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软件工程 原型模型
原型法适用于用户没有确定其需求的明确内容的时候。他先是根据已给的和分析的需求,建立一个原始模型,这是一个可以修改的模型(在声明周期法中,需求分析一般不再多修改)。在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都把有关信息相互反馈,直至模型的修改,使模型趋于完善。在各个过程中,用户的参与和决策加强了,最终的结果更适合用户的要求。这种原型技术有分为三类:抛弃式、演化式和递增式。原型法成败的关键及效率的高低关键在于模型的建立和建模的速度。 原型法的优点是:可以解决在产品开发早期需求不确定的问题(不确定性、二义性、不完整性、含糊性等),可以明确并完善需求、探索设计选择方案、发展为最终产品。 原型法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需要在正式的代码开发之前进行必要的原型开发,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工作量,尤其采用抛弃型原型,更是如此。
正确的有 1 2 3 5 6 7 9 10
⑵ 软件工程的分析模型是什么
对象模型,动态模型,功能模型
⑶ 运用软件工程知识说明常用软件开发模型,要说6种啊,常用的
瀑布模型 原型模型 增量模型 螺旋模型 RAD模型 基于构建的开发模型
⑷ 总结归纳主要的软件工程模型,并任意选定其中的一种过程模式,介绍其特点及你对该模型的理解。
主要的软件过程模型有:瀑布模型,演化模型(如增量模型、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和形式方法模型等。
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是1970年有W.Royce提出的,它给出了软件生存周期活动的固定顺序,上一阶段的活动完成后向下一阶段过渡,最终得到所开发的软件产品。瀑布模型如下图所示,有时也称为软件生存周期模型。
瀑布模型中,上一阶段的活动完成并经过评审后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活动,其特征是:
(1)接受上一阶段的结果作为本阶段活动的输入。
(2)依据上一阶段活动的结果实施本阶段应完成的活动。
(3)对本阶段的活动进行评审。
(4)将本阶段活动的结果作为输出,传递给下一阶段。
瀑布模型是最早出现的也是应用最广泛的过程模型,对确保软件开发的顺利进行、提高软件项目的质量和开发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瀑布模型也逐渐暴露出它的不足。首先,客户常常难以清楚地描述所有的要求,而且在开发过程中,用户的需求也常常会有所变化,使得不少软件的需求存在着不确定性;在某个活动中发现的错误常常是由前一阶段活动的错误引起的,为了改正这一错误必须回到前一阶段,这就导致了瀑布的倒流,也就是说,实际的软件开发很少能按瀑布模型的顺序没有回流地顺流而下。其次,瀑布模型使得客户在测试完成以后才能看到真正可运行的软件,此时,如果发现不满足客户需求的问题(由于需求不确定性),那么修改软件的代价是巨大的。
不是任何软件都可采用瀑布模型的,瀑布模型适合于结构化方法,也就是面向过程的软件开发方法。软件项目或产品选择瀑布模型必须满足下列条件:在开发时间内需求没有或很少变化;分析设计人员应对应用领域很熟悉;低风险项目(对目标、环境很熟悉);用户使用环境很稳定;用户除提出需求以外,很少参与开发工作。
⑸ 软件工程XP模型简介
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简称为SE)是一门研究用工程化方法构建和维护有效的、实用的和高质量的软件的学科。它涉及到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软件开发工具,系统平台,标准,设计模式等方面。
在现代社会中,软件应用于多个方面。典型的软件比如有电子邮件,嵌入式系统,人机界面,办公套件,操作系统,编译器,数据库,游戏等。同时,各个行业几乎都有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比如工业,农业,银行,航空,政府部门等。这些应用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得人们的工作更加高效,同时提高了生活质量。
软件工程师是对应用软件创造软件的人们的统称,软件工程师按照所处的领域不同可以分为系统分析员,软件设计师,系统架构师,程序员,测试员等等。人们也常常用程序员来泛指各种软件工程师。
软件工程(SoftWare Engineering)的框架可概括为:目标、过程和原则。
