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
1、模板安装前,先检查模板的质量,不符质量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
2、柱模板:
1)涨模、断面尺寸不准。
防治措施:根据柱高和断面尺寸设计核算柱箍自身的截面尺寸和间距,以及对大断面柱使用穿柱螺栓,以保证柱模的强度、刚度足以抵抗砼的侧压力。施工应认真按设计要求作业。
2)柱身扭向。
防治措施:支模前先校正柱筋,使其首先不扭向。安装斜撑(或拉锚),吊线找垂直时,相邻两片柱模从上端每面吊两点,使线坠到地面,线坠所示两点到柱位置线距离均相等,即使柱模不扭向。
3)轴线位移,一排柱不在同一直线上。
防治措施:成排的柱子,支模前要在地面上弹出柱轴线及轴边通线,然后分别弹出每柱的另一方向轴线,再确定柱的另两条边线。支模时,先立两端柱模,校正垂直与位置无误后,柱模项技通线,再支中间各柱模板。柱距不大时,通排支设水平拉杆及剪刀撑,柱距较大时,每柱分别四面支撑,保证每柱垂直和位置正确。
3、墙模板:
1)墙体厚薄不一,平整度差。
防治措施:模板设计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龙骨的尺寸和间距、穿墙螺栓间距、墙体的支撑方法等在作业中要认真执行。
2)墙体烂根,模板接缝处跑浆。
防治措施:模板根部砂浆找平塞严,模板间卡固措施牢靠。
3)门窗洞口砼变形。
产生的原因是,门窗模板与墙模或墙体钢筋固定不牢,门窗模板内支撑不足或失效。
4、梁、板模板:
1)梁、板底不平、下挠;梁侧模板不平直;梁上下口涨模。
防治措施:梁、板底模板的龙骨、支柱的截面尺寸及间距通过设计计算决定,使模板的支撑系统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作业中应认真执行设计要求,以防止砼浇筑时模板变形。模板支柱应立在垫有通长木板的坚实的地面上,防止支柱下沉,使梁、板产生下挠。梁、板模板应按设计或规范起拱。梁模板上下口应设销口楞,再进行侧向支撑,以保证上下口模板不变形。
2)板中部下挠,板底与墙、梁四周不平,板模伸入墙、梁内“吃模”,板缝跑浆,出现麻面、蜂窝。
防治措施:板模下部支撑按详图间距布置,支撑垫木方。拉好水平杆和剪力撑,支撑采用满堂红架子,用U 托调节丝杆调整标高。拉通线找平,保证在同一标高上。板铺完后,用水准仪校正标高,并用靠尺找平。板模多次周转使用时,将表面的水泥砂浆清理干净,对变形和四周破损的模板及时修理.
3)板接缝处出现高低差及漏浆
防治措施:同一方格内必须使用同一材质的模板(禁止不同厚度的模板相互混杂)厚度均匀一致,否则应进行筛选;尽量消除引测标高误差,同时在一方格内先定出板边两侧高度,中间部位拉线即可;板缝用快干粉调成腻子状进行封堵。
4)梁侧模或板模夹在砼内
防治措施:模板压向必须正确:即板底模压往梁(柱)侧模上口;正确按照施工流程操作:即安装梁侧模从梁柱接头处向中间安装——板模从梁边向中间安装的顺序。
5)楼梯踏步高度、宽度不均匀,中间外凸。
防治措施:
选用熟练的技工操作,人员相对固定;正确确定楼梯踏步的起止位置,并在侧板上画等分线;踏步侧板未用压条以及楼梯中部未钉反扶梯基。
Ⅱ 涂料质量通病
涂料涂膜病态情况与防治
一、流挂
涂料涂装于垂直物体表面,在涂膜形成过程中湿膜受到重力的影响朝下流动,形成不均匀的涂膜,称为流挂
