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建筑施工材料节约措施有哪些
建筑施工材料节约措施 (1)材料采购货比三家。在施工中加强材料管理,进场各种材料要验收点数、称重或量方。材料堆放场地入口设置DCS 动态电子汽车衡一台,对进场各种材料进行动态自动计量,提高计量精度,可对进场的散装水泥、砂、石、外加剂、钢筋等进行准确计量,防止原材料的亏损。
(2)加强木材从进场到保管的管理工作,加强木材的周转、节约木材。
(3)针对大面积铺放钢模板,支撑系统采用多功能碗扣架。碗扣架整体受力性能很强,采用双向1.2m 间距支撑形式,大大减少立柱的数量、钢管用量,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支撑安装加固的时间。且碗扣架构件轻,运输方便,作业强度较低以及零部件的损耗率低,完全避免了螺栓作业,装拆方便,减少了安装用工。由于零部件基本与杆件相连,不易丢失散件,避免了扣件式脚手架经常丢失零部件的情况。
(4)现场开展“修废利旧”活动,利用工程的一些下脚料制造一部分施工工具,如手锤、钢钎、安全防护栏、木抹子等。
(5)进场的周转料必须严格按规定码放,使用合理,严禁长料短用、优料劣用,不得随意截断架子管、钢支架等,不得在钢模板面上开孔和焊接,拆卸模板及脚手架时,不准从高处摔扔,并及时维修与保养。
(6)其它节约措施
对施工垃圾进行分检,修旧利废,回收有用垃圾再利用。我们本着质量为本,成本经济,在保证质量达到要求的同时,通过科学管理、优化方案、推广新工艺、新材料等措施降低成本。
⑵ 建筑施工企业如何做好开源节流,降本增效
从施工组织策划开始,做好项目施工策划,实行全员成本管理。制订出建筑施工中的财务流程,找出可控的成本项目加以检查和监督,制订费用可控的细节和环节进入实际操作,发现问题及时修改流程。
⑶ 如何控制建筑施工材料浪费的优化措施
控制建筑施工材料浪费的优化措施:
一、加强材料的核算和管理
材料对于生产经营都有重要的意义,它包含很多部分: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外购半成品、修理备用件、包装材料、燃料等。按照流动性进行排序,材料排在资产的前面,从这点足以看出材料的重要性。材料属于流动资产,也是存货的一种,它兼具经济价值和可计量的特性。材料可以随着生产经营的变动而变动,并且带来金钱的收益;材料还可以被计量,在工程实施之前可以对材料进行预算估计,将材料进行最合理的计量,将数据做到尽可能精准。
在预算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的核算和管理,就会造成资金的运用效率大大降低,还会加大财管部门的工作量,使得记录出现偏差,导致财管信息错误和失真。材料的预算过多会导致材料的积压,这样不仅会占用大量的资金,还会导致材料的损失或者损耗,影响材料的再次使用。因此要想控制建筑材料的浪费,就需要加强材料的核算和管理,在工程开始之前做好充足的准备,这样对于建筑施工或者建设单位而言都大有裨益,具有经济价值以及现实意义。
二、加强采购品种的区分和管理
材料的浪费除了表现在施工过程中,还会出现在采购以及管理过程中。建筑材料品种多样,并且产地也会不同,在采购之前,不同的部门做出的核算也会有差异。针对这些问题,就需要在采购中能够进行灵活的变通,材料成本按照实际采购价格进行记录,历年的成本只做参考。对于建筑行业而言,建筑材料的价格一般都会在建设管理部门进行公布,因此,在相关人员进行采购之前可以根据“购物材料信息价”的指导进行采购,从控制成本开始减少材料的浪费。
随着科技的发展,建筑材料也在不断的更新,新材料的出现会使得旧材料不再具有用武之地。因此,在建筑材料的采购中需要进行准确的核算,购买合适数量的材料,防止因材料的剩余而造成的损失。建筑施工的方法不断地机械化、工业化,这样的变化使得过去采购原材料变为如今采购半成品,这样的改变对采购而言是一种新的挑战,因此在采购中,需要制定多种备用方案,将材料进行多方面的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佳采购方案。
三、经济批量选择与管理