(1)软件工程目标:生产具有正确性、可用性以及开销合宜的产品。正确性指软件产品达到预期功能的程度。可用性指软件基本结构、实现及文档为用户可用的程度。开销合宜是指软件开发、运行的整个开销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这些目标的实现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存在很多待解决的问题,它们形成了对过程、过程模型及工程方法选取的约束。
(2)软件工程过程:生产一个最终能满足需求且达到工程目标的软件产品所需要的步骤。软件工程过程主要包括开发过程、运作过程、维护过程。它们覆盖了需求、设计、实现、确认以及维护等活动。需求活动包括问题分析和需求分析。问题分析获取需求定义,又称软件需求规约。需求分析生成功能规约。设计活动一般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概要设计建立整个软件系统结构,包括子系统、模块以及相关层次的说明、每一模块的接口定义。详细设计产生程序员可用的模块说明,包括每一模块中数据结构说明及加工描述。实现活动把设计结果转换为可执行的程序代码。确认活动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实现完成后的确认,保证最终产品满足用户的要求。维护活动包括使用过程中的扩充、修改与完善。伴随以上过程,还有管理过程、支持过程、培训过程等。
(3)软件工程的原则是指围绕工程设计、工程支持以及工程管理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原则。
一、软件工程概述
概念:应需而生
软件工程是一类工程。工程是将理论和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科学。就软件工程而言,它借鉴了传统工程的原则和方法,以求高效地开发高质量软件。其中应用了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管理科学。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用于构造模型与算法,工程科学用于制定规范、设计范型、评估成本及确定权衡,管理科学用于计划、资源、质量和成本的管理。
软件工程这一概念,主要是针对20世纪60年代“软件危机”而提出的。它首次出现在1968年NATO(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会议上。自这一概念提出以来,围绕软件项目,开展了有关开发模型、方法以及支持工具的研究。其主要成果有:提出了瀑布模型,开发了一些结构化程序设计语言(例如PASCAL语言,Ada语言)、结构化方法等。并且围绕项目管理提出了费用估算、文档复审等方法和工具。综观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其主要特征是,前期着重研究系统实现技术,后期开始强调开发管理和软件质量。
70年代初,自“软件工厂”这一概念提出以来,主要围绕软件过程以及软件复用,开展了有关软件生产技术和软件生产管理的研究与实践。其主要成果有:提出了应用广泛的面向对象语言以及相关的面向对象方法,大力开展了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的研究与实践。尤其是近几年来,针对软件复用及软件生产,软件构件技术以及软件质量控制技术、质量保证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各个软件企业都十分重视资质认证,并想通过这些工作进行企业管理和技术的提升。软件工程所涉及的要素可概括如下:
根据这一框架,可以看出:软件工程涉及了软件工程的目标、软件工程原则和软件工程活动。
目标:我的眼里只有“产品”
软件工程的主要目标是:生产具有正确性、可用性以及开销合宜的产品。正确性意指软件产品达到预期功能的程度。可用性指软件基本结构、实现及文档为用户可用的程度。开销合宜性是指软件开发、运行的整个开销满足用户要求的程度。这些目标的实现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均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它们形成了对过程、过程模型及工程方法选取的约束。
软件工程活动是“生产一个最终满足需求且达到工程目标的软件产品所需要的步骤”。主要包括需求、设计、实现、确认以及支持等活动。需求活动包括问题分析和需求分析。问题分析获取需求定义,又称软件需求规约。需求分析生成功能规约。设计活动一般包括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概要设计建立整个软件体系结构,包括子系统、模块以及相关层次的说明、每一模块接口定义。详细设计产生程序员可用的模块说明,包括每一模块中数据结构说明及加工描述。实现活动把设计结果转换为可执行的程序代码。确认活动贯穿于整个开发过程,实现完成后的确认,保证最终产品满足用户的要求。支持活动包括修改和完善。伴随以上活动,还有管理过程、支持过程、培训过程等。
框架:四项基本原则是基石