要使涂膜流动适宜,就要使涂料的流变性处于最适宜的状态,要防止流挂病态的发生,最重要的是要控制在刷涂剪切速率下的涂料粘度。另外,所用溶剂的品种也是重要的因素,因为它影响着粘度的变化。在采用喷涂方法施工时,涂膜厚度要掌握好,喷涂过厚或溶剂挥发速率过慢,也会造成流挂。另外,底材及底层表面状态,以及施工涂装方法和大气的环境条件等也会导致流挂的产生。
二、刷痕、滚筒痕
涂料采用刷涂或滚涂方法施工时,涂膜表面干燥后产生未能流平的痕迹称为“刷痕”或“滚筒痕”, 它明显地影响了涂膜的外观。
预防措施是控制涂料质量,调整施工粘度及环境条件,必要时可添加少量高沸点溶剂或者流平剂。
三、桔皮
桔皮是湿膜未能充分流动形成的似桔皮状的痕迹。施工粘度较高,烘干前的闪蒸时间不当,稀释剂的质量,底材的温度等均会导致涂膜桔皮病态的产生。
预防措施主要是添加适量挥发速度较慢的溶剂,以延长湿膜的流动时间使之有足够时间流平,加入适量流平剂也能减轻涂膜桔皮病态。
四、起粒
起粒是涂装后漆膜表面出现不规则块状物质总称。颜料分散不良、基料中有不溶的聚合物软颗粒或析出不溶的金属盐、溶剂挥发过程中聚合物沉淀、小块漆皮被分散混合在漆中等是造成起粒的主要原因,因此要防止此病态发生,必须注意颜料充分分散、溶剂合理设计、涂料的净化及施工场所环境的的洁净度。
五、缩孔
缩孔也是涂膜因流平性不良出现的病态之一,产生缩孔的主要原因是湿膜上下部分表面张力不同。实际应用时,可以采取加入适宜的流平助剂或低表面张力溶剂来解决,此外,还应注意提高底材的可润湿性。
六、泛白
泛白(变白)现象常发生在挥发型涂料装中,是涂装后溶剂迅速挥发过程中出现的一种不透明的白色膜的情况,这是由于溶剂迅速挥发吸收大量热量导致正在干燥的涂膜邻近的水分凝结在涂膜上面的缘故,有时溶剂含水也会引起泛白,一般来说,溶剂的挥发性越高,漆膜变白的倾向越大。
预报措施是调整好涂料所用溶剂,并适量增加高沸点溶剂,减少挥发快的溶剂用量,控制空气中相对湿度。
七、静电喷涂导电性差
静电喷涂法对所用涂料和溶剂均有一定要求,其中导电性差是经常出现的一种弊病,电阻的调整方法有两种,一是靠溶剂来调整,通常在高电阻涂料中添加电阻低的极性溶剂,二是在设计配方时,添加助剂使其符合静电涂装工艺的要求。
Ⅲ 装修中的油漆施工有哪些质量通病
三分油漆七分施工,油漆刷出来的效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施工不当导致,下面小编给你介绍下墙面施工常见问题与对策,希望能帮助到你。
1、颜色不匀,二次修补接槎明显
原因:配合比掌握不准,掺加料不匀;滚、刷手法不一,或涂层厚度不一;采用单排外架子施工,随拆架子,随堵脚手眼,墙面纹理修补,随补抹灰,随滚、刷,避免因后补灰活与原抹灰层含水不一,造成面层二次修补接槎明显。
防治措施:由专人掌握配比,合理配料,计量要准确;喷、滚、弹面层施工指定专人负责,施工手法一致,面层厚度一致;避免灰层的二次修补,影响涂层美观。
2、面层的空鼓和裂缝
原因:底层抹灰没按要求分格,水泥砂浆面积过大,干缩不一,会形成空鼓及开裂,底层的空裂以致将面层拉裂。
防治措施:打底灰时应按图示要求分格,以解决灰层收缩裂缝。
3、流坠
原因:涂料施工粘度过低,涂膜又太厚;喷涂施工中喷涂压力大小不均,喷枪与施涂面距离不一致。
防治措施:调整涂料的施工粘度,每遍涂料的厚度应控制合理;在施工中应尽量使基层平整,磨去棱角,刷涂料时,用力刷匀;调整空气压力机,使压力均匀,气压一般为0.4~0.6M Pa。喷枪嘴与湿涂面距离调到足以消除此项疵病,并应均匀移动。
