、齐、鲁、
宋等黄河流域的诸侯俯首听命。筑邗城、穿邗沟,都从用兵北方的需要出发
而兴建的工程。
周敬王三十四年(公元前486 年),“秋,吴城邗,沟通江淮。”(《左
传·哀公九年》)邗,就是古扬州,在今扬州市西北郊蜀冈一带,遗址周长
约九公里。这是扬州建城的开始。吴国筑邗城,目的是在长江北岸建立进军
北方的基地。凿邗沟旨在便于运送军队和粮秣。据《水经注·淮水注》载,
这条邗沟从邗城西南引进江水,经过城东,再向北流,从陆阳、广武两湖(两
湖分别位于今高邮县东部和西部)中间穿过,北注樊梁湖(今高邮县北境),
又折向东北,连续穿过博芝、射阳两湖(两湖位于兴化、宝应间),再折向
西北,到末口(今淮安市东北)入淮。邗沟的线路比较曲折,所以如此,目
的在于利用当地的众多湖泊,以便减轻施工的负担。这是我国、也是世界有
确切穿凿纪年的第一条大型运河,长约150 公里。
凿邗沟后的第二年,即公元前484 年,吴师与齐师大战于艾陵(今山东
泰安南)。齐师几乎全军覆灭,主将国书及其以下五大夫,或者战死,或者
被俘,损失革车800 乘1。打败齐师后,吴准备再开一条运河,以便进军中原,
以军事力量为后盾,迫使当时北方诸侯首领晋国就范。这条运河就是荷水。
黄、淮之间的东部,有两条较大的自然河道,一条是济水,是黄河的汊
道,首起荥阳,向东流经荷泽(今山东定陶东北,已淤)、大野泽(又名巨
野泽,今巨野县北,已淤),折向东北,注于渤海。一条是泗水,发源于鲁
中山地,西南流入淮水。泗、济两水相距不远,只要在它们中间开一条不长
的运河,吴国的军队便可以从淮水北溯泗水,再通过运河,循济水直达中原
腹地。周敬王三十八年(公元前482 年),夫差在泗、济之间凿出一条运河,
它东起湖陵(今山东鱼台县北),西到与济水相连的荷泽。因其水源来自荷
泽,故称荷水。
当年夏天,夫差率领吴国大军到达黄池一带(今河南封丘县西南),召
集北方诸侯举行历史上著名的黄池盟会。晋国自晋文公以后100 多年中,一
直是北方诸侯的首领,不肯轻易放弃这一特殊地位。因此,在这次盟会上,
谁当盟主,执牛耳以盟诸侯①,吴、晋双方各不相让。正当两军剑拔弩张时,
吴王接到空虚的吴都被越军攻破的消息,只好向晋让步,匆忙带兵南归。
邗沟和荷水都是夫差从政治、军事需要出发而穿凿的,工程比较粗糙,
邗沟的河道也较曲折,航运受到一定影响。但它们毕竟沟通了江、淮、泗、
济诸水,对加强长江、淮河、黄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政治、文化联系,都有
重要作用。
2都江堰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 中原水运枢纽鸿沟
从公元前475 年到公元前221 年,是我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战国初,
魏国最早进行变法,魏文侯在位时(公元前445—前396 年)在李悝[读亏]、
吴起、西门豹等人协助下,对经济和政治进行改革,军事力量曾盛极一时。
战国中期,魏惠王仍然雄心勃勃,力图称霸中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先在
魏惠王九年(公元前361 年),将都城由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东迁大梁
(今河南开封市)。继而又以大梁为中心,在黄、淮之间,大兴水利,形成
了历史上著名的鸿沟水运枢纽。
鸿沟是沟通黄、淮两大水系的水运枢纽。这一工程经过两次大规模施
工,才告完成。它开工于公元前360 年,即迁都大梁的第二年。当时主要的
工程是从黄河的汊道济水引黄河水南下,注于大梁西面的圃田泽(已淤),
再从圃田泽引水到大梁。当时圃田泽是一个很大的湖泊,周围300 里,它既
可作为计划中鸿沟航道的水柜,以调剂鸿沟的水量;又可使水中的大量泥沙
沉淀于此,以减轻下游运道的淤塞。
又过了20 多年,即魏惠王三十一年(公元前339 年),魏国对它又作
大规模的扩展,将原来的大沟向东延伸,经大梁北郭到城东,再折而南下,
至今河南沈丘东北,与淮水重要支流颍水会合。这条人工河道,史称鸿沟。
鸿沟从大梁南下时,一路上又沟通了淮河的另一批支流,如丹水(汴河上
