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软件外包开发如何管理和沟通
在交流的过程当中,刻意的统一了语言,会使得我们尽管是一个远程团队,但是在交流的时候,能够很清楚的知道我们在对信息架构在哪一层进行反馈。这不但使得业务方可以反馈技术方,其实技术方也在引导业务方。语言的影响是双向的。
在技术领域里,我们也选择了隔离性更好的技术架构,使得MVP的代码不会变成我们演进道路上必须长期背负的负累。而之所以在一篇聊“语言”的文章里提技术架构,是因为我们认为真正的架构不是纸上的,也不是代码里的,而是每个团队成员心里的架构。实施一个架构必然也是要进行大量沟通,也需要统一语言。
而在交流业务的时候,我们刻意的划分了各种不同的子领域,又在每个领域当中统一了名词。统一名词还是比较简单的,最难的是划分领域,我们为此投入了大量的工作,也犯了一些错误,但这些付出是值得的,这之后,我们的沟通变得非常流畅。
IT行业的人员流动率接近25%,这意味着每年技术团队中至少有1/4的新人加入。即便想尽方法让的团队保持稳定,随着敏捷和精益创业的相关思想慢慢成为我们的工作常识,每个项目存在的时间都不会太长,这使得IT团队经常性的重组,有时是团队被打散,有时是同一个系统从一个团队交给了另一个团队。如果缺乏一种有效的反馈机制,那么无论是人员流动还是组织重组,所造成的切换成本都是一个很大的。尽管这个切换成本无法消除,但是尽量减少切换成本是我们每个专业人员应该追求的,尤其是团队中的技术领导者。
技术领导者重音在“领导”,而不在“技术”。尤其在今天,技术就是业务。优秀的技术领导者更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救火队员,只是被动的响应,尽管救火队员常常因为很容易被人看到而获得一些关注和赞扬,但在中国的文化里,我们都知道还有更高一层的境界,这个境界存在于很多典故中,比如上医治未病,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同理,软件开发领域的技术领导者们也应该努力使大多数问题发生的基础消灭于无形,这就需要我们走出舒适区,深入到软件开发的第一现场,进行现场管理。
⑵ 软件工程中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楼主,软件工程项目管理根据我的理解应该是包括;项目范围管理 ,需求和迭代管理 \时间管理,方法和模板管理,费用管理,承诺管理,质量管理,执行管理,沟通管理,现状调查,资源管理,问题和风险管理,采购管理,整体管理。这些功能8thManage的项目管理软件都具有,如果您想了解更详细的资料可以上它的官网。
.
⑶ 简答题 软件工程管理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启动阶段1与客户,sponsor 高层沟通明确需求及或得相关支持2明确项目目标的定位计划阶段1明确项目范围2全面的风险识别3各关键干系人的识别与沟通计划实施与监控阶段1根据沟通计划、与项目干系人进行良好的沟通2严格监控项目进度 即使协调解决问题3重点跟踪监控高风险任务、并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收尾阶段1顺利完成项目评估和验收2成功和识别的经验总结3完整的项目信息归档
⑷ 请问软件工程中,PL PM PT PG分别代表什么职位啊
PL是项目组长,PM是项目经理,PT是项目测试人员,PG是项目编程人员。
项目组长职责:配合项目经理工作,管理组内成员,完成小组计划工作。
项目经理职责:全面掌管项目人员、进度,以及跟甲方沟通。
项目测试人员职责:对项目编程人员开发的程序进行测试,发现隐藏BUG。
项目编程人员:按照项目组长安排,进行项目开发编程。
(4)软件工程沟通管理扩展阅读
项目经理为整个项目的第一责任人。项目经理对《质量检查报告》中的所有细则负首要责任。
项目经理必须有效掌控项目开发的各个环节,协助、指导项目组成员的工作,及时发现并处理项目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项目组成员的工作进行合理的评价。
负责管理和控制项目全过程的质量、进度。分析偏差,采取纠正措施。如果发现项目实际进展显著偏离计划,则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⑸ 怎样与用户有效沟通以获取用户的真实需求 软件工程
做软件工程就像交朋友一样、越了解对方越容易相处、所谓的需求也就是在行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你不了解人家人家、当然搞不懂人家所需要的和所说的了。不一定要精通、但一定要有深入的认识。
⑹ 关于IT职场沟通与交流。
如何成为职场沟通高手
在这个季节里,虽然仍有一些毕业生在苦恼地“待就业”,但更多的大学生还是意气风发地告别菁菁校园,成为职场新人。新人有干事业的冲劲,有对成功的渴望,但也忐忑不安,对职场带有几分懵懂。在这个新人与职场相互磨合的时期,希望我们的“新人上路”栏目能给您一点启发。
几乎在每一个招聘职位要求中,“善于沟通”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条。大多数老板宁愿招一个能力平平但沟通能力出色的员工,也不愿招聘一个整日独来独往、我行我素的所谓英才。能否与同事、上司、客户顺畅地沟通,越来越成为企业招聘时注重的核心技能。而对初入职场的“菜鸟”们来说,出色的沟通能力更是争取别人认可、尽快融入团队的关键。职场新人如何成为沟通高手?赫敦管理顾问(上海)有限公司首席顾问张建勤对此颇有一番研究。
职场沟通三原则