4、刷痕
原因:涂料的施工粘度过高,而稀释剂的挥发速度又太快;涂料中的填料吸油性大,或涂料中混进了水分,使涂料的流平性较差;被涂物面对涂料的吸收能力过强,涂刷困难。
防治措施:调整涂料施工粘度,选用配套的稀释剂;刷涂所选用的涂料应具有较好的流平性、挥发速度适宜,若涂料中混入水,应用滤纸吸除后再用;应先用粘度低的涂料封底,然后再进行正常涂刷;纹理处理时应用水砂纸轻轻打磨平整,并用湿布擦净,然后再涂刷一遍涂料。
5、起皮
原因:基层含水率过高;喷涂时,压缩空气中有水蒸气,与涂料混在一起,涂料的粘度较大,涂刷时易夹带空气进入涂层。
防治措施:面板铺贴前,先试铺,试铺后,基层含水率过高时,应在基层充分干燥后,才进行涂饰施工;涂料粘度不宜过大,一次涂膜不宜过厚,喷涂前,检查油水分离器,防止水气混入。
6、涂膜开裂
原因:涂膜干后,硬度过高,柔韧性较差;涂层过厚,表干里不干;受有害气体的浸蚀,如二氧化硫、氨气等;面漆中的挥发成分太多,影响成膜的结合力。
防治措施:面漆的硬度不宜过高,应选用柔韧性较好的面漆来涂饰;面漆的挥发成分不宜过高。
7、桔皮
原因:喷涂压力太大,喷枪口径太小,涂料粘度过大,喷枪与物面间距不当;低点的溶剂用量太多,挥发速度太快,在静止的液态涂膜中产生强烈的对流电流,使涂层四周凸起中部凹入,呈半圆形突起桔纹状,未等流平,表面以干燥形成桔皮;施工温度过高或过低,涂料中混有水分。
防治措施:应熟练掌握喷涂施工技术,调好涂料的施工粘度,选好喷嘴口径,调好喷涂施工压力;应注意稀释剂中高低沸点溶剂的搭配,高沸点的溶剂可适当增多;施工温度过高或过低时不宜施工;在涂料的生产、施工和贮存中不应混进水分,一旦混入应除净后再用;若出现枯皮,应用水砂纸将突起部分磨平,凹陷部分抹补腻子,再涂饰一遍面漆。
Ⅳ 一般抹灰工程常见的质量通病及其防治原因是什么
1.墙体与门窗框交接处抹灰层空鼓、裂缝、脱落
现象:工程竣工后,由于门窗扇开启的振动,门窗框两侧墙面出现抹灰层空鼓、裂缝或脱落。
预防措施:
(1)木砖数量及位置应适当、门窗口上下第4或第5皮砖放置一块,中间木砖间距不大于70cm,木砖应做成燕尾式并做防腐处理,埋设在丁砖层。固定门窗口的钉子长度不得小于lOOcm。木砖如有遗漏,禁用打人木钉代替,应采用图5-1-1所示铁件,用木螺丝同门窗框固定后,再用射钉同墙体固定(混凝土门窗口应采用此法)。
(2)非普通粘土砖及120砖墙砌体,应预先将木砖放置在符合砌体模数的混凝土预制块中待用(非木门窗应预先埋置符合砌体模数的混凝土预制块)。
(3)抹灰前用水洇墙面时,门窗口两侧的小面墙洇水程度应与大面墙相同,且此处为通风口,抹灰时还应当洇水。
(4)门窗框塞缝应作为一道工序由专人负责。木门窗框和墙体之间的缝隙应用水泥砂浆全部塞实并养护,待达到一定强度后再进行抹灰。
(5)门窗口两侧及大面墙必须抹出不小于50mm宽,高度不低于2m的水泥砂浆护角。
(6)木砖尺寸:双面有贴脸(或筒子板)的木砖规格为5cm×11cm×砌体厚(cm);单面有贴脸(或筒子板)的木砖规格为5cm×11cm×(框宽+有贴脸向门膀宽)(cm);无贴脸(或筒子板)的木砖规格为5cm×11cm×8cm(小头),并割成燕尾式(大头12cm)。
治理方法:将空鼓、开裂的抹灰层铲除,如框口松动,用长50~60mm的40×40角钢卧人框内,用木螺丝固定,并用射钉固定在墙体上(图5-1-2),间距同木砖,然后将墙面泅水湿润,重新抹灰。
