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天柱县在那里
天柱县位于黔东湘西结合部,素有“黔东第一关”之称,自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建县以来已有400多年的历史。由于境内重晶石储量极为丰富,被誉为“中国重晶石之乡”。天柱县与湖南省怀化市的新晃、芷江、黔阳、会同、靖州等县相邻,全县总面积2201平方公里,辖10镇6乡315个行政村和11个居委会,总人口40.71万人,其中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3%。
近几年来,天柱县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较快发展。到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6040万元,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60:13:27,粮食总产量12.29万吨,财政总收入4732万元。扶贫攻坚成效显著,1997年基本越过温饱线,全县贫困人口减少到2.5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370元,农民人均占有粮食344公斤,全县人民生活水平正逐步提高。
自然资源得天独厚
天柱县物华天宝,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重晶石、黄金、煤、硅、钾、锰、石灰石等。重晶石保有储量1.08亿吨,远景储量3亿吨以上,是我国目前已探明的最大重晶石矿床,品位在85—98%之间,埋藏浅,易开采,可开发成钡盐系列产品,年产5万吨碳酸钡项目正在建设当中。黄金初步探明储量60多吨,硅矿储量3500万吨;煤矿探明储量1684万吨;钾矿探明储量1353万吨。水能蕴藏量巨大,拟建的天柱电站装机为40万千瓦。
特色农业生机勃勃
天柱县区域地貌以中低山丘陵河谷盆地为主,海拔在300—700米之间。全县现有耕地33万亩,有凤城、高酿、兰田等万亩坝区,成百上千的中小坝田也遍布各地。县内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光热同步,宜农、宜林、宜畜,农业发展的条件十分优越。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狠抓富有特色的名特优农产品开发。一是稳定粮食产量,大力发展优质稻米,在高酿、石洞等乡镇建设优质米基地,每年生产优质大米近万吨,远销凯里、贵阳等地。二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努力培育地方特色品种,天柱土鸭年饲养400万羽,在石洞、坪地等乡镇建设牛冻配改良示范点初见效益,在邦洞、社学等乡镇建设种草养牛养鹅基地1.4万亩。三是大力发展林果业,在清水江沿岸、渡马至白市沿线、邦洞至瓮洞沿线建设优质果品基地1.3万亩,年产水果50万公斤,天柱县“清水江牌”脐橙荣获省优农产品称号。四是加强生态保护,认真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和水土保持工程,全县森林覆盖率为51.6%,活立木蓄积量362万立方米,主要林种有杉木、马尾松、油茶、楠竹、油桐、樟树等,同时积极调整林业产业结构,着重发展脐橙、桠柑、油茶、楠竹、中药材等经济林。五是依托生物资源优势,大力开发纯天然绿色食品,县内山清水秀,基本没有工业污染,为发展绿色食品创造了有利条件。目前已初具规模的绿色产业有鱼腥草(折耳根)、蕨菜等。六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开发特色产品。“天柱纯天然食用茶油”远销省内外,供不应求;“天黔牌”龟蛇系列保健酒曾荣获国家和省州多项金奖,产品远销东南亚;“侗家奇液”在侗家祖传秘方基础上采用独特的工艺精制而成,曾荣获多项金奖,集食、药、滋补、保健于一体,深受港澳等地用户青睐。
旅游资源丰富多彩
天柱县地处世界乡土文化基金会确定的“返璞归真、回归自然”十大旅游胜地之一的黔东南州,属于我国北侗民族风情旅游区,这里西接国家级文化名城镇远、中国漂城施秉,南濒桂林,北临张家界,显示出良好的与周边国家级风景区顺接、对接的良好区位优势,旅游发展前景诱人。
县境内生态环境优美,民族风情古朴浓郁,有独特的家祠文化和民族歌会。主要自然景观有金山溶洞、金凤山、三门塘、鱼塘水库等。金凤山雄奇峻秀,是方圆几百公里内的佛教胜地,传说乾隆皇帝游江南时曾在此驻足留书;金山溶洞可游览面积4.7万平方米,景观独特奇异,使游人有身临仙境之感。三门塘村是考察研究侗族北部方言区政治、经济、文化遗留的极佳处所。天柱县是歌的海洋,每年民间自发举办的歌会有好几十场,其中阿婆坳“四十八寨”歌会吸引湘黔边界苗乡侗寨的4万多人在此“对歌”,歌声绕山三日不绝,令人叹为观止,流连忘返。
重教兴学成就斐然