游)、睢水(已淤)、 [读豁]水(今浍水)等。
魏国境内,本来可通航的河道较少,黄河多沙,只有部分河段可以行舟,
丹水、睢水、 水、颍水等,流短水少,也很少舟楫之利,内河航运并不发
达。鸿沟凿成后,引来了丰富的黄河水,不仅鸿沟本身成为航运枢纽,而且
丹水、睢水、 水、颍水等也因为补充了水量,航道比较畅通了,内河航运
有很大的发展。魏襄王七年(公元前312 年),越国对魏国表示友好,赠送
一批魏国需要的物资,其中除500 万支箭杆外,还有300 艘船只。赠箭、赠
船,分别反映当时魏国在战争和航运两方面,对这些物资的需要都在增加。
鸿沟水系不仅改善了魏国的水上交通,由于这些水道还可灌溉农田,因而它
也促进了魏国农业的发展。史念海先生在其所著《河山集》中,认为鸿沟和
丹水、睢水、 水、颍水等流域,是战国后期我国最主要的产粮区之一。
自春秋以来,由于邗沟和荷水两条运河的穿凿,江、淮与河、济之间,
已有水道可通,南北水上交通有所改善。但是对于经济、政治、文化比较发
达的中原来说,这条水道的位置,毕竟有些偏东,与南方各地交往,未免过
于绕远。而且因为它是当时南北之间的唯一水道,也不能满足通航需要。鸿
沟凿成后,中原地区可以通过鸿沟本身及丹、睢、 、颍等水径直入淮,与
南方吴、楚等地的水上交通,远比以前方便了。鸿沟的穿凿,中原地区对其
他各地的水上交通也有所改进。它可以循济、丹等水,东通卫、宋和齐、鲁;
还可利用黄河,北通赵、燕,西连韩、秦。
穿凿鸿沟以前,黄河中下游和淮水流域,已经形成一批城市。它们中的
大部分是政治性的都城,如洛邑(东周都城,今河南洛阳)、大梁(魏都)、
阳翟(韩都,今河南禹县)、帝丘(卫都,今河南濮阳西南)等。商业性城
市较少,宋国的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因为地处荷水、济水交点,交通方便,
才发展成为“天下之会”的商业中心。鸿沟水利系统形成后,由于河、淮之
间航运和农业的发展,使上述这些都城的商业迅速繁荣起来。如帝丘繁荣到
可与“天下之会”的陶相比,并称“卫陶”。洛阳和阳翟也成为战国后期非
常活跃的商业城市,当时著名的大商人白圭和吕不韦,便分别为上述两地
人。因有鸿沟可资利用,洛阳商人还“东贾齐鲁,南贾梁楚。”此外,在鸿
沟运河网中,还兴起了一批新的城市,如丹水和泗水会合处的彭城(今江苏
省徐州市),睢水边上的睢阳,颍水入淮处的寿春等。
鸿沟到汉朝时称狼荡渠,魏、晋时的蔡河,也是鸿沟的一部分,它在历
史上长期发挥重要的作用。
4连接湘漓的灵渠
春秋战国时,我国运河工程首先兴起于长江中下游及黄、淮之间。到秦、
汉时期范围扩大了,南到五岭,西至关中,北及幽燕,都凿有运河。灵渠便
是其中之一。
在古代,我国南方有一个人数很多的越族,他们活跃在江、浙、闽、赣、
粤、桂等广阔的土地上,其中分布在粤、桂等地的越人叫南越①。战国时期,
南越与楚国已有一定关系,吴起在楚变法时,即将湘南、粤北、桂东北的苍
梧并入楚国的领土。秦灭楚后,进一步向南发展,进军南越腹地。当时由于
五岭②的阻隔,交通不便,粮秣运输困难,于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
219 年),命监御史禄负责穿凿运河,以解决军队的给养问题。
五岭山脉中的越城岭和都庞岭之间,有一个谷地,谷地中有两条自然河
道,一条是湘江上游的海洋河,另一条为粤江水系中的始安水。如果在两水
之间凿一条运河,就可沟通长江和粤江,便可解决秦军的粮运问题。不过,
在此穿凿运河,在工程上说,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有利的是
海洋河和始安水的距离很近,最近处只有1.5 公里。不利的是海洋河和始安
水间横亘着高约20—30 米、宽约300—500 米的小山阜;而且整个谷地地
势的坡度也较大。监御史禄等决定克服困难,兴建这条运河。经过几年的努
力,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 年),工程基本建成。这条运河的最早
名称已经难以考查,后来人们相继称它为秦凿渠、零渠、灵渠、兴安运河等。
灵渠由分水工程、南渠、北渠三部分组成。分水工程建在水量比较丰富
的海洋河上,其具体位置在今兴安县东南二公里处的分水村。这里不是离始