2.砖墙、混凝土基层抹灰空鼓、裂缝
现象:墙面抹灰后过一段时间,往往在不同基层墙面交接处,基层平整度偏差较大的部位,墙裙、踢脚板上口,以及线盒周围、砖混结构顶层两山头、圈梁与砖砌体相交等处出现空鼓、裂缝情况。
防治措施:
(1)抹灰前的基层处理是确保抹灰质量的关键之一,必须认真做好。
1)混凝土、砖石基层表面砂浆残渣污垢、隔离剂油污、析盐、泛碱等,均应清除干净。一般对油污隔离剂可先用5%~10%浓度的火碱水清洗,然后再用水清洗;对于析盐、泛碱的基层,可用3%草酸溶液清洗。基层表面凹凸明显的部位,应事先剔平或用1:3水泥砂浆补平。使用定型组合钢模或胶合板底模施工,混凝土面层过于光滑的基层,拆除模板后立即先用钢丝刷清理一遍,甩聚合物水泥砂浆并养护;也可先在光滑的混凝土基层刷素水泥底浆一道,素浆用1:3~1:4的乳胶水拌合,刷浆时要适当加压,随即底层抹灰,以1:2.5~1:3的水泥砂浆用1:4乳胶水拌合,厚度不超过5mm,抹平扫毛经24h从相接处起,两边均不小于lOcm。
(2)抹灰前墙面应浇水。砖墙基层一般浇水二遍,砖面渗水深度约8~lOmm,即可达到抹灰要求。加气混凝土表面孔隙率大,但该材料毛细管为封闭性和半封闭性,阻碍了水分渗透速度,它同砖墙相比,吸水速度降低75%~80%,因此,应提前两天进行浇水,每天两遍以上,使渗水深度达到8~lOmm。混凝土墙体吸水率低,抹灰前浇水可以少一些。如果各层抹灰相隔时间较长,或抹上的砂浆已干燥,则抹上一层砂浆时应将底层浇水润湿,避免刚抹的砂浆中的水分被底层吸走,产生空鼓。此外,基层墙面浇水程度,还与施工季节、气候和室内外操作环境有关,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掌握。
(3)主体施工时应建立质量控制点,严格控制墙面的垂直和平整度,确保抹灰厚度基本一致。如果抹灰较厚时,应挂钢丝网分层进行抹灰,一般每次抹灰厚度应控制在8~lOmm为宜。中层抹灰必须分若于次抹平。
水泥砂浆应待前一层抹灰层凝固后,再涂抹后一层;石灰砂浆应待前一层发白后,或用大拇指用力压挤抹完的灰层,五指肚坑但有指纹(七八成干),再涂抹后一层。这样可防止已抹的砂浆内部产生松动或几层湿砂浆合在一起,造成收缩率过大,产生空鼓、裂缝。
(4)全部墙面上接线盒的安装时间应在墙面找点冲筋后进行,并应进行技术交底,作为一道工序,由抹灰工配合电工安装,安装后线盒面同冲筋面平,牢固、方正,一次到位。
(5)外墙内面抹保温砂浆应同内墙面或顶板的阴角处相交。方法一是先抹完保温墙面,再抹内墙或顶板砂浆,在阴角处砂浆层直接顶压在保温层平面上;方法二是先抹内墙和顶板砂浆,在阴角处搓出30°角斜面,保温砂浆压住砂浆斜面。
(6)砖混结构的顶层两山头开间,在圈梁和砖墙间出现水平裂缝。这主要是在北方由于温差较大,不同建材的膨胀系数不同而造成的温度缝。一般做法是将顶层山头构造柱(同标准层相比)适当加密,间距约2~3m;山头开间除有构造柱外,在门窗口两侧增加构造柱。这样使得圈梁和砖墙相交处的间距适当缩短,其伸缩长度分散在各构造柱区间内,有利于温度缝变小或消失。另外,注意屋顶保温层必须超出圈梁外边线,且厚度不应小于15cm,如图5-1-3。
(7)抹灰用的砂浆必须具有良好的和易性,并具有一定的粘结强度。和易性良好的砂浆能涂抹成均匀的薄层,而且与底层粘结牢固,便于操作和能保证工程质量。砂浆和易性的好坏取决于砂浆的稠度(沉人度)和保水性能。抹灰用砂浆稠度一般应控制如下:
底层抹灰砂浆为100~120mm;