天柱素有贵州省的文化教育县之称,重教兴学源远流长。改革开放以来,天柱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1985年,全县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成为全省第一个无盲县,1986年普及初等教育,1992年实现高标准扫除青壮年文盲,1998年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达到国家标准,2001年通过省人民政府的“两基”复查和“普实”验收,2002年荣获“全省文化先进县”称号,2003年荣获“全省科技进步先进县”称号。目前,全县已形成了以基础教育为主体,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幼儿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体系。全县现有普通中小学344所,职业学校15所,全县16个乡镇和315个行政村均建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天柱县为全国大中专院校输送学生17000多人,高考录取率大大超出州、省、国家录取率。有88年历史的天柱民族中学是天柱教育的代表,为全省重点中学,1989年入围“全国中学名校”,1996年被定为“全国现代化技术实验学校”,几十年来,培养了初高中毕业生3万多人,多次培育出全省的文理科状元和学科状元。
天柱不仅培养了北伐名将王天培、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龙大道,还培育了一批少数民族作家群、画家群以及教授、学者等。如今天柱的莘莘学子更是走出苗乡侗寨,遍及祖国各地、海域内外。
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近几年来,天柱县为积极改变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落后状况,努力争取国家、省、州的大力支持,在交通、城建、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都有极大改善。
一是将交通建设作为突破口来抓。天柱县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北距湘黔铁路、320国道分别为64公里和74公里,东距枝柳铁路、209国道仅78公里。根据地理位置,确定了“行政区域背靠贵阳,经济发展面向两湖两广”的思路,积极组织实施拓宽改造五条进出天柱的干线公路。同时积极修建通村公路,已有224个村修通了公路,占村总数的71%,全县公路通车里程为502公里。县内水路交通也较便利,沅江上游清水江流经县内7个乡镇,可直通洞庭湖进入长江,目前已在清水江建成了远口、白市、瓮洞3个船运码头。
二是积极实施城镇开发带动战略。几年来,坚持县城新区建设与老城改造并举,共投入资金1.5亿元,拓展县城规模,县城面积扩大到4.4平方公里,总人口增加到4.4人,全县城镇化水平提高到18%。新建、改建和扩建了一批专业市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0500万元,县城商业区、休闲广场、防洪堤、自来水厂等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三是不断完善水电设施。全省最大的水利灌溉工程-天柱鱼塘水库已于1999年6月下闸蓄水试运行,已初步发挥出灌溉、发电、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县内电力较为充裕,接通了地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完成第一期农网改造工程,218个村实现了城乡同网,占村总数的69%。
四是加快通信和电视设施建设。全县拥有交换机容量2.4万门,实现了传输光纤化、交换数字化、计费微机化,形成了长、市、农话三位一体,有线无线有机结合的通信网络,已实现村村通电话、乡乡开通移动电话的目标。全县电视用户达到7万户,电视覆盖率达80%。
展望未来豪情满怀
为进一步加快天柱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深入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县委、县政府确定了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及奋斗目标。
全县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全力推进富民强县建市伟业,力争十年左右建市,2020年全县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
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围绕“一个目标”目标(富民强县建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突出“两个重点”(环境建设、财源建设),实施“三大战略”(科教兴县、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推进“四大进程”(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实现“五大突破”(基础设施建设、特色经济、城镇建设、扶贫开发、非公有制经济),培植“六大产业”(以水资源开发为主的能源工业、以重晶石加工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以种草养畜为主的畜牧水产业、以脐橙和油茶为主的林果业、以旅游为龙头的服务业、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全力打造“生态环境优美、文化教育优越、综合服务优质、人居条件优良、经济充满活力”的新天柱。