安水最近的地方,所以舍近取远,选址于此,是因为此地的河床较高,大抵
与始安水相当的缘故。分水工程呈“」”形,似木工的曲尺,角尖对着海洋
河的上游。平时,它拦截海洋河水,阻止河水流入原来的河道,将其一分为
二,七分进北渠,三分入南渠。这座曲尺形的分水工程,后人称为人字堤,
就是今天大、小天平的前身。大、小天平属滚水坝性质的工程,洪水时,水
可从坝上漫出,流入故道,以减轻天平本身及南、北渠道的压力。后来,在
大、小天平的顶端前面,又建铧嘴,以提高分水功能和保护天平。据考证,
铧嘴是唐朝增建的。
南渠可分上下两段,上段自小天平向西北走向,到兴安县北,接始安水,
长约4.5 公里。这一段系凿岩成渠,全部由人工开成,宽度虽较小,约7—
14 米,但工程比较艰巨。下段沿始安水、零水向西,至今溶江镇附近,接漓
江,长约30 公里,是在始安水和零水的基础上拓展而成,宽约10—60 米。
南渠全长30 多公里,落差29 米,河床比降很大,渠道上不设辅助工程,不
便舟楫上下。后人推测,为了便于通航,当年可能已在沿渠建有原始陡门。
陡门现称船闸,平时关闭,随着舟楫的前进而顺序打开,从而可以减少航行
的困难。我国的正式陡门,至迟形成于唐朝,其雏形有人认为可以上溯到修
建灵渠时代。灵渠是世界上最早的有闸运河。
北渠从大天平向北,到今洲子上村附近回到湘江故道,长约3.5 公里。
北渠经过的地带,是个山间小平原,这里的地面虽然较少沟壑,但坡度偏大,
采用直线渠道,与南渠一样,也会流水过急,不便航行。为了减少这段渠道
的比降,建设者们采用曲线渠道,形如蛇行。巧妙地用伸长渠的长度,以达
到减少比降、利于通舟的目的。
灵渠工程处处闪烁着建设者的聪明睿智。
灵渠全长虽然不到40 公里,是一条小型运河,但因为它沟通了长江、
粤江两大水系,其地位却十分重要。它不仅在秦朝,而且在以后2000 多年
中,都是内地和岭南的主要交通孔道,对促进两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加快
岭南的开发,意义都非常重大。
对灵渠构造上的巧夺天工,航运上的舟行便捷,宋人范成大深有感触,
曾作诗加以歌颂:
狂澜既奔倾,中流遇铧嘴。
分为两造开,南漓北湘水。
至今舟楫利,楚粤径万里。
人谋夺天造,史禄所经始。
(《石湖居士诗集》卷十五)
1936 年和1941 年,粤汉铁路和湘桂铁路相继建成,灵渠才让位于现代
化交通工具。它在1956 年最后停运,改作农田灌溉和城市供水工程,并成
为桂林地区重要的名胜古迹,供人观赏。
5 长安、洛阳的漕河
西汉建都长安,到汉武帝时期,由于京都人口不断增加,官僚机构迅速
膨胀,又要用兵匈奴和经营西域,中央政府的粮食支出非常浩繁,压力很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西汉政府一方面在关中大修水利,以便发展当地农业,
就近取粮。另一方面是改善水运条件,以便从当时主要产粮区的东部地方,
调运更多的粮食进京。
西汉从函谷关以东运粮入京,本来取道渭水西运。但渭水多沙,水道浅
涩曲折,运输功能很差。从长安东到黄河,陆路只有300 多里,而曲折的渭
河水道,却长达900 多里①。又由于封冻和水量不足等原因,一年中,它只
有六个月可以勉强通航。因此,渭河年运输量很少,西运入京的粮食,只有
几十万石。汉武帝时,须从东方调入粮食几百万石,急需另觅途径解决运粮
问题。因此,当大司农(主管全国农业的长官)郑当时建议在渭南凿一条径
直的运粮渠道时,汉武帝立即采纳了。历史上把这条渠道称为漕渠。
漕渠工程动工于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 年),由齐人水工徐伯负
责勘查、测量、定线,由几万军工负责施工。渠首位于长安城西北,引渭水
为水源,经长安城南向东,与渭水平行,沿途接纳泬[读决]水(皂河)、
浐[读 产]水、霸水,以增加漕渠的水量。这些水道都发源于南山,含沙量
很少。漕渠穿过霸陵(治所在今西安市东北)、新丰(治所在今临潼县东北)、
郑县(治所在今华县)、华阳(治所在今华阳县东南)等县,到渭水口附近
与黄河会合,全长300 多里,历时三年完工。汉武帝元狩三年(公元前120
年),又在长安西南凿昆明池,周长40 多里,将沣水、滈[hào 号]水拦蓄池