张建勤认为,很多人一提起沟通就认为是要善于说话,其实,职场沟通既包括如何发表自己的观点,也包括怎样倾听他人的意见。沟通的方式有很多,除了面对面的交谈,一封EMAIL、一个电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是沟通的手段。职场新人一般对所处的团队环境还不十分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沟通要注意把握三个原则:
*找准立场。职场新人要充分意识到自己是团队中的后来者,也是资历最浅的新手。一般来说,领导和同事都是你在职场上的前辈。在这种情况下,新人在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应该尽量采用低调、迂回的方式。特别是当你的观点与其他同事有冲突时,要充分考虑到对方的权威性,充分尊重他人的意见。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也不要过于强调自我,应该更多地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
*顺应风格。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管理制度、不同的业务部门,沟通风格都会有所不同。一家欧美的IT公司,跟生产重型机械的日本企业员工的沟通风格肯定大相径庭。再如,HR部门的沟通方式与工程现场的沟通方式也会不同。新人要注意观察团队中同事间的沟通风格,注意留心大家表达观点的方式。假如大家都是开诚布公,你也就有话直说;倘若大家都喜欢含蓄委婉,你也要注意一下说话的方式。总之,要尽量采取大家习惯和认可的方式,避免特立独行,招来非议。
*及时沟通。不管你性格内向还是外向,是否喜欢与他人分享,在工作中,时常注意沟通总比不沟通要好上许多。虽然不同文化的公司在沟通上的风格可能有所不同,但性格外向、善于与他人交流的员工总是更受欢迎。新人要利用一切机会与领导、同事交流,在合适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小心踩了沟通不当的“地雷”
沟通是面双刃剑,说了不该说的话、表达观点过激、冒犯了他人的权威、个性太过沉闷,都会影响你的职业命运。因为沟通出现问题而给职业生涯带来不利的案例很多,那么新人在沟通中到底需要避免哪些“雷区”?
1、仅凭个人想当然来处理问题。有些新人因为性格比较内向,与同事还不是很熟悉,或是碍于面子,在工作中碰到问题,遇到凭个人力量难以解决的困难,或是对上司下达的工作指令一时弄不明白,不是去找领导或同事商量,而是仅凭自己个人的主观意愿来处理,到最后往往差错百出。
建议:新人在工作经验不够丰富时,切忌想当然地处理问题,应多向领导和同事请教,这样一来可以减少工作中出差错的机会,二来也能加强与团队的沟通,迅速融入团队。
2、迫不及待地表现自己。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刚刚参加工作的新人总是迫不急待地把自己的创新想法说出来,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而实际上,你的想法可能有不少漏洞或者不切实际之处,急于求成反而会引起他人的反感。
建议:作为新手,处在一个新环境中,不管你有多大的抱负,也要本着学习的态度,有时“多干活儿少说话”不失为好办法。
3、不看场合、方式失当。上司正带着客户参观公司,而你却气势汹汹地跑过去问自己的“四金”从何时开始交,上司一定会认为你这个人“拎不清”;开会的时候你总是一声不吭,而散会后却总是对会议上决定的事情喋喋不休地发表观点,这怎能不引起他人反感……不看场合、方式失当的沟通通常会失败。
建议:新人在沟通中要注意察言观色,在合适的场合、用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与他人商讨问题。
⑺ 跪求一份软件工程的项目管理报告,要包括整体管理,范围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沟通管理
项目管理,就是负责本项目开发、实施中与客户的协调、工作安排、掌握项目进度、提交项目相关报告及成果等。因此,它的计划、组织、协调、执行和控制能力,是衡量项目管理人员的一个重要指标。一个项目是否成功,关键在于项目目标的实现以及客户的满意度。也就是项目有两个最基本目标:项目能顺利验收和客户满意度。WISSIP企业应用平台PM项目管理软件,它不仅仅能做简单的计划和报表,还为企业架构一个小型的社会化环境。作为管理者可以轻松的将自己规划好的项目指定到具体的每个人,所有成员都可以随时通过网络访问自己的空间,了解与自己相关的事件。实现从项目立项、启动、计划、执行、控制至项目结束和总结的项目全过程管理,系统通过将达成目标的项目计划分解为可执行的项目任务工作,并对任务进行合理的项目人员、信息、资源和进度的分配集成,实现将项目任务传达安排给项目成员,通过监督项目团队工作任务的执行情况来完成项目执行的管控。 在项目管理各阶段,企业通过项目附件和表单的形式实现项目工作成果的管理,包括各种文档和报表资料等,方便项目经理掌握项目工作进度和成果,项目经理通过系统协助能够对项目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和分析,实时了解项目的进展状况以及资源的实际配置和使用情况,及时发现影响项目进展的因素,从而对项目计划做出调整,保证项目按质按量按时完成。这是项目管理软件都有的功能吧。楼主可以找在线版的PM项目管理软件进行体验的 http://www.wissip.com/SoftShopFuntype-11-1
⑻ 软件项目管理者需要如何学习或者了解哪些软件基础知识
软件工程及项目管理基础知识:
信息系统工程质量管理:质量计划、质量保证、质量控制
软件质量因素:正确性、健壮性、安全性、可用性、适应性、效率、风险、可理解性、可维修性、可测试性、可移植性、可再用性、互运行性。
项目进度控制的重要方法:规划、控制、协调