㈡ 贵州天柱县的历史
天柱县-县城历史 天柱县地图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后改名,1961年复置。县以城北柱石山“石柱擎天”得名。天柱县县总面积2201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326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41万余人,以侗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3%,是贵州省少数民族比例最多的县份之一。 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置天柱千户所,属湖广靖州卫;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县,析会同、绥宁二县地益之,属湖广布政司靖州;崇祯十年(1637年)迁治龙塘,改龙塘县,不久回治天柱,仍复天柱县名。清雍正五年天柱县改隶贵州,属黎平府;十二年(1639年)改隶镇远府。
天柱县民国二年(1913年)天柱属黔东道;十二年(1923年)直属于贵州省;二十四年(1935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二十五年(1936年)改属第七行政督察区。1950年属镇远专区,1956年划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58年撤销天柱县并入锦屏县,1961年恢复天柱县。天柱人杰地灵,蕴藏着丰厚的文化底蕴。乾隆钦点翰林宋仁溥,侗族农民起义领袖姜应芳均被载入史册,北伐名将王天培、抗日名将吴绍周名垂青史。1949年以后,天柱更是英才辈出,涌现出了张作为、滕树嵩、粟周熊、潘年英、杨长槐、杨抱林、杨念一、杨绍榈等蜚声文坛的作家、画家、音乐家。 天柱县-人口概述 天柱县 天柱县辖10个镇、6个乡。315个村民委员会,11个居民委员会。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天柱县总人口348302人,其中各乡镇人口(人):风城镇52194、邦洞镇37512、坪地镇18081、兰田镇26614 瓮洞镇18013、高酿镇27487、石洞镇25464、远口镇23944、坌处镇13902、白市镇30607、社学乡19478、渡马乡16904、注溪乡5008、地湖乡3899、竹林乡13395、江东乡15800。
2003年,天柱县辖10个镇、6个乡,315个村委会、11个居委会。年末总人口40.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87万人;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40.2万人,占98.2%。人口出生率10.99‰,自然增长率5.88‰,计划生育率93.88%。天柱县-经济发展 天柱县2002年,天柱县国内生产总值5.5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为3.42亿元、0.72亿元和1.4亿元,增长.1.20%、9.76%和11.37%。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8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粮食总产量12.30万吨,油菜籽产量3680吨、烤烟产量254吨,肉类总产量1.50万吨。除粮食因灾减产4.40%外,其余均有不同程度增产。年末大牲畜存栏8.74万头,生猪存栏21.96万头。积极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天然林更新、退耕还林都有新进展。工业总产值1.3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6075万元,比上年增长13.6%。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原煤10.0万吨、重晶石7.91万吨、水泥3.24万吨、发电量2220万千瓦时。财政总收入4372.8万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795 万元,增长3.10%;财政支出1.52亿元,增长18.2%。年末金融机构存款余额6.0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5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4970万元。招商引资项目25个,协议资金1.68亿元,实际到位资金4095.5万元。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新突破,天柱县公路通车里程502千米,其中干线公路149千米,新修和改造公路52千米。兴建了一批通村公路,已有224个村修通了公路,占天柱县总村数的71.1%。水电建设成效显著。积极争取到山区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治、第四批农村电气县等一批重点项目,地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实现完成了第一期农村电网改造。