内。凿昆明池除了用来操练水兵外①,还可以调济漕渠水量和供应京师的生
活用水。
漕渠的通航能力很高,它一直是西汉中后期东粮西运的主要渠道,一般
年代,年运输量在400 万石左右,最高年份达到600 万石,约为渭水运量的
10 倍。除航运外,它还有灌溉农田之利,溉田面积约10000 顷上下,比白渠
多一倍以上,约与当时的成国渠相当。西汉亡国后,东粮西运的工作不再继
续,漕渠因失修而逐渐湮废。
东汉定都洛阳,漕运工程的重点随着东移,既凿了一条名叫阳渠的新水
道,又比较彻底地治理了汴渠。
洛阳虽有洛水可通黄河,但洛水大部分河段河床很浅,不便航运。为了
使粮船可以直达京师,光武帝建武五年(公元29 年),在河南尹王梁主持
下,着手兴建运河。他组织力量,“穿渠引谷水(洛水支流)注洛阳城下,
东写(泻)巩川。”由于谷水水量不足和渠线安排不当,渠虽凿成了,但不
通水。19 年后,即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 年),大司空张纯再度在京师附
近修建运河。他汲取王梁失败的教训,一方面增加运河水源,除仍引谷水外,
又引来了洛水干流;另一方面重新安排渠道线路,西起宜阳东部,向东经过
洛阳城的西面、南面和东面,再向东到郾师附近回注洛水。这条运河名叫阳
渠。第二次工程很成功,东汉从此以后,来自南方、东方、北方等地的粮船,
经邗沟、汴河、黄河等航道,再循洛水、阳渠,可在洛阳城下傍岸了。阳渠
的穿凿,不仅便于政府通漕,而且也使“百姓得其利”。
不过,东汉最大的运河工程,当数汴河的治理。从西汉后期到王莽统治
时期,鸿沟水运体系,由于黄河的一再决口,已经支离破碎,有些运道完全
断航,由丹水演变而来的汴河,航道也经常受阻。汴河是京师洛阳的主要粮
道,在全国入京的租赋中,来自豫、兖、徐、扬、荆等州所占比重很大,多
循此河入京。因此,对汴河的治理,东汉朝廷非常重视,其中最重要的一次,
是永平十二年(公元69 年)由王景、王吴主持的治河、治汴工程。黄河泛
滥是汴河堵塞的根源,治汴必须治河(治河工程详见本书《九、历代治河工
程》)。治汴工程主要有改造渠口和筑堤、浚渠等。
汴河以黄河水为水源,而黄河主溜在河床中摆动无常,单一引水口不能
稳定地引入河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王景、王吴除修复旧闸外,又建新闸,
实行多口引水。同时,将引水闸由原来的木结构改成石结构,以便更好地控
制进水。黄河洪水流量很大,即便汴口设闸控制,仍然会有过量的洪水进入
汴河,汴河仍然会决堤成灾。为了增加汴河的安全系数,二人又在其上游,
即浚仪渠,用“墕流法”将涌入的过量的水,有控制地排出堤外①。从荥阳
到泗水,汴河全长800 里,他们还全面地建筑河堤,深挖河床。经过这次治
理,汴河的漕粮能力大大提高。
6连缀河北诸水的五渠
河北平原位于黄河下游北面,太行山之东,燕山以南,东临渤海。这里
河流纵横,水道众多。南部多黄河故道,由西南流向东北;中部之水多为西
东流向,源出大行山;北部诸河为北南流向,发源燕山。它们都流入渤海,
流短水少,不便航运。不过,如能在各河之间凿渠沟通,将它们连缀起来,
水源得到调剂和集中,航运效益便会大大提高。东汉末年,曹操从政治军事
的需要出发,为改进这里的水上交通,做了许多工作,先后凿成白沟、平虏、
泉州、新河、利漕等五条水道。
东汉建安五年(公元200 年),官渡之战曹操虽打败了袁绍,但绍子袁
尚仍盘据邺城(今河北磁县东南),负隅顽抗。建安九年(公元204 年),
曹操亲领大军渡河北征。从军运需要出发,他在河北首先建成了一条名为白
沟的运河。白沟的主要工程之一,是筑堰逼淇水北流。古淇水即今淇河,发
源于太行山,东南流向,分两道注入黄河。因此筑有大小二堰。小堰用石材
建成,人称石堰,主要目的是堵塞小河,将全部淇水集中于正流。大堰叫枋
堰,建于淇水正流入河处不远,这是一条木、铁、石参用,以大枋木为主的
拦河大坝。淇水水量欠丰,不能像灵渠在海洋河上那样建分水工程,只能堵
住全部淇水,使其北流。因此,河船入沟,沟船入河,都必须盘坝,将货物
从船上卸下,拉空船沿坝的斜坡过坝,再将货物装船,继续航行。另一工程
是在枋堰北面穿渠,引淇水进入另一自然河道白沟。白沟下接黄河故道古清