进度控制所采取的措施如下:1 组织措施2 技术措施3 合同措施4 经济措施5 管理措施
影响进度因素:1 人的因素2 材料和设备的因素3 方法和工艺的因素4 资金的因素5 环境因素
成本管理由4个过程组成:1 资源计划过程2 成本估算过程3 成本预算过程4 成本控制过程
影响工程成本主要因素:1 项目属性2 人员属性3 项目成果属性4 计算机属性5 其他因素
影响工程变更的主要因素:1 工程的生命周期2 工程的计划、组织和管理3 客户需求变化4 新技术、新工艺的影响5 其他外部因素和不可遇见的突发事件
何为风险?控制风险的方法:风险是指某种破坏或损失发生的可能性,风险管理是指识别,评估,降低风险到可以接收的程度并实施适当机制控制风险,保持在此程度之内的过程。控制风险的方法:1 对动作进行优先排序,风险高的优先考虑2 评价风险评估过程中的建议,分析建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3 实施成本/效益分析4 结合技术、操作和管理类的控制元素,选择性价比最好的安全控制5 责任分配6 制定一套安全措施实施计划7 实现选择的安全控制
风险分析的方法与途径: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
项目风险管理应该包括:1 一个风险管理计划,应强调主要项目风险、潜在的影响、解决方案、降低风险的措施2 一个风险预防计划或应急计划,包括降低风险所必需的资源、时间及成本概算3 一个在整个项目周期内自始至终对风险进行测定,跟踪及报告的程序4 应急费用,并将其列入预算。
项目定义并说明项目管理三要素之间的关系:所谓项目,就是在既定的资源和要求的约束下,为实现某种目的而相互联系的一次性工作任务,这个定义包括三层意思:一定的资源约束、一定的目标、一次性任务。项目三角形是指项目管理中范围、时间、成本三个因素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质量处于三角形的中心。它会影响三角形的每条边,对三条边的任何一个更改都会影响质量;质量不是三角形的要素;是时间、成本和范围协调的结果。
项目管理的四大核心领域:范围管理、成本管理、时间管理、质量管理
项目管理的九大知识领域:范围管理、成本管理、进度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管理、采购管理、风险管理和综合管理。
五大项目过程:项目的启动过程,项目计划过程,项目执行过程,项目监控过程,项目收尾过程
何为项目管理及特点:项目管理就是项目的管理者,在有限的资源约束下,运用系统的观点、方法和理论对项目涉及的全部工作进行有效的管理,即从项目的投资决策开始到项目结束的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评价,以实现项目的目标;
项目管理特点:1 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2 项目管理具有创造性3 项目管理需要集权领导并建立专门的项目组织4 项目负责人在项目管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软件的质量特性包括功能性、可靠性、易用性、效率、可维护性、可移植性等六个方面,每个方面都包含若干个子特性:功能性:适合性、准确性、互操作性、依从性、安全性;
可靠性:成熟性、容错性、易恢复性;易用性:易理解性、易学性、易操作性;
效率:时间特性、资源特性;可维护性:易分析性、易改变性、稳定性、易测试性;
可移植性:适应性、易安装性、遵循性、易替换性;
质量管理: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指对确定和达到质量所必须的全总职能和活动的管理,其管理职能主要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软件开发质量管理,就是为了开发出符合质量要求的软件产品,贯穿于软件开发生存期过程的质量管理工作。软件开发质量管理层次初步划分如下:
1 、技术层次(数据、编程、文档)
2 、方法体系层次(措施、项目、过程)
3 、社会因素层次(质量环境、技术标准、业务标准、人员)
目前软件过程改进主要根据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CMMI,其层次分为初始级、可重复级、已定义级、已管理级、优化级
编程质量管理层次可分为黑盒测试、灰盒测试、白盒测试、编译检查、编程规范、编程逻辑、编程优化。
系统分析、设计及实施
系统规格说明书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是:全面、系统、准确、详实、清晰地表达系统开发的目标、任务和系统功能。系统说明书内容如下:1 引言,说明项目的名称、目标、功能、背景、引用资料,文中所用的专业术语等2 项目的概述,(项目的主要工作内容;现行系统的调查情况;新系统的逻辑模型)3 实施计划(工作任务的分解;进度和预算)
⑼ 软件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哪个好
对于软件开发而言,最具影响力的方面是技术可行性,已存在的目标市场以及可完成研发任务的业务资源。因为技术、市场及业务不断变化,研发项目的本质是不可预测的。因此,项目管理软件绝非取代人们的判断而是尽最大可能提供最有效的实时一体化信息以帮助人们做出及时有效的决策。8Manage PPM让软件开发项目启动前做出准备的选择,项目启动后能有效地监控所有动态的进展与变更,并且在有限的市场资讯及业务资源下快速采取高效的行动应对项目的所有问题及其影响。
另外,对软件开发过程中的需求、客户成为项目成员、人才、时间与进度、业务资源、质量、沟通、问题、文档管理与服务等管理。