中层抹灰砂浆为70~80mm;
面层抹灰砂浆为lOOmm。
砂浆的保水性能是指在搅拌、运输、使用过程中,砂浆中的水与胶结材料及骨料分离快慢的性能,保水性不好的砂浆容易离析,如果涂抹在多孔基层表面上,砂浆中的水分很快会被基层吸走,发生脱水现象,变得比较稠不好操作。砂浆中胶结材料越多,则保水性能越好。水泥砂浆保水性较差时可掺人石灰膏、粉煤灰、加气剂或塑化剂,以提高其保水性。为了保证砂浆与基层粘结牢固,抹灰砂浆应具有一定的粘结能力,抹灰时可在砂浆掺入乳胶、108胶等材料。
(8)抹灰用的原材料和使用砂浆应符合质量要求。由于砂浆强度会随着停放时间延长而降低,一般在20~3012的情况下,水泥石灰砂浆放置4—6h后强度降低20%~30%,lOh后降低50%左右;当气温高于3012时,下降值还会增加5%~10%。因此,抹灰用的水泥砂浆和混合砂浆应分别在拌合后3h和4h内使用完毕;当气温高于3012,必须在2h和3h内使用完毕。
(9)墙面抹灰底层砂浆与中层砂浆配合比应基本相同。一般混凝土砖墙面底层砂浆不宜高于基层墙体,中层砂浆不能高于底层砂浆,以免在凝结过程中产生较强的收缩应力,破坏底层灰或基层而产生空鼓、裂缝等质量问题。加气混凝土的抗压强度约为3~5MPa,因而加气混凝土墙体底层抹灰使用的砂浆强度不宜过高,其抹灰工艺为:
1)抹石灰砂浆
配合比1:3(灰膏:中砂)石灰砂浆抹底灰,隔日抹中层灰(配合比同底层),再抹麻:刀灰面层。
2)抹混合砂浆
配合比1:2:9(水泥:灰膏:中砂)混合砂浆打底,厚8~lOmm,中层配合比同底层或用1:3(灰膏:中砂)石灰砂浆,厚8~lOmm,需隔日施抹,面层为麻刀灰或纸筋灰。配合比1:1:6(水泥:灰膏:中砂)混合砂浆,先喷1:3~4(108胶:水)108胶水溶液一道后施抹1:1:6底灰(厚8~lOmm),压实搓毛,隔日抹中层,厚度5~8mm,刮平压实搓毛,再施抹面层3~5mm厚(中层、面层配合比同底层),严禁用素水泥浆挂面。待干燥后(含水率不大于8%)可进行贴壁纸、刷油漆等工作。3)踢脚板、墙裙需用水泥砂浆打底、罩面的部位,不宜使用加气混凝土块砌体,宜采用空心承重粘土砖砌筑。避免因水泥砂浆同砌体强度差异过大而产生空鼓、裂缝等现象。
4)加强抹灰中各层之间的检查与验收,发现空鼓、裂缝应及时铲除并修补,不要等到面层施工后再进行验收。
(10)抹灰工程使用的水泥除有合格证外,还应进行凝结时间和安定性复验,合格后才能使用。
(11)禁止使用淘汰材料(如107胶),108胶应满足游离甲醛含量≤1g/kg,并应有试验报告。
3.抹灰面层起泡、开花、有抹纹
现象:抹灰面层施工后,由于某些原因易产生面层起泡和有抹纹现象,经过一段时间有的现面层开花现象。
预防措施
(1)纸筋(麻刀)灰罩面,须待底子灰五六成干后进行;如底子灰过干应先浇水湿润;罩面时应由阴、阳角处开始,先竖着(或横着)薄薄刮一遍底,再横着(或竖着)抹第二遍找平,两遍总厚度约2mm;阴、阳角分别用阳角抹子和阴角抹子捋光,墙面再用铁抹子压一遍,然后顺抹子纹压光。
(2)水泥砂浆罩面,应用1:2~1:2.5水泥砂浆,待抹完底子灰后,第二天进行罩面,先薄薄抹一遍,跟着抹第二遍(两遍总厚度约5~7mm),用刮杠刮平,木抹子搓平,然后用钢皮抹子揉实压光。当底子灰较干时,罩面灰纹不易压光,用劲过大会造成罩面灰与底层分离空鼓,所以应洒水后再罩面抹压。当底层较湿不吸水时,罩面灰收水慢,当天如不能压光成活,可撒上1:1干水泥砂(禁用素水泥)粘在罩面灰上吸水,待干水泥砂吸水后,把这层水泥砂浆刮掉后再压光。
