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程管理 >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暂行办法

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暂行办法

发布时间:2021-08-15 15:23:26

Ⅰ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应进行怎样的开发和保护

三江源是相当于我国经济源头的三驾马车,现如今三江源的冰山正在以一个恐怖的速度消失。生态环境,植被,动植物都在遭到人为的破坏,矿山开采和偷猎对保护区破坏严重,三江源一旦枯竭或是间接性枯竭,我国的三江流域的农业,经济将会受到巨大的打击,要保护三江源我们要保护这里的一草一木和有生命力的植被,同时国家还要加大对偷采矿的打击力度。
补充回答: 中华水塔面临生态之忧
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亚洲气候变化的启动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和水源涵养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的世界四大无公害超净区之一。
“三江源被誉为中华水塔、江河之源,黄河总水量的49.2%、长江总水量的25%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源于此。”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诺尔德说。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在全球气候变暖和乱采金矿、滥挖药材等不合理行为的共同作用下,三江源地区的冰川、雪山开始逐年萎缩,众多江河、湖泊和湿地缩小、干涸、沙化、水土流失的面积不断扩大,荒漠化和草地退化问题日益突出,中华水塔面临严重的生态之忧。
日前,通过初审评定的长江源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项目表明,随着全球气候持续变暖,长江源区冰川总面积目前为1051平方公里,比《长江源志》记载的1247平方公里减少了196平方公里,冰川年消融量达9.89亿立方米。冰川大规模消融退缩的速度,已到了令人堪忧的地步。
生态之忧带来了现实的威胁。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州长王玉虎说,多年来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持续恶化,源头来水不断减少,源头数次断流,不仅严重影响到农牧民群众的生存发展,而且直接威胁到三江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水安全和生态环境。
初步遏制生态恶化趋势
素有“千湖之县”美誉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是三江源生态恶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4000多个湖泊中曾经有90%干涸。经过几年的生态治理,这个县的湖泊大都得到恢复,又开始呈现出湖泊星罗棋布、湖水涟漪的千湖美景。
“我们取消了对三江源地区GDP的考核,同时在三江源地区,已经停止砂金的开采,在较大范围内实施了禁牧,同时开展人工降雨,三江源的生态治理工作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青海省省长宋秀岩说。
2003年1月,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涉及青海省玉树、果洛、海南、黄南四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面积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2%。
宋秀岩说,2005年国家批复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投资额达75亿元。这几年在三江源地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认真实施国家的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项目,近年来已经投资接近10亿元来开展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鼠害治理、生态移民、黑土滩的治理等生态保护项目。
“经过近几年的治理,区域内植被有所恢复,涵养水源、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等方面有了一定改善,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转变。”诺尔德说,果洛州目前已治理黑土滩面积5.4万亩,安置生态移民2707户,完成禁牧面积3192.85万亩,减畜169.93万只羊单位。
同处三江源保护区的玉树州完成生态移民6826户,减畜190.25万只羊单位,禁牧3759.94万亩。“通过保护和建设,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王玉虎说。
2006年至2007年监测数据显示,三江源出境水量有所增加,从412.70亿立方米增加到492.76亿立方米。草地生产力也有所恢复,沙障方格的设置有效控制了沙粒的移动,逢大风天气,治沙区不再黄沙弥漫,对公路的危害明显减轻。
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作为中国生态系统最脆弱和原始地区之一,三江源自身调节能力弱,一旦地表植物被破坏,自然恢复周期较长,而人工恢复则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同时,三江源的生态恶化与区域性贫困交织并行。 该地区的16个县中,有7个国家级贫困县、7个省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占当地农牧民总人数的63%,是青海省贫困人口最集中、贫困程度最深、脱贫任务最艰巨的地区。
诺尔德和一些来自青海的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两会”上提出了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目的是要实现各利益主体的“权、责、利”相协调,既要保护好环境,又要帮助当地群众加快发展。
“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日渐突出,生态环境建设急需巨大资金支持。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不仅可以缓解资金紧缺问题,而且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三江源生态效益使用不合理现象,保证生态建设的可持续性。”诺尔德说。
生态补偿在国际上并不鲜见,流经欧洲多国的多瑙河,就建立了下游补偿上游的机制。北京和河北等地在水源地保护方面,也已经作出了一些生态补偿的有益探索。有专家指出,建立更加广泛的生态补偿机制是大势所趋。
“日前,以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三江源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已编制就绪,将成为未来三江源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王玉虎说。