⑽ 软件工程学和管理学以及心理学的关系,详细点
参考例文篇幅有限制已经上传:
《人工情感:技术与人文的新融合》
肖峰
来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京)2012年1期
【作者简介】肖峰,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华南理工大学思想政治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内容提要】人工情感是当代信息技术研究的前沿领域之一,主要是赋予机器以情感识别和表达的功能,其未来的扩展功能还可用于辅助人的情感感受和表达能力的改善和提高,甚至通过“人造情感”来弥补自然情感的不足,从而丰富人的情感世界,克服情感匮乏等人文问题。人工情感技术拓展了技术与人文交融的新境界,成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新手段,同时也提出了需要我们认真对待的新问题。
【关键词】人工情感/技术/人文/发展
技术与人文是广义的科学(即“科技”)与人文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它无疑成为最能体现科学与人文关系新变化和新面貌的一个侧面。而“人工情感”(ArtificialEmotion)作为当代信息技术最前沿的领域之一,就是我们开拓技术与人文互动的新疆界。人工情感可视为隶属于人工智能的一个新兴分支或高级阶段,也是将情感纳入认知科学研究范围的产物。从“情感电脑”的构想到“情感计算”的提出,再到“人工情感”的确认,该技术从初级到高级,从现实到预想,已经和将要带来一系列关涉人类“情感世界”的新变化,因此它的价值不仅仅体现在技术的先进性上,更体现在其具有的丰富人文意义上,形成当代技术与人文融合的一种新境界,同时也使我们面临新的人文问题。
一、从情感电脑到人工情感
人工情感始于情感电脑的研究,抑或说“情感电脑”是走向人工情感的初始阶段。目前电脑的一个重要缺陷是只能进行逻辑推理,无法理解人的情绪和情感,其好处是“感情中立”,不影响它所做的“工作”的“公正性”,其坏处是它不能成为可与人交流情感的真正的“伙伴”。因此计算机专家提出了“情感计算”的概念,它是指一个系统其能够对人类的情感进行侦测、分类、组织和回应,表现为计算机在与人互动过程中具有情感信息的识别和加工能力,并能针对人的情感做出智能、灵敏、友好的反应。简单地说,就是能判别用户的心情好坏并显示出合适的调节信息,就可使人对之产生高效而又亲切的感觉。例如,当IBM的深蓝计算机如果在国际象棋的比赛中打败卡斯帕罗夫后给他一些安慰,就具备了情感的功能。
“人工情感”是“情感计算”的自然延伸,它是指用人工的方法和技术模仿、延伸和扩展人的情感,使机器具有识别、理解、表达和生成各种情感特征的能力,从而能理解人的喜乐哀乐并见机行事。与此关联,人工情感还要研究抑制不良情绪的机器算法,探讨情感在决策中的作用模式的机器实现,主要是模拟人脑的控制模式,建立感觉、知觉、情感决定行为的数学模型,情感培养的机器算法,甚至还包括灵感(顿悟)产生的机器实现策略。①一定意义上,它就是情感计算的同义语。
作为一个新的学科,“人工情感”的研究目标是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自然情感”,这一目标决定了人工情感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涉及人类学、心理学、脑科学、认知科学、信息科学、人工智能和哲学等。人工情感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情感识别(EmotionRecognition)、情感度量(EmotionMeasurement)、情感理解(EmotionUnderstanding)、情感表达(EmotionRepresentation)、情感生成(EmotionGeneration)、情感处理(EmotionProcessing)、情感控制(EmotionControl)和情感通信(EmotionCommunication)等等。
近几年来,人工情感的研究在各种技术的辅助下不断取得进展。如通过使用特定的仪器,我们可以对面部的微小表情变化进行研究,甚至可以区分真笑和假笑。脸部运动编码系统通过不同编码和运动单元的组合,可以在脸部形成复杂的表情变化,其成果已经被应用于人脸表情的自动识别与合成。情感智能体研究则希望通过情感交互的行为模式,构筑一个能进行情感识别和生成的类生命体,并以这个模型代替传统计算中的有些应用模型(如电脑游戏的角色),使电脑和应用程序更加鲜活,能够产生类似于人的一些行为或思维活动,甚至还可以使计算机从认知型变为直觉型。心理学家认为,人工情感是在人工智能理论框架下的一个质的进步。
在笔者看来,“人工情感”不仅具有上述的始源含义,还应该具有“扩展含义”。这就是从赋予计算机以人的情感扩展到赋予人以人工情感,它可能是从超级计算机中产生出来的情感,将其“植入”到人脑中。这就是将人在体外创造的人工情感反馈回人自身,成为补充、丰富和提高人的情感内容和情感能力的一种新途径:我们可视其为“人工情感”的一种哲学预见或技术“升级版”。具体来说,可从如下四个方面来扩展人工情感的功能。