(3)纸筋(麻刀)灰用的石灰膏,淋灰时最好先将石灰块粉化后再装入淋灰机中,并经过不大于3mm×3mm的筛子过滤;石灰熟化时间不少于30d;严禁使用含有未熟化颗粒的石灰膏。采用磨细生石灰粉时也应提前3d熟化成石灰膏。
治理方法:
墙面开花有时需经过1个多月的过程,才能使掺在灰浆内未完全熟化的石灰颗粒继续熟化膨胀完,因此,在处理时应待墙面确实没有再开花情况时,才可以挖去开花处松散表面,重新用腻子找补刮平,最后喷浆。
3.混凝土顶板抹灰空鼓、裂缝
现象:混凝土现浇楼板底抹灰,往往产生不规则的裂纹,预制空心楼板抹灰后沿板缝产生纵向裂缝和空鼓现象。
预防措施:
(1)预制楼板安装采用硬架支模,使楼板端头同支座处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整体,如图5-1-4。
(2)预制楼板灌缝的时间最好是选择隔层灌缝,可避免灌缝后产生施工荷载,也便于养护。
(3)预制楼板灌缝的具体要求:
1)楼板安装下板缝不小于3cm,如有埋线管,下板缝不小于5cm。
2)认真清扫板缝,除去杂物,吊凹形板缝。
3)灌缝前充分浇水湿润板缝,刷水灰比为0.4~0.5的素水泥浆一道,再浇灌坍落度为50~70mm的C20细石混凝土并捣固密实。
4)专人养护,避免混凝土过早失水。
5)灌缝水泥优先选用普通硅酸盐水泥,以便提高灌缝混凝土早期强度。
6)现浇混凝土板抹灰前应将底表面杂物清理干净。使用钢模板的楼板底表面应用10%的火碱水溶液将油污清洗干净,楼板的蜂窝麻面用l:2水泥砂浆修补抹平,凸出部分混凝土剔凿平整,预制板的凹缝用1:2水泥砂浆勾抹平整。
7)为了使底层砂浆与基层粘结牢固,抹灰前一天顶板应喷水湿润,抹灰时再洒水一遍。现浇混凝土顶板抹灰,底层砂浆用1:0.5:1混合砂浆,厚度2~3mm,操作时顺模板纹方向垂直抹,用力将底灰挤入顶板缝隙中,紧跟抹中层砂浆找平。凝土板和使用钢模现浇的混凝土楼板,抹底层砂浆时,宜采用1:1水泥砂浆加
水泥重量20%的乳胶或108胶搅匀,用钢皮抹子抹2~3mm厚,并随手扫毛,第二天喷水养护,第三天再抹1:3:9混合砂浆找平,厚约6mm,待找平层有六七成千时,即抹罩面纸筋(麻刀)灰;各层抹灰总厚度应控制在12mm左右。混凝土顶板抹灰,一般应在上层地面做完后进行。治理方法:预制楼板顺板缝裂缝较严重者应从上层地面上剔开板缝,重新认真施工;如裂缝不十分严重,可将顶缝处剔开抹灰层60mm宽,认真勾缝后,用108胶粘玻纤带孔网带条(一般成品50mm宽),再满刮108胶一遍,重新抹灰即可。
Ⅳ 一般抹灰工程常见的质量通病及其防治原因是什么
一)抹灰层空鼓
1.现象
抹灰层空鼓表现为面层与基层,或基层与底层不同程度的空鼓。
2.原因分析
(1)底层与基层未处理,或处理不认真,清理不干净,或抹灰面未浇水,浇水量不足、不均匀。
(2)抹灰层表面过分光滑,又未采取技术措施处理。
(3)抹灰层之间的材料强度差异过大。
3.防治措施
(1)抹灰前必须将脚手眼、支模孔洞填堵密实,对混凝土表面凸出较大的部分要凿平。
(2)必须将底层、基层表面清理干净,并于施工前一天将准备抹灰的面浇水润湿。
(3)对表面较光滑的混凝土表面,抹底灰前应先凿毛,或掺 107胶水泥浆,或用界面处理剂处理。
(4)抹灰层之间的材料强度要接近。
二)抹灰层裂缝
1.现象
抹灰层裂缝是指非结构性面层的各种裂缝,墙、柱表面的不规则裂缝、龟裂,窗套侧面的裂缝等。
2.原因分析