河,清河北到今天津境,与沱河(滹[hū乎]沱河)会合。这样,白沟工程虽
有盘坝之劳,但毕竟改善了黄河南北的水运。
袁尚被曹操击败后,投奔辽西乌桓首领蹋顿①,图谋卷土重来。为了根
除后患,建安十一年(公元206 年),曹操北伐乌桓。在进军过程中,他命
令董昭负责组织力量施工,相继凿成平虏、泉州、新河三条运粮渠道,开辟
了通向辽西的水路。平虏渠在今天津市静海县境内,南起沱水,北到泒[读
孤]水。泒水下游,大体上就是后来大清河的入海河段。泉州渠是沟通泒水
下游与鲍丘水(潮白河)的渠道,由于它位于泉州县(治所在今武清县西南)
境内而得名。新河西起鲍丘水,经过今唐山境内,东接濡[读如]水。濡水就
是今天的滦河。这三条渠道,特别是后两条,大概由于军马倥偬,而冀东又
多沼泽,施工困难,工程粗糙,实际上并未发挥作用。
如果说上述四渠的穿凿,主要是由于军事上需要的话,开利漕渠则不
同,主要是从政治需要出发的。邺城北控河北平原,南联中原腹地,地位重
要,本是袁绍、袁尚父子的大本营。曹操消灭袁氏势力后,将自己的政治中
心由许都(今河南许昌市)北迁于此。因此,他很重视对邺城的建设。发展
这里的水路交通,兴建利漕渠,便是其中一个方面。它凿于建安十八年(公
元213 年),以漳水为水源,经邺城,向东到馆陶县西南,与白沟衔接。白
沟是当时河北地区重要的水上交通线,利漕渠凿成后,邺城因有白沟之利,
对幽燕中北部的控制,和对黄河以南的联系,都大大加强。由于漳水水量比
较丰富,还因为增加了水源,使白沟的航道更为通畅。除以上五渠外,曹魏
时又开白马渠,沟通沱水和漳水。
经过千百年的努力,到两汉时,我国的运河工程已经取得很大成就,它
东起沿海地区,西到关中,南起湘桂,北到幽燕,都有运道可通。它对促进
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边疆地区的开发,统一的、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和巩固,都有重大作用。
①春秋时期兵制,一车四马为一乘,有披甲之士10 人,步卒15 人。
① 春秋时期,诸侯会盟,置牛耳于盘,由主盟者执盘分赏诸侯为誓,以示信守。争执牛耳,就是争当诸侯首领。
① 古南越人在历史上经过长期的演变,其中一部分与汉族融合,另一部分发展成后来的壮族、黎族等。
② 五岭在湘、赣与桂、粤等省的交界处,是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大庾五岭的总称。一说有揭阳岭而无都庞岭。
① 这里陆、水行程的单位都是汉里。汉里比今里短,其换算方法,参见书尾所附的换算表。
① 张骞首次通西域(今新疆及新疆以西),见西域有蜀地特产细布等,听说由商人取道西南,经身[读捐]毒(印度半岛上古国)运往。骞回国上奏此事,遂有汉武帝遣使通西南之举。后因使臣被昆明夷(在云南)
所阻,又闻那里多江湖,汉于是在长安蓄水筑湖,训练水师,准备讨伐。
① 浚仪即开封。浚仪渠当指开封附近的汴渠。墕同堰。“墕流法”实际上在这次大修前,他们就在浚仪渠上使用了。
① 乌桓为古代东胡族一支,因乌桓山(今大兴安岭东南端)是其较早的根据地而得名。汉武帝时,它内迁到辽西一带,受汉管辖。
⑺ 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变革当中包不包括:战国有了毛笔、战国秦国的李冰修筑了都江堰
两个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事件,毛笔的出现改变了中国人的书写方式和书写习惯,能算得上变革。但修都江堰算不上变革吧,仅仅是当初修的众多水利工程中的一个,还不是对当时影响最大的。
⑻ 据史书记载“汤有旱灾,……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可以说明商朝时:( )
A