(1)技术性地帮助理解他人的情感。机器情感的研究中首要的任务就是要让机器识别人的情感,而这种能力也常常是人所缺乏的,由此可将其用于提高人识别(他人)情感状态即觉察人的情感变化的水平,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善解人意”的能力,这是人与人之间实现有效的情感交流的基础条件。(2)技术性地辅助人的情感表达。情感的外部表现即情感表达是一种重要的情感能力。机器的情感表达是当前人工情感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研究如何在计算机或机器人中表达情感模式(如:喜、怒、哀、乐,爱、恨、恩、仇等方面的表情、姿态、声音、语言、动作、行为等)。将这种技术延伸到人身上,用于辅助人的自然情感,增强人的情感表达能力,尤其是帮助那些情感表达有缺陷的人充分地表达自己,也就是治疗情感的表达障碍或表达缺陷。(3)技术性地制造情感——人造情感。“情感生成”作为人工情感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在“情感表达”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在计算机或机器人中模拟或生成情感模式,开发虚拟或实体的情感机器人或具有人工情感的计算机及其应用系统。情感生成技术的延伸,就是情感的人工制造,即用人工情感技术不仅解决表达情感的问题,而且解决“制造情感”的问题,借鉴在机器系统中的情感生成,寻找合适的技术手段在人脑中建构能够产生我们所需要的情感状态的生理或物理化学状态。这种技术可以使一个人在自然状态下难以生成的情感随自己的需要油然而生,无论是诗人的激情,还是政治家的亢奋,或是道德家的悲天悯人,以及寻常百姓的恬静,我们需要什么,人工情感技术就可以提供并在我们的身上产生出这种情感。(4)技术性地克服不良情感。如前所述,人工情感还要研究抑制不良情绪的机器算法,其成果应用于人自身,可以帮助我们克服负面的情感,如沮丧、失望、消沉、悲观、急躁等等。
总之,人工情感技术的未来发展可用于帮助我们感受、产生和表达情感,它也可称之为“高级的人工情感”,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人工情感的人文价值与意义
对人工情感进行的上述扩展,是将仅仅在机器上模仿人的情感扩展为改善和延伸人自身的情感(能力),是从人赋予机器一定的情感能力转变为帮助人提高自身的情感能力和水平,是人工情感作为一种新技术在人文功能上的提升。可以说,一旦人工情感在识别、表达和制造情感方面的能力超过了人在这方面的“自然能力”,就可以帮助人实现上述目标,就如同计算机已经帮助人提高了计算能力一样。一旦实现这一目标,人工情感技术就从仅仅用于改善人机交互发展到介入人的日常生活,提高人与人交往的情感水平,这无疑是一种对当前阶段的人工情感的未来愿景,是一种对人机融合的更高期待。可以从如下方面来进一步理解人工情感的人文价值与意义。
(1)克服个人的情感匮乏。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心理工具,是心理活动的组织者,也是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一个人如果情感能力匮乏,就难以与他人有较好的沟通,影响相应的社会交往效果,甚至陷入疏离社会的孤独之中,严重影响其事业甚至生活的正常展开。由于情感的重要性,它成为人的认知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至于情商的作用并不亚于智商的作用。所以,提高情商也就成为提高人的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目前,人工情感的有关研究已经在人脸表情、姿态分析、语音的情感识别和表达方面获得了一定的进展。在未来它如果能够将对方的情感信息直接读出并输入主体的认知系统中,无疑可帮助人克服情感障碍,使人直接“洞见”他人的情感倾向,也可帮助人表达自己生动而丰富的感情。人工情感在这里起到了类似社会“粘合剂”的作用,使人(尤其是情感匮乏的人)迅速融入到情感生态中,摆脱疏离社会的孤独状况。如果说医学是摆脱身体痛苦的技术,人工情感则可能成为摆脱精神痛苦的技术,它们都是实现人道目的的手段,承载着人文的丰富内涵。
从可设想的伦理制约上,人造情感最主要还是作为一种“治疗手段”,其适应人群为情感匮乏的人;这就是人工情感的治疗性功能——使情感功能上的不正常转变为正常。进一步发展则可能走向“增强”的功能——使情感正常者变为情感超常者。如一个人要想成为诗人,却没有足够的激情和想象力,抑或想要成为政治家,却没有亢奋的精神,此时如果人工情感系统向此人“注入”了这些能力,就是对其实施了“情感增强”的操作。然而“情感增强”和“基因增强”一样,通常是会受到限制的。
(2)解决社会的人文困境。人的精神和道德状况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今天的社会中,不时会有“见死不救”、“有难不帮”、“麻木冷漠”的现象发生,形成了一定范围内的社会性“冷漠病”。如果一个社会普遍缺乏对他人的关爱、助人的热情和道德上追求的精神,就陷入了情感上的人文困境。除此以外,“现代性”向日常生活的全面渗透还带来了日益蔓延的焦虑、忧患、紧张、怀疑等“灵魂的纷扰”。这类不良情绪如果趋向普遍,无疑成为一种社会性的精神病态或情感匮乏。而人工情感可视为帮助我们解决上述人文困境的方式之一。以“技术性幸福感”②到更为丰富的技术性情感,特定的现代技术成为提升人的情感境界的“亲密伙伴”,实际地提高人的精神生活的质量。当然,这里所倡导的绝非“技术万能论”,并非主张只靠人工情感技术去解决社会的人文困境,而是主张在使用传统的人文手段时,技术手段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方案。
(3)开拓人的全面发展的新天地。从一般的意义上,人要想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或“全面发展的人”,就要有健康和丰富的情感世界。由于现实的人总处于有限性中,因此人的精神和人的情感世界也是不完全的。而借助人工情感技术可以部分地去克服这种不完全,帮助我们在情感上“趋利避害”,也就是辅助人的情感导向新的进化,“其进化的方向大致表现为情感的形式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灵活性越来越强,准确性越来越高,前瞻性越来越好,人可以针对各种复杂的价值关系来及时地、灵活地、准确地调节自己情感反应的方向、大小、形式与层次,从而准确无误地指导自己的行为与思想”③。