软件工程围绕工程设计、工程支持以及工程管理,提出了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第一,选取适宜开发范型。该原则与系统设计有关。在系统设计中,软件需求、硬件需求以及其他因素之间是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经常需要权衡。因此,必须认识需求定义的易变性,采用适宜的开发范型予以控制,以保证软件产品满足用户的要求。
第二,采用合适的设计方法。在软件设计中,通常要考虑软件的模块化、抽象与信息隐蔽、局部化、一致性以及适应性等特征。合适的设计方法有助于这些特征的实现,以达到软件工程的目标。
第三,提供高质量的工程支持。“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软件工程中,软件工具与环境对软件过程的支持颇为重要。软件工程项目的质量与开销直接取决于对软件工程所提供的支撑质量和效用。
第四,重视开发过程的管理。软件工程的管理,直接影响可用资源的有效利用,生产满足目标的软件产品,提高软件组织的生产能力等问题。因此,仅当软件过程得以有效管理时,才能实现有效的软件工程。
这一软件工程框架告诉我们,软件工程的目标是可用性、正确性和合算性;实施一个软件工程要选取适宜的开发范型,要采用合适的设计方法,要提供高质量的工程支撑,要实行开发过程的有效管理;软件工程活动主要包括需求、设计、实现、确认和支持等活动,每一活动可根据特定的软件工程,采用合适的开发范型、设计方法、支持过程以及过程管理。根据软件工程这一框架,软件工程学科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软件开发范型、软件开发方法、软件过程、软件工具、软件开发环境、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CASE) 及软件经济学等。
作用:高效开发高质量软件
自从软件工程概念提出以来,经过30多年的研究与实践,虽然“软件危机”没得到彻底解决,但在软件开发方法和技术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尤其应该指出的是,自80年代中期,美国工业界和政府部门开始认识到,在软件开发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软件开发组织不能很好地定义和管理其软件过程,从而使一些好的开发方法和技术都起不到所期望的作用。也就是说,在没有很好定义和管理软件过程的软件开发中,开发组织不可能在好的软件方法和工具中获益。
根据调查,中国的现状几乎和美国10多年前的情况一样,软件开发过程没有明确规定,文档不完整,也不规范,软件项目的成功往往归功于软件开发组的一些杰出个人或小组的努力。这种依赖于个别人员上的成功并不能为全组织的软件生产率和质量的提高奠定有效的基础,只有通过建立全组织的过程改善,采用严格的软件工程方法和管理,并且坚持不懈地付诸实践,才能取得全组织的软件过程能力的不断提高。
这一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坚持软件工程的四条基本原则,既重视软件技术的应用,又重视软件工程的支持和管理,并在实践中贯彻实施,才能高效地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
⑹ 软件工程中: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的优缺点
瀑布模型:需求及设计阶段严谨的话,开发代价最少(对设计与代码品质要求很高,一旦开发完了后发生障害或设计变更,维护成本高)
螺旋模型:开发对应阶段可发现设计与需求不足,project完了后品质相对会高一点,但是开发周期比其他模型长,设计人员、开发人员、客户的连携频率相当高(开发人员一般很崩溃:手头phase还没结束,变更就稀里哗啦的来了)
快速模型:新兴技术研发情况下可以使系统发散出很多方案,但是成熟技术框架下的环境构筑(尤其是商业话的软件开发)下只讲高品质与高效率
只接触过这几种,个人拙见
⑺ 软件工程中五种模型的并发过程及区别
过程就不介绍了,条件不一样,过程也常常不一样。介绍一下几种模型的特征:
瀑布模型:适用于简单的、复杂度低的项目;
增量模型:适用于需求明确,但项目资源受限的项目;
螺旋形:适用于需求不明确的项目。一般是用于项目集管理,开发不会使用这种模型,因为不好控制项目的投资节点和时间节点。
其它的模型基本上都是这3种的衍生模式和组合模型,还有一些模式是学术讨论用的,由于忽视资金对项目的影响,基本上是不适用的。
⑻ 软件工程中三种面向对象模型的主要功能
1、功能模型(即用例模型à作为输入)
2、对象模型:对用例模型进行分析,把系统分解成互相协作的分析类,通过类图/对象图描述对象/对象的属性/对象间的关系,是系统的静态模型
3、动态模型:描述系统的动态行为,通过时序图/协作图描述对象的交互,以揭示对象间如何协作来完成每个具体的用例,单个对象的状态变化/动态行为可以通过状态图来表达