(1)抹灰材质不符合要求,主要是水泥强度或安定性差,砂子含粉尘,含泥量过大或砂粒径过细。
(2)一次抹灰太厚或各层抹灰间隔时间太短,或表面撒干水泥等而引起收缩裂缝。
(3)基层由两种以上的材料组合的拼接部位处理不当或温差而引起裂缝。
3.防治措施
(1)抹灰用的材料必须符合质量要求,例如水泥的强度与安定性应符合标准;砂不能过细,宜采用中砂,含泥量不大于3%;白灰要熟透,过滤要认真。
(2)基层要分层抹灰,一次抹灰不能厚;各层抹灰间隔时间要视材料与气温不同而合理选定。
(3)为防止窗台中间或窗角裂缝,一般可在底层窗台设一道钢筋混凝土梁,或设3φ6的钢筋砖反梁,伸出窗洞各330mm。
(4)夏季要避免在日光曝晒下进行抹灰,对重要部位与曝晒的部分应在抹灰后的第二天洒水养护7d。
(5)对基层由两种以上材料组合拼接部位,在抹灰前应视材料情况,采用粘贴胶带纸、布条,或钉钢丝网或留缝嵌条子等方法处理。
(6)对抹灰面积较大的墙、柱、檐口等,要设置分格缝,以防抹灰面积过大而引起收缩裂缝。
三)抹灰层不平整
1.现象
抹灰层表面接槎明显,或大面呈波浪形,或明显凹凸不平整。
2.原因分析
(1)基层刮糙未出柱头(冲筋),或未做塌饼。
(2)抹灰过程中刮尺使用不当,或长度不足(<2m)。
(3)面层抹灰后没有适时找平压光,隔天发现不平整,已无法找平压光(实际上是少一道再找平压光工序)。
3.防治措施
(1)基层刮糙前应弹线出柱头或做塌饼,如果刮糙厚度过大,应掌握“去高、填低、取中间”的原则,适当调整柱头或塌饼的厚度。
(2)应严格控制基层的平整度,一般可选用大于2m的刮尺,操作时使刮尺作上下、左右方向转动,使抹灰面(层)平整度的允许偏差为最小。
(3)纸巾灰墙面,应尽量采用熟化(熟透)的纸巾;抹灰前,须将纸巾灰放入砂浆拌和机中反复搅拌,力求打烂、打细。可先刮一层毛纸巾灰,厚为15mm左右,用铁板抹平,吸水后刮衬光纸巾灰,厚为5~10mm,用铁板反复抹平、压光。
四)分格缝不规范
1.现象
分格缝不平直、深浅不一致,宽度不适中,缝起点或终点上下与左右不统一,缝口缺棱角或粗糙,嵌缝不密实、不光洁。
2.原因分析
(1)两条分格条镶接时未吻合或不平直,或分格条变形。
(2)分格条制作不规范:厚度不一致、宽度不统一,两侧下部未割角。
(3)在嵌条面上的砂浆未及时清除,或取条的时间与方法不当。
3.防治措施
(1)分格条材料要选好,少用木条,宜用塑料条与玻璃条;条子必须顺直,厚度与宽度统一(一般厚为3~5mm,宽为12~20mm),下部应割角。
(2)对墙、柱要拉通线,弹出横向水平分格线或竖向垂直分格线;水平分格条一般应粘(贴)在水平线下边,垂直分格条应粘在垂直线右侧;分格条起点与终点上下左右应一致。
(3)分格条有固定分格条与取出分格条两种,玻璃条与凹形塑料条为固定不取出的分格条。
(4)分格条取出的时间与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分格条用水泥砂浆固定后,待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才能取出分格条;二是分格条用水泥砂浆固定后,当天就抹面层(抹罩面灰),等压光或蟹毛后,应将分格条上水泥砂浆清刷干净,即可取出分格条。
(5)分格缝(指取出分格条)必须用水泥浆嵌密实;刷黑漆时,应用美术笔将缝底涂黑,不能污染缝边,否则会产生视觉差,似乎分格缝不平直。
五)阴阳角不方正
1.现象
外墙大角,内墙阴角,特别是平顶与墙面的阴角四周不丢通、不方正;窗台八字角(仿古建筑例外)。