天柱县有218个村实现了城乡同网,占总村数的69.2%。通信发展突飞猛进,固定电话装机2.1万门,农村有75%的村通了电话;移动通信网已形成,移动电话用户1.3万户。开通了电视电话会议系统和宽带因特网。城镇供水、绿化、市场、电力、通信以及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都有所改善,县城建成区面积拓宽4.4平方千米。天柱县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比上年增长4.7%。社会保障事业稳步发展,最低生活保障投入215万元,受保人员达4.2万人次;企业职工养老保险金投入305万元,受保人员13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1416元,比上年增长5.4%。基础教育质量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99.4%,初中阶段净入学率由上年的77%提高到84%。小学和初中在校学生年辍学率分别比上年下降0.33和0.09个百分点。高考再创佳绩,有827人被大专院校录取,重点院校上线人数突破100人大关。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有5个乡镇被州政府评选为科技进步先进乡镇。天柱县有卫生医疗机构24个,卫生技术人员810人,病床位447张,93.3%的村建立了卫生室,农村卫生保健工作得到了加强;有文化服务设施21个,有114支业余文艺队伍,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2002年4月,天柱县被省人民政府授予贵州省文化先进县称号。有线电视节目增加到了6套,广播和电视覆盖率分别为83%和88%。2002年,天柱县围绕富民强县建市的目标,以财源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实施科教兴县、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经济、发展小城镇、扶贫开发、非公有制经济等方面新的突破,发展以开发水资源为主的能源工业、以加工重晶石为主的矿产品加工业、以人工种草为主的畜牧业、以脐橙和油茶为主的林果业、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乡镇工业,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 天柱县-行政区划 天柱县辖10个镇、6个乡:
凤城镇、邦洞镇、坪地镇、兰田镇、瓮洞镇、高酿镇、石洞镇、远口镇、坌处镇、白市镇、社学乡、渡马乡、注溪乡、地湖乡、竹林乡、江东乡。天柱县行政区划 天柱县-历史名人 王天培 王天培:
王天培(1888年-1927年),男,原名王伦忠,号植之,贵州天柱执营人。其父王大瀛曾任清朝"绿营兵"都司。王天培少年时代进私熟读《五经》。清末废科举,始进天柱县官立小学就读,继进贵阳陆军小学堂学习。1909年入武昌陆军第三中学堂。1911年参加武昌起义,担任宣传工作。1912年进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深造。1914年毕业分回贵州,历任黔军见习排长、连长、营长、团长、师长等职。
详细参见:王天培杨长槐:
杨长槐笔名乎石,贵州天柱人,1938年生,1963年于贵州大学艺术系美术专业毕业,师从贵州老一辈画家宋吟可、孟光涛、王渔父等,工作后在贵州美协长期从事山水画创作和美术组织工作。其作品主要以贵州山川风物为题材,其代表作有《一江春水来》、《醉玉满春》、《侗乡烟云》等。
详细参见:杨长槐
吴绍周:
吴绍周吴绍周(1902年-1966年)国民党军第十二兵团副司令兼八十五军军长。派名吴见 登,字子斌,苗族,光绪二十八(1902年)二月生于天柱县瓮洞镇客寨村。
详细参见:吴绍周 姜应芳:
姜应芳(1833年-1862年)侗族农民起义军首领。道光十三年(1833年)五月端阳出生在天柱县邦洞镇坌溪寨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嫉恶如仇,具有侠义肝胆。在反抗清朝封建统治的过程中,他英勇善战,冲锋陷阵,威震敌胆。道光二十年(1840年)其父姜老毛被地主胡兴发勾结县官潘光泰以拖欠“皇粮”为由,被囚死于狱中。
详细参见:姜应芳天柱县-文化概况 天柱县天柱属北部侗族方言区,繁衍于此的北部侗苗人民一直传承着重教兴学的传统,因而文化教育较为发达,素有“文化县”之称。在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中,这里拥有黔湘北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族古建筑——家祠。这些家祠主要分布于清水江下游的天柱县境内。天柱家祠文化极其深厚,建筑典型、历史悠久,颇具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艺术和观赏价值。其中远口吴氏总祠、白市杨氏先祠,建筑规模宏伟,墙上雕画艺术精湛;坌处三门塘刘氏宗祠更是异彩纷呈,成为民族文化之迷。充满神奇色彩的清水江下游家祠群,已成为天柱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和魅力独特的风景线。