建筑工程的建设耗资巨大,历时漫长,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可以随时采购所需的材料,就不需要进行材料的存储,这样也可以从一定程度上避免材料的损耗,减少浪费。随时的购入材料可以保证资金的流通,降低建筑工程的成本。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这一点,材料购入以后需要通过有关部门进行质检,质检合格以后才能投入使用。除此之外,即时进行购买可能会出现供货不足的情况,就算供货充足,也可能因为交通运输不便利而影响工程的建设,因此,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损耗,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材料的采购所占用的资金数额较大,材料积压也是对资金的占用,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不能合理控制材料的采购量,就会使建筑工程的实施产生不必要的资金损耗。因此材料的采购与管理需要处理好采购量与实际需要的关系,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可以分批次进行提前采购,这样既能够减少材料的损耗,就能避免供货不足的情况。
四、工程建设中减少浪费的操作方法
1.制定和测算定额
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需要制定和测算定额,对工程所需的材料进行准确的测算,针对测算的结果,相关部门提供相应数量的材料。在工程实施时,还可以实行指标性限额管理,对材料的用量进行严格的把关,防止使用量的超标或者浪费。消耗定额的测算必须要客观公正,要有科学的依据,提供最真实的信息,不得虚报耗材需求量。消耗定额的制定需要具备严肃、权威的特点,让具有相关建筑经验的工作人员来进行材料用量的估测,通过认真的分析和仔细的测算得出最终的结果。经过严密计算的用量既能够满足工程的正常用量,又能够减少材料的浪费。
建筑材料在使用以后就会影响它的性能,因此,在使用之前就需要严格把关,不能等到工程开始以后再发现问题,此时的建材已无法拆除或者重新利用。在建筑材料的定额制定好以后,就需要保持相对的稳定,不能进行随意的更改。在实施过程中,如果遇到突发情况或者因产品结构改进等问题引起的定额改变时,需要对原先的定额进行修改,保持建筑材料能够确保先进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不能因为定额制定好就坚守不变,完全不考虑其他意外因素,这样对于建筑的构建而言是不利的。在建设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工作人员进行实地考察,观测施工过程中的材料使用情况,针对其中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纠正和解决问题。
2.对材料进行分类管理
建筑材料可以根据其自身的特性被分成几个类别,分别标记为A、B、C三类,A是需要重点管理的品种,B是进行一般控制的,C是灵活掌握、没有特定标准的。这样分类能够让建筑材料在使用时有相应的参照标准,分出重点和次要内容,还能够锻炼相关工作人员对不同材料的管理能力,可以在建筑过程中对材料的使用进行灵活的安排,做到准确高效,从而减少材料的浪费。A类材料大多是金额较大的材料,例如电梯、水泵等,这类材料的品种较少,但是单位价值较高,因此这类材料的使用是否得当对工程的经费使用有一定的影响。B类产品的价格适中,品种比较多并且数量较大,例如钢筋、水泥等材料,这些材料虽然单位价格不高,但是因为建筑中使用量相当大,因此总价的数额也是较为庞大的。C类材料的品种最多,例如铁钉、螺丝钉等,这类材料的使用量不多,单位价值也不高,因此对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很小。对于这些不同类别的材料,需要进行合理的分配,对于A类材料必须严格按照个数进行测算,B类材料需要对建筑的整体需要进行精确的估测,C类材料的使用就可以根据具体实施过程中的需要进行安排。合理的安排建筑材料是减少建筑施工浪费最好的方法,没有多余的安排就减少了不必要的浪费。
总之,对于建筑工程的实施而言,如果没有精准的测算,就会导致施工过程中材料被滥用和误用,错误使用材料或者浪费对工程的经费而言是极大的损失。因此,建筑工程在实施前和实施过程中都需要制定严密的材料计划,在施工前进行资金预算与材料准备,合理控制每一部分的支出;在实施过程中将材料的使用量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保证材料达到最高的利用率,将损耗降低到最小,保证工程的高质量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