Ⅱ 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

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国家发改委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项目各主管部门、建设单位和项目实施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及广大干部、工程技术人员、科研人员和各族群众,齐心协力,真抓实干,工程建设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新的突破,生态立省战略彰显出人民福祉的深刻内涵。

按照《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省相关部门和地区通力合作,尤其是在项目区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参与下,《规划》确定的20多项工程全面实施,深入推进,实施三年多来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2005-2008年,项目完成退牧还草3360万亩、围栏封山育林182.68万亩、退耕还林9.81万亩、治理黑土滩14.6万亩、地面鼠害防治8122万亩等等,工程实施区植被覆盖度得到明显恢复,目前,工程项目覆盖区水源涵养功能初步得到恢复,“中华水塔”功能有所增加,素有“千湖之县”的黄河源头第一县——玛多县,又开始呈现出湖泊星罗棋布、波光粼粼的壮丽美景。同时,通过退牧还草、禁牧搬迁、鼠害防治、封山育林、黑土滩治理、沙漠化土地治理、水土保持等工程的实施,项目实施区草场恶化趋势减缓,植被恢复效果初显;通过小城镇建设、建设养畜、农牧民科技培训、人畜饮水、能源建设等工程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拓宽了就业渠道,增加了收入;通过科技培训、能源建设、禁牧搬迁、建设养畜等工程的实施,推动了城镇化进程,加快了二、三产业发展,促进了广大干部和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三江源区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

成绩来之不易,成绩浸满汗水。

仅去年一年,省政府就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项目实施工作,明确年度工作任务和奋斗目标,及时总结经验,固强补弱,为工程建设的科学推进创造有利条件。一年来,省发改委、省三江源办和省直相关部门和项目实施区更是克服困难,抢抓机遇,只争朝夕,精心组织,科学实施,修订完善前期工作方案,积极协调建设投资,注重发挥专家优势,规范项目审查程序,力求将所有项目前期工作做深做细。在项目中期评估过程中,各单位各部门通力协作,全面配合,在建设中边评边改,在整改中力求实效,进一步提高了综合管理能力和建设水平。同时,及早动手,编制“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方案,大大加速了三江源工程建设的发展步伐,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已成为青海闯出一条欠发达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成功之路的重大实践活动。

项目实施以来,省委、省政府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提到重要议事日程,当作头等大事来抓。省委书记强卫、省长宋秀岩多次深入项目实施一线视察、指导和调研;副省长徐福顺、邓本太、张光荣走向施工一线,现场办公,及时协调解决实施难点;省人大调研组、省政协调研组先后奔赴所有项目区,实地考察,现场指导。按照省委、省政府“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省上下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当作重要职责,进一步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态势,有力推动了工程建设持续快速发展。为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各项工作任务更好地落到实处,省三江源办受省政府委托与各州(市)人民政府和省直相关部门还签订了年度项目建设目标责任书、党风廉政建设目标责任书。项目区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根据省委考核办的要求,及时分解、细化目标,突出责任主体职能,强化责任落实;各州(市)、县三江源办克服困难,尽全力协调落实年度目标任务,确保了工程建设的稳步推进。省三江源办还专门制定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2008年项目建设监督检查验收工作方案》,进一步加强工程实施的管理和监督检查。省直有关部门按照各自分工,对工程建设实施了“常态化”、“全天候”的监督检查,有效提高了项目管理水平和工程建设质量。

项目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配套的规章制度也为工程建设的科学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尤其是2008年,我省紧紧围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建立了项目实施监督的长效机制,实施了工程建设的月度通报,编制了工程建设档案管理规程。走过不平凡的2008年,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各项年度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无疑对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一年,项目新下达中央专项资金30000万元、禁牧搬迁投资4171万元,加之2007年结转至2008年实施的中央专项投资项目21602万元、退牧还草项目18400万元,四项共计74173万元。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项目当年任务目标为:完成2007年结转至今年的工程投资21602万元,完成2008年新下达项目部分投资11000万元,合计32000万元。截至去年12月底,全年共完成三江源工程投资52542.5万元,超额完成了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年度目标任务。而与完成建设投资同步的是,完成封山育林31.1万亩、沙漠化治理13.03万亩、重点沼泽湿地5万亩、黑土滩治理11.6万亩……