人工情感不仅可以扩展人的情感交流的广度,还可以加深这种交流的深度,以至于帮助人进入情感体验的新境界——达到人和人之间情感经验的可通约性,一种新的主体间性,由此完成一场情感认识论的革命。
人工情感也可以帮助人成为情感的真正“主人”。一定程度上,对于人的成功,情感因素甚至比智力因素更重要。特殊情感状态的获得,如人的创造性、高效率的思维、高质量的业绩、新纪录的创造等,都需要在特殊的情感状态下才能达到,而这样的状态又不是轻易获取的,此即所谓“不在状态”——即情感因素不能提供有效的支持。情感虽然是一种“主观”现象,但并不一定能为主体的意志左右,并不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东西。可以说,“情感”的驾驭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我们经常会感到自己“不由自主”地被突发性情绪控制,不能摆脱我们并不需要的负面情感,经常由“无名的怒火”在心中燃烧,经常感到自己是情绪的奴隶。而人工情感技术可以提高人对自身情感的控制或驾驭能力、识别和表达水平,发展人在主观世界中的自主性和主体性,人也随之成为情感上更丰富的人,性格上更全面的人。所以从哲学上认识人工情感:它无非是一种主观性作为新的对象被能动性所改造,使主观世界成为更符合人的需要的存在。当我们说“性格决定命运”时,由人工情感辅助我们塑造的“好性格”无疑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促进其生涯的正向发展。
人工情感对人的情感世界的改善甚至可以回馈到人的身体的改善。现代医学发现,人的生理疾病大多数与精神因素相关,因此减少人的负面情绪,改善人的精神状况,是医治生理疾病、恢复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克服负面情绪单靠精神或人文手段是不够的,此时采用人工情感的方式无疑更加有效地达到目标。
从发展的无限性上看,人的自然情感手段有可能不够我们使用,“情何以堪”也许成为“情何以达”,即现有的情感手段难以使人体验和表达新的情感内容。于是必须要有新的情感特征、类型和表现方式不断被人开掘出来,才能不断丰富人的情感生活,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情感需要。这样,“情感创新”就如同“知识创新”一样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精神条件。人工情感由于在“情感的人工创造”上的功能,无疑可引向情感创新,为人类渴求的新情感提供新的服务。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看,情感的人工化,无非是人的能动性向自身领域的扩展,是“改造世界”向主观的高端领域的深入。如果人的情感是主观的、能动的状态或特征,那么人工情感就是原初的主观能动性被技术性的主观能动性所控制导引,这或许是“能动哲学”或“主体性哲学”的一种新境界。
三、人工情感中的人文问题
人工情感研究目前存在大量争论,围绕初级的人工情感大致有三个主要方面:可能性与不可能性的争论、必要性与不必要性的争论,以及现实性与非现实性的争论。本文主要就高级的人工情感来探讨其中可能引发的人文问题。
(1)情感的真实性问题。“人工的”的英文单词artificial本身就有“假的”(虚假的、做作的、造作的)含义,所以一旦有所谓“人工情感”,自然也可以理解为“假的情感”,而人自身生成的情感才是与之对应的“真的情感”。当人工情感可以随意制造后,就难免担忧“假情感”充斥交往场所,使人与人的真实情感有可能更难被把握。更为根本的问题还在于,这种人工的情感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感?一些研究者认为具有有效情感机制的计算机实际并不存在;情感计算机不是有情感的人的替代物。科学家们一致认为情感不是逻辑,大部分是本能的反应:“科学的结论必须靠头脑来决定;你和谁结婚则可能要用心来决定。”这样的决定就是难以计算的认识活动。或者说,当认为情感是认知的时,强调的是它的精神成分;而当认为情感是身体的时,强调的是它的肉体成分。“计算机没有情感却能表达出情感……而实际上不具有任何内在情感。”④
同时,一种人文的敏感性也会随之产生。人工情感的出现,尤其是人造情感的可能出现,也会使我们面临一些新的生存危险,那就是非自然的、伪装的、虚假的情感现象的泛滥。人不仅在生理上因为物质技术而失去自然的本性,而且还会在精神的核心层面上失去自然的本性,技术不仅操纵我们的物质性生存。而且宰制我们的精神性、情感性生存,当人造情感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的情感不再属于我们自己的,而是属于机器(电脑)的。
当然,也可以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我们之所以需要人工物,是因为自然物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人工情感的制造也是基于同样的理由。由此我们可以持这样一种态度,即人工情感如果实在地对我们有用,能用它来解决我们的困难和缺乏,产生出真实的人性的效果,其真假问题也就退居其次了;正如我们常讲汽车轮子是人腿的延长,只要它对我们的交通有用,我们也就不必在意它是不是“真正”的“人腿”了。
(2)情感的属人性问题。人工情感很大程度上是机器造就的或药物刺激的情感,并非源自人自身的生理和心理过程的情感,那么这样的情感是否还具有属人性?