春秋战国时期,以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为主要标志,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在发生了一个飞跃。但当时的铁农具以小型的镢、锸、锄之类为多,铁犁数量很少,而且形制原始,牛耕的推广还是很初步的。长期的战争又使新的生产力所包含的能量不能充分发挥出来。秦的统一本来给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秦朝的苛玫暴敛,无限度地使用民力,又造成了社会生产的破坏。刘邦结束了楚汉相争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时期。汉初统治者吸收了亡秦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重视对农业生产的保护和劝导,社会经济获得了恢复和发展。到了汉武帝时期,生产力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以“耦犁”的发明和推广为标志,铁犁牛耕在黄河流域获得了普及,并向其他地区推广开去。春秋战国以来生产力跃进所蕴涵的能量,至此充分地迸发出来,农业生产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商品经济也呈现出一片繁荣。农业生产力的这种空前的发展,为农业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经验和新的基础。《氾胜之书》正是在这新的基础上对新的经验所作的新的总结。
在战国秦汉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关中地区处于领先的地位。商鞅变法后,秦国长期实行奖励耕战的政策,农业经济发展很快,牛耕也比关东六国有较大程度的推广,郑国渠的建成又大大加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奠定了秦统一六国的基础。秦帝国建立后,赋役的重负主要压在原山东六国的头上,对原秦国本土的经济则采取了保护政策,大量的迁民又使秦本土的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获得补充,因此,在山东六国农业经济濒于崩溃的同时,关中地区的经济却相对稳定和有所发展;从而在楚汉战争中成为支持刘邦取得战争胜利的可靠后方。重新统一后的汉帝国,继续建都关中;关中又成为汉朝政府发展农业生产力的重点地区获得全国各地人力物力的支持。西汉时期,关中地区兴建了一系列大型水利工程,冬麦的种植有了很大发展,赵过总结的“耦犁”和代田法也是首先在关中地区推广的。关中成了“膏壤沃野千里”的首富之区。据司马迁的估计,“关中之地 [4],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史记·货殖列传》)。氾胜之在这一地区负责劝农工作,使他在机会接触和了解当时最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
我国自战国以后,黄河流域进入大规模开发的新阶段,耕地大为扩展,沟洫农田逐渐废弃,干旱又成为农业生产中的主要威胁。在氾胜之从事劝农活动的关中地区,情况更是这样。这里降水量不多,分布又不均匀,旱涝交替发生,尤以旱的威胁最大。灌溉工程虽有较大发展,但旱地毕竟是大多数,需要尽可能地接纳和保持天然的降水,包括每年西北季风送来的冬雪。总之,这是一个典型的旱农区;这种自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技术发展的方向。
氾胜之生活的时代,还向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要求。一是人口的迅速增加。据《汉书·地理志》所载,汉平帝年间在籍民户为一千二百多万,口数为五千九百多万,这是汉代人口的最高峰。对粮食的需求量也因此越来越大。二是西汉中期以后,土地兼并日益发展,大量农民丧失土地,社会上出现严重的流民问题。成帝时,虽然“天下无兵革之事,号为安乐”(《汉书·食货志》),但更大的社会危机也在蕴酿之中。汉朝统治者面临一个如何安置无地或少地农民,稳定和发展农业生产的问题。
《氾胜之书》就是在上述社会背景下出现的,这些背景在《氾胜之书》中都留下了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