截至目前,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自启动以来共下达专项投资243140万元,共完成投资221509万元,占下达投资的91%。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省还坚持“依托工程、实事求是、因地培训、因人培训”的原则,狠抓科技培训工作。2008年一年,就累计培训管理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1200人,培训农牧民2490人、转产牧民1620人,扶持科技示范户133户。并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报道,为工程建设的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舆论支持。通过深化教育,强化管理,进一步强化了全省三江源系统的自身建设。

时光荏苒,难忘的2008年已经过去。踏上新的征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顺应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呼唤,青海将乘势而上,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不断推向前进,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青海做出新贡献。(

Ⅲ 治理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措施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适宜采取的发展战略是恢复和扩大天然植被,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适量迁移当地居民,停止经济建设、青藏铁路不能超过三江源地区和建设人工草场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故选:B.

Ⅳ 如何在网上搜到青海三江源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总体规划 全文

国家环保网

Ⅳ 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状况

1999年,中国探险协会组织了水资源专家与其他科学家对澜沧江的综合考察,通过考察提出了“开发大西北,保护三江源”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国家林业局、青海省政府、中国科协及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2000年2月2日,国家林业局以林护自字[2000]31号文《关于请尽快考虑建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函》下发青海省。青海省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编写了青海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初步意见,并在2000年3月21日,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讨会”,会议认为:“中华水塔”面临着严重威胁,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大战略任务,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刻不容缓。
青海省人民政府经过认真调研,于2000年5月批准建立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1年9月批准成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01年8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派出专家组赴三江源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依据考察的成果,国家林业局规划院和三江源保护区管理局依制定三江源保护区2001~2010年的10年建设总体规划。
200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Ⅵ 青海省为保护生态环境采取了哪些措施

一、实施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包括:三江源生态恢复、三江源生态移民、全面禁止三江源矿产资源开发等。
二、实施更加严格的工业生产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环保准入标准。
三、全面禁止燃煤,改用天然气。
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种草种树,绿化南北山、绿化海东。
五、设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
六、制定“主体功能区规划”,把超过70%的国土面积确定为禁止开发区,约20%的面积确定为限制开发区。
七、大面积实施人工增雨,改善和增加植被面积。
八、实施大范围的荒漠化治理工程。
九、禁止河流截流、禁止垦荒。
还有一些,想不起来了。这些够了吧?

Ⅶ 三江源地区的环境问题 及保护措施 详细点

三江源地区的保护:
(1)生态意义:三江源地区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2)生态环境问题:
①由于全球气温变暖,冰川逐年萎缩,导致湖泊湿地面积逐渐缩小甚至干涸。
②由于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漠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3)保护措施:
①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②采用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

Ⅷ 青海省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采取的措施包括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该地区主要是保护湖泊、草原、森林和沼泽,选项D符合题意.
故选:D.