其实,这种担忧也发生于其他人工领域,例如用于治疗的(人造)器官的移植。当越来越多非人的东西被附加到人身上之后,就产生了“我还是我吗”乃至“人将非人”的质疑。其实,“属人性”并非一个永恒固定的概念,人的进化和发展就是不断将那些有利于自己的体外之物(也包括人工制品)不断同化为属己(人)之物。而自从有了对身体的医学治疗之后,尤其是有了人造器官的移植之后,属人性和非属人性的转化就在更多的方面展开,只要那些被移植的人工制品确实是维持人的健康所必需的,以及这些人工物能逐渐减少由它所引起的人体排异反应,越来越“有机地”与人体融合在一起,它们无疑也就被“人化”为人的一部分,从非属人性转变为属人性。这种人机融合体的发展方向无疑也包含人工情感在内,是从人的物质方面的非属人性与属人性之间的转换扩展到精神方面的转换。
这里要避免的无非是技术万能论,即完全抹杀自然进化的功绩,将一切都人工化,使人完全成为人工制品的载体,并被这些东西所主宰,这样的存在物无疑是典型的机器。也就是说,我们谈论的人造情感,其基底或承托还是自然的人本身,这也是保证人工情感之属人性的基础。
(3)情感的个体性与丰富性问题。情感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情感的表现形式具有高度的变化随机性、特征模糊性和个体差异性,也就是极强的私人性或不可通约性。即使面对同一对象,我所体会的激动与别人所体会的激动也是有所不同的,这种不同甚至不可言说,它构成了人的个性或精神差异性的重要方面。那么人工情感如果是源于同一台机器,当其被引入到不同的人那里后,是否会以同一性淹没上述的差异性,导致人在情感上的趋同化或同质化?例如同是“喜悦”,各人的体验是各不相同的,如果在悲伤时通过人工情感技术使我们进入一种“人造的喜悦”状态,那是一种同质化的技术生成状态吗?于是,情感有必要趋同吗?如果需要趋同,那么“标准”的情感模式是什么?
情感的趋同,还可能表现在技术性地消除负面情感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可以通过人工情感技术而让我们时时都处于“欢喜”的状态?如果没有与之对照的负面情感的存在,那么正面的情感也就不复存在。只有在正负情感的对照性体验中才会发现积极情感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情感世界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与现实世界的纷繁复杂性是对应的,要求情感的趋同,就等同于要求世界上万紫千红的事物都变为同一个颜色。其实,甚至病态的情感模式(如林黛玉式)也会形成一种特殊的美。如果都用“健康标准”要求其被“人工地改造”,那会导致什么情形呢?