天柱县家祠已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17座。天柱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10处。三门塘民族文化村、远口吴氏总祠、王天培将军故居正在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天柱民族民间文化丰富多彩。“侗家人人会唱歌”,侗族民歌源远流长。无论逢年过节、喜订丰收、婚丧嫁娶、宗教礼仪,都要以唱歌来庆祝。侗族民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北部地区民歌有山歌、玩山歌、河边歌、好事歌、伴嫁歌等。玩山、赶歌场是侗族青年男女主要娱乐和建立婚姻家庭的主要途径。竹林的阿婆坳、坌处的平芒、三门塘至今仍保持赶歌场的传统。其景况热闹非凡,真如是“歌的海洋”。
天柱县文化单位有县文化广电视局为行政管理部门。其系统的下属单位有:文化馆、文工队、图书馆、文物管理所、电影公司、新华书店、文化广播电视科稽查队、广播电视站。投资400余万元的县宣传文化中心正在建设之中。各乡镇都有文化服中心。天柱县有村级文艺(腰鼓)队187支。天柱县城乡群众文化活动频繁开展。呈现出异常火爆的场面。二00二年四月,天柱县被贵州省人民政府授予“文化先进县”称号。
㈢ 贵州有哪些景点,求推荐
贵州六大重点精品旅游线路:
1、 林城贵阳休闲度假游
贵阳(黔灵山、阳明祠、甲秀楼、文昌阁、石文化艺术宫)——花溪(天河潭、青岩古镇、高坡苗寨、镇山村布依寨、花溪公园)——香纸沟——百花湖——开阳(南江峡谷公园、明皇御温泉)——修文(阳明洞、六广河、高尔夫度假中心)——贵定(布依音寨)
2、 壮美大瀑布、神奇喀斯特精华游
贵阳(红枫湖)——平坝(屯堡文化、天台山)——安顺(龙宫)——镇宁(黄果树大瀑布、天星桥)——关岭(花江大峡谷)——贞丰(三岔河、布依风情)——安龙(招堤、明十八先生墓)——兴义(马岭河峡谷、万峰林、泥凼石林)
3、 黔北名酒文化之旅精华游
贵阳——仁怀(国酒文化城)——习水(阔叶林自然保护区)——赤水(桫椤自然保护区、十丈洞、四洞沟瀑布、竹海、丙安古镇)
4、 黔东南苗侗文化体验游
贵阳——雷山(上郎德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大塘短裙苗寨)——榕江(车江古榕群、三宝侗寨)——从江(高增侗寨、岜沙苗寨)——黎平(黎平会议会址、翘街、天生桥、八舟河、肇兴侗族鼓楼群、)——锦屏(隆里古镇)——天柱(三门塘)
5、 黔东名镇名水名山寻访游
贵阳——重安江(革家风情)——黄平(飞云崖、野洞河)——施秉(云台山、上(氵舞)阳、杉木河漂流)——镇远(青龙洞、下(氵舞)阳、铁溪)——岑巩(龙鳌河风光)——铜仁(九龙洞、梵净山)
6、 地球“绿宝石”原始生态探秘游
贵阳——福泉(洒金谷)——都匀(石板街、剑江、斗蓬山)——三都(水族风情)——荔波(樟江、大小七孔、水春河、瑶族风情)
在中国的西南腹地,有一片神奇的土地,那里的山、水、林、洞,天然生就,原始古朴,回归自然只需置身其中。这里百分之八十以上是千山万壑、峰连岭结的古陆高原。
她拥有中国最大的黄果树瀑布、奇特的织金洞奇观,再加上纯朴的民俗风情,极富吸引力,这就是贵州,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给人意外,又令人遐想的地方。
贵州东接湖南,西连云南,北邻四川和重庆,南界广西。地势起伏较大,地形也较复杂,导致气温的垂直变化十分明显,“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差异十分普遍。
这里平均每天只有三四小时能见到阳光,是全国全年阴天日数最多的省份,所以贵州有“天无三日晴”之说。
整个贵州省已形成了以贵阳为中心的5条各具特色的旅游线路:
黔中旅游线是以都市风情为主的旅游线。可游览市区的黔灵公园、花溪公园、天河潭等景点。
黔西南旅游线是以观赏喀斯特地貌和领略布依族、苗族民俗风情为主的旅游线。主要线路是贵阳市→红枫湖→安顺市→龙宫→黄果树瀑布→天星桥→马岭河峡谷,一直延伸到云南的石林景区。
黔东南旅游线也是以体验苗族、侗族民俗风情,欣赏苗岭风光为主的旅游线。主要线路是贵阳市→凯里苗寨→榕江→从江→黎平侗寨,一直延伸到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
黔南旅游线是以喀斯特原始森林以及领略布依族、水族、瑶族民俗风情为主的旅游线。主要线路是贵阳市→都匀→三都水族自治县→荔波樟江,一直延伸到广西。
黔北旅游线这是以中国革命历史文化以及名酒文化为特色的旅游线。主要线路是贵阳市→息烽→遵义会址→仁怀茅台→赤水,一直延伸到川南。
目前,这四条旅游线路中,黔西旅游线的开发建设已基本成熟,并具备了一定的规模,黔南、黔东南、黔北三条旅游线也已具备了一定的接待条件。
补充:
贵州对外交通日益方便,航空、铁路发展迅速,公路网纵横交错、四通八达。贵州至香港自航旅游包机通航,通往广西、昆明的电气化旅游列车及贵黄高等级公路,更为到贵州旅游的朋友们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
最佳旅游时间
在贵州高原旅行需备雨具。3~8月是雨季,9月入秋后至次年3月仍然有雨。
贵州之行领略原始而完整的民族风情自然是首选,所以最好是在民族节日来。若要选节日,以春节、春耕前的三月三、夏收后的六月六、秋收后的十月端节最具民族色
㈣ 请问黔东南天柱县有什么好点的风景区,名胜古迹。谢谢!!!!!