Ⅸ 大美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应该如何建立生态平衡

禁牧之惑
此消彼长,野生动物种群不断增加,意味着牲畜不断减少。说到这个,玛多县农牧林业科技局副局长朵华本很纠结,一方面,野生动物增长了,说明生态环境恢复了;但另一方面,大面积的草场禁牧,牧民们不再放牧,都让给了野生动物,让他觉得非常惋惜。
2005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批准实施《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同年8月,三江源生态保护工程正式启动实施,总投资75.07亿元。其中一项,便是实施规模庞大的网围栏工程,其功能,一是分隔草场,二是围栏禁牧。
玛多县天然草原总面积3448.6万亩,扣除山地、湖泊,可利用草场面积2707.9万亩。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玛多县牲畜有60万只,是全国闻名的牧业大县。2005年实施退牧还草政策以来,通过大量的减畜,现在总量只有13万左右。
朵华本说,据初步统计,藏野驴、黄羊、绵羊、鹿这些食草动物,约有20多万只,这个数量,已经远超过了牲畜的数量。
根据多年的牧草检测,高原草场每30亩的产草量,才能满足一只羊的采食量,而一只牦牛,则需要120亩的草场才能养活。玛多县整个草场的面积,保守计算,可以养育大约180万只牲畜。
如今,玛多县现有的牲畜数量,加上野生食草动物,也只有30多万只。也就是说,按照现有的草场面积,还远远没有达到可承受的载畜量。动物减少了,对牧草的采食量减少,草场得以更好地生长,这对于涵养三江源地区的蓄水量,自然大有好处。
但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也给三江源地区带来新的威胁。一个藏野驴的采食量,相当于6只羊的采食量。如果野生动物无节制过快增长,反而会造成草场的新一轮不堪重负。
生活在三江源核心区、还没有实施移民的藏民,已经感受到了野生动物的威胁,尤其是藏野驴,是最让当地牧民头疼的。藏野驴的游击习性,使得它们的活动范围很广,哪里牧草好,藏野驴就会成群结队出现在哪里,抢食羊和牦牛的草。
朵华本说,说服老一辈牧民放弃草场,本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如今看到藏野驴越来越多,很多牧民都有想法,与其让藏野驴吃掉草,为何不让人们放牧呢?
汪永晨告诉记者,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保护三江源,最成功的经验就是减少人为的干预。长期以来,游牧生活和青藏高原的生态系统,维持着一个动态的平衡。并不是野生动物越多越好,野生动物过快增长,也会带来生态问题。
高原暖化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还面临着另一个严峻的挑战——高原暖化。
玛多县农牧林业科技局副局长朵华本告诉记者,大约30年前,玛多县的藏民9月底就已经开始储存冻肉了。但这两年,气温一直上升,冻肉储藏时间一再推迟。记者探访玛多县时是10月21日,藏民们还没有开始储存冻肉。
2012年的黄河,是多年以来水量最为丰沛的一年。黄河上游的唐乃亥水文站,7、8两个月的水位达到56年有观测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兰州段水位高出往年3米多。
黄河源头之处的青海省海南州玛多县,也迎来了丰水之年。朵华本是土生土长的本地藏民,他说,2012年湖水面积扩大,黄河水位上涨,这是往年看不到的。
不过,偶尔的丰沛依然掩饰不了黄河更大的隐忧。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的黄河源头地区,在气候变化的进程中,被显著地影响着。青藏高原是全球同纬度中,平均气温变化最突出的地区,拥有脆弱而敏感的生态系统。因其气候和植被能对气候变化做出迅速响应,一直被称为全球的“气象灶”,是全球气候变化的预警区。
作为地球的第三极,青藏高原对气候变化表现得异常敏感。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对青藏高原生态恶化的影响,要比地球上其他地区更为严重。
青海省气象局提供的一份资料显示:1961年-2010年,青海省年平均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平均气温升温率为每10年升高0.37℃,而同时期,全球平均气温则是每10年升高0.13℃,全国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2℃。
青海省气候中心研究院李林说,尽管今年的黄河水量丰沛,但黄河河源的整体形势却很严峻。黄河一半的水量,靠兰州以上河段补给,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甘肃、青海和四川3省结合部,气候日趋干旱、地表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草地植被涵养水源功能大为降低。
在黄河上游,降水依靠东亚季风,来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到达阿尼玛卿山以后,由于山体抬升气流,形成山前降雨。这几年,降雨量总体上在减少,黄河在玛曲的黄河第一拐,流速10年间降低了15.6立方米/每秒。与此同时,黄河流域的蒸发量却在增大,10年间,平均蒸发量增加了9.6毫米。
气候变化,青藏高原无疑成为最受影响的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三江源区增温率持续上升,加之人类经济活动的增强,冻土呈区域性退化状态,冰川退缩显著增加。尤其是从1987年以后,冰川融水逐渐增多,这一时期,气候变暖对西北来说,似乎是好事情。但从长远来说,却令人担忧。当冰川的消融逐渐加快,雪线持续缩减,冰川对河源的补充就将先增后减——类似抛物线——一样的变化过程。
当拐点来临,黄河源头的冰川融水,可能将难觅踪影。
生态补偿
2006年起,青海取消了对三江源地区的GDP考核,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三江源区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同时严格限制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矿产资源开发。2011年,国务院审议通过了《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决定建立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
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玛多县曾经有金矿开采业被关闭,曾经的小规模的奶业加工厂,也因为原料难以接续而倒闭。位于三江源核心区的玛多县,是生态移民重点县。越来越多的牧民,被移民到定居点。
不过,动员牧民搬迁并不容易,对于这些牧民来说,放弃习以为常的游牧生活,来到城镇定居点,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朵华本说,移民后,国家每年发给每户牧民8000元,连续发放10年。但很多移民并没有学会新的生存手段,生活境遇一落千丈,仅仅靠国家发放的补助,难以维持生活,一时又找不到出路。那些没有搬迁的牧民,也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根据退牧还草政策,牧民减少一只羊,政府有几百块钱的补助。但是按照现在的市场价,一只羊的售价,普遍已经超过了1000元,补贴难以平衡收支。
三江源生态保护是一项关系全国的生态工程,其治理成本应该由流域内的所有地区共同承担。“我们保护得越好,下游发展的条件就越好,那么他们拿一些钱来补偿是应该的。”朵华本说。
理论上,由于生态区要保护生态环境,牺牲了部分的发展权,这一部分机会成本也应纳入补偿标准的计算之中,生态补偿的最低标准应该是直接投入与机会成本相加之和。不过,在实际操作层面,谁来承担这样的牺牲,仍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像玛多这样的三江源地区的政府,没有产业的支撑,无法养活自己,“缺钱”将是长期而艰巨的问题,支付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养老、教育、医疗、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需要稳定的收入来源。既然生不出钱来,从哪里要钱?就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Ⅹ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管理状况