所以,即使人工情感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日日欢歌、天天高兴,我们也要不时“回过头去”感受一下沮丧和消沉的情绪,让心灵中有一些负面情感的“保留地”。或许这也是人工情感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做到的;但只有这样,它才是一种情感功能上“全面”的技术。
(4)情感的复杂性问题。情感和意志是心灵现象中比知识更复杂的东西。人工情感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对情感的科学化理解与技术化操作来实现的,情感计算机实际是通过对伴随情感的某些生理特征或行为特征的辨识来认识情感,在方法论上是某种程度的还原论,即将心理事件完全还原为生理事件。且不说是否可以进行这样的还原,即便计算机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了情感状态(如,高兴还是不高兴),也不一定能获得情感内容(为什么高兴或不高兴)。一个人可能因为失恋而不高兴,也可能因为失业而不高兴,还可能因为得不到重用而不高兴,此时情感计算系统如何去化解这些不高兴?“识别”表情即使能被机器做到,但更重要和复杂的分析这些表情背后的原因则显得十分遥远,而人的“智力”正是在这方面得以施展的,这就是所谓的真正的“理解人”——一项比认识自然更为复杂的认识活动,其中的许多微妙之处是无法从“机器理解”中得到解决的。
也就是说,虽然科学家可能做出情感计算机,但并不意味着情感完全可以被计算。这也涉及心灵哲学的问题:情感状态作为一种心灵现象是否可以还原为一种神经状态,然后这种神经状态是否可以人工地建构或移植?这是否破坏了情感的神圣性?复杂而神圣的情感是否可表述为显微镜下可观察的神经元的化学或物理活动,进而成为可以被技术性地复制和移植的对象?这正是人工情感的限度问题。也就是说,技术化、科学思维力求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解释和操作应该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人的认识、心理和精神活动中那些神圣的、“附魅”的内容是难以完全被当代信息技术数字化地复制和移植的。
当然,还要警惕人在情感识别、表达和制造上对人工情感的过度依赖,造成自然情感能力的丧失,就如同在记忆、计算上过度依赖工具会造成记忆力和计算能力的退化一样。
所以,人的自然性与技术性之间的张力,在人工情感技术的发展中,同样会尖锐地展现出来。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辩证对接,是我们面对日新月异的科技世界的一个永恒主题。
四、走向技术与人文的新融合
如果不是从人工情感取代自然情感从而过分夸大其意义上去理解这一技术进步,那么它还是可以从多方面为我们理解技术与人文的关系提供新的启示。
人工情感无疑是用技术手段解决人文问题的新尝试。用人文手段解决人的情感问题,是行之千百年的传统路径,具有不可抹杀的历史功绩。但这一路径也不是万能的,否则也就不会有越来越多的“情感问题”乃至社会性的“情感危机”。技术的人文效应,就是技术对人的改变,而这种改变最根本的莫过于精神层面的改变,对精神层面的改变,最激动人心还是对人的情感世界的改变。
可以说,人工情感中的人与技术的互动,也是人与技术之间的互相改变:技术改变人,使人更富有情感,同时人也改变技术,使技术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更加人性化,成为情感的载体和“通信员”。人工情感技术使我们意识到只有自然情感是不够的,尤其是当人的工作和生活中将长时间地与技术性对象打交道时。当人的自然情感因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缺失而无法施展时,或者即使施展也得不到回馈时,人无疑希望自己“交往”的直接对象(技术物)能够“被情感化”而与自己形成一个临时的情感互动环境,使人的情感需求得到一种特殊的满足。这应该说是当代信息技术的一种人性化发展,也是人本技术观的一种内在要求。不仅如此,由于人工情感的高级形式(即人造情感)还为我们展示了未来治疗情感匮乏症的可能性,使得“正常的情感生活”可以在技术的辅助下变得不再“奢侈”,也为紧张忙碌的现代人的精神世界增加更多的绿色空间。人工情感可以使人的发展所获得的技术帮助向更广阔的领域扩展,使人在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技术提升,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这也意味着,技术与人文的融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人工情感形成了情感在人和技术之间的双向给予,这也是人机互动的更高境界:从知性水平的人机互动提升到情感水平的人机互动。
人工情感技术对人的改变甚至可以造就人的新特征。在机器创造出来的情感中长于人自身情感的部分如果被“转移”到人的身体中,成为人的情感的一部分,那么人就成为“情感复合体”——被人工情感改善后的情感存在。于是,人的情感就由两部分情感复合构成:自身本来就有的情感,技术植入的情感(人工情感)。而人工情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力求两种情感的融洽共存,和谐共生。
其实,作为人工情感的理论和技术基础的“情感计算”概念,就明确表达了人文与技术融合的新的观念,那就是情感与计算的相关性,或者说情感的可计算性。通常认为,认识活动中复杂的情感因素,认识中非理性的、非逻辑的跳跃等,都不是计算出来的。但在“情感计算”的倡导者看来,机器性的信息机制可以解释认识中“情感”因素,也就是说,认识的知、情、意应该都能得到信息科学的说明和信息技术的模拟。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罗萨林德·皮卡德教授及其所授领导的课题组明确主张情感的可计算性,认为“情感计算是与情感相关、来源于情感或能够对情感施加影响的计算”,“情感就像思想一样,通过词汇、姿势、音乐、行为以及其他创造性形式的表达来交流”。所以,计算机不一定必须有肉体才能有情感。情感是有可能赋予计算机的,而且从情感计算还可以发展到意志计算。⑤如果说传统计算机(包括应用现有智能计算方法的计算机)只包含了反映理性思维(Thinking)的“脑”(Brain),那么情感计算将为机器增添具有感情思维(Feeling)的“心”(Heart)。⑥一种更加乐观的观点甚至认为,即使是初级的人工情感,如果能够全面实现的话,“不仅可以使计算机具有友好的、人性化的人机界面,更重要的是能够使计算机具有更高的信息处理速度与效率,具有独立的决策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具有创造性和开拓性的思维能力。到了那个时候,从纯逻辑的角度来看,人与机器人之间已经没有任何区别了,只有机器体与肉体之间的区别了,人与机器人之间就可以实现全面的融合,没有明显的界限和本质的区别,彼此可以相互转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也无所谓人与机器之间存在什么矛盾与冲突,这就是人工情感的最终归宿”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