天柱县是黔东门户,是出黔入桂之要道。现有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纪念地和纪念建筑等各类文物单位150余处,其中有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已申报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
天柱县
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传统民居吊脚楼、民间工艺(竹编、剪纸、纸扎、侗家织锦)、民间艺术(侗歌、苗歌、酒歌、踩梁歌、祭祀歌、傩文化、阳戏)、民间故事、谚语、谱牒、经卷)、独具物色的宗祠群和宗祠(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有 17座)、众多的石刻(石碑、摩崖石刻)。
天柱县分别于1984年、1995年2002年先后公布了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城镇:三星岩、龙泉井、石柱岩、钟鼓洞、观音洞、烈士陵园、飞机场、王天培亲兄弟故居、雷寨县治遗址、乐公堤遗址、杨铁山古墓、“卧雪堂”袁氏宗、乐寨杨氏宗祠、吴绍文故居、龙贤昭故居、周竹铭先生故居、“修竹庐”、紫云岩摩崖石刻(二处)、联山村图腾石柱、岩寨民族村、凤城历史文化名镇、王天培将军墓。
石柱岩坐落在天柱县城北4公里的石坪村南侧,经观音洞,上鹅飞踏,步行30多分钟即可到达,为天柱八景之首,是由天然造化、突兀于山坡之上的数座巨大石灰岩石柱组成的奇异景观。有多根大石柱,石柱高矮不一,大小各异,其中最高者达20余米,底粗近20米。似层层巨石累迭而成,挺拔秀丽,直撑蓝天,气势雄伟,巍峨壮观。
石柱岩周围石笋林立,顶上石块状如椅子,柱身呈海花状纹彩,石缝中草木藤葛丛生,在石柱岩的南侧有一块倾斜的大岩石,从这块大岩石的顶端可以攀援到石柱岩的下半腰,然后借助经长年累月风雨侵蚀而形成的疙瘩和小坑洼,可以攀援到石柱岩的岩顶。石柱岩的顶部相对比较平坦,由三块石头堆叠而成,可容六七人在其上耍玩。攀达柱顶,在柱顶极目远眺,四面几十里莽莽群山历历在目,天柱万亩大坝和县城全景尽收眼底,鉴江、朗水两条河流像两条玉带束于山脚,然后再婉蜒东去。常有勇敢者沿石柱犯险登临绝顶,望深邃苍穹,观飞云逐日,把酒临风,啸傲苍天,感茫茫宇宙,心则至清至净,顿出于滚滚红尘之外,让人乐而忘返。
冒险登临自然要冒险而下,登临石柱岩不仅仅只是在攀援而上和登临绝顶时可以感受到充分的快乐,缘石而下时也自别有一番滋味,当此之时,面临石壁背朝天,手脚并用,小心翼翼,危如累卵,注意力高度集中,提心吊胆,目不斜视,速如蚁行,至底方长舒一口气,继之欢声笑语,其兴奋、惬意非旁人所能体会,历年来旅游爱好者尽管明知攀援石柱岩难而且险,然而却并没有因之而却步不前,反而趋之若鹜。所谓游险境,攀高峰,兴更浓,怀更壮,此乃石柱岩游人如织的缘由。
石柱岩岿然挺拔,雄伟壮观,柱石高而圆,有凌云擎天之势!关于它还有着很多美丽的传说,传说古时仙人于夜间欲从石坪架桥过迎春坪,因时到天晓而止,留下了桥礅成为人间一景,故冠名“石柱擎天”,前清合肥诗人辜宽有诗为证:
何年突兀起高标,直接银河上下潮。
撑破云霞迷石足,拨翻星斗系天腰。
龙行万里回风远,鹤去千秋待月遥。
唯有邑君来往便,任将凫舄踏层霄。
另有传说,很久以前常有凤鸟歌鸣于石柱岩之巅。据传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在今县城东面里许的雷寨迎春坪,常有成百上千的鸟儿飞上石柱岩,在其顶上盘旋,如云似雾,弥漫天空。待云收雾散,但见百鸟簇拥,聚于石柱岩巅。倏忽一只彩凤离群飞出,盘桓歌啸,清丽悦耳,怡人心魄,逗得百鸟附合,歌荡千山。
天柱县县名亦因石柱岩而得名,据清乾隆《镇远府志》载:“在天柱县北,有一山,上有石如柱,此天柱所由名也。”清康熙《天柱县志》亦云:“天柱县之城,盖收功于人力,而取录于山岳者。”明万历年间,天柱县第一任知其一县朱梓主修《天柱县志》时,见此景奇特,题名为“石柱擎天”。列为天柱八景之首,载入县志。从此,景誉日升,游人涌往,成为天柱县的游览胜地。
邦洞镇:金凤山凤景名胜、乾隆主题诗碑、古银杏、狮子口、金风山地下溶洞、姜应芳故居遗址、高野郑民宗祠、邦洞小学“亘古于兹”碑、织云“将军桥”、织云(章程)民族村、地茶水青岗、邦洞历史文化名镇 。