1999年,中国探险协会组织了水资源专家与其他科学家对澜沧江的综合考察,通过考察提出了“开发大西北,保护三江源”的建议。这一建议得到国家林业局、青海省政府、中国科协及中国科学院和有关部门的重视与支持。
2000年2月2日,国家林业局以林护自字[2000]31号文《关于请尽快考虑建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函》下发青海省。青海省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编写了青海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规划初步意见,并在2000年3月21日,由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和青海省人民政府联合召开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可行性研讨会”,会议认为:“中华水塔”面临着严重威胁,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西部大开发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一大战略任务,不仅意义重大,而且刻不容缓。
青海省人民政府经过认真调研,于2000年5月批准建立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并于2001年9月批准成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2001年8月,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办公室派出专家组赴三江源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依据考察的成果,国家林业局规划院和三江源保护区管理局依制定三江源保护区2001-2010年的10年建设总体规划。
2003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国家于2005年建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10年来累计投入的资金接近90亿元,近10万牧民搬离了草原,超过70万户农牧民主动减少了牲畜养殖数量。
经过10年保护,三江源地区生态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水资源量增加近80亿立方米,草地产草量整体提高了30%。但仍存在社会保护参与度不高、牧民增收渠道狭窄,政府各部门权责不清、职能交叉等问题。
2016年4月,青海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部署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提出将力争于5年内建成中国三江源国家公园。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包括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及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鄂陵湖、星星海等地,园区总面积12.31万平方公里。根据部署,青海将以“一年夯实基础工作,两年完成试点任务”为目标推进工作,最终于5年内将园区打造成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先行区,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示范。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的建立,将整合各部门、各地区职能资源实施生态整体系统修复,以理顺三江源保护机制、提升保护科学性。同时更加注重相关农牧民生活的改善,通过合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打造一批可吸纳就业的旅游、有机农牧等绿色产业,让群众共享生态保护红利。

与青海省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管理暂行办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苏州假山景观设计工程 浏览:862
哈尔滨工程造价招聘 浏览:937
建筑工程土建劳务分包 浏览:632
道路监理工程师 浏览:476
安徽工程大学机电学院在本校吗 浏览:370
河北工程大学保研率多少 浏览:287
有学质量工程师的书吗 浏览:479
康乐县建筑工程公司 浏览:569
助理工程师二级 浏览:872
注册安全工程师初级考试时间 浏览:901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课题研究 浏览:881
工程造价图纸建模 浏览:888
辽宁恒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浏览:93
实行施工总承包的工程项目 浏览:737
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兴趣爱好 浏览:316
密歇根理工大学电气工程专业 浏览:388
广西交通工程质量监督站 浏览:31
四川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考研参考书目 浏览:858
有线电视工程建设管理条例 浏览:270
云南工程监理公司排名 浏览: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