2.原因分析
(1)房屋主体结构与楼层标高、轴线等几何尺寸不正确,抹灰过程中没有随时用阴、阳角器等质检工具进行检测,未及时纠正偏差。
(2)施工操作程序不规范,不重视阴、阳角应找方的操作要求。
3.防治措施
(1)抹灰前应在阴阳角处(上部)吊线,以1.5m左右相间做塌饼找方,作为粉阴阳角的“基准点”;阳角护角线必须粉成“燕尾形”,其厚度按粉刷要求定,宽度为50~70mm,且小于60°。
(2)阴阳角抹灰过程中,必须以基准点或护角线为标准,并用阴阳角器作辅助操作;阳角抹灰时,两边墙的抹灰材料应与护角线紧密吻合,但不得将角线覆盖。
(3)水泥砂浆粉门窗套,有的可不粉护角线,直接在两边靠直尺找方,但要在砂浆初凝前运用转角抹面的手法,并用阳角器抽光,以预防阳角线不吻合。
(4)平顶粉刷前,应根据弹在墙上的基准线,往上引出平顶四个角的水平基准点,然后拉通线,弹出平顶水平线;以此为标准,对凸出部分应凿掉,对凹进部分应用1:3水泥砂浆(内掺107胶)先刮平,使平顶大面大致平整,阴角通顺。
六)滴水线不标准
1.现象
滴水线的宽度与深度不符合规范要求,鹰嘴不标准,有的在上窗套未做滴水线,导致局部倒爬水。
2.原因分析
雨蓬、檐口、阳台、上窗套等,有的是图纸上未标明,有的是施工操作遗漏;有的对滴水线的做法不统一,随意性很大,故即使做滴水线也起不到挡水的作用。
3.防治措施
(1)雨蓬、檐口、阳台、上窗套、窗台下等边缘部位必须做滴水线。
(2)滴水线形式大致可分为四类(种):一类为凹形;二类为凸形,这两种滴水线其高(深)与宽均应大于或等于10mm,且距外边缘大于或等于20mm;三类为台阶形,宽度为20~50mm,厚度为10~20mm;四类为鹰嘴形,其高(厚)大于或等于15mm,宽(长)大于或等于30mm。
(3)各类滴水线必须用水泥砂浆(1:2.5或1:2)分层抹灰,压光密实,线条顺直,根部清晰光洁。
七)淌水坡向不正确
1.现象
(1)女儿墙、阳台栏板等压顶淌水(流水)坡向不正确,造成外墙面局部挂黑。
(2)外墙窗台坡度大小不统一、不适中。
2.原因分析
(1)女儿墙、阳台栏板等压顶淌水(流水)坡向朝外,或水平,或虽朝里但坡度过小,造成雨水与积灰向外流淌,致使外墙面局部挂黑。
(2)确定的外墙安装窗框的标高与窗台口的标高不合适,窗台坡度过大或过小。
3.防治措施
(1)女儿墙、阳台栏板等压顶淌水坡向应朝里,且坡度要大一点,使雨水与积灰向里(内)流淌,可减少与预防外墙面挂黑。
(2)外墙安装窗框与窗台口的高度要事先合理确定,一般做法为室内外窗台高差为20mm左右,窗框与窗台间隙用水泥砂浆勾成半圆弧,且缩进窗框1~2mm;窗台口应再下降20~30mm,这样的淌水坡度较为适中。
八)窗台线不统一
1.现象
常见房屋底层窗台标高不一致,台口线横向不水平,竖向上下不对齐;有的台口呈大小头,有的窗台两端伸出长度不相同。
2.原因分析
(1)窗台砌筑质量差。
(2)粉窗台前横、竖方向没有拉通线,没有严格遵循窗台必须符合内高外低的规范要求。
3.防治措施
(1)粉窗台前,横、竖方向必须拉通线,作标记,以确保台口横向在一条水平线上,竖向上下垂直(对齐)。
(2)粉窗台时,必须严格遵守内高外低的规范要求(详见6.1.7防治措施)。
Ⅵ 涂料施工常见质量通病有哪些如何处理
外墙涂料质量控制通病有:1、脱色;2、色差;3、粘结强度不够脱皮;4、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