社学乡:平甫“古凉亭”、社学碉堡、善缘寺、田心寨龙王阁、龙塘治县遗址(5 处) 。
天柱县
远口镇:吴氏总祠、远口古渡、远口历史文化名镇 。
渡马乡:杨柳“龙王阁”、江东古银杏、七月二十坪歌场(遗址)、龙盘陈氏宗祠、岩门杨氏宗祠、江东古庙、龙盘民族村。
坌处镇:坌处三门塘水江沿岸石碑群、镇街头王氏宗祠、抱塘吴氏宗祠、三门塘刘氏宗祠、大冲碑群和石围子、平芒歌场、坌处古渡、坌处镇三门塘民族文化村 17处文物古迹。
竹林乡:天华山四十八寨公庵遗址、地坌彭氏宗祠、阿婆坳歌场、地坌古桂树。
坪地镇:阳寨杉木王、圭原始天然林、阳寨古银、坪地六月六歌场。
兰田镇:杞寨杨氏总祠、公闪村“禾翠亭碑记”、贡溪“承先永禁”和“遵古重刊”碑群、坪寨犀牛洞。
白市镇:湖广汶溪所遗址、白市香樟场、杨氏先祠、新舟氏宗祠、宋氏先祠、辞兵洲遗址、宋仁溥衣冠冢、北岭钱塘桥、北岭昌善桥、乐氏宗祠、阳山风雨桥、新舟白岩公、白市古渡、白市历史文化名镇。
地湖乡:地湖风雨桥。
高酿镇:章寨三拱桥、高酿碉堡、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硝洞风雨桥、地良龙氏宗祠、高酿小学“孔子令碑记”。
石洞镇:咸同农民起义军战斗遗址九龙山(省保单位)、槐寨紫檀群、水洞斗牛场。
㈤ 贵州省天柱县
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县。与湖南省新晃县、靖州县、会同县、芷江县及贵州省剑河县、锦屏县、三穗县接壤,是川渝黔通往两广、江浙的重要门户,素有“黔东第一关”、“中国重晶石之乡”、“贵州高原黄金城”之称。
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黔东湘西结合处,清水江下游,介于108°55′E~109°36′E,26°42′N ~27°10′N之间。与湖南省新晃、芷江、洪江、会同、靖州及本省剑河、锦屏、三穗等县接壤,是渝黔通往两广、江浙的重要门户,素有“黔东第一关”之称。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201.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7万 公顷,森林覆盖率51.6%。辖10个镇,6个乡,315个行政村,11个居民委员会 ,总人口40.95万人(2003年),其中非农业人口2.8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40.2万人,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2%(侗族占60%,苗族占31%,此外还有水、布依等少数民族),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之一。人口出生率10.99‰,自然增长率5.88‰,计划生育率93.88%。主要矿产资源有重晶石、煤、铁、铜、铅锌等。县人民政府驻凤城镇,邮编:556600。代码:522627。区号:0855。
天柱县地处云贵高原东部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地形复杂,地形以中低山丘为主,山地丘陵占全县总面积的97%。海拔多在300~700米。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北、西南向东北倾斜。境内山脉大多呈东西走向。主要山脉、:北有分水岭山脉,中有金凤山山脉,雄居县境中部,为湘黔界山;南有黄哨山脉,山峦起伏,峡谷,盆地相错其间,形成“山丘抱盆,盆中含丘”的独特地貌景观。位于阳寨与三穗县交界的犀牛塘尖坡,主峰海海拔1119。9米,是天柱县的最高峰。天柱盆地是天柱县最大的盆地,为贵州省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重要产粮区。
从经纬位置看,天柱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降水丰沛,属典型的中亚热带季风性暧湿气候。天柱县年平均气温为16。1°C,1月平均气温为4。7°C,7月平均气温为26。7°C,无霜期281天。日照较长,积温较高,农作物一年两熟或混作二三熟。但降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不均,春、夏两季多,秋、冬两季少;西北、西南部偏多,东部偏少。
天柱县水、旱灾害频繁,尤其是夏季的暴雨、伏旱,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很大。因此,修建水利工程,调节水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十分重要
㈥ 三门塘的文化内涵
三门塘及其附近一带,盛产林木。史称“苗河”的清水江由西南向东北流经三门塘,境内全长3.5公里,水运十分便利。清喜庆二年(1797年)《修庵碑记》称:“诸峰来朝,势若星拱,清河环下,碧浪排空,昼则舟楫上下,夜则渔火辉煌。”原来,以锦屏、天柱间的洋渡溪为界,将清水江分为内外江。上游之茅坪、王寨、卦治为内三江,下游之清浪、坌处、三门塘为外三江。外地木商若要采购内江木材,须由外江村民代办。因此,三门塘成为内外江木材集散地,从而为造就多姿多彩的“树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门塘天然树种主要有杉木、楠木、榉木、梓木、樟木、松木、银杏、青枫、乌桕、凉伞、桉树、皂角树、黄连树、枫香树、红豆杉等。虽经多年砍伐,但由于侗民素有植树造林的传统,迄今森林覆盖率仍在75%以上。村头寨尾,名木古树举目皆是,其中68株“保寨树”已被村委会挂牌保护。
历史上,三门塘一带曾是采购“皇木”、“苗木”的重要基地之一。木商中有所谓的镇江帮、临江帮、黄州帮、徽州帮、花老帮、五湘帮等等。为接待各路木商,三门塘建有20多家“木行”,除为其伐木、采购、扎排、放排外,还提供食宿方便。各帮制有特殊“斧记”,凭记经营木业。在曾开设“木行”的王起文、王枝葵宅檐柱上,仍清晰可见“同兴”、“德大”、“顺德”、“大有”、“德友”、“同乐”、“泰和”、“生发”、“谦益”、“茂益”、“兴茂福”、“兴茂永”、“兴茂怡”、“义和顺”、“双合兴”、“永泰昌”等斧记,不失为“树文化”的珍贵记录。 三门塘的石拱桥、石板桥以及桥头两端的石板路,全以青石铺墁,整齐划一,光可鉴人,记载了三门塘的历史沧桑,似水流年。某些建桥碑记以“修数百年崎岖山路,造千万人往来之桥”、“舆梁已成,行人常颂利济;迷津可渡,过客不患崎岖”等朴实的语言镌刻前人壮举。
架桥铺路,举寨为之。而修建水井则多系妇女所为。从前三门塘曾有传统妇女组织,称“观音会”。妇女们常常义务开展一些公益活动,如今留有实物遗存的便是水井。修建水井以及通往水井的石板路,概由已婚妇女捐资投劳。
跬步皆是的“保爷桥”,作为一种民俗建筑物,既反映当地自然特点又反映侗族文化特色,是“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其貌不扬却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不可等闲视之。 三门塘的“石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突出表现在各式各样的古碑上。
为何三门塘人对碑情有独钟?诚如某碑所言:“千秋常在万代不朽者莫如石也!”于是,记载历史,刻碑勒石,蔚然成风。
三门塘古碑有三大特点:数量多、体量大、保存完好。
据不完全统计,现存各种古碑300余通,主要为设渡碑、造船碑、架桥碑、铺路碑、建庙碑、掘井碑、办学碑、修墓碑等等。一个占地仅8平方公里的少数民族村寨竟拥有数量如此之多的古碑,这在贵州是绝无仅有的。
三门塘的古碑,全以青石刻成,体量普遍硕大。其中最大的一通高4.2米,宽1.53米,厚0.09米,人称“清江一绝”。大量碑石,用木排、竹徘从锦屏卦治水运而来,然后人工搬运上岸,精雕细刻成碑。
众人对碑极为崇敬,屡有以鸡鱼之属祭碑者。村民素有保护古碑的传统。许多古碑被集中安置在一起,或建石龛,或修碑亭,妥为保护。若干古碑,与古树、古桥、古井、古道、古塘、古庙,紧密结合,相得益彰,构成一道道既庄严凝重又生机勃勃的同侗寨风景线。
作为“石文化”的精华,三门塘的古碑堪称一部卷帙浩繁的“石头书”。当地村民和文物部门已着手对其逐一登记,拍照拓片,校勘注释。我们由此想到,被人称为“石头王国”的贵州高原还有多少古碑需要保护?如果各地都像三门塘的村民那样妥善保护“石差别书”,都像天柱县文管所的同志们那样详细搜集“石头书”的有关资料,那么,数以千计乃至数以万计的各种摩崖、石刻,作为“石文化”的灿烂篇章,定会焕发出耀眼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